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在此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句。
2、揣摩文中的對比描寫,了解對比描寫的作用,并學會運用。
3、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2、閱讀注釋,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個學生準備書法作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
展示書法作品:學生用小篆和隸書寫的“馬”及教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的“馬”。
要求學生說出三個“馬”字分別屬于哪種字體。
學生回答后,教師語: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結果;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 馬 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并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3、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么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討
圍繞上述問題,請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學生回答后,教師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結。
文章寫了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等),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舍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游蕩、蹦跳……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點研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讀二、三段
1、自讀讀二、三段,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在小組內解決問題。3、班上交流,重點研討以下幾句: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4)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媚妍而已。
(二)深層探究
1、請同學介紹布封情況,明確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要求點到為止)
2、小組內討論: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實際是借對兩種馬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態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兩個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也是一篇禮贊自由的優美散文,它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懷,實為文質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體展示梁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學生齊讀。 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業
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語句(段),作點評(完成在資料卡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聯系實際展開討論,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布封的馬為我們展示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馴良與自由。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種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2、請同學談自己欣賞哪一種馬,并陳述理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響)。
3、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下例問題:
1)家馬的馴良的天性嗎?請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2)人類對馬的馴化,如果給馬帶來了痛苦,那么請聯系人類發展的歷史談談人類該不該馴化動物?
3)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面對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究竟該怎樣對待動物?
討論結果略。
三、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導入 語: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書,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不僅讓我們受到諸多啟發,而且在語言上、行文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摘錄在資料卡的語句,并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要注意參與到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人格化的描寫。
2、再讀課文,了解對比的運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對比描寫的相關內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并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
3)教師對學生的交流結果進行概述: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將家馬與野馬作比,以家馬的馴良來襯托野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來看,是以其它動物來襯托馬的美貌。
3、用對比方法寫一段話,描繪自己喜歡的動物,要求重點刻畫其外貌,字數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寫作片段。
四、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并任選五個詞語造句。
2、課外閱讀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寫動物的文章,作讀書札記(一周內完成)。
[附]板書:
家馬:馴良——同情 作比較,
野馬:自由——欣賞 突出事物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2
《馬》
布封,法國博物學家、作家。貴族家庭出身,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并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土。
課文《馬》是一篇怎樣的文章?
課文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分兩部分,第1、2節寫人類馴養的馬,第3、4、5節寫天然野生的馬。通過對比表現了兩種狀態下馬的不同生存狀況。
被征服之后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
①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②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為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種悲哀的墮落。
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
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馬原本是什么樣的動物呢?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覺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相互間沒有“妒忌”,從不為己爭斗。
美貌:在所有的動物中,馬“身材高大又最勻稱、最優美”,有高貴姿態。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在此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句。
2、揣摩文中的對比描寫,了解對比描寫的作用,并學會運用。
3、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2、閱讀注釋,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個學生準備書法作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
展示書法作品:學生用小篆和隸書寫的“馬”及教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的“馬”。
要求學生說出三個“馬”字分別屬于哪種字體。
學生回答后,教師語: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結果;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 馬 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并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3、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么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討
圍繞上述問題,請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學生回答后,教師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結。
文章寫了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等),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舍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游蕩、蹦跳……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點研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讀二、三段
1、自讀讀二、三段,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在小組內解決問題。3、班上交流,重點研討以下幾句: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4)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媚妍而已。
(二)深層探究
1、請同學介紹布封情況,明確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要求點到為止)
2、小組內討論: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實際是借對兩種馬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態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兩個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也是一篇禮贊自由的優美散文,它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懷,實為文質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體展示梁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學生齊讀。 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業
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語句(段),作點評(完成在資料卡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聯系實際展開討論,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布封的馬為我們展示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馴良與自由。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種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2、請同學談自己欣賞哪一種馬,并陳述理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響)。
3、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下例問題:
1)家馬的馴良的天性嗎?請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2)人類對馬的馴化,如果給馬帶來了痛苦,那么請聯系人類發展的歷史談談人類該不該馴化動物?
3)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面對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究竟該怎樣對待動物?
討論結果略。
三、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導入 語: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書,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不僅讓我們受到諸多啟發,而且在語言上、行文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摘錄在資料卡的語句,并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要注意參與到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人格化的描寫。
2、再讀課文,了解對比的運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對比描寫的相關內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并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
3)教師對學生的交流結果進行概述: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將家馬與野馬作比,以家馬的馴良來襯托野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來看,是以其它動物來襯托馬的美貌。
3、用對比方法寫一段話,描繪自己喜歡的動物,要求重點刻畫其外貌,字數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寫作片段。
四、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并任選五個詞語造句。
2、課外閱讀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寫動物的文章,作讀書札記(一周內完成)。
[附]板書:
家馬:馴良——同情 作比較,
野馬:自由——欣賞 突出事物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
1、反復誦讀,積累語句,整體感知,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了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3、抓住關鍵,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語句賞析,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發表個人見解的習慣。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了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馬圖書法,激趣引讀
1、馬圖書法:
教師展示有關馬的各種書法作品并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①看了這些書法畫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誰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你更欣賞哪一種馬,并陳述理由。
2、激趣引讀:
教師: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靈,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馬》,用親切的感情、形象的語言、人格化的描寫,給這些“朋友”畫像,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大聲朗讀這篇優美的散文化的科學小品,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去感受被賦予了人性光彩的馬兒吧。
下面誰能介紹一下作者呢?
