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認識立體圖形|人教課標版(精選2篇)
1.4.1 認識立體圖形|人教課標版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32--P33。
教學目標 :
1、學生經歷“觀察、滾、推、搭、轉、摸”等過程,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和圖形,并能識別這幾種物體和圖形,初步理解相關概念的含義。
2、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合作意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3、通過學習,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學數學的價值。
教具、學具準備
1、形狀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
2、每個小組的桌子上放一個盆子,每個盆子里都放了以上的物品。)
3、多媒體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小朋友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你們喜歡的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師出示多媒體,屏幕上有粉筆盒、牙膏盒、皮鞋盒、足球、易拉罐、茶葉筒、積木塊、乒乓球、魔方、接力棒、排球、皮球、三棱鏡等實物)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學生自由說)它們的形狀一樣嗎?(學生搶著說)
【過程說明】學習素材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學生感到親切,符合小學生愛玩玩具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物體的形狀。
1、分一分
師:請小朋友們把桌子上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塊兒。(師不停地轉著,指導小組合作。)
【過程說明】滲透分類思想,初步感知物體的形狀不同。
2、議一議
師: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們為什么把這幾樣物品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們先在小組內商量商量,然后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討論的結果,咱們比一比,哪一小組說得最好。
【過程說明】有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傾聽能力。
(二)、初步了解物體外形的特征
1、評一評
師:有的小組把以上物品分成了五類,即①易拉罐、茶葉筒、接力棒分。②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③粉筆盒、牙膏盒、皮鞋盒、④積木塊、魔方。⑤三棱鏡;也有的組把這些物品分成了四類,即①易拉罐、茶葉筒、接力棒分。②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③粉筆盒、牙膏盒、皮鞋盒、積木塊、魔方。④三棱鏡。大家有沒有意見呀?請小朋友們再仔細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小組商量商量,然后再回答這個問題。
師肯定小朋友們的分法是對的。
【過程說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和交流能力,為下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打基礎。
2、講一講
(1)、為什么把“易拉罐、茶葉筒、接力棒”分為一類呢?
①請小朋友們用手摸一摸,在桌子上輕輕滾一滾,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②師指出:我們給這樣的物品起個名字,叫什么呢?學生發表意見后,師說,小朋友們說的名字很好聽,老師也說一個名字行嗎?“圓柱”,師用多媒體出示“圓柱”二字,并出示抽象出來的立體圖形。
(2)、小朋友們把“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分為一類,為什么呢?
①請小朋友們用手摸一摸,在桌子上輕輕滾一滾,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回答,師給予表揚。
②用同的方法給這一類物品起名字,并用多媒體出示抽象出來的立體圖形。
(3)、小朋友們,我們為了給這些物品起名字,把“粉筆盒、牙膏盒、皮鞋盒、積木塊、魔方”分為一類好呢,還是分為兩類好呢?小朋友們說說看。學生再一次交流,同意把它們分為兩類。
①小朋友們準備給“粉筆盒、牙膏盒、皮鞋盒”起什么名字?為什么呢?小組商量商量。
②學生交流后,師用多媒體出示名字和抽象出來的立體圖形。
③用同樣的方法認識“正方體”
【過程說明】學生經歷“摸一摸、滾一滾、看一看、說一說的過程”進一步認識各類物品的特征,符合學生“愛說、愛動、好勝”的特點。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玩”中學習了數學,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學數學的價值,體現了《標準》的新理念。)
3、小結: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認識了四位新朋友,他們的名字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三、實踐操作
1、比一比
①請小朋友們每個人分別拿出一個球、圓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品,在桌子上滾一滾,推一推,你發現了什么?在小組內說說。
②組間交流,加深對立體圖形的認識。
③議一議。a.長方體和正方體一樣嗎?為什么?;b.圓柱和球一樣嗎?為什么?小組討論,組間交流。
【過程說明】初步理解物體的本質特征,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2、搭一搭
①請各小組的同學用桌子上的物品搭一種造型。
師強調:小組先想商量好要搭什么,然后再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小組的同學們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這個任務。
②小組展示成果,并介紹各部分的名字。
3、游戲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P33第2題。
4、質疑:粉筆和削過的鉛筆是圓柱嗎?
5、你能舉出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物體是正方體,哪些物體是圓柱,哪些物體是球嗎?
【過程說明】這一環節是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創新意識 和合作意識。這個活動增加了趣味性,使學生在活動和游戲中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從而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濟水西街學校 趙靜
1.4.1 認識立體圖形|人教課標版 篇2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能夠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和形狀。能夠識別這幾種物體和圖形,初步理解相關概念的意義。
2、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3、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識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教學過程 :
(一) 感知物體形狀
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準備好各自的學具。
問:這么多學具中你能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嗎?四個小朋友共同試試看。
(二) 操作感知
1、分——揭示概念。
①、活動:按老師要求,學生分組活動。
②、學生匯報,在投影儀下分類。
③、揭示概念。
師:每種形狀相同的物體,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嗎?
(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④、活動:師板書球,生拿,并檢查是否拿對了。
再依次出現圓柱、正方體、長方體。
2、摸——感知特點
①、感知長方體。
活動: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先和小朋友說一說。
匯報:用你的話來說一說長方體有什么特點。
②、感知正方體、圓柱、球。
活動: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現在你還想認識什么形狀的物體,就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
匯報:說說這三種立體圖形的特征。
③、比較
投影出示33頁第一幅畫,問: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大家?
④、形成表象
師:去掉長方體的花卦衣,你還認識他嗎?請閉上眼睛想一想。
⑤、出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物體,(板書:認識物體),他們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⑥、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身邊哪些事物的形狀是這樣的?
(三)、活動
1、猜物體
請兩位小朋友上來,蒙上眼睛猜猜這是什么?(如圖2)
2、搭一搭
用自己手上的學具搭一搭,你能搭出什么?
(四)、小結
今天,小朋友不僅認識了各種物體的形狀,還用他們裝扮了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