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學設計(通用4篇)
夏感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
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品味文章的優美句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夏的贊美,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
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感受作者對夏的贊美。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的優美句子
教具準備:三用機、小黑板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入:
一年四季,周而復始。對于季節,我們有著太多各自的感觸,現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進行表述。我們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句式:仿句:我愛春天,愛她的萬物復蘇,愛她的草長鶯飛。我愛 ,愛她的 ,愛她的 。
(要求:從春夏秋冬中任選一季進行表述。)(生思并且作答同時統計愛這季節的人數)好,大家對季節的喜愛各有緣由。然而愛夏的卻寥寥無幾,今天,我們就來欣賞梁衡他愛的夏天,看看他到底愛她的什么,那就讓我們共同走進他的《夏感》,去領略夏天的獨特之美。(板書課題)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檢查字詞預習: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
貯滿(zhù ):儲存、積存
澹澹(dàn ) :水波蕩漾的樣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氣勢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真朗讀,注意字詞,句讀,情感。(全班齊讀)
朗讀本文要大聲,要有“磅礴之勢”,傾吐“升騰”之氣,表達出“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的情調、語調,讀出梁衡散文語言的剛性氣質、男性風格。
2.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天的感受?
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三.研讀課文
1、你認為文章哪一段最優美?請簡述理由。
從修辭和感觀兩個方面賞析第二自然段
配樂朗讀優美段落(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配樂朗讀讓學生感受句式的特點:短小體現節奏快
2、找出課文中你認為精彩的三至五個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品味它們的表達效果。
此題意在品味語言,鞏固前面所學的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具有視覺效果,應合開篇第一句話,以突出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本來這些“特點”是抽象的,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為具象了。
“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墻”,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墻”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再看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像,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擬人寫法,想像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寫兩種作物用了兩個形象的動作,像描寫人一樣,很有趣味。
“這時她們……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里用人的跑步沖刺來形容,化抽象為形象。
3、文章最后寫道:“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據你所知,有關夏天的古詩句有哪些?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代楊萬里《小池》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代楊萬里《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西江月》
赤日滿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輕覺衣重,密樹苦陰薄。
――王維《苦行》
四、品味語言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請你發揮想像,寫幾筆“夏之色”、“冬之色”。