布封,法國博物學家、作家。貴族家庭出身,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并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像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土。
二、有情朗讀,整體感知
1、有情朗讀:
①全體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課文。
②學生個別朗讀比賽,其他同學適當加以朗讀評價。
2、整體感知:
①你認為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
(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嗎?
(家馬:“馴良”、 野馬:“自由奔放”)
③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么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
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為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種悲哀的墮落。
(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馬原本是什么樣的動物呢?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覺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相互間沒有“妒忌”,從不為己爭斗。
美貌:在所有的動物中,馬“身材高大又最勻稱、最優美”,有高貴姿態。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討論明確: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
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給馬戴黃金鏈條”等是不是對馬的“侮辱”?
討論明確:是“侮辱”,因為這些做法使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淪為人類的奴隸和玩物,馬的特性喪失殆盡。精神的泯滅是最大的悲哀。
2、賞讀品味:
請同學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并加以賞讀品味,特別要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描寫的語句。
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舍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游蕩、蹦跳……
(可從內容、語言、寫法等方面與同學一起分享你的賞讀感受。)
四、揣摩體會,對比描寫
1、找出文中對比描寫的相關內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將家馬與野馬作比,以家馬的馴良來襯托野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來看,是以其它動物來襯托馬的美貌。)
2、文章在寫馬的美貌時,與其他動物作了對比,你認為其他動物真的很丑嗎?說說你的看法。
(運用對比描寫,更能突出馬的美貌。但作者把馬與其他動物作比較時,態度是不很客觀的,因為動物的外形是它們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境自行演變的結果,無所謂優劣美丑。)
3、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寫一段話,描繪自己喜歡的動物,并在班級交流。
五、體驗拓展,互動釋疑
1、體驗拓展:
①你認為人工與天然究竟哪種更美?(可不局限于有關馬的探討。)
②在你看來,家馬的馴良是天性的嗎?請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你是如何看待“馴良”的。
③ 在你看來,我們該不該馴化動物呢?
④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呢?
⑤假如你是一匹馬,你愿意做哪一種馬呢?你會怎樣想呢?
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見,可從不同的角度評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動釋疑:在預習、美讀課文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疑問?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六、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課文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文,也是一篇禮贊自由的優美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被奴役之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①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段),并寫好自己的感受。
②課外閱讀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寫動物的文章并作讀書摘記。
③用對比描寫的方法,描述一個自己養過或見過的小動物,不少于300字。
板書:
家馬:馴良——同情 作比較,
野馬:自由——欣賞 突出事物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4
《馬》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通過細讀,了解人工馴養的馬和天然野馬的特點。
二、通過演讀,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情感豐富的句子。
三、通過辨讀,理解作者對馬人性化的描寫,把握作者的人文思想。
教學重難點:
了解兩種馬的特點和對比的寫法是重點,理解含義深刻、情感豐富的句子與把握作者的人文思想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請大家看大屏幕:“馬”字的演變——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象形→符號);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點示學法:“三讀”—板書 )
二、通過細讀,了解人工馴養的馬和天然野馬的特點。
1、尋找提示性詞句:本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中的馬?家馬 野馬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麗些”。(過渡句)理清思路——先寫家馬,后寫野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并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分兩大組合作完成)
*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舍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游蕩、蹦跳……
*從這兩類詞句的表達上,你能發現它們描寫視角的特點與差異嗎?
(人性化——動物化:如《華南虎》與《綠色蟈蟈》)
3、其他特點。(4、5段:天性絕不兇猛、美貌:對比、褒貶詞)
三、通過演讀,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1、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么態度?(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突出表現在哪些句子上?自由品讀,讀出情味。(先談自己的理解,再朗讀)點讀下面句子: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天然要比人工更美麗些;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2、分男女生演讀2、3段。
四、通過辨讀,理解作者對馬人格化的描寫,把握作者的人文思想。
剛才我們是以一種認同的賞識性的眼光來學習課文的。但孟子曾說過:
(一)“盡信書不如無書”。(學問要經過懷疑、思索和辨別之后方能為己所有) 請你用懷疑批判的眼光再讀課文,提出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如:
1、你認為其他動物真的很丑嗎?
2、在你看來,我們該不該馴化動物呢?
3、你認為人工與天然究竟哪種更美?
(二)存異要求同。作者之所以這樣表達,完全是出于個人的思想情感。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換句話說,作者實際是借對兩種馬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態度?
(每一部作品都打下了作者個人與時代精神的烙印。)
生活在十八世紀的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他反對專制,崇尚自由。他之所以將馬寫得栩栩如生,正是把自己的思想浸入到馬身上的緣故。在布封的筆下,馬已被賦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士。所以,與其說作者贊美野馬,不如說作者贊美有著野馬一般美質美德美貌的人。
五、橫看成嶺側成峰——閱讀梳理
¡ 兩個對象:馴良的家馬、自由的野馬。
¡ 兩種情感:深刻同情、由衷贊美。
¡ 兩個視角:人看“人”、人看物。
¡ 兩種手法:對比、擬人。
¡ 兩類文體:科學小品、優美散文。
¡ 兩種解讀:賞識性閱讀、批判性閱讀。
六、你知道嗎?擅長相馬的人——伯樂;擅長畫馬的人——徐悲鴻。而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認為,“這篇散文精美得空前絕后。因為對于馬,不可能有第二個人比布封寫得更好。”下面是一段讀后感,學生齊讀。如果讓你選擇,你會做一匹怎樣的馬?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5
《馬》教學設計
執教:大橋中學
余繼宏
教學目標 :
1、在朗讀中積累優美詞句。
2、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感悟動物身上折射出來的可貴精神。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結合生活體驗,發表自己的見解。
4、激發學生關愛動物、珍視生命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2、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動物、自然的關系。
教學理念:
1、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提出不同觀點,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對動物喜愛之情,并與動物能夠和諧相處,增強保護生命的群體意識。
教學準備:
CAI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CAI播放樂曲《駿馬奔馳保邊疆》)
師:親愛的同學們,隨著這美妙的音樂,讓我們放飛想象的翅膀,一起踏上快樂的語文之旅吧!
