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圖形》教學與反思
一、 導入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請來幾位朋友,(出示長方體),誰認識它?
生:長方體。
師:你對長方體有哪些了解嗎?
生1 :它相對的邊相等。
師:誰來幫幫她,給她糾正 。
生2:長方體相對的面相等,上下兩個面、左右兩個面、前后兩個面相等。
師:這個朋友誰認識?(出示正方體),你對它有哪些了解?
生:是正方體,它的六個面都相等。
師:這個朋友誰認識呢?(出示圓柱),你對它有哪些了解?
生:是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圓的,它還可以滾動。
師:(出示三棱柱),誰認識它?對它有哪些了解?
生:是三角體,它上下兩個面是三角形。
師:它叫三棱柱。老師想做一個和三棱柱上的這個面(手指三棱柱上的三角形)的面一樣的面,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生:(小組討論,很興奮)。
生1:我把它壓在紙上畫下來,。(教師請他上講臺畫)。
生2:我把它摁在橡皮泥上,橡皮泥上就有一個和三棱柱上的三角形一樣的面了。(教師請她上講臺操作)。
生3:我用水彩筆給那個面上涂上色,再往紙上一印,就有一個和三棱柱上的三角形一樣的面了。(教師請她上講臺演示)。
生4:我拿三棱柱往沙灘上一壓,就會有一個和三棱柱上的三角形一樣的面了。
教學反思: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學生感到很親切,學生在第一學期已經學習過,而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學生都知道,學生缺少的是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能力,所以,開課時表面看似順利、精彩,而實際上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參與進來。如果開課時能給學生許多立體圖形、平面圖形模型,讓他們分類;再讓他們“送平面圖形回家”(找一找哪個立體圖形中有該平面圖形),這樣就建立了立體——平面的聯系;最后再讓學生把立體圖形上的平面畫下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相信這樣的活動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動手、動腦而有所收獲的。
二、學生活動,體會“面在體上”。
師:同學們想的辦法真好,用你喜歡的辦法,利用你的學具,試一試你能得到哪些圖形?
生:(很高興地活動,大多數學生采用先用水彩筆在立體模型某一平面上涂一涂,再印在紙上。)
教學反思:學生很喜歡自己動手做一做,喜歡有趣的、象玩一樣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心情愉快,沒有負擔。
三、建立“形”與名稱的聯系。
師:誰來把得到的圖形展示給大家看看。
生:(爭先恐后)。
師:請得到最多圖形的同學來。
生:我得到四個。(請他到講臺上展示)。
師:你得到了什么圖形?
生:(邊指邊說)正方形、長方形、圓、三角形。
師:(板書:正方形、長方形、圓、三角形)同桌互相說說,你從哪些學具上得到了哪些圖形,指一指,摸一摸,并說出它叫什么?
生:(很認真地指一指,摸一摸,并說出它叫什么)。
師:老師這里也有一些圖形,(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它們找不到“家”了,誰愿意幫幫它們呢?
生:(請四名代表分別手持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其他學生發令“1、2、3”,他們便將圖形貼在相應的名稱下面)。
師:你們真了不起!
教學反思:對于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學生知道它們的名稱,所以,教師不必講,而是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展示。從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可以肯定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成功的。但是仔細回想,學生的思維含量低。如果設計為在圖形上寫錯名稱,請學生糾正,他們便要對圖形、名稱重新審視,經過一番思考后才能作出判斷。所以,教師備課時要考慮對于學生會的內容,怎樣讓學生再動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