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精選16篇)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發布時間:2023-01-26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精選16篇)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1

  師: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后,桃源仙境忽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要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在閱讀文章之前,老師請幾位同學上臺來做一個小練習。誰愿意一試?

 。ㄉ÷曌h論:不知道老師會出什么題目考大家?)

  師:不用緊張,老師出的題目是:把這篇文章的題目寫在黑板上。

 。ㄉ惺畮兹伺e手)

  師:請蔡飛飛,楊輝恒,任雪妍三位同學上臺來。

  (生三人分別寫了題目,臺下有議論聲。)

  師:好,這三位同學都寫完了。請大家看,題目寫對了的同學是哪幾位?

  生齊說:蔡飛飛,楊輝恒的寫對了。任雪妍的錯在把“源”寫成“園”。

  師:那有沒有同學能解釋一下為什么不能把“源”寫成“花園”的“園”呢?老師打出幻燈片1,幻燈片1為課文題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師:這樣吧。我們先看文章的一、二兩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ㄉ娂娮屑氶喿x一、二段。2分鐘后,有一位學生舉手。)

  師:好。請楊志深同學來回答。

  生:“林盡水源”的“源”與題目有關。

  師:能否具體點?

  生(想了想):應該與水有關吧,指水的源頭。

  師:很好,請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與水有關,從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寫水的句子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從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盡頭、源頭,在比較隱秘的地方。所以不僅僅是指“桃花園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寫錯了。接下來請大家把一、二段朗讀一次。(生讀完后,老師放出幻燈片2,叫一生讀幻燈片上的作者簡介。)

  生大聲讀: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他曾做過小官,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后棄官回鄉過起田園式的隱居生活。

  師:讀的很好,吐字清晰,聲音洪亮,以后有機會成為播音員。(生竊笑)請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還取名、字,甚至還有號。請大家從陶淵明取名、字來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點?

  一生對古文頗喜愛,答:“淵”與“潛”都與水有關!懊鳌迸c“亮”有關,都指明亮。

  師:很好。看來蔡飛飛真的是有心人,平時她看書就喜歡思考,知識面也廣,我們應該學習她認真思考的精神。古人取名、字、號往往是有關聯的,不是隨便取的。下面請大家一邊看課文,一邊聽朗讀。注意生字詞、朗讀的停頓和感情的把握。(師放錄音,學生看課文。)

 。犕赇浺艉。)

  師: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

 。ㄉJ真地朗讀。師巡視,了解朗讀情況。)

 。ㄉx完)

  師:剛才大家讀得挺認真的,還有沒有字不懂讀?

  有生舉手:“豁、儼、邑”不懂讀。

  師:誰能幫他解答?

  生:第一個讀“huò”。第二個讀“yǎn”,第三個讀“yì”

  師:對了。請坐下。昨晚老師已叫大家預習了全文。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沒有?

  生齊說:做了。

  師:很好。那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老師隨便挑原文幾句話,請幾位同學來翻譯。(抽了幾個成績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學生)好,盧國豪,你來,請把“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譯出來。

  生:其中來來往往耕田種地的男男女女,穿著都像外人。

  師:“外人”能否譯得具體點?

  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師:有沒有同學有異議?

  另一生答:應是指與漁人生活那個朝代不同的人。(生紛紛贊許)

  師:不是有句古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課本的注解是錯誤的,在這里李小娜同學有認真思考,大家可要學習小娜的認真學習的態度。接下來請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誰來譯?

  生幾個人舉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請漁人到他們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師:好,譯得很流利,請坐下?磥泶蠹覍ξ恼碌姆g應該了解得很透了,學習態度都很認真,效果較好。那接下來看看老師幻燈片上的問題。(打出幻燈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請從原文找出來。

  (由學生閱讀全文3分鐘,3分鐘后由學生作答。)

  一生說: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師說:這句話是寫桃花源的什么美?

  生答:景色優美。

  師:很好,請坐下。大家先自由朗讀第一段,應把景色優美讀出來,在讀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讀完后)

  師:剛才老師看大家讀得很專心,能從讀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學舉手。(稍等片刻,有1生舉手)好,許智宇你來給大家試范。

 。ㄔ撋懈星槔首x第一段。)

  師:剛才許智宇讀得最好的地方在哪?

  生:“忽逢”讀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還有“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讀出了詩人陶醉其中,贊嘆訝異不已的味道。

  師:盧詠芬對許智宇的朗讀評點怎么樣?

  (生齊聲說很好。)

  師:那我們大家齊來一次。(生大聲有感情地朗讀)

  師: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還體現在哪些地方?(生舉手人數有十多個)

  一生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師:這里寫什么美?

  生:景美。

  師:這里的景跟前面寫的景有何不同?(生思考后答不出)

  師提示:好,你先請坐,此處寫到了人沒有?

  一生恍悟答:前面寫自然的景色美,這里寫人在這里生活創造了景物美。

  師:哦,發現了區別。既然有人在此勞作,此處除寫景美外,“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還體現了老少生活無憂無慮,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

  師:很好,大家齊來讀應把第二段寫桃花源的生活美讀出來,讀出作者的向往之情。(由生齊讀第二段)

  師: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還體現在哪?

  生齊答:桃花源人熱情好客。

  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體現在哪一段,能否找出來?

 。ㄉ鄠人舉手。)

  師:好,黃貴發,你來。

  生:體現在第三段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師:“要”讀音是——

  生齊答:yāo

  師:對了,作邀請講,所以不讀第四聲,王貴發你要注意這個注音,請坐下,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處應是指什么美?

  生答:人美。

  師:有沒有更好的詞概括?

  臺下有一生小聲答:人美。

  師:人美好,還是人情美好?

  生答:人情美好點吧。

  師:(老師打出幻燈片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這三個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風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終美好,讓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無人作答。

  師提示:剛才我們在介紹陶淵明生活的背景時,大家有沒有記住陶淵明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

  生:社會動蕩不安,有戰爭。

  師:那文章第三段有沒有提到桃源人是為什么舉家搬遷到這里來呢?

  生齊答:“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師:那也就是為了躲避戰亂而來此處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生:沒有戰爭

  師:用戰爭好還是戰亂好?

  一生答:戰亂好,因為“戰亂”指人們因社會動蕩而無法安居樂業。

  師:很好,請坐下,中國古代戰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的,在戰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接下來,請大家把第三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該讀出文中人物的語氣,比如“乃大驚”、“皆嘆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由學生自由朗讀,讀完后老師打出幻燈片5)

  師:請大家看幻燈片5,“……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作者寫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組討論。老師會請幾位同學把你那組討論的結果與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討。

  (學生積極討論,非常感興趣,3分鐘后)

  師:大家剛才討論得蠻熱烈的,不知結果如何?有哪組的同學先帶頭發言?(多名學生舉手,師請其中一名學生答)

  生:我們認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擾,破壞他們的生活,比如漁人言而無信,帶人來尋找,不懷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異議,師:剛才這組同學有自己的見解很好,我們再看余海彬有何見解?

  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個個都去破壞他們的生活,劉子驥是高尚的人,陶淵明為什么也不讓他找到桃花源呢?

  師(贊許):余海彬看來對課文研究仔比較深,提的問題也挺有意思,那你認為陶淵明這樣寫有何用意?

  生:我想桃花源可能沒有這個地方,我在網上查過武陵有個桃花源,但經考查并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我想文中的桃花源可能是陶淵明捏造出來的,因為陶淵明生活的年代社會動蕩不安,所以他特向往,就捏造了文中的桃花源。(生齊鼓掌表示贊同。)

  師:余海彬同學的這種學習態度實在令人感動,看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還真讓余海彬也去—訪芳蹤了,余海彬也沒找到真正的桃花源,但卻找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打出幻燈片6》總結)這篇課文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實中有虛,以“不復得路”“未果”等句寫出仙境在恍惚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人覺得似夢似真,這些都不過是陶淵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實際上是子虛烏有的,桃花源讓后人津津樂道,可見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了。接下來我們再把最

  后兩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注意讀出找不到桃花源的那種遺憾的感情。

 。ㄉ杂衫首x,讀完后請一為學生范讀。)

  師:楊智深你來試讀一下。

 。ㄉ鷹钪巧钭x。)

  師:遺憾的感情從哪體現?

  生答:“遂迷,不復得路”和“后遂無問津者”。

  師:那剛才楊智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沒有?

