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導學案(精選14篇)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1
導學案
第 5 周第 3 課時 科目語文 課題 12.《濟南的冬天》 課型 新授 備課時間:.9.14
主備人: 審核人________ 授課人_________年級七年級 班級_________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及有關文學常識。2、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3、理解分析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
【學習重點】1、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及有關文學常識。2、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
【學習難點】分析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
【資料準備】
濟南位于山東省境內(nèi),在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公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mào)山,西邊有南馬鞍山、四里山,這些山形成了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但“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因此,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其它地方的冬天的氣候截然不同。
另外,濟南自古有“泉城”之名,有關濟南泉水的記載最早見于《春秋》,歷代各家所記72泉不盡相同,大致為趵突泉、黑色泉、珍珠泉、五龍?zhí)端拇笕海劳蝗?2泉之首。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 回顧《春》的主要內(nèi)容,檢查背誦情況。
預習檢測
1、走近作者。
老舍(1899 - 1966),原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族人。現(xiàn)代著名的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他在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在此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chǎn)生了深厚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小說,以及劇本_______、______等。
2、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濟南( )倫dūn( )發(fā)jì( ) xiāng嵌( )水藻( )
貯蓄( )( )澄清( )著落( )看護( )毯子( )
3、詞語解釋
響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設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貯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澄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目標
1、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及有關文學常識。2、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活動設計 一、自主學習,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2、作者運用了什么方法來突出濟南冬天這一特點?
3、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二、 合作探究。
1.快速默讀課文,梳理文章層次,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用對比的手法寫了濟南冬天總的特點,無風,響晴,溫晴。
第二部分(第2-4段):寫濟南冬天的山景。
第三部分(第5段):寫濟南冬天的水色。
2.作者怎樣對景物展開描寫的?
特殊的地形(可愛充滿溫情);濟南冬天的山(秀氣素雅閑適);濟南冬天的水(清澈、透明)
3.文中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xiàn)濟南冬天之美,又滲透著老舍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當堂小結 文章先與北平、倫敦、熱帶作對比,突出濟南天氣“溫晴”的總特點;然后具體描繪濟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寫山景寫了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遠山,又繪水色,處處滲透對濟南冬天的喜愛。
課堂檢測
根據(jù)提示,看誰答得又快又準。
1濟南冬天的“奇跡”和“怪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濟南四周的小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強調(diào)氣候溫晴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雪勝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藻真綠,綠的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練習 完成練習冊“基礎演練”題。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2
導學案(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積累字詞,了解作者;
2.理清思路,了解課文怎樣抓住“溫晴”這一特征來描寫濟南冬天的景物;
3.揣摩課文語言,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自主學習,掌握基礎
1.文章里面有你不熟悉的字詞吧,通過努力,你能掌握嗎?
zhù( )立 水zǎo ( ) chéng ( )清 寬chǎng ( )著落( )
狹窄( ) 寬敞( ) 貯蓄( )澄清( ) 水藻( ) 濟南( )鑲上( )髻( ) 濟南真得( )算個寶地 暖和( )
響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選出下面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一項嗎?( )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b.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c.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
d.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
3.《濟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說________________,話劇________________等。
一. 相互討論,合作探究
1.這是一篇充滿詩意的散文。標題是 ,“濟南”這是地方,“冬天”是 ,中心詞是 ,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個特點地點的冬天。
2.作者開頭,作者對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 , , 對比,
寫出了濟南的 , , 的“奇跡”“怪事”,突出了它的“溫晴”的特點,贊譽 ,“真”在這里是 。得讀 ,它是 的意思。
3.“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中的“聲”能不能去掉呢?你能感悟出“聲”在這句話中的
妙處嗎?
4.這篇課文的主線是 。文章描繪濟南冬天的景色是緊緊扣住特點 來描寫的。
5.第二段有句過渡句 ,它將文章轉(zhuǎn)到對濟南冬天山、水的描寫。可愛的孩子們,你能把第二段分下層次嗎?第一部分是開頭到 ,給我們展示了一幅 。第二部分是 到結段尾,給我們展示了一幅 。
6.孩子們,細心你來找找一找,文章的 段是描寫山的,而 段是描寫水的啊。
7.第二段有些語句采用了 修辭手法,而 等動詞,為濟南創(chuàng)造了一個暖和安適的 。緊緊扣住濟南 的特點,而“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則更表達出作者對濟南 的感情。
8.“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在北邊缺著點口兒”這是交代濟南 的原因。而“整”與“缺”矛盾嗎?
9.“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的可愛”一句中,“特別”直接抒發(fā)了對濟南冬天 的感情。“小搖籃”采用了 修辭手法。將小山寫的像母親一樣的 ,“安靜不動”是 ,“低聲”是 ,這兩個修飾語給予小山慈母之情。
三、鞏固提升 ,拓展練習
(一)給加粗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濟南( ) 倫敦( ) 晾曬( ) 暖和( ) 著落 ( )看( )護婦 鑲( )上 露( )出 狹窄( ) 水藻( )
(二)解釋下列詞語
設若:__________ 溫晴:___________ 著落:__________
空靈:__________ 響晴:___________ 貯蓄:___________
(三)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1、《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___________(體裁),本文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現(xiàn)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作品有長篇小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話劇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中作者把濟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比,依次描繪了冬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濟南冬天______________的特點。文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順序?qū)懙摹?/p>
2、本文緊扣了濟南冬天的“______”這一特點,贊美的是___________,抒發(fā)了對濟南冬天的__________之情。
3、文章標題“濟南的冬天”,結尾卻說“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可理解為:
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作結尾有什么好處?
(四)文中說“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冬天無風聲,溫晴,山秀又水清。你印象中的冬天是怎樣的,用一兩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四 、作業(yè)布置,激發(fā)興趣:你認為課文中那些語段最精彩?找出一兩段來背一背。
《濟南的冬天》
導學案(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學習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細致觀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進行描寫的方法。
2、 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對描繪景物、抒發(fā)情感所起的作用。
3、 學習本文首尾呼應、自然過渡的寫作方法。
自學過程
一、基礎知識
1、 根據(jù)漢字注音,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濟南( ) 倫敦( ) 發(fā)jì( ) 澄清( )
看護婦( ) xiāng qiàn( )( ) 水zǎo( )
寬敞( ) 貯蓄 ( )
2、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 __,原名__ __,字__ __,___族人。代表作有__ _、__ __等。
二、理清文章脈絡:
3、給課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各層大意?
4、文本從__ __、_ ___兩個方面突出了濟南冬天的__ __特點。
5、作者描繪了濟南的哪些景物?
6、作者對濟南總的印象怎樣?(用原文內(nèi)容回答)
7、 濟南的冬天與其他哪些地方相比有什么不同?用了什么手法?
8、作者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典型解析
9、課文第二自然段運用什么表現(xiàn)手法和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小山什么樣的特點?
