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案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以下內容:
1. 我們看一場表演時,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后引導明確:
首先確定一場表演涉及的雙方(表演者、觀眾);
演者:表演的內容,表演的道具;
觀眾:看表演的反應。
2. 生組內合作探究課文的相關內容,理解表演的精彩和作者的描寫方法。。并完成板書提綱,然后投影在班內展示,教師做的可供最后參考。
附:表演內容:夢中驚醒漸入夢鄉(xiāng)火場百象
表演道具:•桌•椅•撫尺
觀眾反應:伸頸、側目、微笑、默嘆意少舒、稍稍正坐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表演精彩
3. 品味思考。
(1)文中多次描寫觀眾的反應,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側面描寫,烘托技藝高妙。)
(2)開頭結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這是不是簡單的重復?為什么?(不是。首尾呼應,強調道具簡單,突出技藝高超。)
(學生在表演互動中,激活思維的靈感,在互相幫助中,培養(yǎng)團結合作、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
五、學生再讀課文,然后質疑問難,進一步深入的理解課文。然后老師根據情況略作小結。
六、遷移拓展,寫作訓練。
模仿文章的寫法,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刻畫一個人物或描寫一幕場景,不超過100字。(此環(huán)節(jié)視時間,如不夠就作為課外作業(yè)。)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同時了解記敘中描寫的作用,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差別等古漢語知識。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三課時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本文從三方面記敘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寫口技本身的聲響,二是寫聽眾的反應,三是交代表演的場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記敘與描寫,是本文的教學的重點。關于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辯析等古漢語知識,這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與掌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難懂,串講時,可以采取學生先講,教師有重點地加以補充的方法。歸結中心思想與寫作特點,可以用討論式,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解題,介紹作者,范讀課文,講析課文第一、二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舊課,引入新課。先讓學生集體朗讀或背誦《賣油翁》,然后告訴大家,《賣油翁》講的是酌油技術精熟的故事,這篇《口技》(板書課題)講的是民間藝人技巧高超的故事。這兩篇課文都體現了對所從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課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fā)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fā)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
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技藝的高超。
三、作者介紹(請同學看注解)。
作者林嗣環(huán),字鐵崖,清代福建省晉江縣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鐵聲詩》等,現在已經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節(jié)選自《鐵聲詩自序》(見清人張潮編輯的一部筆記小說《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