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錯誤(精選2篇)
第一冊錯誤 篇1
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 張廣祥
教學目標 :
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認識詩人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
教學課時:1
教學過程 :
一、導(dǎo)人新課
婉約是唐宋時的一種詩詞風格,與之相應(yīng)的是豪放派。這礙難感種風格不僅并列于唐宋這兩個詩詞頂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們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跺e誤》正是現(xiàn)代婉約詩之典范。
朗讀詩歌
二、總體把握
1、詩歌內(nèi)容
這是一首極為抒情的詩歌,也未嘗不可以看作是一首敘事詩,因為它敘述了一個凄美幽怨的故事。那么這個故事是怎么樣的呢?誰來轉(zhuǎn)述一下給我們聽聽?
明確:見《教師用書》
2、詩歌特色
你覺得本詩有什么特色?請說說你的總體感受。
明確:主要有:(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澀,委婉地抒發(fā)了離愁別緒。(2)詩歌的意象都是很傳統(tǒng)的、中國的。詩人從中國詩歌的濃厚傳統(tǒng)中吸取了豐富的養(yǎng)料。用楊牧的話說:鄭是“中國的中國詩人”。這是對鄭在西化之風勁吹的中國臺灣而堅持中國民族特色的創(chuàng)作個性的極好評價。(3)短小別致,“堪與宋詞小令相提并論”。(4)比喻新奇鮮活。等等。
三、具體賞析
1、“錯誤”
題目是“錯誤”,這是指什么錯誤?
討論明確;大致有:(1)女子錯誤地以為來人是歸人;(2)我錯誤地“打江南走過”,捉弄了女子的感情;(3)“我”確實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歸人(心上人),但是“我”“過家門而不入”,令女子錯誤地以為“我”回家了。
2、“美麗”
“錯誤”是“美麗”的,這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1)女子以為,“答答的馬蹄聲”可能是歸人回來了,心情一下子興奮起來,所以說“答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但是……(2)“我”無意識中破壞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興奮跌入失望,這雖然是個“誤會”是個“錯誤”,但是從審美的角度看,是“美麗”的。(3)這個故事,或者說這個情節(jié)美麗,因此“錯誤”也成為一種美麗。
3、這是一首美麗而憂傷的詩歌,敘述的是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請你從詩中一字、一詞、一句或一節(jié)加以體會,說說它的美麗或憂傷。
學生自由討論。大致有……(參看《龍門新教案》)
四、再讀詩歌
五、作業(yè) 布置
第一冊錯誤 篇2
教學目的:
1.引導(dǎo)學生從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yǎng)以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水準。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來感悟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意境。
教學重點:
1.把握思婦詞和游子謠等傳統(tǒng)題材;
2.賞析鄭愁予詩歌的古典美;
教學設(shè)想:
結(jié)合溫庭筠《夢江南》、柳永《八聲甘州》、呂本中《采桑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學習來體味古代游子與思婦的幽思愁緒,把握思婦詞和游子謠等傳統(tǒng)題材,賞析鄭愁予詩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業(yè) ,背誦詩歌,并把《錯誤》改寫為如張曉風《不朽的失眠》一般風格的抒情散文。
教學過程 :
由呂本中詞導(dǎo)入 ;脽羝@示呂本中詞。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恰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教師吟詠,飽滿的感情感染了學生。然后提問。
師問:請根據(jù)我們前面學過的詞體知識確認這首詞的詞牌?
生甲答:《采桑子》。
前面學習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時懂得《采桑子》是雙調(diào),44字。
上闋四句,7、4、4、7,三平韻;下闋亦四句,7、4、4、7,三平韻。
據(jù)此,我推斷此詞的詞牌為《采桑子》。
師問:生甲的判斷正確嗎?
眾生齊答:正確!
師問:生甲的判斷及其依據(jù)完全正確!下面我們來齊讀這首《采桑子》,感悟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眾生齊讀。
下面繼續(xù)提問。
師問:哪位同學來解釋一下詞中的“虧”與“滿”兩詞的意義?
生乙答:滿,此指月圓;虧,此指月缺。
師問生乙:那么,“暫滿還虧”該如何解釋?
生乙答:暫,暫時,暫且;還,仍然,還是。“暫滿還虧”是說,暫時的月圓月滿終歸還是要缺要虧的,好像是說夫婦間的聚少離多。
師問:好!那么詞中的“君”是什么意思?
生丙答:君,第二人稱代詞,你。
師問生丙:那么,詞中的“君”,也就是第二人稱的“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丙答:“君”應(yīng)該是一個外出的丈夫,詞中的抒情主人公相應(yīng)地應(yīng)該是一位獨守空閨的妻子。
師贊賞:好!