師:從這美妙的樂曲聲中,你們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奔馳的駿馬……)
師:是的,這旋律不僅讓我想起了那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還有云朵下那縱情奔馳的駿馬……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馬嗎?
師:其實自古以來,馬就是人類最忠實而高貴的朋友,戰場上有它們無所畏懼的身影,旅途中有它們不辭勞苦的足跡。它們默默無聞的見證著的歷史,可是,試問人類自己,我們對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今天,讓我們隨著布封先生一起走進馬的世界。去探尋動物王國的靈性之美。
二、初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1、作者簡介。
師:提到布封,大家熟悉嗎?(CAI展示作者簡介)
師:要說布封,那我們就不能不提《自然史》,這位法國的博物學家用了40年的時間著成的巨作。在他在作品中提到:宇宙里沒有上帝的位置,人才是自然界的中心,決定他周圍的一切。然而作為科學家的布封頗愛詆毀,作為文學家他卻又受到普遍歡迎,因為他寫的自然史語言形象,筆鋒細膩而富有感情。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科學小品《馬》便是其中的一篇精典之作。
2、把握課文內容。
師: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從這篇課文里知道些什么?
師:帶著這些疑惑,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不過,在讀課文以前,老師很想知道你們預習的怎么樣了?(CAI展示生字詞,讓會讀的同學自由的站起來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組合,然后按照你們自己喜歡的形式快速瀏覽課文,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幾個問題:(CAI展示閱讀思考)
小組內討論
師:有沒有同學愿意把討論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抽同學答問題1)
師:課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了這兩種馬的特點,請把你找到的句子大聲的讀出來!(學生自由讀)剛才大家讀的是布封先生向我們介紹的馬的特點,下面讓我們跟隨攝影師的鏡頭來一次眼睛的動步之旅!(CAI展示“形形色色的馬”)
師:你能用一個詞語概括這兩種馬的特點嗎? (抽同學答問題3)
師:不管是溫順的家馬還是不羈的野馬,它們在外表比別的動物比起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們知道是什么嗎?(身材高大而勻稱優美)所以啊,生活中我們往往把年輕俊朗的男子稱作“白馬王子”呢?
師:看來馬的確頗受人們的青睞?但我們的布封先生對于這兩種不同的馬卻有著不同的態度。下面我們來合作朗讀課文二、三自然段(CAI展示兩種馬的對比圖片)
師:你認為布封對這兩種馬分別寄予了什么感情?你喜歡哪一種馬?為什么?
3、延伸拓展。
師:是啊,不僅是你們喜歡馬,其實自古以來,馬就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西游記》中白龍馬一路忠心護主;三國時赤兔馬英勇救主;馬也因此而成了眾多藝術家筆下的寵兒。今天,讓們再次踏著清脆的馬蹄聲,再次走進馬的世界!(CAI展示與馬有關的)
(展示繪畫作品中的馬《八駿圖》等)
師:這是著名的畫馬大師徐悲鴻的《八駿圖》,我們且不從繪畫藝術的角度來評價這幅畫,單以一顆愛馬者的心來看,你覺得,這位畫馬大師向我們展示了一群什么樣的馬?
(CAI展示馬救主人片斷)
師:大家知道這是個什么故事嗎?這是一匹什么樣的馬?
(CAI展示文學作品中的馬)
師:同學們齊讀一遍,這是一匹什么樣的馬?
小游戲:與馬有關的成語接龍。
(CAI展示:與馬有關的成語或俗語)
三、體驗與反思。
師:還記得赤兔馬在關羽敗走麥城時以死殉主的悲壯,也難忘的盧馬一躍三丈跨檀溪的神奇。而如今,人類帶給動物又是什么呢?(CAI展示捕殺動物圖片)
師:你們看到了一種什么現象?對于這樣的一些人,我們應該對他們說點什么?
四、小結
師:世界在變,人類在變,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但不管如何變化,只要我們永遠懷著一顆善良的心來關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生靈,那么我相信,剛才我們在圖片中看到的悲劇就不會再重演,人類和動物之間,才會成為真正的朋友!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事事馬到功成,天天龍馬精神,處處一馬平川,將來成為一匹脫穎而出的“千里馬”!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6
布封,法國博物學家、作家。貴族家庭出身,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并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土。
課文《馬》是一篇怎樣的文章?