此題意在品味語言,又學以致用,訓練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對這個學段的學生來說,或許仿句難了點,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這兩個描寫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強,又生動形象。它們句式相同,字數也差不多,語句錯落有致,瑯瑯上口。
仿句可以豐富多樣,如:
夏之色為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著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為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著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著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五、展示才華:課堂小作:(片斷描寫)
本文啟示我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請你也另辟思路寫一篇《夏感》來體現夏的美。
示例:夏日數陰
時近中午,驕陽高照,好象一位醉酒的漢子在發泄著胸中的怒火。山路蜿蜒盤旋,拾級而上,兩側的樹木郁郁蔥蔥,濃密的樹葉擋住了烈日的毒辣。樹下一片涼爽。嶙峋的山石,深黛于飄渺中,仿佛一位鐘情的少女在脈脈流灑著朦朧之美。
(走在夏天的樹陰下,一片片隨風飄落的樹葉,拍打在身上的那種輕柔的觸感,還有夏季特有的濃密的綠蔭下的清涼。)
提示:
鄉村的夏季(夏季到來,曬場上鋪灑著汗水浸黃的谷粒,任憑笑聲破碎一生扼守的清白,這是夏季的鄉村。柳的風姿在月光下舞蹈出妙蔓輕雅,誘惑成群的瑩火蟲點綴她紫色的衣裳,這是鄉村的夏季。)
夏季鄉村的傍晚(夏季鄉村的傍晚,村口的老樹下,男人們席地而坐,他們談論著今年的收獲,計劃來年的種子,就著激情飽滿的話頭,一碗老酒在他們的手上傳遞,就如傳遞著沉重的希望。晚霞悄然停歇在她們淡雅的睡衣上,微風拂動下,宛若顫抖的蝶翼。孩子們是夜的精靈,他們騎著竹馬木牛,馳騁在黑暗自由的創意中。)
夏季鄉村的清晨(夏季鄉村的清晨,你跟隨母親走進朝陽鋪滿的田野,看落花生的葉兒們徐徐打開,在溫柔的表達中,聆聽她們與陽光的對話。聽玉米在露珠中拔節,隨風動作的紅帽子,一個一個調皮的孩子。你能夠深深地體會到:與土地的結合,就能夠品嘗汗水的滋味;與土地親近,就會得到果實最深情的回報。)
夏季的著裝(走在夏天的街道上,一位位擁有美好身段的女同胞們,毫不吝嗇的顯露出他們雪白的肌膚,“緊身短衣”“超薄迷你裙”,實在是可以為夏季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夏季的稻田
夏季的菜地
……
六、課堂小結
本文圍繞三個方面來寫夏天突出熱烈、緊張、急促,收獲已有而希望未盡的特點,描繪夏天金黃色的大地上暑氣蒸騰、麥浪翻滾、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表達了對夏天的喜愛之情,深情贊美了辛勤勞作的農民。
八、作業:
1、收集描寫夏季的詩詞
2、修改你的片斷并書寫好在班級學習園地展示你的才華和書法
九、板書設計:
夏之景:
景美 修辭:比喻、擬人
感觀:由視覺、聽覺到嗅覺。
夏之色: 金黃(收獲已有而希望之未盡)
夏 感 緊張、熱烈、急促
梁 衡 人美 夏之律:緊張、急促(人勤快)
贊美
教學反思:
夏感教學設計 篇2
《夏感》教學設計
象山荔港學校 程予東
教學目標:1、感受作者抓住具有季節性特點的景物展開描寫的方法。
2、從煉字、修辭、句式角度品味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體會作者對勞動的熱愛,對辛勤勞作的農民的由衷贊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從而生發責任感,使命感。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勞動的歌頌,對勞作農民的贊美及對火熱生活的向往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言說情緒
同學們,夏天的尾音不響,秋天的興味正濃,老師推測大家對夏天的感情該是還在的,喜歡不喜歡夏?說說自己的理由(學生自由言說)。那么,當代作家梁衡對于夏天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梁衡《夏感》。(ppt顯示課題及作者)
二、整體感知 明情探緣
1、學生自由地放聲朗讀課文,思考作者對夏天的感情是怎樣的。
2、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要贊美夏季?可以依照行文的順序找出關鍵詞,以“因為這是一個---------的夏”的句式,說說作者贊美夏季的原因。
這是一個旋律緊張、熱烈、急促的夏。
這是一個氣勢磅礴的夏。
這是一個迸發旺盛活力的夏。
這是一個色彩金黃的夏。
這是一個生命交替旺盛的夏。
這是一個浸在苦澀的汗水里的夏。
這是一個黃金的夏。
三、研讀賞析 品咂情語
1、在這諸多的原因里,作者贊美并描繪夏包括幾個語段?你們能根據描寫的內容從對象上分分類嗎?
明確:2-4段,夏天的景和人兩個方面。
2、現在我們一起賞析寫人的內容,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夏天緊張的旋律的。
①首先聽老師初讀本段,同學們大膽評點,要勇于言說,表明自我的主張,發出自己的聲音,我思我在。
②交流怎樣的閱讀才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間的那種緊張氣息?才可以讀出散文的情調來?
