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通用12篇)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1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題為“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從本文題目就可以看出,這一部分實際上寫主人公經歷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這篇文章是隨著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下來的,所以文章采用插敘手法,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當然,作者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寫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這里有現實,有回憶,用現實引出回憶,其中很多回憶又與爸爸的話語有直接聯系,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
本文重點寫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嚴厲但不失愛心,這就是文中重點寫到的賴床遲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去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夾襖,爸爸拿著送到學校去,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爸爸時時盼望著孩子長大,鼓勵女兒: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一方面象征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人世。與題目相映,文章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全文充滿情味而又嚴謹周密。
二、問題探究
1.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爸爸表面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2.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試做點分析。
文中多次使用伏筆,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很悲痛。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在文中也成為爸爸即將離開人世的伏筆。至于寫她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練習說明
一、課文中,“我”從爸爸的一席話引出對往事的回憶和眼前事的思考。閱讀下面爸爸的三句話,看看課文中哪幾件事與這三句話相照應。
1.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
3.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
本題旨在幫助學生熟悉課文,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本文對往事的回憶,既可以說是由爸爸的話引起的,也可以說是由眼前的事情引起的。
1.回憶起爸爸叫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
2.回憶起爸爸懲罰她賴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對她的愛是很深的。
3.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夾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訊時,她雖然很悲傷,但是想到爸爸對她說的話,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于是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鎮定和安靜。
二、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討論下面的問題。
1.前一部分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2.“我”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本題旨在精讀本文的精彩段落,揣摩其中的深意和蘊含的作者的情感。
1.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2.是!拔摇钡弥职植恍辛耍紫纫庾R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三、“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感受,試結合自己的體驗與同學討論:“我們”為什么既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
這一題是開放題,可以引導學生聯系這句話的上下文,先理解本文主人公說這句話時的心理,然后再結合自己的體驗與同學們一起進行探討。
教學建議
一、可以先由老師簡明扼要地介紹《城南舊事》的梗概,其中以小英子為重點,照顧課文中的幾個人物:宋媽、蘭姨娘、四眼狗、蹲在草地里的人等,以此引出本文的教學。也可以先讓學生討論:自己愿意不愿意長大?為什么?從而引出本文的教學。
二、教學本文,老師不必過多講解,關鍵是要讓學生多讀,讀出文中的情感,使學生自己能夠受到感動。不要一上來就分析,以致把整篇文章搞得支離破碎,使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
三、可以抓住眼前事與過去事這兩個方面,讓學生看看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是怎么引出的,從而弄清全文的脈絡。
四、父親的情是本文的重點,可以引導學生做些分析。同時要讓學生理解,父親的深情是怎樣影響著“我”的成長的。
五、也可以從題目出發,抓住“花”這個線索梳理本文的脈絡,看看“花”在全文的構思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茖W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中國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后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迄今為止,已出版了18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中國臺灣報刊。
二、《城南舊事》簡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三、冬陽 童年 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后記(林海音)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干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禿瓢兒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干冷的大氣中。
爸爸和他講價錢。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還是“烏金墨玉”呢?我常?匆婍槼墙置簵5陌讐ι,寫著這樣幾個大黑字。但是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另外一個拉駱駝的,在招呼駱駝們吃草料。它們把前腳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來。
爸爸已經和他們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也許它天生是該慢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很難看。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為什么要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們帶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
“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們,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的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嗎?駱駝也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峰上。麻袋空了,“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里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選自《城南舊事》,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四、城南舊事(代序)(林海音)
差不多快十年了,我寫過一篇題名《憶兒時》的小稿,現在把它抄寫在這里:
我的生活興趣極廣泛,也極平凡。我喜歡熱鬧,怕寂寞,從小就愛往人群里鉆。
記得小時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個小板凳擠在大人群里聽鬼故事,越聽越怕,越怕越要聽。猛一回頭,看見黑黝黝的夾竹桃花盆里,小貓正在捉壁虎,不禁嚇得呀呀亂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慫恿著大人講下去。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北平有一種穿街繞巷的“唱話匣子的”,給我很深刻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飯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門外去張望。先是賣晚香玉的來了;用晚香玉串成美麗的大花籃,一根長竹竿上掛著五六只,婦女們喜歡買來掛在臥室里,晚上滿室生香。再過一會兒,“換電燈泡兒的”又過來了。他背著匣子,里面全是些新新舊舊的燈泡,貼幾個錢,拿家里斷了絲的跟他換新的。到今天我還不明白,他拿了舊燈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話匣子的”來了,背著“話匣子”(后來改叫留聲機,現在要說電唱機了!)提著勝利公司商標上那個狗聽留聲機的那種大喇叭。我便飛跑進家,一定要求母親叫他進來。母親被攪不過,總會依了我。只要母親一答應,我又拔腳飛跑出去,還沒跑出大門就喊:
“唱話匣子的!別走!別走!”
其實那個唱話匣子的看見我跑進家去,當然就會在門口等著,不得到結果,他是不會走掉的。講價錢的時候,門口圍上一群街坊的小孩和老媽子。講好價錢進來,圍著的人便會挨挨蹭蹭地跟進來,北平的土話這叫做“聽蹭兒”。我有時大大方方的全讓他們進來;有時討厭哪一個便推他出去,把大門砰地一關,好不威風!
唱話匣子的人,把那大喇叭安在話匣子上,然后裝上百代公司的唱片。片子轉動了,先是那兩句開場白:“百代公司特請梅蘭芳老板唱《宇宙鋒》”,金剛鉆的針頭在早該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的聲音,啦啦地唱起來了,有時像貓叫,有時像破鑼。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還要加價呢!不過因為熟主顧,最后總會饒上一片“洋人大笑”,還沒唱呢,大家就笑起來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時,大伙兒更笑得兇,亂哄哄的演出了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
母親時代的兒童教育和我們現代不同,比如媽媽那時候交給老媽子一塊錢(多么有用的一塊錢!),叫她帶我們小孩子到“城南游藝園”去,便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沒有人說這是不合理的。因為那時候的母親并不注重“不要帶兒童到公共場所”的教條。
那時候的老媽子也真夠厲害,進了游藝園就得由她安排,她愛聽張笑影的文明戲《鋸碗丁》《春阿氏》,我就不能到大戲場里聽雪艷琴的《梅玉配》。后來去熟了,膽子也大了,便找個題目──要兩大枚(兩個銅板)上廁所,溜出來到各處亂闖。看穿燕尾服的變戲法兒;看扎著長辮子的姑娘唱大鼓;看露天電影鄭小秋的《空谷蘭》。大戲場里,男女分座(包廂例外)。有時觀眾在給“扔手巾把兒的”叫好,擺瓜子碟兒的,賣玉蘭花的,賣糖果的,要茶錢的,穿來穿去,吵吵鬧鬧,有時或許趕上一位發脾氣的觀眾老爺飛茶壺。戲臺上這邊貼著戲報子,那邊貼著“奉廳諭:禁止怪聲叫好”的大字,但是看了反而使人嗓子眼兒癢癢,非喊兩聲“好”不過癮。
大戲總是最后散場,已經夜半,雇洋車回家,剛上車就睡著了。我不明白那時候的大人是什么心理,已經十二點多了,還不許入睡,坐在她們(母親或是老媽子)的身上,打著瞌睡,她們卻時時搖動你說:“別睡!快到家了!”后來我問母親,為什么不許困得要命的小孩睡覺?母親說,一則怕著涼,再則怕睡得魂兒回不了家。
多少年后,城南游藝園改建了屠宰場,城南的繁華早已隨著首都的南遷而沒落了,偶然從那里經過,便不勝今昔之感。這并非是眷戀昔日的熱鬧的生活,那時的社會習俗并不值得一提,只是因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經歷的。那是真正的歡樂,無憂無慮,不折不扣的歡樂。
我記得寫上面這段小文的時候,便曾想:為了回憶童年,使之永恒,我何不寫些故事,以我的童年為背景呢?于是這幾年來,我陸續地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地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兒。讀者有沒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結尾,里面的主角都是離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結束了。那時我十三歲,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該負的責任。如果說一個人一生要分幾個段落的話,父親的死,是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段落,我寫過一篇《我父》,仍是值得存錄在這里的:
寫紀念父親的文章,便要回憶許多童年的事情,因為父親死去快二十年了,他棄我們姊弟七人而去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女孩。在我為文多年間,從來沒有一篇專為父親而寫的,因為我知道如果寫到父親,總不免要觸及他離開我們過早的悲痛記憶。
雖然我和父親相處的年代,還比不了和一個朋友更長久,況且那些年代對于我,又都是屬于童年的,但我對于父親的了解和認識極深。他溺愛我,也鞭策我,更有過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現他的專制,但是我也得原諒他與日俱增的壞脾氣,和他日漸衰弱的肺病身體。
父親實在不應當這樣早早離開人世,他是一個對工作認真努力,對生活有濃厚興趣的人,他的生活多么豐富!他生性愛動,幾乎無所不好,好像世間有多少做不完的事情,等待他來動手,我想他的死是不甘心的。但是促成他的早死,多種的嗜好也有關系,他愛喝酒,快樂地劃著拳;他愛打牌,到了周末,我們家總是高朋滿座。他是聰明的,什么都下功夫研究,他害肺病以后,對于醫藥也很有研究,家里有一只五斗柜的抽屜,就跟個小藥房似的。但是這種飲酒熬夜的生活,便可以破壞任何醫藥的功效。我聽母親說,父親在日本做生意的時候,常到酒妓館林立的街坊,從黑夜飲到天明,一夜之間喝遍一條街,他太任性了!
