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復習參考(精選5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復習參考 篇1
第五單元復習教案
復習目標:
情感態度目標:激起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開拓創新精神、團結協作觀念和舍己為人的品質。
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探險知識、地理知識和其他文化知識,繼續提高閱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繼續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要點:
1. 復習并鞏固本單元的重點知識。豐富探險知識、地理知識和其他文化知識。
2. 培養開拓創新精神、團結協作觀念和舍己為人的品質。
課前準備:
學生以列表格的形式總結本單元的內容。
教學設想:
這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單元。它表明了我們對探險這一過去被國人相對忽視的人類文化活動的價值傾向。一個民族任何時候都需要有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而探險正代表了這種精神。當前,全球一體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種族、國家、意識形態之間交流、溝通越加頻繁,打破隔閡,互相借鑒、吸收對方的文化精華,這已成為當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從這一角度說,本單元的復習,要擁有一種全球文化和視角,具涂抹上鮮明的時代色彩。在復習并鞏固本單元的重點知識,豐富探險知識、地理知識和其他文化知識的同時,激起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開拓創新精神、團結協作觀念和舍己為人的品質。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項:學生討論后展示單元知識總結。
師生一起總結。
課 文 題 目 中 心 內 容 知 識 要 點
登上地球之巔 (1960年5月,)中國登山隊員(從北坡攀援而上,)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登上了地球之巔. 學習抓住特點進行生動的景物描寫
學習探險隊員表現出的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
荒島余生 ,魯濱遜身陷荒島他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解決了生存困惑 尋求到了精神的寄托
學習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的寫法。
學習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現出的人類優秀品質的精華,珍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偉大的悲劇 斯科特一行從南極絕望而歸以至悲壯覆滅的 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團結合作,勇于犧牲的精神
真正的英雄 深深的哀痛和對英雄的贊頌 體會課文思想感情,感受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貢獻的人文精神。 。
培養困境面前永不言退,對未知領域進行百折不撓地探索的精神。
短文兩篇 《夸父逐日》
《兩小兒辯日》 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多角度理解兩篇短文的內涵。
第二項:內容拓展
盤古開天辟地
我國一些古代小說中,往往開頭都寫道:“自從盤古開天地”以來如何如何,歷史也常常從他寫起。盤古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神呢?傳說當天地還沒有分開的時候,宇宙就好像一個大雞蛋,黑暗混沌一團,盤古就孕育在這里面。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一覺睡醒過來,覺得挺悶氣,于是抓過一柄板斧,用力一揮,大雞蛋突然破裂開來,天地開辟了,有些輕而清的東西,就上升成了天,另一些濁而重的東西,就下沉而為地。天地分開以后,盤古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當中。
盤古開天辟地以后,天和地都各以每天一丈的速度不斷增長,盤古也隨它們的變化而變化,每天長高一丈。又過一萬八千年,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也越長越高大,長到據說有九萬里那樣高。他為了不讓天地再合攏來,一直頂著天,支著地,象一根大柱子那樣撐著。
這位為人類開辟了天地的大神,死的時候是很威武的。古代傳說中說,他的呼吸化成了變幻的風云,他的聲音變成了轟隆的雷霆,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和軀體變成五座高山,他的血液成為了奔騰的江河,他的筋脈變成了道路,他的肌肉成為了肥沃的田地,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天上數不清的星星,他的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花草樹木,他的精髓變成為珍珠美玉,連他流下的汗水都成為甘霖雨露,澆灌著萬物生長。這樣,盤古成了“天地萬物之始”。
關于盤古,還有另外一種傳說,盛行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之中,他們認為盤古是人類的祖先。大意說,他原是高辛氏養的一條美麗的狗,后來他幫高辛氏除掉了他的對手房王,因而立了功,高辛王遵約把公主嫁給了盤古。經過六天的修煉,他變成了狗頭人身的形狀。盤古和公主結婚后生下了三男一女,這就是人類的來源。至今,我國南方苗、瑤、黎等民族中,對盤古十分尊敬,稱他為“盤古”還給他修了盤古祠、盤古洞。