師解讀詩歌大意。
月圓之夜,一位少婦卻枕愁難眠。啊,原來是丈夫外出,沒有和她廝守在一起,不能與她在這江畔高樓共賞這皎潔的明月了。也許已半載了,或者都三年了,他怎么還不回來呢?思夫不得,少婦便生哀怨之心!罢f反說,俱是愁痕。”(錢鐘書語)讀解詞意,大略如此。綜上,我們把此詞定位為一首閨怨題材的思婦詞。
幻燈片顯示“思婦詞”三字。
師問:在呂本中《采桑子》詞中我們感悟了一位獨守幽閨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哀怨和憂傷之情。請學生丁解釋“思婦詞”中之“思婦”一詞為何意?
生丁率爾而對:思念妻子。思婦詞就是思念妻子的詩詞。
師問:請三思而后答!請結(jié)合《采桑子》詞意,斟酌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確?
生丁匆忙否定前案,說:不!不!“思婦”一詞在此不是“丈夫思念妻子”而是“妻子思念外出遠游的丈夫”的意思。
師點撥:對!在此“思婦”一詞,不是動賓短語,而是偏正詞組。反映妻子思念外出遠游的丈夫的詩詞就是“思婦詞”。這種“閨怨”題材的思婦詞,古典詩詞中比比皆是也。今天我們學習的鄭愁予的詩歌《錯誤》是一首新詩,其中也有思婦閨怨的句子。下面我們來齊讀全詩。
學生讀書,感情飽滿,進入了詩歌所描寫的情境。學生齊讀《錯誤》。
幻燈片顯示鄭愁予《錯誤》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學生齊讀畢。
師趁熱打鐵:課前我問了幾個學生,都說對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情感似懂非懂。在我剛才的啟發(fā)和講解之后,現(xiàn)在你們齊讀鄭愁予的《錯誤》并體味其主旨,或者稍微明朗些了吧。請思考下面問題。
師問:詩歌中的“打”和“向晚”如何解釋?
生戊搶答:打,介詞,從。向晚,指傍晚;向,接近。
師問:根據(jù)詩歌中的語句,判定“我”、“你”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生己答:“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過”句為證。
“她”是一位閨中思婦,有許多詩句為證,關(guān)鍵字是“等”!暗取弊
涵蓋第二節(jié)的內(nèi)容。
師問:第一節(jié)第二句內(nèi)蘊豐富,請用散文的語言把它傳達出來。
生無人舉手,無人對答。
師講解:時光流轉(zhuǎn),春秋代序,那美麗、純潔如蓮花的思婦的容貌,也在癡情地等待中衰老啦!“開落”寫蓮花,又寫少婦的容顏和心境,暗示著時光的漫長。
師問:第二節(jié)第五句和第二節(jié)第二句十分相似,請改變第五句。
生齊答:你的心是小小的緊掩的窗。
師問:好!大家都對了!請大家繼續(xù)思考。描寫詩歌中的這個“思婦”,也就是第二人稱的“你”,運用了哪些意象?請一一指出來。
生庚答:詩歌中依次用了“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柳絮不飛”,“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來寫思婦的癡情的期待,就是“等”。
師問:你能否給這些意象進行歸納分類,并指出這些意象的表達效果?
生遲疑后答:不會。
師問: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能否給這些意象進行歸納分類,并指出這些意象的表達效果?
生辛舉手。
生辛答:我分為兩類。一類意象是作為比喻句的喻體出現(xiàn),如“蓮花的開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處意象。前者寫“思婦”的容顏的衰老,后三者寫“思婦”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類意象是與春天、三月有關(guān)的“東風不來”,“柳絮不飛”,“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來了,思婦卻視而不見。以春天的爛漫來反襯思婦的落寞。綜上,一類意象為比喻,一類意象為反襯。
師問:那么,這位思婦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來?詩歌中的“錯誤”錯在哪里誤在何處?既然是錯誤,有何談美麗呢?思考后請舉手回答;脽羝@示“美麗的錯誤”。
生說:沒有。“錯誤”在于那騎馬的男子,第一人稱的“我”,只是個陌生的過客,不是她的丈夫歸來。
生己說:說它美麗,是因為它曾經(jīng)先引起了詩歌中女主人公情緒的激動。
師總結(jié)說:好,兩位同學的理解很對,表述很好。類似的“美麗的錯誤”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在其他一些前人的詩詞作品中也曾有所表現(xiàn)。我們來分析并指出以下兩首詞中的“美麗的錯誤”。
幻燈片顯示溫庭筠《夢江南》、柳永《八聲甘州》。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顰洲。(溫庭筠《夢江南》)
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
生庚答:溫詞的“過盡千帆皆不是”,柳詞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這兩處都是寫“美麗的錯誤”的。在這些詞句中,我們一樣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襲過作者心頭后迅速轉(zhuǎn)變?yōu)樯钌畹氖洹?/p>
老師總結(jié)發(fā)言:好,看來大家對此類的詩詞的主旨都能準確把握了。我們在溫詞的“過盡千帆皆不是”、柳詞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中一樣讀到了那“美麗的錯誤”。不同的是,溫詞、柳詞中的過客都是乘船;而鄭詩中的過客是騎馬。
師曰:請同學們再次齊讀詩歌,注意體味思婦等待丈夫歸來的癡情和落寞。
同學們齊讀詩歌,沉浸其中。
師問:在詩歌中,第一人稱的“我”的出現(xiàn)有何作用?