母親的生產率夠高,平均三年生兩個,有人說我們姊妹多是因為父親愛花的緣故,這不過是迷信中的巧合,但父親愛花是真的。我有一個很明顯的記憶,便是父親常和挑擔賣花的講價錢,最后總是把整擔的花全買下。于是父親動手了,我們也興奮地忙起來,廊檐下大大小小的花盆都搬出來。盆里栽的花,父親好像特別喜歡文竹,含羞草,海棠,繡球和菊花。到了秋天,廊下客廳,擺滿了秋菊。
花事最盛是當我們的家住在虎坊橋的時候,院子里有幾大盆出色的夾竹桃和石榴,都是經過父親用心培植的。每年他都親自給石榴樹施麻渣,要臭好幾天,但是等到中秋節,結的大石榴都飽滿得咧開了嘴!父親死后的第一年,石榴沒結好;第二年,死去好幾棵。喜歡迷信的人便說,它們隨父親俱去。其實,明明是我們對于剪枝,施肥,沒有像父親那樣勤勞的緣故。
父親的脾氣盡管有時暴躁,他卻有更多的優點,他負責任地工作,努力求生存,熱心助人,不吝金錢。我們每一個孩子他都疼愛,我常常想,既然如此,他就應該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使生命得以延長,看子女茁長成人,該是最快樂的事。但是好動的父親,卻不肯好好的養病。他既死不瞑目,我們也因為父親的死,童年美夢,頓然破碎。
在別人還需要照管的年齡,我已經負起許多父親的責任。我們努力渡過難關,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個進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憐憫為恥。我也不喜歡受人恩惠,因為報答是負擔。父親的死,給我造成這一串倔強,細細想來,這些性格又何嘗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強的父親呢!
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半居住在城之南──舊日京華的所在地。父親好動到愛搬家的程度,綠衣的郵差是報告哪里有好房的主要人物。我們住過的椿樹胡同,簾子胡同,虎坊橋,梁家園,盡是城南風光。
收集在這里的幾篇故事,是有連貫性的,讀者們別問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讀者分享我一點緬懷童年的心情。每個人的童年不都是這樣的愚呆而神圣嗎?
1960年7月
。ㄟx自《城南舊事》,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五、雙線并行,交相生輝──淺析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張百棟)
《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題目,語帶雙關,一是實指爸爸種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小說以此為題,含而不露,哀而不傷。
愛花,是爸爸的稟性。但作品中,它并沒有把爸爸寫成一個花匠或園藝家,也沒有做潑墨的描寫,只是把它作為線索貫穿小說的始末。小說開頭寫道: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里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
小說的中間寫道:
爸爸是多么喜歡花。
……他回家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那時太陽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著涼爽的風,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發上。
小說的末尾寫道:
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
……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
爸爸的花兒落了。
這些描寫在小說中是作為布局謀篇的手段而存在的。它除使作品渾然天成外,我以為其深層意義還在于:其一,借花的柔性來調和爸爸性格中的剛性,使爸爸的嚴厲和慈愛和諧協調地發展;其二,“花”在這里已經超然而成了一種象征的事物。象征使作品更具內涵。爸爸身體健康時,花開得挺旺;爸爸病危時,成為對子女的關懷、鼓勵;爸爸辭世時,花兒落了。
與爸爸愛花這條線索并行的另一線索是畢業典禮。
畢業典禮前,寫爸爸病倒了,不能參加“我”的畢業典禮。爸爸病得怎樣?能否治好?作品在此設置了懸念。接著宕開一筆,采用插敘的方法,把爸爸多年來對子女的嚴厲管教,對子女真誠的愛,通過不讓“我”上學遲到這件事,作為重點進行描寫。這些材料看來很瑣細,并不偉大,但卻塑造了一個可親可敬的“嚴”在其外、“愛”在其內的爸爸形象。孩子逃學,“爸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抄起雞毛撣子,“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角,從床上打到床下”,這是夠狠的了。但卻出人意外,在“我”上學之后,爸爸竟到學校看“我”來了,“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沒說什么,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闭媸恰暗朗菬o情卻有情”。真、善、美在此時此地,在爸爸這一形象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畢業典禮中,作者又疏密有致地敘述爸爸叫“我”到銀行匯款的事。匯款,本是大人干的事,可是爸爸又出人意外地讓“我”去干,還說這是“闖練”。
作者之所以選取以上這兩件事作重點的鋪寫,我想其意重在表現教孩子熱愛學習和學會生存,側重點是不相同的。
畢業典禮后,英子聽到了爸爸辭世的消息,表現出了驚人的“鎮定”“安靜”。再聯想到英子在畢業時成為優秀生,“代表同學們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這樣看來,爸爸的花兒雖然落了,但所結出的果實卻是碩大的。小說把因果關系表現得如此顯眼,如此突出,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這就是作者力圖要表現的主題。
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這兩條線索中,前者應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而后者則是副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置的,它對主線只是起著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然而這兩條線索相互輝映,既有利于情節的展開,又使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2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積累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
2、能力目標:
能準確歸納課文內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感知課文的語言風格,并能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3、情感目標:
體驗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愛,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驗父愛,感悟成長。
【教學難點】
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詩人汪靜之有一首詩寫得很美,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其中的幾句:
……生命是一樹繁花,時間是一根鐵鞭,一朵一朵的擊落,等到擊完的時候,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詩人關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絢麗與多情!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兒時的記憶里,父親的花兒卻落了。
(板書課題)
二、學生結合注解了解作者,老師簡介《城南舊事》
1、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茖W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中國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后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迄今為止,已出版了18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中國臺灣報刊。
2、《城南舊事》簡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三、清除字障、詞障,掃清閱讀障礙
(方式:指名注音,指名聽寫, 正音正形后齊讀)
注音:衣襟 雞毛撣子 玉簪花 驪歌 花圃 抽屜 雇車 咻咻 哭號
聽寫:腫脹 狼狽 柵欄 包袱 廊檐 徘徊
四、學生跳躍閱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
1、請用自己的語言 概括全文內容。(指名回答)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為線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聯起來嗎?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⑴ 花(結合學生的發言可讓學生勾畫提到花的語段,感知其線索作用)。
、啤‘厴I典禮。
五、理清課文脈絡
結合“畢業典禮這條線索,讓學生按“畢業典禮前、畢業典禮中、畢業典禮后”把全文整理為三個部分。
六、朗讀課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研討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寫了些什么?試歸納。
2、爸爸為什么不能參加我的畢業典禮?父親的病情沉重,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你能從后文中找出一些與之相照應的句子嗎?
提醒學生注意揣摩下列語言的含義:
、拧“职謫≈ぷ,拉起我的手笑笑說……
、啤“职挚粗,搖搖頭,不說話了,……他又轉過臉去叮囑我
⑶ 這一段中除了對父親進行動作描寫以外,主要采用的是語言描寫,這一段中的父親的幾句話和后文故事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請大家看著課后 課后“研討與練習“一,各小組進行討論,把與之相照應的幾件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各小組組內交流,推薦代表發言。老師摘錄精彩發言板書:
我和父親的故事:
、佟“职止膭钗要氉詤⒓赢厴I典禮;
、凇“职止膭钗要氉匀ャy行寄錢 ;
③ 爸爸逼我去上學,并給我送來棉衣;
、堋“职炙篮,我非常鎮定、安靜;
七、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并預習下一部分。
〖課后感〗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作者在畢業典禮上回憶起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這些故事主要有哪幾件?學生回顧上一課時的內容,老師出示上一節課的板書。
二、整體把握
方法: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再在全班交流,教師引導歸納。
1、瀏覽全文,結合注釋,試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題為“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從本文題目就可以看出,這一部分實際上寫主人公經歷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2、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這篇文章是隨著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下來的,所以文章采用插敘手法,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當然,作者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寫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這里有現實,有回憶,用現實引出回憶,其中很多回憶又與爸爸的話語有直接聯系,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
3、本文重點表現的是什么呢?從哪些地方表現出來的?
本文重點寫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嚴厲但不失愛心,這就是文中重點寫到的賴床遲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去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夾襖,爸爸拿著送到學校去,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爸爸時時盼望著孩子長大,鼓勵女兒: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4、本文為什么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有什么含義?
