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導入 的藝術
課堂導入 的藝術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的導入 對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是很有好處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為主的,強化首次認識對后繼學習至關重要。“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布魯納語),“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樂趣”(皮亞杰語)。
“萬事貴乎始”。導入 新課是課堂教學過程 的第一個環節,巧妙的導入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
一、故事引入:
學生喜歡聽故事,十六、七歲的孩子身上總脫不了孩子的稚氣,課堂上用生動的與課文有關的故事導入 課文,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思考。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好奇心,是一種追求知識的欲望,應該加以鼓勵。”生動形象的導入 ,能引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背景》前先用“孟母三遷”的故事,讓學生先感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意義,并因此讓學生自己再舉一些類似的事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有的學生還舉自己的父母親對自己的關愛的事例。
在上《日出》的節選時,就講了同學熟悉的漫畫《三毛流浪記》的故事,將三毛流浪的社會根源剖析給同學們聽,將那人吃人的社會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從有興趣的故事中認識到上層社會的腐朽,下層人民生不如死的悲慘境地。由于有故事的導入 ,學生的學習興趣提起來了,課堂也上得順利,效果也不錯。
“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已是家喻戶曉的了,許多地理學家正在尋找這個陶淵明筆下描繪的桃源,上課時給學生講了一個地理學家尋找現實世外桃源的故事,并提問學生“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樂衷于去尋找,陶淵明虛構,也許可能是根本不存在世界,產生興趣呢?”這樣學生就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學課文。
二、音樂導入 :
“樂以教和”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使緊張的氛圍一下子緩和下來,可以讓人心智清爽,身心舒暢。
托爾斯泰說:"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適宜的音樂導入 新課,對營造氣氛、激發情感等大有稗益。
在教學《永久的悔》時就播放了音樂《常回家看看》,讓同學先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這首歌的體會,進而上課時再探討“我”悔的原因,以及為什么會成為“永久的悔”。
在上《阿炳在1950》時,就播放了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學生欣賞音樂過后,個個神清氣爽,對阿炳崇拜有佳,許多同時還即刻展開討論。
上詩歌《長城謠》時欣賞董文華唱的歌曲《長城長》并讓學生賞析這首歌的歌詞,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
三、謎語對聯起興:
生活中沒幽默是乏味的,美國保羅韋地博士曾對9萬名學生進行過調查,從中得出結論:學生最喜歡具有幽默感的老師。而猜謎語又是能很好體現老師幽默的手段,而且猜謎語又能啟迪學生的大腦開發智力,也是學生興趣所至,因此猜謎語也是導入 新課的重要手段。
在另一個班級上《阿炳在1950》一課時,我突然想到一則謎語,于是一上課,我便對大家說:“今天我給你們猜個謎,好不好?”學生顯得很驚奇。我就在黑板上寫上“沁(打一世界名曲)”,結果學生七嘴八舌,猜了許多,最后大家還是猜出了《二泉映月》。猜完謎語再播放音樂,反而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教學《岳陽樓記》時,出了一則對聯“風物正凄然,望渺渺瀟湘,萬水千山皆赴我;江湖常獨立,念悠悠天地,先憂后樂是何人?”有預習的同學很快就回答出了答案“范仲淹”。這樣就把課前本來緊張的氣氛一掃而光,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學情境之中。 接著就以解釋對聯而進行課文的分析,學生的學習欲望就激發起來了。
四、影片激情:
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也是課堂中常用的,利用影片導入 ,既形象又直觀,學生的第一感受力也很強。影片可以給學生一個富有吸引力的直觀現象,從而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上《南京大屠殺》用電影《南京大屠殺》中最殘忍的一幕:殺人競賽的一幕放映給學生看,結果引起了學生的憤慨,同時也引起學生的質疑“是真實的嗎?”這樣整堂課就以一種討論課型而展開教學。
教學詩《樵夫,別砍那棵樹》時,也利用多媒體播放從電視上錄制的專題片《地球的故事》有關地球環境破壞的片斷,給學生一種視覺上的直觀效果,同時由于有多媒體的放映,學生對作者所要表達的那種深厚的情感,非常迅速就理解了。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上課伊始,學生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因此我們就應該在短時間內安定學生情緒、吸引學生注意力、打開學生心扉、使學生思維的齒輪運轉起來,這樣我們課前的導入 就十分的重要。
課堂導入 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