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通用14篇)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1
一、 學習目標:
1、把握課文線索,學習根據(jù)時間變化來描寫景物的特點。
2、鍛煉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和對語言的理解的能力。
3、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掌握重點詞義。
二、重點難點: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和對語言的理解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課前準備:
1、請教老師或查閱有關(guān)資料,對“山市”這一現(xiàn)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2、搜集有關(guān)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的資料。
五、教學內(nèi)容:
活動一:讀——初步感知
一、導語:“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壯觀的幻景;“山市”蜃樓你可能更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這里,蒲松齡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奇異的圖畫……
二、介紹蒲松齡:
蒲松齡,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文學家。他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家庭,早歲即有文名,多次參加省試,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71歲才援例成為貢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蘇寶應(yīng)做幕客外,都在家鄉(xiāng)當塾師,終身郁郁不得志。《聊齋志異》是他用幾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他稱這是他的“孤憤之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xiàn)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筆調(diào)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著一些宣傳忠孝節(jié)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1、個人自瀆
①要求:結(jié)合注釋,讀得準、讀得流暢、讀出停頓、讀出情感。
②理解以下字詞:
孤塔聳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飛甍 歷歷在目 風定天清 一切烏有 直接霄漢 黯然縹緲 莽莽然 往來屑屑 或憑或立
2、小組競讀
要求:分組合作,設(shè)計美讀方案,讀齊、讀響、讀出滋味。
活動二:譯——確認理解
1、個人自譯
要求:對照注釋,疏通文意,圈點疑難。
2、同桌對譯
要求:互評互補,解決疑難。
3、全班共譯
要求:提出疑難,互問互答。
活動三:演——對照轉(zhuǎn)換
1、分組創(chuàng)設(shè)
要求:發(fā)揮想象,群策群力,編演話劇。
2、佳作展示
要求:選出最佳編演小組登臺表演。
活動四:評——鑒賞延伸
要求:
1、自由品評最佳表演者。
2、自由評說以下問題:
①本文是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敘寫的?找出相應(yīng)的詞語并作解釋。
明確:以時間為線索描寫山市的變化,詞語是:“無何”,不久,不一會兒。“未幾”,不久。“忽”、忽然。“既而”,不久。“逾時”,過了一段時間。“倏忽”,突然。
②文中山市蜃景的變化可分為幾個階段,根據(jù)這幾個階段,用自己的話復述山市的變化過程。
明確:三個階段,即初起階段,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xiàn);發(fā)展階段:城郭的出現(xiàn);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xiàn)。復述內(nèi)容略。
③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圍有哪些事物?城上有樓嗎?城中街道怎樣?危樓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根據(jù)上述提示,以課文的描寫為基礎(chǔ),展開合理的想像,用白話文擴寫山市變化的任何一個階段。(只選一個)字數(shù)不少于300字。
④為什么那時候的人把“山市”又稱為“鬼市”?
(作為問題提出,是為了防止學生以訛傳訛,有正視聽之意,對所要描述的現(xiàn)象有一定的認識。答題核心:這是種因光反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⑤請你對“山市”這一現(xiàn)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⑥請講一則你所熟悉的《聊齋志異》中的故事。
活動五:練——知識鞏固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或根據(jù)漢字寫拼音。
(1)shèn( )景 (2)縣邑( )
(3)青冥( ) (4)飛m6ng( )
(5)高垣( ) 睥( )nì( )
(6)禪( )院 (7)yú( )時
(8)連gèn( ) (9)倏( )忽
2.下列已含通假字的句子是
a.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
b.樓五架,窗扉皆洞開
c.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
d.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3.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正確的一項是
a.念/近中/無此禪院
b.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c.一行有五點/明處
d.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
4.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詞。
(1)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 )( )
(2)或憑或立,不一狀( )( )
(3)層層指數(shù)( )
(4)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 )( )
5.填空
(1)《山市》一文選自________一書;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別號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家。
(2)《山市》一文主要敘寫了________的過程,是以________為序的。
參考答案
1.(l)蜃 (2)yì (3)méng(4)甍 (5)yuán bì 睨 (6)chán(7)逾 (8)亙 (9)shū
2.c(裁通才) 3.a
4.(1)飛檐 才(2)有人,形狀(3)指著數(shù)數(shù)(4)集市 店鋪
5.(1)《聊齋志異》 蒲松齡 留仙 柳泉居士 清 小說
(2)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 時間
結(jié)束語: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現(xiàn)象“山市”,與海市蜃樓一樣,是大氣層中的光線因折射而形成幻景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它美麗而又奇特,難得一見。本文就是根據(jù)目擊者的敘述寫的。它以時間為序歷歷如畫地再現(xiàn)了“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過程,即山市的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xiàn);山市的發(fā)展階段;城市的出現(xiàn);山市的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xiàn)。結(jié)尾照應(yīng)開頭。整篇文章無論是大筆勾勒,還是工筆描摹,都曲盡甚妙,給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2
《山市》一文在今天已經(jīng)教完,現(xiàn)反思如下:
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積累詞語與培養(yǎng)想象力結(jié)合起來,請學生用語言描繪出山市奇幻的景象。還要運用電腦多媒體手段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吸引力,發(fā)展學生形象思維。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雖已初步接觸了文言文,對怎樣學習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體印象,但還是有畏難心理,所以用一種介乎文言文教學與現(xiàn)代文教學之間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并對文言文產(chǎn)生興趣,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的基本目標。
本文的教學大致采用了以下幾種學法:1.情境設(shè)置法。課前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chuàng)設(shè)情境,從感性上讓學生自然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2.誦讀法。教法千變,朗讀為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整堂課我以誦讀貫穿始終,從初讀、譯讀到理讀、背讀,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jié)奏,體會文意,賞析美點,在朗讀過程中考查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3.質(zhì)疑法。教學過程中,我一直鼓勵學生相互釋疑,教師只作適當補充,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討論法。合作討論是這節(jié)課的主導學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5.畫圖法。《山市》中的景色瞬息萬變、虛無縹緲,比較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課堂設(shè)計中我從兩個層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以復述來培養(yǎng)學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以描述畫面的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將語言轉(zhuǎn)化為圖景的空間想象力。
本節(jié)課有些做法是成功的: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guān)系。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才能獲得發(fā)展,潛能才能得到開發(fā)。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概括、復述、描述三個現(xiàn)代文閱讀中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融入到文言文教學中,相互結(jié)合,相得益彰。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jié)課中,除了強調(diào)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4、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jié)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yǎng),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3
教學設(shè)計A
創(chuàng)意說明:學生初學文言文,教師從指導學習方法這一角度來設(shè)計教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學習本文,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由“海市蜃樓”的圖片或有關(guān)錄像導入,引起學生興趣。
二、教師指導朗讀
文言文的學習,重在朗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在朗讀中理解文意,懂得“好文不厭百回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教給學生文言文“五讀法”: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情,四讀品內(nèi)涵,五讀得啟迪。
三、學生自由朗讀
四、疏通文意
學生看注釋講解大意,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質(zhì)疑,全班交流。
五、探究想象
1.山市出現(xiàn)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三階段。初生階段: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xiàn),發(fā)展階段:城郭的出現(xiàn),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xiàn)。
2.想象描述:山市是怎樣一幅畫面。
3.用科學知識解釋山市的形成。
六、布置作業(yè)
1.積累本課的四字短語,并弄通其義。
2.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教學設(shè)計B
創(chuàng)意說明: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讀講畫說”全面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步驟:
一、讀 老師出示讀書方法,學生根據(jù)方法自由讀。在讀中識記生字詞,讀出正確節(jié)奏,讀出語感,讀中通曉大意。
二、講 學生根據(jù)注釋自己講解文意,并小組交流討論,相互質(zhì)疑。在講中弄懂全文,弄清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三、畫 畫出山市形成的幾個過程,在畫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并感受山市的奇特美。
四、說 說山市的成因,運用科學知識解釋其中道理。培養(yǎng)科學探索精神。
五、布置作業(yè) 收集有關(guān)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教學設(shè)計C
創(chuàng)意說明:從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風格角度來指導教學,從而加深對蒲松齡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學生課外閱讀《聊齋志異》。
二、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篇寫讀書筆記。
三、課堂交流讀書筆記,評出最佳讀者。
四、學習《山市》,領(lǐng)略山市的奇特之美,進一步體會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風格。
五、布置作業(yè):課外了解山市的成因。
資料整合
1.有關(guān)資料
海市蜃樓
蓬萊城北海面常現(xiàn)海市蜃樓,古稱“登州海市”,歷史上多有記載。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實際上,海市是一種大氣光學現(xiàn)象。蓬萊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象條件,成為我國海市奇觀出現(xiàn)最頻繁的地區(qū)。蓬萊地處渤海海峽南岬,從東西兩個方向涌來的海流在此交匯,將底層海水連同低溫帶出水面,海面低溫和海峽兩岸的高溫為海市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三足鼎立,長山列島橫臥其間,又為海市的出現(xiàn)提供了借以反射的客觀景物。在日照充足的季節(jié)里,接近海面的空氣呈高密度低溫狀態(tài),空氣密度由下向上陡然減少,光線透過這些不同密度的空氣層時便會發(fā)生折射或全反射,使遠處的景物顯現(xiàn)在空中或海面上,這就是世人所津津樂道的海市蜃樓。由于空氣層動蕩不定,致使顯現(xiàn)的景物時大時小,時斷時連,忽隱忽現(xiàn),變幻莫測,更增添了海市的神秘感。
海市分為上現(xiàn)海市和下現(xiàn)海市兩類,蓬萊海市多為上現(xiàn)海市,色彩豐富,影像清晰多變,極富觀賞價值。
1988年6月17日,山東電視臺記者孫玉平有幸成功地拍攝到蓬萊海市的實況錄像,結(jié)束了世上只有文字記載、沒有影像記錄的歷史,在全國播放后產(chǎn)生了巨大反響,進一步確立了蓬萊海市在國內(nèi)旅游業(yè)界的重要地位。
2.擴讀材料
地 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大震。余適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墻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zhuǎn)側(cè)。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后聞某處井傾側(cè)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shù)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有邑人婦夜起溲溺,回則狼銜其子。婦急與狼爭。狼一緩頰,婦奪兒出,攜抱中,狼蹲不去。婦大號,鄰人奔集,狼乃去。婦驚定作喜,指天畫地,述狼銜兒狀,己奪兒狀。良久,忽悟一身未著寸縷,乃奔。此當與地震時男女兩忘同一情狀也。人之惶急無謀,一何可笑!