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一方面象征天花的爸爸離開人世。與
題目相映,文章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全文充滿情味而又嚴謹周密。
三、作者敘述這幾件事,你最喜歡的詞、句或段推薦給大家
四、愛的體驗與表達
1、看了作者與父親的故事,老師領悟到了父親的深深的父愛,這愛的成分之一,在老師眼中,是一份嚴格的要求(板書),老師是從父親逼著我去上學這個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親的愛中還有哪些成分嗎?請結合具體的語句談談。
摘要板書:
a、殷切的希望
b、嚴格的要求
c、溫暖的關懷
d、熱忱的鼓勵 ……
2、看了同學們所歸納的愛的成分,老師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父愛如山,我領略了它的沉穩與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說說你的感覺嗎?(訓練語言表達)
(父愛如大海,陽光、月光、春風、春雨……)
3、英子在風里、在雨里、在愛的港灣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練中漸漸長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長的足跡嗎(板書:成長的足跡)?
。ńY合課后“研討與練習練習”二)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推薦代表發言,摘要板書:
⑴ 六年后我的當上學生代表。
、啤≡僖矝]有遲到。
、恰∧茏鲈S多事。
、取〕砷L為一個小小的大人。
有勇氣、有智慧、有經驗、懂事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第三課時
一、導入
生命如花,縱使多情而美麗,但有一天,它會無奈地凋謝,殞落枝頭,但一個飄香的靈魂卻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在另一個心靈繼續散發為陣陣幽香,在愛的緬懷中得到永生,永遠綻放在另一個心靈之中。讓學生在鋼琴曲《愛的紀念》中自由朗讀精美片斷。
二、感悟探究
同學在學習和朗讀之中,體會到了本文的語言風格了嗎?學生自由發言后,引導學生認識樸素真摯的語言同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問題探究(引導學生討論歸納):
⑴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爸爸表面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啤∥恼聸]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試進行分析。
文中多次使用伏筆,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很悲痛。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在文中也成為爸爸即將離開人世的伏筆。至于寫她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三、比較閱讀
給學生朗讀同是表現父愛的另一篇文章《父親的愛》(美國作家艾爾邦·貝克所著),讓學生比較二者的異同,再一次認識不同風格的父愛。
四、說說自己和父親之間的故事
1、故事要求:注意表現充滿愛意的語言、表情、動作。表達出你怎樣在父親的關懷、支持、鼓勵、鞭策下成長,敘述好自己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
2、各小組分別講述,并推薦代表發言。
五、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課后練筆
參考題目:1、成長是首歌
2、閱讀父親
3、父愛的光輝
4、我不想(渴望)長大
【板書設計】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和父親的故事: 成長的足跡 成長的啟示
父 爸爸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殷切的希望
愛 爸爸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嚴格的要求
如 爸爸逼我去上學,并給我送來棉衣 溫暖的關懷
山 爸爸死后,我非常鎮定、安靜 熱忱的鼓勵
【課后感】
課堂教學環節清晰,問題的設置密度與深度適宜,且有一定的創意,在啟發學生鼓勵學生方面做得較好,教學語言較美,營造了較好的語言學習的環境,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很好,在發言中有許多閃光之處,其中徐俊文同學所說“父親的花兒落了,但結出了甜美的果實,及關于父愛的比喻,說得非常精彩。學生敘述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許多同學講得非常動情,對寫作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不足之處:在進入““成長的足跡這一教學環節時,沒有及時抓住徐俊文同學所說“父親的花兒落了,但結出了甜美的果實而順勢進入,說明在教學機智方面還要留心學習。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F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 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 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b. 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是的!拔摇钡弥职植恍辛,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四、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課后心得:這是一篇感情頗深的文章,學習中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對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夠完全進入課文中的狀態。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我”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快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經長大了。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拧》e累詞語,掌握“腫脹、叮囑,恐懼、驪歌、花圃”等詞的讀音和字形并能正確運用。
、啤≌莆兆髡、作品等相關資料。
2、能力目標:
⑴ 找出本文的插敘部分和伏筆,逐步提高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⑵ 反復誦讀,培養語感。
3、情感目標:
體會本文父親對“我”嚴中有愛的深情,并從“我”的成長中得到啟示,從而更深刻地認識生活,體味親情、理解親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父親對“我”的深情。
2、學習本文的插敘手法。
【教學難點】
1、理解標題“爸爸的花兒落了”的象征意義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筆,理解文章含蓄的表達。
【教學設計思路】
1、朗讀法:
教師宜引導學生多讀,讀出文中的情感,自然能夠體會文章的感情。其次,通過讀,區分文章哪些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是如何引出的,從而弄清全文的脈絡,整體上把握課文。
2、美點尋蹤法:
尊重學生欣賞主體的地位,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品析鑒賞文章的美點。如結構美、含蓄美、情感美、語言美等,教師可適當點撥,但不可越俎代庖。
3、延伸拓展法:
重個人體驗,重真情表白,重情感共鳴,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成長。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歌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1、設計一:
童年因美好而令人難忘,童年也因不幸而令人傷神。讓我們走進林海音的記憶中,和她一起分享緬懷童年的心情。
2、設計二:
親情,是人類情感中崇高溫馨的部分,因此歷來是文學作品歌詠不輟的主題,今天我們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體會深沉博大、純樸真摯的父愛。
3、設計三:
多媒體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片頭、主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學生隨聲歌唱)
這是一首告別的歌,這是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歌,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選自《城南舊事》(板書課題)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1、林海音:
1983年,《城南舊事》被大陸著名導演吳貽弓搬上銀幕。那份美麗、感人的鄉愁和情思打動了當時大陸的每一位觀眾,影片上映后,林海音在大陸家喻戶曉。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都記得林海音并且有更多的人在認識、了解、閱讀林海音,因為她的作品中蘊涵著她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那種淡淡的哀愁與濃濃的思鄉情懷可以感動任何一個閱讀她的作品的人。林海音的女兒夏祖麗說,母親喜歡別人稱贊她比“北平人還北平人”。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回到日本侵占下的中國臺灣,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在北京生活期間即開始展露出細心觀察生活的特點,并且已經能夠寫出相當流暢的文章。林海音在北京學習、生活直至1948年返回中國臺灣。在北京度過的二十五年時間,被她稱作“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駱駝……這些影像都給了她創作的靈感。20世紀50年代至今,林海音已經出版小說、散文、兒童文學等共四十三部。她以童年經歷為藍本創作的《城南舊事》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出版。林海音這樣評價自己在臺北寫就的回憶北京的系列作品:“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2、《城南舊事》簡介:
20世紀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學生快速閱讀文字資料,了解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加強對文章的感性認識。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多媒體播放《城南舊事》中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一段畫面,聲屏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聽讀,感知文意。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積累以下詞語。
多媒體顯示:
⑴ 辨讀音:
腫脹(zhànɡ) 叮囑(zhǔ) 皺眉 (zhòu)
驪歌(lí) 雇(gù) 花圃 (pǔ)
、啤”孀中危
玉 zān(簪)花 雞毛 dǎn(撣)子 氣 xiū xiū(咻咻)
2、學生大聲讀課文,教師提醒學生對文章圈點勾畫,找出記敘的要素,理清文章的思路。
3、教師選三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述課文。
(注:教師暫且不做評價,學生能概述,初步感知文意的要求也就達到了)
四、品味鑒賞,美點尋蹤
1、教師要求學生精讀課文,以文章留給自己的最初印象為話題,同桌之間交流閱讀體驗,然后選幾位同學面向全班交流,其余同學評價。
2、教師歸納學生的看法,以板書提示課文美點所在。
板書如下:
情感美 結構美 語言美
五、師生共同賞析課文的情感美
1、教師設計相關題目,指導學生品味賞析課文純樸真摯的父愛:
多媒體顯示:
⑴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⑵ 重點品讀“我”賴床遲到一事,其中表現了爸爸什么樣的情感態度?