  生有的答:還可以。

  師:老師覺得楊智深已經把握了,接下來大家跟著音樂再把全文有感情朗讀一次好嗎?

  生:好。(生跟著音樂自由朗讀,讀完后下課鈴響。)

  師:好,今天我們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點評:這節課堂教學實錄概括說有以下特點:抓點、帶面、釋詞、究義。教者開場就抓住“源”與“園”的區別,以此為起點,帶出“世外桃源”有何特點這個“面”。然后一線串珠,擰起了“景色美”、“人情美”、“環境美”(無戰亂),這樣一氣貫通,自然分析至結尾。釋詞究義完美結合,思維始終保持一種勃發的狀態,是文言文教學比較好的設計。(點評者:吳泓)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2

  師: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后,桃源仙境忽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要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在閱讀文章之前,老師請幾位同學上臺來做一個小練習。誰愿意一試?

 。ㄉ÷曌h論:不知道老師會出什么題目考大家?)

  師:不用緊張,老師出的題目是:把這篇文章的題目寫在黑板上。

 。ㄉ惺畮兹伺e手)

  師:請蔡飛飛,楊輝恒,任雪妍三位同學上臺來。

 。ㄉ朔謩e寫了題目,臺下有議論聲。)

  師:好,這三位同學都寫完了。請大家看,題目寫對了的同學是哪幾位?

  生齊說:蔡飛飛,楊輝恒的寫對了。任雪妍的錯在把“源”寫成“園”。

  師:那有沒有同學能解釋一下為什么不能把“源”寫成“花園”的“園”呢?老師打出幻燈片1,幻燈片1為課文題目)

 。ㄉ聊,表示不解。)

  師:這樣吧。我們先看文章的一、二兩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ㄉ娂娮屑氶喿x一、二段。2分鐘后,有一位學生舉手。)

  師:好。請楊志深同學來回答。

  生:“林盡水源”的“源”與題目有關。

  師:能否具體點?

  生(想了想):應該與水有關吧,指水的源頭。

  師:很好,請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與水有關,從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寫水的句子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從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盡頭、源頭,在比較隱秘的地方。所以不僅僅是指“桃花園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寫錯了。接下來請大家把一、二段朗讀一次。(生讀完后,老師放出幻燈片2,叫一生讀幻燈片上的作者簡介。)

  生大聲讀: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他曾做過小官,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后棄官回鄉過起田園式的隱居生活。

  師:讀的很好,吐字清晰,聲音洪亮,以后有機會成為播音員。(生竊笑)請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還取名、字,甚至還有號。請大家從陶淵明取名、字來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點?

  一生對古文頗喜愛,答:“淵”與“潛”都與水有關。“明”與“亮”有關,都指明亮。

  師:很好?磥聿田w飛真的是有心人,平時她看書就喜歡思考,知識面也廣,我們應該學習她認真思考的精神。古人取名、字、號往往是有關聯的,不是隨便取的。下面請大家一邊看課文,一邊聽朗讀。注意生字詞、朗讀的停頓和感情的把握。(師放錄音,學生看課文。)

 。犕赇浺艉蟆#

  師: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

 。ㄉJ真地朗讀。師巡視,了解朗讀情況。)

 。ㄉx完)

  師:剛才大家讀得挺認真的,還有沒有字不懂讀?

  有生舉手:“豁、儼、邑”不懂讀。

  師:誰能幫他解答?

  生:第一個讀“huò”。第二個讀“yǎn”,第三個讀“yì”

  師:對了。請坐下。昨晚老師已叫大家預習了全文。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沒有?

  生齊說:做了。

  師:很好。那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老師隨便挑原文幾句話,請幾位同學來翻譯。(抽了幾個成績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學生)好,盧國豪,你來,請把“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譯出來。

  生:其中來來往往耕田種地的男男女女,穿著都像外人。

  師:“外人”能否譯得具體點?

  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師:有沒有同學有異議?

  另一生答:應是指與漁人生活那個朝代不同的人。(生紛紛贊許)

  師:不是有句古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課本的注解是錯誤的,在這里李小娜同學有認真思考,大家可要學習小娜的認真學習的態度。接下來請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誰來譯?

  生幾個人舉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請漁人到他們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師:好,譯得很流利,請坐下?磥泶蠹覍ξ恼碌姆g應該了解得很透了,學習態度都很認真,效果較好。那接下來看看老師幻燈片上的問題。(打出幻燈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請從原文找出來。

  (由學生閱讀全文3分鐘,3分鐘后由學生作答。)

  一生說: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師說:這句話是寫桃花源的什么美?

  生答:景色優美。

  師:很好,請坐下。大家先自由朗讀第一段,應把景色優美讀出來,在讀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讀完后)

  師:剛才老師看大家讀得很專心,能從讀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學舉手。(稍等片刻,有1生舉手)好,許智宇你來給大家試范。

 。ㄔ撋懈星槔首x第一段。)

  師:剛才許智宇讀得最好的地方在哪?

  生:“忽逢”讀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還有“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讀出了詩人陶醉其中,贊嘆訝異不已的味道。

  師:盧詠芬對許智宇的朗讀評點怎么樣?

  (生齊聲說很好。)

  師:那我們大家齊來一次。(生大聲有感情地朗讀)

  師: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還體現在哪些地方?(生舉手人數有十多個)

  一生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師:這里寫什么美?

  生:景美。

  師:這里的景跟前面寫的景有何不同?(生思考后答不出)

  師提示:好,你先請坐,此處寫到了人沒有?

  一生恍悟答:前面寫自然的景色美,這里寫人在這里生活創造了景物美。

  師:哦,發現了區別。既然有人在此勞作,此處除寫景美外,“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還體現了老少生活無憂無慮,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

  師:很好,大家齊來讀應把第二段寫桃花源的生活美讀出來,讀出作者的向往之情。(由生齊讀第二段)

  師: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還體現在哪?

  生齊答:桃花源人熱情好客。

  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體現在哪一段,能否找出來?

 。ㄉ鄠人舉手。)

  師:好,黃貴發,你來。

  生:體現在第三段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師:“要”讀音是——

  生齊答:yāo

  師:對了,作邀請講,所以不讀第四聲,王貴發你要注意這個注音,請坐下,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處應是指什么美?

  生答:人美。

  師:有沒有更好的詞概括?

  臺下有一生小聲答:人美。

  師:人美好,還是人情美好?

  生答:人情美好點吧。

  師:(老師打出幻燈片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這三個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風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終美好,讓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無人作答。

  師提示:剛才我們在介紹陶淵明生活的背景時,大家有沒有記住陶淵明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

  生:社會動蕩不安,有戰爭。

  師:那文章第三段有沒有提到桃源人是為什么舉家搬遷到這里來呢?

  生齊答:“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師:那也就是為了躲避戰亂而來此處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生:沒有戰爭

  師:用戰爭好還是戰亂好?

  一生答:戰亂好,因為“戰亂”指人們因社會動蕩而無法安居樂業。

  師:很好,請坐下,中國古代戰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的,在戰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接下來,請大家把第三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該讀出文中人物的語氣,比如“乃大驚”、“皆嘆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ㄓ蓪W生自由朗讀,讀完后老師打出幻燈片5)

  師:請大家看幻燈片5,“……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作者寫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組討論。老師會請幾位同學把你那組討論的結果與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討。

 。▽W生積極討論,非常感興趣,3分鐘后)

  師:大家剛才討論得蠻熱烈的,不知結果如何?有哪組的同學先帶頭發言?(多名學生舉手,師請其中一名學生答)

  生:我們認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擾,破壞他們的生活,比如漁人言而無信,帶人來尋找,不懷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異議,師:剛才這組同學有自己的見解很好,我們再看余海彬有何見解?

  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個個都去破壞他們的生活,劉子驥是高尚的人,陶淵明為什么也不讓他找到桃花源呢?

  師(贊許):余海彬看來對課文研究仔比較深,提的問題也挺有意思,那你認為陶淵明這樣寫有何用意?