這也是一篇選自《聊齋志異》的自然小品文。學生通過閱讀,可激起他們對物理現(xiàn)象的興趣,擴大視野,并可進一步體會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風格。
綜合性學習 :口語交際、寫作
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探索宇宙奧秘的能力。
2.了解月亮文化,提高語文素養(yǎng),增強民族自豪感。
活動安排:
將全班分成四小組進行比賽,每組推選一名裁判。
第一輪:“月球奧秘知多少”小組擂臺賽。
出二十至三十道有關(guān)月球知識的問答題進行必答、搶答。
第二輪:月亮的故事
每組各講一個關(guān)于月亮的故事,評出哪一組講得最清楚流暢、生動形象。
第三輪:月亮詩詞朗誦賽
賽一賽哪一組背誦的關(guān)于月的詩詞又多又好。
第四輪:我心中的月
小組合作寫一首有關(guān)月的詩,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評出最佳詩作。
通過四輪比賽,評出本次活動的最佳小組、最佳個人。
寫作訓練
第一題:假設(shè)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jīng)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第二題:在月球上的一天
第三題:以“月球”為話題,自由命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此次作文為想象作文。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豐富的想象力能為我們未來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所以想象作文的訓練,在任何一個學段都是很有必要的。這三道作文題都與月球有關(guān),而月球又往往最能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想。在這次作文中,同學們盡可以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寫就一篇想象奇特、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怎樣才能寫好它呢?應(yīng)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確定好一個中心,與記實作文一樣,也要有明確的主旨。圍繞月球想表現(xiàn)一個怎樣的中心呢?其二,想象要合情合理。任何想象都是以生活為基礎(chǔ)的,要做到從實際出發(fā)大膽想象,不能胡編濫造。其三,想象的內(nèi)容要具體,做到言之有物,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在寫作中要恰當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如果做到以上幾點,相信一篇精彩的作文會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4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學習文言文誦讀,積累文言詞語,翻譯課文。(重點)
2、疏通課文結(jié)構(gòu),掌握課文內(nèi)容,提取課文主要信息,賞析語句;(重點)
3、通過各學科結(jié)合,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難點)
○教學內(nèi)容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xiàn)到最后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適當探究。
○教學設(shè)計
(一)新課導入
1788年,拿破侖率軍進攻埃及。一天,法軍行進在沙漠途中,突然看見前面有一片模糊的湖光山景。景物倒懸在空中,不一會兒,湖泊又消失得無影無蹤。隨后,他們又看到草葉變成了棕櫚樹叢。這種變幻莫測的景像使法軍十分驚慌、不知所措。士兵們個個被嚇得跪在地上禱告,企求上帝保佑。其實,這種現(xiàn)象就是人們所說的“海市蜃樓”。蒲松齡的《山市》也記載了這種情況。蒲松齡為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xiàn)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二)簡介作者以及作品
蒲松齡(1630或1640--1715年)清朝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南)人。他屢試不第,至71歲方為貢生。長期窮愁潦倒,以教書為業(yè)。一生著作很多,詩、文、詞、賦、戲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為其代表作。
《聊齋志異》是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為主,此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構(gòu)思奇妙,語言生動。“聊齋”,書屋名。“志”,記。“異”,奇異。
(三)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奐huàn邑yì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bì睨nì亙gèn
莽mǎng霄xiāo扉fēi縹piāo緲miǎo逾yǔ倏shū
(四)給重點詞注釋
奐山山市,邑(縣)八景之(的)一也,然(但)數(shù)年恒(經(jīng)常)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喝酒)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青天,天空),相顧(看)驚疑,念(想起)近中(近處)無此禪院(寺院)。無何(不久),見宮殿數(shù)十所,碧瓦飛甍(屋檐),始悟(才明白)為(是)山市。未幾(不久),高垣(高墻)睥睨(矮墻),連亙(連綿不斷)六七里,居然(竟然)城郭(城市)矣。中有樓若者(有的像樓),堂若者(有的像廳堂),坊若者(有的像街巷),歷歷在目(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以(用)億萬計(計算)。忽大風起,塵氣莽莽(廣大)然,城市依稀(隱約)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同“無”)有,惟(只)危(高)樓一座,直接霄漢(云霄與天河)。樓五架(間),窗扉(窗戶)皆洞開(大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shù)(指著點計數(shù)),樓愈高,則明(亮點)漸少。數(shù)至八層,裁(同“才)如星點。又(再)其上,則黯然縹緲(昏暗得看不分明),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形容來往匆匆),或(有的)憑(靠著)或立,不一狀(形狀)。逾時(過了一會兒),樓漸低,可見其(它)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高高的平房);倏忽(突然)如拳如豆,遂(終于)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人家)市肆(集市。肆,店鋪。),與世(塵世)無別,故又名(稱)“鬼市”云。
(五)翻譯全文。(略)
(六)問題探究(學生討論后可自講:)
1、作者描繪山市時,是以什么為序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哪些?
明確:是以時間為序的。忽、無何、未幾、忽、既兒、逾時、倏忽
2、山市的變化過程是怎樣的?用一個成語概括山市的特點。
明確:孤塔>宮殿>城郭>危樓>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見
特點:變化莫測神奇變幻
3、山市出現(xiàn)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1)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xiàn)。
(2)發(fā)展階段:城郭的出現(xiàn)。
(3)*階段:危樓的出現(xiàn)
4、結(jié)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結(jié)尾一段寫山上的“鬼市”,這是補筆,有照應(yīng)開頭的作用,說明“山市”還有別稱。
5、文章對山市景象的描寫生動形象,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以達到這種效果?
明確:夸張: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
比喻: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
排比: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使文章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
6、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描繪的是動景,抓住山市景象變幻莫測的特點來寫,因而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描繪景象的變化。
7.為什么人們又稱“山市”為“鬼市”?它是真的“鬼市”嗎?請用科學知識來說明“山市”的形成原因。
明確: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蜃樓”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而古代的人不知道其科學原理,所以說它是“鬼市”。
海市蜃樓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時發(fā)生全反射而產(chǎn)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層空氣,溫度比上層低,密度比上層大,折射率也比上層大.我們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氣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許多水平氣層組成的.遠處的山峰、船舶、樓房、人等發(fā)出的光線射向空中時,由于不斷被折射,越來越偏離法線方向,進入上層空氣的入射角不斷增大,以致發(fā)生全反射,光線反射回地面,人們逆著光線看去,就會看到遠方的景物懸在空中。
(七)小結(jié)
1.掌握通假字:
①一切烏有(“烏”通“無”,沒有)②.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裁”通“才”)
2.掌握古今詞義不同的詞:
直接霄漢:古義:一直連接到;今義:不經(jīng)過中間的事物
3.詞類活用:
窗扉皆洞開(像洞一樣,名詞做狀語)
4.一詞多義:
見宮殿數(shù)十所(幾,幾個,表示不確定的數(shù)目)
數(shù)至八層(計數(shù))
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但,表轉(zhuǎn)折)
居然城郭矣(竟然,詞尾)
(八)布置作業(yè):完成《導學導練》P72~P73練習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5
學習目標
1、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理解文言詞匯,疏通文意。
2、想像。再現(xiàn)“山市”奇景,理清文章思路。
3、運用。學習文章手法,進行片段練習。
課前準備
1、合理劃分小組
2、初步預習課文
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圖片,導入情境。
師:剛才我們展示的這幾幅圖片就是人們常說的“海市蜃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山市》一文,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奇異的“山市”蜃樓的畫面,其實,“山市”跟“海市”一樣,都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xiàn)象,它美麗而又奇特,然而好幾年也難得一次,所以大多數(shù)人只能望而興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蒲松齡筆下的“山市”,去感受它的奇妙。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活動一:誦讀,疏通文意。
(一)誦讀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更離不開一個“讀”字。我們要通過朗讀,掌握生僻字詞的讀音,把握語音的抑揚頓挫,熟悉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請同學們先自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詞。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提示用圈點法劃出生字。
指名說出生字詞,然后多媒體展示,一起朗讀識記生字。
奐(huàn)山 禹(yǔ) 青冥(míng) 禪(chán)院
飛甍(méng) 高垣(yuán) 睥睨(pì nì) 連亙(gèn)
窗扉(fēi) 逾(yú)時 倏忽(shū)
師:請同學們再次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朗讀課文,要讀準字音、停頓。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或大聲朗讀,或搖頭晃腦似的吟讀,或同桌對讀,或小組齊讀……
師:剛才同學們讀得都很投入,在你朗讀的過程中,有沒有拿不準朗讀停頓的句子?
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一句該怎樣停頓?
師:哪位同學能幫助她一下?
生:我認為這個句子應(yīng)該這樣讀:“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師:好,同學們同意這種讀法嗎?
生齊:同意。
師:還有其他句子嗎?
生:“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這一句我不知道該怎樣讀?
生:應(yīng)該這樣讀吧,“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
師:這樣停頓可以嗎?
生:“不可計/其層次矣”停頓得不恰當,我認為應(yīng)該讀為“不可/計其層次矣”
師:很好,按照意義“計其層次”應(yīng)該是連在一起的。還有其他句子嗎?
生:沒有了。
師:為了檢查課文是不是讀熟了,老師想了一個辦法,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去掉句讀后的原文),自己試讀一下,看能否流暢地把文段讀下來。
學生自由試讀
師:哪位同學為大家朗讀一下?
生紛紛舉手,師指名朗讀,然后齊讀。
點評:該環(huán)節(jié)以誦讀入手,讓學生在誦讀中掃除字詞障礙,掌握課文的朗讀節(jié)奏,為下面對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做鋪墊。其中去掉句讀朗讀一環(huán)節(jié),比較巧妙地檢測了學生對課文文意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二)譯讀
師:同學們剛才的朗讀,字音、停頓都把握得不錯,但是在朗讀的過程中,對于文章內(nèi)容是不是理解了呢?下面就以小組為單位試著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圈注難點,教師適時提示。
師:同學們在小組合作翻譯的過程中,有沒有本小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疑難詞句?
生:“高垣睥睨”是什么意思?
師:哪位同學能為他解答一下?
生:“高垣”是高墻,“睥睨”是指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矮墻,合起來可以理解為高高低低的城墻。
師:對于這個解釋,你還滿意嗎?(滿意)還有其他疑難嗎?
生:“危樓”是什么意思?
師:“危樓”就是危險的樓,是不是?
生齊:不是。
師:那是什么?