⑶ 請篩選小說中“爸爸”的語言,試品析它們表明了爸爸對女兒怎樣的深情。
2、學生讀課文,思考問題。(教師提示學生應從具體的事情中去感知,切忌架空分析,空洞說教。)
3、任選幾位同學發言,其余同學點評:
明確:
⑴ 爸爸是個“嚴”在其外,“愛”在其內的可親可敬的人。他讓孩子到銀行匯款,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能闖過去。爸爸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他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ń處熖崾荆阂治龊冒职诌@一人物形象,必須要認真閱讀課文,從具體事情的記敘中,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中去感知,不要“管中窺豹”)
、啤陌职植蛔尅拔摇鄙蠈W遲到這件事上,可以看出爸爸多年對子女的嚴厲管教,對子女真誠的愛。孩子賴床逃學,“爸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頭拖起來”,抄起雞毛撣子,“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角,從床上打到床下”,這確是夠狠的了。但出人意外,在“我”上學之后,爸爸竟到學校看“我”來了,“我走出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沒說什么,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夾花襖。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真是“道是無情卻有情”。一個可親可敬的“嚴”在其外,“愛”在其內的父親形象在此時此地清晰可感,爸爸對子女純樸、真摯而不加任何雕飾的父愛著實令人動容。
⑶ 爸爸的語言有以下幾句,如:
、佟 坝⒆樱灰,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北砻靼职窒M畠河赂,堅強,不被困難嚇倒。
② “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表明爸爸希望女兒自強、自立,并且要自己長大成人。
、邸 安灰,英子,你要學做許多事,將來好幫著你媽媽,你最大!北砻靼职止膭钆畠海M畠翰粩噱憻捵约,早日承擔起照料家庭的重任。
④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表明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
教師總結:文章寫出了父愛的純樸真摯,平淡而又醇厚,需要我們悉心品味。
4、由學生推選一位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美讀課文,師生共同沉浸在文章濃濃的父女情意中。
第二課時
[nextpage]
【教學要點】
繼續品讀文章,鑒賞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體驗與反思,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暢談自己的父親,感受父親嚴中有愛、純真質樸的深情。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師生共同賞析文章的結構美
教師設計相關題目,指導學生賞析。
多媒體顯示:
1、這篇文章是隨著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的,文章采用了插敘的手法,仔細讀文章,看看文章中過去的事情是如何引出來的。
2、寫有什么作用。
3、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試對此進行分析。
4、本文原題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課文結尾重現了這句話。試結合全文進行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已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選代表發言。教師酌情給予點撥引導。
明確:
1、文章時而寫眼前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作者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回憶探病時爸爸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講話,我們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一事;最后寫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這里有現實,有回憶,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
2、有關花的材料摘錄如下:
小說開頭寫道: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里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
小說中間寫道:爸爸是多么喜歡花。……他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那時太陽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著涼爽的風,爸爸摘下一朵茉莉花插到瘦雞妹妹的頭發上。
小說的末尾寫道: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扎和施肥。……看著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
這樣寫,使作品一線串珠,渾然一體,充滿情味,嚴謹周密。同時借花的柔性來調和爸爸性格中的剛性,使爸爸的嚴厲和慈愛和諧發展;ǖ臄÷,暗示父親已不在人間。
3、文中多次使用伏筆,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爸爸媽媽,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內心極度悲痛。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也是一種預感,在文中也成為爸爸即將離開人世的伏筆。至于寫她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4、從“自從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遲到過?”“爸爸也不拿我當孩子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醫院’。我從來沒有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等句子可以看出:“我”已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懂事了。英子在畢業時成為優秀學生,代表同學們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她確實已經長大了。
教師總結:
1、插敘是敘述的方式之一。其特點是在原來的敘述過程中,由于表達的需要,中斷原來的敘述,插入另一段敘述。插入的敘述結束后,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插敘的內容,或是過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它對情節的發展、內容的補充、主題的表達,都有積極作用。如課文中的插敘“不讓我上學遲到”一事重在表現爸爸教孩子熱愛學習,不要懶惰,要從小養成好習慣,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到銀行匯款”一事重在表現爸爸教孩子要敢于闖練,要學會生存。這兩件事側重點不同,對表現主題都有積極的重要作用。
2、伏筆是指文章中對以后將要出現的人物、事件等所作的說明或暗示。巧妙運用伏筆和照應可以使文章脈絡通暢、線索分明、結構緊湊。本文的伏筆鋪設自然,使文章氣脈通暢。這是我們在以后寫作中應該學習借鑒的東西。
三、學生自主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教師提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請談談你對本文語言的認識和評價,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背誦。
2、學生自主品味,就本文語言樸素平實、富有情感、富含哲理談自己的感受。
四、體驗與反思,感受父愛,理解父愛
教師要求學生從下面話題中任選一題發言:
1、說說我爸爸。
2、爸爸的名言(即爸爸的話對你的觸動最大,影響最大,留給你的印象最深刻)
3、父愛無言。
4、倔強害苦了我或“都是________惹的禍”。
。ㄒ篌w現父愛的純樸真摯)
五、課堂小結
父親是一本書,記載了對子女的付出、關愛和希望;父親是一片海,寬闊的胸懷里容有對子女深深的愛;父親是路,讓子女踏著走向未來。讓我們把發自內心的最美的歌送給我們的父親大人。我們要衷心地道一聲:父親,謝謝你!
六、布置作業
1、發揮想象,仿寫句子:
童年是一個謎,混沌初開,稚嫩好奇;
少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學習運用插敘的手法寫一段文字,眼前事、回憶事相交織,因事及人或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皆可。
【板書】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5
教學目標 :
1、認知目標:積累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
2、能力目標:能準確歸納課文內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
感知課文的語言風格,并能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3、情感目標:體驗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愛,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驗父愛,感悟成長。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詩人汪靜之有一首詩寫得很美,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其中的幾句:……生命是一樹繁花,時間是一根鐵鞭,一朵一朵的擊落,等到擊完的時候,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詩人關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 多么絢麗與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兒時的記憶里,父親的花兒卻落了。 ____ (板書課題)
二、學生結合注解了解作者,老師簡介<城南舊事>
三、清除字障、詞障,掃清閱讀障礙。(方式:指名注音,指名聽寫 正音正形后齊讀)
注音:衣襟 雞毛撣子 玉簪花 驪歌 花圃 抽屜 雇車 咻咻 哭號
聽寫: 腫脹 狼狽 柵欄 包袱 廊檐 徘徊
四、學生跳躍閱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
1、請用自己的語言 概括全文內容。(指名回答)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為線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聯起來嗎?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A 花 (結合學生的發言可讓學生勾畫提到花的語段,感知其線索作用)
B 畢業典禮
五、結合“畢業典禮這條線索,讓學生按畢業典禮前、畢業典禮中、畢業典禮后,把全文整理為三個部分(指名 回 答).---------理清課文脈絡。
六、朗讀課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研討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寫了些什么?試歸納。
2、爸爸為什么不能參加我的畢業典禮?父親的病情沉重,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你能從后文中找出一些與之相照應的句子嗎?
提醒學生注意揣 摩下列語言的含義:
A 爸爸啞著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說……
B 爸爸看著我,搖搖頭,不說話了,……他又轉過臉去叮囑我
3、這一段中除了對父親進行動作描寫以外,主要采用的是語言描寫,這一段中的父親的幾句話和后文故事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請大家看著課后練習一,各小組進行討論,把與之相照應的幾件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各小組組內交流,推薦代表發言。老師摘錄精彩發言板書。
我和父親的故事:A爸爸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B爸爸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C、爸爸逼我去上學,并 給我送來棉衣。D爸爸死后,我非常鎮定、安靜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作者在畢業典禮上回憶起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這些故事主要有哪幾件?學生回顧上一課時的內容,老師出示板書。
我和父親的故事:
A 爸爸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B 爸爸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C 爸爸逼我去上學,并 給我送來棉衣。
D 爸爸死后,我非常鎮定、安靜
二、作者敘述這幾件事,你最喜歡的詞、句或段有哪些?請推薦給大家。
三、愛的體驗與表達:
1、看了作者與父親的故事,老師領悟到了父親的深深的父愛,這愛的成分之一,在老師眼中,是一份嚴格的要求(板書),老師是從父親逼著我去上學這個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親的愛中還有哪些成分嗎?請結合具體的語句談談。( 摘要板書)
A 殷切的希望 B嚴格的要求 C溫暖的關懷 D熱忱的鼓勵 ……
2、看了同學們所歸納的愛的成分,老師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父愛如山,我領略了它的沉穩與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說說你的感覺嗎?(訓練語言表達)
(父愛如大海,陽光、月光、春風、春雨……)
四、英子在風里、在雨里、在愛的港灣里漂流,在一次 次的 磨練中漸漸長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長的足跡嗎(板書;成長的足跡)?(結合課后練習二)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推薦代表發言,摘要板書。
A 六年后我的當上學生代表B再也沒有遲到C能做許多事D成長為一個小小的大人
有勇氣、有智慧、有經驗、懂事
五、跳躍閱讀全文,你知道課題的含義及其作用嗎?小組討論并發言。
第三課時
一、生命如花,縱使多情而美麗,但有一天,它會無奈地凋謝,殞落枝頭,但一個飄香的靈魂卻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在另一個心靈繼續散發為陣陣幽香,在愛的緬懷中得到永生,永遠綻放在另一個心靈之中。讓學生在 鋼琴曲<愛的紀念>中自由朗讀精美片斷。
二、同學在學習和朗讀之中,體會到了本文的語言風格了嗎?學生自由發言后,引導學生認識樸素真摯的語言同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比較閱讀:給學生朗讀同是表現父愛的另一篇文章--------<父親的愛>(美國作家艾爾瑪。邦 貝克所著),讓學生比較二者的異同,再一次認識不同風格的父愛。
三、說說自己和父親之間的故事。
1、故事要求:注意表現充滿愛意的語言、表情、動作。你怎樣在父親的關懷、支持、鼓勵、鞭策下成長,敘述好自己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
2、各小組分別講述,并推薦代表發言。
四、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課后練筆。參考題目:
A 成長是首歌 B 閱讀父親
C 父愛的光輝 D 我不想(渴望)長大
板書設計 :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和父親的故事: “父愛如山 成長的足跡 成長的啟示
A爸爸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A殷切的希望 1 1
B爸爸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B嚴格的要求 2 2
C爸爸逼我去上學,并 給我送來棉衣 C溫暖的關懷 3 3
D爸爸死后,我非常鎮定、安靜 D熱忱的鼓勵 4 4
教后小結:課堂教學環節清晰,問題 的設置密度與深度適宜,且有一定的創意,在啟發學生鼓勵學生方面做得較好,教學語言較美,營造了較好的語言學習的環境,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很好,在發言中有許多閃光之處,其中徐俊文同學所說“父親的花兒落了,但結出了甜美的果實,及關于父愛的比喻,說得非常精彩。學生敘述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許多同學講得非常動情,對寫作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不足之處:在進入““成長的足跡這一教學環節時,沒有及時抓住徐俊文同學所說“父親的花兒落了,但結出了甜美的果實而順勢進入,說明在教學機智方面還要留心學習。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概括故事情節。
2、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研析課文。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間真情。
【教學重點】
把握閱讀技巧,系統概括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間真情。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按照讀──析──賞──悟的教學模式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們常贊頌母愛是孕育萬物的源泉,若沒有父愛滋潤萬物,又怎有人類的和諧發展,父愛如山,深沉嚴格,用他那大而粗糙的手,撐起整個沉重的家園,今天我們就追隨著作者的腳步去認識這位可歌可敬的父親吧!