  生:我想桃花源可能沒有這個地方,我在網上查過武陵有個桃花源,但經考查并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我想文中的桃花源可能是陶淵明捏造出來的,因為陶淵明生活的年代社會動蕩不安,所以他特向往,就捏造了文中的桃花源。(生齊鼓掌表示贊同。)

  師:余海彬同學的這種學習態度實在令人感動,看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還真讓余海彬也去—訪芳蹤了,余海彬也沒找到真正的桃花源,但卻找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打出幻燈片6》總結)這篇課文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實中有虛,以“不復得路”“未果”等句寫出仙境在恍惚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人覺得似夢似真,這些都不過是陶淵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實際上是子虛烏有的,桃花源讓后人津津樂道,可見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了。接下來我們再把最

  后兩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注意讀出找不到桃花源的那種遺憾的感情。

 。ㄉ杂衫首x,讀完后請一為學生范讀。)

  師:楊智深你來試讀一下。

 。ㄉ鷹钪巧钭x。)

  師:遺憾的感情從哪體現?

  生答:“遂迷,不復得路”和“后遂無問津者”。

  師:那剛才楊智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沒有?

  生有的答:還可以。

  師:老師覺得楊智深已經把握了,接下來大家跟著音樂再把全文有感情朗讀一次好嗎?

  生:好。(生跟著音樂自由朗讀,讀完后下課鈴響。)

  師:好,今天我們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點評:這節課堂教學實錄概括說有以下特點:抓點、帶面、釋詞、究義。教者開場就抓住“源”與“園”的區別,以此為起點,帶出“世外桃源”有何特點這個“面”。然后一線串珠,擰起了“景色美”、“人情美”、“環境美”(無戰亂),這樣一氣貫通,自然分析至結尾。釋詞究義完美結合,思維始終保持一種勃發的狀態,是文言文教學比較好的設計。(點評者:吳泓)

  上一篇:《桃花源記》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下一篇:東晉有沒有“桃花源”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3

  師: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后,桃源仙境忽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要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在閱讀文章之前,老師請幾位同學上臺來做一個小練習。誰愿意一試?

  (生小聲議論:不知道老師會出什么題目考大家?)

  師:不用緊張,老師出的題目是:把這篇文章的題目寫在黑板上。

  (生有十幾人舉手)

  師:請蔡飛飛,楊輝恒,任雪妍三位同學上臺來。

 。ㄉ朔謩e寫了題目,臺下有議論聲。)

  師:好,這三位同學都寫完了。請大家看,題目寫對了的同學是哪幾位?

  生齊說:蔡飛飛,楊輝恒的寫對了。任雪妍的錯在把“源”寫成“園”。

  師:那有沒有同學能解釋一下為什么不能把“源”寫成“花園”的“園”呢?老師打出幻燈片1,幻燈片1為課文題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師:這樣吧。我們先看文章的一、二兩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紛紛仔細閱讀一、二段。2分鐘后,有一位學生舉手。)

  師:好。請楊志深同學來回答。

  生:“林盡水源”的“源”與題目有關。

  師:能否具體點?

  生(想了想):應該與水有關吧,指水的源頭。

  師:很好,請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與水有關,從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寫水的句子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從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盡頭、源頭,在比較隱秘的地方。所以不僅僅是指“桃花園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寫錯了。接下來請大家把一、二段朗讀一次。(生讀完后,老師放出幻燈片2,叫一生讀幻燈片上的作者簡介。)

  生大聲讀: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他曾做過小官,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后棄官回鄉過起田園式的隱居生活。

  師:讀的很好,吐字清晰,聲音洪亮,以后有機會成為播音員。(生竊笑)請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還取名、字,甚至還有號。請大家從陶淵明取名、字來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點?

  一生對古文頗喜愛,答:“淵”與“潛”都與水有關。“明”與“亮”有關,都指明亮。

  師:很好?磥聿田w飛真的是有心人,平時她看書就喜歡思考,知識面也廣,我們應該學習她認真思考的精神。古人取名、字、號往往是有關聯的,不是隨便取的。下面請大家一邊看課文,一邊聽朗讀。注意生字詞、朗讀的停頓和感情的把握。(師放錄音,學生看課文。)

  (聽完錄音后。)

  師: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

 。ㄉJ真地朗讀。師巡視,了解朗讀情況。)

 。ㄉx完)

  師:剛才大家讀得挺認真的,還有沒有字不懂讀。

  有生舉手:“豁、儼、邑”不懂讀。

  師:誰能幫他解答?

  生:第一個讀“huò”。第二個讀“yǎn”,第三個讀“yì”

  師:對了。請坐下。昨晚老師已叫大家預習了全文。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沒有?

  生齊說:做了。

  師:很好。那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老師隨便挑原文幾句話,請幾位同學來翻譯。(抽了幾個成績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學生)好,盧國豪,你來,請把“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譯出來。

  生:其中來來往往耕田種地的男男女女,穿著都像外人。

  師:“外人”能否譯得具體點?

  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師:有沒有同學有異議?

  另一生答:應是指與漁人生活那個朝代不同的人。(生紛紛贊許)

  師:不是有句古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課本的注解是錯誤的,在這里李小娜同學有認真思考,大家可要學習小娜的認真學習的態度。接下來請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誰來譯?

  生幾個人舉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請漁人到他們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師:好,譯得很流利,請坐下。看來大家對文章的翻譯應該了解得很透了,學習態度都很認真,效果較好。那接下來看看老師幻燈片上的問題。(打出幻燈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請從原文找出來。

  (由學生閱讀全文3分鐘,3分鐘后由學生作答。)

  一生說: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師說:這句話是寫桃花源的什么美?

  生答:景色優美。

  師:很好,請坐下。大家先自由朗讀第一段,應把景色優美讀出來,在讀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讀完后)

  師:剛才老師看大家讀得很專心,能從讀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學舉手。(稍等片刻,有1生舉手)好,許智宇你來給大家試范。

 。ㄔ撋懈星槔首x第一段。)

  師:剛才許智宇讀得最好的地方在哪?

  生:“忽逢”讀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還有“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讀出了詩人陶醉其中,贊嘆訝異不已的味道。

  師:盧詠芬對許智宇的朗讀評點怎么樣?

  (生齊聲說很好。)

  師:那我們大家齊來一次。(生大聲有感情地朗讀)

  師: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還體現在哪些地方?(生舉手人數有十多個)

  一生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師:這里寫什么美?

  生:景美。

  師:這里的景跟前面寫的景有何不同?(生思考后答不出)

  師提示:好,你先請坐,此處寫到了人沒有?

  一生恍悟答:前面寫自然的景色美,這里寫人在這里生活創造了景物美。

  師:哦,發現了區別。既然有人在此勞作,此處除寫景美外,“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還體現了老少生活無憂無慮,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

  師:很好,大家齊來讀應把第二段寫桃花源的生活美讀出來,讀出作者的向往之情。(由生齊讀第二段)

  師: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還體現在哪?

  生齊答:桃花源人熱情好客。

  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體現在哪一段,能否找出來?

 。ㄉ鄠人舉手。)

  師:好,黃貴發,你來。

  生:體現在第三段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師:“要”讀音是——

  生齊答:yāo

  師:對了,作邀請講,所以不讀第四聲,王貴發你要注意這個注音,請坐下,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處應是指什么美?

  生答:人美。

  師:有沒有更好的詞概括?

  臺下有一生小聲答:人美。

  師:人美好,還是人情美好?

  生答:人情美好點吧。

  師:(老師打出幻燈片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這三個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風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終美好,讓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無人作答。

  師提示:剛才我們在介紹陶淵明生活的背景時,大家有沒有記住陶淵明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

  生:社會動蕩不安,有戰爭。

  師:那文章第三段有沒有提到桃源人是為什么舉家搬遷到這里來呢?

  生齊答:“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師:那也就是為了躲避戰亂而來此處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生:沒有戰爭

  師:用戰爭好還是戰亂好?

  一生答:戰亂好,因為“戰亂”指人們因社會動蕩而無法安居樂業。

  師:很好,請坐下,中國古代戰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的,在戰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接下來,請大家把第三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該讀出文中人物的語氣,比如“乃大驚”、“皆嘆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由學生自由朗讀,讀完后老師打出幻燈片5)

  師:請大家看幻燈片5,“……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作者寫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組討論。老師會請幾位同學把你那組討論的結果與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討。

  (學生積極討論,非常感興趣,3分鐘后)

  師:大家剛才討論得蠻熱烈的,不知結果如何?有哪組的同學先帶頭發言?(多名學生舉手,師請其中一名學生答)

  生:我們認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擾,破壞他們的生活,比如漁人言而無信,帶人來尋找,不懷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異議,師:剛才這組同學有自己的見解很好,我們再看余海彬有何見解?

