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第一冊勾踐滅吳(精選2篇)

第一冊勾踐滅吳

發布時間:2023-08-11

第一冊勾踐滅吳(精選2篇)

第一冊勾踐滅吳 篇1

  【背景材料】

  一、              關于《國語》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東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采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詳備,其余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國語》的編寫意圖,是“求多聞善敗以監戒也”(《國語·楚語下》)。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韋昭《國語解·敘》、劉熙《釋名》)之稱。

  《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助讀材料

  1.關于《國語》作者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漢書.司馬遷傳》

  左丘明……復采錄前世穆王以來,迄魯悼智伯之誅,邦國成敗,嘉言善語……以為《國語》。

  ——韋昭《國語解·敘》

  昔左丘明將傳《春秋》,乃先采列國之史,國別為語,旋獵其英華,作《春秋傳》。而先采集之語,草稿具存,時人共傳習之,號曰《國語》,殆非丘明本志也。故其辭多枝葉,不若內傳之簡直俊健,甚者駁雜不類,如出他手。蓋由當時列國之史,材有厚薄,學有淺深,故不能醇一耳。不然,丘明特為此重復之書。何也?

  ——《文獻通考》卷一百八十三“經籍十”引

  2.關于《國語》的評價

  《國語》記諸國君臣相與言語謀議之得失也。

  ——《釋名·釋典藝》

  《國語》一書,深厚渾樸,《周(語)》《魯(語)》尚矣。《周語》辭勝事,《晉語》事勝辭。《齊語》單記桓公霸業,大略與《管子》同。如其妙理瑋辭,驟讀之而心驚,潛玩之而味永,還須以《越語》壓卷。

  ——朱彝尊《經義考》卷二百九引陶望齡語

  吾讀《國語》之書,蓋知此編之中,一話一言皆文、武之道也。而其辭宏深雅奧,讀之味猶雋永。然則不獨其書不可訾,其文辭亦未易貶也。   

  ——朱彝尊《經義考》卷二百九引戴仔語

  左氏《國語》,其文深宏杰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柳宗元《非國語·序》

  柳州作《非國語》,而文學《國語》。

  ——劉熙載《藝概·文概》

  此書不專載事,遂稱《國語》。先儒太史公變編年為雜體,有作古之材。以余觀之,殆仿《國語》而為之也。

  ——聶石樵《先秦兩漢文學史稿·先秦卷》引戴元語

  三、參考譯文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上,向三軍下令說:“凡是我父輩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進見回答說:“我聽說,商人夏天的時候就準備皮貨,冬天的時候就準備細葛布。天旱的時候就準備船,有大水的時候就準備車輛,就是打算在缺少這些東西的時候派上用場。即使沒有被四鄰侵擾的時候,然而謀臣與武土,不可不選拔出來供養他們。就像蓑笠一樣,雨已經下來了,肯定要到處找。現在君王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了,然后才尋求出謀劃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踐說:“如果能夠讓我聽聽您的高見,哪有什么晚的事呢?”于是就拉著文種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終于使文種去吳國議和。

  夫差想聽取文種的建議,與越國和好。吳國大夫伍子胥進諫說:“不行!吳國與越國,是世代的仇敵,經常打仗;外有三條江水環繞,老百姓沒有地方遷移。有吳國就沒有越國,有越國就沒有吳國。這種局面將不可改變。我聽說,住在陸地上的人習慣于住在陸地上,住在水上的人習慣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國,即使我們主動進攻,把他們打敗了,我們也不能長期住在那里,也不習慣乘坐他們的車子;而越國,我們主動進攻,把他們打敗了,我們就能長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們的船。這是消滅越國的有利時機,千萬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滅越國!如果您失去這個有利的時機,以后后悔也來不及了。”越國人把八個美女打扮好,送給吳國的太宰弱,對他說:“您如果能夠讓吳王赦免了我們越國的罪行,還有更漂亮的美人會送給您。”太宰噽就向吳王夫差進諫說:“我聽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對方認輸也就行了;現在越國已經認輸了,您還想要求什么呢?”吳王夫差就與越國訂立了盟約而后撤兵了。

  勾踐對國人說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夠,與吳國這樣的大國作對,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橫尸原野,這是我的罪過。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政策。”于是埋葬已經死去的人,慰問受傷的人,供養活著的人;誰家有憂就去慰問,誰家有喜事就去祝賀;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來,親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認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認為應該做而沒有做的,就補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個士做吳王的仆人。勾踐自己還親自為夫差充當馬前卒。

  勾踐的地盤,南到句無,北到御兒,東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積長寬達百里。又招集他的父輩兄弟發誓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四方的老百姓都來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現在我無能,將率領你們夫婦們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壯年不準娶老年婦人,老年不能娶青壯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歲還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歲還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樣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報告,公家派醫生守護。生下男孩,公家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下女孩,公家獎勵兩壺酒,一頭豬:生三胞胎,公家給配備一名乳母;生雙胞胎,公家發給吃的。嫡長子死了,減免三年的賦稅,支子死了,減免三個月的賦稅,埋葬的時候還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親兒子一樣。還下令孤兒、寡婦、患病的人、貧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錢供養教育他們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穿漂亮的衣服,讓他們吃飽飯,而切磋磨厲義理。前來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廟堂上舉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踐親自用船載來稻谷和油脂。越國出游的年輕人,沒有不供給飲食的,沒有不給水喝的:一定要問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親自耕種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親自織的布就不穿。這樣連續十年,國家不收賦稅,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糧食。

