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六則學案(精選14篇)
《論語》六則學案 篇1
一. 教學內容:
《論語》六則
二. 教學目標
1. 結合書下注解理解文章內容
2. 聯系實際,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學重、難點
1. 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系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
2. 學習精美的表達。
四. 知識分析
。ㄒ唬┛鬃雍喗椋
這里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保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保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保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保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ǘ墩撜Z》簡介:《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后兩章之間不一定有關聯。
。ㄈ┱n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子,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他們曾受業于曾參!叭 ,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2.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于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鬃佑謱λf:“……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鬃诱f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3.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講解: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辟Y,也有借鑒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昂搿,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叭省保强鬃訉W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5.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后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見也!倍f大同小異。
6.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爸摇焙汀八 闭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于“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典型例題】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論語( 。〔灰嗾f乎( 。〔粦C( 。
三省( 。 罔( 。〈ā 。
2. 填空:
《論語》是記錄 的一部書。是 家經典著作之一?鬃樱琠 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 。
3. 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 )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三省: )
。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新: )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 殆: )
。6)不知①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
(7)見賢思齊焉(齊: )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4. 翻譯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選10章,有三個方面的內容:(1)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2)關于思想品德修養;(3)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請分別就三個方面各舉一則。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試將本文中的成語舉出三例,并加以解釋。
7. 宋開國丞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边@句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關于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方面,你還積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請舉出兩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轉折、表承接,請解釋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4)溫故而知新( )
。5)學而不思則罔( )
(6)擇其善者而從之( )
10.《論語》十則告訴我們,學習必須 。
11. 第一則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 、 、 。
12. 曾子經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3.“溫故”和“知新”是不是兩件并列的事?該如何理解?
14. 課文中強調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起來的一則是 。
1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一則是為了告誡弟子 。
16. 老子曾說過:“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這里有借鑒的意思)。”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 。
1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會現象?
18. 翻譯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填寫)
20. 第八則中“重”和“遠”分別表現在哪些地方?
21. 揭示儒家所倡導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的句子是 。
22. 下列句子中詞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又要編雜志,又要跑發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b. 王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該常溫故知新。
c. 驕傲自滿是求知的大敵,學而不厭才是學習的正確態度。
d. 武斌同學學習成績一直遙遙領先,這歸功于他經常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奮好學。
《論語》六則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诶斫庹n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鄯e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陬A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诶首x、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谌帻R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壅、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倮斫庵攸c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粑崛杖∥嵘!魷毓识隆魧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粽d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羰坎豢梢圆缓胍。◆死而后已!糁砂刂蟮蛞!羝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诶斫庹n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诶斫馊牡乃枷胍饬x。
、鄹爬ǔ烧Z、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賹W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邸皽毓识隆睂τ谥笇覀兊膶W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六則學案 篇3
○教學目標
、偈炀毐痴b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诶斫庹n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鄯e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陬A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诶首x、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俜蹲x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谌帻R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倮斫庵攸c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魷毓识隆魧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粽d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粢娰t思齊焉!羰坎豢梢圆缓胍恪!羲蓝笠选!糁砂刂蟮蛞病!羝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诶斫庹n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傺凶x后五段內容。
、诶斫馊牡乃枷胍饬x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俦痴b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谂c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邸皽毓识隆睂τ谥笇覀兊膶W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六則學案 篇4
一、 教學目的:
1. 體會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語錄體散文的特點。
3. 誦讀欣賞。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掌握基本字詞的含義
2. 理解其中蘊涵的思想內容。
三、 課前準備:
1.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古人談學習的成語、明言警句,課上交流。
2. 準備本課的朗讀磁帶,收錄機。
3. 《論語》、孔子等有關文化常識。
四、 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 學法指導:指導朗讀,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含義。背誦、積累,要求熟讀成誦,正確默寫,并能靈活運用。
六、 教學過程 :
。ㄒ唬、導入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古人談學習的成語、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舉一反三”等成語引入《論語》。
(二)、教師簡介《論語》、孔子等有關文化常識,播放朗讀磁帶,指導學生自讀課文,并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
。ㄈ、誦讀欣賞。
1. 學生齊讀。
2. 教師針對齊讀中存在的問題一一指正;范讀;領讀。
3. 聽朗讀磁帶,自讀兩遍;齊背一遍。
4. 教師指導美讀,指名學生朗讀。
。ㄋ模、指名學生翻譯,教師適當點撥,扼要分析,最后歸納總結。
(五)、鞏固。進行背誦默寫比賽。
《論語》六則學案 篇5
《論語》十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慍、罔、殆、矣、誨、弘、凋、恕”等字詞。
2.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詞語。
3.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2.培養文言注釋能力。
德育目標
1.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