生庚答:首先,和思婦的丈夫一樣,“我”也是一個離開自己的妻子家人的游子。其次,因為“我”只是一個匆匆的陌生的過客,不是思婦的丈夫,所以才會出現(xiàn)“美麗的錯誤”。
師問:好!那么,寫游子的語句和意象又有哪些呢?
生丙答:“我打江南走過”,“達達的馬蹄”兩句。
師問:生丙的回答正確,但不完整。想想過客和思婦是如何偶然相見的?
生丙默然。無人作答。
老師講解:這位游子,也即過客,他從江南走過,也許就這樣走了幾年了。一日他突然來到這個思婦所在的小城,在傍晚的時候,走在一條青石砌成的街道,也許他這是口渴,想討碗水喝,恰好在這位思婦的門前停下,扣打門環(huán),驚動了正在癡情等待丈夫歸來的這位思婦,就有了詩歌中的“美麗的錯誤”。因此“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緊掩的窗扉”不僅是比喻思婦心境的落寞,而且標志著詩歌中過客的行蹤。
幻燈片演示如下:
江南→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緊掩的窗扉
所以,標志過客的行蹤的意象作為詩歌中的第三類空間意象,存在著層遞關(guān)系。
師繼續(xù)問:那么這位過客,也是離家外出遠行的游子,他就不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親人嗎?
生齊聲道:思念!
師緊追不舍問:這位過客或游子的妻子,是否也像這位思婦一樣,在癡情的等待著過客的歸來呢?這位過客或游子,是否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呢?
生齊聲道:是!
師點撥:這樣的話,文中不僅寫了思婦對遠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寫了過客對家中妻子的思念,不僅寫了幽閨之哀怨,還寫了羈旅的愁苦。更進一步講,詩歌所寫的故事,不僅發(fā)生在兩對夫婦間,而且發(fā)生在所有分離生活的夫婦間。
師繼續(xù)點撥:外出遠游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親人所寫的詩歌,文學史上也給予這一題材和主題的詩歌以專名,就是“游子謠”;脽羝@示“游子謠”三字。
講臺下,有學生立刻說出孟郊的《游子吟》。
師說:好,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游子謠。再如我們還學習過另外一首游子謠!翱萏侉D―”。
學生齊誦: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學生齊誦馬致遠詞之后,幻燈片顯示《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學生齊聲背誦。課堂氣氛漸而熱烈。
師點撥:試想,夕陽西下,游子坐在那匹羸弱的馬上,看著小橋流水旁炊煙裊裊升起的農(nóng)家那一幅父慈子愛、夫唱婦隨如此這般幸福和美的生活圖景,他怎能不斷腸呢?
學生若有所思,已經(jīng)與那古時的游子產(chǎn)生了共鳴。
師乘勝追擊說:看來,那些把妻子丟在家中,一個人去外面的世界打拼的游子的生活也很辛酸的啊!大家不妨大膽地假想一把,讓這位馬致遠筆下的游子或者說過客踏著達達的馬蹄走進小城,穿過青石鋪就的街道,來到呂本中《采桑子》詞中思婦的樓下,進而走到她的門口,再進而來到思婦的窗前。
學生做迷茫狀。
師稍做停頓,然后說:這位過客口渴了,他只是想要來思婦的窗前討一碗清水,一碗涼白開而已。請大家注意,這位少婦卻正在思念和等待外出遠行的丈夫歸來呢?當她聽到了這位過客達達的馬蹄聲兒由遠及近而來到她的門前時,此刻她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恍然,踴躍欲發(fā)言。
生丁搶答:她很激動,趕快看是不是她的丈夫回來了,但一看不是,她又很失望。
師評價道:這位同學思路十分敏捷,反應(yīng)十分迅速,可惜他的回答缺少了一點詩意。
學生皆問:怎樣才算是有詩意的表述呢?
