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復(fù)習(xí)重點資料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與韓愈共同倡導(dǎo)“古文運動”,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稱“韓柳”。他的文學(xué)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創(chuàng)作的“古文”,包括論說、寓言、傳記、山水游記、騷賦等,有很多是具有豐富的現(xiàn)實內(nèi)容和精湛的藝術(shù)技巧的作品。
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貞元進士,后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XX年)輔佐王叔文執(zhí)政,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等職。他不但政治態(tài)度比較進步,而且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的哲學(xué)見解。其詩文格調(diào)高亢,含意深遠(yuǎn)。著有《劉賓客集》。
周敦頤(公元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字茂叔,道州營道(現(xiàn)在湖南省道縣)人。歷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長官)等職。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書堂講書。因為書堂前有發(fā)源于蓮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鄉(xiāng)營道濂溪給書堂命名為“濂溪書堂”。世稱之為濂溪先生,卒謚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林嗣環(huán),字鐵崖,清代福建晉江人,生卒年月不詳,清朝順治年間進士。因事謫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著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等書。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說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官職,但到了陶淵明,家境早已破敗。因為有這樣的家世背景,陶淵明少年時代既好讀書六經(jīng),有大濟蒼生的宏愿,又厭惡世俗,熱愛純凈的自然。他自29歲入仕,作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煩“為五斗米而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更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厭,王恭、司馬道子、桓溫、劉裕等人的篡亂相替,陶淵明于41歲毅然辭去在任僅80余日的彭澤縣令,回柴桑歸隱。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間,以耕讀自娛,未再入仕。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有《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歸去來兮辭(并序)》《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王灣,生卒不詳,洛陽人,先天年間進士。開元初為滎陽主簿,仕終洛陽尉。王灣文名早著,殷璠《河岳英靈集》說他“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嘗往來吳楚之間,多有著述。《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被張說激賞,親手題在政事堂,讓朝中文士人作為楷式。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朝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自謂郡望晶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yǎng)。刻苦自學(xué)。貞元進士,任監(jiān)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后,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史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fēng),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chǔ)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李賀(公元790~8XX年),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唐宗室鄭王之后家世屬皇室后裔。少有奇才,七歲能辭章,二十歲應(yīng)河南府試,被舉進士。但因其父名晉肅犯諱(因為“晉”與“進”兩字音同),取消了考試資格而失去進身之路,僅做過禮郎之類的小官,郁郁不官志,致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后因貧困和疾病折磨,在二十六歲的盛年死去。李賀年少即有詩名,為韓愈等賞識,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頗有影響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作想象奇特新穎,常借助美麗的神話傳說,馳騁豐富的想象,構(gòu)思獨具匠心,創(chuàng)造出奇特瑰麗的境界。詩歌詞近旨遠(yuǎn),在唐代詩壇上別樹一幟,有“長吉體”之稱。但其作品也有刻意求奇,流于晦澀難懂的一面。著有《李長吉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