生:應(yīng)該是高樓的意思。李白的《夜宿山寺》一詩中有一句“危樓高百尺”,就是這個意思。
師:引申得很好,“危”在這里是“高”的意思。
生:“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這句話該怎樣翻譯?
師:哪位同學能翻譯一下?
生: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有的靠著,有的站著,姿態(tài)各不相同。
師:非常準確。注意其中的“或”,在文言文中,“或”有“有人”“有時”“或許”等多個意思,在這里根據(jù)文意可以理解為“有人”。
師:還有其他疑難嗎?(沒有了)好,看來同學們剛才在疏通文意的時候,小組合作得非常成功,大部分問題都在小組內(nèi)得到了解決。
點評:該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疏通文意,多數(shù)疑難詞句都在小組內(nèi)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由于時間關(guān)系,教師未對文中難點做深入點撥,此環(huán)節(jié)沒有突出文章詞句方面的重難點。
活動二、想像,理清文章思路。
師:同學們在剛才讀課文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xiàn)文章用詞方面突出的語言特點?
生:用了很多表示時間的詞。
生:用了夸張。
師:夸張是一中修辭,不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后面我們要講這個問題的。
生:用了很多四個字的詞語。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那就讓我們再讀課文,畫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和四字美詞,怎么樣?
生讀課文,找詞語。
師:請同學們將劃出的詞語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
生小組交流。
師:關(guān)于時間的詞語有哪些?請各小組說說,看哪個小組說得最全面,最準確。
生:我們小組找了四個,忽、未幾、既而、倏忽。
生:我們找了六個,忽、無何、未幾、忽、既而、倏忽。
師:確實不少了,那么還有沒有?
生:應(yīng)該是七個,還有一個“逾時”。
師:對。“逾時”也是表示時間的,總共有七個,請看大屏幕。
學生結(jié)合大屏幕歸納:
★表示時間的詞語
忽(忽然)——無何(不久,不一會兒)——未幾(與“無何”含義相同)——忽——既而(不久)——逾時(過了一會兒)——倏忽(突然)
師:我們再來看寫景的四字美詞。大家都找了哪些呢?
生:高插青冥、碧瓦飛甍、歷歷在目、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生:還有孤塔聳起、高垣睥睨。
生:還有風定天清、一切烏有。
師:文中的四字美詞真不少,同學們都找得非常用心,讓我們結(jié)合大屏幕熟悉一下:
★寫景的四字美詞
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歷歷在目、風定天清、一切烏有、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師: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注意邊讀邊記一下剛才我們找的這兩類詞語。
學生讀課文,大屏幕出示課文,讓學生在空格處填寫這兩類詞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山市在不斷地變化,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文看看,作者共描寫了幾幅不同的畫面。
生:三幅:孤塔、城郭、危樓。
生:應(yīng)該是四幅吧。還有宮殿。
師:同學們說,應(yīng)該是幾幅呢?
生齊:四幅:孤塔、宮殿、城郭、危樓。
師:作者蒲松齡按時間順序描繪了四幅畫面,為我們再現(xiàn)了山市初生、發(fā)展直至高潮的過程,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將描寫山市內(nèi)容的文字劃分層次。
學生小組討論分層。
師:對于大家討論的結(jié)果,我們先不集體展示,讓我們對課文進行分層次朗讀,看看大家的意見是不是一致。男同學讀第一層初生階段,女同學讀第二層發(fā)展階段,全班齊讀第三層高潮階段。
學生分層朗讀。
師:在剛才朗讀的過程中,老師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同學的意見是一致的,但在一、二層的分界處有個別小組出現(xiàn)分歧。同學們想一想,第一層應(yīng)到“念近中無此禪院”,還是“始悟為山市”?
生:始悟為山市。
師:為什么?
生:應(yīng)為到這里山市才初露端倪。
師:有道理。作者把握住了山市變幻莫測的特點,按時間順序?qū)懗隽松绞杏缮傻较У倪^程,層次分明。
師板書:
時間
A、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xiàn)
(變幻莫測)
B、發(fā)展階段:城郭的出現(xiàn)
C、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xiàn)
師:目睹山市奇景,是偶爾機緣里的幸運。蒲松齡的《山市》文景皆佳,韻味蕩漾。無論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曲盡其妙,給人以身臨其境賞心悅目之感。對于這樣的名篇佳作,我們當然要熟讀成誦。同學們不妨先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層,以最快的速度把它背誦下來。
生背誦自己喜歡的層次。
點評:該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和四字美詞,理清了文章寫作思路,明確了山市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在最初的課堂設(shè)計中,本來有一個用簡單的圖示描繪文中幾幅畫面的環(huán)節(jié),想借助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形象地再現(xiàn)山市奇景,從而培養(yǎng)想象力,加深對文章的印象,可惜因為時間緊張不得不去掉了。
活動三、運用,片段描寫練習。
師:這篇文章在寫法上除了我們剛剛講到的四字美詞和層次分明外,值得我們學習推敲的地方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小組為單位一起討論一下。可以運用“多側(cè)面發(fā)現(xiàn)”的方法,從詞語運用、修辭方法、描寫角度、情感表達以及同學們可以發(fā)現(xiàn)的其他方面加以體會。
學生小組討論。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你所發(fā)現(xiàn)的文章值得我們學習的美點。
生:“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用了夸張,寫出了樓的高。
生:“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用了排比。
生:“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用了比喻。
師:這些都是從修辭的角度說的,還有沒有其他方面的`發(fā)現(xiàn),比如說文章詳略的安排。
生:“危樓”是詳寫的,其他是略寫的。
師:你讀得很細致,文章既有宏觀的勾勒,也有細致的描繪。
生:還有動靜和靜景的結(jié)合。
師:很好。這也是景物描寫的一個角度。
師總結(jié)歸納:
通過同學們剛才的發(fā)言,我們不難看出,文章在寫法上的美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修辭恰當。“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是巧妙的夸張;“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是生動的比喻;“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是整齊的排比。
②詳略得當。作者寫城郭“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頗有恢宏氣象,以虛代實,粗粗勾勒了一個龐大城市的規(guī)模和輪廓。但對“危樓”,不僅描摹了樓的高大、雄偉以及它簡潔、明朗的結(jié)構(gòu),而且還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筆墨,寫出了樓上各色人等的活動,細膩點染了樓中人物的風姿和神態(tài)。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令人賞心悅目。一系列四字美詞的運用,使語言生動活潑、簡潔明了而又富于表現(xiàn)力。
③動靜結(jié)合。作者采用虛實相生、動靜相結(jié)合的筆法,具體描繪了山間蜃景中變幻莫測的一樓一景,一人一態(tài),寫得極有情味,令人目不暇接。
同學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yīng)用,只有能為我所用的東西才會成為屬于自己的知識,蒲松齡用如此優(yōu)美的文筆為我們描繪了難得一見的山市奇觀,我們不妨學習文章的寫法,結(jié)合自己平時的觀察,試著寫一段景物描寫片段。比如日出、日落,風雨……要求:運用時間順序,寫出景物的變化,同時適當運用文中所學的其他手法。
學生自由練筆,然后指名朗讀,相互點評。
(學生片段描寫略。)
點評: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該環(huán)節(jié)重在引導學生總結(jié)學習文章寫法,并結(jié)合片段描寫加以具體運用。
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學習貴在養(yǎng)成好的習慣,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來說,最好的習慣就是積累,這一課,老師建議你積累以下內(nèi)容……
附:知識積累卡
★表示時間的詞語
忽(忽然)、無何(不久,不一會兒)、未幾(與“無何”含義相同)
既而(不久)、逾時(過了一會兒)、倏忽(突然)
★通假字
一切烏有:“烏”同“無”。
裁如星點:“裁”同“才”。
古今異義詞
直接:古義:一直連接到;今義:不經(jīng)過中間的事物。
睥睨:古義:指女墻,即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矮墻;今義:斜著眼睛看。
危樓:古義:高樓;今義:結(jié)構(gòu)不安全的有危險的樓房。
★四字美詞
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碧瓦飛甍、歷歷在目、風定天清、一切烏有、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難句翻譯:
①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之一。
②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沒多久,(又出現(xiàn)了)高高低低的城墻,(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墻,連綿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③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巷的,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
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有靠著的,有站著的,姿態(tài)各不相同。
⑤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
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么區(qū)別。
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我們除了積累好詞、好句之外,還可以積累美文,積累經(jīng)典的古詩詞等等,希望同學們能真正養(yǎng)成善于積累的習慣,它會使你在語文學習中獲益匪淺。
教后反思
大致采用了以下幾種學法:
1、情境設(shè)置法。課前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chuàng)設(shè)情境,從感性上讓學生自然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
2、誦讀法。教法千變,朗讀為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整堂課我以誦讀貫穿始終,從初讀、譯讀到理讀、背讀,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jié)奏,體會文意,賞析美點,尤其是其中的去掉句讀競讀和小組分層朗讀,在朗讀過程中考查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3、質(zhì)疑法。教學過程中,我一直鼓勵學生相互釋疑,教師只作適當補充,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討論法。小組合作討論是這節(jié)課的主導學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5、畫圖法。《山市》中的景色瞬息萬變、虛無縹緲,比較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課堂設(shè)計中我本想從兩個層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以創(chuàng)造性復述來培養(yǎng)學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以畫圖的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將語言轉(zhuǎn)化為圖景的空間想象力。可是因為時間關(guān)系,該環(huán)節(jié)未得實施。同時最后的片段描寫練習也因時間關(guān)系,學生水平未得到真實發(fā)揮,可以說是課堂上的遺憾。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①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②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聯(lián)想及想像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搜集有關(guān)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導人中或結(jié)束時能講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學生借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反復閱讀。愛好美術(shù)的同學可用繪畫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學內(nèi)容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xiàn)到最后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適當探究。
五、教學設(shè)計
1、恰當導入
教師出示下面的圖片,并且給學生推薦下面的新聞稿——
中廣網(wǎng)山東蓬萊5月23日消息(記者王茂盛、通訊員張紹賢、徐愛兵)5月23日16時50分到19時,在“人間仙境”山東蓬萊海濱、蓬萊閣和八仙渡景區(qū)以東海域上空出現(xiàn)了極為罕見的“海市蜃樓”奇觀。據(jù)悉,這次海市蜃樓奇觀是自1988年以來規(guī)模、持續(xù)時間最長、最為清晰的一次,上萬名市民和游客有幸目睹了這一奇觀。5月23日下午兩時,山東蓬萊海濱薄霧漸退,能見度轉(zhuǎn)好,海域上空零星出現(xiàn)幾抹淺*帶狀云霧,并逐漸轉(zhuǎn)白,長島海域出現(xiàn)灰白色漂流物。16時50分,在長山列島之間海域幾座錯落有致的高樓平地而起,并隨著時間的變化時高時低,不斷變幻,宛如鱗次櫛比的城市建筑群,在高樓大廈之間,一座燈塔在碧波蕩漾間清晰可辨,最左面一座廟宇式建筑,逐漸轉(zhuǎn)換成海邊小島,繼而變成高樓,周圍島嶼也不斷變化,時而如被削平的山頭,時而如千孔萬洞的橋梁,這一高度清晰的“海市”奇觀從16:40發(fā)現(xiàn)時開始,直到18時30分后才開始漸漸暗淡,最后到19點在海風中慢慢飄失。這次“海市蜃樓”持續(xù)了兩個多小時。
據(jù)專家介紹,海市是一種光學現(xiàn)象。春夏、夏秋之間,萬里無云,海水與水面的空氣層易出現(xiàn)較大溫差。水溫低于空氣,這時水面的氣層與空中的氣層密度便發(fā)生較大差異,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氣層便會發(fā)生折射或全反射,就形成了海市。這次海市形成一方面是源于近幾年蓬萊市注重生態(tài)建設(shè)和環(huán)境保護,加大空氣污染治理,改善了大氣質(zhì)量的緣故,另一方面是源于連日降雨,雨后天開,天氣比較涼爽的緣故。
(也可以講傳說、講故事,創(chuàng)設(shè)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