經過討論明確:把握句式的特點,本段以短句為主,獨詞,詞語反復,間不容發的緊張。農民夜里不寐的心理揣摩,他們在想什么?怕刮風,擔心有云壓來,風云帶來雨水,而麥子還在場上,如果下雨的話,就要想著起來把麥子蓋起來,不然麥子遭了雨,要發霉生芽的。心理默念老天可千萬不要下雨,如果要下雨的話,還是等麥子收回家吧,老天。對農民此時心理的補充讓學生感受到農民的企盼,不安。再來看看作者的情感,通過關鍵詞,該松一口氣了的該,亦夠苦了的亦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內心對農民的體恤、理解,從挑著夏秋兩季中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農民使命感責任感的贊美。
③讓我們深懷緊張,企盼,贊美的情感來朗讀本段。
綜述:對語言的賞析可以集中在煉字、修辭、描寫的角度。賞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閱讀感受。
④下面老師把2-3段的內容交給大家,每個人選擇一段,從煉字、修辭、句式等角度來品味。先理解,然后依照自己的理解讀出聲來。等下,咱們比一比,賽一賽,看誰的理解和朗讀入味。
典型句子一:“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一句加以品味。
明確:運用比喻,形象地寫出從春到夏景物逐漸變化的過程,抓住“細”——“厚”、“綠”——“黛”、“煙”——“墻”等詞,另外“沸騰”一詞突出了夏天的熱烈,“凝成”突出了綠色之濃。
典型句子二: “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云,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象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一句加以品味。
明確:運用比喻,形象地寫出麥的面積之大,可以涌起一艘艘的艦船。“翻滾”、“撲”說明麥子長勢之猛,給人熱烈的的感覺,突出了夏的磅礴之勢。“烘烤”一詞寫出了太陽的火熱、猛烈。
典型句子三:“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
明確:一個“挑”字,寫出了綠葉的飽滿、精神;一個“舉”字,讓我們感到了高粱玉米搖頭晃腦的歡悅;一個“匍匐”中,抓住了瓜秧的特點,無懼前行的生命力。一切都是充滿活力的”一句加以品味。
四、深入探究 鑒賞情藝
1、作者寫夏的色彩是金黃的,卻不描寫它,而且還寫了春之色,秋之色,作者這樣安排意圖是什么?(感受作者的哲思之美)
2、你能仿照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式,發揮一下想象來寫寫夏之色,冬之色嗎?可以兩兩合作完成。(寫出自己的特立之思)
3、苦澀的汗水有什么值得贊美的?但是這卻是作者盛贊夏的一個重要原因,你能探究出作者這樣寫的真正用意嗎?
明確:只有苦澀的汗水,辛苦的付出,迫切的使命感,強烈的責任意識,才能創造出生活的美好來。這里的農民是中原大地的農民,這些農民對生命如此熱烈的投入才潤澤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所以,作者贊美苦澀的汗水就是向往著這種火熱的生活,生活的理想就是在這火熱里鑄就。讓我們縱情高歌這生命的華彩,這緊張,熱烈,急促的生命樂章!
五、小試牛刀 秋日私語
1、請你把目光聚焦在某個環境里,選擇具有秋季特色的一些景物,并抓住這些景物的特征,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擇取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以《秋韻》為題寫一個片段,200字左右。
2、收集描寫夏的古詩詞,不少于兩首,熟讀感知交流。
板書如下:
夏感
緊張、熱烈、急促
氣勢磅礴 景蓬勃壯美 生命的召喚
迸發活力
贊美 色彩金黃
生命交替 人辛勤忙碌 使命的肩負
浸于汗水
黃金之夏
夏感教學設計 篇3
《夏感》 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理解文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作用。
2、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動地表達。
3、聯系生活體驗,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對夏、對勞動者、對活力與激情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二、重難點
1、通過語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間對夏、對勞動者的贊美,并能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賞析。
2、從對夏的贊美,延伸到對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贊美,體會作者對自然、生活、生命的熱愛之情。
三、教材分析
《夏感》描寫夏季的景象,表現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總體特點,中間三段從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農民勞作的景象三個方面具體描述夏季的自然風光和夏季里農民勞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達作者對夏季的熱愛和贊美。作者創作此文是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正是一個改革開放,活力奔放的年代,不能不說是一個充滿希望而又充滿活力的年代,同時也是人們艱苦勞動、自力更生的年代。而文章的教學并不單是傳遞過去時代的信息,更是為了與時俱進,滲透現今的時代意義,在課堂中需要讓舊文煥發出與時文一樣的活力氣息。文章的中心著眼于“承前啟后、生命交替”和“黃金的”兩處,因此把教學主題定位為“生命之夏”——青少年的學生正進入了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時期,他們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要奔向成年的輝煌,這不正是一個“夏季”嗎?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能夠借助工具書疏通文章,掃除閱讀障礙,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思維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導和指點的。對于文本的感悟,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對于文化、生命的意識和認識正在逐漸形成中。因此應該繼續培養他們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閱讀、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學方法
1、品讀法
2、情境教學法
六、學習過程:
一、課前導學•新知初探
1、檢查本課的幾個比較容易讀錯的字詞