  越國的父老兄弟都請求說:“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各諸侯國面前丟盡了臉,現在越國也已經克制夠了,請允許我們為您報仇。”勾踐就推辭說:“從前打敗的那一仗,不是你們的罪過,是我的罪過。像我這樣的人,哪里還知道什么是恥辱?請暫時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請求說:“越國全國上下,愛戴國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兒子想著為父母報仇,做臣下的想著為國君報仇,難道還有敢不盡力的人嗎?請求再打一仗!”勾踐就答應了,于是招來大家宣誓,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不擔心自己的人力不夠用,擔心的是自己缺少羞恥之心。現在夫差那邊穿著水犀皮制成鎧甲的士卒有十萬三千人,不擔心自己缺乏羞恥之心,卻擔心他的士兵數量不夠多。現在我將幫上天消滅他。我不贊成個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進同退。前進就想到將得到賞賜,后退則想到要受到懲罰;像這樣,就有合于國家規定的賞賜。前進時不服從命令,后退而無羞恥之心;像這樣,就會受到合于國家規定的刑罰。”

  伐吳行動果斷開始了,越國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勵。父親勸勉兒子,兄長勉勵弟弟,婦女鼓勵丈夫,說:“誰像我們的國君這樣體恤百姓呀,難道不可以為他效死嗎?”因此在笠澤打敗了吳國,又在沒這個地方再次打敗了吳國,又在吳國郊外再次打敗它。于是滅掉了吳國。

  【示范教案】

  勾 踐 滅 吳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通過人物的議論和對話來展開矛盾沖突,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

  2.了解課文中古漢語現象,準確把握古漢語常識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賞析文章的方法。

  2.古今異義詞的準確識運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從如下兩點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去民之所惡,補民之所足”。只有實實在在地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業。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通過人物的議論和對話來展開矛盾沖突,刻畫人物性格。

  難點;對外交辭令巧妙傳神的把握。

  解決辦法

  1.了解春秋時代諸侯各國間的外交活動頻繁,因而十分講究外交辭令的背景。

  2.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點在于:或選中對象有的效矢;或軟中帶硬,硬中帶軟。要聯系全篇,了解字詞義中的內容。

  疑點:《國語》的作者是誰?

  解決辦法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說法不一,至今仍無定論。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也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可見這一說法遠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但后來也有不少人對這一說法持懷疑態度。從《國語》所記的范圍來看,不是當時各國都有專篇,就是所記各國的人物與史實也都各有側重,如《齊語》主要是寫管仲輔佐桓公稱霸的政績。《晉語》突出記載晉公子重耳事跡。《吳語》、《越語》則圍繞夫差與勾踐爭露來展開情節。由此看來,可能當時各國的史實均由史官記錄下來,后來有人在這些豐富的資料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在材料上有所取舍、集中,在文字上也進行了加工潤色,比較合理的看法,《國語》的作者大約也和《左傳》一樣,應該是戰國早期某個熟悉歷史掌故和了解各國情況的人。

  課時安排

  3   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了解《國語》一書。

  2.課內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了解背景知識及作家、作品。

  2.熟悉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勾踐滅吳》是《國語》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記敘的是勾踐退保會稽,向吳國請和以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略,富國強兵,終于滅吳的故事。這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件事。

  2.時代背景

  這篇文章選自《國語》的《越語》上篇。

  春秋時的吳、越兩國,雖然國土相接,但在歷史上卻一直是“仇讎敵戰之國”。在連年的互相征伐與廝殺中,雙方互有勝負。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結果吃了敗仗,傷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報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國,越王勾踐率領敗殘人馬退守會稽山上。本篇就是從這里開始記載,直至勾踐滅吳為止。

  3.有關《國語》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三十一卷。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公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國語》包括《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語》九卷,《鄭語》一卷,《楚語》二卷,《吳語》一卷,《越語》二卷。除了《周語》、《鄭州》涉及到西周事外,其余都是依照春秋時的諸侯國別來記述各國史實的。

  《國語》的思想比較駁雜。它重在記實,所以表現出來的思想也隨所記之人、所記之言不則而各異。如《魯語》記孔子語則含有儒家思想。《齊語》記管仲語則談霸術。《越語》寫范合尚陰柔、持盈定傾、功成身退,帶有道家色彩。《國語》與《左傳》《史記》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類評語。所以作者的主張并不明顯,比較客觀。

  就文學價值說,《國語》雖不及《左傳》,但比《尚書》《春秋》等歷史散文還有所發展和提高,具體表現為:(1)作者比較善于選擇歷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論,來反映和說明某些社會問題。如《周語》“召公諫厲王止謗”一節,通過召公之口,闡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論題。(2)在敘事方面,亦時有鎮密、生動之筆。如《晉語》