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為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xiàn)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2、課題:山市
3、學習目標:a.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b.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麗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4、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學習文言文,“研討與練習”所列字詞:孤塔聳起插青冥碧瓦飛甍歷歷在目風定天清一切烏有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檢查預習,大屏幕出示字詞,學生識記。
一、解釋加點詞語義。答案
1、數(shù)年恒不一見數(shù),幾。恒,經(jīng)常。
2、層層指數(shù)數(shù),數(shù)數(shù)
3、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樓,像樓一樣,堂,像堂一樣,坊,像坊一樣。歷歷在目: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
4、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樓上人往來屑屑屑屑,忙碌的樣子
6、或憑或立,不一狀不一狀
7、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相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教師導讀:閱讀文言文須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驟。方法適當,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覽全文,了解全貌②逐詞逐句,通懂其義
a.識記生字詞a.分析理解詞語
{b.斷清句層次{b.省略補出翻譯
c.朗讀按標點c.精讀分析理解
d.難句村出來d.畫批圈點小結(jié)
對以上方法加以解釋指導,引導學生懂得好文不厭百回讀,在誦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多誦讀的道理。引導學生“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nèi)涵,五讀得啟迪”,在誦讀中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
自主學習
①學生在自由誦讀和教師的學法指導下,自由地進行初讀、再讀、三讀后開展競讀。每小組推薦同學進行朗讀比賽,各組對每組參讀的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參與學習過程。
②學生看注釋講內(nèi)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解句子的含義。
A、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
B、忽見山頭有高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
C、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D、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③學生講述內(nèi)容后,各組之間相互質(zhì)疑,相互解答。教師適時點撥,并加以補充。
5、探究想像
學生討論后可自講:
①山市出現(xiàn)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②結(jié)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理?
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樣一幅神奇的畫面。
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后,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xiàn)分三個階段:初現(xiàn)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xiàn)。結(jié)尾照應(yīng)開頭,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xiàn),少數(shù)人偶遇,多數(shù)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jù)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里展示欣賞。然后總結(jié)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5、拓展練習
①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繼續(xù)收集有關(guān)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創(chuàng)作風格。
6、信息反饋:
附錄資料(課文知識積累)
山市
答案
1、數(shù)年恒不一見數(shù),幾。恒,經(jīng)常。
2、層層指數(shù)數(shù),數(shù)數(shù)
3、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樓,像樓一樣,堂,像堂一樣,坊,像坊一樣。歷歷在目: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
4、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樓上人往來屑屑屑屑,忙碌的樣
子
6、或憑或立,不一狀不一狀
7、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相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譯句子。
1、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公子孫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樓上喝酒。
2、或憑或立,不一狀有的靠著,有的立著,形狀不一。
3、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但是這幾年總不出現(xiàn)一次。
三、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觀察描寫山市的?1、借孫禹年和他朋友的觀察來描寫山市的。
2、由本文的內(nèi)容及“危樓”一詞,你能聯(lián)想古代哪一首的詩歌?2、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3、為什么蒲松齡時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書”?3、當時的人們不能對“山市”這種自然現(xiàn)象作出正確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學的說法來解釋
4、出自本文的成語有哪些?4、子虛烏有、歷歷在目、直沖霄漢、風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繪山市的關(guān)鍵詞語,體會山市形成的過程5、孤塔—宮殿—城市—危樓
6、請你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山市的特點奇異、奇妙、神秘、瑰麗、變化多端、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文。山市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xiàn)象,它很難出現(xiàn),更難為人們所見。這篇文章是根據(jù)目擊者的敘述寫成的。它以時間為序,歷歷如畫的再現(xiàn)了“山市”從生成到消失的過程。這是一片自讀課文,如果學生了解了山市這種現(xiàn)象,學習起來應(yīng)該不困難。如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是難點。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可先讓學生根據(jù)課下的注釋和自己手頭的資料自己來理解課文的大意,然后分小組討論,互相溝通,最后以讓學生當小老師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誦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層次,把握敘事線索。
2、積累文言詞語。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yǎng)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準確解釋課文中的時間詞、形容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儀器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查閱蒲松齡的相關(guān)資料,簡單了解《聊齋志異》。
2、讀課文,對照課下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大意,自行解決生字,把不懂的詞語劃出來。
第一課時
導入
由“海市蜃樓”的圖片導人。你見過這樣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嗎?
引出海市蜃樓: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qū),經(jīng)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這是一種非常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在清朝也有人在山區(qū)看到過類似的現(xiàn)象——山市,蒲松齡用他的筆記錄了下來,今天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一下他的奇妙。
(問:蒲松齡是什么人呢?)請同學來介紹作家作品,教師作適當補充:
蒲松齡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家庭,早歲即有文名,多次參加省試,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71歲才援例成為貢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蘇寶應(yīng)做幕客外,都在家鄉(xiāng)當塾師,終身郁郁不得志。《聊齋志異》是他用幾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他稱這是他的“孤憤之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xiàn)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筆調(diào)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著一些宣傳忠孝節(jié)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整體感知
1、請一位同學讀生字,全班同學一起糾正,然后大家齊讀。
2、指名請幾位學生朗讀課文,互相糾正停頓、讀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齊讀,讀出感情和氣勢。
5、整體感知:課文寫的是什么?
疏通文意
小組討論交流,共同翻譯課文,劃出難懂的字詞句。
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第一部分。
1、學生提問,請老師講解不懂的詞語。
2、老師提問重點詞語以及特殊句式,學生回答:
然:可是恒:常常同仁:友人孤:獨。青冥:青天、天空。冥:深遠。
顧:看念:心想近中:附近無何:不一會兒甍:屋檐。
始:才。悟:明白,醒悟。高垣:高強。睥睨:城墻上呈現(xiàn)凹凸性的矮墻。
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特殊句式
判斷句: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省略句: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
3、請一位同學來翻譯這一部分,師生共同糾正。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來當小老師。
由四人小組推選代表做老師,由學生講解課文字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老師作為學生,隨時以提問題的方式加以指導。(這一部分內(nèi)容比較多,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自己把握。沒有完成的內(nèi)容可以放到下一節(jié)課。)
1、重點字詞:
若:像歷歷:清楚地莽莽然:形容掛起的塵土迷茫無邊。
依稀:隱隱約約,模糊不清。既而:一會兒定:安定,停息。
烏有:沒有。烏通無。霄漢:云霄與天河。窗扉:窗戶。洞開:大開。
指數(shù):用手指指點著數(shù)。裁:通才。只:僅。黯然縹緲:昏暗的分不清楚。
屑屑:忙碌的樣子。憑:靠著。狀:姿態(tài)。逾:超過舍:房屋
倏忽:突然人間:人家、住戶市肆:集市。
2、特殊句式
倒裝句: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樓五架
詞類活用:樓五架,窗扉皆洞開。洞:名詞用作狀語,像洞一樣。
逾時,樓漸低。低,形容詞用作動詞,降低。
3、一詞多義
然:可是(然數(shù)年恒不見)
————的樣子(塵氣莽莽然)
數(shù):幾(見宮殿數(shù)十所)
點數(shù)(層層指數(shù),樓逾高。)
4、指名請同學翻譯,大家共同訂正。
5、指導朗讀。
作業(yè)
熟讀課文,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導入
偶見山市奇觀,引人驚異。請你概述山市出現(xiàn)的情況。(復述學過的內(nèi)容)
請一位同學做小老師,提問上節(jié)課學過的重點的字詞句。
探究思考
1、課文是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敘寫的?找出相應(yīng)的詞語。
全文以時間為線索,忽見——無何——未幾——忽——既而——逾時——倏忽
從中可以看出山市的變化是怎樣的?(快)
2、山市出現(xiàn)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xiàn)。
發(fā)展階段:城郭的出現(xiàn)。
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xiàn)。
3、這是誰看到的?
孫公子禹年以及同人。
請找出目擊者心理變化的詞語,想想為什么有這種變化呢?
驚疑悟
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xiàn)的,而且跟實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驚”。
但一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宮殿出現(xiàn),才悟出原來這是“山市”。這樣寫就把讀者帶到目擊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寫仍是目擊者所見畫面,但讀者在感覺上發(fā)生了變化:一切都如同親見。
4、在發(fā)展階段你可以看出,城郭是怎樣的?從哪里看出來的?
“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說明城郭頗有恢宏的氣象。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shù)語,卻活靈活現(xiàn),可以誘發(fā)讀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卷來。
這幅畫卷最后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若失。
5、在高潮階段對危樓的描寫非常細致生動,危樓是怎樣的?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樓上有什么?為什么要寫人的活動?
樓是高大、雄偉的。結(jié)構(gòu)簡潔、明朗。
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世無異,這又給人以親切感,作者不僅看到山市里的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山市里人情風俗的氣息,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增強了觀賞的興趣。
最后寫幻景的消失,跟影視中的漸隱鏡頭頗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無窮。
6、結(jié)尾的作用是什么?
