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七下35
二、題解: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有以下的含義:
1.“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nèi)容。“百草園”“三味書屋”點名全文記敘的兩個地方。百草園,紹興城內(nèi)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從……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園”在前,“三味書屋”在后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很明顯就是把文章分為兩大部分內(nèi)容。
2.全文敘寫了作者童年兩處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記敘百草園的生活;第二部分,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
3.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三、整體感知
1.文章(1-8)敘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10-24)敘述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9)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啟下為主)
2.細讀課文,邊讀邊把前后兩部分聯(lián)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襯托關(guān)系,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②對比關(guān)系,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表現(xiàn)了兒童對它的厭惡。)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和諧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第一種說法,根據(jù)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xiàn)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
四、課文研討之一
1.百里草園里有哪些好玩的東西?
①(2)有趣的動植物;②(3-6)神奇?zhèn)髡f-美女蛇的故事;③(7-8)雪地捕鳥。
2.第一段是總說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引起下文回憶描寫百草園。
“似乎確鑿”沒有矛盾。前者是用大人的眼光來看的。“確鑿只有”,斷定其中不會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是對這斷定內(nèi)容的猶豫與躊躇,這是表示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說。后者是從小孩子的眼光來看的,作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所以不矛盾。
3.第2段作者寫了十六種景物:萊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菜花、何首烏、木蓮、覆盆子、草叢、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不必說”之后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它們的共性是什么?
①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②碧綠、光滑、高大、紫紅。③共性都是靜物。
★“也不必說”之后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為,它們的共性是什么?
①鳴蟬、黃蜂、叫天子。②長吟、伏在菜花上、直竄向云霄里去。③都是動物。
★短短的泥墻根一帶有哪些趣味:①先寫動物,后寫植物。②有無限趣味的原因: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對自然的觀察,而是自己動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嘗……覺得更加好玩。增長許多知識……)(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