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號遇難記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quán)利。
第一部分寫“諾曼底”號霧海夜航。首先交代時間和航線。
“照例”二字有何作用?
明確:說明該航線已多次走過,甚為熟悉。
描寫海上環(huán)境有何作用?
明確:為海難埋下伏筆。
文中寫到哈爾威船長“小心翼翼地”謹慎駕駛;“輪船緩緩行駛”;而“諾曼底”號輪船本身還很“年輕”,并無故障。這些描寫可以省略嗎?
明確:這些描寫和交代并非可有可無的筆墨,因為它預(yù)先抹去了可能涂抹在“諾曼底”號輪船和哈爾威船長身上的污點。
第二部分寫海難發(fā)生。
“突然”二字有何作用?
表明按照過去情況,此時此刻該航線不會出現(xiàn)其他船只。
這次海難事故的責任在何方?為什么?
明確:“瑪麗”號!按┢坪诎,在一片浪花中飛駛過來”,“行駛速度非常快”--表明“瑪麗”號不懂霧海夜航必須減速行駛的規(guī)矩;“船上載著500噸小麥”,“負載又特別大”,--預(yù)示“瑪麗”號如果撞上其他船,破壞力很大,“諾曼底”號雖然“裝貨容量600噸”,似乎比“瑪麗”號還多,但文章并未寫裝什么,可能是空載,因而重量就不及“瑪麗”號;“它筆直地朝著‘諾曼底’號逼了過來”,--近距離已無法避開,海難無疑將要發(fā)生。從這一部分所寫來看,海難責任非常分明,“諾曼底”號無辜受撞,“瑪麗”號罪責難逃。
第三部分寫哈爾威船長舍己救人。
首先對海難發(fā)生時的混亂場面的描寫和救生設(shè)備的短缺的交代,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突出了海難出現(xiàn)的突然、“猝不及防”、和乘客的可怕心理,情況十分危急。這就把哈爾威船長推上無比重要而又無比艱難的地位。
臨危關(guān)頭哈爾威船長是怎樣沉著應(yīng)對的?
他首先確定并宣布救人至上的意念:“必須把60人救出去”。但僅僅“把救生艇放下去”,讓“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還是不夠的,面對受傷的船體和“因為猝然而至的變故簡直都像瘋了似的”人群,哈爾威船長必須確保沒有其他險情,并樹立絕對權(quán)威,嚴肅紀律。于是,他要了解爐火是否熄滅,機器是否停轉(zhuǎn),在確認不可能發(fā)生爆炸等險情之后,既進一步申明救人決心:“讓每個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又嚴肅紀律:“哪個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于是,一切高度緊張而又井然有序,“就連失事的船舶似乎也聽從他的調(diào)遣”。大概是乘客都上了救生艇了,輪到船員了,哈爾威船長又決定先“把克萊芒救出去”,因為“克萊芒是見習水手,還不過是個孩子”,哈爾威船長就是這樣把船長的救人責任和關(guān)心弱者的人道精神,確保未來的社會責任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當“輪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之時。哈爾威船長又叫道:“快干!”那當然是要把每一個船員都救出去。“20分鐘到了.輪船沉沒了”,船頭和船尾都“浸沒”了,人們有理由相信,不但是船上的乘客,就是船員。都全部得救了,沉船上除了船長,不會有第二個人了。
第四部分贊英雄船長。
首先對船長是一個浮雕式的特寫鏡頭:“屹立在艦橋上……猶如鐵鑄,紋絲不動”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確:突現(xiàn)了船長的敬業(yè)、盡責精神。堅定、剛強的意志,以及寧死不渝的對輪船和大海的執(zhí)著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