結(jié)尾照應(yīng)開頭,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xiàn),少數(shù)人偶遇,多數(shù)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jù)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聯(lián)想和想象以及語言訓練)
拓展延伸
古代的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又稱它為“鬼市”,你懂嗎?能否用科學解釋這神奇的現(xiàn)象?
大自然是偉大的、神奇的,常常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據(jù)說人類現(xiàn)在了解的大自然還不及大自然的百分之一,大自然中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探索。你知道那些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呢?可以告訴我們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未知世界)
希望同學們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希望同學們常常去和大自然聊聊天,和大自然做好朋友,好嗎?
作業(yè)
1、請用自己的筆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繪畫好的同學可以畫出,在班里展示欣賞。
2、繼續(xù)收集有關(guān)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課后小結(jié):
文言文一般比較枯燥,學生不喜歡學。讓學生來做小老師,可以比較有效的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在學生做老師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學得很象,先由學生提問,再由老師提問字詞,再提問句子、翻譯、請同學朗讀等,而且會對同學們的回答做出評價,這都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的能力還真是不容小覷。通過這樣一次訓練,也促使他們用心的去學著理解課文,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內(nèi)容,盡量主動的做到象老師一樣高屋建瓴,心中有數(shù)。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8
《山市》原文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shù)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shù),樓愈高,則明漸少。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山市》教案
一、教學目標
①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②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聯(lián)想及想像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搜集有關(guān)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導人中或結(jié)束時能講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學生借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反復閱讀。愛好美術(shù)的同學可用繪畫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學內(nèi)容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xiàn)到最后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適當探究。
五、教學設(shè)計
1、恰當導入
據(jù)專家介紹,海市是一種光學現(xiàn)象。春夏、夏秋之間,萬里無云,海水與水面的空氣層易出現(xiàn)較大溫差。水溫低于空氣,這時水面的氣層與空中的氣層密度便發(fā)生較大差異,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氣層便會發(fā)生折射或全反射,就形成了海市。這次海市形成一方面是源于近幾年蓬萊市注重生態(tài)建設(shè)和環(huán)境保護,加大空氣污染治理,改善了大氣質(zhì)量的緣故,另一方面是源于連日降雨,雨后天開,天氣比較涼爽的緣故。
(也可以講傳說、講故事,創(chuàng)設(shè)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
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為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xiàn)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2、課題:山市
3、學習目標:
a.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b.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麗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4、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學習文言文,“研討與練習”所列字詞:孤塔聳起插青冥碧瓦飛甍歷歷在目風定天清一切烏有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檢查預習,大屏幕出示字詞,學生識記。
一、解釋加點詞語義。答案
1、數(shù)年恒不一見數(shù),幾。恒,經(jīng)常。
2、層層指數(shù)數(shù),數(shù)數(shù)
3、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樓,像樓一樣,堂,像堂一樣,坊,像坊一樣。歷歷在目: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
4、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樓上人往來屑屑屑屑,忙碌的樣子
6、或憑或立,不一狀不一狀
7、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相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教師導讀:閱讀文言文須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驟。方法適當,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覽全文,了解全貌②逐詞逐句,通懂其義
a.識記生字詞a.分析理解詞語
{b.斷清句層次{b.省略補出翻譯
c.朗讀按標點c.精讀分析理解
d.難句村出來d.畫批圈點小結(jié)
對以上方法加以解釋指導,引導學生懂得好文不厭百回讀,在誦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多誦讀的道理。引導學生“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nèi)涵,五讀得啟迪”,在誦讀中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
自主學習
①學生在自由誦讀和教師的學法指導下,自由地進行初讀、再讀、三讀后開展競讀。每小組推薦同學進行朗讀比賽,各組對每組參讀的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參與學習過程。
②學生看注釋講內(nèi)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解句子的含義。
A、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
B、忽見山頭有高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
C、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D、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③學生講述內(nèi)容后,各組之間相互質(zhì)疑,相互解答。教師適時點撥,并加以補充。
5、探究想像
學生討論后可自講:
①山市出現(xiàn)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②結(jié)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理?
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樣一幅神奇的畫面。
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后,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xiàn)分三個階段:初現(xiàn)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xiàn)。結(jié)尾照應(yīng)開頭,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xiàn),少數(shù)人偶遇,多數(shù)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jù)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里展示欣賞。然后總結(jié)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5、拓展練習
①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繼續(xù)收集有關(guān)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創(chuàng)作風格。
6、信息反饋:
附錄資料(課文知識積累)
山市
答案
1、數(shù)年恒不一見數(shù),幾。恒,經(jīng)常。
2、層層指數(shù)數(shù),數(shù)數(shù)
3、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樓,像樓一樣,堂,像堂一樣,坊,像坊一樣。歷歷在目: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
4、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樓上人往來屑屑屑屑,忙碌的樣子
6、或憑或立,不一狀不一狀
7、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相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譯句子。
1、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公子孫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樓上喝酒。
2、或憑或立,不一狀有的靠著,有的立著,形狀不一。
3、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但是這幾年總不出現(xiàn)一次。
三、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觀察描寫山市的?
1、借孫禹年和他朋友的觀察來描寫山市的。
2、由本文的內(nèi)容及“危樓”一詞,你能聯(lián)想古代哪一首的詩歌?
3、為什么蒲松齡時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書”?
4、出自本文的成語有哪些?
5、找出文中描繪山市的關(guān)鍵詞語,體會山市形成的過程
6、請你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山市的特點奇異、奇妙、神秘、瑰麗、變化多端
《山市》教學反思
山市》出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山市,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是大氣中由于光線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因出現(xiàn)在山上,所以稱為“山市”。作者在那個時代,還不能理解海市蜃樓的形成原因,故又稱此幻象為“鬼市"。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級上《山市》教學反思。
我講的是《山市》,講完之后,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學過程。覺得每走一步,思考一下,并善于總結(jié)歸納,是取得成績的一條捷徑。
第一課時
理解文意時,我本打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助,讓他們自主學習,但學生的基礎(chǔ)太差,于是我就不敢放手,學生也就成為被動的接受知識的人。導致我的課堂就死氣沉沉的,變成比較傳統(tǒng)的一節(jié)課。因此,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將相信自己,相信學生,逐步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方法與技巧(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動起來),讓他們真正喜歡語文。
第二課時
吸取前一節(jié)課的教訓,提前布置預習任務(wù),并設(shè)置了大量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我反復的強調(diào),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上課前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了如指掌。所以當我將“合作與探究”融入課堂時,學生顯得特別興奮,都爭著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使課堂氣氛變得熱烈。
2、大膽放手,挖掘潛能。
本節(jié)課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們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jié)課中,除了強調(diào)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試著做到舉一反三。
4、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jié)課,但是我注重多種能力訓練滲透課堂中。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如歸納總結(jié)通假字、一字多義、古今異義;如想象能力等。
這課的學習,盡管完成了教學目標,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海市蜃樓形成原因沒有細致分析、討論;學生提出一些自己常見現(xiàn)象沒有解決;對于記敘的方法學生也是模棱兩可……
經(jīng)后的教學中,我將善于思考、總結(jié),努力尋找適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9
此“睥睨”非彼“埤堄”也
——初中語文教材正
丹徒縣高橋中學 殷宏志
洪宗禮主編的初中語文教材第四冊選了《山市》一文。這是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第六卷中的一篇,其中有這樣一句:“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教材注解將“睥睨”解釋為“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矮墻,女墻”,從詞義的角度看,此處的確是指“城上的矮墻”,但問題在于“睥睨”這個詞并不能解釋為“女墻”。和洪先生持相同觀點的是《聊齋志異選》,也許洪先生正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張友鶴注)
張先生的注我覺得牽強附會,難以說通,于古漢語知識相悖。不妨引用張注讓讀者思考,括號內(nèi)為我所加:“本指斜著眼睛看,瞧不起人的意思(對‘睥睨’的本義解釋是對的)。引伸把城墻也叫做‘睥睨’,因為城墻居高臨下,從城墻洞里看出去也好像用眼睛倨傲看人一樣。(這樣引申解釋未免讓人覺得可笑)”。王力先生曾說過“法無十不立”,正是這句話提醒了我:張注與洪注都缺乏古代漢語例證。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首先從文字學及古漢語知識角度證明“睥睨”與“女墻”無關(guān)。“睥”一般不單獨使用,暫且放一放;“睨”,形聲字,從目,兒聲,本義斜視。《說文解字》上說“睨,視也。”例證:“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左傳·哀公十三年》;“睨而視之。”――《禮記·中庸》;“雖羿逢蒙不能眄睨也。”――《莊子》;“相如持其璧睨柱。”――《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宋·歐陽修《歸田錄》;“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楚辭·離騷》,玉逸注:“睨,視也。”“睥睨”可引申為:顧視,回視,尋視。例證:“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墨子》。也可引申為:偏斜。例證:“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莊子》。
睥睨,后來逐漸作為一個詞來使用。解釋為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子或窺視。前義例如“睥睨眾史如庸奴。”――王安石《虎圖》;“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史記·信陵君列傳》。后義例如“睥睨宮闈”之類。
接著我證明“睥睨”實際應(yīng)為“埤堄”或“俾倪”。先看“埤”字,它通“陴”。城上女墻,上有孔穴,可以窺外 。《商君書·賞刑》中有“舉兵伐曹、五鹿,及反鄭之埤,東衛(wèi)之畝,勝荊人于城濮。”。“陴”,形聲字,從阜,卑聲。從阜則與高下有關(guān),與建筑有關(guān)。本義指城上女墻,上有孔穴,可以窺外。《說文解字》中說:“陴,城上女墻俾倪也。”南朝齊·丘遲《與陳伯之書》一文中有“撫弦登陴。”《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有“守陴者皆哭。”皆可為證。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埤堄”單獨的詞條,解釋為“城上矮墻”。
埤堄也作俾倪,城墻上齒狀的矮墻。前文所引《說文解字》中說:“陴,城上女墻俾倪也。”《墨子·備城門》中有“俾倪廣三尺,高二尺五寸。”這個詞可引申為斜視,有厭惡或輕蔑的意思,“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史記·魏公子列傳》;這一用法已與“睥睨”無異了。