  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個個都去破壞他們的生活,劉子驥是高尚的人,陶淵明為什么也不讓他找到桃花源呢?

  師(贊許):余海彬看來對課文研究仔比較深,提的問題也挺有意思,那你認為陶淵明這樣寫有何用意?

  生:我想桃花源可能沒有這個地方,我在網上查過武陵有個桃花源,但經考查并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我想文中的桃花源可能是陶淵明捏造出來的,因為陶淵明生活的年代社會動蕩不安,所以他特向往,就捏造了文中的桃花源。(生齊鼓掌表示贊同。)

  師:余海彬同學的這種學習態度實在令人感動,看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還真讓余海彬也去—訪芳蹤了,余海彬也沒找到真正的桃花源,但卻找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打出幻燈片6》總結)這篇課文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實中有虛,以“不復得路”“未果”等句寫出仙境在恍惚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人覺得似夢似真,這些都不過是陶淵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實際上是子虛烏有的,桃花源讓后人津津樂道,可見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了。接下來我們再把最

  后兩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注意讀出找不到桃花源的那種遺憾的感情。

 。ㄉ杂衫首x,讀完后請一為學生范讀。)

  師:楊智深你來試讀一下。

  (生楊智深讀。)

  師:遺憾的感情從哪體現?

  生答:“遂迷,不復得路”和“后遂無問津者”。

  師:那剛才楊智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沒有?

  生有的答:還可以。

  師:老師覺得楊智深已經把握了,接下來大家跟著音樂再把全文有感情朗讀一次好嗎?

  生:好。(生跟著音樂自由朗讀,讀完后下課鈴響。)

  師:好,今天我們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點評:這節課堂教學實錄概括說有以下特點:抓點、帶面、釋詞、究義。教者開場就抓住“源”與“園”的區別,以此為起點,帶出“世外桃源”有何特點這個“面”。然后一線串珠,擰起了“景色美”、“人情美”、“環境美”(無戰亂),這樣一氣貫通,自然分析至結尾。釋詞究義完美結合,思維始終保持一種勃發的狀態,是文言文教學比較好的設計。(點評者:吳泓)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4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匯。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音頻朗讀 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情節。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

  名家名篇大家談。(回顧七年級學過哪些文言文,接觸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并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識記生字詞: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對課文的感知,以朗讀為切入點,又以朗讀為重點。)朗讀的設計如下:

  一讀: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意在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意在讀通課文,培養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薄祆湔Z)

  三讀:請班上朗讀課文好的同學有感情的讀。并請其他同學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分小組細讀課文并自己試著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3.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4.集體逐段朗讀,“開火車”翻譯,貫通文意。

  5.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分組討論,明確: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布置作業 :

  1.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并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思想內容   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步驟 

  一、重點研讀:

  1.揣摩積累語言:

  教師導學:學習文言文要注意兩點:(1)要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鮮——鮮嫩”、“美——美麗”、“交——交錯”等等;(2)注意古今詞義的區別及一詞多義的現象。

  古今異義:

  古:交錯相通                                古:與世隔絕的地方

  交通                                        絕境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今:走投無路的境地

  古:妻子兒女                                古:鮮艷美麗

  妻子                                        鮮美

  今:味道好

  今:男子的配偶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古:像這樣

  無論                                        如此

  今:表條件關系的連詞                        今:這樣

  古:不值得

  不足

  今:不夠

  一詞多義: 

  舍棄    “便舍船”                     

  舍                                                                         房子    “屋舍儼然”

  尋找    “尋向所志”

  尋

  不久    “尋病終”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志

  標記     “尋向所志”

  以前     “尋向所志”

  向

  對著     “眈眈相向” 

  2.思考下列問題:

  a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b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鞔_: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阋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于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酥腥苏Z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c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說明了什么?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鞔_: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 

  二、理解研讀:(引導學生提問題來研究,或教師提出思考題,分小組討論。)

  a.“乃不只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乃”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推想一下,漁人對桃源人說了些什么?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鞔_:“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現出桃源人對外面改朝換代的時世感到吃驚。漁人向桃源人介紹了自秦朝以來的歷史。桃源人因世間社會動亂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嘆惋。)

  b.文章最后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目的是什么?

  (明確: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c.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文章所表現的社會理想?

 。鞔_:作者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也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幻想。)

  d.歸納源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  豁然開朗  怡然自樂  與世隔絕  無人問津

  三、教師小結:

  陶淵明因生活在戰亂頻繁的環境里,因而構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布置作業 :

  1. 1.摘抄成語。

  2. 2.背誦并默寫全文在家庭作業 本上。

  3. 3.預習《短文兩篇》。

  板書設計 : 

  教學后記: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5

  匠 心 獨 運 的 順 敘 手 法

  皖靈璧縣第四中學 王 虎

  順敘是最常見、是基本的敘述方式。這種敘述方式可以說是最能反映事物的發展程序和本來面貌的,也是最能適應人們理解和接受習慣的。但是這種寫法如果用得不好,就容易出現平鋪直敘的毛病,使人感到枯燥呆板。但讀了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桃花源記》這篇短文,卻全無這種感覺。筆者以為這主要是得力于作者匠心獨運的順敘手法。

  一.寫人狀物有聲有色。

  “見漁人,乃在驚,問所從來!薄氨阋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喊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边@里,作者對桃花源人既沒有作精雕細刻的肖像描寫,也沒有作豐富細膩的心理描寫,而只是籠統地、粗線條地描寫他們的語言、行動,從而反映了桃花源人民古樸好客的社會風尚?梢,了了幾筆,卻寫得有聲有色,把桃源人寫得血肉豐滿,躍然紙上。

  二.敘述之中間以景物描寫。

  這篇短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反映了漁人進出桃花源的整個過程。從沿溪、窮林、得山、見洞、入洞、洞內所見所遇、離洞而歸、至復尋迷路,完全按照漁人的經歷一一敘寫,使人讀后,仿佛隨漁人游歷一遍,也一一如見如聞。但作者在描寫這一過程中,并不是平鋪直敘其事,而是在敘述中間以景物描寫,打破了人們常用的一敘到底的筆法。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庇蛇h而近,自上而下地寫出了桃花林分布范圍及林內的優美景色。神秘的色彩吸引著讀者,且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再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睂懗隽颂一ㄔ瓷鐣畎捕ǎ嗣癜簿訕窐I的優美社會環境。這種敘述中間以景物描寫的方法,使故事情節斷斷續續,一方面可以激起敘事的波瀾,形成懸念。另一方面也為讀者提供了間歇的空間,不至于因故事情節的緊張而感到過分沉悶。

  《桃花源記》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為人們所喜愛,由上述可見,這除了文中敘述的事件迷離恍惚又真實親切,十分吸引人外,作者匠心獨運的順敘手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本文在寫法上對我們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6

  教學目標 :

  一  了解文言文中主語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詞,辨認“妻子”、“交通”、“無論”、“鮮美”、“絕境”等文言詞語。

  二  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三  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  本文為課內自讀課文,內容易掌握,重點應放在詞匯和朗讀教學上。

  二  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復述課文,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有目的地進行敘事的口頭訓練。

  三  因本文為文言文,學生自學有難度,故安排兩教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讀“閱讀提示”,導讀課文一、二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導入  新課

  1.指導學生讀閱讀提示的作者介紹部分。

  2.教師介紹課文。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連禍結的東晉末年,對現實極為不滿。他為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曾經寫了《桃花源詩并序》。序中,他描繪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會風尚,記敘了桃花源詩的來歷,情節引人入勝,語言簡練,質樸自然,讀來瑯瑯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獨立的文章。這就是《桃花源記》。(板書課題、作者)

  二  導讀課文

  1.對照注釋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2.(出示小黑板)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垂髫  要  儼然  邑人

  阡陌  驥  怡然

  3.教師概述文章大意,學生對照原文。

  4.散讀課文后,討論線索,各段段意。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板書。

 。1)線索:漁人的行蹤(進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

  第2段,舍船從口入,發現桃源景。

  第3段,應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

  5.導讀第1段。

 。1)集體朗讀。(或指名朗讀)

 。2)討論:課文是怎樣交代發現桃花源的原因、時間、地點、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遠近(迷路)

  時間:晉太元中

  人物:漁人

  “忽逢”一詞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詞指出漁人是迷路時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預示下文發現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關詞語:

  “緣溪行”、“復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劃船行走。從下文“便舍船,從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證實“行”的解釋。

  “鮮美”:鮮艷,美麗。(今義:新鮮、可口)

  “異之”:異,詫異;之,代詞,指桃花林的美景。

  6.導讀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文章大意。

  (2)討論:

  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樣的美景?

