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擺渡》課堂實錄
[內容提要]中學生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在生理上、心理上都發生較大變化。家長和學校老師在關心孩子是否認真完成學業的同時,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語文課堂中結合文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
擺渡 真情實意 金錢 權力 暴力
一[課前哲理小故事]
今天老師繼續為同學講一則小故事,名字叫《蜜蜂與蒼蠅》。
夏天的一個午后,有幾只小蜜蜂在天空中飛舞,嬉鬧。忽然有一只小蜜蜂看到地面上有一只側放著且瓶口敞開,瓶底向光的瓶子,它們便共同商議一同到瓶子里感受一下,于是它們一同飛進瓶中,呆了一會兒玩累了它們要出去,這時它們會一次又一次飛向瓶底,企圖飛近光源,它們決不會反其道而行,試著換個方向。困于瓶中對它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是它們的生理結構始料未及的情況,因此它們無法適應改變之后的環境,最終困死在瓶中。
過了幾天,飛來了幾只蒼蠅,它們發現一只側放著,瓶口敞開,瓶底向光的瓶中裝著幾只小蜜蜂,它們很好奇,便想飛進瓶中探看個究竟,在瓶中呆了一會兒它們想離開這只瓶子,一種與蜜蜂完全不同的情況出現了,這些蒼蠅多方嘗試-----向上,向下,面光,背光,起初它們常會一頭撞在瓶壁上,但最終總能振翅飛向瓶口,不到幾分鐘,所有的蒼蠅都飛出了瓶子。
聽完這則故事,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1)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須嘗試,只有嘗試才能成功。
2)做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適應新的環境。
3)在你遇到困難時,應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扭轉局面。
4)應多角度思考,不能單一的思考問題。
教師總結: 同學們說得非常好,老師呀,更想告訴大家這樣一個道理:個人實際能力是分子,恐懼心理是分母,恐懼每增一分,個人實際能力展現出來的就少一分。太多人因恐懼失敗而做起事來畏首畏尾,這種恐懼心理局限了我們的眼界,限制了我們的能力。獲致個人成就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愿意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你也許會犯下許許多多的錯誤,但最后終能找到一條生路。
教師提問:老師剛剛講的這則故事是屬于哪一種文學體裁?
學生回答:寓言。
教師提問:寓言有哪些特征?請看屏幕。(多媒體展示)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它是帶有諷刺或諷喻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植物或非生物。
其主旨大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通過簡單的故事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
寓言在創作中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的手法。
教師導入: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學習高曉聲先生的寓言《擺渡》,來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旁白、擺渡人、大力士、有權人、作家。體會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