2.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所選的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評點、質疑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容、文字、寫法的評點。在教學過程 中,啟發學生探究、質疑,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 講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劢虒W要點]
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就其語言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分類整理的實踐。
。劢虒W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目鬃訉逃呢暙I、對世界文化的深刻影響入手)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于學習的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設計(二)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那跪拜、跋涉著的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向圣地麥加前行的浩蕩壯觀情景。(多媒體顯示孔府、孔廟、孔林)那么,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它的緣故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曲阜是孔子的家鄉,人們尊稱他為“圣人”“先師”)(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同學們請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長九尺有六寸(注:約合現在6.4尺),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鼻f嚴、高大。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板書文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的重要經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冶天下”之說。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
二、關于孔子和《論語》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鬃訉W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這種體式;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課文中的第10則屬于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
2.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
[教師提示]
。1)正音
、僬撜Z(lún) ②說(yuè):通“悅”,意思是愉快。 誨女知之乎:同“汝”,人稱代詞“你”。是知也:通“智”,聰明。(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 ③慍(yùn):生氣,發怒。 ④三。▁ǐng)吾身:察看,檢查。 ⑤傳(chuán)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⑦弘(hóng)毅:強毅。 ⑧凋(diāo):凋謝。 ⑨矣(yǐ):語氣詞。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溫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生分則朗讀,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教師提示字詞釋義:
(1)“學而”章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時”,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傲暋钡谋玖x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
“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的“同學”“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對弟子說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叭薄熬拧敝T字在文言中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溫故”章
溫故而知新“故”,舊的,從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論語》中,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昂搿,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時代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可譯作“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4.小組內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確:(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2)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3)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4)我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5.學生集體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6.學生跟著錄音輕讀,嘗試背誦。
四、析讀課文,深層體悟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類每則內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僬剬W習態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谡剬W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壅勑奚碜鋈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問題研討
。1)“學而”章
此章為儒家壓卷經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為君子嗎?聯系孔子經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边@說明了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里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孔子批評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爸摇焙汀八 闭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鬃佑眠@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边@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會現象。
4.學生集體背誦全文。
五、課堂小結
《論語》全書今本485章左右,課文所選的十則主要是語錄體,若干章為一篇,每篇從第一句話中抽2至3個字作篇名,題注里提到的《學而》《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時有個故事:文學家畢沅在陜西當巡撫,一天到廟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經,就問他:“一部《法華經》共有多少個‘阿彌陀佛’?”和尚說:“我是個蠢人,不知道這個。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聰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個‘子曰’吧?”畢沅也答不出。因為“子曰”實在太多了,誰也沒有統計過。
過去有句俗話“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這七個字都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學習中要加以比較、品味。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下列句子朗讀中,停頓處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B.思而/不學則殆
C.擇其善者/而從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順接)、B(轉接)分別歸類,將字母填入括號內。
(1)學而時習之( ) (2)人不知而不慍( )
。3)思而不學則殆( ) (4)擇其善者而從之( )
3.在括號中解釋加粗字,在橫線上解釋整個文句。
。1)溫故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見賢思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學而不思則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出對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A.別人不知道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B.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C.別人不了解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D.別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嗎?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選擇其中善良的跟隨他,其中不善良的讓他改正。
B.選擇他們的優點就學習,選擇他們的缺點(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們的優點就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讓他們改正。
D.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加以改正。
5.根據提示,用課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養的君子應具有的風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______________,不亦說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樂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學而》)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仁以為己任,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 (《泰伯》)
6.《論語》中的許多內容,后來逐漸演化固定為成語,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等,請看《論語》中的下列語句各是什么成語的原型。
。1)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參考答案:
1.B 2.(1)A (2)B (3)B (4)A
3.(1)舊知識 復習舊的知識,能有新的發現。 (2)相同 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 (3)路程 擔子很重,路程又長,比喻責任重大。 (4)走 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5)迷惑 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 (6)有害 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4.(1)B (2)D
5.(1)人不知而慍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學而時習之 有朋自遠方來 人不知而不慍 (5)任重而道遠 不亦重乎不亦遠乎
6.(1)見賢思齊 (2)盡善盡美 (3)舉一反三 (4)道聽途說 (5)巧言令色 (6)誨人不倦
七、布置作業
。ǚ职l講義資料)閱讀文段,回答1~8題。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狈蜃樱骸靶∽英茏R之,苛政猛于虎也!” (《禮記·檀弓》)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橫木。這里理解為“憑著軾”(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時女子稱丈夫的父親。④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含義。
(1)孔子過泰山側( )
(2)夫子式而聽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為不去也( )
(6)小子識之( )
2.“小子識之”的“識”應讀為_______________。
3.“式而聽之”中的“而”表示( )
A.順接 B.轉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婦人當時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__。
6.婦人的丈夫與兒子因何而死?