  教師點撥: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7.猜讀課文:想象一下,當漁人來到桃源,桃源人將會有何反響?

  三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背誦全文。

  3.預習第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  繼續導讀課文,理解文中主語省略現象;二  學習范圍副詞“皆”、“咸”、“具”、“皆”、“并”等。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自讀課文(散讀)

  二  試背課文

  三  結合課后練習二、六,導讀第3節。

  討論:

  1.漁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對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要”通“邀”。

  反映了村人熱情好客、真誠淳樸的社會風尚。

  “咸、皆”,表示范圍的副詞。(結合練習六)

  皆:全,都。指人、事、物的全數。

  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數。

  俱:全,都。一般指兩個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這個意義上,“俱”一般不寫作“具”。

  具:全部,引申為詳盡、詳細。

  并:一起,一并。從類別上概括。

  2.桃源人為何“不復出”?

  說明桃花源人安居樂業,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亂之苦,對外界的戰亂抱“厭而遠之”的態度。

  3.辨析“妻子”、“絕境”等詞的古今義。

  妻子:古義:妻子和子女。

  今義:單指妻。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4.村人“皆嘆惋”,是為什么?(練習二)

  明確:因桃源不易被外人發現,加之桃源人“不復出”,“與外人間隔”,故嘆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變化。

  四  導讀第4、5節

  1.指名朗讀、講述句意。

  2.討論:

 。1)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結合練習三)

  文章開頭講到“忘路之遠近”,可見路途遙遠,標志失落是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2)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后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余?

  這一節對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增強了表達效果。

  五  散讀課文,歸納寫作特色。

  1.剪裁得當。通過描繪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狀來表達作者的理想社會。中間部分寫得詳細,開頭結尾寫得簡略。

  2.線索清楚。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一線貫穿,層次分明,但并非平鋪直敘,而是曲折回環,懸念疊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

  3.語言簡潔凝練,通俗流暢。

  六  集體朗讀課文。體味鑒賞寫作特色。

  七  指名試譯課文

  八  自讀練習(印發練習題)

  1.選擇正確的答案,將序號填入括號內。

  (1)本文敘事的線索是(    )。

  ①桃花源的由來。

 、跐O人發現桃源的經過。

 、蹪O人進出桃源。

  ④時間先后。

 。2)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找桃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

 、僬f明桃源人小心謹慎。

 、诎抵浮疤以础笔钦也坏降摹

  ③說明漁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員。

 、馨抵浮疤以础比诵拇娼湫,不愿意讓外人知道他們的藏身之地。

  2.判斷下列各句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1)《桃花源記》一文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發現桃源,到訪問桃源,再到離開桃源。(    )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間的小路成為交通要道。

 。    )

 。3)陶淵明在本文中通過描繪桃源中的生活情狀,來表達作者的理想社會。(    )

  (4)“緣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    )

  3.分別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例: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交通運輸

 。1)妻子    古義:

  今義:

  (2)絕境    古義:

  今義:

 。3)無論    古義:

  今義:

  (4)鮮美    古義:

  今義:

 。5)窮      古義:

  今義:

  4.將下句中省略的主語補充完整:

 。1)(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作食。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數日,(    )辭去。

  5.試從課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語,并選用其中的三個詞語寫一段話。(要求:(1)語句流暢,圍繞一個中心選擇材料。(2)運用敘述和描寫相結合的方法。(3)字數250字左右。)

 。蹍⒖即鸢福

  1.(1)③,  (2)②,

  2.(1)√,  (2)×,  (3)√,  (4)×

  3.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指與世隔絕的境地;今義:指毫無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不要說;今義:表示無條件關系的關聯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窮;古義:盡;今義:貧困。

  4.(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漁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漁人,漁人。

  5.出自本文的成語有:

  豁然開朗    無人問津    世外桃源    不足為外人道

  小練筆:(略)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欧e累重點文言字詞和句式,能翻譯并背誦全文。

 、萍訌娎首x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⑶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旁趻叱Z言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圃谑柰ㄎ囊獾幕A上,引導學生創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審美情趣,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耪莆照n文中重點詞匯和特殊句式。加強誦讀訓練。

  ⑵感受陶淵明的理想社會。

  教學方法

  ⑴反復朗讀法

 、谱灾鲗W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世外桃源那是陶淵明為我們開啟的一個躲避世事煩擾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美,那“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之趣,那“設酒殺雞作食”之樸,無不給人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讓我們繼續學習《桃花源記》。

  二、采訪對話,理解課文

  設計語文活動:今天我們穿越時空進行連線,與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去欣賞桃花源帶給我們的神秘和優美。

  同學們都是武陵人,是采訪對象,老師客串一下記者。

  采訪開始:

  記者:你是如何發現桃花林的?

  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記者:發現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詫異,這是為什么呢?請說說你當時的想法。

  武陵人: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讓我驚訝的是為何會有這么一大片美麗的桃林呢?會是仙境嗎?我想看看它的盡頭有在哪里呢?

  記者:桃花源外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進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數日,請你說說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環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無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閑的吃草。房屋整整齊齊,青磚白瓦。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桑樹茂盛,修竹成林……實在是山清水秀,優美恬靜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對素不相識的我熱情相邀,擺酒殺雞做飯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聽說我的到來,都來打聽消息。這份熱情淳樸實屬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們生活幸福,其樂融融。他們男耕女織,豐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無憂無慮,人人安居樂業。真是一個好地方。疑似天上卻人間。

  記者:桃花源人告訴你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記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當你告辭離開時,桃源人對你有何囑托?他們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為外人道也”,也許他們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不愿再面對紛亂更替的亂世。

  記者:既然受人之托,為何還要在離開時處處做標記,還要將此事告訴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世間少有,我擔憂別人不相信我的話,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于告訴人們我的傳奇經歷,我想太守是當地長官,他應該知道。

  三、運用想象,配話(畫)外音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留給我們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請同學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再次品讀課文,配畫外音。兩位同學為一組,一位同學讀課文,另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或(話外音)

  一位同學讀課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動,只見一片粉紅夾岸而來,晴空下,桃枝交柯,紛紛擾擾,桃花菲薄迷離。兩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紅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蔥蘢,香氣襲人。一陣清風,伴隨著芬芳香氣,花瓣如粉紅蝴蝶,飛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蕩蕩,沿著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瀉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學讀課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桃源人問:“今是何世?”漁人回答:“今是晉”。桃源人接著問:“秦朝之后就是晉朝嗎?”漁人回答說:“秦之后還有西漢、東漢兩朝,漢之后又歷經三國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為晉。”

  桃源人感嘆道:“唉,世外朝代更換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學讀課文:“詣太守,說如此。”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有一天我沿著溪水打魚,不知不覺迷路了,發現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幾經曲折入山后,竟然有與世隔絕的好地方,那里環境優美,人們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時處處做了標記,請太守大人派人隨我前往探個究竟。

  四、品味研讀,主題探究

  1、漁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花源,可人們再去找時“遂迷,不復得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這樣寫的目的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存在,暗示在現實社會中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虛構的。

  2既然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的,為何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何在呢?