  記優施唆使編姬讒害申生,《吳語》和《越語》記載吳越兩國斗爭始末,多為《左傳》所不載,文章波闌起伏,為歷代傳誦之名篇。又《晉語》記董叔將娶于范氏,似絕妙的諷刺小品。(3)所謂朝聘、饗宴、辯潔、應對之辭,有些部分寫得較精練、真切。如“召公諫厲王止謗”一節,召公把人民的力量比作水,指出對待百姓的批評言論,不能堵塞,只能宣導,否則水變堤潰,政權就有被推翻的危險。說理形象化,含意深刻。又如齊姜與子犯謀遣重耳”一節,讓重耳與子犯的對話,幽默生動。重耳的惱怒,子犯的詼諧,通過對話躍然紙上,讀來如睹其人。

  《國語》不但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就其所體現出來的思想觀點,有許多方面在當時也都是有進步意義的。在《子常問蓄華聚馬斗且論其必亡》中描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在《召公諫厲王止謗》中發出了“民不堪合矣”的呼聲。在不少文章中,強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展示了階級的對立和人民力量的認識和重視。但也有很多鬼神的記述,歷史局限性較大。

  4.主要人物介紹

  文章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主要通過人物的議論和對話來展開矛盾沖突,刻畫人物性格。盡管作者只是對事件進行客觀的敘述和描寫,對人物的對慶也沒有加以任何褒貶,但設及到為人物形象卻異常鮮明。伍子管的忠正不阿,直言敢諫;伯額的貪婪好色,招奴納賄;夫差的昏庸無能,目光短淺,剛腹自用;勾踐的撫恤國人,厲精圖治,均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注意古今異義詞的準確運用。

  (2)準確分辨一詞多義的詞。

  (3)注意詞類活用的現象。

  三、在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的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

  (2)借助閱讀的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標出課文的結構層次。

  2.導人新課

  (1)介紹作家、作品

  (2)介紹時代背景

  (3)掃除閱讀中的障礙,學生提問題,教師回答

  (4)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全文是怎樣安排情節的?

  (參考答案)

  本課文按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始——“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寫群臣攜于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第二部分(從“勾踐況于國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寫勾踐撫恤國人,臥薪嘗膽,厲精圖治,以期報仇雪恥。

  第三部分(從“國之父兄請日”——結束)寫越國同仇敵汽,一舉滅吳。

  文章敘事清晰,有選擇地寫了勾踐為滅吳所做的主要準備工作。在敘事中揭示了勾踐滅吳的道理。同時刻化了他敗而不餒,能屈能伸的堅忍性格,展示了一個善于團結國人富國強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飽蘸感情的筆墨,形象地再現了越國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國恥的動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這正是深化主題,即:誰能夠得到人民的傾心支持,誰就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可見文章深刻的思想意義。

  第二課時

  一、有確目標

  1.通過分析人物具體生動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對外交辭令的鑒賞。

  二、整體感知

  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外交辭令巧妙傳神,在錘煉語文方面講究字約義豐,閱讀中注意賞鑒。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述故事情節。

  2.圍繞重點、難點討論,教師小結。

  討論題

  1.人物的性格是怎樣通過情節展示出來的?文章又是怎樣通過對話,和作者的敘述刻畫人物性格的?

  (參考答案)

  一篇注重刻畫人物形象的歷史散文,它需要借助歷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論行動,揭示其本質特征,《勾踐滅吳》正是如此,文章開始,作者以簡練的筆法寫出了越兵潰敗,危在旦夕的形勢和越國君臣執于相謀的情景。勾踐事急而求謀臣,緊張卻不慌亂。文種未獻良策卻無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責備君王平日沒有培養謀臣武將以備用,然后提醒勾踐:兵敗于會稽山,才求謀臣相助,未免太遲了吧?勾踐的答對更為出色:有幸聽到您這番金玉良言,哪里會感到太遲了呢!國家有難,文種挺身而出,于責備君王之中隱見其忠貞和自負,不愧為治亂之賢臣;臨危不亂,冷靜地采納忠言,勾踐也不愧為明智之君主。這樣的明君賢臣執手相謀,不難熔鑄出克敵制勝的法寶。

  作者通過人物議論和對話,使勾踐的形象深沉而豐滿。他不是什么復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膽有識的政治家。因為他胸懷大志,才能夠處變不驚。因為他知人善會,才能夠充分發揮文種的聰明才智。因為他不忘國恥,要成就大業,才能夠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卑事仇敵而面無溫色,撫慰百姓而痛切自責。在“十年生聚”的溫歲月里,他明白了許多道理,因而善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當然,他畢竟是春秋時代的統治者,“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筆下,大夫文種的形象也很鮮明。

  在外交斗爭中,文種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謙卑恭順的措辭來增添吳王夫差的驕矜之氣,然后軟中帶硬地陳述利害得失以顯示越國上下剛毅堅定之決心,從而奠定了“行成于吳”的基礎,使國家轉危為安。盡管吳國忠臣伍子骨進諫之言很有說服力,怎奪吳王聽不進去,議和之大局已無法改變,因而越方略施小計,行賄于吳國佞臣太宰酷,就順利地金蟬脫殼而去矣!人物性格躍然紙上。

  2.對外交辭令巧妙傳神的把握

  (參考答案)

  諸侯時代,諸侯各國間的外交活動頻繁,因而十分講究外交辭令。《勾踐滅吳》就兼有兩者之長。總觀全篇均達到了字約義豐的標準。只有外交辭令,確實是妙傳神。

  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天王,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華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惟君左右之。……