7.“而曰”前省略了主語,如果補出來,應該是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句話可作為本文主題?翻譯這句話。
參考答案:
1.(1)經過 (2)婦人的哭聲 (3)是的 (4)從前 (5)離開 (6)這件事
2.zhì 3.A 4.孔子 5.兒子
6.被老虎吃掉。 7.婦人 8.苛政猛于虎?量岬慕y治比老虎還兇猛。
●板書設計
《論語》十則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活動與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舉行學習情況座談會,讓每位同學談談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總結出自己的學習名言。
2.學完課文后,哪一點對自己最有啟發,寫篇隨筆,字數、形式不限。
3.開放探究
閱讀文段,請任選一個角度,簡要說說這個故事對你的啟發。(50字左右)
動筒(人名)嘗于國學(國學:京師官學的通稱)中看博士論難(論難:針對對方的論點進行辯論)云:“孔子弟子達者有七十二人。”動筒因問曰:“達者七十二人,幾人已著冠(著冠:成年)?幾人未著冠?”博士曰:“經結無文!眲油苍唬骸跋壬x書,豈合(豈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著冠有三十人,未著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據何文以知之?”動筒曰:“《論語》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豈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無以對。”
可探究:(1)敢于懷疑。
。2)不迷信,不盲從。
。3)要培養創造性思維等。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保ā队阂病罚┘凑嬲龕酆盟娜,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實的精神,默默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鬃釉唬骸叭诵,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币笕藗儼褜W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容?鬃又鲝垖W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诪檎J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二、課文賞析
“學而”章賞析
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指“退而修詩書禮樂”。孔子自言“學”,司馬遷謂之“修”。《禮記·檀弓》注:“修,治也!奔囱芯浚ㄈ缃裰^“治學”)。《說文》:“習,數飛也!奔带B兒不斷地練飛,這是“習”之本義,此處亦應按本義解,有“演練”之意。儒家講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是必須掌握的六種技能,這當然要學,但更強調的是操作(演練)。故“學而時習之”是指孔子整理六經,制定禮樂?鬃又谎浴皩W而時習之,一則自謙,二則示“述而不作”之意。這是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學者一生完成的一件大業,是對中華文化的不朽貢獻?鬃邮巧羁汤斫庾约哼@項工作的重大意義的,矻矻一已,樂此不疲,故曰“不亦說乎”。
次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指“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朋的本義是學生、弟子。司馬遷描繪了孔子辦學的盛況,孔子則自言其欣悅心境。孔子在中國歷史上開私人講學之先河,通過其成功的教育實踐,提出了豐富、系統的教育思想理論,這是他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一生完成的又一件偉業。“不亦樂乎”表現了這位無愧于“萬世師表”稱謂的大師的崇高的敬業精神。
末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指“孔子不仕”事。據《史記·孔子世家》載,此前孔子已經遭受過一次大挫折——齊景公欲用孔子而為晏嬰所阻。陸宗達把“知”釋為“薦舉作官”!爸边有“知遇,優遇”這一義項,與之相關,可為佐證。《論語》中“知”多有此用法。如“衛靈公”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先進”篇記弟子侍坐孔子與之言志:“居則曰:‘不吾知也!缁蛑獱,則何如哉?”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也常有牢騷,這是孔子的真實處,亦即魯迅先生說的孔子的“可愛”處。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現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也是其真實處、可愛處。弟子們認為老師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師,為萬世法,值得大書特書,置于篇首。
總之,三句話,概括了孔子一生兩大業績,一種精神。而語錄體在這里又產生了美學效應。不由他人禮贊,而聽“夫子自道”,使讀者后學“想見其為人”;三個“不亦……乎”的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使人如聞其聲;短短三句話,創造了一種欣悅灑脫的氛圍,為孔子的形象提供了背景。編纂《論語》的孔門后學以此為先師作全景式的傳神寫照,置于這部經典巨作之首的安排是頗具匠心、妥帖之極的。
三、綜合性學習《漫游語文世界》活動成果展示
1.聚焦古典詩詞名句廣告
當今,廣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不管你是否愿意,只要你打開電視、收音機,翻開報紙,或者走上街頭,步入商場,都會看到或聽到各種各樣的廣告。廣告語言更是以各種方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些廣告中,古典詩詞名句廣告格外引人注目。比如李白的“且就洞庭貝余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已成為“白云邊”酒的最佳廣告詞,“吹盡狂沙始得金”則賦予紅金龍香煙以獨特的魅力。這種古典詩詞名句廣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民族特色,成為廣告語言中獨具特色的現象。
我們這里所說的古典詩詞名句既包括傳統古典詩詞中的名句,也包括今人仿照古典詩詞而寫的一些舊體詩。一般說來,廣告中引用或仿造古典詩詞名句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直接引用,一語雙關。這種廣告語從表面上看是直接引用詩詞的原句,而且詩句的意思沒什么變化。但實際上,這些廣告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借這些名句來宣傳其中包含的商品或品牌的名稱。比如:
、傥┯心档ふ鎳,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電視)
、谄咸衙谰埔构獗ㄎ靼沧嫌衽破咸丫、鋼花高腳玻璃杯)
③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山西杏花村酒)
這種直接引用原詩句的廣告,或者是詩句中包含有商標的名稱,或者是其中涉及到了商品,或者是與商品性能有關。這種方法既保留了原詩的完整性,同時又賦予詩句以新意,其中蘊涵的商品或品牌名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更換嫁接,強調主題。這種方式是把古典詩詞名句加以改造,有的是更換其中的部分字詞,有的是在原詩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句,目的是為了強調商品名稱。如:
、芎薏幌喾晡础榜{”時(中國臺灣自動變速車)
、萑碎g重晚晴,共享老來福(老來?诜海
例④巧妙地將唐代張籍《節婦吟》中的“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取后一句,將其中的“嫁”改為同音的“駕”,詩的意思,也從原來的表示悲悲切切的感傷情緒一下轉為對變速車的喜愛之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方法突破了古詩原文的局限,在借用原詩的基礎上,突出了商品的名稱或性能。
。3)仿古套用,名古實今。廣告策劃者覺得已有的詩詞不能滿足現代廣告的需要,因而套用名句的框架結構或仿照古詩詞的平仄自造一句,這樣的廣告很有古典詩詞的韻味,同時又具有現代氣息。