  明確: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連連的環境里,中年以后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又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五、總結出自的成語,理解其含義。

  (1)世外桃源: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雞犬相聞:本義是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雞犬相聞”,生成成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連雞狗的叫聲都能聽見但相互間卻至死都不往來,沒有交情,F在用來形容個人、單位或地區之間互不聯系,互不通氣。

 。3)無人問津:沒人訪求,探求。用來形容受冷落;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某件事、某種東西

  (4)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5)黃發垂髫:釋義黃發: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后常用指兒童。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五、課堂總結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盡管唐代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子虛烏有,可是古代詩人寧信其有而不愿信其無,總是懷著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他們“不疑靈境難聞見”,只怪自己“塵心未盡思鄉縣”,“塵心如垢洗不去”也許,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動詩人的心扉,所以盡管“仙家一去尋無蹤”,“只見桃花不見人”,不得不帶著“恨滿桃花一溪水”的惆悵離去,也還是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情。因為它不同于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說,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麗的象征。

  六、作業設計

  1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著更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么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查字典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8

  教學目標 :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屋舍儼然(yn)阡陌交通(qinm)

  黃發垂髫(tio)便要還家(yo)

  劉子驥(j)詣太守(y)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正課

  (一)導語 :

  同學們,陽光明媚、山花爛漫的春天即將過去,我們又將迎來驕陽似火的夏季。誰還記得我們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勝收。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們來欣賞兩幅桃花開放的美景吧。ù虺鎏一▓D片)

  (打出伊拉克戰爭圖片)

  同學們,看了這一幅圖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這幅圖片提醒我們,現代世界里仍然存在著殘酷的戰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ù虺鰱|晉末期圖片)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ù虺鑫恼骂}目:桃花源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檢查預習情況: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屋舍儼然(yn)阡陌交通(qinm)

  黃發垂髫(tio)便要還家(yo)

  劉子驥(j)詣太守(y)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同學齊讀課文。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

  舍:舍棄,放棄;砣唬洪_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悉:全。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

  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

  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

  遣:派。欣然:高興地。

  4、小結

 。1).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便舍船尋:尋找尋向所志

  房子屋舍儼然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向:以前尋向所志

  標記尋向所志對著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業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9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上茸寣W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二、指導閱讀“閱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偬諟Y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生靈涂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郾疚氖恰短一ㄔ丛姴⑿颉分械“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范讀課文,然后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1)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谧x完后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呵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傥淞耆瞬遏~為業:作為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2)乃不知有漢:竟:乃大驚:竟

  3)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都兩兩狼之并驅如故:一起

  4)一為具言所聞:詳細地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咸來問訊:都黃發垂髦:用特征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請處處志之:同“誌”,作標記

  諧太守:到…去,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現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F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現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說,F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說如此:像這樣,F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了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誦讀訓練。(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僮忠粢x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诰渥x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壅Z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會是什么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一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致?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于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偬一ㄔ吹娜艘姷綕O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皆嘆惋”說明了什么?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5.默讀課文最后兩段,思考:

 、贊O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三、齊讀全文,討論總結以下內容。

  1.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的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③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相生,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以上為理解要點!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理想社會?

  應聯系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

  寫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設想你是漁人,寫你進入桃花源后的見聞,不與課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10

  《昨夢錄》一卷,又名《退軒筆錄》,宋人筆記小說,康與之撰!短一ㄔ从洝废嘈糯蠹乙膊荒吧。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了《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題,僅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

 桃花源記(選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xǐ,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選自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閱讀題目1

  9.第一段選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詩人 。(1分)

  10.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2分)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麻枲之屬

  11.第一段選文的開頭描寫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請你就這部分內容寫幾句評注性的文字。(3分)

  12.第一段選文中的“漁人”沒有留在桃花源,最終是離開了。那么第二段選文中的“楊氏”是否要定居穴中,從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來?(1分)

  13.兩段選文所描繪的社會在社會面貌居民生活狀態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3分)

  1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請用簡單的語言回答。(3分)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

  (一)9.東晉 陶淵明 (每空0.5分)

  10. ①與世隔絕的地方 ② 類 (每個1分)

  11.這部分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1分)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氣氛,(1分)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鋪墊。(1分)

  12.是。楊謝而從之。(每問0.5分)

  13.社會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風純樸(1分)人們過著自由快樂、自給自足的生活。(1分)(意對即可)

  14.因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的現實社會的否定和批判。(每點1分,共3分)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題目2

  10.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4分)

 、贊O人甚異.之 ( )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鄞斯麃,能容.否( )     ④楊謝.而從之 ( )

  1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漢語。(4分)

  ①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谖┯嬁谑诘,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

  12.簡析“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13.(乙)文中的“ ”與(甲)文中的“雞犬相聞”都描寫了村落中動物悅耳的叫聲。(2分)

  14.(甲)(乙)選文為我們描繪了人們怎樣的生活圖景?(3分)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答案2

  10.①對……感到詫異②交錯相通到③收留、容留⑷道謝

  11. ①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去,都拿出韭菜飯食來款待他。②只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用來耕種或者養蠶,不能從別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

  12.行文上,收簡括之效,省去漁人復述山外情況的贅言。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一個發揮豐富想象力的廣闊空間,國家的、民族的、個人的多少興亡盛衰沉浮成敗盡在這“一一”之中。

  13.雞犬陶冶

  14.選文為我們描繪了人們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怡然自樂的生活圖景。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題目3

  9.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4分)

 、俦阋.還家 ( )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劢.不私藏 ( )          ④麻枲之屬. ( )

  10. 與“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C.具答之

  D.輟耕之壟上

  11. (乙)文中的“ ”與(甲)文中的“ ”都描寫了村落中動物悅耳的叫聲。(1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漢語。(4分)

 、賳柦袷呛问,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

 、谖┯嬁谑诘,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

  __

  13.(甲)(乙)選文為我們描繪了人們怎樣的生活圖景?(2分)

  _

  _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答案3

  9.①“要”同“邀”,邀請 ②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③都④類(4分)

  10. B(2分)

  11. 雞犬陶冶 雞犬相聞(2分)

  12 ①(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朝了。(“乃”、“無論”錯譯或漏譯各扣1分,2分)

 、谥皇前慈丝诜纸o土地,用來耕種或者養蠶,不能從別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

  (注意關鍵字詞的翻譯,4分)(如“惟”、“以”錯則各扣1分,2分)(在這兒)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魚肉,這些一點也不缺少。

  13.選文為我們描繪了人們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怡然自樂的生活圖景。

  附錄:

 《昨夢錄》譯文

  老人帶領姓楊的人來到一個大的山洞,雞和狗都很悠閑和樂的樣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個人家,老人(對這戶人家)說:“這個人想要(到你們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嗎?”穴中人回答說:“你既然愿意帶他來到這個地方,那他一定是賢能的人.我們這里只要是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枲(枲,麻)這類東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與眾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來,請不要攜帶金銀珠寶這些珍異的東西,(人們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魚肉,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用來耕種或者養蠶,不可以從別人那里取得食物罷了。”姓楊的人道謝并且聽從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誡道:“你如果來晚了,山洞就封著了。”到了夜晚,姓楊的人與老人一起出來。

 《桃花源記》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11

  《桃花源記》說課稿——libilan

  漳州市華僑中學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系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ǘ┙虒W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ㄈ┙虒W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并形成習慣。

  三、        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        教學過程 

 。ㄒ唬┙虒W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ǘ┰O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ㄋ模╅喿x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 (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儼然    間(    )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別多音字,多義詞并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n堂小結

  這一節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布置作業 

  1、            翻譯全文

  2、            思考課后練習二

  3、            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為下一課作準備。

  課后說明:板書是隨著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這同他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系。他因厭惡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文言文得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偷工減料。同時,學習起來又不能過于瑣碎、教條,還得動腦筋讓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之余,感受到學文言文的樂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讀中去體會它的美,在說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美美地聽”,力爭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包含著一個神奇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晉代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來,人們便利用“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的理想境界,現在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描繪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為什么創設這么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書《桃花源記》,齊讀課題。《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

  二、作者簡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生先說,師后補充)。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2.寫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誦讀課文

  (1)范讀課文,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等)、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要求學生認真聽清,仔細記。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朗讀要求:①字音要讀準。②句讀要分明。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

  (3)指名讀,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課文

  (1)文章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從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發現——訪問——離開(或發現——進入——作客——辭別——再尋)(意思對即可)。

  (2)請用簡單的語言講講這個故事,并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 結合注釋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質疑。

  2. 重點掌握: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新鮮

  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不管

  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延 古:請 今:延長.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詳細地 志:作標記 所作的標記

  遂:終于 于是,就 尋:尋找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緣、扶:沿著 云、道:說 乃、遂:于是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

  3.課文翻譯,講述桃源故事。

  五、本課回顧,各說收獲

  這節課學到現在,相信大家都有收獲,請你將本課所采摘的知識之果與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業 ,鞏固遷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語的意思。

  2. 用現代漢語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個故事,或就其中的某個部分,加以想像,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

  3. 練習背誦課文,能背多少是多少,盡自己努力。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線索:漁人的行蹤 順序:時間

  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發現)

  舍船從口入,欣賞桃源景(進入)

  應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訪問)

  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離開,再尋)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13

  (2003-05-24 11:40:56)

  教學目標 :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教學時數:

  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  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范讀課文

