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通用13篇)
《在山的那邊》 篇1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詩中所說的“海”是什么呢?詩人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說,“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shù)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shù)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xiàn)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一方面因為渴望早日實現(xiàn)理想,一方面因為對實現(xiàn)理想的艱巨性估計不足,以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這就是說,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長大了,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并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xiàn)。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shù)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二、問題研究
1、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2、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xiàn)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xiàn)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使人興奮、驚喜。
練習說明
一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本題從朗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體會詩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賞詩歌要領會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蘊含的意思,要聯(lián)想到爬山是怎樣吃力,還要考慮到山是一座座山,無數(shù)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二聯(lián)系上下文,品味下邊詩句中加下劃線的詞語(括號里的問題可做參考)。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3、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山頂”的誘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枯干”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本題根據(jù)詩歌語言凝練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究關鍵詞語所蘊含的意義。這種品味,有一定難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興味,能增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賞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師應視情況幫助學生探究。
1、“癡想”原意是發(fā)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里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
3、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干”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既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游,可以寫對大海的向往,到海濱終于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教學建議
一、加強朗讀訓練。
探究前宜安排朗讀,以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感知能力。探究過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讀,作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讀,提高表情朗讀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關鍵。
關鍵是“海”與“山”的象征意義,特別是“無數(shù)座山”的象征意義。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無數(shù)座山”的象征意義。人們對實現(xiàn)理想境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起初往往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為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復多次。隨著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斗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探究到這層精義,就會喜歡這首詩,覺得最后一節(jié)詩簡直是人生格言。
三、開創(chuàng)研究性學習新風。
本課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貫徹“課程標準”精神要有個好的開頭。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教師要引而不發(fā),路讓學生自己走,教師起引路、扶助、鼓勵作用,一開頭養(yǎng)成好習慣,開創(chuàng)研究性學習的局面,今后就比較好辦。
四、重視“讀一讀,寫一寫”。
“讀一讀,寫一寫”,是識字和寫字,讀音要準確,寫字要規(guī)范,還要練習書法。“讀一讀,寫一寫”,又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可以不斷豐富語言。詞語只有爛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中運用自如。孤零零一個詞,不容易記,用法也吃不準,最好識記所在的短語短句,例如,“海在喧騰”就容易記,容易用;不斷擴展,不斷變化,可以生成各種句子。如“海在遠方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重視“讀一讀,寫一寫”,才能練好語言基本功。以后各單元都是如此。
五、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閱讀文學作品,要培養(yǎng)感受、理想、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著力開創(chuà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于“語文學習的主人”,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
課時安排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讀一讀,寫一寫。
3、朗讀。
《在山的那邊》 篇2
教學目標 :
①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②聯(lián)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
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shù)座山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師: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美麗的青島海濱,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么呢?
(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生:是什么?
師:為什么會這么想?
生:因為大山擋住了我的視線,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根據(jù)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
師:詩歌通過精煉、優(yōu)美又有節(jié)奏的語言抒發(fā)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三、整體感知
師:山那邊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教師通過課件配樂,配畫面,有感情地范讀課文。教師讀完,學生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給老師的鼓勵。同學們一定能讀得比老師還好。不過關鍵還是這首詩寫得好,大家喜歡讀,老師也給大家配上音樂齊讀,好不好?(教師放音樂,學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課文。)
師:大家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
生:速度太快,沒有感情。
生:該重讀的沒重讀。
生:對課文意思理解不透,還沒品出味兒來。
師:這幾位同學說得不錯。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請大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教師出示思考題)
①是什么?“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②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③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到底是什么呢?
生(齊):是海。
(教師板書大大的“海”)
師:“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還有其他含義嗎?
生:“山”,就像是困難;“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實現(xiàn)理想信念途中的艱難險阻。(教師在“山”下板書“困難”,在“海”下板書“信念”)
師:請同學們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生:第一節(jié)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jié)詩,寫了我長大后。
生:第一節(jié)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jié)詩,寫了我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
生:第一節(jié)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xiàn)實中“山”和“海”,第二節(jié)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海”象征了信念。
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四、研讀與賞析
師: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教師邊說邊出示課件)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師: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fā)現(xiàn)美,能發(fā)現(xiàn)問題。
生:“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師:這句沒寫詩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詩中的寫法好不好?