  這段話是文種“行成于吳”時說的,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對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驕橫的吳王夫差聽了更加驕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殺盡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擺布的臣服者了!其實這番話當然不是越國君民甘心清愿地說出來的,更不是文種的本意。這番甜言蜜語無非是迷魂湯而已。一般人都能識破。而好大喜功的人無不喜歡這類奉承。這段話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選中了對象。

  緊接著上面這段甜言蜜語之后的一段軟中帶硬、硬中有軟的外交辭令理為傳神。

  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

  這段話也是文種說的。最后兩句的意思是說:吳王如果不饒恕越國的君民,那么將有全副武裝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實際上是拼死戰斗),那豈不是傷害了您所鐘愛的越國兵士了么?明是要與吳國拼命使雙方都有損失,卻偏偏說吳國的損失還包括他們殺死的越國兵士,因為越國兵士也是吳王所鐘愛的啊!說恭維別人的話,說到了這般光景,真是說到家哩!

  總結、擴展

  《勾踐滅吳》通過越王勾踐在戰敗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政策,富國強兵,最后打敗吳國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不僅要有正確的戰略戰術,更主要的是取決于戰爭的性質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頌了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可貴精神。

  《勾踐滅吳》總結的歷史經驗教訓是相當深刻的,細想想,對于今天有那些借鑒。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總結全文,概括寫作特點,歸納古代文化常識,擴展知識。

  二、整體感知

  《勾踐滅吳》在以樸實無華而著稱的《國語》中別具風采。它不僅僅是一篇真實的歷史的記錄,有著深刻的歷史教訓供后人借鑒;而且還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藝術想力。作者運用詳略得當,使文中所歷時長達20年的歷史,脈絡清楚,主題突出,人物形象鮮明,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巧妙地把關,越兩國加以比較,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如最后,寫夫差向勾踐求和,其語調、內容與文始文種代表越王向夫差求和時的話基本相同,人們自然會想到,曾幾何時,吳、越的地位已有徹底變化,人們也注意到,二者求和的心清是完全不同的。文種的求和,是越國君臣的深思熟慮,是權宜之計,是興越滅吳的準備。夫差的求和是一時的茍且偷生,兩廂比較夫差自然相形見細。另外上,文中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也確別具風采。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以訓練式,分類歸納古漢語常識。

  1.通假字

  沈金玉于江    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寶物都沉到江里。

  仇讎敵戰之國也    讎——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視、敵打、交戰的國家。

  不可失也已    已——同“矣”,句意是,不可以失掉。

  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娶”。句意是,規定青年男子不許娶老年婦女。

  將免者以是    免——“娩”,生育,臨產。句意是,婦女將要臨產時向官府報告。

  公令毉守之    毉——“醫”。句意是,官家就派醫生看護她生產。

  絜其居    絜——“潔”。句意是,收拾干凈他們的住所。

  吾請達王甬,句東    句——“勾”。句意是,我請求把你送到市,旬以東的地方。

  而為弊異宸宇    弊——“敝”。句意是,做吳國的庇護者。

  2.古今異義詞

  敬得聞子大夫之言    子,尊稱。現常用于人的通稱,或專指兒子。句意是,如果能夠聽到大夫您的話。

  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去,離開。現常用于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句意是,夫差與文種達成和議而離開了越國。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原野之中,現常用于“中原地區”。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

  寡人請更    請,請允許我。現常用于請別人如何。句意是,請允許我改正。

  丈夫二十不娶    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兩人結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句意是,男子二十歲還不娶媳婦。

  生丈夫    丈夫,男孩。今常用義同前“丈夫”句。句意是生男孩。

  十年不收于國    國,指國內人民。今常用于“國家”或“代表國家的”。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賦稅。

  貧病者納官其子    病,貧病,貧困。今用于“得病”等。句意是,貧困的人把他們的兒子送人官府,給以稟食,加以敬養。

  爪牙之士    爪牙:勇敢的,今為貶義,比喻壞人的黨羽。句意是,勇敢的將士。

  孰是吾君也    是,這個,代詞。現代為肯定判斷詞。句意是,誰能象我們國君這樣好啊。

  吾將殘汝社稷    社稷,國家。現今“社”與“稷”是兩個詞。“社”為“社會”“社交”等,“稷”只有古義。

  越君其次    其,代吳國,次,舍,駐。今用于“次第較后”,“次要的地位”等。句意是,請越君到吳國來駐扎吧。

  3.一詞多義

  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尊稱)

  丈夫

  丈夫二十不娶(男女)

  生丈夫(男孩)

  已

  不可失也已(同“矣”,了)

  今已服矣(已經)

  之

  三江行之(代間代吳國與越國)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代詞,代地)

  勾踐之地(助詞“的”)

  女

  女子十七不嫁(女性,名詞)

  請勾踐女女于王(助詞,作婢妾)

  請

  請姓無庸戰(請求對方)

  寡人請更(請允許我)

  4.詞類活用

  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乏,形容詞作動詞,缺乏,課文中指人材缺乏。句意是,我們的國君勾踐缺乏人材,無人可以派遣。)

  請勾踐女女于王(第二個“女”名詞作動詞,作婢妾。句意是,請允許把勾踐的女兒作吳王的婢妾。)

  惟君左右之(左右,方位名詞作動詞,處置。句意是,任憑您的處置。)

  宦士三百人于吳(宦,名詞作動詞,服役)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衣,名詞作動詞,穿。句意是,現在夫差穿水犀皮鎧甲的士卒有十萬三千人。