⑥三十功名創傳奇,八千里路馳江鈴(江鈴牌載重汽車)
⑦空杯尚留滿室香(貴州茅臺酒)
例⑥套用了南宋岳飛將軍《滿江紅》中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一句式,形象地說明了江鈴牌汽車歷史悠久、行駛迅速的特點。例⑦則是仿照古詩的格式,用夸張的手法寫了茅臺酒酒香醇厚、回味綿長的特點,更顯出濃厚的文化品味,給人一種典雅、古樸的感覺。
也有綜合運用以上幾種方法的。比如“海上‘申’明月,雅廬度人生”(海申花園)就借用了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同時又把“生”換成“申”,同前面的“海”構成“海申”。后半句仿造,表明這個廣告的性質特點。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廠家、商家選用古典詩詞做廣告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從語言上看,詩歌講究韻律和諧,語言簡潔、精練,廣告借助古典詩詞名句真可謂得天獨厚。如:
⑧心有靈犀一點通,靈通祝愿你成功。(靈通牌電線)
⑨潔花,潔花,飛入尋常百姓家。(“潔花”系列洗滌護膚品)
這兩例廣告語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押韻。借助韻腳,自編的廣告詞和原來引用的古詩名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融為一體。
。2)從心理上看,廣告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喚起人們的注意,在記憶中留下印象。經過改造的詩詞名句,在廣告中的含義同原詩中的含義肯定不一樣,這在受眾的心理上會產生新奇感。如:
、獯簛斫G如蘭。(春蘭空調)
在都市的曠野,憑君傳語報平安。(天津某尋呼臺)
白居易《憶江南》中的“春來江水綠如藍”,“藍”被改為“蘭”,強調“春蘭”這個商標名稱。舊詩被改出了新意,自然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岑參的《逢入京使》中,“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君”本來指遇到的人,而在這個尋呼廣告中,卻巧妙地被用來借指尋呼臺。
。3)從文化上看,這種形式的廣告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文化品位。古典詩詞中濃厚的文化氛圍,以情動人的特色,使商品生產廠家與廣大消費者的距離進一步縮短,樹立企業在顧客心中良好的形象。
如:悠悠歲月酒,滴滴沱牌情。(沱牌曲酒)
(參考2002·2《語文教學與研究》,原作者:泓涌)
2.“校園公益廣告詞”欣賞
。1)“字字含意韻,句句傳真情”——宣傳櫥窗
。2)“求知而來,載知而歸”——閱覽室
(3)“你的愛心,能托起一項事業”——希望工程
。4)“做人講德,用水思源”——自來水
。5)“懶惰者不會在此留下矯健的身影”——鍛煉場
。6)“你的美麗讓我的價值進一步貶低”——花壇寄語折花者
。7)“該出手時莫出腳”——門寄語
(8)“別愛我,我會害了你的”——煙酒寄語
。9)“我的形象全在你舉手投足之間”——墻壁寄語
。ㄟx自《語文報》第167期作者:楊必軍)
四、閱讀知識簡介
關于背誦(五)
提示背誦法。背誦時為了避免次序顛倒,互相攪雜,遺漏內容,可以采取提示背誦法。先把內容分成幾個方面,再往下排列大段、小段、要點,然后分別加上小標題,或者用各段的第一句話,乃至起頭的一兩個字作為提示。這樣就可以由少想到多,逐步擴展。
抄寫背誦法。一邊抄課文一邊背誦,抄寫課文能夠幫助記憶,因為抄寫時手腦和諧地工作,再加上口頭背誦,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好。俗話說:“看一遍不如讀一遍,讀一遍不如寫一遍!背瓕懻n文時還可以熟悉文中的生僻字,這是只讀不寫難于達到的。
《論語》六則學案 篇6
(廣東省珠海市第六中學語文科組招明樂 e-mail:
目的要求
一、理解六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二、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要點難點
一、誦讀時讀準字音,正確停頓;
二、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
三、理解語錄的含義,受到啟發。
寫作背景
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動蕩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連年不斷。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此時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得到發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隸社會走向崩潰。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商后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意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離魯而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于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72人。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
段落大意
課文六則分為六段,實為六章,分屬于《論語》中的四篇。
第一則,講學習方法,態度和個人修養。
第二則,講學習方法,指出復習舊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知新、創新。
第三則,講學習方法,講明學習與思考的關系。
第四則,講學習態度,稱贊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態度。
第五則,講治學態度,為人師的條件。
第六則,講學習態度,主張向任何人學習,但不是肓目的學習。
主題思想
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學”,而且謙虛地說自己都沒有做到“學而不厭”。他還特別提倡互相學習的態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種“樂”,是與朋友相互學習,研討之樂,是增長學識之樂。最可貴的是孔子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他肯定了學生孔圉“不恥下問”的精神,其實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于“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里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傳說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他就是一個虛心求教善于學習的人,所以才成為古今聞名的大教育家。
寫作特點
《論語》主要記言,是語錄體散文。所選六則中,五則直錄孔子的言論,第四則記錄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每則字數不多,僅三言五語,所記述的言論,直起直落,僅提出觀點或提出結論,并沒有論據或論證。
由于語言凝煉,思想內容極其深刻,所以一些語句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成語,至今仍活躍在人民的語言中。如“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等。
另一些名句,在人們不斷引用的過程中又被簡化、緊縮,形成了成語、典故,如“溫故知新”、“擇善而從”。
作業 練習
一、朗讀下列各句,指出停頓錯誤的一句。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d.是以/謂之“文”也。
( )
二、“溫故而知新”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溫習舊知識可以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學習了解新的知識。第二種理解是什么?你試著說說看。
三、下面短語或句了,翻譯時要調整詞序,試著把它們譯成現代漢語。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2.不恥下問
3.何有于我哉!