10、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最能概括雪后山景的特點的一個詞是__ __。
11、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按怎樣的順序?qū)懥搜┖笊骄埃荏w現(xiàn)作者觀察順序的詞語有哪些?
12、第四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濟南老城全貌的一個名詞是__ __。
13、第五自然段中作者運用那些修辭手法渲染水的綠,其目的何在?
14、與本文的標題比較,本文結束語有何藝術特色?
四、拓展運用:
通過學習本文,我們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fā)現(xiàn)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礎。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xiāng)冬天(秋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xiāng)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shù)不限。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3
導學案
第 5 周第 4 課時 科目語文 課題 12.《濟南的冬天》 課型 新授 備課時間:.9.14
主備人: 審核人________ 授課人_________年級 七年級 班級_________
【學習目標】1、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2、理解分析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
【學習重點】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
【學習難點】理解分析文中描繪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
【資料準備】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
1、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2、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預習檢測
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濟南的山有什么特點?作者怎樣寫出陽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別可愛?
(2)濟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點?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修辭,有什么好處?
(3)本文的寫景抒情有什么特點?
出示目標 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
活動設計 品讀、欣賞語言美。
(1)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明確:“睡著”“喚醒”都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xiàn)了冬天的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2)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明確:“臥”字用在寫村莊,寫雪,寫他們的狀樣、情態(tài)彷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xiàn)。
(3)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明確:“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靈氣;而這樣寫的目的,更是為了寫“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
(4)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明確: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運用比喻的修辭,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溫暖的原因是像小搖籃一樣的特殊地形,再現(xiàn)了這一“理想的境界”的明凈、溫暖和舒適的特點。
當堂小結 這篇散文景與情緊密結合,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達到了情景交融。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天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的運用,讓文章更是大放異彩!
課堂檢測
一、閱讀下面的一段話,回答文后問題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白,一道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了!
1、這段文字寫雪后的山給人們總的印象是( )
(1)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2)好像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3)好像日本看護婦(4)實在是太秀氣了
2、本段圍繞哪個字描繪雪后山景?寫景又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請找出標志方位的詞語。
明確:本段圍繞“妙”字描繪雪后山景。寫景又是按由高到低順序來寫的。
3、本段在描繪雪后山景時,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請在文中畫出來。
明確:本段在描繪雪后山景時,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
4、“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了!”請分析一下“秀氣”一詞的表達作用。
明確:“秀氣”這里含義是玲瓏秀美,既寫出了濟南雪后山景的特點,又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5、雪本來是白色的,文中卻說它“微微露出點粉色”,這是為什么?
明確:雪經(jīng)過太陽的照射反射的光照在上面就像露出的粉色。
二、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擬人句,哪些是擬物句。
1、風兒清唱著歌,喚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
2、這些閃電的影子,活像一條條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動,一晃就消失了。( )
3、頑皮的雨滴最愛在雨傘上盡情的跳舞。( )
4、有時候起了風,把他打得出不來氣……( )
5、船頭飛濺起的浪花,吟唱著歡樂的歌兒。( )
6、秋天到了,樹上金紅的果子露出了笑臉,她在向著我們點頭微笑。( )
7、咱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
8、月亮一露面,滿天的星星驚散了。( )
9.現(xiàn)在全縣蓮塘的生產(chǎn)大發(fā)展,蓮農(nóng)們精心培植,把綿綿情意栽種在每一口蓮塘里。( )
課后練習 完成練習冊“拓展拔高”題。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4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獨特感受,從整體上感知濟南的冬天之美。
2、賞析比喻、擬人的句子,體會本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3、學習本文的語言風格,在寫作時仿效借鑒。
學習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揣摩語言。
學習難點:
學習作者的語言藝術,明白作者對濟南的冬天所寄予的感情。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濟南( ) 鑲( ) 水藻( ) 貯蓄( )
發(fā)髻( ) 澄清( ) 著落( ) 看護( )
2、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 意義
響晴: 秀氣:
貯蓄: 澄清:
空靈:
3、查找資料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現(xiàn)代著名作家。是語言大師,被譽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和戲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話劇《___________》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
4、快速閱讀課文,標記段落序號,了解大意感受文章要點。
5、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① 這篇文章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② 概述文章大致內(nèi)容。
6、把你閱讀時遇到的問題、疑惑寫在下面,課堂上交流。
二、課堂學習
(一)、 情景導入:
春天是昂揚向上的,她不僅帶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還帶來希望和力量。冬天帶給我們的則是刺骨的寒冷,滿目蕭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無限的生機和令人向往的溫暖。今天,我們就來追隨現(xiàn)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跡,去感受“濟南的冬天”。
(二)、自主合作學習:
1、 交流預習情況,展示預習成果
2、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diào)及重音的把握。
提問:如果用畫來比喻《春》和《濟南的冬天》,那么《春》象什么畫?而《濟南的冬天》又是一幅什么畫?
(3)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 找出文中最能體現(xiàn)濟南冬天特點的詞語,并說說是通過那些景物描寫來具體表現(xiàn)這一特點的。
b、 梳理出本文的結構。
c、 具體說說本文 的語言美在哪里?(從修辭的運用,詞語的運用等角度)
(自主學習完成后,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成果。)
(三)、 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深入思考:
⑴ 本文共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天氣”寫起,通過濟南與 、 、 對比,寫濟南的冬天 、 、 ,突出濟南冬天“ ”的特點,贊美 它是個寶地。
⑵ 第二段開始是個重要的過渡句,轉(zhuǎn)到對冬天 的描寫。
⑶ 在分寫山水之前,先給人以濟南的總體感,用 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⑷ 作者緊扣這一點,繪山景,描水色,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 的山,次寫的 山,再寫城外 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⑸第五段是寫冬天 的,極寫水藻之綠,以襯托 之清澈、透明。
三、拓展延伸:
1、比較《春》和《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的異同。
2、假如你是一位導游,冬季帶領游客來濟南,追隨老舍的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游詞。
四、練習測評:
1、假設要給一個從沒到過濟南的人講講濟南的冬天,參照課文,你將分哪幾個方面講?著重講哪些精彩的片段?
2、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 )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 地低聲說 :“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xiàn),他們也并不著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干啥 還希望別的呢!
⑴ 括號處應填的一個標點是:
⑵ 文段第一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
⑶ 文段中加點的兩個“它們”的意思是否一樣,請簡要說明。
⑷ 濟南為什么是個理想的境界?
⑸ 文中“曬”“睡”“醒”用得很貼切,你是怎樣理解的?