  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ɡ蠋熖岢鼍唧w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ㄈ绻潭群玫陌嗉,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砣婚_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澳瞬恢袧h,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為了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氨惴鱿蚵贰保合颍簭那埃跋蚵贰保喝ヌ一ㄔ磿r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不久就病終了。以后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1.請同學復述課文。

  2.分析課文: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提問:作者為什么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完成目的一)

  提問:根據課后練習四,談談我們該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背誦課文。

  5.作業 :

 。1)完成課后作業 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14

  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前行,欲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極狹,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這兩段文字選自________的《________》。

  2.給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    )然開朗               屋舍(    )然

  (    )(    )交通        黃發垂(    )

  3.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詞語。

 。1)溪行,忘路之遠近           緣:

 。2)落英繽紛繽紛:

  (3)前行,欲窮其林            復:        窮:

  (4)極狹,通人              初:        才:

  (5)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儼然:

 。6)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外人:

  4.翻譯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課外閱讀題

  [n10六]

  下面是從陶淵明《桃花源詩》中節錄的詩句,認真閱讀,回答問題。相命肆農耕①,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②。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③。路荒暖交通④,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⑤,衣裳無新制。童孺縱歌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和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ㄗ⑨專孩偎粒褐铝Α"谒嚕悍N植。③靡:沒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這些詩句和《桃花源記》中哪些句子表達的意思一致?

  2.這些詩句描繪了怎樣的社會情景?

  三、作文

  假如在21世紀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來到外面的世界,面對今天的人類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將會怎樣?請發揮想象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練習題答案及點撥

  一、所考知識點:1.文學常識,生字注音  2.實詞的翻譯  3.譯句。

  點撥:要熟記文學常識,牢固掌握文下注釋。

  答案:1.陶淵明《桃花源記》 2.hu^  y3n  qi1n  m^  ti2o

  3.(1)沿著  (2)繁多交雜的樣子  (3)又走到……的盡頭  (4)剛,僅(5)整齊的樣子  (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4.(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其中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繽紛。

 。2)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

 。3)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4)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二、考查比較閱讀能力。

  答案:1.與課文“土地平曠……怡然自樂”一段文字一致。2.描繪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沒有階級,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和平寧靜,古樸自然,怡然自樂的社會情景。  點撥:答對意思即可。

  三、作文(略)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15

  李秀榮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板書課題、作者)。課下有同學問,老師啊,桃花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

  生雜說:是虛構的。

  師:作者虛構的桃花源有怎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他為什么虛構這個桃花源?從大家給我的問題紙條上看出,這些都是同學們想迫切了解的。這節課我們師生也來一次探尋,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樣的所在?請同學們靜靜地思考,你認為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細細讀書,在文中找依據。

  師:看你微笑地望著老師,你來回答吧。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與外界隔絕的閉塞的地方,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另外,漁人出來之前,桃源人還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師:是啊,他們從秦到東晉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與外界溝通,你看書很細致哦。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美好快樂安寧的地方。

  師:喔,你一下說出了這么多。請分別說一說理由。

  生:因為這里的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環境優美,這里的房屋整齊,沒有出現倒塌,說明不是破敗景象,而是安寧的。快樂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樂,還有壯年人在田地里勞動,也是快樂的。

  師:你說得有條有理的,尤其是從房屋整齊想到社會的安寧,是很難得的。

  生:我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也看出社會的安定。

  師:請說說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錯相通,說明他們安心到田間勞動,有雞叫有狗叫,說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沒有亂軍來搶。(全堂大笑)

  師:是不是看抗戰片里日本鬼子抓雞宰羊殺狗的?

  生:我想,古時候發生戰爭也避免不了。

  師:你的聯想很豐富,說得對。連家禽都能舒展地鳴叫,唱著最動聽的歌,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

  師:再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這里的壯年人從事什么勞動?

  生:種田。

  生:養魚,因為有池塘。

  生:種桑樹,養蠶。

  生:織布。

  生:做衣服。

  生:釀酒。

  師:看來這里的行業很多的,百姓能安居樂業,確實是個好社會。

  生:我補充,其中往來種作,從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閑。

  師:你的語感很好哇,這里的勞動是輕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勞動當作享受,體現出一種精神的愉悅,你很了不起!

  生:我認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熱情好客。

  師:哦,你有了新的發現,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漁人來到后,他們立刻請他回家,并且還用酒飯招待他,后面還有人各復延至其家。他們都很熱情。

  師:對,一個陌生人的到來,他們都這樣傾其所有,拿出最高質量的盛宴款待他,何況是他們自己人呢?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認為這里還是個富裕的地方。

  師: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為他們有酒有肉,客人來了設酒殺雞作食,開宴會。

  師:精細的地方被你發現了!細讀推想才會有收獲。

  師:大家再推測一下,他們有了收入是否繳稅?

  生:不繳。

  師: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為當時他們出來的時候率妻子邑人來的,都是一家人,誰跟誰啊,沒必要繳。

  師:(微笑)小腦袋挺機靈。也就是說,這里沒有人從他們的收成里克扣。

  生齊:對,沒人剝削他們。

  師:你們從歷史課上學的“剝削”這個詞吧。其實啊與《桃花源記》一并流傳的還有《桃花源詩》,在這方面詩要寫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請學生齊讀)桃花源里沒有稅收,沒有剝削,也沒有官府的壓迫,這個社會是和諧自由的。

  師:那么你認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與我們現代文明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會的安定,沒有戰爭。

  生:要有美好的環境。

  生:人與人關系融洽和睦,人人能過上幸?鞓返纳。

  生: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和諧。

  師:陶淵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們現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關系和諧,這里和平安寧,人情淳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是陶淵明夢想中的理想社會。這個理想在當時能實現嗎?

  生:不能。

  師:文中有沒有暗示?

  生:有,結尾處漁人記號找不到了,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暗示了這個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師:除了結尾處的復尋而迷,還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開頭的桃花林,是純一色,很少見。

  師:對,桃林中無雜樹,年號、地點含混,漁人也沒有名字。

  生:還有他們穿的衣服,也暗示了這不是真實的故事。桃源人與外界隔絕600年了,還和東晉人穿的一樣,既然不通音信,怎么會一樣?這也說明是個神奇的地方。

  師:你的回答更令老師驚訝,你的解釋說得通,而且很符合這個故事的神秘性,謝謝你!同學們,如果細心閱讀全文,就會感到作者處處在暗示這個桃源是虛構的,在當時的社會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麗,只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國而已。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

  生:當時的東晉是歷史上比較動亂的時期,他為了表達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為了讓勞動人民看到,雖然當時社會黑暗戰亂,以后還會出現好社會的,不讓百姓失望。

  師:兩位同學談得都有道理。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請看下面一段資料(出示字幕):請學生齊讀。

  男不被養,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晉書  劉毅傳)

  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宋書  荊州蠻)

  師:“蠻”就是南方。據說當時的南方沒有賦稅。我們剛剛學過《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會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歸”

  師:可是,當時的現實是男子沒有職業,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戰亂和繁重的賦稅,土地荒蕪,民不聊生。這是陶淵明構想理想社會的現實基礎,另一個現實就是黑暗的門閥士族制度。(出示資料,并讀出)

  士族制度就是以人出身高低作為評介的唯一標準,出身名門叫士族,出身寒門叫庶族,士族地位顯貴,庶族得不到重視。

  生:老師,那時沒有科舉制度嗎?(學生一臉憤慨)

  師:還沒有?婆e制度始創于隋朝,成熟于宋朝,東晉時期還沒有形成。在那個制度下,出身成了評判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只要出身名門,就算是個是庸才,也會得高官厚祿,,如果出生在寒門,即使才高八斗,也不會得到重用和發展。陶淵明生活在這樣一個政治黑暗的時期,“大濟于蒼生”的壯志難酬,他的心中是悲憤的。就文學創作而言,作者表達對現實不滿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揭露現實,如《禮記》中的《苛政猛于虎》,出示:

  孔子適齊,過泰山,有婦人哭于墓,使子路問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婦曰:無苛政。子路以告?鬃釉唬盒∽幼R之,苛政猛于虎也。

  這段文字就是直接揭露當時的嚴酷的苛政,另一種是憧憬和幻想,用反常手法來表現,比如《天上的街市》。郭老通過天上街市美好幸福生活的描寫,來表達對當時封建制度的強烈不滿。陶淵明采用的是——

  生:虛構,幻想。

  師:陶淵明深切體驗到社會的黑暗和人生的憂苦,多年的農村生活使他對勞動人民產生濃厚的感情,他用一個讀書人的良知為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呼喚著人間樂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勞動人民渴望和平安寧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古代的勞動人民是多么盼望有這樣一方凈土并長期住下去啊。同學們,我們再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你是否愿意長期生活在這個桃花源里?