四、朗讀以下格言般的警句,自己再搜集一些警句抄在筆記本上。
知識就是力量
——培 根
智慧是經驗之母
——達·芬奇
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征。
牛 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 飛
業精于勤,荒于嬉。
——韓 愈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 子
答案:一、b
二、多次的溫習可以對舊知識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三、1.孔文子,為什么稱他為“文”呢?
2.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羞恥。
3. 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論語》六則學案 篇7
教案示例一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儆糜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萦糜谌松形颍菏耪呷缢狗,不舍晝夜
、抻糜谌粘I睿河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儆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苤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
、菔耪呷缢狗,不舍晝夜。
、拗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教案點評:
板塊式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教案示例二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畫線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
1.三分鐘演講。
2.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 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3.文言文入門(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4.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5.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7.指導背誦。
8.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9.布置作業 。
( l)課后練習一、二題。
(2)背誦全文。
( 3)默寫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
1.檢查復習。
2.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3.翻譯課文6-10則
。╨)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4.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6.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7.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8.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題。
(2)默寫課文
探究活動
——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具體做法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分為作家作品、成語、名言警句難句翻譯等)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論語》六則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一步品讀《論語》,積累其中的經典語句,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在教師的指導下,采取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注重學生的個人感悟,力求達到對所選內容的個性化解讀,達到用經典文化有效指導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華思想,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每一則選言的含義。
教學難點
能深入理解每一則選言所傳達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最近,你隨意地走入哪一家書店都會看到這樣的書籍:《于丹〈論語〉心得》《人味孔子》《孔子傳》《論語新解》《學而時習之》《喪家狗——我讀〈論語〉》等等,顯而易見,在我們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學習《論語》,走近孔子的熱潮,面對這股熱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如:時代呼喚著君子;經典文化必須傳承;學習《論語》,增長智慧等。)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中承前啟后的第一人,也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條大河,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江河的源頭之一。而《論語》里邊更多的內容已經成為我們判斷是非的標準,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與行動的準則,或者已經成為學習、處世與生活的智慧。其實孔子離我們很近,《論語》和我們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再來品讀《論語》選言。
二、充分誦讀。
1.教師范讀。(教師的朗讀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讓學生領悟文言篇章的誦讀技巧。)
2.學生自由朗讀。(學生的自由朗讀,除讀準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語速、節奏。)
3.以小組為單位比賽誦讀。
4.學生個人朗讀。
5.男女生分別讀其中的幾則,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來讀,其余由女生來讀。
6.全體齊讀。
三、結合書下注釋以及工具書著重理解前四則的內容。
1.要求學生在理解前四則內容時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學生及時標注在閱讀過程中的困惑之處,提醒自己在交流時重點記憶。
四、精講前四則的內容。
1.在閱讀前四則之后,你是否發現了這四則的共同之處?
這四則所談論的都是孝道。
2.在這四則中,你對哪一則的感觸最深?談談你的理解。
第一則:子女的成長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心情高興與否,吃飽穿暖與否,事業通達與否,與人交往順利與否等等。面對父母的擔憂,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減少父母的憂慮,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為很多事情憑借個人的努力,是可以讓父母少擔憂,少操心的,也許只有身體的疾病,是個人的力量所改變不了的,所以這一則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謹慎持身,這樣就可以讓父母放心、安心,少掛心。
第二則:世人對盡孝的理解是膚淺的,認為只要是養父母終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養,怎么能依據是否有所養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發自內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們今天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人都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質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來越傾向于公式化,給老人足夠的零花錢,給老人舒適的住房,給老人電腦、電視、電話、音響來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內心真正的需要,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發自內心地對老人懷有敬重、敬畏之心,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時代,應該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給予老人心靈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獨。能從尊重的角度出發去對待老人。
第三則:父母在,為人子女盡量不遠行,一方面,子女的遠行會讓父母牽腸掛肚,寢食難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當有些事始料未及時,讓子女空留遺憾。如果必須遠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蹤,及時讓父母知道你的情況,以免父母擔憂。
(2)在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時代,遠離父母,生活在異地他鄉的情況比比皆是,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時給父母打電話向父母報平安,;丶铱纯,及時知曉父母的近況。
第四則: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曉,知道父母的年齡常懷著這樣的心情,喜悅和恐懼。喜悅則是因為父母還很健康,很長壽,恐懼的是父母已經高齡,生命已經衰竭,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所以內心非?謶。
。3)知曉父母年齡的意義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齡意義在于提醒自己應該及時行孝,盡心行孝。
3.《論語》第一章即談到:“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請談談你對“本”的理解。
行孝是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個人如果以私心去對待父母對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愛心、忠誠和責任感去對待他人和國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務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誦。
六、課后作業。
積累《論語》中其他與行孝有關的內容。
板書設計:
唯疾之憂
敬而養之
孝 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背誦前四則導入。
二、完成后五則內容的學習。
1.朗讀后五則
(1)教師范讀。(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學生)
。2)學生互相讀。
。3)讀一則背誦一則。
2.將學生分成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則進行探討。各小組指派一名同學做代表,將小組成員的研究成果公布給其他同學。
3.教師根據學生的研究結果給予評價并引導學生做更進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對他人、對社會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偽善之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獻媚、討好,是小人,這類人的存在會讓他周圍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尤其是那些為政者,聽信了花言巧語,就會腐化墮落,危害國家、百姓。
。2)“德不孤”應該如何理解?一“必”字寫出了孔子怎樣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絕對不會被孤立。孔子堅信一個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人,他盡管會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話,就一定會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義”與“利”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義,是道義真理之所在。義者,宜也。凡事先問是與不是,對與不對,當與不當,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決定做與不做。君子以義為道德自律,不義之物不取,不義之財不獲,不義之名不居。義,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曉大義,小人只懂得私利。義和禮不同,禮是外部規定,義是內心約束。君子始終把義放在首位來做選擇,是出于內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約束,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為什么會“坦蕩蕩”?小人為什么會“長戚戚”呢?