綜上考證,我認為《山市》一文中的“睥睨”實際應(yīng)作“埤堄”(也可寫作“俾倪”),解釋為“城上矮墻”。蒲松齡寫成“睥睨”我就不去考證其原因了,或許是通假使用吧;但張先生和洪先生的注解,因為沒有追溯詞源勉強解釋,所以不正確,教材應(yīng)當修正。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① 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②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聯(lián)想及想像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搜集有關(guān)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導人中或結(jié)束時能講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學生借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反復閱讀。愛好美術(shù)的同學可用繪畫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學內(nèi)容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xiàn)到最后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適當探究。 五、教學設(shè)計 1、恰當導入 教師出示下面的圖片,并且給學生推薦下面的新聞稿——
中廣網(wǎng)山東蓬萊5月23日消息(記者王茂盛、通訊員張紹賢、徐愛兵)5月23日16時50分到19時,在“人間仙境”山東蓬萊海濱、蓬萊閣和八仙渡景區(qū)以東海域上空出現(xiàn)了極為罕見的“海市蜃樓”奇觀。據(jù)悉,這次海市蜃樓奇觀是自1988年以來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最為清晰的一次,上萬名市民和游客有幸目睹了這一奇觀。5月23日下午兩時,山東蓬萊海濱薄霧漸退,能見度轉(zhuǎn)好,海域上空零星出現(xiàn)幾抹淺黃色帶狀云霧,并逐漸轉(zhuǎn)白,長島海域出現(xiàn)灰白色漂流物。16時50分,在長山列島之間海域幾座錯落有致的高樓平地而起,并隨著時間的變化時高時低,不斷變幻,宛如鱗次櫛比的城市建筑群,在高樓大廈之間,一座燈塔在碧波蕩漾間清晰可辨,最左面一座廟宇式建筑,逐漸轉(zhuǎn)換成海邊小島,繼而變成高樓,周圍島嶼也不斷變化,時而如被削平的山頭,時而如千孔萬洞的橋梁,這一高度清晰的“海市”奇觀從16:40發(fā)現(xiàn)時開始,直到18時30分后才開始漸漸暗淡,最后到19點在海風中慢慢飄失。這次“海市蜃樓”持續(xù)了兩個多小時。
據(jù)專家介紹,海市是一種光學現(xiàn)象。春夏、夏秋之間,萬里無云,海水與水面的空氣層易出現(xiàn)較大溫差。水溫低于空氣,這時水面的氣層與空中的氣層密度便發(fā)生較大差異,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氣層便會發(fā)生折射或全反射,就形成了海市。這次海市形成一方面是源于近幾年蓬萊市注重生態(tài)建設(shè)和環(huán)境保護,加大空氣污染治理,改善了大氣質(zhì)量的緣故,另一方面是源于連日降雨,雨后天開,天氣比較涼爽的緣故。 ( 也可以講傳說、講故事,創(chuàng)設(shè)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
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為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xiàn)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2、課題:山市 3、學習目標:a.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b.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麗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4、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學習文言文,“研討與練習”所列字詞:孤塔聳起插青冥 碧瓦飛甍 歷歷在目 風定天清 一切烏有 直接霄漢 黯然縹緲 檢查預習,大屏幕出示字詞,學生識記。
一、解釋加點詞語義。
答 案1、數(shù)年恒不一見數(shù),幾。恒,經(jīng)常。2、層層指數(shù)數(shù),數(shù)數(shù)3、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樓,像樓一樣,堂,像堂一樣,坊,像坊一樣。歷歷在目: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4、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5、而樓上人往來屑屑屑屑,忙碌的樣子6、或憑或立,不一狀不一狀7、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相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教師導讀:閱讀文言文須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驟。方法適當,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覽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詞逐句,通懂其義 a.識記生字詞 a.分析理解詞語 {b.斷清句層次 {b.省略補出翻譯 c.朗讀按標點 c.精讀分析理解 d.難句村出來 d.畫批圈點小結(jié) 對以上方法加以解釋指導,引導學生懂得好文不厭百回讀,在誦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多誦讀的道理。引導學生“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nèi)涵,五讀得啟迪”,在誦讀中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 自主學習 ① 學生在自由誦讀和教師的學法指導下,自由地進行初讀、再讀、三讀后開展競讀。每小組推薦同學進行朗讀比賽,各組對每組參讀的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參與學習過程。 ② 學生看注釋講內(nèi)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解句子的含義。
a、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
b、忽見山頭有高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
c、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d、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③ 學生講述內(nèi)容后,各組之間相互質(zhì)疑,相互解答。教師適時點撥,并加以補充。 5、探究想像 學生討論后可自講: ① 山市出現(xiàn)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② 結(jié)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樣一幅神奇的畫面。 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后,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xiàn)分三個階段:初現(xiàn)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xiàn)。結(jié)尾照應(yīng)開頭,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xiàn),少數(shù)人偶遇,多數(shù)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jù)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里展示欣賞。然后總結(jié)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5、拓展練習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xù)收集有關(guān)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創(chuàng)作風格。 6、信息反饋:
附錄資料(課文知識積累)
山 市
答 案1、數(shù)年恒不一見數(shù),幾。恒,經(jīng)常。2、層層指數(shù)數(shù),數(shù)數(shù)3、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樓,像樓一樣,堂,像堂一樣,坊,像坊一樣。歷歷在目: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4、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5、而樓上人往來屑屑屑屑,忙碌的樣子6、或憑或立,不一狀不一狀7、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相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二、翻譯句子。 1、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公子孫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樓上喝酒。2、或憑或立,不一狀有的靠著,有的立著,形狀不一。3、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但是這幾年總不出現(xiàn)一次。三、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觀察描寫山市的?1、借孫禹年和他朋友的觀察來描寫山市的。2、由本文的內(nèi)容及“危樓”一詞,你能聯(lián)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詩歌?2、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3、為什么蒲松齡時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書”?3、當時的人們不能對“山市”這種自然現(xiàn)象作出正確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學的說法來解釋4、出自本文的成語有哪些?4、子虛烏有、歷歷在目、直沖霄漢、風定天清5、找出文中描繪山市的關(guān)鍵詞語,體會山市形成的過程5、孤塔—宮殿—城市—危樓6、請你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山市的特點奇異、奇妙、神秘、瑰麗、變化多端、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11
各位評委:
我說課的題目是:《山市》。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wù)剬@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20課。本單元主要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nèi)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現(xiàn)象與“海市蜃樓”相似,可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適當?shù)奶骄俊Un文用精練生動的語言描述山市的生成、發(fā)展、高潮及至消失的過程,極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讀課文,學生學習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階段(這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接觸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對文言字詞、語法的要求可以盡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貫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教育,結(jié)合本單元的特點,我把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
豐富想象,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山市”神奇、壯麗的幻景。
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重點:發(fā)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神奇,并再現(xiàn)“山市”。
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頭表達能力。
學情分析
初中一年級學生較活躍,形象思維較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意義識記已優(yōu)于機械識記,自我意識較強,對事物有一定的獨立見解,但他們的有意注意穩(wěn)定性較差。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積累詞語與培養(yǎng)想象力結(jié)合起來,請學生用畫筆或語言描繪出山市奇幻的景象。還要運用電腦多媒體手段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吸引力,發(fā)展學生形象思維。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雖已初步接觸了文言文,對怎樣學習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體印象,但還是有畏難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jù)要求用一課時來完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抓好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外利用工具書、課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夠找出難詞難句,并對課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預習要求:①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注意語速和語調(diào)。
②借助工具書和書中注釋疏通文意,準備復述課文。
⑵預習步驟:①初讀:識記生字詞,分清停頓,標出難詞難句。
②再讀:逐詞逐句疏通文意,補出省略的翻譯。
二、教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設(shè)計了以下教法:
情境設(shè)置法。
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chuàng)設(shè)情境。首先是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片斷,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其次整節(jié)課都在具有神秘氣息的中國古典民樂的氛圍中。課件的背景是與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國古典山水畫,字體采用楷書、隸書、行書等書法字體。整體界面古色古香,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從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在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課文的意境中。
誦讀法
教法千變,朗讀為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要克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激發(fā)學習興趣,就要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jié)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質(zhì)疑法
課前作好預習,課上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
討論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將簡單的分組討論引向有組織、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層次的討論形式。
畫圖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萬變、虛無縹緲,比較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從三個層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①以創(chuàng)造性復述來培養(yǎng)學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給景物畫插圖的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將語言轉(zhuǎn)化為圖景的空間想象力。③最后又給插圖配上文字,將再造想象力與空間想象力相結(jié)合。
學法
在我的教學設(shè)計中,始終貫徹了新課標的精神,即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共同發(fā)展。
圈點勾畫法
此法主要用在預習以及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預習中,圈出生字詞,劃出疑難句,注出自讀心得。在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要通過快速默讀,標出“山市”的初生、發(fā)展、高潮與消失四個階段。
文言文閱讀法
在預習中使用“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nèi)涵,五讀得啟迪”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誦讀法
把握文言文的節(jié)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討論法
充分討論,互相啟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團隊的力量。
畫圖法
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用圖畫再現(xiàn)“山市”,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
先播放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燈神一夜之間在沙漠上建起了無數(shù)宮殿。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動畫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現(xiàn)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xiàn)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lǐng)會“山市”的神奇吧!