  必廟禮之(廟,名詞作狀語,在廟堂上。禮,名詞作狀語,以隆重的禮節。句意是:一定在廟堂上以隆重的禮節接待他。)

  5.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

  仇讎敵戰之國也。(“也”來判斷,句意是:是互相仇視、敵對、交戰的國家。)

  倒裝句

  勾踐說于國人曰(介詞結構后置句。句意是:勾踐向越國人民解釋說。)

  宦士三百人于吳(謂語前置。句意是:派三百多士人到吳國去服役。)

  省略句

  必廟禮之(缺主語:“必”后省略介詞“于”;句意是:一定在廟堂上以隆重的禮節接待他。)

  總結、擴展

  給下邊一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號,用一個成語作標題,注意其中加點的詞語。

  勾踐之困會稽也唱然嘆曰吾終于此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參考答案)

  1.標點

  勾踐之困會稽也,唱然嘆曰:“吾終于此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2.標題:臥薪嘗膽

  3.加點的詞語

  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

  折節——屈己下人。

  振——通“賑”,救濟。

  吊——慰問。

  4[譯文]

  勾踐固守在會稽的時候,唱然感嘆道:“難道我就這樣固守在這里一輩子嗎?”吳王夫差赦免越國以后,越王勾踐回到越國,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著苦膽,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抬頭就能看見苦膽,吃時也親口嘗嘗苦膽。勾踐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你忘記了吳越在會稽這一仗的恥辱了嗎?”越王勾踐親自參加田間勞動,他的夫人親自織布,吃飯時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屈己禮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來訪的賓客,救濟貧窮的人,慰問死者家屬,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布置作業 

  寫一篇文學評論

  題目:試評勾踐人物形象的塑造

  附:板書設計 

  勾踐滅吳

  準備:  1.群臣攜手,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2.扶恤國人,臥薪嘗膽,厲精圖治

  完成:  3.同仇敵愾,一舉滅吳

第一冊勾踐滅吳 篇2

  新會陳經綸中學實習隊 徐徽 

  第一課時 

  板書課題,強調本文的出處,提示標劃文學常識。 

  導入  新課: 

  提問:學生通過對《燭之武退秦師》的學習是否對春秋時期中國的政治格局有一個初步認識? 

  生:有。 

  問:是怎樣的?(學生沉默) 

  引導:是和平安定的?還是戰亂的? 

  學生齊答:是戰亂的。 

  出示“春秋時期諸侯形勢圖”的投影片,介紹時代背景:當時原本統一著中國的周王朝衰落,諸侯勢力興起,相互討伐戰爭,爭奪土地和資源,黃河流域一帶就有齊、宋、晉秦、楚等多個大諸侯國爭霸,中原大地可謂狼煙四起。而在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地區也有兩個國家不甘示弱,爭得不可開交,他們是吳國和越國,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就是來看看吳越兩國的爭霸又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交代吳越戰爭的由來:吳王闔閭曾經打敗過吳國西面強大的楚國,一心想向中原地區擴展自己的勢力,當諸侯的首領,可是其南面的越國也一天天強盛起來,不斷第派兵騷擾吳國的邊境威脅到吳國的后方,使它北上爭霸受到嚴重的牽制,吳越兩國的仇怨摩擦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闔閭就趁著越國的國喪帶領其子夫差攻打越國。然而,闔閭在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個腳指頭(學生笑),這一傷說輕一輕,說重又不重,可闔閭老了,受不住傷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學生興奮)夫差發誓報酬,在前494年又與越軍在夫椒這個地方打了一仗,殺得勾踐只剩兵五千,退居會稽山上,此時越國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情況危急,我們的課文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提問:在這種局面下,勾踐有否因慘敗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斃呢?(齊答:沒有) 

  引導:那我們看看他有什么進一步的舉動:“乃號令……”,可見他正積極著手招攬人才為他出謀劃策,而且還有優厚的待遇呢!“共知越國之政”不就幾乎等于說“分半壁江山給你”嗎?!看來這對于有政治抱負、想建功立業的人是個不可多得的良機呀!結果有沒有被吸引出來? 

  齊答:有。 

  問:這個人是誰? 

  齊答:大夫種。 

  對了,大夫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名,大夫種主動出來進見勾踐了,我們看看他說了些什么,請齊聲朗讀一下文種的話。 

  學生朗讀,結束串講文種這段話。 

  提問:請一個同學找出這段話中心句,即這個句子要表達這段話中心的意思,看看文種在論述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甲答:“無乃后乎?” 

  引導:那是什么“太遲”了!什么“后”? 

  學生甲:求謀臣。 

  引導:那么講求謀臣道理最明顯的應是哪一句呢? 

  學生甲:“然謀臣……不可不養而擇也。” 

  對了!就是“夫雖無……養而擇也”這一句,論述的就是一個國家求謀臣應該未雨綢繆的道理。那么他論述的時候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呢? 

  學生齊答:比喻。 

  問:對,還有沒有呢?夏則……冬則……旱則……(提示) 

  學生某答:排比。 

  引導:對了。那么我們看,既然勾踐已經在求謀臣了,文種還來大講求謀臣的道理是不是很多此一舉而無關痛癢呢? 