君子以“義”行天下,樂天知命,俯仰無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滿腹,因此常會處心積慮,又常會患得患失,所以其心憂戚。
(5)應該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愛待人。這句話強調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責,這樣很多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三、后五則著重體現的內容是立德,這部分內容與行孝有何關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礎,如果沒有根本上的孝道就無法談及其他。
四、課后作業。
1.積累《論語》中有關君子的內容。
2.閱讀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
板書設計:
通曉大義
君子坦蕩蕩
仁愛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長戚戚
利欲熏心
《論語》六則學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3.聯系自身學習實際,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 結合孔子的經歷,分析《論語》一書的主要思想內涵。
2.重點欣賞書中關于學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那跪拜、跋涉著的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向圣地麥加前行的浩蕩壯觀情景,還有電影《紅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國人們也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它的緣故嗎?
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板書文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的重要經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冶天下”之說。而在國外,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全美第7所孔子學院、新英格蘭地區第一所孔子學院,于20日在美國麻州大學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
二、關于孔子和《論語》的簡介:
1.孔子在中國是個聞名遐邇、婦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讀書人稱他為孔夫子,歷人皇帝給他加過許多封號,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顯赫,以“至圣先師”最為人們所熟悉?鬃邮莻ゴ蟮慕逃摇K组_私人講學之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學生。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鬃痈莻ゴ蟮乃枷爰。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學理論,創立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學體系,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確立了在中國哲學的總體面貌,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鬃訉W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2.《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教師講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勵學生及時點評:
(一)孔子帶著弟子去齊國。路上聽見有哭聲?鬃訉Φ茏诱f,這人的哭聲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問哭者?拚哒f,我從小就好學,游遍列國后返回家鄉,可雙親已經過世。往而不來著,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說罷哭者就跳河自殺了?鬃訉Φ茏觽冋f,小子們記住此事,要引以為戒。從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辭歸家的達人數到30%。
。ǘ┛鬃訋У茏尤ム崌其N自己的政治觀點,但是與弟子失散了。孔子獨自一人站在東門外。有人對子貢說,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其頭似堯,其頸似皋陶,其肩似子產。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喪家犬一樣失意不得志。子貢將這些話告訴孔子?鬃语@出高興的樣子,又嘆了口氣說,他表述的形狀未必準確,可我的神色確實是象喪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ㄈ┛鬃訓|游路上,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在早晨離我們近,中午離我們遠。因為,太陽在早晨象車子的頂篷那樣大,而中午則象盤子那樣小。另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在早晨離我們遠,中午離我們近。因為,早晨涼快,而中午熱?鬃右膊荒芘袛嗾l說得對。兩個小孩說:“誰說你知識淵博?”
(四)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整整10天沒有飯吃。有時連野菜湯也吃不上,真是餓極了。學生子路偷來了一只煮熟的小豬,孔子不問肉的來路,拿起來就吃;子路又搶了別人的衣服來換了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路,端起來就喝?墒,等到魯哀公迎接他時,孔子卻顯出正人君子的風度,席子擺不正不坐,肉類割不正不吃。子路便問:“先生為啥現在與在陳、蔡受困時不一樣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樣做是為了偷生,今天我這樣做是為了講義呀 ” 。
(五)魯國以前有條政策,是說如果魯國人到其他國家去,發現有魯國的奴隸的話,那就幫他贖身,然后回魯國找國家報銷.
一天,子路幫個魯國奴隸贖身后,就說不要國家報銷.然后人們都稱贊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卻把子路找來罵了一頓,說他應該找國家報銷.子路不解,說那樣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現了.孔子說:你這樣做的確能顯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沒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幫奴隸贖身,就會有顧忌:若不找國家報銷,就能顯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錢沒了還是很心痛.如果找國家報銷,那就顯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進退兩難時候會則么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看到奴隸就不幫他贖身,當作沒看見,就不會有進退兩難的困難了.但是奴隸就不會被拯救,更多的奴隸會繼續處于苦難當中.所以你應該去報銷.