黛色( ) 匍匐( ) ( ) 澹澹( ) 磅礴( ) ( )
主宰( ) 苦澀( ) 春華秋實( )
2、解釋下列詞語
芊芊 黛色
靈秀 磅礴
春華秋實 閑情逸致
3、自查資料或網上搜索關于作者的資料,整理歸納后寫在下面。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二、三遍,要求讀音正確、流利。
二、走進夏新課標第一網
(一)、導入
(二)、自主學習反饋,交流展示預習成果。
(三)、朗讀課文,體味文中美感。用充滿喜悅和希望的感情,熱情洋溢的語調朗讀
說說“這是一個 的夏天”。(可以用文中的詞語,也可以用自己的話總結文中的語句)
學生自由讀課文,尋找相應信息。學生可能找到的詞語:
第1段:緊張、熱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熱風浮動的;飄著熟透了的麥香的;氣勢磅礴的;滾動的、升騰的;
第3段:色彩金黃的;春華秋實之間的;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迸發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氣蒸騰的;蓬蓬勃發的;
第4段:緊張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獲的;
第5段:浸在苦澀的汗水里的;春與秋之間的;金黃的
三、品味夏
(一)、這么多特點中,哪一個給你的印象特別深刻?能說說為什么嗎?
學生主要尋找的方向和重點朗讀賞析的詞句:
1、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夏天為什么是金黃的?
(這種色彩來自哪里?只有一種金黃嗎?為什么只寫這一種色彩?)
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云,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
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漫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沖刺。
夏天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2、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這種緊張體現在哪里?
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漫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沖刺。
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
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風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麥子打完了,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3、夏天的氣勢磅礴:
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云,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二)、作者從那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致的?
(三)、分小組找出二到三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反復品讀,體會其表達效果。(小組匯報)
四、情感體驗
1、請用自己的話再說說“這是一個 的夏天”。
是的,讀到這里我們已經情不自禁地被這夏吸引了,感動了,沸騰了。作者寫到這里,情感也隨之沸騰,他迸發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2、作者要“贊美”的是什么?
贊美夏天,贊美一種磅礴之勢,贊美那緊張而忙碌的勞作,贊美收獲著希望而耕耘著希望的農民,贊美火一樣的熱情和激情。這是一個生命勃發的世界,這是一個凝聚著力與美的世界。
五、當堂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貯滿(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匍匐( )
2.解釋下列詞語。
(1)芊芊:
(2)主宰:
(3)春華秋實:
(4)閑情逸致:
3.文中提到“遺憾的是,歷代文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在你積累的古詩詞中有夏的影子嗎?請你寫出名句和作者。
4.“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請你仿照這個句式,寫一寫“冬之色”。
六、反饋矯正
閱讀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問題。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爐子上的一鍋冷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了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墻。輕飛曼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云,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擁著一艘艘的艦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 )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它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漫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風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麥子打完,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里。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想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處的一組詞語,恰當的是( )
a.垂直 頂著悄然生長 b.長著 結著 默默前行
c.挑著 舉著匍匐前進 d.舞著 搖著 歡樂行進
2.第一段劃線的句子用了比喻:
(1) 比喻的本體是
(2)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圖是
3.最后一段寫到“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4.最后一段寫到夏季“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里”,結尾處又“想大聲贊美……黃金的夏季”
(1) 兩者是否矛盾?請簡述理由。
(2) 作者為什么要贊美夏季?