二、作者簡介
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她的創作很豐富,有散文集《窗》《兩地》《作客美國》等,她的處女作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是一部專寫家庭瑣事的文集,短篇小說集有《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等,長篇小說《春風》《云》。
2、師口述《城南舊事》的簡介。
三、整體感知
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全文的故事情節。
作者描寫了一個孩子經歷了一系列的人生波折后,最終認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而帶著種種疑憾告別了童年,其間父親的愛滲透于字里行間中,讓作者受用終生。
四、研討與賞析
快速瀏覽課文,小組討論,出示問題:
1、文章幾次寫到了爸爸的花?
2、花在全文結構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3、從全文看爸爸是怎樣的一個人?
師:小組探究,解答問題。
生:三次。
師:誰愿意簡要介紹一下。
生:如文章開頭“我的襟上別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今年花沒上麻渣,結尾“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
師:很好,那么誰能說出“花”在全文的作用。
生:“花”像征爸爸的身體,貫穿了全文,是全文的線索。
師:爸爸和“花”融為一體,作者是如何刻畫爸爸的?
生:嚴厲、堅強、很重感情,特別愛花。
師:課文的脈絡已理清,那么我們共同探究課題《爸爸的花兒落了》,你們能從中悟出幾層含義?
生:兩層,一是實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點出爸爸已離開人世。
師: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再次速讀文,小組圍繞這個話題進行討論,提出問題,師生共議。
生1: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選題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生2: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生3: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字、詞、句、段。
分組合作探究,以我想回答的方式完成。
生:我想回答第一個問題,爸爸病重可從開頭“我”去醫院看望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
師:你找的地方很準,但不無整,認愿意補充?
生: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暗示媽媽很了解病情,知道父親將不久于人世。
生:還有: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云,我認為這是一種預感。
師補充:我回到家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正好扣題,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生:老師我想回答第2題,我認為結尾默念的話的含義是作者在爸爸去逝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師:同學們探究解答問題的能力很強,誰愿意完成最后一個題,第一小題下節課完成。
生:我認為本文應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戀的感情。
五、體驗與反思
有人說,父愛如大海般深沉,有人說,父愛似天空般廣闊,也有人說,父愛像郁金香一樣,凝重而含蓄,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有怎樣的感悟和啟示,如何珍惜這份平凡的真情?
。ǜ魇慵阂姡
六、作業
1、寫一篇日記(感悟、啟示、真情告白)。
第二課時
一、前提診測
1、每一位同學做自制的知識卡片。
2、提問:本文的線索是什么?通過這些線索寫了哪些事?
二、研讀和賞析
教師導學: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路,今天我們繼續研析課文的精典部分,從而折射出作者的心靈的真實告白,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
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是怎樣引出來的?
師生共議,得出結論: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的夾竹桃,引出前一天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記述探病時爸爸地一番話,特別是囑咐他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1、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
同桌探究:勾畫出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并點撥其奧妙之處。
小組討論:提出組內的問題。
生1: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
生2:爸爸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生3: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生4:“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了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分組研析,各抒己見,達成共識。
生:老師我組回答第2題,我回家見到的情景是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師:很好,請繼續。
生:我組回答第四小題,“我“感覺自己長大了,首先:我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其次,表現在對老高說話上,最后,在心理默念“我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師:你組對問題剖析地很透徹,還有最難一關,誰來攻克?
生:我組結論是: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成好習慣,但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2、學生合作探究,提出全文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生:第22、23、28、29四個小節,兩者體現的爸爸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同學共同討論解答:父親既嚴厲又充滿愛心。
生:單獨去匯款這件事對“我”的成長起了什么作用?
。ㄊ埂拔摇庇杏職怅J過困難,感受自己長大了)
三、歸納總結
《爸爸的花兒落了》,文題新穎,富含深意,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了“我”對爸爸的回憶中有快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在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中,我突然發現自己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已經長大了。
四、聯系實際,體驗反思
《城南舊事》描寫了一個小姑娘成長的歷程,英子在經歷了一系列動蕩的事件后告別了幼稚、天真無邪的童年,走進了無奈的成熟,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走到這一天,你愿意告別你的童年嗎?
。〞乘裕
五、拓展延伸
一首氣回腸,催人淚下的《世上只有媽媽好》讓人心動,而父愛的深沉比山高,比海深,今天我們也來創作首歌,歌頌一下永遠愛著我們的父親。
。ńM內同學自己編詞)
六、作業
1、積累有關歌頌父母親情的詩、詞、歌、賦。
2、親子游戲(為父母做一件事)從中寫出自己做事受到的啟迪和感受。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7
2.《爸爸的花兒落了》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
1.能準確歸納課文內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
2.感知課文的語言風格,并能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3.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情感目標
體驗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愛,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重點難點】
1.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設想】
1.教學本文,關鍵是要讓學生多讀,讀出文中的情感,使學生自己能夠受到感動。
2.抓住眼前事與過去事這兩個方面,從而弄清全文的脈絡。
3.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播放音樂《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边@首李叔同19xx年譜詞的《驪歌》,由林海音《城南舊事》改編的同名電影而廣為人知,這首歌含有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送走的不僅僅是小學的畢業典禮,也不僅僅是家里的落花,其實還有美好的童年,難忘的父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爸爸的花兒落了》,來感受主人公在經歷那么多人生世事后,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的成長歷程。
2.林海音(1918—),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被稱為中國臺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中國臺灣報刊。
她不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還是一位獨具慧眼的編輯家,魄力非凡的出版人.每一部分都做得氣氣派派,有聲有色,別人夢寐以求的殊榮對她是家常便飯;同時,她是一個幼年喪父的的剛強的長女,一個大家庭的敬老愛幼的兒媳,一個作家的賢淑妻子,一個兒子、三個女兒的好母親,許多文化人的好朋友,熱情爽朗的“最理想的女主人”著名詩人余光中是這樣評價她的:文壇推崇,友情豐收,而且家庭幸福,親情洋溢.這樣一個光芒四射的成功的女作家,她是怎樣在童年的告別聲中長大的.今天讓我們走進作家的童年。
3.《城南舊事》簡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二、解題
《爸爸的花兒落了》節選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題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從題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經歷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文章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下來,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文章重點寫了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而動人,令讀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簾后面,閃爍著一雙盈盈的淚眼,“童稚里充滿了哀怨,純真中蘊含了惆悵”。品味語言,體會父愛,感悟成長,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是教學難點。
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語雙關,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一方面象征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人世。
三、整體感知
1.文章寫了哪些人?最主要的兩個人物是誰?
最主要的兩個人物是“我”和父親。
2.這篇文章是隨著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下來的,所以文章采用插敘手法,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文章有兩條線索:①爸爸愛花;②畢業典禮。爸爸愛花更自己的兒女,愛花是爸爸的稟性,愛子女也是爸爸令我感動而久久不能忘懷的,他嚴而有度,愛得深沉、真摯。
3.速讀課文,概括提煉文章內容。
、購挠⒆拥慕嵌雀爬ㄐ≌f內容。
本文主要記敘了英子參加畢業典禮時由眼前的的事物引發的回憶。
②從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說內容。
、俦疚闹饕洈⒘税职植〈采系亩冢虎诎职衷诹昵耙蛴⒆淤嚧膊黄鸲鴳土P她;③爸爸愛花的故事;④爸爸叫英子闖練而讓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⑤爸爸去世。
區別“眼前事”和“對往事的回憶”的段落,從寫“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為角度”的內容;從寫“對往事的回憶”的段落中(文章第2—29、33—34、39—53段)概括“以爸爸為角度”的內容。
4.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本文重點寫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嚴厲但不失愛心,這就是文中重點寫到的賴床遲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去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夾襖,爸爸拿著送到學校去,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爸爸時時盼望著孩子長大,鼓勵女兒: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爸爸表面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5.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前一部分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我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歷練中培養不怕困難,敢闖敢練的堅強性格.對自己負責,敢于承擔家庭責任的品質。)
6.“我”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4、6、15)“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7.與題目相映,文章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全文充滿情味而又嚴謹周密!盎ā痹谖闹羞有什么妙用?