課文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分兩部分,第1、2節寫人類馴養的馬,第3、4、5節寫天然野生的馬。通過對比表現了兩種狀態下馬的不同生存狀況。
被征服之后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
①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②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為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種悲哀的墮落。
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
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馬原本是什么樣的動物呢?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覺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相互間沒有“妒忌”,從不為己爭斗。
美貌:在所有的動物中,馬“身材高大又最勻稱、最優美”,有高貴姿態。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
《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在此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句。
2、揣摩文中的對比描寫,了解對比描寫的作用,并學會運用。
3、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2、閱讀注釋,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個學生準備書法作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
展示書法作品:學生用小篆和隸書寫的“馬”及教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的“馬”。
要求學生說出三個“馬”字分別屬于哪種字體。
學生回答后,教師語: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結果;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 馬 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并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3、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么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討
圍繞上述問題,請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學生回答后,教師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結。
文章寫了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等),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舍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游蕩、蹦跳……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點研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讀二、三段
1、自讀讀二、三段,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在小組內解決問題。3、班上交流,重點研討以下幾句: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4)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媚妍而已。
(二)深層探究
1、請同學介紹布封情況,明確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要求點到為止)
2、小組內討論: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實際是借對兩種馬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態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兩個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也是一篇禮贊自由的優美散文,它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懷,實為文質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體展示梁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學生齊讀。 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業
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語句(段),作點評(完成在資料卡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聯系實際展開討論,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布封的馬為我們展示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馴良與自由。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種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2、請同學談自己欣賞哪一種馬,并陳述理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響)。
3、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下例問題:
1)家馬的馴良的天性嗎?請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2)人類對馬的馴化,如果給馬帶來了痛苦,那么請聯系人類發展的歷史談談人類該不該馴化動物?
3)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面對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究竟該怎樣對待動物?
討論結果略。
三、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導入 語: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書,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不僅讓我們受到諸多啟發,而且在語言上、行文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摘錄在資料卡的語句,并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要注意參與到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人格化的描寫。
2、再讀課文,了解對比的運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對比描寫的相關內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并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
3)教師對學生的交流結果進行概述: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將家馬與野馬作比,以家馬的馴良來襯托野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來看,是以其它動物來襯托馬的美貌。
3、用對比方法寫一段話,描繪自己喜歡的動物,要求重點刻畫其外貌,字數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寫作片段。
四、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并任選五個詞語造句。
2、課外閱讀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寫動物的文章,作讀書札記(一周內完成)。
[附]板書:
家馬:馴良——同情 作比較,
野馬:自由——欣賞 突出事物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能通過關鍵句子的把握,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能對文本中的關鍵字詞進行細讀品味,從而理解“馬”的形象和內涵。
通過比較、思考、討論,能理解“自由”的內涵,初步形成尊重天性、崇尚自由的價值觀。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天早上咱們做了預習,從頭到尾讀過一次的同學請舉手,從頭到尾讀過兩次的同學請舉手,從頭到尾把段落序號標號的同學請舉手!同學們的做法很棒!很對!因為,今天這篇課文可不一般哦,它是被人們公認的寫馬寫得的一篇文章;今天這位作者,被稱之為與大自然一樣偉大的天才!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這馬的世界,去領悟天才帶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二、感受自由
1.文中寫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分別是什么馬?請用盡可能簡要的語言概括出來。分別在課文的哪幾段?
明確:馴養之馬(家馬) 天然之馬(野馬)
2.作者更喜歡那種馬?哪一句話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態度?請找出文中的語句作為依據。
明確:天然要比人工更美麗些;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3.天然要比人工更美麗些,這是一種____之美?找出相關的句子來分析。
生:自由之美、奔放之美、團結之美、協調之美……
師:這些美都是天然之馬所固有的,所以,這是一種天性之美,自由之美。
集體朗讀——(注意語氣——贊美,語調——輕快)
你們試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吧:它們行走著,它們奔馳著,它們騰躍著,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它們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它們避免和人打照面;它們不屑于受人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蕩、蹦跳,采食著四季皆春的氣候不斷提供的新鮮產品……
三、受盡束縛
1.這就是天然之馬的美,美得自由,美得奔放、美得自豪、美得高貴。難怪作者說:人類所曾做到的貴的征服,就是征服了這豪邁而剽悍的動物——馬
豪邁而剽悍的野馬被人類給征服了,它變成了什么馬呢?請結合課文前兩段內容,從用途上說一說。
野馬——戰馬、(賽馬)、役馬、寵馬
2.征服后,它又是一種怎樣的馬?請對這兩段的關鍵詞進行圈點勾畫,來說說——“一種可____的馬”?
生:役馬——可憐、
師重點引導細讀,并作出改動
原文——嘴巴被銜鐵勒得變了形,腹側留下一道道的瘡痍或被馬刺刮出一條條的傷疤,蹄子也都被鐵釘洞穿了。
改文——嘴巴被銜鐵勒得歪在一邊,腹側留下好多道的瘡痍或被馬刺刮出好多條的傷疤,蹄子也都被鐵釘打穿了。
(討論后,要求帶著重要朗讀)
生:寵馬——可悲(可笑)(可恥)
師引導——喪失自我,成了主人手中的萬物。
生:戰馬——可敬(可憐)(可嘆)
師:對主人而言固然可敬,但對自身而言顯得可憐。
3.適時介入資料——臧克家《老馬》 全班學生朗讀
老馬
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的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這就是人工馴養的馬,這就是一輩子在人工馴養下的老馬,他的身體受到了——?(束縛、摧殘)他的精神顯得——?(麻木、不自由),好可憐的馬!