  齊答:不是。 

  唔,大家都覺得不是,那么他究竟用意何在呢? 

  (學生作思考狀)他的話是不是婉轉地責備了勾踐不能早一點…… 

  學生接話:“任用賢才。” 

  對了,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上一課,文種是不是也和燭之武對鄭伯一樣在發懷才不遇的牢騷呢? 

  學生齊答:是。 

  是嗎?我們來分析一下是不是?我們知道,文種是主動來進見勾踐的,主動進見勾踐難道就是為了發發牢騷而已嗎? 

  學生回答:不是。 

  顯然不是。我們看看他說話的方式和語氣:侃侃而談,鎮定自若。而且還敢責備他的君王。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什么人能做到這樣啊? 

  個別學生輕聲答:有能力、有志之士。 

  是有才能、有辦法退吳的人是吧?看來文種就是想要勾踐看出這一點,賞識和重用自己的呀。那么勾踐看穿了他的心思沒有呢? 

  齊答:看出了。 

  我們看看勾踐是怎么回應的,請一個同學翻譯他的話。 

  學生翻譯后,講清楚“何后之有?”這個倒裝句,用不緊不慢的語調摹仿勾踐這句話。 

  引導:又是一個鎮定自若!一個謀臣臨危不懼,再加一個國君處變不驚,看來這個國家是有希望了。看他們兩個人怎么做——“執其手而與之謀”,是誰執誰的手啊? 

  學生齊答:勾踐執著文種的手。 

  對,看來勾踐真的看出了文種的才華,要重用他了。可是這里又有一個問題了,大家想想,通常一個文居萬人之上的君王若被一個小小的大夫公然責備了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對這個犯上的家伙肯定是輕則處罰、重則處斬了? 

  齊答:是。 

  但勾踐對文種不但不生氣,而且還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的親熱,這是為什么? 

  學生在下面議論。再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勾踐東山再起以后還會實現他當初:“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的諾言嗎? 

  幾個學生答:不會。 

  為什么不會?“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難道不應該實現諾言嗎? 

  學生議論紛紛。 

  好,這個問題我們暫先不討論,我們先看看課文他們究竟商量出了什么對策,請同學們在原文找答案,請一個同學起來回答。 

  學生乙:“逐使之行成于吳。” 

  對了,“行成”是什么意思? 

  齊答:求和。 

  那么是使誰向吳求和呢? 

  生答:文種。 

  沒錯。俗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求和的目的,我想大家都猜得到了,那么他們有沒有順利達到目的呢?請繼續往下看第二段。 

  第一句話即表明了夫差,即吳國的最高領導者欲和。請同學們想想倘若你一個軍事領導人,正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但又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的時候,你會不會那么容易就和敵方講和呢? 

  齊答:不會。 

  而夫差這么輕易就和對方講和了,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啊?是不是想“你越國區區五千人馬對我強大的吳國已經毫無威脅力了,跟你講和又怎么樣呢?”可見夫差很輕敵,已經以強者自居了,對吧? 

  齊答:對。 

  那么讓我們看看他的臣子們態度如何?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 

  生答:反對。 

  全反對?沒有支持的嗎? 

  有。 

  對了,吳子胥反對,但太宰伯喜否是支持的。為什么會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呢?我們看看他們各自的理由。請齊聲朗讀子胥說的話。 

  子胥的話字字鏗鏘,十分有說服力,如果你是夫差,你肯定會聽他們的話? 

  生答:對。 

  但是夫差沒有聽從子胥的勸諫,他聽了誰的話? 

  生答:太宰喜否。 

  對的,太宰喜否是怎么說的。 

  太宰喜否主張適可而止,大家想想這豈不是等于幫越國說話嗎?他為什么要幫越國說話呢? 

  生答:中了美人計。 

  對了,越國用美人計收買了太宰喜否。到此為止,子胥和伯喜否為什么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很明顯了?子胥從什么立場出發的啊? 

  齊答:國家利益。 

  對,子胥的勸諫為國家大局著想,而太宰喜否呢? 

  齊答:個人利益。 

  沒錯,伯喜否自私、貪婪,只想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兩種不同的人格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那么關鍵就看其領導者,而夫差卻聽從了喜否的話,因為他的話對夫差來說是正中下懷,他不是本來就想擺出一副強者的姿態嗎?!講和要意味著放棄進攻,這樣越國亡國的危險就輕易地解除了,這個結果若不從越國的角度可概括為什么呢? 

  明確:勾踐存國。 

  總結1、2段內容,突出勾、夫二人的對比,結果一個是使國家從被動變為主動,一個是使國家不利。 

  問:國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踐,下一步你會怎么做呢? 

  某學生馬上答:招兵買馬。 

  勾踐是怎么做的呢?下節我們再一起學習。 

  上節課最后老師留了一個問題:你要是勾踐,存國之后你會做些什么?有一個同學馬上就說要招兵買馬,看來這個同學非常急于替勾踐報仇。但是我們常說:“君子報仇,十年未晚”,要干大事業的人,性子不能這么急躁呢? 

  生答:不能。 

  對,我們想想,一個國家在戰后,尤其是戰敗國,其精壯人口大量戰死沙場,物質和財富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國家衰弱,人口稀少。沒有人,去哪兒招兵呢?沒有物資和money,買什么馬呢?(學生笑)再有倘若再加上民怨沸騰的話,即使有人有馬,誰又愿意替你賣命呢?那么這些勾踐都注意到了嗎? 