生: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著臉”,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師:你能讀出這種感情嗎?
(學生有感情朗讀)
師: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發(fā)現(xiàn),也可以說說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
(話音剛落,其他同學立即交頭接耳小聲討論起來)
生:“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它扎下深根。
師:問題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飄來的東西確實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讀時,應該怎么讀?
(學生很多舉手,全班齊讀。)
師:讀得不錯,“飄”和“扎”都作了重音處理,同學們的語言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還有更多的感悟和發(fā)現(xiàn)吧?
生:我覺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shù)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shù)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生:失敗后就灰心喪氣。
師: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師:好!(學生一起鼓掌)請你把這句讀一讀?
(學生朗讀詩句)
師:好,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生:我特別喜歡這句“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因為要實現(xiàn)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堅強了。
師:朗讀這句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試試。
(學生有感情朗讀,全班齊讀。)
生:我最喜歡最后那幾句“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shù)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xiàn)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
師:大家一起來讀一遍。
師:同學們有沒有過成功的經歷?
生:(齊)有!
師:(加大音量)不夠洪亮!有沒有?
生:(又齊聲響亮)有!
師:好,就用這樣的聲調和喜悅來讀。
(學生齊聲朗讀,讀得很好。)
師:讀了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誦下來了?
(教師當堂示范背誦,不少學生能夠背誦,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背誦
五、體驗與反思
師: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shù)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教師邊說邊出示課件)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近十分鐘。)
師:下面就把我們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與同學們分享吧。誰先說?
生:記得在五年級的時候,我學游泳,每次練習比賽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攀過這座山。別人練兩小時,我練四小時,別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終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頂,取得了第一名。讀了這首詩讓我想起自己這段經歷,我也看到了屬于自己的海,這是我堅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結果。
師: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難時,也一定能想到這次難忘的游泳經驗。還有其他的經歷嗎?
生:我要講的是半年前,我上小學六年級時,馬上就要開青島市小學生運動會了。不知什么問題,在跳高時助跑和起跳不能協(xié)調,我的成績也因此大打折扣!一種堅定的信念鼓舞著我,我整天苦思冥想,經過多次嘗試,我終于做對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在運動會上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這次難忘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廣闊,也讓我明白了要戰(zhàn)勝“山”那樣的困難,必須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伴隨我的將永遠是——山那邊的大海!
師:在很多時候,我們要戰(zhàn)勝的最大困難也許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
生:能不能戰(zhàn)勝自己!
師:對!人生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我們繼續(xù)聽聽同學們的人生經歷。
生:我很喜好書法,在剛開始學寫書法的時候,比賽中我是最后一名。我給自己制定了計劃,每天比別人多用兩三倍的時間練習,終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賽中獲班上第一名。現(xiàn)在,我已經獲得全國書法大賽一等獎。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看見大海,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師:困難總是一個接一個的,如果這位同學滿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認為那樣就是看見了大海,他會怎么樣?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國一等獎。
師:對!正是在艱難曲折的不斷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著你,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
生:(齊答)有!
師:最后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激情齊誦這首詩,讓好詩伴你健康地成長!