四、回歸自然
1.同學們,此時,老師突然想到,我們有必要趕緊放開這些被人馴養的家馬,放掉手中的韁繩,松開他們身上的束縛,卸下他們背上的鞍轡,放開它們,讓它們重回自然中。我想,這或許可以讓它們在自然界尋找到久違的自由和天性……
2.學生討論,能,不能,要求結合文中相關句子說說。教師適時做好評價。
五、思考原因
1.介入《肖申克的救贖》影視片段,思考:老布自由了嗎?既然自由了他又為何自殺?難道是瘋了?
2.學生思考發言,共同探討“自由”的內涵,形成“真正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的共識。
3.介入“獄友”的話:“老布沒瘋,他只是體制化了。起先你狠它,后來你習慣它,到最后你離不開它------”——長期的束縛,使其喪失了精神的上的天性和自由。家馬如此,老布也如此;動物如此,人也如此。
六、結課
說到這里,我們似乎明白了《馬》這篇作品的真正好處,作者其實在通過馬來寫——人,其實,馬只是一個比方,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匹馬,我們都有野馬的天性,但我們或許都正受到某種束縛,怎樣才能不喪失自我的天性和自由呢?布封沒有講,但他用自己的行動作了解答:(學生齊讀)
布封的時代是一個神學時代,人們的思想被挾制在不自由的空間里……
在“離經叛道”的聲音中出版《自然史》……
在風格趨同的文壇中發出“風格即是個人”的聲音……
讓我們與布封一樣,與野馬一般——尊重天性、崇尚自由!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8
《馬》
布封,法國博物學家、作家。貴族家庭出身,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并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土。
課文《馬》是一篇怎樣的文章?
課文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分兩部分,第1、2節寫人類馴養的馬,第3、4、5節寫天然野生的馬。通過對比表現了兩種狀態下馬的不同生存狀況。
被征服之后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
①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②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為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種悲哀的墮落。
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
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馬原本是什么樣的動物呢?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覺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相互間沒有“妒忌”,從不為己爭斗。
美貌:在所有的動物中,馬“身材高大又最勻稱、最優美”,有高貴姿態。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在此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句。
2、揣摩文中的對比描寫,了解對比描寫的作用,并學會運用。
3、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2、閱讀注釋,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個學生準備書法作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
展示書法作品:學生用小篆和隸書寫的“馬”及教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的“馬”。
要求學生說出三個“馬”字分別屬于哪種字體。
學生回答后,教師語: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結果;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 馬 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并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3、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么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討
圍繞上述問題,請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學生回答后,教師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結。
文章寫了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等),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舍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游蕩、蹦跳……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點研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讀二、三段
1、自讀讀二、三段,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在小組內解決問題。3、班上交流,重點研討以下幾句: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4)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媚妍而已。
(二)深層探究
1、請同學介紹布封情況,明確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要求點到為止)
2、小組內討論: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實際是借對兩種馬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態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兩個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也是一篇禮贊自由的優美散文,它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懷,實為文質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體展示梁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學生齊讀。 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業
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語句(段),作點評(完成在資料卡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聯系實際展開討論,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布封的馬為我們展示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馴良與自由。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種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2、請同學談自己欣賞哪一種馬,并陳述理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響)。
3、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下例問題:
1)家馬的馴良的天性嗎?請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2)人類對馬的馴化,如果給馬帶來了痛苦,那么請聯系人類發展的歷史談談人類該不該馴化動物?
3)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面對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究竟該怎樣對待動物?
討論結果略。
三、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導入 語: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書,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不僅讓我們受到諸多啟發,而且在語言上、行文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摘錄在資料卡的語句,并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要注意參與到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人格化的描寫。
2、再讀課文,了解對比的運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對比描寫的相關內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并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
3)教師對學生的交流結果進行概述: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將家馬與野馬作比,以家馬的馴良來襯托野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來看,是以其它動物來襯托馬的美貌。
3、用對比方法寫一段話,描繪自己喜歡的動物,要求重點刻畫其外貌,字數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寫作片段。
四、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并任選五個詞語造句。
2、課外閱讀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寫動物的文章,作讀書札記(一周內完成)。
[附]板書:
家馬:馴良——同情 作比較,
野馬:自由——欣賞 突出事物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9
《馬》
【教學目標 】
1.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理解人工馴養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3.揣摩體會對比描寫及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4.理解并賞析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5.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動物。
【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積累語句,整體感知,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了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自瀆課文,在教法上關鍵是引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故本課先讓學生通過看圖片后閱讀全文,再通過辯論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才質疑,讓學生討論,從而達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2.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臧克家的《老馬》:總是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的垂下//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里咽/眼里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老馬形象塑造:舍其形而傳其神。詩人沒有詳細描寫老馬衰弱病殘的外形,而是著重寫它的命運、感受和心境,增強了老馬悲劇的感染力。老馬在這里可以理解為舊中國受苦受難的農民的象征。詩人越是寫出老馬的忍辱負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發讀者對被壓迫而不深情農民的同情,激起對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憤怒和詛咒。
2.含有馬的成語,如:龍馬精神、鞍前馬后、心猿意馬、懸崖勒馬、人仰馬翻、伯樂相馬……
3、馬在人類的歷程中永遠是人類的朋友;引出布封的《馬》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從小愛好自然科學。1933年他26歲時進入法國科學院。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總管。1753年被法蘭西學院接受為院士。他1748年開始寫作36卷巨冊的《自然史》。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在整個《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從宇宙的解釋中驅逐出去,是《自然史》的一大貢獻。布封的《自然史》中具有較高文學價值和藝術性的,是他對動物的描繪,在他筆下,小松鼠善良可愛,大象溫和憨厚,鴿子夫婦相親相愛,。布封還往往把動物擬人化,賦予它們以某種人格,馬像英勇忠烈的戰士,狗是忠心耿耿的義仆,……語言優美,又不乏藝術的形象的描繪
二、有情朗讀,整體感知(課后練習一)
1.你認為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
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
2.被征服之后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
①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②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為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種悲哀的墮落。
(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3.馬原本(天然野生的馬)是什么樣的動物呢?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覺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相互間沒有“妒忌”,從不為己爭斗。
美貌:在所有的動物中,馬“身材高大又最勻稱、最優美”,有高貴姿態。
4.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么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課文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5.全文可分兩部分,第1、2節寫人類馴養的馬,第3、4、5節寫天然野生的馬。通過對比表現了兩種狀態下馬的不同生存狀況。
三、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
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2.“給馬戴黃金鏈條”等是不是對馬的“侮辱”?
