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七下19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反復誦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能力目標
1.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過渡和照應的手法。
3.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情感目標: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
【重點難點】
1.整體感悟文章內容,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質。
2.品讀重要語句,探究體會語言的內蘊。
3.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
【教學設想】
1.反復誦讀本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2.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3.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出示聞一多先生的照片,讓學生發揮想像,從外表上看,他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自由發言后,教師總結:知人知面不知心,單從外貌我們很難評價一個人的品行,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真正領略一下聞先生的人格魅力。這也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所在。
2.聞一多(1899—1946)集詩人、學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詩人:新詩集《紅燭》(1923)、《死水》(1928)是現代詩壇經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了組詩《七子之歌》,表達了深摯的愛國之情。
學者:1932年到清華任教后,開始全力專攻古典文學。學術著作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 《楚辭校補》、《古典新義》等。他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匯成“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氣,抗戰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對國民黨統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書齋,投身到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刺殺身亡。
聞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時即參加學生運動。1922年赴美國留學。1925年留學回國后,曾先后在青島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箲痖_始后,隨清華大學南遷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橫眉怒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用鮮血和生命寫完了自己歷史上最壯麗的一頁,時年47歲。聞先生在詩歌創作上提倡“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我們海寧的詩人徐志摩曾深受其影響。
3.臧克家(1905——)。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發布,一位20多歲的考生數學零分,作文也只寫了三句帶感慨的新詩:“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卑凑f,這位考生鐵定無法錄取。不過,問題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識貨的主考官。這位主考官就是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聞先生從這三句雜感詩中發現了這位青年身上潛伏的才氣,一錘定音破格錄取。果不其然,這位青年沒有辜負聞先生的期望,很快就發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詩,并于1933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詩集《烙印》。他就是后來享譽詩壇的臧克家。
4.積累詞語
衰微 赫然 迭起 鍥而不舍 兀兀窮年 嘔心瀝血 潛心貫注 心凝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