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傳學案
第12課《差不多先生傳》學案〖主干知識〗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直隸( ) 焦急( ) 懶人( ) 一撇( ) 陜西(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
從從容容:
②何必太精明呢?
精明:
③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
精細:
④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一命嗚呼:
3、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他有一雙眼睛,但看不很_____;有兩只耳朵,但聽不很_____;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_____。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_____,他的思想也不很_____。
(分明 精明 細密 清楚 講究)
4、文學常識填空。
《差不多先生》一文的作者是_____,我國著名的_____、_____,著有《嘗試集》、《胡適文存》等。
5、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這篇課文描繪了一個信奉“ ”的差不多先生的可笑形象。
〖點擊思維〗
1、注意“撇”是多音字,有“piē”和“piě”兩個讀音,此處應該怎么讀呢?
2、注意體會句中“從從容容”“一命嗚呼”這兩個詞語的諷刺意味。
3、“精明”“細密”、“分明”“清楚”是兩對含義相近的詞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這些詞的細微差別。
4、你知道嗎?胡適于1920年出版的《嘗試集》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找來讀一讀吧。
5、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對差不多先生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規律方法】
〖理清結構〗
相貌和個性特點
按時間順序記敘事跡
死后人們稱贊、效仿
〖語言特色〗
這篇文章之所以把國人的劣根性諷喻得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是因為作者在行文中運用了反語的修辭。反語就是正話反說,也就是說反話。例如,差不多先生臨死時說的話沒有意義,文中卻把它稱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沒有功德,文中卻稱贊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卻稱他為“圓通大師”。運用反語修辭,表意明確、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入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把握重點〗
一、文章主旨
課文作于1924年,最初發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報)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傳記形式寫成的帶有寓言性的諷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責、不肯認真,結果以悲劇收場的故事,指出這種行事態度正是中國積弱的病根,期望國人警惕覺悟,革除陋習。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
文章第二部分先敘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著敘述他的學生時代,長大后到社會上工作,最后敘述他得病死去。按照時間順序,選擇了如何買糖、讀書、當伙計、搭火車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記敘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狀。在作者筆下,差不多先生是這樣做事的:
(1)小時候,差不多先生的媽媽叫他買紅糖,他卻買了白糖回來。
(2)讀書時,差不多先生的老師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陜西。老師糾正時,他卻說山西和陜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當伙計時,常把“千”寫成“十”,把“十”寫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車,遲了兩分鐘才到火車站,弄不明白火車為什么不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