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兩個導入片段的思考
[案例]1、最小公倍數(湖北省鄖縣實驗小學 金元才)
師:請大家報數,并記住自己所報的數是多少。
生:報數1、2、3......
師:請所報數是2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再請所報數是3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學生按要求起立后坐下)。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有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
師:報哪些數的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
生:報6、12、18......的同學。
師:報6的同學你能說說你為什么兩次都要站起來嗎?
生:我報的數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所以兩次都要站起來。
師:說的好。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可以說6是2和3公有的倍數。報12的同學你能說說嗎?
生:我報的數12也是2和3公有的倍數,所以也要兩次都站起來。
師:說的有理。這樣的數還有嗎?
生:18、24、30......
師:像6、12、18等這些數都是2和3公有的倍數,可以簡稱為是2和3的公倍數(板書:公倍數)。想一想2和3的公倍數有哪些?
生:6、12、18、24、30......
師:請找一個最大的?最小的是幾?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個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師:說的真好。2和3的公倍數中6最小,我們稱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數。(接上面板書前添寫“最小”)2和3的公倍數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個最大的公倍數,所以研究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問題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數。今天,我們就學習有關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知識。
2、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湖北省鄖縣實驗小學 賀環)
師:同學們,自己到商店買過東西嗎?
生:買過。
師:買過些什么?
生:鋼筆、鉛筆、作業本......
師:好的,買過的東西真不少,像你們買的那些東西都可以稱作商品。那么,你在買商品時,應付多少錢是怎樣確定的呢?
生:看看要買的東西的價錢是多少就行了。
生:不行,有時還得乘。
師:怎么乘?你能舉個例子說說嗎?
生:比如作業本每本5角,買2本就得用5乘以2,買3本就得用5乘以3,這樣才知道應付多少錢。
師:說得棒極了。看來,我們學過的乘法應用題這下可派上用場了。那么商品的價錢,買東西的多少和應付的錢數,它們之間有沒有關系,有什么樣的關系呢?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問題--常見的數量關系。(板書課題)
[思考]
實踐證明:當學習的材料來自于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加高漲;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上面的兩個教學片段體現了這一要求。片段1從學生熟悉的報數游戲展開教學、展開討論,在寬松、自由、民主的氣氛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片段2圍繞學生熟悉的“買東西”這一實際生活問題,誘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課課題的出示水到渠成。從這兩個成功的導入片段,可以看出:新課的導入,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新課的導入,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貼近生活實際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現實情景中開始數學學習,體驗和理解數學。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小學數學教學加強應用性和實踐性,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新課的導入也應該著力體現這一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