女媧補天
我國古史神話傳說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媧。女媧是個什么樣的呢?傳說她是人首蛇身。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為感動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涌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于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后又斬下一只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后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僉欠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匯流。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傳說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干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后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后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斗。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只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后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豐功偉績,卻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到天帝那里去進讒言,使天帝終于疏遠了后羿,最后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后羿打獵為生。
嫦娥又是怎樣奔月的呢?在古書上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根據《淮南子》的記載是,后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謫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來了長生不死之藥,好讓他們夫妻二人在世間永遠和諧地生活下去。嫦娥卻過不慣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時候,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藥,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種說法是屈原(約前340椩記?78)《天問》的記載,說后羿后來對嫦娥有不忠行為,和河伯的妻子發生暖昧關系,因而引起嫦娥極大的不滿,便離開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對她的好處和人世間的溫情,對比月亮里的孤獨,倍覺凄涼。
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
位于中國和尼泊爾兩國邊界、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在藏族神話中被認為是五位仙女中的第三女神。她是萬山之尊、地球之巔。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巍然屹立在莽莽喜馬拉雅山脈的最高處,常年覆蓋著冰雪。它那金字塔形的峰體,在百公里之外就清晰可見,給人以肅穆和神圣的感覺。珠穆朗瑪峰以其地球之巔的美譽,成為世界各國(地區)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是每一個登山家的終生夙愿。
1921年,英國等探險家紛紛組隊,投入巨資,攀登世界最高峰。而且,探險家們更看重從難度大的中國一側北坡攀登珠峰,先后共組織了8次之多,但是均未能成功。其中,1924年,著名英國登山家馬洛里等,憑借先進的登山工具和豐富的經驗,頑強地攀登到珠峰北坡海拔8680米處,即“第二臺階”,馬洛里和他的隊友不幸遭遇山難,功虧一簣。人類攀登珠穆朗瑪峰歷史>>>
自從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從南坡登頂珠峰后,從北坡登頂珠峰一直是新中國登山運動員的夢想。中國登山隊于1955年開始組建,史占春為第一任隊長。1960年,盡管處于經濟困難時期,但是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計劃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中國登山隊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險關,年輕的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布3人于5月25日凌晨4時20分成功登頂,首次完成了人類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夙愿,