討論明確:是“侮辱”,因為這些做法使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淪為人類的奴隸和玩物,馬的特性喪失殆盡。精神的泯滅是最大的悲哀。
3.找出文中對比描寫的相關內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將家馬與野馬作比,以家馬的馴良來襯托野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來看,是以其它動物來襯托馬的美貌。
4.文章在寫馬的美貌時,與其他動物作了對比,你認為其他動物真的很丑嗎?說說你的看法。
運用對比描寫,更能突出馬的美貌。但作者把馬與其他動物作比較時,態度是不很客觀的,因為動物的外形是它們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境自行演變的結果,無所謂優劣美丑。
5.寫作方法
①本文運用擬人的手法來表現馬,贊美馬,在作者的筆下,馬被賦予人格的魅力,如本來馬在戰場上是被迫沖騰躥躍的,可作者寫道它“喜愛”并“追求”兵器的撞擊聲;馬是受人擺布和約束的,可作者卻說它“知道克制”自己;馬被馴服,這種馴服作者稱之為“教育”。馬在作者的筆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質。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士。
②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將人工馴養的馬與天然野生的馬不同生存狀況的對比,抒發了對馴馬的同情與對野馬的贊美。又如將馬與驢、獅子、牛、駱駝、犀牛、鹿、象七種動物對比,從而更加突出了馬的姿態高貴。
四、拓展小結
1.同學們,布封的筆下,馬已被賦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士。所以,與其說作者贊美野馬,不如說作者贊美有著野馬一般美質美德美貌的人。布封之所以將馬寫得栩栩如生,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馬身上的緣故。我們要一個做像馬一樣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曉聲就曾寫過《假如我為馬》這樣一篇文章,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是的,我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進行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2.漢字中有許多以“馬”為偏旁的字,找出其意義為駿馬的字,越多越好
3.收集古代與馬有關的歷史故事、成語或詩歌。
【課后反思】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10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教學設想】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讓學生由讀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而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在這堂課中,讓學生了解“說”這種古文體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并通過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認識、學習、運用“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3、了解“說”的體裁特點。
四、【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1、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以期能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難點由學生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突破疑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六、【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七、【課前準備】請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找有關“馬”字的成語。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 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意圖: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了解體裁
師:請學生列舉和馬有關的成語(如:一馬當先、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塞翁失馬等等), 那么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為什么呢?(千里馬)聽說過伯樂
相馬的故事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文學家的散文作品《馬說》。有誰愿意為大家解釋這一課題呢?明確:“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跟讀,注意讀音、停頓。(意圖: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練習。
⑴ 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粗的詞。
① 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② 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見。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區分下列虛詞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隸之手
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馬也
3、老師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裝句:
⑴ 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詞“馬”的后置定語
⑵ 狀語后置: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分析:“于”相當于“在”,“于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的后置。 4、請一個學生翻譯全文,其他學生補充。
5、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每段的內容。
6、全班齊讀,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意圖: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
(四)、整體感悟
1、提出問題,學生搶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體顯示)
⑴ 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的?
⑵ 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⑶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2、教師點評、歸納
3、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五)、 品味詩文,推究文理
1、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多媒體顯示)
⑴ “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三個“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樣?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
2、點明“托物寓意”的寫法,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平時寫作中去。 3、全班齊讀課文,并背誦。
(意圖:四、五兩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暢所欲言:1、結合現實思考:你認為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么做?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
1、反復誦讀,積累語句,整體感知,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了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3、抓住關鍵,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語句賞析,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發表個人見解的習慣。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了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馬圖書法,激趣引讀
1、馬圖書法:
教師展示有關馬的各種書法作品并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①看了這些書法畫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誰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你更欣賞哪一種馬,并陳述理由。
2、激趣引讀:
教師: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靈,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馬》,用親切的感情、形象的語言、人格化的描寫,給這些“朋友”畫像,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大聲朗讀這篇優美的散文化的科學小品,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去感受被賦予了人性光彩的馬兒吧。
下面誰能介紹一下作者呢?
布封,法國博物學家、作家。貴族家庭出身,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并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像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土。
二、有情朗讀,整體感知
1、有情朗讀:
①全體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課文。
②學生個別朗讀比賽,其他同學適當加以朗讀評價。
2、整體感知:
①你認為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
(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嗎?