六、布置作業(yè)
師:今天的作業(yè) 練習是,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教師邊說邊出示課件。)
執(zhí)教:青島邵長喜
點評
這是一堂充滿激情的詩歌朗讀教學課,整個教學鮮明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由“整體感悟”、“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三大教學板塊組成,給人以非常嚴謹?shù)母杏X。教學中教師通過恰當?shù)摹皩А薄ⅰ耙保^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學中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使學生從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語感。另外,教師較好地把現(xiàn)代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 ,優(yōu)化了教學的時間結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總的看來,這是一堂成功的語文教學研究課,教師的教學觀念新穎,語言親和力強,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較好地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對我們落實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實施新課程改革有比較好的借鑒作用。
人教網
《在山的那邊》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初步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了解山與海的意象。
教學
重點
難點
1、詩歌朗讀的停頓、節(jié)奏、情感。
2、山與海的象征意義的初步探究。
教學
準備
Powerpoint課件
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
同學們,我前幾天翻閱過你們的軍訓日記,走入中學校門的你們,憧憬著美好的學習生活,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老師非常理解和欣賞你們,因為每個人都有夢,尤其是小時候,對未來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向往和設計。今天,我們要學習詩人王家新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表達的也是詩人同樣的情懷。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了解詩歌,了解作者情況,解決字詞。
1、簡要了解詩歌及朗讀要求。
提問:同學們,你們了解的詩是什么樣子的?
詩歌是通過精煉、優(yōu)美又有節(jié)奏的語言抒發(fā)詩人的思想感情,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2、關于王家新 (幻燈片)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5年任《詩刊》編輯。詩集有《紀念》(1985)《游動懸崖》(1997)
3、熟悉詩歌,解決字詞。
a、請學生打開課本,自己試讀兩遍。第一遍解決字詞問題,第二遍嘗試有感情的朗讀,理解詩歌的內容。
b、教師出示課件并請同學朗讀生字詞
癡想chī 隱秘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òu 喧騰xuān
漫濕màn 一瞬shǜn間
隱秘:隱蔽,不外露。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誘惑:吸引,招引。
癡想:發(fā)呆地想。
喧騰:喧鬧沸騰。
c、山那邊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
教師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jié)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
三、整體感知,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義。
問題:
*山的那邊是什么?請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認為詩中的山和海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嗎?它們還蘊涵著什么意味?
*你怎樣理解在不停的翻過無數(shù)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戰(zhàn)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shù)脑娋?
四、再讀詩歌,領會詩人艱難的探索、永恒的追求。
五、自學討論。
(問題:在大家朗讀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給你的感觸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詞你覺得寫得最好?為什么?請大家思考,并和同學們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作業(yè) 。
1、字詞練習
2、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shù)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寫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回顧自己對詩歌的學習,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作簡要記錄。
讀課文。或與同學合作解決字詞。嘗試理解詩歌感情。
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學生先根據(jù)自己理解說出詞的意思,然后再歸結詞的準確意思。
學生聽讀時,注意老師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課文。
思考,集體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積極理解詩的內涵。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唯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學生獨立朗讀,揣摩詩歌的情感。
個別學生做示范朗讀。
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思考詩句的內涵,體會用詞的精妙之處,并和小組同學交流。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讓學生能把自己和課文聯(lián)系起來,便于學生投入詩歌的意境。
調動學生的學習體驗,對詩歌的學習有準備。
要培養(yǎng)學生做筆記的好習慣。
不要以自己的范讀取左右學生的感情,讓學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間。
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可以幫學生理解詩句意義。
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詩歌,更容易掌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為下節(jié)課深入的學習做準備。
繼續(xù)加強詩歌與學生實際的情感鏈接。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困難 艱苦奮斗 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邊》 篇4
一、教學目標 :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yǎng)為實現(xiàn)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三、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jié)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jié)奏。
c.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xiàn)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jié)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jié)課重點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tǒng)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xiàn)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xiàn)語文與生活聯(lián)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布置作業(yè)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yè) 。
a.根據(jù)“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信息反饋:
《在山的那邊》 篇5
1、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fā)學生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斗的情懷。
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
學習設置:
課文感知: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shù)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注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里交流。
課前二分鐘:講述成語故事《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課文導入 :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導入 新課: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fā)芽,結果的。
(導入 二: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里,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shù)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xiàn)。)
問題探究:
1、 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2、 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3、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5、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體會感知:
聯(lián)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然后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tǒng)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后對詩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了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jié),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復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后,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②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布置作業(yè) :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后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后記: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zhàn)勝困難,堅持奮斗,理想終將實現(xiàn)。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shù)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zhàn)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shù)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樣翻過無數(shù)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本節(jié)課需要共同探究的問題。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山的那邊》 篇6
教學目標 :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yǎng)為實現(xiàn)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jié)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jié)奏。
c.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xiàn)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jié)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jié)課重點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tǒng)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xiàn)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xiàn)語文與生活聯(lián)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布置作業(yè)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yè) 。
a.根據(jù)“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點評
本教案簡潔、明晰,在設計中緊緊抓住詩歌這種體裁特點,采用朗讀教學法,在朗讀中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意境,在朗讀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這一步步,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主動、合作完成的。在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而老師只起引路、搭橋、鼓勵作用。結合學生自身生活體驗的反思的活動,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密切聯(lián)系生活,啟迪學生思維的特點。
《在山的那邊》 篇7
王家新
童年時代,誰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qū)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
一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么呢?