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后,又在現代登山運動史上先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1975年第二次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成功,藏族隊員潘多成為第一個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女性;1988年中國與日本、尼泊爾聯合組隊,首次實現了珠峰南北坡雙跨;從1988年至1999年,年輕的登山家李致新、王勇峰二人用了11年時間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XX年5月21日、22日,中國登山隊的兩批隊員登頂珠峰成功;從1993年開始,中國西藏登山隊開始踏上攀登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征途,截至XX年5月,他們已經攀登上了其中的12座山峰,并爭取在今后兩三年里實現既定目標。中國登山健兒的歷次次登頂珠峰>>>
南極科考小資料
我國南極考察始于80年代。1980年,首次派出兩名科學家赴澳大利亞南極凱西站。1984年11月,我國首次組織南級考察隊赴南極進行考察,并于1985年2月在西南極喬治王島建成南極長城站。1989年2月,我國又在東南極建成第二個南極考察站———中山站。
隨著兩個站的建成,我國南極考察從建站為重點轉為科考為重點。1991年,開始實施的科考“八五”計劃,在極地氣象、冰川、高空大氣物理、地學、極地環境、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幾十個學科取得豐碩的成果。一批科研成果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南極大陸
冰封的南極大陸
南極洲的面積為1360萬平方公里,總面積的97%為冰層所覆蓋,形成南極冰蓋。冰蓋所覆蓋的并非全部是大陸,一部分冰蓋伸出在陸地之外,浮處于海面上,形成冰棚。南極洲最大的冰棚為羅絲冰棚,面積約達50萬平方公里。南極冰蓋不僅覆蓋面積大,而且冰層極厚。目前測得冰層最厚的地方達到了4200米。由于南極大陸極為廣闊,所以,盡管人類已經擁有“冰雷達”等先進技術手段來測量南極冰蓋的厚度,目前已測出冰層厚度的地方還不到整個大陸的一半。廣闊的南極冰蓋猶如遮蓋在南極大陸真實地貌上的神秘面紗,至今尚未被人類完全撩開
冰蓋的形成與演化
南極大陸陸基的平均海拔為-150米。如果沒有冰蓋覆蓋,大陸的絕大部分都應是被大海所淹沒。但由于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區,所以即使是含鹽量頗大、冰點很低的海水,在這里也會冰封萬里。同樣,由于寒冷的原因,這里的降雪也只會堆積而不會融化。雪越積越厚,深處的雪就會被壓縮而逐漸冰化。到達100米深處時,積雪完全冰化,做為含氣泡的冰。據測算,南極內陸部分的冰層每年新增約3-4厘米,沿岸地區每年形成20-30厘米。新的冰層不斷地形成,照此下去,冰蓋應該越來越厚才對,但事實并非如此。由于冰在受到強大的壓力時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所以,冰蓋會由較高處的中心向較低處的四周緩慢流動。大范圍的冰蓋流動將使冰蓋向海面突出,形成浮出海面的冰棚。
南極冰蓋下的湖泊
南極冰被蓋下的湖泊是目前關于南極洲的最熱門的一個話題。最初發現冰下湖泊的是英國的研究人員。他們在用飛機搭載的冰雷達大范圍地測量南極冰蓋的厚度時,接收到一種強烈的水平反射回聲。這些回聲和來自冰被下地基的回聲完全不同,由此進一步觀察研究,他們發現了冰蓋下的湖泊。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觀測了南極大陸50%的地區,共發現大約90個冰下湖泊。俄羅斯東方基地下發現的寬50公里、長230公里、總面積14000平方公里的冰下湖泊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冰下湖可能已經存在了一百多萬年。在這與世隔絕了一百多萬年的環境中,會發現什麼樣的未知生物呢?這一待揭的謎底令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激動不已,他們對此充滿想象,期待著新的發現。
隕石的寶庫
南極冰蓋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使得南極洲成為地球上發現隕石數量最多、品種最全的大
陸。截止目前為止,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在南極洲收集到的隕石的總數超過17000顆。這其中最為轟動的是1984年發現的火星隕石,科學家研究表明,這顆隕石上可能含有生命存在過的跡象。
由于南極大陸冰蓋覆蓋的特殊環境,使得在此發現的隕石比其它地區發現的隕石更少被污染、更富有研究價值。
有關資料:載人航天史10座里程碑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繞地球軌道一圈飛行了108分鐘,成為空間飛行的第一人。
1963年前蘇聯女宇航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駕駛東方-6號航天飛船繞地球飛行48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飛進宇宙的女性。
1965年前蘇聯宇航員阿列科謝.列昂諾夫首次實現艙外活動。
1968年阿波羅-8成為第一艘繞月球飛行的載人飛船。
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使人類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著陸。
1975年7月18日,美國阿波羅飛船與蘇聯聯盟號飛船在地球軌道實現對接,并進行首次國際聯合飛行。
1981年美國第一艘可部分重復使用的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進行處女飛行。
1998年國際空間站(iss)開始建造。
1999年中國進行第一次未載人飛行。
XX年3月23日,和平號空間站在飛行XX年之后墜毀。第三項:關于探險
探險故事―難達之極
魯濱遜探險故事
太空探險的真實故事
中國科學家探險故事
第五:演講活動:以“我看探險”為內容,各小組先選出本組中最佳演講高手和稿件,然后再在班內進行演講比賽。優勝者的音頻資料在學校電臺廣播。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復習參考 篇2