  沒想到學生立刻喊:不——愿——意。

  師:都不喜歡嗎?喜歡的舉手。

  師:有兩位。不喜歡的呢?(其余都舉手)你們先討論討論。(生討論)

  師:先請兩位喜歡的同學來談。

  生:那里的環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寫作業 。

  師:你的桃源是沒有學習沒有作業 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愛學習,可能是作業 太難對嗎?

  生:是。

  師:你可以找老師同學解決,可千萬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學習的,現在是學習化社會。(笑)

  生:我不喜歡,F在我們多先進,有電視,有汽車,他們連個馬路都沒有,都是田間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師:你不喜歡那里,是因為落后對嗎?

  生:是。

  生:我也不喜歡,桃花源里不與外界聯系,學不到外面先進的技術,他們發展太慢,科技不會太發達。

  師:你的眼光很高遠喔!只有開放社會才能得到長足發展。不過當時能對外開放么?

  生:不能,當時他們進入桃源時在秦朝末年,社會動蕩,外面的社會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們不能開放。

  生:能開放,后來又經過西漢,很強盛呢,他們隔幾年就應該出來看看。(大笑)

  師:他們遠不如我們的同學有遠見卓識哦!他們一直不出來,進去時是秦朝,外面是動亂的,漁人偶然進入時是東晉,外面還是動亂的,也不知道外面有過多少滄海桑田的變遷,也沒有經歷過強盛的時期?磥恚]塞是有許多弊端。

  生:我不喜歡,就那么一小塊地方,每天看見的都是那幾個人,太無聊了。

  師:你覺得不斷地更新,才有樂趣是吧。

  生:我不喜歡長期住在那里,可以想象他們的人口質量也不會好高。

  師:怎么說呢?

  生:人少閉塞,發展慢,即使不實行計劃生育,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口,因此優秀的人不會太多。我不喜歡死氣沉沉的地方。

  生:我也不喜歡,因為那里沒有競爭,有競爭的地方才有進步,我喜歡競爭。

  生:當時的外界很動亂,現在我們的社會非常和平,就不喜歡到哪里去了。

  師:大家談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紀都成社會學家了!同學們能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老師特高興特激動。至于這個桃花源,無論大家喜歡與否,無論這個桃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都不重要,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想境界,成為美的象征。

  課后反思:

  亮點:一是從課程觀出發,將文學、哲學、歷史知識恰當揉在一起,帶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背景,在比較寬闊的平臺上展開師生互動,課堂上時時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出現了精彩的生成。

  二是解讀課文有深度有廣度,打破了對桃花源常規性的理解,將古典與現實結合得非常完美。

  暗瘢:結尾處學生的討論有些離開文本,況且,用現在的眼光去衡量過去,無論如何也是昔不如今,從學生的發言來看,還是停留在物質層面,而沒有從作品出發。                 

  2005-10-20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篇16

  陶淵明 

  教學目標 :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 )       屋舍儼然(y n)     阡陌交通(qi nm )

  黃發垂髫 (ti o)      便要還家(y o)

  劉  子  驥( j    )        詣   太  守(y )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正課

  (一)導語 :

  同學們,陽光明媚、山花爛漫的春天即將過去,我們又將迎來驕陽似火的夏季。誰還記得我們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勝收。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們來欣賞兩幅桃花開放的美景吧!                         (打出桃花圖片)

 。ù虺鲆晾藨馉巿D片)

  同學們,看了這一幅圖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這幅圖片提醒我們,現代世界里仍然存在著殘酷的戰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東晉末期圖片)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打出文章題目:桃花源記)

 。ǘ┳髡吆喗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ㄈz查預習情況: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 )       屋舍儼然(y n)     阡陌交通(qi nm )

  黃發垂髫 (ti o)     便要還家(y o)

  劉  子  驥( j    )       詣   太  守(y )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同學齊讀課文。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著溪流兩岸。             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                異:詫異。            窮:窮盡。                

  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                            悉:全。                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所從來:從哪兒來。       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       間隔:斷絕了往來。           皆:都。             嘆惋:感嘆,惋惜。     

  延:請。                         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     

  既:已經。              志:做記號。           詣:拜見,臥…·怯。      如此:像這樣。

  遣:派。                 欣然:高興地。 

  4、小結 

 。1).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    這里問津指探訪。    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業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剛才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現在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4~5節)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

  ①.      漁人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②.   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  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    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       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   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總結結構,思考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業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ň吧珒灻溃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ōh境良好) 

  怡然自樂                                                                                 (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桃花源記》說課稿(精選16篇)

    一說教材(一) 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本文編在初中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敘述了理想社會的模式,表達了一種憧憬。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 《桃花源記》同步練習(精選13篇)

    [基礎知識訓練]1.《桃花源記》作者 , (朝代)著名詩人。2.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體現祥和安樂的社會環境的句子是 。...

  • 第25課《桃花源記》內容整理教案(通用17篇)

    第25課《桃花源記》必考內容整理一、重點字詞(一)通假字:1、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2、具答之 具通俱,全、都(二)古今異義:1、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好2、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3、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 《桃花源記》重要知識點歸納練習(通用13篇)

    江蘇省東臺市四灶中學郟生祥《桃花源記》歷來是升學考試的傳統課文,考查重點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考查角度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⑴豁然()⑵儼然()⑶垂髫()⑷阡陌()二、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 桃花源記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容。3、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拓展延伸。...

  • 《桃花源記》有講有練(通用17篇)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一、字音及詞義:緣:沿著,順著。夾岸:兩岸。甚異之:對這兒景色感到很驚異。窮:走盡。其中往來:在那田野里來來往往。怡y然自樂:都安閑快樂。具:詳細。妻子邑y人:妻子兒女;鄉鄰們。復延:又請。...

  •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課堂實錄(通用13篇)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板書課題、作者)。課下有同學問,老師啊,桃花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生雜說:是虛構的。師:作者虛構的桃花源有怎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他為什么虛構這個桃花源?從大家給...

  • 《桃花源記》中的 “外人”一解(通用16篇)

    八年級的語文(人教版)教材,收錄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文中有三個“外人”,注釋上明確標注都解釋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筆者不以為然。筆者認為,第一個解釋為“世外之人”,第二、第三個才解釋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精選17篇)

    在做《桃花源記》和《入蜀記》這兩個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的時候,你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 21桃花源記(精選12篇)

    】《桃花源記》教案12】《桃花源記》教案11】《桃花源記》教案設計10】《桃花源記》表格式教案】《桃花源記》教案9】《桃花源記》教案8(內含練習)】《桃花源記》教學設計7】《桃花源記》教學課例】《桃花源記》教案6】《桃花源記》綜合創...

  •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2、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3、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過程與方法:4、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 課文《桃花源記》 教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2、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一些文言常用詞語。...

  •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朗讀、背誦課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重點、難點:重點:(1)朗讀、背誦文言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 桃花源記教案(精選17篇)

    (一 )說教材的地位、作用 (幻燈片2)《桃花源記》是初中八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單元中的課文,大多講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與志趣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體裁不同,有的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

  • 文言文《桃花源記》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通用12篇)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下面就讓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文言文《桃花源記》閱讀答案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桃花源記》閱讀題原文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七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影视8848hh | 丰满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 jvid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涩爱 | 精品在线99 | 国产免费av国片精品草莓男男 |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黑人 | 久久999久久| 黄色在线视频网 | 亚洲国产精品色拍网站 | 超碰人人人 | 国产边打电话边被躁视频 | 欧美第十页| 日韩有码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 | 色婷婷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 秋霞午夜伦理 | 国产在线视频网站 | 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 99热精品只有这里有 |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 se94se亚洲精品setu | 三上悠亚日韩精品二区 | 成人a在线观看 |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 |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视频100禁 | av在线网站观看 | 性8sex8亚洲网友自拍 | 91免费看视频 | 国产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GOGOGO免费视频观看高清国语 | 久久cao| 亚洲欧美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观看 | 91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色片在线观看 | 天天天天天天天天操 | 91在线播放?看|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