[說明]:設(shè)計此環(huán)節(jié)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后面的活動作好情感準備。
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理解課文大意是一切活動的基礎(chǔ),因此,要在檢查預習的基礎(chǔ)上整體感知課文。具體做法是:①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是朗讀、詞義句義、課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②齊讀課文,解釋課后練習中的詞語,反饋預習情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別請兩位同學復述課文,并請其他同學點評優(yōu)劣。評價的重點放在文言文的復述是否僅僅是機械的翻譯,倡導創(chuàng)造性復述,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再現(xiàn)“山市”作鋪墊。
合作探究,培養(yǎng)想象力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要求學生研讀相關(guān)段落,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驟:
①快速默讀課文,檢索主要信息,并圍繞它展開討論:可以將“山市”的變化畫成幾副圖,挑選一副圖思考:該圖中有哪些內(nèi)容?(文中之景學生可以說得很好,主要引導學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多媒體出示板書,并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樓的周圍還應(yīng)該有山、有樹、有小橋流水……把文中沒有提到,現(xiàn)實中有的事物畫進去。那么請問文中的孤塔、危樓都“直接霄汗”,我們在有限的畫紙上怎樣表現(xiàn)無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組活動再現(xiàn)“山市”的奇幻場景,由小組長組織分工,擅長畫的畫,擅長作文的同學就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該場景,可以是描寫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詩歌等形式。
③請各小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談?wù)剟?chuàng)作的設(shè)想及過程。
拓展延伸
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經(jīng)常看見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通過這一問題自然的將思考從課內(nèi)到課外,從文本遷移到自然科學,激發(fā)學生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
總結(jié)評價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雖然我們無緣目睹海市蜃樓,但同學們能充分發(fā)揮想象,用手中的筆再現(xiàn)“山市”,真是棒極了!!最后讓我們回歸文本,在朗讀中體會“山市”的神奇、壯麗吧!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對學生活動給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勵,并回歸文本,從整體感知到局部的活動,最終又回到對整體的把握上,體會文言文的音樂美、語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作業(yè)
請同學們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講給父母聽。
[說明]:通過講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變化過程更清晰的呈現(xiàn)在學生的頭腦中,進一步培養(yǎng)想象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碧瓦飛甍、歷歷在目、風定天清、一切烏有、直接霄漢、黯然縹緲”等語匯。
2.熟悉課文內(nèi)容,了解、認識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樓現(xiàn)象。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課文寫景的內(nèi)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生動描繪變幻莫測的山市蜃景的寫法。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語匯,概括山市出現(xiàn)全過程的寫景內(nèi)容,把握行文思路。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知識能力目標:
1、掌握蒲松齡極《聊齋志異》有關(guān)文學常識。
2、積累文言詞語,翻譯重點詞句。
3、誦讀課文。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海市蜃樓這個詞語嗎?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板書文題、作者)
二、蒲松齡和《聊齋志異》資料助讀
1.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人,清代文學家。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家庭,早歲即有文名,多次參加省試,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71歲才援例成為貢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蘇寶應(yīng)做幕客外,都在家鄉(xiāng)當塾師,終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齋志異》是他用幾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他稱這是他的“狐憤之書”(取義孤獨、悲憤)。
2.《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491篇,多數(shù)故事通過描寫妖狐神鬼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是蒲松齡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三、順暢誦讀,整體感知
㈠ 聽讀。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讀出停頓和語氣節(jié)奏,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畫出疑難字詞。
㈡ 學生自讀
(可用默讀、輕讀、放聲讀等多種形式 ; 結(jié)合課文注釋,利用字詞典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釋義,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難字句。)
1.注音
蜃(shèn)景 奐(huàn)山 禹(yǔ) 青冥(míng)
禪(chán)院 甍(méng) 高垣(yuán) 睥睨(pì nì)
連亙(gèn) 窗扉(fēi) 逾(yú)時 倏忽(shū)
2.釋義
(1)通假字:
一切烏有:“烏”同“無”。裁如星點:“裁”同“才”。
(2)字詞理解
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然,但是; 恒,經(jīng)常。
塵氣莽莽然:莽莽,廣大; 然:……的樣子
數(shù):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數(shù)詞,幾)
層層指數(shù)(點數(shù),計算)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墻。
居然城郭:居然,竟然。
歷歷在目:歷歷,(物體或景物)一個一個清清楚楚的。
危樓一座:危,高。
黯然縹緲:昏暗得看不分明。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往來屑屑:形容來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樣子。
或憑或立:或:有的;憑,靠著。
(3)整理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并正確解釋。
時間詞語:忽(忽然)、無何(不久,不一會兒)、未幾(與“無何”含義相同)、既而(不久)、逾時(過了一會兒)、倏忽(突然)
(4)難句翻譯:
①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譯: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之一。
②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譯:沒多久,(又出現(xiàn)了)高高低低的城墻,(頂上)呈凹凸形的矮墻,連綿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③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譯: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
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譯:(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有靠著的,有站著的,姿態(tài)各不相同。
⑤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
譯: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么區(qū)別。
㈢ 集體順暢朗讀,熟悉課文情節(jié)。試用“‖”給文章劃分層次,并說出理由。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層次:奐山山市……不一見。‖孫公子禹年……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鬼市”云。
文章起筆奇特說明山市難得,文章是根據(jù)目擊者的敘述寫成。主體部分描繪山市出現(xiàn)的全過程,結(jié)尾一段寫山上的“鬼市”是補筆,有照應(yīng)開頭的作用,說明奐山這個地方確實能看到這種奇異的現(xiàn)象。
第二課時
知識能力目標:1、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課文內(nèi)容;2、正確認識“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情感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翻譯課文,探究課文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研習課文內(nèi)容
1.熟讀課文開頭,用原句填充:山市景觀美麗而又奇特,說明山市獨特的語句是。指出山市見之不易的語句是。
明確:“邑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2.討論分析主體部分,理清描寫層次。
(1)生動有感情地自由誦讀,思考:
①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變化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請簡練概括。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試作復述。
明確:統(tǒng)觀山市出現(xiàn)的全過程,可分三個階段,即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xiàn);發(fā)展階段:城郭的出現(xiàn);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xiàn)。
什么叫山市?
——山里面的海市蜃樓
(2)、誰知道海市蜃樓是怎么產(chǎn)生的?
海市蜃樓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海市蜃樓,是大自然中一種光的折射與反射現(xiàn)象。
為什么古時的人們稱“山市”為“鬼市”
鬼市:古時的人們由于科學知識不夠全面無法解釋山市等大自然的現(xiàn)象,總以為是鬼神在作怪,所以把這些解釋不了的現(xiàn)象稱做“鬼市”
( 3 )(海市蜃樓不是每天可以看到的,但是因為他的神奇和變換,它仍然被評為縣里的八大景觀之一,作者在寫孫公子他們看到的山市時也寫得非常的詳細,我們一起再來看一下課本,)
作者筆下的山市是怎么樣的?
山市變幻: 孤塔————宮殿————城郭————危樓————常樓高舍———消失
(4 ) 作者一共寫了山市的六種景象,這六種景象都是同時產(chǎn)生的嗎?它們是按照一種什么順序來寫的了? ——————不是,時間順序
時間順序: 忽見————無何 ————未幾————既而————逾時———倏忽
(5) 海市蜃樓變換多端,數(shù)年都見不到一次,大家想想孫公子他們看到山市時他的心情是怎么樣的(要答出變化)
心情變化: 疑惑————明白————驚嘆————驚奇————可惜——可惜
相顧驚疑——始悟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樓一座— 漸小—不可見
②山市變化的三個階段是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敘寫的,找出相應(yīng)的標示性詞語。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山市的特點。
明確:以時間為線索描寫山市的變化。標示性的詞語是:忽、無何、未幾、既而、逾時、倏忽、變幻莫測。變幻神奇
3、文章結(jié)尾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人們又稱“山市”為“鬼市”?
明確:結(jié)尾照應(yīng)開頭。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4、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二.問題討論
(1)根據(jù)下列提示感知、想像山市蜃景。
①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圍有哪些事物?(山頭。“宮殿數(shù)十所,碧瓦飛甍”)
②城上有樓嗎?你看見城中的街道了嗎?(“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
③危樓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樓上人往往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2)偶爾機緣能見到奇異山市景觀的幸運目擊者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
明確: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xiàn)的,而且跟實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驚”,但一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宮殿出現(xiàn),才悟出原來是“山市”。
(3)文中為什么稱“山市”為“鬼市”?請查閱有關(guān)資料對山市的成因作一科學說明。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大氣中由于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當空氣各層的密度有較大的差異時,遠處的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空氣層就發(fā)生折射或全反射,這時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物體的影像。這種現(xiàn)象多在夏天出現(xiàn)在沿海一帶或沙漠地方。
三、課堂小結(jié)
目睹山市奇景是偶爾的機緣。蒲松齡的《山市》文景皆佳,把山市出現(xiàn)消失都描繪得歷歷如畫,讓人如臨其境。同學們可以閱讀《聊齋志異》中其它故事,相信大家會開卷有益。
四、課堂練習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或根據(jù)漢字寫拼音。
(1)shèn(蜃)景 (2)縣邑(yì)(3)青冥(míng) (4)飛méng(甍)
(5)高垣(yuán)(6)睥( pì )nì( 睨)(7)禪(chán)院 (8)yú(逾)時 (9)連gèn(亙) (10)倏(shū)忽
2.下列各句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C(“裁”同“才”))
A.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
B.樓五架,窗扉皆洞開
C.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
D.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3.解釋句中加粗的字詞。
(1)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飛檐 )(才)
(2)或憑或立,不一狀。( 有人)(形狀 )
(3)層層指數(shù)(指著數(shù)數(shù) )
(4)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 集市)( 店鋪 )
4.填空
(1)本文節(jié)選自《聊齋志異》,作者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蒲松齡,字留仙, 別號柳泉居士
(2)這篇文章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山市蜃景從出現(xiàn)到消失的過程。先看到孤塔,不久看見宮殿,然后又看見高墻及其中的樓、堂、坊;大風起時,景物變模糊,風定后僅見危樓上面的人;最后景物漸漸變小以至不見。文中的描寫細致生動、變幻神奇。
板書:
山 市 蒲松林
變 奇 美
忽 孤塔 高插青冥
無何 城郭 碧瓦飛甍
未幾 宮殿 高垣睥睨
既而 危樓 風定天清
逾時 高舍 直接霄漢
倏忽 拳豆 黯然縹緲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完成練習,鞏固所學,提升能力。
教學內(nèi)容:《練習冊》、《全效學習》內(nèi)容
教學重點:
1、 基礎(chǔ)知識與能力訓練,要注意中考演練題型。
2、 課內(nèi)閱讀注意檢查學生對課堂所學的掌握情況,及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
3、 課外閱讀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13
教材分析:
《山市》處于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繼《〈論語〉十則》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學現(xiàn)象,蒲松齡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發(fā)展和消失的經(jīng)過,極富想象力。本課學習主要以誦讀為主,并能根據(jù)描述想象山市美景,了解科學知識,培養(yǎng)主動探究的習慣。文言字詞不需要重點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幫助理解文意。
基本教學思路:
對誦讀目標的處理,我設(shè)計了七讀(時間是30分鐘左右,其中理解讀8分鐘,背讀5分鐘,其它各遍讀都在3分鐘左右):先聽師范讀,掌握生字新詞,再初讀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大聲讀,把課文讀通暢,接著進行默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然后學生想象讀,根據(jù)所讀到的文字來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礎(chǔ)上,學生美讀全文,深化領(lǐng)悟,最后大聲背讀。這些步驟使學生漸漸地熟悉理解了課文,反反復復的誦讀培養(yǎng)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對第二個目標的處理(用時10分鐘左右),我打算是課上稍提激趣,課下自主解疑。
本課教學我設(shè)計了以下幾個亮點:一是導入階段,用優(yōu)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給學生以熏陶;二是討論反饋階段,通過做游戲來掌握字詞,使困難的文言字詞學習變得活潑有趣,符合六年級學生特點;三是深化領(lǐng)悟階段,在同學和老師的渲染下,學生腦海里有了山市美好景觀的畫面,此時學生美讀,可能掀起一個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階段,學生七嘴八舌獻計獻策,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科學知識。五是作業(yè)布置階段,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的科學成因,既是對課文的鞏固和延伸,又是對探究習慣的督促檢查。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培養(yǎng)語感。
教學難點:山市的有關(guān)科學知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并能根據(jù)文字想象畫面。
2、了解有關(guān)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感覺到秋天已經(jīng)來到了嗎?天空中秋風颯颯,秋雨瀟瀟,田野里枯枝顫抖,黃葉飄零,一派秋的莊嚴。是啊,秋天的滿地落紅,冬日的漫天飛雪,春時的嫩芽嬌花,夏季的綠樹濃蔭,這些自然現(xiàn)象我們每個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種美麗神奇的自然現(xiàn)象卻好多年都難得一見,多數(shù)人一生都無緣看到。這種自然現(xiàn)象就是海市蜃樓。幸好清代有一位寫狐寫鬼的文學家蒲松齡,根據(jù)目擊者的敘述描繪了一次這樣的景觀——山市(山市蜃樓),彌補了我們不得一見的遺憾。今天,讓我們走進《山市》這篇課文,通過文字描述來欣賞一下這種奇特的景觀。
板書題目作者,學生記住有關(guān)作者的文學常識。
二、誦讀施標:
1、初讀感知階段:
○1師范讀,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標劃生字詞,并聽出師故意讀錯的生字。然后打出電子詞典,指定一學生領(lǐng)讀生字。
○2學生自由朗讀2至3遍,力爭讀得聲音飽滿,通暢無阻。
讀完之后,試著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nèi)容。
2、自主學習階段:
老師先學了這篇課文,覺得這篇課文的目標可以有這兩個。大家看同意嗎?