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
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二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shù)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之后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研討與練習
一 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二 聯(lián)系上下文,品味下邊詩句中加點的詞語(括號里的問題可作參考)。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3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山頂”的誘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枯干”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三 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讀一讀,寫一寫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一瞬間
顯然,《在山的那邊》起源于童年經驗……世界對于幼年的我來說,就是放學后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條清澈的河流以及環(huán)抱著這一切的無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于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秘地影響到我的一生。
(王家新)
《在山的那邊》 篇8
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一、 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二、 訓練學生有表情的朗讀詩歌。
三、 通過對“夢”的討論,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 明確“山”和“海”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 由談“夢”導入 新課
1、 教師充滿感情的說: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燦爛的、童年是多夢的,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么?是做一個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家?還是做一個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個運籌帷幄的軍事家?馳騁賽場的運動員?揮毫潑墨的書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說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學家……,下面請同學們談談你的夢想是什么?
2、 各抒己見,各抒己夢
二、 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都各自談了自己美好而朦朧的夢,今天我們所要學的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就是敘述了一個大山深處的孩子的夢想,敘述他對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尋著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在山的那邊》,看看這個孩子到底在尋找什么?
三、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要求:1、放聲朗讀。
2、要投入感情。
四、 分小組討論,怎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例如:“想望”這個詞就要讀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時由于“隱秘”的限制,因此讀的時候要盡可能的讀得輕一點。
“哭著回來”則要讀出“我”的傷心。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既要讀出“我”的失望,同時還得讀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 學生根據(jù)討論的結果,再讀課文
六、 展示課件,教師有感情的范讀課文
畫面1、先展示的是一幅遠山的畫面,層層疊疊的群山,朦朦朧朧的,同時配以《二泉映》的樂曲,并閃出課題《在山的那邊》。
畫面2、教師邊有感情的范讀課文,邊閃出字幕:“小時候……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畫面換成電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處貧困的畫面。
畫面3、教師朗讀到“在山的那邊,是海!”樂曲換成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畫面切換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鏡頭。
畫面4、教師朗讀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畫面切換成大海。
畫面5、教師朗讀到“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畫面再次切換成深圳美麗的街景,繁華的生活,音樂換成節(jié)奏感強的動感音樂。
七、 學生跟著課件再讀課文
八、 討論作品中出現(xiàn)的三個主要形象
明確:我、山、海
九、 教師板書:山—————— 海
十、 討論山和海各代表什么?
明確:山 群山 困難
海 夢想(理想)
十一、 簡介作者王家新:從湖北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二、 提問:誰知道,我國還有哪些作家是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
明確:沈從文——從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 汀——從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賈平凹——從陜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三、 他們?yōu)槭裁茨軓囊蛔笊街凶叱鰜恚?
明確:因為他們都有不斷克服困難,實現(xiàn)夢想的決心。
十四、 走出“群山”的僅僅只有作家嗎?
明確:不僅作家,還有科學家、藝術家等一切有著美麗夢想,并為之不斷奮斗的人們。
十五、 討論:怎樣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要求:盡量具體)
十六、 作業(yè)
1、用:癡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漫濕、一瞬間寫一段話,字數(shù)不限,但必須有上面所給的詞語和一個中心意思。
2、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山的那邊》。
3、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游,可以寫對大海的向往,到海濱終于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十七、板書設計
山—————— 海
(群山——困難) 夢想(理想)
附:學生習作
我終于見到了大海
705班 馮雨晴
小時候
媽媽常常帶我去江邊玩耍
我總愛問媽媽,
江的東邊是什么?
