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世說新語》兩則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研讀《陳太丘與友期》。學生朗讀課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閱讀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研討解決;背誦課文;歸納借鑒本文的寫法和語言特色,積累詞語。[教學步驟]一、導入同學們,你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回答:“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成功的人”……)如果我們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你結識了小元方,你就會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誠信的人!”(板書文題)二.疏通文意1、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討論、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在巡視中酌情給予指導2、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注意情節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內容,其他同學點評三、師生互動,研討課文,背誦課文1.各小組提問。2.教師歸納所提問題。可能提出的問題有:(1)“日中”這個時間概念是否科學,古代沒有精確的定時儀,怎么判斷遲到?(2)友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3)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4)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依據回答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明確:(1)古代的定時儀器較為簡陋,有木表、漏壺等,它不可能有精確的時段劃分。這里的“日中”是當時約定俗成的時間概念——中午。這個友人錯過了雙方約定的時限,所以遲到了。(2)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3)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4.教師出示省去標點的原文,學生試讀,然后背誦。(1)投影顯示: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2)請一學生嘗試讀文,應讀出句讀、語氣來。(3)全班齊讀、背誦。五、把握寫作特點,體味語言提問:通過研讀這兩篇短文,《世說新語》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學生回答,明確:敘事簡潔,敘中有議;語言凝練、辭意雋永;咫尺萬里,辭近旨遠;小中見大……教師不必評判,學生讀后有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六、課堂小結文中友人無信無禮,七歲的元方卻誠實有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發揚這一光榮傳統,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天地為心,真誠為骨,做一個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悔!七、布置作業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中有關《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