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號遇難記
d.蘇軾的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使游客對廬山云霧產生了神秘感。(引號,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句子)
【考點】:對引號、破折號作用的分析
【分析】:答案為b項。做好這道題,需要結合特定語境來了解破折號和引號的作用。從b項中“還是少一點好”來看,此句前面的“聰明人”含有諷刺或否定的意思,故此處的引號非“表示行文中著重指出的部分”,而是“表示諷刺或否定”,其他三項皆正確。 4.下列各句中紅色成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
a.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偽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b.70多歲的竺可楨,仍然孜孜不倦地進行科學研究。
c.齊先生雖是海內聞名的化學專家,可是對有一門化學齊先生也許一竅不通。
d.雖然他是殘疾人,但我們不能對他刮目相看。
【考點】:成語的正確使用
【分析】:答案為d項。“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與 d句的語義不符合,按句義可以改為“另眼相看”。 5.讀下面的句子回答問題。
a、這里產的蜜橘,每個只有四五十克重。
b、站在離浮雕十二三米的地方,就能將上面的人物看得清清楚楚。
①a句中的“四五十克”是說蜜橘重,還是說蜜橘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句中的“十二三米”是說距離遠,還是說距離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試將原句紅色的部分各改動一個字,使其中數字所表示的輕重、遠近與原句意思相反。
a句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句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對詞義、句義的理解
【分析】:本題題型靈活,角度新,雖然難度不大,但如果不認真比較,思考,還不易一下子答對。做第①題a句時抓住“只有”一詞,可明確是“僅僅有”之意,是指蜜橘分量輕;答b句時可抓住副詞“就”,明確因浮雕上的人物非常清晰,以致“站在離浮雕十二三米的地方”就能看見。但是題目并不要求對浮雕是否清晰進行說明,而是問距離浮雕的距離遠還是近。聯系上面對“就”字的分析、再作思考,方能明確應答“遠”。第②題的回答必須是在做對①題的基礎之上,既然a指蜜橘輕,說它重應當將“只”改為“竟”;b句原為距離遠,表示近應當將“就”改為“才”。
課 外 拓 展 1、作者簡介 雨果(1802一1885),法國作家。生于軍官家庭。早期所寫《短歌集》將中世紀理想化,歌頌波旁王朝復辟。后受進步思想啟發,逐步擺脫保皇黨觀點。1827年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劇本序言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成為積極浪漫主義的宣言。接著寫出《歐那尼》《國王尋樂》等劇本,表達人民對暴政的不滿;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反對專制和教會,但認為可以用愛情、善良和仁慈改造社會。路易·波拿巴政變后,被迫離開法國,先后發表反對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侖》和詩集《懲罰集》。1861—1869年完成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從人道主義觀點描寫資本主義的罪惡;《海上勞工》,歌頌海島人民在同大自然斗爭中所表現的堅強意志和智慧;《笑面人》,通過流浪藝人的悲慘遭遇,描寫人民的苦難生活。1870年回到法國。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軍隊侵入法國圍困巴黎,雨果報名參加國民自衛軍,并捐款鑄造大炮.其中一尊就以“雨果”命名。巴黎公社失敗后,雨果挺身而出,保護被迫害的公社社員。1874年完成長篇小說《九三年》,描寫法國革命高潮一年的動人場景。其他重要作品有詩作《歷代傳說集》,歌頌歷史上人民反對罪惡統治者的斗爭。還有許多政論和演說稿。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于巴黎,法蘭西舉國為他志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