(六)孔子在十七歲上,死了母親。依照當時的習俗,母親是應該和父親合葬的?墒强鬃硬恢栏赣H葬在哪兒,他于是把母親的棺材暫且停在一條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個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現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鬃舆@時還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青年,雖然小心謹慎,但人事經驗是不多的。他單純地想到有機會就該出一出頭,同時他也覺得自己已經有一些本領了。有一次,魯國的貴族季氏歡宴名流,這位十七歲的居喪的孔子便穿著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陽虎向他喝道:“我們請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來。經過這一番挫折,孔子更發憤了。過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養和各種才能,一天比一天進步,雖然年輕,卻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學習,孔子逐漸成了博學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條街叫達巷,達巷里的一個老百姓就這樣說過:“孔子這么淵博,他會的玩意兒我們簡直叫不上名堂來!笨鬃勇犚娏,便謙虛地說:“我會什么呀?我會趕車罷了。”原來在這時有六種本領是一個全才的人必須具備的,這就是:禮節,音樂,射箭,趕車,識字,計算。在這六種本領里頭,趕車是被認為最低下的,所以謙虛的孔子只承認了這一樁。
四、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如何評價孔子的言行和觀點?從古至今人們對孔子有哪些評價?
五、 布置作業:
1、 認真背誦《論語》中的精彩片段。
2、 根據對孔子的了解,寫一篇和孔子有關的人物傳記以及一段頒給孔子的頒獎詞。
《論語》六則學案 篇10
.《論語》十則教案 9-10
.《論語》十則教案 5-8
.《論語》十則教案 1-4
.(《論語》十則)教學實錄
.《論語》十則·綜合能力測試題
.《論語》十則·評估測試練習
語文版九年級上《論語》十則·同步檢測
.《論語》十則·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論語》十則同步練習
《論語》十則ppt課件
《論語》十則ppt課件(1)
《論語》十則flash課文朗讀
《論語》六則學案 篇11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陬A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诶首x、背誦課文。
、垩凶x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壅簟⒄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粑崛杖∥嵘怼!魷毓识隆魧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粽d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粢娰t思齊焉!羰坎豢梢圆缓胍!羲蓝笠选!糁砂刂蟮蛞。◆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诶斫庹n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傺凶x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俦痴b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賹W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賹W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谂c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邸皽毓识隆睂τ谥笇覀兊膶W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偻瓿伞把杏懪c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六則學案 篇12
【教學目標 】
1. 讀準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義
3. 掌握文中出現的常用虛詞和實詞
4. 引導學生閱讀、背誦《論語》的有關章節
5. 對判斷句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
【教學重點】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讀
【教學難點 】
孔子言論中提出的加強人格修養方面的重要觀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走進文言寫就的歷史,與古人晤對一堂,孔子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許他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對他敬而遠之,也可能覺得他是封建禮教的源頭,對他加以批判。在你們印象中,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學生回答,作大致的講評)
二、寫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后遷居魯國。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意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離魯而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于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72人,被稱為“賢人”,子路、子貢都在72賢人之列?鬃铀篮,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F在,人們都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
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響的人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其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不朽貢獻,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紹:孔子對于當時的“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認為“斯文(即古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終在為恢復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斗,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認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紹述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其實并非如此,在紹述的同時,他為舊的禮教制度找到了內在的情感依據,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種情感,即“愛人”,首先從父子、兄弟間的親情出發,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謂“忠恕之道”,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鬃訉τ谌剩o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實現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滿的自我人生。
三、《論語》簡介
儒家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樂后來失傳了)
看課文注釋①,《論語》專門記錄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是封建時代人人必讀的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收藏的書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故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時可以翻看一下。
四.課文講解
(一)先請一位學生朗讀引言
。ǘ┳寣W生照書下注解,標好字音,默讀課文,提醒注意句讀
。ㄈ┤嗬首x ,糾正字音和句讀。
(四)講解
第一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①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惡乎③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顛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問:每句話開頭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誰?
回答:孔子
① 處:置身,居住,引申為享有
② 去:離開,這里指躲避
、 惡乎:惡,疑問代詞,相當于“何”。乎,介詞,相當于“于”!皭汉酢毕喈斢凇坝诤巍,憑什么,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舉例:
。1) 惟利是圖、惟命是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語序應為“惟圖利”、“惟從命”
。2)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說》),“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
、 違:離開
⑤ 造次:倉猝、匆忙
、 顛沛:困頓挫折
【譯文】
孔子說:“富貴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躲避的。君子離開了仁德,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沒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的,即使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頓挫折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則首先提出“富與貴”和“貧與賤”兩個對立的命題加以討論,前為人之所欲,后為人之所惡,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兩個結論卻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個“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驗證,“君子去仁,惡乎其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笨鬃訌娬{寧可不要富貴,寧可安處貧困,但內心要守住“仁”作為一個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離開“仁”呢,連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即使在倉猝匆忙之間、困頓挫折之時,也要與仁德同在。
舉例:
反面:貪官污吏腐敗份子,利用公款吃喝,貴州省原省委書記劉方仁貪污六百多萬元;就如同《儒林外史》中所說“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
正面:曾子家境很窮困,衣衫襤褸,吃糠咽菜,清湯寡水,常吃不飽肚子,齊國曾聘他為相,因不合道義而拒聘。他身穿破衣在田間耕種,魯君聽說后便派人前往要賜給曾子一個城邑,說:“請用這塊地方的收入修飾你的衣著吧,別太寒酸了。”曾子認為自己不能無功受祿,推脫不要。曾子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那一類人,無時無刻不離開“仁德”
第二則:
子曰:“賢哉,回也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賢哉,回也!”
