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七下35
★★“我”對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說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你怎樣看待壽鏡吾老師?(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
先生則以他的品行“方正、質樸、博學”以及對學生的寬容獲得了少年魯迅的崇敬。文章是這樣描寫先生的:,他對學生和藹,在開始嚴厲,后來就好起來,不失開明,如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學生溜出花園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類的怪題也無可挑剔,從不輕易體罰學生,在學生不聽話時,戒尺和罰跪“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他有點舊書生的迂腐,他在念書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非常投入的一種聲情并茂好的朗讀習慣,這并沒有給學生帶來一點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
4.魯迅先生兒時在三味書屋學習七年,描寫了讀書生活中的哪些樂趣?
一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
從這幾個片段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少年魯迅對三味書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滿意?
①拘束人的禮節: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問“怪哉蟲”老師不予回答;③讀的內容大多不懂。
★★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這蟲的問題?
討論并歸納: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學生讀他所指定的書,書外的問題是不予解答的,況且提問者又是一個剛入學不久的學生,如此“不務正業”,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六、課堂小結
1.這篇散文是魯迅先生42歲“只剩了回憶的時候”(《朝花夕拾》小引)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童年的生活。文中的語言活潑、形象,很值得同學們學習。
請同學們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組句子,并說說這個句式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不必說數學12道題要做,也不必說英語20個單詞得默,單是語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您想,我得什么時候睡覺呀!”此句是說學生的家庭作業太多。由此看出這個句式的特點是形容某種事物非常之多。)
2.童年與少年時的魯迅是一個潑、天真、好奇、求知欲強的孩子。告別了童年的無憂無慮,魯迅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煩惱,自己的思想與見解了,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他能夠逃避,不去上學嗎?(成長)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長,是年齡的增大?是體重的增加,結合課文,說說你的見解。
3.本文善于聯想。作者寫何首烏根而聯想到成仙,寫傳說的赤練蛇聯想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寫捕鳥便提到閏土的父親,寫學生讀書而提到先生讀書等。這些必要的聯想,使文章放得開,富有情趣,又收得攏,為表現中心服務,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