(家馬:“馴良”、 野馬:“自由奔放”)
③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么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
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為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種悲哀的墮落。
(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馬原本是什么樣的動物呢?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覺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相互間沒有“妒忌”,從不為己爭斗。
美貌:在所有的動物中,馬“身材高大又最勻稱、最優美”,有高貴姿態。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討論明確: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
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給馬戴黃金鏈條”等是不是對馬的“侮辱”?
討論明確:是“侮辱”,因為這些做法使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淪為人類的奴隸和玩物,馬的特性喪失殆盡。精神的泯滅是最大的悲哀。
2、賞讀品味:
請同學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并加以賞讀品味,特別要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描寫的語句。
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舍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游蕩、蹦跳……
(可從內容、語言、寫法等方面與同學一起分享你的賞讀感受。)
四、揣摩體會,對比描寫
1、找出文中對比描寫的相關內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將家馬與野馬作比,以家馬的馴良來襯托野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來看,是以其它動物來襯托馬的美貌。)
2、文章在寫馬的美貌時,與其他動物作了對比,你認為其他動物真的很丑嗎?說說你的看法。
(運用對比描寫,更能突出馬的美貌。但作者把馬與其他動物作比較時,態度是不很客觀的,因為動物的外形是它們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境自行演變的結果,無所謂優劣美丑。)
3、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寫一段話,描繪自己喜歡的動物,并在班級交流。
五、體驗拓展,互動釋疑
1、體驗拓展:
①你認為人工與天然究竟哪種更美?(可不局限于有關馬的探討。)
②在你看來,家馬的馴良是天性的嗎?請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你是如何看待“馴良”的。
③ 在你看來,我們該不該馴化動物呢?
④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呢?
⑤假如你是一匹馬,你愿意做哪一種馬呢?你會怎樣想呢?
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見,可從不同的角度評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動釋疑:在預習、美讀課文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疑問?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六、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課文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文,也是一篇禮贊自由的優美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被奴役之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①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段),并寫好自己的感受。
②課外閱讀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寫動物的文章并作讀書摘記。
③用對比描寫的方法,描述一個自己養過或見過的小動物,不少于300字。
板書:
家馬:馴良——同情 作比較,
野馬:自由——欣賞 突出事物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2、學習對比的寫法。
3、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重點難點:
1、重點:(1)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2)學習對比的寫法。
2、難點: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
1、解決生字詞(讀一讀 寫一寫)
覷 鬣 剽悍 疆場 馴良 勇毅 窺伺 迎合 瘡痍 枉然 闊綽 觀瞻
妍麗 庇蔭 遒勁 獷野 畸形 顎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 有過之無不及
2、朗讀全文,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代表作為博物志《自然史》。
2、導語
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當你看到一匹拉著車的馬喘息著默默地走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廣漠的草原縱情奔騰的成群的野馬,它們的生存狀態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嗎?下面我們一起研討布封的《馬》,大家一定有所收獲。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課文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找找看課文那些地方各寫了那一種馬?
明確:第一部分(1—2)寫人類馴養的馬。
第二部分(3—5)寫天然野生的馬。
2、討論:人工馴養的馬有什么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1)無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興奮鼓舞,精神抖擻,耀武揚威。
(2)馴良的性格,克制,屈從,舍己從人,迎合,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舍棄生命。
3、天然野生的馬有什么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1)美質:動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強壯、輕捷和遒勁”,“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2)美德:“絕不兇猛”,“豪邁而獷野”,“互相眷戀,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簡單”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它的頭部比例整齊,卻給它一種輕捷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與頸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貴姿態”,“它的眼睛閃閃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長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襯著它的頭,裝飾著它的頸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豪邁的模樣;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蓋著、并且美觀地結束著它的身軀的末端。”
四、問題探究
4、文章在描述馬的外在特征時,用了其他七種動物作比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通過比較突出的描寫馬的身體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贊馬的高貴姿態。
5、本文既寫了人工馴養的馬,又寫了天然野生的馬。反復閱讀課文,說說這兩種生存狀態中的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賞哪種馬?為什么?
明確:(根據課文內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體驗與反思
6、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馬的朋友呢?
