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2
★文中提到,孩子們所攀爬山的懸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心理有怎樣的變化?
★“我”是怎樣爬下懸崖的?當時“我”的心理狀態又是怎樣變化?
當“我”被棄于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于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父親為什么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煉“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2.概述課文內容: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課文記述的是五十七年前的事,為什么過去了這么長的時間,作者對這樣一件小事仍然記得這樣清楚呢?他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最后一節)。本文蘊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父親怎樣教孩子下來,很有意思?磥,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自己只給予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讓大人抱著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里接受經驗。
★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感悟對于寫作也極重要,這篇課文記敘的雖然只是一次歷險,立意卻很高,富有教益。
3.結構層次
★四分法:起因(1--3)游戲玩厭,去爬懸崖
經過(4- 15)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結果(16-22)父親指點,擺脫困境
啟示(23-23)走一步 , 再走一步
★兩分法: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后一部分可謂“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