打出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并能根據(jù)文字想象畫面。
2、了解有關(guān)的科學知識。
○3師布置自學任務(wù),出示自學指導:
結(jié)合注釋默讀課文,理解詞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發(fā)展、高潮三幅畫面。比一比誰理解得快。時間8分鐘。
3、討論反饋階段:
○4師生、生生之間以做游戲的形式來檢查詞句理解情況。
游戲:
甲:我來問,你來答。
某詞的意思是什么?
乙:這個問題難不倒我。
……
師與一學生合作舉例。如:
師:我來問,你來答。
山市高潮時出現(xiàn)的“危樓”是不是指“快倒的樓”?
生:這個問題難不倒我,“危樓”指的是“高樓”,它還站得好好的。
師:這座高樓是幾間的幾層的?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生:五間的、數(shù)不清幾層的。里面的人有的*著,有的站著,干什么的都有呢!
師:它是怎么一步步消失的?
生:先漸低再漸如常樓漸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
師:“危樓”一詞在哪詩里還學過?
生: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
……
然后學生之間熱鬧游戲,快樂掌握。師巡回聽聽。
○5請學生根據(jù)文中幾個表示時間的詞語來描繪自己想象中的畫面。
一兩名學生描繪出畫面。
師借機描繪:
你不經(jīng)意地一抬頭,看到不遠處,突地出現(xiàn)青塔白樓,樓閣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然后一陣大風,塵土飛揚,煙霧彌漫,只剩下那座高樓,燈光點點,人影屑屑,可是只一會兒,樓漸低,減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見。的確是很神奇啊!
這么美好的景觀,我們得用同樣美的朗讀讀出來。引入下一階段。
4、深化領(lǐng)悟階段:
下面請同學們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美讀課文——投入感情,放飛想象,如醉如癡,物我兩忘。
5、激趣探究階段:
○6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師生共同想辦法探索“山市”成因。
師引導:這樣的美景,古人卻給它起了個瘆人的名字“鬼市”,為什么?
學生回答。
師點撥引導:古時科學技術(shù)不發(fā)達,人們對所看到的現(xiàn)象無法做出解釋。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葉使人們相信真有所謂鬼神。可是現(xiàn)在,科學的巨手早已揭開了這種景觀的神秘面紗。同學們,我們通過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樓的知識呢?
學生七嘴八舌獻計獻策,然后明確:可以通過查字典、上網(wǎng)、《物理》課本、《十萬個為什么》等資料。
學生快快行動,查字典,看誰先查到誰讀出來。
師引導:你明白這種現(xiàn)象是怎么回事了嗎?這個解釋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求知欲。同學們,要做明白人,就必須自己動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給大家一個光榮的任務(wù):六人一組,課下查閱資料,得到海市蜃樓的有關(guān)知識。然后整理成文,給蒲松齡寫一封信。
三、作業(yè)布置:
請學生查閱資料后給蒲松齡寫一封信,解釋“山市”的科學成因。
板書設(shè)計:
要求學生記下板書上的幾讀,用于以后的文言文學習。
山市
蒲松齡
初讀:
大聲讀:
默讀:
想象讀:
美讀:
背讀:
《山市》五種活動式教學設(shè)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語。
2、把握課文線索,
3、學習根據(jù)時間順序來描寫景物的方法。
4、理解課文內(nèi)容,
5、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熟讀成誦,理解課文,展開想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正確認識山市蜃景,激發(fā)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記敘的層次性及語言之美。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想象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在《一千零一夜》描繪過許多奇幻的神話,沙漠中一夜之間建筑起宏偉的宮殿,美麗的城池,這些神話是人類想象力的偉大產(chǎn)物,但我想也是古時候的人們對未知的海市蜃樓的描繪與神化。現(xiàn)實世界中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這個詞語,但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為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xiàn)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二、讀山市
一讀,讀準。學生兩人一組,先自讀,再將課文讀給自己的前后同學聽,然后指名讀。
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奐(huàn)邑(yì)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bì)睨(nì)亙(gèn)莽(mǎng)霄(xiāo)扉(fēi)縹(piāo)緲(miǎo)逾(yú)倏(shū)
注意這些詞語。
孤塔聳起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歷歷在目
風定天清一切烏有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二讀,讀通。老師講授讀書方法:讀出正確節(jié)奏,讀出語感。程序是:老師講—老師讀——學生自讀—點人讀。
注意這些句子的停頓:
1.一般四字詞兩詞一頓。如:相顧/驚疑高垣/睥睨
2.前后有關(guān)聯(lián)詞或語末助詞的把關(guān)聯(lián)詞、助詞單獨讀。
如:既而/風定天清
居然城郭/矣
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見山上/人煙市肆
總原則是:不把詞讀破。
如:孫公子禹年/與人/飲樓上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三讀,讀順。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多讀,要學生力求在讀中通曉大意,在讀的組織上可讓學生自己朗讀。
四讀,讀懂。
程序是:學生先對照文章課下的注釋,自己邊讀邊譯,然后把譯不出的句子畫下來,全班一起討論,老師講解。
三、說山市
(一讓通過用原文的詞語說話,進一步熟悉課文,二讓學生從課文中走出來,通過思考、想象,在頭腦中形成自己的東西。)
一說:山市中有:
提示:讓學生想象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結(jié)合畫說,用自己的話或文中的話說都可以。
①什么叫山市?
——————山里面的海市蜃樓
②誰知道海市蜃樓是怎么產(chǎn)生的?
——————(這一問題應(yīng)該很少有同學能回答上來)
大家現(xiàn)在對這個問題應(yīng)該是很難解釋的,我們想想遠在好幾百好幾千年前的古人他們知不知道是怎么產(chǎn)生的了?——他們不知道,不明白海市蜃樓象產(chǎn)生的真正的原因,如果硬要他們來解釋的話這種現(xiàn)象的話,猜猜他們會怎么解釋——————鬼神在作怪————所以在古代人們又把海市蜃樓叫做“鬼市”。
鬼市:古時的人們由于科學知識不夠全面法解釋山市等大自然的現(xiàn)象,總以為是鬼神在作怪,所以把這些解釋不了的現(xiàn)象稱做“鬼市”。
海市蜃樓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海市蜃樓,是大自然中一種光的折射與反射現(xiàn)象。
首先要明白為甚么光線在空氣中會被折射。原來,不同溫度的空氣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許多不同的介質(zhì)一樣。靠近地面的空氣較熱,折射率較低。我們可以把空氣想像為許多層的介質(zhì),而每一層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知道甚么是全內(nèi)反射。如果光線微微傾斜地從玻璃射進空氣,一部分的光線會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會被折射,從玻璃中走出來。由于玻璃的折射率較空氣高,所以折射角總是大于入射角。當入射角越來越大,被折射的光線便會越來貼近空氣與玻璃的界面,直至入射角大于臨界角度,光線便只會被反射,而不會折射出去。這個現(xiàn)像叫做全內(nèi)反射
3、(海市蜃樓不是每天可以看到的,但是因為他的神奇和變換,它仍然被評為縣里的八大景觀之一,作者在寫孫公子他們看到的山市時也寫得非常的詳細,我們一起再來看一下課本,)
作者筆下的山市是怎么樣的?
孤塔————宮殿————城郭————危樓————常樓高舍————消失
4、作者一共寫了山市的六種景象,這五種景象都是同時產(chǎn)生的嗎?它們是按照一種什么順序來寫的了?
——————不是,時間順序
忽見————無何————未幾————繼而————逾時————倏忽5、海市蜃樓變換多端,數(shù)年都見不到一次,大家想想孫公子他們看到山市時他的心情是怎么樣的(要答出變化)
疑惑————明白————驚嘆————驚奇————可惜————可惜
相顧緊疑——始悟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樓一座——漸小———不可見
二說:由山市我想到了
可說感想,說感悟,說原理。
如: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象中會更美,想有多美就有多美。
四、悟山市
這樣的美景,古人卻給它起了個瘆人的名字“鬼市”,為什么?
學生回答。
師點撥引導:古時科學技術(shù)不發(fā)達,人們對所看到的現(xiàn)象無法做出解釋。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也使人們相信真有所謂鬼神。可是現(xiàn)在,科學的巨手早已揭開了這種景觀的神秘面紗。同學們,我們通過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樓的知識呢?
學生七嘴八舌獻計獻策,然后明確:可以通過查字典、上網(wǎng)、《物理》課本、《十萬個為什么》等資料。
學生快快行動,查字典,看誰先查到誰讀出來。
師引導:你明白這種現(xiàn)象是怎么回事了嗎?這個解釋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求知欲。同學們,要做明白人,就必須自己動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給大家一個光榮的任務(wù):六人一組,課下查閱資料,得到海市蜃樓的有關(guān)知識。然后整理成文,給蒲松齡寫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