以花開頭、以花結尾,中間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為父親喜歡花,花讓作者想到回憶起父親,同時花也成了象征;二則以花來貫穿小說的始末,作為潛在的線索,這樣可以做到事件交錯而不凌亂。
8.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這篇文章飽含著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和無奈,同時也會引起讀者深深的眷念之情。小說以此為題,含而不露,哀而不傷。
9.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
。ㄒ姟督處熡脮罚
四、課堂小結
1.當然,作者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寫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這里有現實,有回憶,用現實引出回憶,其中很多回憶又與爸爸的話語有直接聯系,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
2.請學生當場仿寫,并交流。
父愛是陽光,讓我感到人間的溫暖。父愛是燈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父愛是……
3.“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感受,試結合自己的體驗與同學討論:“我們”為什么既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
《我真想長大》、《我不想長大》
【課后反思】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8
一、設計思路:
本課出自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學生的年齡相仿,所寫內容也與學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與作品產生共鳴,所以這篇文章相對于本單元其他文章來說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文章內容簡單,那么怎樣才能充分調動起所有學生的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呢?我的構想是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閱讀與表達的機會,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活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進而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
然而這樣做固然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但會不會導致失去學習重點,使教學失去層次感呢?在這樣的課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該如何體現?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選取一些巧妙的切入點來點燃學生的思維,然后還要在該住手時則住手,適時引導學生集中精力研究課文的關鍵和重點。下面是我上這節課的過程及幾點體會。
二、教學過程:
上課前我開始放《送別》的曲子,用來營造一種與課文內容相融的淡淡的憂傷。這是課文中提到的畢業時唱的酈歌,古道、芳草、垂柳、夕陽、浮蕩的晚風、嗚咽的清笛,歌聲中融入了送別時靜靜的無奈與憂傷,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有了它作鋪墊,不用老師再精心設計什么導語,學生早已融入到了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不過我還是和學生一起分享了我在聽音樂時回想起來的童年的一個故事,呵呵,在那樣的氛圍里講逝去的童年,我的眼淚都快下來了。)
把學生導進課文之后,在音樂中讓他們靜靜地讀一遍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梢蕴嵋粋問題:文中寫了英子和父親之間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應的段落作一下標記。
學生回答得很踴躍,“我”和父親的故事:A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B逼我去上學,并 給我送來棉衣。 C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D爸爸死后,我非常鎮定、安靜
這個環節進行完之后本來想加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一下本文結構的嚴謹自然,后來又去掉了,因為對于插敘的用法及作用學生應該早掌握了,不如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情感并主動質疑。于是接下來就開始進入內容賞析了: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事件,自己先試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然后再與大家一起分享,讀給大家聽,并說一下這里為什么讓你感動。
朗讀首先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必須在日常教學中不斷訓練。同時朗讀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走近作者,與作者進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所以不管有什么樣的原因,對課文的朗讀都是講課時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與學生一起進步,不能以自己讀得不好為由為自己開脫。
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開始質疑了:剛才大家都談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下面你能不能再從這些事件中找一兩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啊?
學生先自己考慮幾分鐘,然后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拿到四人小組交流一下。
問題一:爸爸為了不讓我賴床而狠狠打了我,可是后來卻為什么又去學校為我送棉衣?
學生:爸爸打我是對我嚴格要求,是一種嚴愛,而去送棉衣也是因為爸爸關心我、愛我。
問題二:我得知爸爸去世后為什么能那么鎮定安靜?
學生一:因為老高的話讓我意識到我是家里的老大。
學生二:還因為在這之前爸爸已經多次培養我的獨立能力了,還有開頭爸爸對我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已經長大了。
師:同學們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非常深入。剛才同學說“我”長大了,大家能說說除了課文結尾外,還有哪個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長大?
學生一:自從爸爸打了我,我以后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在畢業時還作為學生代表上臺領畢業證書呢。這就證明我長大了。
學生二:還有,爸爸為了煅煉我讓我自己去銀行寄錢,盡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我也有過這樣一回經歷,我爸爸也讓我自己去寄過一回錢,像作者寫的一樣,我一開始也很緊張,不知道該怎么做,寄完之后我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原來看起來很難的事要真做起來也不一定很難。
師:這位同學和作者產生了共鳴?次恼碌臅r候,我感到最幸福的時候也是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時候,這位同學體會了一次真正的幸福,祝賀你!(學生們大笑,并鼓掌。)
問題三:我長大了,那結尾直接寫“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寫“爸爸的花兒落了”呢?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這個問題引起了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很多雙手舉了起來:
學生一:爸爸的花兒落了是說爸爸去世了,通過爸爸去世這件事“我”覺得自己長大了。質疑者不太滿意地搖了搖頭。
學生二: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長大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卻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就是爸爸結的果子,所以我長大了。同學們哄堂大笑,質疑者說你的比喻很形象,我很滿意。(這個問題及答案讓我對學生的能力刮目相看)
問題四:文章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愛花這個情節?
學生一:從這個情節中就能看出爸爸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學生二:我覺得爸爸愛花其實是爸爸愛女兒的象征,因為后文鄰居說他是因為愛花才生了四個女兒。
學生三:我覺得“我”就是爸爸種的一棵花,爸爸很細心地培養“我”,讓我一天天長大,花落了,可是卻結出了果實,爸爸去世了,我卻真的覺得自己長大了。
學生四:我覺得對爸爸愛花的描寫還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同學們都等著他繼續說,他的思路卻有些梳理不清了,看來理理順序還是有必要的,于是我讓所有的同學都幫他考慮考慮對爸爸愛花的描寫是如何作為線索貫穿全文的。
學生四:參加畢業典禮時“我”的襟上別著爸爸種的夾竹桃,而 爸爸沒有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想起昨天在醫院看望爸爸的情景。平時爸爸最喜愛花,可院里的花今年還沒有上麻渣,因為爸爸得了重病。爸爸的夾竹桃的枝子垂落了,石榴也掉了好幾個,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去世了。
同學們說得真的太好了,對文章的內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這里就勢讓學生再進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標題的含義,從而結束這次與作者的交流。
小結:父親的花兒落了,但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懶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勵下有了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爸爸話語的激勵下最終以成人的姿態鎮定地面對爸爸去世的惡耗。作者在文中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具體的事情,用細致的描寫展現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長的過程。
在大家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你能否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留3—5分鐘時間讓學生交流。)最后的作業是構思一篇文章,像作者一樣用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寫一寫自己成長的故事,再為文章起一個內涵豐富的標題。
三、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老師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么。這篇文章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后讓感情融匯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知識是一個過程的結果,又是另一個過程的起點。”所以一定要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老師不要認為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從而不敢放手,其實學生正是在經常的質疑中不斷成長、成熟起來的,而教師與學生的每一次交流與碰撞,對老師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呢?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笨偸菭恐鴮W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遠無法體會成功的快樂了。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9
一、 本單元的課文“或設計理念
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或展示他人成長的歷程,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而一、二課雖文體不同(第一課是散文,第二課是小說節選)但都是記錄“成長的足跡”的。教學此文,應本著新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及“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 的理論指導,讓學生從中獲得對人生健康成長與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啟示,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設計此課,為達到上邊的要求,選用“讀讀——議議——說說”的形式較好。
二、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父親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長輩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的必要性。
2、把握文中父親的思想性格。
3、理解標題的雙關意義。
4、學習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三、 學習重點、難點
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及樸實中蘊涵真摯感情的語言特點。
四、 教學準備
1、讓學生課下通過圖書及網絡查找有關作者的內容。
2、教師搜集有關作者的肖像圖片制作簡單的課件
五、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
2. 朗讀、復述課文
3. 了解敘事方法及主要作用
教學過程
(一) 激發感情,導入 新課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子女對這種感情有的當時就體會到了,有的過了多少年后才逐步體會到。長輩們的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動和鞭策著一代代年輕人。同學們,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你是通過什么事體會到的?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只言片語中還是在父母的神情語氣里?無論是哪一種,都會令我們終生難忘。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就寫出了課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種影響自己一生的真摯的父愛。板書課題。
。ǘ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讀讀〕
1、你了解作者嗎?(讓學生交流搜集的作者資料,教師不必多講)〔林海音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茖W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中國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后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中國臺灣報刊!
2、學生朗讀課文(讀時發現不理解的字詞自行解決或同桌交流解決)。
3、簡要復述課文。(主要事件復述清楚即可。)
點名復述,其他同學評價。師及時鼓勵,精要指導。
4、了解敘事方法及主要作用。(學生對順序、倒敘比較熟悉,但插敘卻接觸較少,教師要作必要指導)
〔⑴文章主要采用了記敘中的插敘方法。回憶是要有感觸點的,這個感觸點就是眼前的事,由于眼前事的觸發,引起了對往事的回憶。同學們能找出觸發的事與回憶的事嗎?學生分小組完成。⑵插敘使文章的內容顯得豐富而不繁雜,插敘使文章的事件交錯而不散亂。由此可知,插敘的方法最適于回憶性文章的寫作!