明確:人對馬是“養育”“訓練”“驅使”“奴役......馴養”,馬成為人的奴隸。不僅如此,人還用“鞍轡”“羈絆”約束它,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使“它們渾身的姿態都顯得不自然”。更悲慘的是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擺闊綽”,“壯觀瞻”,給馬“戴上黃金鏈條”,把馬的“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著絲綢和錦氈”,“侮辱馬性”,使馬成了人類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
明確:首先,“教育”一詞是擬人化用法,指的是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覓食;“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文章用這一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刻同情。同時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結
這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七、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2、反復朗讀,體味歐化語言。
3、學習本文寫法,課外仔細觀察動物的活動,寫一篇以動物為主角的散文。
八、教學后記
七年級語文下:《馬》教學設計 篇13
五年級 第一周教案(8.31-9.4) 一、 周學習內容:第一單元《馬》,包括兩篇現代文:《天馬》、《鞏乃斯的馬》,兩首古詩:《房兵曹胡馬》、《馬詩》,一個語文天地。二、 周學習重難點:1. 生字:21個。2. 積累:●了解說明文的寫法。● 背誦兩首古詩《房兵曹胡馬》、《馬詩》,背誦《鞏乃斯的馬》。● 搜集有關馬的成語。● 學習快速閱讀。3. 作文:三選一 ●說明文 有關馬的作品●記敘文 有關馬的故事●想象文 未來的馬三、 周學科融合:查找有關馬的繪畫、攝影、郵票、雕塑、音樂等藝術品。四、 周學情分析:
剛從四年級升上來,學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能獨立閱讀文章。但對于說明文來說,他們接觸較少,需要教師充分解讀文本,將比較枯燥的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學習,提高每個學生的有效活動總量。古詩教學依然重積累,內容的理解上不深挖。
天 馬 授課時間:周﹍﹍
整 體 設 計
個 性 設 計教材分析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文,作者從藝術價值、外形特點、名稱由來以及象征意義等四個方面介紹了作為中國旅游圖形標記的“天馬”。本文雖然是一片知識性較強的說明文,但是在我看來,它還帶有淡淡的散文氣息,讀起來讓人覺得興趣盎然,文中準確、科學、優美的詞匯和語句,值得我們細細的品味。學法教師導法介紹說明文特點入手學生學法圖文對應,朗讀感悟觀察法學習目標1.理解目標:●體會"天馬"所體現的奇特藝術想象力。●了解銅奔馬在整體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學原理。●從構思設計上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積累目標:●選擇一件自己喜愛的工藝品,仔細觀察一下,再學習課文的寫法,把觀察到的和想到的內容寫下來。●學會觀察方法,培養學生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觀察的能力。
3.生字目標:●掌握本課新學到的詞語,聯系上下文說說"卓越;"構思奇妙匠心獨運"等詞語的意思。●(冶 治)(鑄 壽)(頗)學習重點1.初讀感知點:●朗讀課文:①自由讀。②用金鑰匙教的方法閱讀。●你從這篇課文中讀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2.細讀感悟點:
●“天馬”總的給人以什么樣的感覺呢?你能用課文當中的詞語來回答嗎?什么叫“神形兼備”?
●作者介紹完“天馬”的整體,接著又介紹了什么?(底座特點)哪段具體描寫?●為什么說天馬是轟動世界的珍品?(藝術價值 象征意義)課后第1題。3.能力訓練點:●分析觀察方法,寫作中點面的結合。●課后作業第二題。●生字。4.拓展延伸點:●選擇一件工藝品:①按一定的順序觀察 ②按一定的順序講述 ③寫一寫。板書設計天 馬
藝術——構思巧妙 體態輕盈 神形兼備珍品 象征——騰空飛速前進的中國課后反思
古詩二首 授課時間:周﹍﹍
整 體 設 計
個 性 設 計教材分析分別選取了《房兵曹胡馬》與《馬詩》兩首詩歌。這兩首古詩應該說是寫馬中的極品。雖然都是寫馬,但又各具氣象,特色鮮明。學法教師導法朗讀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學生學法誦讀為主,讀中自悟詞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讀體會的基礎上合作學習,交流對語句的體會學習目標1.理解目標:●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的意思。●理解重點詞。2.積累目標:●用多種方法熟讀古詩,體會兩首詩的相同于不同之處。●鼓勵學生細心閱讀,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體的內容來說明中心句的,體會這種寫法。●朗讀背誦兩首古詩。3.生字目標:杜 甫 宛 堪 驍學習重點1.初讀感知點:●借助工具書,朗讀古詩,讀流暢。●認識兩位唐代詩人。●小組交流,對詩文的初步感知。 ①詩意 ②詩的不同點。2.細讀感悟點:●《房兵曹胡馬》①第1.2句寫外貌,第3句贊美馬的精神,第4句借馬抒情。②理解重點詞。③描述胡馬外貌。④讀悟作者情感,明白寫作目的。⑤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馬詩》①詩中的比喻句。②理解重點詞。③談對后兩句的理解。④理解詩人情感。⑤說說詩意。3.能力訓練點:●背誦兩首古詩。●比較兩首古詩不同點。(課后第1題)4.拓展延伸點:查找朗讀有關馬的詩文。板書設計課后反思
鞏乃斯的馬 授課時間:周﹍﹍
整 體 設 計
個 性 設 計教材分析本篇課文將作者對馬的描寫和自己對生命的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對馬的贊美和對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從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來表現特定的情感,讓讀者在對物的感知過程中,自覺地理解文章主題,獲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學法教師導法自學與探究學生學法不同形式的朗讀中體會作者心情。學習目標1.理解目標:●感受“鞏乃斯的馬”的可愛,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體會“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2.積累目標:●學習抓住典型場面進行描寫以突出主題的寫作手法。●學習對“馬”的兩個場面描寫。●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全文。 3.生字目標:(峽 挾)(知 癡)(愴)學習重點1.初讀感知點:●用金鑰匙教的方法快速閱讀。●你讀懂了什么?(寫了一件什么事)2.細讀感悟點:●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課文分段,并寫出段意。●第2.3自然段:①這兩段描寫的什么?②畫出這兩段中的比喻句,從這些比喻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③朗讀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參與到他人的討論中來。●第4自然段中,你體會到什么?●你從課文中體會到鞏乃斯的馬的性格是什么? ●說說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充分表現馬的生命活力?3.能力訓練點:● 學習生字。● 背誦課文。4.拓展延伸點:●畫文中的一個場面。板書設計鞏乃斯的馬
夏日雨中 群馬狂奔的場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贊歌。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