  生答:注意到了。 

  對,從哪里可看出啊?從第三自然段勾踐說 的話中就可以看出。 

  因此,要復仇,首先要怎么做? 

  齊答:使國重新強大、興盛起來。 

  那么,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明確:勾踐復國。 

  具體來說,首先是主動承擔戰敗的責任,其次是改變治國策略。說到國策,就肯定有外交和內政,那么勾踐對外、對內各采取了什么措施,還有,對民和對己的態度又是怎么樣? 

  卑事夫差等對外措施。這是不是一種互利的外交關系呢? 

  生答:不是 

  所謂“弱國無外交”不是說這個國家沒有外交事務,不用處理對外關系,而是說它在外交事務上沒有發言權,只是低頭做小.大家看越國此時是不是這樣啊?連堂堂一國之君都要為人牽馬,何其屈辱!那么請問這樣做是吳國強迫他們,還是構勾踐心甘情愿的? 

  答:心甘情愿的。 

  對,這是他的治國策略之一,對吧?但是他們為什么心甘情愿這么做的?是不是很沒骨氣呢? 

  答:不是。 

  為什么要這么卑下? 

  學生丙答:為了爭取時間,是緩兵之計。 

  對了.這位同學答到點子上,我們想想,復國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呢? 

  不是。 

  倘若吳國在越復國的中途翻臉,求和之舉不就功虧一簣了嗎?因此這些對外措施就是要討好吳國,先穩住吳國,緩和局勢,讓吳國放松警惕,減少對越國的戒心。可見,勾踐是多么深謀遠慮,處事是多么的謹慎! 

  鼓勵生育政策。 

  倘若讓勾踐坐到今天江主席的位置上,會有什么后果呢? 

  學生笑,有學生故意答:人多力量大,能戰勝美國! 

  現代戰爭是靠人多就能打勝仗的嗎?是靠先進的科技。那么人口就只會使國家的經濟不堪重負,所以同學們千萬不要模仿!不同的歷史條件之下,治國的政策也不相同,要從客觀實際出發。 

  國人請戰勾踐為什么要推遲? 

  勾踐欲擒故縱,再次把以前戰敗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顯得非常仁厚,使國人更加愛戴他,從而把他們的同仇敵愾的情緒推到一個新的高峰。 

  勾踐為什么要"助天滅之"? 

  中國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與人之間能夠相互感應,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會懲罰他,現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滅他。勾踐這樣講,就為自己挑起復仇的戰爭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國人就會更加賣力。 

  越國伐吳,國人為什么皆勸? 

  勾踐在復國時,采取了有效的治國方略和親民措施,使國家強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覺得"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勾踐是值得他們為之效死的國君,故他們同仇敵愾,互相勉勵一心伐吳,為越國報仇。 

  在國富民強、民心所向良好局勢下,勾踐攻伐吳國勢如破竹,一戰再戰,一勝再勝,終于滅掉吳國。學到這里.同學們有沒有為勾踐成功滅吳感到痛快呢? 

  有學生答有,有學生搖頭說沒有,鈴響。下課。 

  上節課講到勾踐成功滅掉了吳國,我問同學們有沒有痛快的感覺,同學們有的說有,有的就拼命搖頭。那么搖頭的同學可能是比較冷靜和理智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有無正義和非正義可言呢? 

  齊答:沒有。 

  對了,誰贏誰輸,意義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們說,感到痛快的同學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勾踐經過了這么長的時間的艱苦準備,我們覺得這一仗該是他贏的,對不對? 

  齊答:對。 

  那么請問同學們,本課的課題是什么? 

  齊答:勾踐滅吳。 

  沒錯,我們一看課題就覺得本課的重點應該會寫"滅吳"這件事,對不對? 

  齊答:對。 

  但是學過課文之后,真正寫到滅吳是在哪些地方呢? 

  有人答后兩段,有人答最后一句。 

  是的,寫到滅吳這件事只有后兩段,而正面寫直接滅吳的只有最后一句。那么作者的大量筆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答:存國、復國。 

  對,寫了許多勾踐在滅吳國之前的準備工作。請同學們想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的詳略處理呢?他寫這樣一篇歷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僅僅為了客觀地記錄下勾踐滅吳這個事實? 

  部分答不是。 

  那么他的意圖在哪里? 

  學生沉默思考。 

  其實一篇優秀的歷史散文,往往在客觀史實中寄寓著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這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的優良傳統。《左傳》《國語》等史書,是這一傳統的最早體現者。《勾》一文就是這樣。請問本文真正能為我們提供經驗教訓的究竟是后兩段還是前四斷段? 

  齊答:前四段。 

  對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筆墨去寫滅吳前勾踐的準備,就是為了寄寓這件事的經驗教訓。倘若我們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一些道理,從他所寫的歷史人物身上學到一點可取的東西,那么我們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才算得上是“功德圓滿”的。 

  首先我們來總結一下越國最終能滅掉吳國,最根本的原因, 

  學生丁:勾踐深得民心。 

  對了。這個同學一下子就答到點子上。勾踐由于勵精圖治,忍辱圖強,所以深得民心,在民眾的傾力支持下一舉滅掉了吳國。但是,我們想想,倘若吳國的國君也像勾踐那樣,吳國實力很強的話,越國能不能這么輕舉滅掉吳國呢? 