師繼續(xù)啟發(fā):這位少婦的心中此刻肯定有一股幸福的激流涌過,她一定是趕快揭開那塵封了許久的窗帷,然后又趕快推開了那快要銹死的窗扉,去看是否是自己的丈夫歸來了。然而她的希望再次落空了,那并非是丈夫遠游歸來,而是另一個游子或者說一位過客在她的窗前要討一碗水喝。錯了,錯了啊!她的心剛剛被高高地舉起,現(xiàn)在又被重重地摔下。她的眼中流露出失望,她的心中充滿了惆悵。
眾生做沉醉狀。
通過剛才的分析,學生們對《錯誤》的理解加深了。
老師總結(jié):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看到,《錯誤》這首詩不僅寫了閨怨的思婦,而且寫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婦詞,也是一篇游子謠。幻燈片顯示
游子謠,寫游子羈旅之苦;
思婦詞,寫思婦幽閨之怨。
畢竟,思婦閨怨是果,游子羈旅是因。所以在許多詩人的筆下,這兩個題材和主題往往被糅合在同一篇作品中。鄭愁予的《錯誤》即是如此,選用并糅合了傳統(tǒng)的閨怨、鄉(xiāng)愁題材,使得詩歌更有內(nèi)蘊,更有韻味。
師問:作家楊牧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請分析兩個“中國”的含義即語境義。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代表作答。
生壬答:第一個“中國”指從地域、國籍、血統(tǒng)等上講是中國的。第二個“中國”是指從情感、語言和意象等上講是中國的。
師稱贊道:好!生壬的回答非常準確簡潔!在鄭愁予的許多詩作中我們都感悟到了一種濃郁的古典美,而選用古典意象,采用傳統(tǒng)題材,化用經(jīng)典構(gòu)思都是造成鄭詩古典美的原因!跺e誤》的所有意象我們都似曾相識,都可以在唐詩宋詞中找到大量的使用這些意象的句子;寫游子羈旅之苦、寫思婦幽閨之怨的題材更是從《詩經(jīng)》直至新詩長期沿用的傳統(tǒng)題材;“美麗的錯誤”這一經(jīng)典構(gòu)思在溫詞和柳詞中又可以窺見它的影子。所以,我們才會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
師總結(jié):《錯誤》這首詩歌學過之后,今后我們在自己的新詩習作中要自覺選用古典意象,采用傳統(tǒng)題材,甚至化用經(jīng)典構(gòu)思來成就新詩的古典美。最后提供一篇鑒賞文章,有助于我們理解《錯誤》的時空轉(zhuǎn)換藝術(shù)。
幻燈片顯示下文。
這首詩的結(jié)構(gòu)分為始、中、終三部分,作者運用時空變化,時間由長漸短,空間由大到小,情理與時空交會,寫出一個倦守春閨如蓮花開落的少婦內(nèi)心的寂寞、期待與失望,構(gòu)成美麗凄婉的效果。
這首詩時空經(jīng)歷四次轉(zhuǎn)換:首節(jié)開始,就顯現(xiàn)出作者的才華。第一句“我打江南走過”,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暗示著過客的匆匆;第二句“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以“蓮花的開落”含蓄地點出季節(jié)的數(shù)度變遷,暗示著女主角等待時間的漫長。
中間一節(jié)情節(jié)的發(fā)展,先把時間限定到“三月”,寫“東風不來”、“柳絮不飛”的寂寞小城,此后進一步把時間縮小到“向晚”,寫“跫足不響”的街道,不揭的“春帷”、緊掩的“窗扉”,運用豐富的意象,描述離人情懷中的春閨少婦的落寞。而這春閨少婦的落寞,只是表象意義,其實作者是借少婦的落莫暗示自身飄泊落寞的情懷。
末節(jié)結(jié)句,又以“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一句,響應(yīng)首句“我打江南走過”,將鏡頭放大拉遠到虛無而廣闊的空間和連綿不斷的時間長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應(yīng)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詩結(jié)構(gòu)均衡,不致前擠后空或前空后擠。伴隨著這四次結(jié)構(gòu)完整的時空轉(zhuǎn)換,詩中主角的感情的變化也有戲劇性的轉(zhuǎn)換,整首詩意境優(yōu)美而深婉,謀篇合乎“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jié)要響亮。尤貴首尾貫穿,意思清晰。”的審美原則,完整地呈顯出這首詩的婉約美之特色,使讀者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均衡和諧的美感。(摘自林文欽《現(xiàn)代詩鑒賞教學》)
布置作業(yè) :
1.背誦此詩;
2.根據(jù)溫詞、柳詞、呂詞及鄭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一篇像張曉風《不朽的失眠》一樣風格的抒情散文,至少800字。
推薦課外閱讀書目:
《鄭愁予詩選集》,中國臺灣志文出版社1988版;
《新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