⑹ “小搖籃”比喻 ,作用是 。“小”照應了前面 一詞。
⑺若用平實的語言概括加橫線這句話,應是
3、 仔細閱讀下面 的句子,指出每個句子的喻體和本體。
⑴ 小山整個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了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本體: 喻體:
⑵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本體: 喻體:
本體: 喻體:
⑶ 古老的濟南 ,城里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本體: 喻體:
五、 布置作業(yè):
1、 積累語言;摘抄你認為寫得 好的詞語或句子,寫在讀寫積累本上。
2、 在小組或班上向大家說說你家鄉(xiāng)的冬天是什么樣子,再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將你家鄉(xiāng)冬天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字數(shù)不限。
1.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2.本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你能用第一段的一個詞語說明它的總體特征嗎?
3.作者運用哪些修辭方法對景物進行描繪,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4.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5.全文的結束語和課文標題有怎樣的聯(lián)系,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三、細讀課文,探究文意
1、齊 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nèi)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么體會?
(9)“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此句中的“臥”字用得極妙,理由是: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5
方案a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教學內(nèi)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于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可能我們都沒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么,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xiāng)”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么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為什么那么濃。)
③感知內(nèi)容:在聽讀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著問題聽朗讀,然后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xiàn)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研讀與賞析
①整體感知后,對文章內(nèi)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后,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向晴}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么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xiàn)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并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②自由探究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xiàn)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tài),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xiàn)。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范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chuàng)造了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贊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diào)、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zhì)疑,也可以向老師質(zhì)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xiàn)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贊美的深情。
e.文章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fā)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體驗與反思
①質(zhì)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yōu)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
寫好文章,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jīng)過內(nèi)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文章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么活靈活現(xiàn),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fā)現(xiàn)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yè)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xiāng)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xiāng)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shù)不限。
方案b
○教學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③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
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②課前學生借助網(wǎng)絡或圖書,查閱一些有關資料,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計一篇導游詞。
③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整體感悟、研讀賞析2—5小節(jié)。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春天是昂揚向上的,她不僅帶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還帶來希望和力量。冬天帶給我們的則是刺骨的寒冷,滿目蕭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無限的生機和令人向往的溫暖。今天,我們就來追隨現(xiàn)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跡,去感受“濟南的冬天”。(板書課題,濟南兩字寫大,突出一下)
②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要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diào)及重音的把握。
③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b.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c.第1小節(jié)與第2、4、5小節(jié)之間有什么關系?
d.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么樣的感情?
e.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b.c.d.略)
a.濟南的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天氣“溫晴”;濟南天是慈善的,有美麗的山景;冬天水不結冰,水是綠色的。面環(huán)山,像在“小搖籃里”。
b.不可以。因為“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濟南”目的在于贊美“冬天”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
課堂小結:文章先與北平、倫敦、熱帶作對比,突出濟南天氣“溫晴”的總特點;然后具體描繪濟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寫山景寫了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遠山,又繪水色,處處滲透對濟南冬天的喜愛。
研讀賞析
①研讀第2—5小節(jié):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a.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點?(抓關鍵詞概括)
b.三幅山景圖之間有什么關系?
c.四幅景物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后明確)
[明確]
a.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城外的遠山—一淡雅。水色——綠。
b.第一幅圖是總寫,第二、三幅圖是具體寫。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①重點研讀:薄雪覆蓋下的山景圖和水色圖,品味語言;拓展延伸:設計濟南的導游詞
②重點研讀:第3小節(jié)和第5小節(jié)。
[問題]
a.第3小節(jié)和第5小節(jié)寫景順序有什么不同之處?
b.第3小節(jié)和第5小節(jié)在抒發(fā)感情和修辭運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
c.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想想為什么寫得好?
(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明確]
a.寫山景:自上而下的順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寫水色: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對冬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都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
c.比喻、擬人句。(美句賞析,著重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過渡)濟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筆下如此嬌媚動人,是因為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的修辭。文中還有哪些比喻、擬人句用得好,找出來,說說好在哪兒?
[討論明確]
a.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b.全在天底下曬著太陽,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巴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答案參考教參第104頁)
體驗反思
[提問]為什么濟南的冬天的景色會如此動人?
[明確]a.細致觀察b.抓住特征c.安排順序(角度)d.運用修辭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①比較《春》和《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的異同。
明確: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順序(角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采用情景交融的寫法,色彩絢麗。《春》還從多種感官角度來描寫。
②假如你是一位導游,冬季帶領游客來濟南,追隨老舍的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游詞。
(此題是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以“濟南的冬天”一文為參照,介紹冬季的美景、設計行程。)
應先介紹濟南的歷史、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以及與其有聯(lián)系的幾位名人(李清照、辛棄疾等)。游覽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紹冬景。
布置作業(yè)
①寫作練習:寫故鄉(xiāng)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較閱讀:讀郁達夫《故都的秋》。(比較在感情、寫法、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2.過程與方法: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2.教學難點: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討論法、導讀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肅殺”的,可能會令習慣于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肅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板書課題。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理解為什么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了解,為什么文中的情那么濃。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xiāng)”的深情來寫的。
三、檢查預習,掌握字詞(多媒體)
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四、研討思考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思考以下問題,然后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1.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
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2.課文寫了濟南的冬天哪些景物?