第五單元 步入書林
【單元學習目標】
一、有意識地培養閱讀序言、后記和內容提要的習慣,通過序言、后記和內容提要的閱讀,把握一本書的主要信息。
二、了解序言、后記和內容提要的基本架構,掌握序言、后記和內容提要的讀寫方法。
三、感受序跋作者如同向導那樣引領我們步入書林的熱切情懷,激發讀書的興趣。 【基礎知識學習】 一、從音節看,單音詞是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如:三、發、人。 復音詞是由兩個或更多的音節構成的詞。復音詞又分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雙音節詞包括聯綿詞、音譯外來詞。聯綿詞又有雙聲、疊韻、普通三類。多音節語素一般是音譯外來詞。 二、從語素看,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叫單純詞。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叫合成詞。合成詞主要類型有五種: 聯合式,由兩個語素并列融合而成,如:語言、矛盾、國家、高低、線索、形態。 偏正式,語素間有修飾被修飾關系,如:紅旗、內部、粗心、熱愛、筆談、秋收。 補充式,語素之間有補充說明關系,如:認清、打倒、縮小、改正、煽動、打動。 陳述式,語素間有陳述被陳述關系,如:眼花、心虛、膽怯、心細、性急、年輕。 支配式,語素間有支配被支配關系,如:帶頭、動員、簽名、耐勞、示威、舉重。【教學安排】 《〈安徒生童話〉前記》二課時; 《〈昆蟲記〉譯本前言》一課時; 《〈繁星〉〈春水〉內容提要》二課時。【每周一詩】 1. 《鴛鴦耳》池北偶:兩個耳朵,只用一個。偏聽偏信,不由分說。用的發達,廢的萎縮。 難過,難過! 2. 《馬嵬》袁 枚: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3. 《鴛鴦耳》主要是諷刺“ 偏聽偏信 ”的人。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復習參考 篇3
第五單元復習教案
復習目標:
1.識記字詞
2.復習新聞有關知識
3.大致復習一些病句的修改
4.重點進行專題復習——蓮
復習過程
一、字音字形
1.字音:亙( )古 欽( )佩 步履 蹣跚( )( ) 吞噬( )佇立 翩躚(xiān) 粗獷(guǎng)舷(xián)窗 剔( )透 翱( )翔 浩瀚 矚( )目 蒼穹(qióng)殲( )滅 嶄新 鑲嵌( )
2.字形:履行-木屐 (jī) 混沌-餛飩(tún) 矚( )目-囑咐
3.多音:湖泊(pō)—停泊 落(là)下-落后 銳不可當-恰當
二、詞語積累及其運用
嘔心瀝血 問鼎蒼穹 銳不可當 舉世矚目
(注意其意思及其用法)
三、有關新聞常識
四、新聞組成部分:
1.標題:正副標題
2.導語:以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事實
3.主題:具體介紹事實(起因 經過 結果)
4.背景:社會背景 (某種環境下發生)
要求學會捕捉新聞信息
精選試題加以鞏固
五、病句修改
參看課文p207頁的練習一,并總結病句類型
成分殘缺 2.重復羅唆 3.語序顛倒 4.自相矛盾
六、復習專題-蓮
背誦《采蓮曲》、《蓮葉》、《贈荷花》、《白蓮》、《蓮》
欣賞《愛蓮說》
1.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愛蓮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花和牡丹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隱逸者、富貴者、君子。
2.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4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6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7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態度,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8本文贊揚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風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許。但在我們生活中常聽到人們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樣看待這兩種觀點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種觀點,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處惡濁的環境也能獨立不移。
9《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0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11“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12.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復習參考 篇4
第五單元復習
21、《偉大的悲劇》 復習要點及練習
一、復習要點
1.本文的題目為什么叫做《偉大的悲劇》?
答:斯科特探險隊在爭到南極點的競爭中失敗了,他們作為失敗者卻要為勝利者作證,而且全隊都在歸途中覆沒,世人都為他們而悲痛,所以這是悲劇;斯科特和他的隊友們在探險途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卻是高貴和震撼人心的,所以這出悲劇又是偉大的。
2.為什么說“這是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最不可思議的事”?