是太陽的家嗎?
媽媽告訴我:
那里,是碧藍碧藍的大海……
有一天,
我終于如愿以償?shù)囊姷搅撕!?
海,
它和媽媽說的一模一樣,
碧藍碧藍的海水,
蔚藍蔚藍的天空,
交相輝映著,
在天和海的交界處,
點點白帆……
飛舞的海鷗……
構成了,
一幅美麗的海天一色圖。
夕陽下的大海,
更是燦爛無比:
一切的一切,
都仿佛被鍍上了,
一層耀眼的金色,
宛如仙境一般……
這就是海,
我朝思夢想的大海。 作者郵箱:
【發(fā)表評論】 【推薦給朋友】【網友賜稿】
《在山的那邊》 篇9
教學目標 :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yǎng)為實現(xiàn)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jié)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jié)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xiàn)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jié)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jié)課重點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tǒng)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xiàn)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xiàn)語文與生活聯(lián)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布置作業(yè)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yè) 。
a.根據(jù)“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在山的那邊》 篇10
教學目標 :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yǎng)為實現(xiàn)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小黑板。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小黑板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jié)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jié)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xiàn)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jié)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jié)課重點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tǒng)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xiàn)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xiàn)語文與生活聯(lián)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布置作業(yè)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yè) 。
a.根據(jù)“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在山的那邊》 篇11
學習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讀音準確、重音及停頓恰當。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
2、品味重點詞語的含義。
3、領會本詩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明確學習目標(出示投影)
三、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投影)
1、注音并解釋:
癡想 凝成 一瞬間 喧騰 隱秘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四、 朗讀(出示投影)
1、朗讀指導: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2、教師朗讀,強調學生注意重音、語氣及停頓。
3、學生散讀,教師巡視指導。
4、指名朗讀,學生評價。
5、齊聲朗讀。
五、整體把握詩歌的內容
分四人一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兩節(jié)詩的大意
教師明確:第1節(jié) 童年時向往與失望
第2節(jié) 成年后執(zhí)著與感悟
六、品味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xiàn)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層含義嗎?
b.在上述研讀的基礎上,思考詩歌所蘊涵的人生哲理。提問、歸納、明確(可多種):
①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xiàn)。
②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斗不能達到
目的就灰心喪氣。
③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七、拓展遷移訓練
1、聯(lián)系個人實際,交流感受。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海”,每個人都跋涉過山。你的“海”與“山”是什么?你是如何做的?
2、根據(jù)你的積累,結合本詩主題,說出1-2句名言警句。
3、聯(lián)想、想像:你還能以什么物象來形容困難挫折,理想,信念,艱苦奮斗?
八、 小結:這首詩,作者取象于大海群山,用以表現(xiàn)自己的人生體驗,讓我們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激發(fā)學生興趣,板書課題
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學生能說對大意就行,。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教師指導] 1、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2、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jié)奏。
選學生代表發(fā)表看法,要求用語簡潔、準確。
學生通過討論,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jié)課重點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tǒng)一,要點合理即可。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xiàn)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九、布置作業(yè) 。
a.根據(jù)“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板書設計:人——山——————————到————————————海
鐵青、無數(shù)——————到達——————————全新的世界
(困難挫折)
奮斗之路———漫長、艱險、曲折、起伏——奮斗目標(理想的世界)
《在山的那邊》 篇12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的常識,反復朗讀,理解蘊涵哲理。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體會本詩中“山”和“海”的藝術形象及蘊涵意味。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 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聯(lián)想想象法 3.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山的畫面
一、導語設計(1)
山對于我們大家并不陌生,當我們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層巒疊嶂的崇山峻嶺時,我們心中一定會有感慨萬千。
而恰恰就是在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勞善良的人們,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無言的大山中,從孩提時他們就懷有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為他們生活中不斷的追求。
現(xiàn)在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去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
導語設計(2)
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小學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你們都有著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為現(xiàn)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么東西呢?