寫對濟南的總體感受:“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寫陽光朗照下的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的遠山,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xiàn)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1.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第一、二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并自主解決。
(1)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響晴
與熱帶相比--溫晴
(2)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么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有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把去掉和不去掉的句子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xiàn)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
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3)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2.自由探究。
學生朗讀后,思考體味以下問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1)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①“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把小山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②“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xiàn)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③“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模樣、情態(tài),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xiàn)。
④“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是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一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⑤“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范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得凍上”的原因。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2)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diào)、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3.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zhì)疑,也可以向老師質(zhì)疑。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2)作者緊扣這一點,用第二、三、四段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五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3)作者拓展想象,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4)文章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xiàn)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贊美的深情。
(5)文章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fā)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二、體驗反思
1.質(zhì)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yōu)美?體會一下,在寫法上本文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
寫好文章,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jīng)過內(nèi)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文章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么活靈活現(xiàn),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2.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寫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fā)現(xiàn)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布置作業(yè)
請你仔細觀察北京冬天的景物,傾注你的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shù)不限。
四、板書設計
12.濟南的冬天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暖--貫串全文
對濟南的總感受:“溫暖安適”的“理想境界”
陽光朗照下的山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城外遠處的山如詩似畫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綠,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7
教師寄語: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2、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學習重難點:
[重點]:朗讀、品讀課文,發(fā)現(xiàn)并感悟濟南的冬之美。
[難點]:借鑒語言大師老舍用心體驗美、用筆表現(xiàn)美的技藝。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發(fā)髻 ( ) 鑲嵌( ) 水藻 ( ) 貯蓄( )
澄清 ( ) 綠萍( ) 著落( ) 薄雪( )
2.根據(jù)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貯蓄:
空靈:
二、自主探究
(一)任務一:默讀課文,自主解決下面的問題。
1.用你認為最合適的詞語概括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
2.概括的說一說濟南的山和水各有怎樣的特點。
(二)任務二:速度1、2段,自主解決下面的問題。:
3.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5.精讀第3—5段
冬天的特色是雪,我們平時對雪的印象是如何的?老舍筆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我們共同來分析一下,老舍是從什么角度來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的。
(1)請用一個詞語來概括“薄雪覆蓋下的小山”。
參考:秀氣。
(2)作者如何表現(xiàn)這種秀氣?請學生找出欣賞的句子讀讀,或講自己的認識。
要點:一髻兒白花,一道銀邊,帶水紋的花衣,山的肌膚,害了羞……以及一些關鍵的字詞。(這一過程中學生或許會質(zhì)疑,可以穿插在品讀中。)
(3)從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可以感覺出作者對于濟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從哪些語言可以看出來?它們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6.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羅丹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xiāng)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xiāng)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shù)不限。
四、拓展延伸
1、本文多處運用比喻,生動貼切地表現(xiàn)了濟南冬天的特點。如:把小山比作“小搖藍,用來比喻濟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處的。
擬人的句子更多,明顯的透露出作者的情懷。如,“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既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tài),而且給人以美感,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小組內(nèi)合作交流,談談運用這些修辭的好處。
五、達標檢測
1.填空題
①《濟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現(xiàn)代著名作家。
②等到快日落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填空)
2.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zhù____立 水zǎo ____ chéng ____清 寬chǎng ____
3.解釋加粗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
②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①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 )
②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 )
5.“雨”是古代詩人筆下常見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輕塵”,請再寫出兩個含“雨”的詩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的文章并回答文后的問題。
塞外懷古
[1]沒有到過河西走廊的人總以為河西走廊這個地方怎樣的荒涼,怎樣的寒苦。到了河西走廊之后,便知道所謂荒涼寒苦并不如傳聞之甚。但到了河西走廊靠近西域的酒泉[①]以后,景象有點兩樣了,黃沙白草,風日慘淡,始有塞外之感。往北一望,荒野大漠,遙天無際。南天可不同了,祁連山像一道高墻,自東而西,連綿不斷;不分冬夏,頂上常是積雪皚皚。人說西王母的家就在那里。遠遠望去,也真像有瓊樓玉宇在其中隱約閃現(xiàn)。沿著公路的南邊,可以看見無數(shù)的土堆子,有的延長好幾里,有的是一個大墩子旁邊連上幾個小墩子。這種土堆子沿著酒泉以北的額濟納河往南,跟著疏勒河向西,以至于敦煌的南湖和西湖,幾乎隨處都是。這就是漢唐時代的邊城和烽燧的遺址,有名的漢唐西部長城,就在這些地方。
[2]我最近旅行戈壁的時候,曾在酒泉一座破敗的墩子上了望。已經(jīng)傍晚了。太陽在西邊的地平線上還有簸箕那么大。血紅帶黃的光芒四面放射,周圍的云彩都映成了橙黃色。一個人在墩子上朝著西面和北面遙遠的天際看著看著,就隨人冥想[注②]中去了。儼然如在漢唐當年,墩子下面那些土堆子都是一座一座的房子,也許是人家,也許是戍邊將士的營房,房頂上正炊煙裊裊。放在外邊的馬群和羊群先后回來了。雞鳴犬吠以及小兒喧笑的聲音,嚷成一片。那座墩子也樓柱完好,雉堞無恙;幾個烽哨正在上面聚精會神的望著西邊和北邊,希望有平安消息到來。一天一天的過去,一年一年的過去。這些人從少年轉(zhuǎn)到中年,老年,也許就死在那里,埋在附近。但是他們從來不頹喪,也從來不墮入幻想。只憑著他們的結實的身體,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敵人和自然作生存的斗爭。敵人和自然敗了,他們勝了,他們的西陲也固若金湯了。兩千年,一千年的歷史,像電光石火般一轉(zhuǎn)眼過去了。這些人依然長埋地下,烽燧城堡也放棄了,荒廢了;我也仍然清醒明白的站在廢墩上面。西邊的太陽還有一半在地平線上。但是這些廢毀的烽燧城堡,照舊很英勇的迎著落日,放出黃色的光輝;西北風呼呼的怒吼,而它們依然靜默無言,屹立不動。這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想到這里,我禁不住流下淚了。
注:①酒泉:與玉門、陽光、敦煌相鄰,均在甘肅省的河西走廊一帶。②冥想:深沉的思考。
(1)第[2]段中,作者站在墩子上“看著看著,就墮入冥想中去了。”作者“冥想”到了些什么?請用一兩句話概括作者“冥想”的內(nèi)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2]段文末說,“想到這里,我禁不住流下淚了。”是什么引起作者如此深的感觸而流下了眼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寫作這篇文章運用到了象征手法,作者是怎樣運用象征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當看到酒泉這地方“隨處都是”漢唐時期的烽燧、廢城等遺址時,有人突發(fā)奇想,覺得這都具有旅游開發(fā)價值,尤其是在今天西部大開發(fā)的古絲綢路上。于是就在這里建起了酒泉漢唐歷史文化遺址景區(qū)。
現(xiàn)在,請你依據(jù)《塞外懷古》一文中相關的材料,為新建景區(qū)寫一份“景區(qū)簡介”,以供景區(qū)對外宣傳和游客參觀用。200-300字。
提示:可以適當融合、補入文章以外的和你想象的相關內(nèi)容。
12. 《濟南的冬天》參考答案
一、積累運用 略
二、自主探究 略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5.(1) 參考:秀氣。 (2)要點:一髻兒白花,一道銀邊,帶水紋的花衣,山的肌膚,害了羞……以及一些關鍵的字詞。 其他略
四、拓展延伸 略
五、達標檢測
1.①老舍 舒慶春 舍予 ②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2.佇 藻 澄 敞
3.①晴朗無云,陽光刺眼;②空幽神奇,透明無色
4.擬人 擬人、比喻
5.考查的是古詩詞的遷移與運用能力。平時學習古詩詞時可以有意的將它們進行歸類。寫雨的詩句如:小樓一夜聽春雨 巴山夜雨漲秋池 夜闌臥聽風吹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
6.第(1)題:戍邊將士在邊關的生活;戍邊的情景;他們與敵人和大自然作斗爭的精神。其實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加以分類概括即可。 第(2)題:是戍邊將士在保衛(wèi)邊疆中同敵人和自然作生存斗爭的堅強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引起作者深深的感觸而流下了眼淚。此題揭示的其實就是文章的中心,精髓。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考慮才能有所收獲。 第(3)題:作者用西北的土墩子抗擊風沙、屹立不動的特征來象征守邊軍士具有的堅強、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獻身精神。(大意)象征手法常常是用一種事物來象征某類人或某種精神。 (4)此題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想象力。答題時應注意如下幾點:①方位介紹;②景物介紹;③原文中未提及的外在相關內(nèi)容的補入。對原文材料的再造運用是否充分、恰當給分,但不依順序。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1、 流暢、感情充沛地朗讀課文。
2、 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形象化語言描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4、 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準備
1、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初步疏通字詞,較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 借助網(wǎng)絡和一切資料,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況、了解濟南的基本情況。
3、 準備朗讀錄音磁帶和幻燈。
第一課時
導入
談到冬天,大家都會聯(lián)想到那凜冽的北風,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肅殺的氣象;說到冬天,大家又會想起“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遼遠,想起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寂。總而言之,冬天給我們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國的濟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沒有一副嚴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親、笑容可掬。今天,就讓我們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跡,到濟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溫馨,欣賞那秀氣的山,澄綠的水
朗讀感知
出示課題及教學目標
1、 播放范讀錄音 要求:
1)聽準字音
2)注意語氣,語調(diào),語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組朗讀課文
其余小組學生冥想(盡可能多的根據(jù)朗讀再現(xiàn)畫面)。
3、討論,感知全文
1)濟南為何“真是算個寶地”?