答:因為千萬年來人跡未至,或者說,太古以來從未被世人瞧見過的地球南極點竟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即一個月內兩次被人發現。
3.第二段大意:
答:斯科特到達南極點后悲傷絕望和決定送信。
4.“癲狂”“奪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寫出了什么?
答:渲染了斯科特一行當時極度絕望的心情。“奪眶而出”寫出了他們委屈絕望的痛苦心情。
5.斯科特一行堅持走完全程或到達南極點的原因是什么?
答:明知道阿蒙森實現到達了終點,他們懷著絕望的心情,卻沒有半途而廢。明知道結
局是失敗的,但還是堅持走完全程,體現了他們高尚的人格與紳士風度。
6.第11-12節中描寫環境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運用比喻,描寫南極暴風雪的肆虐,展現令人恐怖的環境,烘托英雄們偉大形象。
7.“但是在這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樓,它召來那些由于愛情、忠誠和友誼。曾經同他有過連休的各種人的形象,他給所有這些人留下了話。”
答:心中的海市蜃樓是指心中美好的回憶,對祖國、親人、全人類的懷念。這與嚴酷的
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海市蜃樓是美好的確實無法實現的,這樣寫更加突出了悲劇效果,更能震撼人心。
8. 讀第11-13小節,你能體會出什么?
答:1)表現了他們對生的絕望,又表現了他們對祖國、親人、事業等的希望。
2)描寫了南極點酷寒,也展示了斯科特這位悲壯英雄對祖國和親人的熱烈的愛。
3)細節描寫是作者根據斯科特的臨終日記,發揮文學想象完成的。
9.第12-13段段落大意:
答:斯科特在臨死前想了很多,并寫下遺言,無怨無悔。
10.書信所表達了什么情感?
答:熱愛祖國、朋友、親人,勇于獻身,對妻子的愧疚、眷戀。
11.把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遺孀”目的是什么?
答:對生不抱任何希望,懷著對這個世界的一份熱愛離開了。
12.如何理解“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
答:這句話寫出了對于人類的探險史來說,成功者擁有無盡的榮譽,而失敗者毫無榮譽可言,突出了斯科特及其隊友面對失敗的沮喪、悲哀。
但事實上作者本人并不是這么認為,理由是:作者為斯科特這個失敗者作傳,本身就說明了作者不同意這個觀點。
13.如何理解“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沖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
答:作者在此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達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時,在痛苦萬分的斯科特眼中,風中飄揚的挪威國旗就是他的對手,勝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揚威,洋洋得意。
14.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旅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答:英國人普遍講究紳士風度,主張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這種文化傳統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這項為他人的業績作證的任務,正是因為他的這一行為,其人格才顯得無比的高尚,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15.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
答:這兩句話表達了作者對斯科特崇高的贊譽,意思是斯科特在大自然的搏斗中雖然失敗了,他的肉體倒下了,但是他的心靈經受了考驗,變得無比的崇高,有價值的美好的東西的毀滅是偉大的悲劇(魯迅對“悲劇”的詮釋)。這句話在全文中可作為主旨句。
二、問難研討:
1. 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2. 請以四字短語概括文章的情節。
3.第10段,當奧茨說要出去走走,文中寫到“但是誰也不敢..說一句阻攔他的話,也沒有一個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別”,其中的“不敢”表達了一種什么情緒?
4. 第13段,斯科特在最后一篇日記中寫下自己的愿望,他為什么要把“我的妻子”改成為“我的遺孀”?這展現了他怎樣的品質?
5. 第14段,人們發現斯科特的遺體時,斯科特遺體的姿勢是:死去的斯科特還像親兄弟似的摟著威爾遜。這表明了什么?
