初中語文教案《詩詞五首》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龜雖壽》、《石壕吏》都是古體詩,然而前者抒發了政治家不安命運不甘衰老,建功立業的個人壯懷,后者講述的是戰爭內患交加中人民的悲慘遭遇。
3.《相見歡》
作者介紹: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鐘隱,初名從嘉,徐州人。五代時代為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25歲繼其父為南唐主,世稱"李后主"。在位15年,政事不修,茍安享樂。宋開寶八年(975),滅南唐,他被迫降宋,被封為違命侯,在汴梁(開封)過著囚徒生活。兩年后被宋太宗賜牽機藥酒毒死。擅長音樂,能書善畫,尤以詞著稱。有《南唐二主詞》傳世,為后人所輯。
作品點評:詞名"相見歡",寫的內容卻是離別愁。全詞抒發了詞人亡國喪空之情。詞上闋寫景物,訴身世,寫出詞人的幽居苦情。詞下闋言情、寫離愁別恨。或比喻或直白,反復寫離愁,凄惋哀思。全詞僅三十六字,凡兩用韻,前半皆用平韻,后半換仄韻。語句參差不齊,長短錯落有致,恰好表達了詞人沉郁、凄惋的感情。
4.《觀書有感》
作者介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著作等身,也能詩。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作品點評:這首七言絕句是宋代著名的哲理詩之一。前兩句寫景,靜動結合,后兩句明理,自問自答,引人深思。粗看離題,深思意長。人多讀書,深思好學,才能心智澄明靈通,保持活潑的狀態。
五、《清平樂》
作者介紹: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辛棄疾自幼受到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教育。在詞壇上,他與蘇軾并稱"蘇辛",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詞兼有婉約、精艷、典麗等種種風格。他是杰出的愛國詞人,對南宋詞影響很大。有《稼軒詞》。
作品點評:這首詞展現的是一幅江南農村人家的風俗畫。全詞通過一農戶生活側面,反映了江南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情景。詞上闋開頭兩句寫環境,茅檐低小,門前清溪如帶,綠草成茵,后兩句寫人物,翁媼吳晉柔媚,趣語盈耳,借醉里吳音側面寫夫妻之情,有味。詞下闋,詞人視角從眼前的翁媼移向遠處的三個兒子,一句一景,反復描繪,尤其寫小兒一句"溪頭臥剝蓮蓬",十分傳神,使人物躍然紙上,有趣。
從詩和詞僅屬于韻文的文字形式來說是相同的,但就二者的作用、形式還存在差異。首先從作用上看,詩供人們吟詠,特別是唐宋以后,"詩和音樂沒有關系",而詞作為某一樂曲的歌詞,供人們歌唱,必須要配合音樂。其次,從形式上看,詩不外乎古風(古體)和律體兩類,詞則每一個曲調有它自己的句式,各不相同,只能以長短句來概括。從唐五代到北宋初期,詞都是篇幅較短的小令,每首不過幾十個字,從北宋中期以后,發展為慢詞,每篇有長到一百多字的。然而詩的篇幅較長,尤其是一些古體詩,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
(解說:自讀點撥力求遵循全面而又重點突出的原則,對作品有關的作者、背景及內容和形式手法方面進行簡單的介紹和點評。其中對作品內容和形式手法的把握作為重點,而相關的作者背景作一般介紹,使學生了解即可。作品點評,包括內容和形式方面,內容力求把握準確,形式手法力求突出特點,這兩者目的均在于使學生準確把握作品。此外,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使知識得到升華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