2)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是否覺得濟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適”的?請講述理由。
4)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幺感情?
探究后參考:
1)濟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與北平的朔風、倫敦的重霧、熱帶的毒日相比較后,給人感受是:無風、響晴和溫晴,天氣暖和安適,三面環(huán)山,山是溫靜、雋秀的;水是綠色、澄澈的。
2) 陽光朗照 溫靜
冬天的山 薄雪覆蓋 秀氣
城外遠山 淡雅
冬天的水 水藻的綠 清澄
3)暖和安適
a. 濟南三面環(huán)山,
b. “放在小搖籃里”
c. 山是陽光朗照,薄雪覆蓋
d.水是不結冰的,清澈透明
e.濟南人的表情、感覺、幻想及心情說明濟南的“溫晴”
4)老舍極盡筆墨,傳神地繪山景、描水色,使得濟南冬天的山、水、陽光、白雪……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那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浸透著老舍的喜愛、贊美之情。
4 、 自由朗讀課文(或課文部分章節(jié))
第二課時
研讀課文
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老舍先生為了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精心設計了景物構圖,通過形象的語言,層層展現(xiàn)了景物形象。
1、指名朗讀課文第3節(jié)——5節(jié)
思考: 這3小節(jié)中的景物各按什幺順序布局構圖的?
2、朗讀下面的語句并比較它們有何不同?
A. 甲: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象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乙:山坡上,小雪覆蓋不勻,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
B. 甲: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乙: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點粉色。
C. 甲: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了
乙: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水也不結冰,垂柳的長枝倒映在水中。
參考:略
3、讀下面的語句,揣摩紅色字詞的妙處。
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山坡上,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參考:略
4、小結:我們繪景時,要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合理的順序(角度),通過極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修飾語、限制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來狀寫客觀之景(形似),另一方面要認真思考,對客觀之景要經(jīng)過內(nèi)心感受、揣摩,融入主觀的情感,使客觀的景具有形象美、意境美(神似)。(著重強調(diào)寫景時不能修辭、詞藻等簡單堆積)。
5、朗讀第3——5小節(jié)
6、從3——5節(jié)中找出你喜歡的語句并仿寫它。
7、小結仿寫的注意點:
a符合句式要求,
b運用相同修辭手法
c盡可能把原句中意境(情境)仿寫出來
8、片段練習:描寫夏(秋)一景,注意景物描寫的五個注意點。
比較閱讀
1) 比較《春》和《濟南的冬天》的異同
同:抓住特征,安排較好的順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營造了意境,景情交融。
異:《春》還從多種角度來描寫, 另描寫的內(nèi)容不同
2) 比較《濟南的冬天》與賈平凹的《冬景》異同
同:抓住冬天季節(jié)的特征,營造了意境,都有萌育春天的描寫。
異:《濟南的冬天》多濟南山水的描繪,虛實結合。《冬影》多細節(jié)描寫,有人物對話,實景較多。
作業(yè)
1) 鑒賞自讀課文37課《雪》第5節(jié),分析作者如何構圖和描寫冬景的。
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總特點 溫暖安適
無風 北平朔風(寒)
響晴 倫敦重霧(暗)
溫晴 熱帶毒日(熱)
感受: 溫暖安適的理想境界
陽光朗照 溫靜
山 薄雪覆蓋 秀氣
城外遠山 淡雅
水 水藻之綠 清澄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nèi)容是《濟南的冬天》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及二點補充等六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 教材分析
1、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它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來抒發(fā)感情的寫景散文。
根據(jù)該單元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還要練習精讀的技能,并作適當?shù)恼浀目偟慕虒W目的;以及這篇文章描繪景物,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發(fā)也非常別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的認識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a、 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 能力目標:
a、 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描寫景物的方法,以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側(cè)重講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 根據(jù)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
據(jù)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jù)本課目標和內(nèi)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fā)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爭議,激發(fā)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yǎng)健康情感。
首先激發(fā)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美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最后在教師適當?shù)狞c撥、歸納、小結中賞析課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 采用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 本文文質(zhì)兼美,適于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本文是文質(zhì)兼美的寫景散文,適于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引入了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
三、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zhì)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jù)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nèi)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jié)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nèi)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第二課時通過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品析語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的比較,理解散文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a、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c、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d、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誦讀法
教儀:課件
教學步驟:
這節(jié)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對布置的預習作業(yè)進行抽查并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后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用課件對作者及與課文有關的經(jīng)歷進行介紹。
2、講授新課:在講授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a、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b、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點 (抓關鍵詞概括) ? 三幅山景圖之間有什么關系? 四幅景物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c、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么樣的感情?
