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備課設計
(6)神定,捉蛤蟆,鞭數(shù)下,驅之別院
三、討論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
1.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解決。
(1) 作者所說的"物外之趣"指什么?
(2)這種物外之趣是怎么產生的?
(2) 你小時候有沒有類似的經歷,試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四、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 檢查自主預習情況,師生集體討論訂正自主預習學案(10分鐘)
二、讀一讀。(多種方式展示朗讀情況,老師作文言文朗讀指導)5分鐘
三、譯一譯。(借助課下注解自行翻譯課文,譯給自己的同桌聽)5分鐘
四、合作探究:(在老師指導下思考并回答)10分鐘
1、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
2、“余時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3、本文有哪些詞語作為成語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寫5個)
4、文章開篇用“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指癩蛤蟆是否恰當,為什么?
六、拓展提高:
1、童心童趣令人忍俊不禁,收集有關童趣的古詩詞。
例如: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 村居》
2、想一想自己小時候的有趣的故事,擷取一兩個,記錄下來與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