6. 賞析下列語言:
(1)他的眼睛緊緊盯著無垠雪地上的一個小小黑點。(第1段)
(2)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沖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第2段)
(3)但是在這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樓……它召來那些由于愛情、忠誠和友誼曾經同他有過聯系的各種人的形象,他給所有這些人留下了話。(第12段)
三、達標練習
1. 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 拽(zhuài)出來 毋(wú)寧 堅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
b.威爾遜(xùn) 貯(zhù)藏 怏怏(yāng)不樂 廣闊無垠(yín)
c.戰栗(lì) 膽怯(què) 風餐露(loù)宿 寒風凜冽(liè)
d.厄(è)運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2.下列各組詞語中字形有誤的一項是( )
a. 不可思議 徒勞無獲 奪眶而出 精疲力竭
b. 萎縮不前 耀武揚威 姍姍來遲 憂心仲仲
c. 疲憊不堪 魯莽大膽 語無倫次 踉踉蹌蹌
d. 步履蹣跚 白雪皚皚 海市蜃樓 悶悶不樂
3.下列語句子中句意明確、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國家隊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學經驗的優秀的籃球教練來了。
b、在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上,發揮著他們無窮的蘊藏著的力量。
c、里面陳列著各式各樣列寧過去所使用的東西。
d、這種種子要不要換,在領導和群眾中廣泛的引起了討論。
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 課文一方面描寫氣候的惡劣,探險隊與嚴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寫探險隊員犧牲的詳情,不僅注重典型環境的描寫,同時也注重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課文頌揚的是一種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c. 課文寫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奔向南極點,卻發現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歸途,最后一個個死去。全文重在記述過程,并沒有太多的細節描寫。
d. 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是:認識自然,挑戰人類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5、《短文兩篇》復習———《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
《夸父逐日》復習要點
《夸父逐日》選自《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古代神話人物。《山海經》作者不詳,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
一、【整體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于與太陽競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個善于奔跑的巨人,他與太陽“逐走”。他口渴如焚,雖然接連喝干了黃河和渭水兩條大河,仍不解渴,又趕往大澤,終于沒來得及喝大澤的水而渴死。他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還能為人類造福。夸父敢與太陽決一高低,可以奔馳于天地,可以飲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為桃林,真是氣概非凡,本領非凡。夸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實的想像、夸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這篇神話對后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詩有“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昆侖”句。有時也用“夸父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不合乎《夸父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二、課文內容學習。
1、這兩篇短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于與太陽競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2、對《夸父逐日》的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那么,什么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其地,在現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清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鄧林"為地名之說,與"鄧林"即"桃林"之說并不矛盾。我們可以認為,"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處,"杖"與"桃林"同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夸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這一結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豐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三、譯文 《夸父逐日》
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觸不周山》 復習要點及練習
1、作家作品和神話內容:
選自《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他聰明敏慧,有智謀,他統治的地盤很大,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認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于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定決心。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
2、譯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做皇帝,(共工在大戰中慘敗,)憤怒地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大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地的大繩子也斷了,(結果,)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這里移動;地向東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塵埃都在這里匯集。
3.短文理解:
(1)“怒而觸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現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
“怒”字表現了共工的豪氣、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剛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結尾的兩句話?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借助于神話,通過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3)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為什么要這么做?請你作一點推測。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爭為帝”,即爭奪部落首領的位置。他的怒觸似乎包含有失敗的憤怒與不甘心,而且,似乎還夾雜著與對方同歸于盡的想法。當然也體現了共工龐大的氣勢。 4、小結: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點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堅強,敢于挑戰權威,夸父敢于與太陽賽跑,共工敢于與顓頊爭帝。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夸父死后棄其杖,化為桃林,為后人止渴;共工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興修水利,發展農耕,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英雄。
(2)(閱讀)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盡管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和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達標練習】
(一)基礎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飲于河渭____________ ②地維絕____________
③水潦塵埃歸焉____________ ④夸父與日逐走____________
2. 下面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故水潦塵埃歸焉 (流向) b. 夸父與日逐走(跑)
c. 未至,道渴而死 (到達)d. 故日月星辰移焉(呢)
3. 翻譯文句。
(1)棄其杖,化為鄧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
文段一: 夸父逐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______________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1. 這一神話故事反映了遠古時期人們怎樣的精神?
