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擷新課導入馨香
我們常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好東西我們應該將它放在開頭。
新課的導入是教師把學生引入興趣的大門,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重要的一步。良好的導入像戲劇的序幕,讓學生心馳向往,像巨大的磁石,具有強大的作用力,讓學生倍受吸引,像投石于激浪之中,讓學生啟開思維的大門,點燃智慧的火炬-------“一粒沙里見世界“,雖然它是一個小小的開頭,卻熔鑄了教師的智慧,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教師的素養。
新課導入的方式林林總總,精彩紛呈。在語文教學這片土地上,他們猶如一株株奇花異草,彌散著誘人的芬芳,煥發著燦爛的光彩。請隨吾漫步那幾壟花畦,采擷那片片馨香吧。
一、“似曾相識燕歸來”
1、溫故知新。教育心理學認為:經常運用已有知識是使舊的知識得到鞏固和保持,進而獲得新知識的有效方法。講《白楊禮贊》一文,可這樣導入:“我們曾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這篇文章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試回憶這兩篇文章個托什么物?各言什么志?”明確答案之后接著說:“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白楊禮贊》也是一篇運用托物言志寫法的文章。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這樣,學生復習了舊知識——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運用及其特色。這種導入簡潔流暢,步步為營,讓學生夯實基礎,穩扎穩打。
2、類比求異。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抓出其不同點,既能鞏固已學的舊知識,也能于比較中求鑒別,于鑒別中明本質。如講《最后一課》時,可這樣導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愛國的表現,失去民族語言就等于喪失國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再也不能學習漢語,每天你掛在嘴邊的普通話不能再用了,從今天開始你只能用日語交流,那么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學生發表感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都德的《最后一課》,體會一下國家被占領,將要失去自己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是什么樣的感受?這種形式的導入可以促使學生披文入情,沿波討源,給學生深刻的認識。
3、多項鉤連。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我們不僅要“見樹木”,還要見“森林”。在新課導入中,借助學生熟悉的多種多樣的語言知識進行縱橫鉤連,或借其他課本,或是謎語對聯……既借此導入新課,又開拓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詞匯,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學生的文學素養必將有顯著提高。如謝浪莎老師在講《海洋憂思錄》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在《海思》一文中作者“思”的是什么?通過“思”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 (學生自由簡單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海洋憂思錄》,作者為何而“憂”?“思”的又是什么?作者寫此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意在將前后所學知識串連起來,形成知識項鏈,同時通過比較閱讀,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這樣引綴課文,鉤連互用,在學生頭腦中建立知識網絡,實乃匠心獨運的一大創舉。又如:《長河落日扁》可以王維的《使至塞上》導入;《談笑》可以俗語"笑一笑,十年少"導入;……
以上導入都是從已有的舊知識出發,或引出新知識,或類比以求異,或多項而勾連,讓它來一個螺旋式的循環反復,使能力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似曾相識燕歸來",那種對過去溫馨的回味,也是一個新的春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