d、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朗讀課文后,圍繞以上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在賞析過程中,我把問題與課文結構的分析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先閱讀1——2節(jié),并討論解答兩個問題:1、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作者在文章的開頭是怎樣表達的?2、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明確:1、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聲、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聲
與倫敦相比——無重霧 (響晴) } 寶地
與熱帶相比——無毒日 (溫晴)
2、濟南的地形特點:“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決定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接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研讀3——5節(jié),并作重點分析(1、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點,三幅山景圖之間有什么關系?第3小節(jié)和第5小節(jié)在寫景順序有什么不同之處?2、第3小節(jié)和第5小節(jié)在抒發(fā)感情和修辭運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在分析中除了使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對課文內(nèi)容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擬人手法,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作好準備。(學生討論后明確:
1、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城外的遠山——淡雅;水色——綠。第一幅圖是總寫,第二、三幅圖是具體寫。
寫山景:自上而下的順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
寫水色: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節(jié)對薄雪覆蓋下的山的描繪和第5小節(jié)對水色的描寫中都體現(xiàn)了對冬天的喜愛、贊美之情;都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3、反饋練習:要求學生根據(jù)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語解答課后練習題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4、歸納總結: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歸納出作者寫北國的冬天,不著眼于“寒”而著眼于 “暖”,不著眼于“壯”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點。并與學生共同解答: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么樣的感情? 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解答中使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處處滲透著對濟南冬天的喜愛,抒發(fā)了贊美之情。標題不可以換。因為“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濟南”目的在于贊美“冬天”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進行最后的課文鞏固。
5、布置作業(yè):
1、文中有哪些比喻、擬人句用得好,找出來,想想為什么寫得好? 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好在哪兒? (美句賞析,著重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2、假設要給一個從沒到過濟南的人講講濟南美麗的冬天,參照課文,你將分哪幾個方面講?著重講哪幾個精彩的片斷? (設題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內(nèi)容,理清思路,抓住重點,找出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斷,并訓練學生的復述能力。)
3、在小組或班上向大家說說你家鄉(xiāng)的冬天是什么樣子,再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將你家鄉(xiāng)冬天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字數(shù)不限。(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提示學生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特點來寫,目的是將閱讀之所得轉(zhuǎn)化為寫作之所能,是閱讀的遷移與深化。)
六、二點補充:
1、時間安排:引入新課(3分鐘)——講授新課(30分鐘)——反饋練習(10分鐘)——歸納總結(2分鐘)
2、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與北平比 城——曬、睡、躺
濟 ——無風聲 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 冬
南 天
的 與倫敦比 “溫晴” 山景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的冬 ——無重霧 (寶地) 濟
天 與熱帶比 城外的遠山——淡雅; 南
——無毒日 水色——綠。
作者借景抒發(fā)了贊美之情,表達了對祖國深摯的愛。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10
設計者:湖北宜昌夷陵區(qū):黃麗萍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
一、設景導入
我們盼望萬紫千紅的春,我們迷戀果實飄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飛的冬,雖然寒風凜冽,可那樹尖上頂著一朵白花的美麗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就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它給人留下的不再是蕭瑟,不再是寒氣襲人,它那里充滿了溫情。好可愛、好可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溫情吧。(利用多媒體投示出課題及學習目標,背景選擇白雪覆蓋的小山,白雪映著紅日,營造一個溫暖響晴的冬天之景。)
二、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①放師讀錄音(播放朗讀錄音,多媒體投示背景,動感播放課文字幕)
②生分成兩組比賽朗讀
③師生讀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在旁邊批注喜歡這一段的理由。
④完成課后思考題一(生小聲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
生:討論交流③④。師歸納文章脈絡: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對比)——寫濟南的山(陽光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清澈、透明)
2、師生同賞
找出文中的比喻、擬人句子填在下表中,并說說用上它們的好處。(開放性題 ,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情能力。)
比喻句:好處:
擬人句:好處:
3、師生同議
①分小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②全班交流
③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三、寫作嘗試
⑴分小組講述自己家鄉(xiāng)冬天的景象
⑵借鑒本文的寫作方法將家鄉(xiāng)最有特點的景物描寫出來
⑶評價提高
分組評價,選擇最優(yōu)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四、友情鏈接
課后在網(wǎng)上查閱老舍的生平及他的重點作品,把它摘下來。查閱描寫冬景的文章,每人選擇一篇下節(jié)課全班交流。
附:老舍 (1899~1966)
現(xiàn)、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出生于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 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xié)日常工作。在創(chuàng)作上,以抗戰(zhàn)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后旅居美國從事創(chuàng)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yǎng)和輔導,曾因創(chuàng)作優(yōu)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小說:
1.《駱駝祥子@(3))
2.《離婚@3)
3.《四世同堂@》(4)
4.《“火”車 》- 老舍短篇小說
5.《哀啟 》- 老舍短篇小說
6.《愛的小鬼》 - 老舍短篇小說
7.《八太爺》 - 老舍
8.《抱孫》 - 老舍短篇小說
9.《不說謊的人》 –
戲劇:《茶館 》 《龍須溝》
寫雪的文章:
白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過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嘗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馬湖的時候了。十年以來,白馬湖已成了一個小村落,當我移居的時候,還是一片荒野。春暉中學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這一面的山腳下是小小的幾間新平屋,住著我和劉君心如兩家。此外兩三里內(nèi)沒有人煙。—家人于陰歷十一月下旬從熱鬧的杭州移居這荒涼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極帶中。
那里的風,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響,好像虎吼。屋宇雖系新建,構造卻極粗率,風從門窗隙縫中來,分外尖削,把門縫窗隙厚厚地用紙糊了,縫中卻仍有透入。風刮得厲害的時候,天未夜就把大門關上,全家吃畢夜飯即睡入被窩里,靜聽寒風的怒號,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軒,算是我的書齋,在全屋子中風最小的一間,我常把頭上的羅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燈下工作至夜深。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饑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于這種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獨自撥劃著爐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現(xiàn)在白馬湖到處都是樹木了,當時尚一株樹木都未種。月亮與太陽都是整個兒的,從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為止。太陽好的時候,只要不刮風,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間曝日,甚至于吃午飯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飯一樣。日光曬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風來了,只好逃難似地各自帶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門關上。在平常的日子,風來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時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風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嚴寒的幾天,泥地看去慘白如水門汀,山色凍得發(fā)紫而黯,湖波泛深藍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厭的,下雪的日子,室內(nèi)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燈。
遠山積雪足供半個月的觀看,舉頭即可從窗中望見。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過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領略的冬的情味,幾乎都從風來。白馬湖的所以多風,可以說有著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環(huán)湖都是山,而北首卻有一個半里闊的空隙,好似故意張了袋口歡迎風來的樣子。白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風景地相差不遠,唯有風卻與別的地方不同。風的多和大,凡是到過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風在冬季的感覺中,自古占著重要的因素.而白馬湖的風尤其特別。
現(xiàn)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靜時聽到風聲,大家就要提起白馬湖來,說“白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樣歷害哩!”
作者郵箱: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11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導學案——總( )課時
主備人:王詠勤 審核:七年級語文組
【導學目標】
1. 理解和運用“響晴、溫晴、設若、貯蓄、秀氣、空靈、澄清、清亮”等詞語。
2. 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積累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
3. 培養(yǎng)學生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思想感情。
【導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別是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
【導學難點】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發(fā)。
【學習課時】兩課時
【課前預習】
第一課時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濟( )南 鑲( ) 水藻 ( ) 貯( )蓄
發(fā)髻( ) 澄( )清 著( )落 看( )護
2.釋義:
響晴:
設若:
秀氣:
貯蓄:
澄清:
空靈: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現(xiàn)代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出生于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chuàng)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應召回國。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終年67歲。老舍一生著作豐富,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龍須溝》《茶館》是其代表作。以描寫城市人民生活著稱,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4.解題
《濟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寫的一篇情辭并茂的寫景散文。題目明確交待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
關于濟南的山和水:解說:
在濟南南面有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歷山,傳說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開皇間因巖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濟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稱,所謂“家家聽泉,戶戶插柳”。大致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zhí)端拇笕骸u劳蝗獮闈稀捌呤敝冢降赜砍觯瑖娪咳绶校《竟?jié)依然水霧繚繞,四周的亭臺樓閣都罩上一層輕紗,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還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劉鳳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詠湖名句。
【自主學習】
1.聽錄音,體味流暢朗讀中的語氣、語調(diào)傳達出的文章內(nèi)容與風采。依閱讀提示,思考:
(1)濟南冬天的特點是什么?
