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擷新課導入馨香
二、“一波才動萬波隨”
1、故弄玄虛。如《駱駝賦》,我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見過駱駝嗎?駱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介紹駱駝的說明文吧。”學生馬上就站起來反駁:“不是說明文!不是介紹駱駝的!”我接著問:“哦,不是啊!那它是什么體裁?寫了些什么呢?”為了駁倒老師的“錯誤觀點”,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的那種興奮急切的心情,那種群情激昂的氛圍,簡直是想壓也壓不住了。我抓住時機,稍加疏導,整篇課文的教學就在教師輕松、學生活潑的情景中瓜熟蒂落了。又如陳煉老師講《變色龍》時,首先說:“今天我們學《變色龍》,變色龍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接著又問:“這篇課文就是寫這種動物的吧?”學生回答:“不是,是寫人的。”老師說:既然是寫人的,為什么要用‘蟲’命名呢?這個名字真令人費解!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這篇課文吧!”教師這樣明知故問,就最大限度的刺激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進入課本的學習。
2、投石激浪。熊敏教師在教《魯提轄拳達鎮關西》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魯提轄,男,39歲,膀大腰圓,滿臉絡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鎮關西,畏罪潛逃,若有人捕獲前來開封府,或首告到官,可得賞錢一千貫。”這種懸賞緝拿的“告示”一出,下面的學生就炸了鍋,紛紛為魯達鳴不平,且為他辯護:“魯達無罪!鎮關西罪有應得!”在辯護過程中,教師注意掌舵、調控,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3、巧改標題。心理學認為,刺激物的新異性時引起不隨意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導入新課時,若能妙改標題,形成刺激物的相對新異性(即刺激性特征的異常變化),定能引起學生高度注意,使之意趣沛然,記憶牢固。如李亞軍老師在講授《七根火柴》時,故意將標題寫成《六根火柴》,并說:“假如有一座紅軍博物館,展臺上擺放著六根火柴,你能一講解員的身份,根據課文內容,介紹這六根火柴的來歷嗎?”當學生指出應是七根火柴時,寧老師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為什么我變成六根火柴呢?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這樣妙改標題,欲擒故縱,幾強化了關鍵詞語,又讓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又如將《我們和青春對話》,將標題中的“我們”改為“你們”,《小石潭記》將標題中的“小”改為“大”……這些均為切入課文的佳妙角度。
4、質疑激趣。面對一篇課文,會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思想內容等許許多多的疑問。質疑或高屋建瓴,或切中要害,或發微見著,或探求精蘊,均能引起思維沖突,開啟學生心智,激發濃厚興趣。如《懶惰的智慧》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有的人是勤奮的,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有的人是懶惰的,招來了別人的白眼。這樣看來,懶惰是一種不良習慣,他會使人喪失斗志,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受到一切勤奮者的唾棄。可是,美國有一位叫凱利的作家,運用了逆向思維,寫了一篇文章,來贊揚懶惰者,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篇文章。這樣質疑導入,激發興趣,就會促使學生激情高昂。
以上導入方法均屬投石激浪,牽一發而動全身。其特點是利用導語刺激學生思維的興奮灶,激發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從而帶動全篇的教學,以“一波”之“動”帶動“萬波”之“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