2. 文章運用什么手法來刻畫夸父這一人物形象?
3. 對于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你是怎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 在段中橫線上,補寫出原文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南歧之見》( 明• 劉元卿 )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①者。及見外方人至,則群小②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哉人之頸也焦③而不吾類!”外方人曰:“爾壘然凸出于頸者,癭病之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 ”笑者曰:“吾鄉之人皆然,焉用去平哉!”終莫知其為丑。 (選自《賢奕編 警喻》)
(注釋)①癭:(yǐng)頸瘤病。即頸上生囊狀瘤子。②群小:貶稱見識淺陋的人。③焦:細瘦。
1. 選出下列各組中加線詞意思不相同的一組( )。
a. 凡飲之者輒病癭——西施病心而顰其里
b. 其水甘而不良——出游泥而不染
c. 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 吾鄉之人皆然——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2. 用“/”為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異 哉 人 之 頸 也 焦 而 不 吾 類!
3.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
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南歧人為什么會笑“外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復習參考 篇5
第五單元
一、掌握一批生字詞
承載( ) 顛簸( ) 玲瓏( )
貽誤( ) 中樞( ) 蟄伏( ) 吮吸( 首屈一指 鞭長莫及 先發制人 我行我素 因地制宜 標本 重巒疊嶂 別具匠心 鏤空 小巧玲瓏 威懾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措手不及 (讓學生從這些詞語中選擇四個以上進行寫話訓練)
二、知道一點常識
《蘇州園林》的作者是葉圣陶,是我國現代文學家、語文教育家。
《橋梁遠景圖》的作者是茅以升 是我國著名科學家。
(二)說明文的有關知識
1.了解說明文特點
概念:說明文是以 “ 說明 ” 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用、制作方法、發展過程以及內在事理的一種實用文體。
與其他文體的區別: 議論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記敘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說明文以知授人,知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
2.說明文的分類:依據說明對象分類?
事物說明文:如《蘇州園林》,說明 “ 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的特征。
事理說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學的說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3.說明方法:舉例子? 分類別 列數據? 作比較? 下定義? 打比方? 畫圖表? 作詮釋: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即定義的對象與所下定義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從一個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內涵;而詮釋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釋的對象與做出的解釋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a: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這個定義,主語與賓語的內涵與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顛倒。即說”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是詞“也行。
b :而"鈾,是銀白色的金屬",則是詮釋,其內涵與外延都不相等,"鈾"的外延要小于"銀白色的金屬"的外延,因而主語與賓語不能倒過來說,即不能說"銀白色的金屬是鈾"。 作詮釋的語言雖不像下定義那樣要求嚴格,但也須簡明、準確、通俗易懂。? 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征
4.說明順序:時間 空間 邏輯(從整體到部分或從部分到整體,如《橋梁遠景圖》;從原因到結果,如《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從特點到用途,如《什么是橋》;從主要到次要,如《蘇州園林》;從概括到具體,如《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從現象到本質,如《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
5.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 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
準確性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詞語的表達作用
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計和猜測的詞語的表達作用?
三是要注意分析詞語的搭配?