二、資料助讀
1、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種,“五四”以來產生的一 種新的詩體。是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點:高度集中的反映社會生活;包含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jié)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
詩歌一般用于歌詠、朗誦。
2、作者簡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縣(現(xiàn)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yè),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那時候他剛從邊遠山區(qū)來到大學校園,于是寫下了自己當時對人生的感嘆。
三、誦讀感知:
1、生字詞(注音并解釋詞語)
癡( )想 隱( )秘( )
凝( )成 誘( )惑
喧( )騰 瞬( )間
幾( )乎
癡想: 入迷的想。
隱秘: 隱藏,不外露。
凝成: 凝結而成。
誘惑: 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 喧鬧,沸騰。
瞬間:一眨眼之間,形容時間很短。
幾乎:將近于,接近于;差點。
2、聽朗讀,認真地想一想,在這首詩中,有哪些句子、詞語是值得我們三思的,把它們找出來。
朗讀要求:
1、讀出感情。
2、注意語氣、語調。
3、讀準字音、不讀錯別字。
4、要有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5、語音適中、能讓人聽清楚。
播放完后,說明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詞意和句子停頓。然后由學生自己朗讀一遍。
1、詩分兩節(jié),你能說說為什么嗎?
——時間不同了,長大前與長大后
——沒找到海/找到了海
2、請你概括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的內容。
第一節(jié)寫了——小時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節(jié)寫了——長大后對人生的感悟。
3、請從不同角度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1)從事情看:第一節(jié)寫“我”渴望海 第二節(jié)寫“我”追尋海
(2)從時間看:第一節(jié)寫我童年時期 第二節(jié)寫 我長大以后
(3)從心理看:第一節(jié)寫我的向往和困惑 第二節(jié)寫我的感悟與信念
(4)從方式看:第一節(jié)寫我與媽媽的對話 第二節(jié)寫我與讀者的對話
(5)從寫作角度上看:第一節(jié)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xiàn)實中“山”和“海”,是實寫;第二節(jié)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海”象征了信念,是虛寫。
4、作者小時候有一個愿望:看到山那邊的海,在當時,他的愿望實現(xiàn)了嗎?
——沒有,哭著回來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樣子?請描述出來。
驚濤駭浪、風平浪靜、碧水紅花、水天一色
6、作者說的海是什么樣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1、課題
(1)、這首詩歌的題目是《在山的那一邊》,那么看到這個題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邊是什么?
(2)、為什么作者會這樣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因為大山擋住了作者的視線。這里就涉及到了這首詩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經歷。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shù)座環(huán)抱著的群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為一個充滿著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于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并為著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后來,他把在探尋和奮斗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于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因此我認為這篇課文對于你們樹立正確的理想,并培養(yǎng)自己為理想不懈努力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xiàn)在就請大家把剛才找到的,你認為最有價值的句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蘊涵著什么樣的含義。
2、 詩中“山”、“海”的 象征(蘊含)意義。
山—重重艱難險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還有其他的象征意義嗎?