(2)課文是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這一特點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取景方法,請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展示濟南冬天的, 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研讀精彩語段,學習景物描寫方法。
1.齊聲誦讀第3語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2. 歸結本段的寫景特色。
歸納: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松、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看護婦”是對雪后矮松秀美形態(tài)的比喻,借矮松寫出雪的形態(tài)。“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描繪了雪色嬌美的情態(tài)。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tài)展現(xiàn)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畫面色彩的鮮明悅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松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讀第3語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讓學生讀一讀自己的課外練筆,感受一下自己家鄉(xiāng)冬天的特點,看誰寫得好。
二、揣摩優(yōu)美語句,品析寫景技巧,領悟思想感情
1.默讀全文,畫出文中給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較下列三組句子,你認為哪一句好,為什么?
(1)甲: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 聲 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乙: 這一圈小山圍著濟南,使?jié)显诙煲蔡貏e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乙: 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點粉色。
(3)甲: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 還 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乙: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水也不結冰,垂柳的長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語言樸實清新,娓娓道來,情懇辭切,除體現(xiàn)在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同時在遣詞造句上還非常講究,值得仔細玩味。
思考:(1)“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去掉“聲”字可以嗎?為什么?
(2)“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這里為什么用“臥”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應?
【課后反思】
李家臣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12
本周,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yǎng),又可以得到審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讀美文,賞美文。
所謂“讀美文”,就是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如,讀課題,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對濟南的深情;讀濟南的三大特點,讓學生從中真正感受到作者發(fā)出內(nèi)心的:“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樣的感嘆,同時學習老舍對“故鄉(xiāng)”的這種深情,并學會用這種深情去閱讀這篇文章;讀優(yōu)美的語句,讓學生品味語言美……
所謂“賞美文”,就是對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進行賞析。作為“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其語言的精煉、純凈是值得學生去探究的。同時,作為初一的學生,應該逐漸學習對語言的賞析。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預設了多個句子,是學生能夠充分的發(fā)揮他們的學習能力,細細品味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如擬人句:“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品析;重點字詞的品析——“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
但是,在整個教學中還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首先是對文本的研讀不夠到位。在對陽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蓋下的山進行教學的時候,我覺得對幾個句子的賞析還是不到位的,如對“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句話的賞析。其實,老舍給讀者鋪設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卻只是分析了“睡著”“喚醒”的擬人手法,而忽視了“閉上眼睛”這種優(yōu)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這種美的學習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體現(xiàn)在板書上。我覺得板書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筆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體現(xiàn)在對薄雪覆蓋下的山的教學上。在這塊知識點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運用。白色、青色、銀色、藍色、彩色、粉色……給人的視覺感受已經(jīng)很美了。遠望這座薄雪覆蓋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紅:讓讀者以美的視覺享受。可是,在教學中,我只注重了這些色彩的詞語,卻忽視了與整個文章的結合,不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讓語言失去了魅力。這一失誤,我覺得使得這堂課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導語的問題。在一年的教學中,我的引導語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一些小問題上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缺陷。比如對薄雪覆蓋下的山解讀之后,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我說:“假如給你一座山,你會怎么寫。”這樣的引導語,我自己在課后也覺得很難想象。換個語言,也許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假如讓你寫你心中的山,你會如何去描繪呢?”所以,在引導語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改進。另外,“兒”化音的朗讀做的不夠到位。自己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可是,學生在這方面沒有感受到。
以上是我在這次教學后的反思。我以為,語文教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更需要我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13
《濟南的冬天》教學實錄
老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濟南在哪里嗎?
學生:山東省。
老師:在我國的北方還是南方?
學生:北方。
老師:通常,“冬天”給人的感覺是寒冷的。北方的冬天呢,更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們就會想到毛澤東的詩句“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那么,“濟南”的冬天呢?濟南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有“泉城”的美稱,清人劉鄂稱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清人劉鳳浩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詩句。可見,濟南的冬天也肯定與北國的冬天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跟隨我國語言大師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濟南冬天的與眾不同。
(板書“濟南的冬天”。放錄音。)
老師:聽完錄音了,誰愿意有感情地把這篇文章朗讀給大家聽?
(不少學生舉手。老師叫了四位學生分別朗讀課文的第1、2、3、4文段。)
老師:讀得很好。請同學們快速閱讀第一段,看看濟南的冬天與其他地方比有什么不同?
(很快有同學舉手)
學生:濟南的冬天沒有風聲,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
老師:好,沒有風聲,說明風小。“響晴”指?
學生:晴朗無云。
老師:很好。還可以用其他的詞語來概括濟南冬天的不同嗎?
學生:有溫晴的天氣。
老師:好,誰能說說“溫晴”的含義?
學生:“溫晴”就是溫暖、晴朗的意思。
老師:對。風小就是指濟南的冬天不冷,溫暖;響晴就是指天氣晴朗。那么,大家想想,“風小”“響晴”“溫晴”這三個詞來概括濟南的冬天的話,哪個最合適?
學生(全體大聲說):溫晴。
老師:很好。(板書“溫晴”)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課文是哪幾方面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討論。
(學生之間進行積極、熱烈的討論。幾分鐘后,有不少人舉起了手。)
學生:從濟南的山可以看出來。
老師:對。你能把描寫濟南的山的句子讀出來嗎?
(學生清晰準確地把句子讀了出來。)
老師:很好。文中把濟南的山比作什么?
學生(全體):搖籃。
老師:比喻為“竹籃”好嗎?
學生們笑:不好。
老師:為什么?
學生:雖然外形相似,但“搖籃”暖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說明山擋住了北風。
老師:很好。濟南的山,給了濟南一個暖和的冬天。這就照應了第一段中“濟南的冬天是---”?
學生(全體):沒有風聲。
老師:除了濟南的山,還有嗎?
學生:濟南的雪是小雪,所以不冷,體現(xiàn)了“溫”。
老師:對。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是“小”雪?
學生:“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房頂上臥著點雪”。
老師:非常好。因為是小雪,還有陽光,所以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還有什么可以體現(xiàn)“溫晴”這一特點?
學生:濟南的水。
老師:可以把句子讀出來嗎?
學生:“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
老師:很好。同學們看,“冒著點熱氣”中的“點”用得非常講究,正符合濟南冬天“溫”的特點。若“冒著熱氣”就顯得熱了。濟南的水是“暖”的,濟南的水還有什么特點?