。ㄈ、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小組討論交流,然后推選代表班級交流)〔議議〕
〔爸爸的思想性格是通過事件和語言表現出來的⑴表面嚴厲,實際上卻充滿了愛心。⑵是一個特重感情的人⑶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等。鼓勵表揚把握較好的小組和同學〕
。ㄋ模┬〗Y。(也可以讓學生做)
這一節我們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中爸爸的性格,那么課文什么地方最感動你,并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
。ㄎ澹┩扑]作業 :⑴反復讀課文,體會文章樸實的語言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⑵熟記“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音義。
。ǖ诙n時)
教學要點:1品味文章語言
2. 課題理解
3.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
。ㄒ唬 品味文章語言。〔談談〕
文章樸實的語言中蘊涵真摯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本文中爸爸的哪些做法或哪些話對“我”影響最大,為什么?(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做法:⑴爸爸打我;⑵讓我闖練等。話語:⑴“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⑵“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等!
。ǘ┍疚膶懓职值幕ǖ膬热莺苌,但課題卻是《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什么?你能另擬一個題目嗎?試一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題一語雙關: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了人世。另擬題時,要引導學生對所擬題目進行分析,找出優點及不足,老師不能,隨便否定或肯定〕
(三) 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同學們,我們的父母也曾如文中的爸爸那樣教導過我們,甚至象文中的爸爸那樣打過我們吧,但我們以前卻不理解,學習了本文后你有了新的認識嗎?請大家談談。(小組交流,如時間允許,也可以讓部分同學在班上談談。)
。ㄋ模 推薦作業
⑴課外閱讀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⑵運用插敘的方法,自擬題目寫一篇反映自己成長歷程的文章。
第二課時
一、設計理念
本單元的課文“或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或展示他人成長的歷程,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而一、二課雖文體不同(第一課是散文,第二課是小說節選)但都是記錄“成長的足跡”的。教學此文,應本著新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及“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 的理論指導,讓學生從中獲得對人生健康成長與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啟示,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設計此課,為達到上邊的要求,選用“讀讀——議議——說說”的形式較好。
二、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父親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長輩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的必要性。
2、把握文中父親的思想性格。
3、理解標題的雙關意義。
4、學習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三、學習重點、難點
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及樸實中蘊涵真摯感情的語言特點。
四、教學準備
1、讓學生課下通過圖書及網絡查找有關作者的內容。
2、教師搜集有關作者的肖像圖片制作簡單的課件
五、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
2. 朗讀、復述課文
3. 了解敘事方法及主要作用
教學過程
(一) 激發感情,導入 新課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子女對這種感情有的當時就體會到了,有的過了多少年后才逐步體會到。長輩們的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動和鞭策著一代代年輕人。同學們,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你是通過什么事體會到的?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只言片語中還是在父母的神情語氣里?無論是哪一種,都會令我們終生難忘。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就寫出了課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種影響自己一生的真摯的父愛。板書課題。
。ǘ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沧x讀〕
1、你了解作者嗎?(讓學生交流搜集的作者資料,教師不必多講)〔林海音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茖W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中國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后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中國臺灣報刊!
2、學生朗讀課文(讀時發現不理解的字詞自行解決或同桌交流解決)。
3、簡要復述課文。(主要事件復述清楚即可。)
點名復述,其他同學評價。師及時鼓勵,精要指導。
4、了解敘事方法及主要作用。(學生對順序、倒敘比較熟悉,但插敘卻接觸較少,教師要作必要指導)
〔⑴文章主要采用了記敘中的插敘方法;貞浭且懈杏|點的,這個感觸點就是眼前的事,由于眼前事的觸發,引起了對往事的回憶。同學們能找出觸發的事與回憶的事嗎?學生分小組完成。⑵插敘使文章的內容顯得豐富而不繁雜,插敘使文章的事件交錯而不散亂。由此可知,插敘的方法最適于回憶性文章的寫作。〕
。ㄈ、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小組討論交流,然后推選代表班級交流)〔議議〕
〔爸爸的思想性格是通過事件和語言表現出來的⑴表面嚴厲,實際上卻充滿了愛心。⑵是一個特重感情的人⑶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等。鼓勵表揚把握較好的小組和同學〕
。ㄋ模┬〗Y。(也可以讓學生做)
這一節我們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中爸爸的性格,那么課文什么地方最感動你,并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
。ㄎ澹┩扑]作業 :⑴反復讀課文,體會文章樸實的語言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⑵熟記“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音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品味文章語言
2. 課題理解
3.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
。ㄒ唬┢肺段恼抡Z言!舱務劇
文章樸實的語言中蘊涵真摯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本文中爸爸的哪些做法或哪些話對“我”影響最大,為什么?(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做法:⑴爸爸打我;⑵讓我闖練等。話語:⑴“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⑵“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等!
。ǘ┍疚膶懓职值幕ǖ膬热莺苌,但課題卻是《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什么?你能另擬一個題目嗎?試一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題一語雙關: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了人世。另擬題時,要引導學生對所擬題目進行分析,找出優點及不足,老師不能,隨便否定或肯定〕
(三) 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同學們,我們的父母也曾如文中的爸爸那樣教導過我們,甚至象文中的爸爸那樣打過我們吧,但我們以前卻不理解,學習了本文后你有了新的認識嗎?請大家談談。(小組交流,如時間允許,也可以讓部分同學在班上談談。)
。ㄋ模┩扑]作業
、耪n外閱讀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⑵運用插敘的方法,自擬題目寫一篇反映自己成長歷程的文章。
(設計者:山東省桓臺縣世紀中學湯永 張延春修改)
作者郵箱: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10
爸爸的花兒落了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
課前準備
學生:1、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2、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許感受到父愛的事件很多,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教師:
1、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
2、有條件的,可提前為學生播放影碟《城南舊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1、導入
(1)可以用深情的語言為學生講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買楠"的片斷,以創設情境。
。2)也可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親教兒子一步步脫險的經歷導人。
。3)還可用以下話語導人: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墒墙裉煳覀円獮槲覀兊母篙叧皇醉灨,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F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親的父親吧!
2、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利用多媒體課件)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大屏幕技影出示問題組:
a.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b."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7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
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
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到研讀與賞析(上)
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3、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是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億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輔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昕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氣是在暗示媽媽對劊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她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校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4、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檢查作業 。
繼續研讀與賞析文章的重點。
1、檢查作業 i
2、運研讀與賞析(下)
。1)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2)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b.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a、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元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B、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好幾校,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i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
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
再是小孩子。
3、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說給大家聽聽。
4、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z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5、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6、信息反饋: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11
(人教版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
山東濟南濟微中學宗艷霞
一、設計思路:
本課出自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栋职值幕▋郝淞恕愤@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學生的年齡相仿,所寫內容也與學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與作品產生共鳴,所以這篇文章相對于本單元其他文章來說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文章內容簡單,那么怎樣才能充分調動起所有學生的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呢?我的構想是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閱讀與表達的機會,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活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進而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
然而這樣做固然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但會不會導致失去學習重點,使教學失去層次感呢?在這樣的課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該如何體現?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選取一些巧妙的切入點來點燃學生的思維,然后還要在該住手時則住手,適時引導學生集中精力研究課文的關鍵和重點。下面是我上這節課的過程及幾點體會。
二、教學過程 :
上課前我開始放《送別》的曲子,用來營造一種與課文內容相融的淡淡的憂傷。這是課文中提到的畢業時唱的酈歌,古道、芳草、垂柳、夕陽、浮蕩的晚風、嗚咽的清笛,歌聲中融入了送別時靜靜的無奈與憂傷,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有了它作鋪墊,不用老師再精心設計什么導語 ,學生早已融入到了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不過我還是和學生一起分享了我在聽音樂時回想起來的童年的一個故事,呵呵,在那樣的氛圍里講逝去的童年,我的眼淚都快下來了。)
把學生導進課文之后,在音樂中讓他們靜靜地讀一遍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可以提一個問題:文中寫了英子和父親之間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應的段落作一下標記。
學生回答得很踴躍,“我”和父親的故事:A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B逼我去上學,并 給我送來棉衣。 C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D爸爸死后,我非常鎮定、安靜
這個環節進行完之后本來想加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一下本文結構的嚴謹自然,后來又去掉了,因為對于插敘的用法及作用學生應該早掌握了,不如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情感并主動質疑。于是接下來就開始進入內容賞析了: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事件,自己先試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然后再與大家一起分享,讀給大家聽,并說一下這里為什么讓你感動。
朗讀首先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必須在日常教學中不斷訓練。同時朗讀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走近作者,與作者進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所以不管有什么樣的原因,對課文的朗讀都是講課時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與學生一起進步,不能以自己讀得不好為由為自己開脫。
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開始質疑了:剛才大家都談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下面你能不能再從這些事件中找一兩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
學生先自己考慮幾分鐘,然后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拿到四人小組交流一下。
問題一:爸爸為了不讓我賴床而狠狠打了我,可是后來卻為什么又去學校為我送棉衣?