5.通觀全文,選出不屬于作者所體會到的“夏感”的兩項:
a.“充滿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里。”
c.“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
d.“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天地間升騰。”
e、“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下列對文章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三項是:( )
a. 第二段從“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擬人手法描繪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氣勢。
b. 第二段作者明寫繪畫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對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贊美。
c. 第三段由景及人,通過寫農民的勤勞忙碌來抒寫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機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四段結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與文章開頭照應。
e. 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過田野景象和虛擬的場面描寫并輔以議論來抒發情感。
七、作業
羅丹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秋天在不經意間已悄然來到了我們的身邊,老師希望同學們用美的眼睛去觀賞秋天,用美的心靈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筆去抒寫秋天的贊歌。
夏感教學設計 篇4
第13課:《夏 感》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調動學生豐富的想像與聯想能力,幫助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真切感受夏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2、引導學生抓住文章優美的詞句去賞析課文,盡情領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們的勞動之美,大自然的畫面之美,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努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通過語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間對夏、對勞動者的贊美,并能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賞析。
三、教學難點:從對夏的贊美,延伸到對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贊美,體會作者對自然、生活、生命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題解:
《夏感》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生活、勞作的情狀,把我們帶進一種美好的意境中。精妙的文筆、精巧的構思,從中可以領略到梁衡散文的獨特風格和藝術魅力。文章最早被收錄入梁衡的第一部散文集《夏感與秋思》中,隨后被編入多種文集,列入新課標中國學生閱讀工程必讀篇目中。
二、作者及作品: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創作方面,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近年來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別是歷史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有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紅色經典》、《名山大川感思錄》、《人杰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等,學術論文集:《為文之道》、《繼承與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有《晉祠》、《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海思》等多篇散文入選中等學校課本。
三、感知課文內容,將各段所寫內容理出來。
第一段概述夏季總體特點:緊張、熱烈、急促。有總領全文的作用,下邊二、三、四段的內容都是它的具體描述。
第二段寫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實寫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長墻般的黛色林帶,蜂蝶、蟬、火紅的太陽、麥浪、熱風、麥子的香味等,這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訴諸視覺,又訴諸聽覺(蟬兒長鳴)和訴諸嗅覺(麥子的香味);有虛寫景象——爐子上的一鍋水,海灣涌著一艘艘的艦船。虛寫景象寫的是幻覺,屬于想像方面的東西。
這些描寫都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寫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襯出夏天的金黃色。作者給這里的金黃色下了個獨特的定義——象征著收獲已有而希望未盡,承前啟后,生命交替,這顯然是作者的個人感悟,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句。這樣的描寫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寫夏季農民勞作的景象。一寫農民勞作辛苦,二寫農民精神緊張。“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 用農民勞作來烘托緊張的旋律。
二、三、四完成了對“緊張、熱烈、急促”這夏季總體特點的描述后,作者在最后以春秋天來作比,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先說春秋之好,夏季則浸在苦澀的汗水里,歷代文人都贊美春花秋月;然后筆鋒一轉,別出心裁地表達了自己對夏天的情感態度:大聲贊美這個黃金的夏季。表達對夏季獨有的鐘情---熱愛和贊美。
四、品味精彩語句,感受美的享受。
本文有許多句子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語言細致生動,富有韻致,既有書卷氣,又有陽剛味,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比如:
比喻句: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具有視覺效果,應合開篇第一句話,以突出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本來這些“特點”是抽象的,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為具象了。
“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墻”,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墻”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象,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擬人寫法,想象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寫兩種作物用了兩個形象的動作,像描寫人一樣,很有趣味。
“這時她們……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里用人的跑步沖刺來形容,化抽象為形象。
細致生動,富有韻致的句子:
“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有動作,有形象,還有節奏感;