學生(全體):清。
老師:對。文中描寫了濟南的山、濟南的小雪、濟南的水等等,這些景物無不體現(xiàn)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也很好地照應了課文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種抓住景物特點,前后照應的寫法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老師:我們常說,景以情動,情以景起。文章中沒有一句是直接寫作者感情的,但從寫景的字行里間卻能清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同學們討論一下,看看作者對濟南冬天的感情是怎樣的?
學生:熱愛。
學生:贊美。
學生:喜悅。
老師:不錯。這就是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板書“感情線索:熱愛、贊美、喜悅”)
老師:我們對課文的內(nèi)容已有了了解,在閱讀中也領略了老舍先生那詩一般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多去讀讀。現(xiàn)在,是同學們提問的時間,誰有問題?
學生:“空靈的藍水晶”是比喻“水”還是“冬天的濟南”?
老師:誰能說說?
學生:水。
學生:不對,是“冬天的濟南”
老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書上是這樣寫的“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老師:回答得好嗎?
學生(全體):好。
老師:對,冬天的濟南,水天一色,澄清透明,就像一塊空靈的藍水晶。
學生:老師,我在別的書上看過這篇文章,但最后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它不是獨立成段,而是放在第五段的最后。為什么?
老師:不錯,動了腦筋,這個問題好難喲。誰能說說為什么?
(無人問答,都專注地看著老師。)
老師:好吧,老師就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同學們參考參考。(板書“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并在“冬天”二字下加上著重號。)“冬天”指的是不是溫晴的冬天?是,因為從濟南的山、雪、水可以看出濟南的冬天是溫暖的。這就是課文把它獨立成段作為全文的總結語的原因。但是,我們再看句中的“這”(在“這”字下加上著重號),是指什么?從上文內(nèi)容看應該是指“藍水晶”,且“藍水晶”里包著溫晴冬天里的濟南,這樣的話,這個句子也就只能緊貼在藍水晶的文字之后了,而不能另起一行獨立成段了。
學生:那老舍先生的原作是怎樣的?
老師:是放在第五段后,與課文不一樣。
學生:書上這樣改可以嗎?
(學生一下子熱鬧起來。本來課后作業(yè) 是寫一篇小作文“廣東的冬天”,現(xiàn)在出現(xiàn)有爭議的問題,只好臨時更改。等學生討論了二、三分鐘。)
老師:請大家靜一靜。這樣吧,你們就最后一個問題的看法寫在作業(yè) 本上,作為今天的作業(yè) 。怎么樣?
學生;好。
(這時,下課鈴響了。)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 篇14
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讀者的頭腦中產(chǎn)生具有光、色、態(tài)的具體形象,這就是語言的啟示性。《濟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這種語言的啟示性,在讀者頭腦中喚起對光、色、態(tài)的豐富聯(lián)想和想象,形成了一幅幅生動的圖畫。
老舍先生是如何調(diào)動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濟南的冬天》具有繪畫藝術的特色呢?
第一,運用色調(diào)的對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引發(fā)讀者的想象,讓讀者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幅朔風怒號、天寒地栗的蕭條畫面,用這幅畫面中的“寒”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使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倫敦灰霧慘淡的陰郁圖畫,用這幅畫面中的“暗”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明”色。這還不夠,作者還讓我們看了一幅熱帶地區(qū)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畫面,再用這幅畫的“熱”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溫”色。正是用了色調(diào)和對照,用了繪畫藝術的“以色賦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將濟南冬天陽光和煦、天朗地秀的總體畫面勾勒了出來。
第二,從紛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現(xiàn)。
這是山水畫法。描繪濟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觀小”的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取景方法。作者展開想象的翅膀飛上濟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對濟南大地作了簡筆的寫意描繪。畫城,不畫它的東西南北,“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濟南城中的山)。一些瑣碎的細部都被略去了,畫的只是冬天濟南城秀美的睡態(tài),留下充分的余地讓讀者去聯(lián)想、想象,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畫山,不畫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一起筆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緊接著就引導讀者展開藝術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借這種聯(lián)想、想象,使畫面活靈飛動起來。畫人,不畫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國畫一樣略去耳鼻眉目,連形體也完全略去,而只畫了濟南冬天人物情態(tài)的最主要的特征:“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與山,渾然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
第三,精心設計景物和構圖,層層展現(xiàn)景物形象。
繪畫是“空間藝術”,須將空間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則加以巧妙的布置。這種繪畫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說第二段畫的渾然一體的濟南大地是一幅寫意畫,那么第三段畫的美態(tài)紛呈的濟南雪景則更接近于工筆畫。
作者依山寫景,通過寫美的小山各個細部的雪光、雪色、雪態(tài),畫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藝術結構上取了兩層布置。先進行工筆的分筆描繪,從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細看,一筆筆地輕描: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是它的態(tài),在色和態(tài)的描繪里寫出了靜中的動;它更有世上最動人的容色,艷艷夕陽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樣“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畫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筆一景,一景一態(tài)。這一段分筆描繪,從方法看是用的工筆,從意境看依然著力于寫意。中國繪畫講究“氣韻生動”,分筆描畫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動的。一連串的動詞,將讀者帶入聯(lián)想、想象的意境,讀者所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光、色、態(tài)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雪的內(nèi)在的美。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正是“氣韻生動”這一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
正是為了讓這種畫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層描繪。在分筆勾寫后總繪雪景,將古老的城,城內(nèi),城外,山坡,村莊,整個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結句直接點明:“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第四,突出自己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喚起讀者類似的體驗,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
濟南稱泉城,水是有名的;濟南的水來自大地的深處,浩浩蕩蕩,一年四季奔涌不息,這樣美的形象如何畫出?作者舍棄了濟南冬水的種種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鮮明形象,在鮮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先是著力渲染了濟南冬水的“綠”,一連串五個“綠”字,作者描寫的是綠萍的綠、水藻的綠、水面柳影的綠,托出的卻是水的綠。讀著這些綠萍、綠藻、綠柳,我們會自然聯(lián)想到滋養(yǎng)出它們的水,感受到蘊蓄在濟南冬水里的綠的精神、綠的生命。接著著力渲染了濟南冬水的“活”。水流的一切細節(jié)乃至具體形態(tài)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筆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機:“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這已是感情化的水,藝術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畫家的眼睛觀察景物所得到的獨特的印象。在平面的繪畫藝術中,為了表現(xiàn)出水的特有的態(tài)、特有的勢,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這不是出色的繪畫藝術又是什么?結尾處,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鮮亮明麗的色彩給泉城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倩影:“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最后要說的是,無論從立意看還是從構圖、筆勢看,本篇都是一幅完整的圖畫。陽光、山川、人物、白雪、綠水,各物各景所表現(xiàn)的都是“暖”這一個字。繪天繪地,繪出了這幅山水圖的大布局;寫雪寫水,寫的是這幅圖的特定細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陽畫到暖陽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筆勢順暢,一氣呵成;老舍真是一位丹青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