【注解】
、儋t哉,回也:賢德啊,顏回!回,顏回,字子淵,孔子最器重的一個學生。顏回家境非常貧困,他的身體狀況也很糟糕,29歲時頭發就全白了,視力連孔子也不如,32歲時就去世了 。
、谝缓勈,一瓢飲,在陋巷: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簞,盛飯的器具。陋巷,指簡陋的小巷子。
、廴瞬豢捌鋺n,回也不改其樂: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忍受。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居室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分析:列舉了顏回安于貧困的事例,說明安貧樂道是賢士的標準。顏回的行為正應了安貧樂道這句話、時刻都處在與道合一的境界,時刻都很滿足快樂。
舉例: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描繪了這么一個“五柳先生”(實際寫的是自己),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 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則:子曰:飯①疏食②,飲水,曲肱而枕③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咀⒔狻
、 飯:動詞,吃
、 疏食:粗糧
、 枕:動詞,當枕頭用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涼水,睡覺的時候彎曲這胳膊當枕頭用,在這里邊也是有樂趣的,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顯貴,在我看來如浮云一般。”
簡單的生活、日常的飲食、穿衣睡覺時刻都處在快樂之中,這正是得道君子的寫照。真正的君子不論生活的境遇有什么變化都能夠做到快樂自在。富貴的時候不會驕奢淫逸、忘記人生的志向,貧困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怨言,依然快樂自在。
分析:前幾句也在談安貧樂道的事,重要的是后兩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里的“不義”就是不符合“仁”的標準,用不正確的方法得到的富與貴,在孔子看來,猶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顧。
舉例: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保瑧饑鴷r有個齊人叫黔婁。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鐘,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課堂討論:通過學習《〈激流〉總序》,我們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擊、奮發,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貧樂道”的思想,兩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該怎么理解呢?請談一下“安貧樂道”思想是否適應我們現今的社會。
總結:前三則語錄所談的是怎樣對待富貴和貧賤的問題。你們讀過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論語》六則學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僬莆粘S玫奈难詫嵲~,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诶斫庹n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鄯e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俳榻B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 學習
1、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俜蹲x: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谧宰x:學生自讀課文,
、鄹兄罕疚膬热葜饕膬蓚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并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復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選做題)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傺凶x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诶斫馊牡乃枷胍饬x。
、鄹爬ǔ烧Z、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后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贇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燮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論語》六則學案 篇14
21、《論語》六則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當堂背誦,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課前準備
1、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導入
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大人物,這個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你們了解他嗎?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十則。 一、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1、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2、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3、師生交流,教師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在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遠的影響。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啟發意義的見解。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弟子有三千,著名學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
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奴隸制秩序,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教化。
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統,影響極大。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放朗讀全文的錄音,學生聽清朗讀節奏的劃分、停頓,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注釋理解課文內容,疏通文義。
3、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提出疑問,教師適當引導、點撥,師生共同探討。
三、師生互動
1、提出初學文言文的學習要求。
明確: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讀和背誦。
2、結合注解,學生提出難解的字詞
重點詞語:
亦(yì):也。
說(yuè):愉快、高興。
樂(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慍(yùn):怨恨,心里不滿。
可:可以。
以:憑借。
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的原則:人名、地名不譯;單音節詞語翻譯成雙音節詞語。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4、學生誦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師抽背,學生互背。
四、學習小結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誦讀,反復進行,當堂完成。
五、作業
1、背誦、默寫、翻譯第一、二則。
2、說說“不亦說乎”中的“說”、“可以為師矣”中的“可以”,與在現代漢語中用法、意義的不同。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識
齊讀課文全文,檢查第一、二則的背誦和默寫。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注釋,疏通文義。
重點詞句: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險
何以(hěyǐ):憑什么
是以:因此。(是:這(代);以:因)
識(zhì):記,記住。
厭(yàn):滿足
誨(huì):誘導,教導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對于我有哪一樣呢?
三:表示數量少,不是確數
2、抽查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3、在五分鐘內完成本文后四則的背誦,以小組為單位。
三、總結古文翻譯方法。
翻譯原則:
1、“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2、“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3、“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翻譯方法:
1、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
2、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
4、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
6、選(根據上下文,選用恰當的詞義)
7、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幫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9、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
四、學習小結
1、請學生歸類,文中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文中其它話說的是什么內容呢?
明確:其它話說的是人的修養、精神境界。
3、引導學生總結本課出現的“而”字的幾種用法?(具體見補充練習)
。1)順接(表修飾、表并列、表順承);
(2)轉接
五、總結
今天在這堂課上,我們是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與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對面的交流,真是不亦樂乎。這堂課要結束了,老師送給同學們三句話作為臨別的禮物吧:“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補充練習
1、用課文的原句回答問題。
。1)作者闡述學和思辨正關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說明孔文子稱“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根據是什么?
2、《論語》中很多話后來成為,下面句中各含一個請找出來。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不恥下問)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必有我師)
。5)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擇善而從)
3、“而”字的兩種用法
(1)學而時習之(順)
。2)人不知而不慍(轉)
。3)溫故而知新(順)
(4)學而不思則罔(轉)
。5)默而識之(順)
。6)學而不厭(轉)
(7)擇其善者而從之(順)
4、背誦五則
5、課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板書設計】 《論語》六則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個人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教學態度:誨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