“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而夏呢,總是在苦澀的汗水里“,非常簡樸,又形象生動。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語句具有對稱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顯得雅致,瑯瑯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由具體描寫進到概括性描述,伴隨著寫景視野的逐漸開闊,語言中的大氣也張露出來,“磅礴”“滾動”“升騰”等詞用在這里都顯出大氣,“夏天到了”,四字單獨成句,斬截,響亮。文章末尾說“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情感態度明朗,語調高亢。這些語言都不經意間顯出剛性氣質。
五、小結:
仔細品味,作者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山水散文寫作高手,用短短的六百六十字的篇幅,就分別從鄉野的景物、.農民的勞動生活、夏天的旋律和色彩、古人對季節的描寫等幾個方面描寫夏季的景象,表現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表達作者對夏季獨有的鐘情。他熱情贊美夏天,其實是熱情贊美夏天里辛苦勞作的人,贊美普通勞動者。
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借景抒情的寫法,是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的東西。
六:作業:
1、選作資料上的習題,鞏固所寫知識。
2、查找幾首寫夏天的詩:
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一、結構分析:
夏感采用(總——分——總)的寫作順序,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文章中多出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夏季總體特點。
第二部分(第2——4段)具體描述夏季的自然風光和夏季里農民勞作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段)表達作者對夏季的熱愛和贊美。
第1段:緊張、熱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熱風浮動的;飄著熟透了的麥香的;氣勢磅礴的;滾動的、升騰的;
第3段:色彩金黃的;春華秋實之間的;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迸發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氣蒸騰的;蓬蓬勃發的;
第4段:緊張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獲的;
第5段:浸在苦澀的汗水里的;春與秋之間的;金黃的。
二、寫作分析:
《夏感》的寫作手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開始,作者用“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這樣一個句子,將夏天的特點概述性的提出來,然后圍繞著這些特點就進行了細致的描繪。
首先寫了夏季的自然景色,采取實寫和虛寫相結合的方法,將長草、林帶、蜂蝶、蟬、太陽、麥浪、熱風、麥香味等實物訴諸我們的聽覺和嗅覺,再借助于幻覺,將茵茵綠草的勃發比喻成爐上逐漸沸騰的水,將翻滾的麥浪比成在海浪涌動的一艘艘艦船。突出了夏季蓬勃的生命力,勾勒出夏景的宏觀。“煩人的蟬兒” ,顯示著夏的熱力,傳達著夏的喧鬧,烘托著一種“蟬噪林逾靜”的氛圍,也更加表現出夏日大地的充實、厚重和沉穩。浮動的熱風,“飄過田野”, 吹送來“已熟透了的麥香”, 昭示著生活的豐腴和飽滿,作者的筆觸也水到渠成的導向文章意蘊的致力點——“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 這才是作者自己所發現、所體認、所慧識的獨到的夏感。
接下來,作者從夏季的色彩中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議論:“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為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這是一種優美的情趣與深沉的意理相結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是作者對自己所發現、體認、慧識的夏的質性的一種哲人式抽象與鞭辟入里的詮釋。 “那春天的靈透之氣”所積蓄所釀成“磅礴之勢”,正是一種“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的偉力的奔突,一種由孕育到豐登的“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律動,本文的中心句由此導出。接下來又用大特寫鏡頭棉苗、高梁、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展現給我們:一個“挑”字,讓我們幾乎感到了棉苗均勻有力的喘息;一個“舉”字,讓我們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搖頭晃腦的歡悅;一個“匍匐”中,我們同樣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動,蜿蜒蛇行。它們仿佛都在緊緊抓住這美好的年華大顯身手,不舍晝夜地向著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獻而奮勇“沖刺”。突出的仍然是“ 熱烈、急促、緊張”這一特點。
前邊只是夏的表層景觀,人才是夏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撥響了夏的緊張的旋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麥子打完了,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四個快字突出了農民渴望收獲的急切心情。“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風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從側面寫出了夏的緊張旋律,讓我們看到了“農民急切的目光、企盼豐收的焦灼心理”, 幾個細節,極其平易而又極易其傳神,明麗天然而又活靈活現。
最后作者從很少有人贊揚夏天的現象別出心裁地表達了自己對夏天的情感態度:大聲贊美這個黃金的夏季。表達熱愛和贊美的深情。
三、練習輔導:
品味下邊描寫“春之色”“秋之色”的語句,仿照這個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象,寫一寫“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這兩個描寫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強,又生動形象。它們句式相同,字數也差不多,語句錯落有致,瑯瑯上口。
仿句可以豐富多樣,如: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著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四、小結: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筆調,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著力表現出了夏天的緊張、熱烈和急促,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絢爛的夏之圖畫,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勞動者的勤勞之美。同學們,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和品味,我們就會發現“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們身邊!
五、作業
1、根據示例,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詞或一句話,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示例1:我喜歡“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這個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由春到夏的醞釀過程。
示例2:我喜歡“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這個句子,它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并用一個“替”字寫出了夏天的炎熱。
2、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