三、學習幾種妙想
《蘇州園林》總分式結構
先總說特點再分說(整體: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 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 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局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 門窗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 建筑物顏色與花草搭配和諧)
《橋梁遠景圖》從整體到部分或從部分到整體
《洲際導彈自述》全篇以擬人手法,采取洲際導彈“自述”的方式,拉近了洲際導彈這一陌生事物與讀者的距離,使說明更加形象具體,更容易受少年讀者喜愛。
《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從概括到具體
四、體會說明方法的運用
師先舉例再讓學生從課文中舉例
師:如《洲際導彈自述》的第3段把導彈和炮彈作比較,說明二者有本質的區別;第9、10、11段都采用了列數字的方法,用科學準確的數據介紹了洲際導彈的外形和威力之大,飛行速度之快,命中誤差之小。
四、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師先舉例再讓學生從課文中舉例
師:《蘇州園林》中的“蘇州園林與北京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中的“極少”突出數量之少,但也不是一點沒有,避免絕對化。
五、重溫閱讀語段
(一)閱讀葉圣陶的《蘇州園林》,完成下列問題
蘇 州 園 林
①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②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各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惟愿游覽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實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愿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里想著口頭說著“如在圖畫中”的。
③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是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條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這是為什么?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④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覽者遠望的時候仿佛觀賞宋元工筆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在山間。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⑤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只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細說。
⑥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墻和廊子。有墻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致就見得深了。可是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旁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
⑦游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墻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墻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諸如此類,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⑧蘇州園林里的門和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功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大致說來,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樸而別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綜合起來看,誰都要贊嘆這是高度的圖案美。攝影家挺喜歡這些門和窗,他們斟酌著光和影,攝成稱心滿意的照片。
⑨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闌干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墻壁白色。有些室內墻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而到各種花開的時節,卻更顯得各種花明艷照眼。
⑩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這里不再多寫了。
1.給文中劃橫線的詞語注音并解釋。(2 分)
a、丘壑:( )
b、嶙峋:( )
2.本文的說明對象是: ,說明對象的共同特征是 。(2 分)
3.要想把事物說明好,還要講究方法。請從本文中找出運用作比較和舉例子的句子(各一句),寫在下面的橫線上,并簡要說明其作用。(4 分)
舉例子:
作 用:
作比較:
作 用:
4.第③段中“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是怎么樣”,其中“絕大部分”能否去掉?為什么?(2 分)
5.你認為本文的結尾好嗎?請簡要說明理由。縱觀全文,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的話,會寫些什么呢?請簡要舉例說明。(3 分)
6. 學習這篇說明文,你認為應該怎樣閱讀說明文,請簡要說說。(3 分)
7. 根據本文所提供的材料,以“話說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為題,寫一段150字左右的介紹。(5 分)
參考答案
1.a qi‘ h? 本指作畫的構思布局,這里指深遠的思慮。
b l?n x’n 重疊高聳的樣子。
2.蘇州園林,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3.略 4.不能,因為“絕大部分”是指大多數,但還有小部分,去 掉后與事實不符。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5.略(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么?答題應考慮全文的說明順序,由整體到局部到細部,續寫應是寫細部,如盆景,裝飾,小徑等)6. 明確說明對象、分析說明對象的特征有哪些,請說明順序,找出說明方法,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能答出其中2.3點即可) 7. 略
閱讀二將來的橋梁一定造得很低。現在造橋的費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橋長而在橋高。(甲)橋一高,兩岸的路面也要高起來,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橋,這種橋的下面是陸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橋”,引橋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橋”的工程還大。(乙)現在有一種活動橋,橋面很低,平常走車,等到有船過橋時,就把一個橋孔開開來,等船過去再關上。但是因為橋孔的開關很慢,對于走車過船都不方便,因而這種橋雖然便宜,卻用得很少。(丙)將來的橋梁,可就大不同了。橋孔可以用極輕的材料如玻璃鋼制成,開動橋孔的機器,也比現在的靈活得多,因而開橋、關橋的時間可以大大縮短。而且橋上有自動遠距離控制的設備,有船過橋時,它會自動打開橋孔,并且預先對兩岸路上的車輛發出信號,讓它們知道橋下正在過船。等船一過去,橋孔立刻自動關好,車輛可以很快地過河,這樣對于水陸交通,兩不妨礙。(丁)
9.“因為橋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漲船高,橋就更要高了。”一句是從原文中抽出來的,應還原于( )處。(3分)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
10.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然后自己從文中找出類似的一處加以說明。(6分)
⑴現在造橋的費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橋長而在橋高。
⑵將來的橋梁,可就大不同了。
⑶
11.文段末的“兩不妨礙”是指哪兩方面都不妨礙?(3分)
12.要想使將來的橋梁造得很低,必須具備三方面的前提,請加以概括:(3分)
⑴
⑵
⑶
13.本段的中心句是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