  答:不能。 

  那么吳國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紛紛答:夫差輕敵,輕信小人。 

  對了!吳國君王夫差倨傲縱敵,聽信佞臣,不聽忠言,放松了對越國的警惕,過著安逸的生活,失去了民心,最后身死國亡。其實子胥曾不止一次勸諫夫差不要放過越國,但是夫差不但不聽,還處死了子胥,后來越兵攻破吳都時,夫差決定自殺,死前吩咐其手下,在他死后的臉上蒙一塊白布,因為怕沒臉去見伍子胥,下場凄慘。由此我們從中也可得到一些經驗教訓。如:“得民心者,得天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由于揭示了這樣深刻的經驗教訓,勾踐滅吳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對后世影響非常大,而勾踐滅吳后,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代最后一個霸主,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齋》的作者蒲松齡就曾經寫過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幅對聯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成語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臥薪嘗膽”。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兩個故事的,請講講。 

  學生答:聽過這些成語,但不知道意思! 

  那讓老師來告訴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講的是我國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項羽,我們后面有一篇課文《鴻門宴》里,講會講到他。當時他作為上將軍,率領其軍隊與秦軍交戰,要越過漳河到對岸搶占對方的陣地,為了表示有進無退,有戰必勝的決心,他與軍隊渡河之后,要把軍隊中的“釜”——古代一種煮飯的鍋,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爛沉到江底, 

  有學生應答:背水一戰。 

  對,有這個意思,于是他的軍隊士氣高漲,異常勇猛,與秦軍大戰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打敗了秦軍的主力,為以后攻破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破釜沉舟”。而“臥薪嘗膽”講得又是誰呢? 

  齊答:勾踐。 

  對了,我們課文哪里提到了這個故事呢? 

  答:課后練習三。 

  讓我們一起看看勾踐像。看著這幅畫,想必大家已經感覺到,一股克己自勵、發憤圖強精神力量。蒲松齡這幅對聯寫得是相當之好的,當同學們面對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難題的時候或者面對高考沉重壓力的時候,大家就想想項羽和勾踐,只要有決心并付出了努力,你們的汗水就決不會白流。 

  那么,通過對課文和成語典故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勾踐那么多的事情,大家一定對他有新看法,讓我們全面的看看勾踐是個怎樣的人,討論一下他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略) 

第一冊勾踐滅吳(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繁星》教學案例(通用16篇)

    一、 教學設計(一)設計思路《繁星》(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課文)是巴金1927年去歐洲途中寫的一篇游記,課文按時間順序緊緊圍繞繁星展開描寫,狀寫了“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抒發了由此產生的種種感受,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

  •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4篇)

    這兩首詩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詩作,當時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話傳說,加以再創造,從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膽的想像、奇特的構思,正體現了詩人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

  • 第一冊燭之武退秦師(精選3篇)

    【背景材料】一、作者作品《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

  • 《再塑生命的人》學案(通用16篇)

    7.再塑生命的人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2.誦讀課文,掌握基礎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學習重點:同2學習難點同上檢查預習1.利用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掃清文字障礙。...

  • 第一冊《寬容》序言(通用12篇)

    教學目的:1.分析評價本文反傳統變革思想。2.分析評價本文獨特的寫作方法。3.借鑒本文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學習重點:分析評價本文的思想內容。教學難點:分析評價本文寓言式寫法。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方法:自讀討論法。...

  • 《夏感》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夏感》教學設計象山荔港學校 程予東 教學目標:1、感受作者抓住具有季節性特點的景物展開描寫的方法。 2、從煉字、修辭、句式角度品味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 蝶戀花(精選16篇)

    柳永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品味柳永詞語言上的特點。2.理解詞中的“春愁”所表現的情感。3.領悟和學習詞中蘊涵的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課文提示】1.柳永,原名柳三變,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

  • 《慈母情深》練習題(通用12篇)

    一、讀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的感受。◆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

  • 《走一步,再走一步》閱讀三得(通用13篇)

    閱讀過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感覺有三得(即三點感受),現寫出來,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發。關于命名題目。全文寫“我”爬上懸崖卻恐懼得不敢爬下來,后來是在父親指點鼓勵下才戰勝恐懼順利爬下了懸崖,再得...

  • 七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动漫日韩 | 99视频在线精品 | 在线观看视频99 | 大量国产私密保健视频 | av成人永久免费看片本色 | 欧美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综合 | 免费在线一级片 |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 高清不卡免费视频 | 亚洲美女性视频 | 女人一级毛片 | 大地资源第一在线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97 | av不卡观看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专区 | 最近免费日本视频在线 | 把腿扒开做爽爽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 夜色毛片永久免费 | 深爱五月综合缴情综合网 | 欧美啊啊啊视频 |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 狠狠插网站 | 精品va天堂亚洲国产 | 性色91 | 亚洲日韩欧美精品国产 | 一级免费黄色毛片 | 91污视频软件 | 成人免费网站入口www | 青青操超碰 | 亚洲精品国产二区 | 黑人40厘米全部进去A片 | 日韩强奷漂亮少妇高潮麻豆片 | 国产精品27页在线观看 |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真实偷乱视频 |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美女爽爽爽视频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