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
2.教師感情飽滿地范讀全詩,學生感受其中對自然高妙的贊嘆和節奏韻律之美。
提示: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并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3.學生自由誦讀,結合生物學知識理解詩歌內容。
思考:(1)化石作為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打開讀者思維閘門的?
(2)體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錄出詩中4、6兩節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節中的“你”具體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為什么?
(5)化石重視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6)全詩七節的思路層次是怎樣安排的,請簡要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1)詩歌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緊承問句之后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
(3)化石:“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4)“你”指代蘇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稱,顯得親切自然。
(5)學生積極想像,可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補充。3、4、5、6節是化石的“話”。
(6)詩歌共七節,可分三層。其中1、2節是第1層,通過問句引發讀者想像。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問有答。
4.學生集體誦讀全詩,讀出對自然高妙的贊嘆。
四、探究研討
1.指名學生誦讀第1節,思考:詩歌以四個問句開篇卻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進化的歷程,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請結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學知識,談談有關生物進化的話題。
明確:依次指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關生物進化的資料助讀:
投影:
魚類的進化
魚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群。它的出現,標志著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質的飛躍;它的發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明顯譜系。
最早的魚類化石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原始的魚類渾身布滿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們沒有頜,所以被稱為無頜類。
泥盆紀是魚類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是魚類中興時代。新生代時,各種古今魚類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魚類家族達到全盛。
2.詩的第二節和最后一節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安排結構有什么特點。
提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后兩句也互相照應。可以說,第7節是對第2節的回答。
3.“復原的恐龍、猛犸仿佛在引頸長吼”詩句會引發你作何感想,請就你搜集到的資料給大家講講有關恐龍和猛犸的情況。
助讀資料:
1.恐龍
恐龍是指古代爬行動物中的兩大類,一類叫蜥龍類,另一類叫鳥龍類。“恐龍”一詞的原來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都比較巨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大的體長數十米,小的體長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