山:
巍峨、高大、雄偉、沉穩(wěn)――成熟、穩(wěn)健
曲折陡峭、封閉堵塞――愚昧狹隘、貧窮落后
海:
海納百川而不言――大度、寬容、謙虛、淵博
動蕩莫測、狂暴不馴――殘暴、兇惡
4、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請嘗試找出來。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即能體現(xiàn)出文章中心的詞或句子. 讀出了文眼,就讀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認為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五、研讀賞析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劃下來一起討論。
范例1: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寫山的顏色,實際寫自己心情難過,形象生動。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幻想破滅
范例2: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飄來”是說童年的認識畢竟膚淺,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也并非確指理想;“種子”比喻信念。
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說后來“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
范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強調失望次數(shù)多。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一座座”說明遇到的困難非常多;“誘惑”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強調 “我”的努力,不灰心。
范例4: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原意是發(fā)呆地想,這里指總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
一次次漫了我枯干的心靈 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六、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動了成長的你,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有無數(shù)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把我們的人生經歷與個人體驗與同學們分享。
七、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xiàn)。
我們知道,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就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八、拓展延伸
1、如何劃分詩的節(jié)奏:
所謂詩,是指借助有節(jié)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文學樣式,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為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
(1)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劃分可以從音節(jié)和意義的角度來劃分如:“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個/黃鸝/鳴/翠柳”。
(2)自由詩的節(jié)奏,由句意和語法規(guī)律來確定,或停于主謂之間,或停于謂賓之間,或停在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靈活性較大。
如:父親的/身影,像個/問號,多少年/一直把什么/尋找;緊彎的/腰身,弓成了/小橋,
馱著兒女/走向 明朝……
2、比較兩首詩在寫法與內容上有何相似之處?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相似處:都表達了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表現(xiàn)了追求過程中的艱難與曲折,抒發(fā)了理想實現(xiàn)時的喜悅心情,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
預感 王家新
此詩以第二人稱的口吻,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tài)顯示了詩人與時間與生命抗爭的冷靜和沉著,同時包含了作者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無奈。
一夜風吹 風哐哐地撲打門窗
風從遠方而來,
轉瞬把一座座城市裹進宇宙的大氣流里
這時房子在漂流,你的靈魂開始漂流
你干脆熄了燈,
不再寫詩 回到黑暗中 讓詩來寫你
讓風把你隨便帶到一個什么地方
你聽到無數(shù)聲音,經歷了一個又一個世紀
最后在一個看不見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處,
聽到風在拔著樹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開了
秋天終于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來
推門見滿地簌簌的落葉
你已形同老人。
(1)風 象征了時間飛逝。
落葉隨風凋零 喻示了青春衰老,生命流逝。“風”象征了什么?“落葉”喻示了什么?
(2)詩人用“夜晚”、“早晨”在全詩中的深刻內涵是什么?
詩人用一個“夜晚”和一個“早晨”,預演了整個生命的歷程。
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0~12題。
山 民
韓 東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么”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著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覺得應該帶著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
到他死的時候
兒子就長大了
兒子也會有老婆
兒子也會有兒子
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
他不再想了
兒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1)為加點字注音。
疲倦: 遙遠: 遺憾:
(2)對本詩主旨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p>
a.“山民”是閉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沖破封閉、保守的強烈愿望。
c.“山民”的遺憾是見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兒子、兒子的兒子身上也不會實現(xiàn)。
d.“山民”對自己理想的實驗只是進行了想像,卻沒有付諸行動。
(3)對本詩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山民》屬于寓言詩,它假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總向往著“海”,見異思遷,總不會成功。
b.“他問”“他想”“他覺得”“他只是遺憾”——詩人選擇這樣的詞語,旨在刻畫一個有思想,有活力,卻戰(zhàn)勝不了命運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山民”對山的疲倦,意味著對現(xiàn)狀的不滿足,因而激發(fā)了新的思維,激起了對新生活的追求。
d.詩篇重在記敘,語言平實流暢,樸素無華;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種方法,如: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等。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4、仿照例句擴寫句子
例: 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樹在點頭→_樹在風中向我點頭→ 我看到樹挺立在風中向我點頭.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山 (困難)
海 (理想)
取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在山的那邊》 篇13
學習目標:
1. 多重朗讀,理解詩意,領悟詩理,品嘗詩味。
2. 能仿寫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類的句式。
3. 能切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實現(xiàn)理想。
教學設想:
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以朗讀為主,從中悟得詩理,對其中的深奧含義不必作死摳式理解,允許學生見仁見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山的那邊》中里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誰能說出關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讀一遍
給生詞注音,如綴連、洗濯、寂寥、玷污、詛咒(全班齊讀,要求響亮、有力量。
三.讓學生邊讀邊理解詩意
不能理解的提出來,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可能的疑問可參看教參上有關分析。
四.提問:
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說說你的感受。
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六.再讀全詩,要求有情感。
七.作業(yè):仿寫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友誼是 , ;友誼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