學生:爸爸打我是對我嚴格要求,是一種嚴愛,而去送棉衣也是因為爸爸關心我、愛我。
問題二:我得知爸爸去世后為什么能那么鎮定安靜?
學生一:因為老高的話讓我意識到我是家里的老大。
學生二:還因為在這之前爸爸已經多次培養我的獨立能力了,還有開頭爸爸對我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已經長大了。
師:同學們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非常深入。剛才同學說“我”長大了,大家能說說除了課文結尾外,還有哪個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長大?
學生一:自從爸爸打了我,我以后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在畢業時還作為學生代表上臺領畢業證書呢。這就證明我長大了。
學生二:還有,爸爸為了煅煉我讓我自己去銀行寄錢,盡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我也有過這樣一回經歷,我爸爸也讓我自己去寄過一回錢,像作者寫的一樣,我一開始也很緊張,不知道該怎么做,寄完之后我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原來看起來很難的事要真做起來也不一定很難。
師:這位同學和作者產生了共鳴?次恼碌臅r候,我感到最幸福的時候也是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時候,這位同學體會了一次真正的幸福,祝賀你。▽W生們大笑,并鼓掌。)
問題三:我長大了,那結尾直接寫“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寫“爸爸的花兒落了”呢?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這個問題引起了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很多雙手舉了起來:
學生一:爸爸的花兒落了是說爸爸去世了,通過爸爸去世這件事“我”覺得自己長大了。質疑者不太滿意地搖了搖頭。
學生二: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長大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卻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就是爸爸結的果子,所以我長大了。同學們哄堂大笑,質疑者說你的比喻很形象,我很滿意。(這個問題及答案讓我對學生的能力刮目相看)
問題四:文章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愛花這個情節?
學生一:從這個情節中就能看出爸爸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學生二:我覺得爸爸愛花其實是爸爸愛女兒的象征,因為后文鄰居說他是因為愛花才生了四個女兒。
學生三:我覺得“我”就是爸爸種的一棵花,爸爸很細心地培養“我”,讓我一天天長大,花落了,可是卻結出了果實,爸爸去世了,我卻真的覺得自己長大了。
學生四:我覺得對爸爸愛花的描寫還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同學們都等著他繼續說,他的思路卻有些梳理不清了,看來理理順序還是有必要的,于是我讓所有的同學都幫他考慮考慮對爸爸愛花的描寫是如何作為線索貫穿全文的。
學生四:參加畢業典禮時“我”的襟上別著爸爸種的夾竹桃,而 爸爸沒有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想起昨天在醫院看望爸爸的情景。平時爸爸最喜愛花,可院里的花今年還沒有上麻渣,因為爸爸得了重病。爸爸的夾竹桃的枝子垂落了,石榴也掉了好幾個,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去世了。
同學們說得真的太好了,對文章的內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這里就勢讓學生再進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標題的含義,從而結束這次與作者的交流。
小結:父親的花兒落了,但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懶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勵下有了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爸爸話語的激勵下最終以成人的姿態鎮定地面對爸爸去世的惡耗。作者在文中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具體的事情,用細致的描寫展現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長的過程。
在大家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你能否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留3—5分鐘時間讓學生交流。)最后的作業 是構思一篇文章,像作者一樣用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寫一寫自己成長的故事,再為文章起一個內涵豐富的標題。
三、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老師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么。這篇文章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后讓感情融匯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知識是一個過程的結果,又是另一個過程的起點!彼砸欢ㄒ獙W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老師不要認為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從而不敢放手,其實學生正是在經常的質疑中不斷成長、成熟起來的,而教師與學生的每一次交流與碰撞,對老師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呢?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笨偸菭恐鴮W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遠無法體會成功的快樂了。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備課助教資料 篇12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
湖北黃岡蘄春縣毓華中學 鄧瑞元
一、教材把握與目標確定
本文選自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文章塑造了一個可親可敬的“嚴”在其外,“愛”在其內的爸爸形象,他期望“我”長大、懂事,卻含而不露,在“我”的成長歷程中起到了留下了深深的記憶,對“我”的成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畢業時“我”成了優秀學生;聽到爸爸辭世的消息時,“我”表現出驚人的“鎮定”、“安靜”。這何嘗不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所結出的碩大果實呢?全文充滿了“我”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而又深深的眷念之情。文章的內容很貼近學生的生活,是激發學生的情感,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養的極好材料。
從藝術上看,文章至少有三點值得欣賞:一是雙線并行,交相輝映。文章以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兩條線貫穿全文,一主一副,副線對主線進行烘托、映襯,推動情節的展開,使“我”和“爸爸”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二是題目語帶雙關,含而不露,哀而不傷;三是前后照應,恰當埋下伏筆。對爸爸的病危、瀕死,多次運用伏筆進行暗示,把即將喪父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極致。
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課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和“語文教學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要求,本文的教學擬從內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進而通過感悟文章的表現形式,而達到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因而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 為:
1、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 感悟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提高對成長過程中正確對待師長的教育的認識。
3、 探究文章的寫作特色,領悟語言的含義,培養自主探究和質疑的習慣與能力。
教學時數:二課時
課前預習:
。1)、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 從網上查找《城南舊事》或找《城南舊事》影碟進行觀看。
(3)、搜集作者的資料,了解作者。
二、教學環節與策略
第一課時
(一)、預習檢查
。1)、學生談《城南舊事》看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交流課前搜集到的作者相關資料
學生交流后,師作簡要概括總結。(將《城南舊事》簡介、作者簡介配上相關圖片投影在屏幕上,讓學生閱讀。)
。ǘ
。1)、媒體播放朱自清《背影》中“望父買橘”片段,創設情境。
。2)、導語 :母愛如和煦的春風,溫暖而輕柔,讓人夸贊和難忘,而父愛是“平靜的水波深處的激流”,同樣讓人產生心靈的震撼,《背影》中的父親如此,今天我們要認識的一位父親也是如此。
。ㄈ、整體感悟
。1)、標題初探
屏幕出示問題:你在沒有讀文之前,看到標題產生了哪些感想與疑問?
。ù谁h節只要求學生有疑并存疑,以激發對文章感悟的動機。教師只在積極思考方面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帶著問題讀書。)
。2)、感知全文
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疑問通讀全文,讀后交流自己疑問解決的情況,并且提出新的問題。(學生交流后給予適當的總結,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視具體情況告訴他們隨著下面的學習,一部分問題可以在課堂上領會,課堂上沒有領悟到的問題在課后再予以解決。)
。3)、引導感知
快速朗讀全文,投影出示引導問題
、、 談談你對文中爸爸的印象,說說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②、 文中哪些內容體現出“我”長大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結合相關內容作些具體分析。
提示問題的解決方法:
問題①:先讀出與爸爸有關的事,逐個分析,再歸納起來。師生一起找出第一件事:“我”賴床不起時,爸爸打“我”!拔摇鄙蠈W去,爸爸給“我”送衣服、送錢。分析:爸爸表面嚴厲,實際上充滿愛心。由此示例引導,其他方面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總結出重感情、特別愛花。
問題②提示點撥:
先思考:“爸爸”與“我”之間發生了哪些事?再思考這些事與“我”的成長有哪些聯系?最后把這些內容歸納起來。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找幾個人一組共同討論完成。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作歸納總結。(“我”長大了,是爸爸嚴厲背后的愛的結果)
。4)、體驗深化
投影出示:以“重新認識父親”為話題,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通過上述探究后的感受。
第二課時
。ㄒ唬б荷瞎澱n我們認識了一位嚴中有愛的父親,得到了不少的教益,這只是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領悟。這篇文章在寫法上也有不少值得欣賞的地方,我們何不來欣賞一番呢?請大家自己先談談對文章寫法上的一些初步感受,讓大家學習學習。
。ǘ、研讀賞析,自主合作探究。
。1)、投影出示研究問題,自由讀文,進行探究
、、 怎樣理解課文的標題?“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凇 文章既寫了眼前的事,又寫了過去的事,文中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
、、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不久于人世的?
討論點撥:問題①,從課文內容上看,標題的花僅僅是指花嗎?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花?細細思考一下它們的作用。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探究結果:標題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點出了爸爸離開人世,語帶雙關!盎ā笔秦灤┤牡木索。
問題②共同讀出眼前的事和回憶的內容進行分析。示例引導:
由衣襟上的夾竹桃想到住院的爸爸引出探望爸爸的情形。剩下內容由學生自由討論解決。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明確(投影出示具體內容)。
問題③提示:運用伏筆的方法進行暗示。
。2)、語句品析
、佟⒓氉x“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聯系課文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理解。
、凇⒆x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說說它的含義。
。3)、回顧課前疑問的領悟情況,討論解決尚未明白的問題
。4)、跳讀課文,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談談體會,把自己發現的一些新問題提出來讓大家討論討論。
。ㄈ⒄n堂小結
談談本課學習后的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后,師從內容、情感和寫法上進行總結。
。ㄋ模、延伸拓展
以“我成長中的師長”為話題,完成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