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通用16篇)
黃鶴樓 篇1
崔顥《黃鶴樓》譯文
.《黃鶴樓》教學實錄
《黃鶴樓》flash在線欣賞課件
《黃鶴樓》flash課件2
《黃鶴樓》ppt課件1
《黃鶴樓》ppt課件3
《黃鶴樓》ppt課件4
短文兩篇:《黃鶴樓》《于園》 教案
短文兩篇-《黃鶴樓》,《于園》教案1
.短文兩篇-《黃鶴樓》,《于園》同步練習
黃鶴樓 篇2
崔顥《黃鶴樓》譯文
.《黃鶴樓》教學實錄
《黃鶴樓》flash在線欣賞課件
《黃鶴樓》flash課件2
《黃鶴樓》ppt課件1
《黃鶴樓》ppt課件3
《黃鶴樓》ppt課件4
短文兩篇:《黃鶴樓》《于園》 教案
短文兩篇-《黃鶴樓》,《于園》教案1
.短文兩篇-《黃鶴樓》,《于園》同步練習
黃鶴樓 篇3
教材簡析:
本文介紹了黃鶴樓雄偉高大的外觀和建筑結構的特點,描述了登臨黃鶴樓的所見所感,突現了黃鶴樓這座名樓的地位和價值,表達了作者熱愛山川勝跡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文章以“仙”字貫穿全文,內容環環相扣,結構十分嚴謹。語言上整散結合,富有變化?赏ㄟ^多種朗讀方式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用現代漢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了解文章的寫作和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能用現代漢語翻譯全文。
課前準備:
1、學生查字典掃除文字障礙。
2、查閱資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樓及其成名的原因。
3、熟讀課文,能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4、把不能弄懂的字詞和預習中的問題批注到課文旁邊,課堂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引入課文、閱讀課文、用現代漢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了解文章的寫作和語言特色。
導入新課
教師開場白:
朗讀崔顥《黃鶴樓》詩導入新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關于黃鶴樓的一首古詩,今天我們則來學習一篇關于黃鶴樓的古文。
檢查預習
談談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樓及其成名原因。
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語:通過剛才大家的發言已經初步了解了中國的三大名樓,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1、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課文①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和課文頁下注釋自己翻譯課文內容。②學生互相質疑提問,遺留問題提出到班級討論。③檢查翻譯情況,統計普遍情況和特殊情況,糾正錯誤。
3、說說你對黃鶴樓的總體印象或感受。(學生自由發言,可從外觀和建筑的特點等方面來談。)
精讀評析
教師指導語:同學們已經初步掌握了課文的內容,下面請同學們細讀課文,同時思考以下問題,需要時可以小組討論,寫出結論。
1、朗讀課文,思考:文章中引用《圖經》的話有什么作用?(給黃鶴樓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2、文章最后一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側面寫出黃鶴樓的地位價值。)
3、你覺得文章在寫作和語言上有什么特點?結合具體的語句加以分析。(學生討論交流)
課堂小結
1、學生自主歸納,教師總結,大致如下:課文介紹了黃鶴樓雄偉高大的外觀和建筑結構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熱愛山川勝跡的思想感情。
課后學習
積累文中的字詞(名:命名。),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
板書設計
黃 鶴 樓
地理位置——命名由來——所見所感——地位價值
黃鶴樓 篇4
【教學過程】
一、課前音樂《煙花三月》
二、簡介詩人
1、師述:剛才那首歌好聽嗎?其中有句歌詞叫“牽住你的手,相別在黃鶴樓”,知道是誰牽住誰的手在黃鶴樓話別嗎?
3、引出并貼板書:李白孟浩然
3、講故事:這兩位大詩人是一對好朋友呢,他們的友誼是中華文壇上的一段佳話:話說李白年輕時風流瀟灑,挎一把寶劍,帶一個酒壺,離家出走,云游天下,路過湖北襄陽的時候,認識了名滿天下的孟浩然。當時,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歲,但年齡的差異絲毫沒有影響兩人的交往,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常常一起游山玩水、飲酒作詩,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墒,一天孟浩然要去揚州做事了,兩人心中是那么依依不舍,李白還特意在當地最豪華、最有名的酒樓——黃鶴樓,為好朋友設宴送行(這種設宴用酒食為他人送行就叫,出示詞語:“餞行”),李白與孟浩然那餞行的場面是十分感人的,今天就讓我們去感受這感人場面,一起來學習25課《黃鶴樓送別》(齊讀課題)
過渡:課前你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老師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三、檢查自讀情況
。ㄒ唬z查詞語(以詞串的形式出現)
煙霧迷蒙繁花似錦
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楊柳依依沙鷗點點
一江春水浩浩蕩蕩
1、出示詞串,指名讀(①好,讀得非常準確,但聲音不夠響亮、邶R讀)
2、指導:同學們,發現了嗎?這里的詞語都是寫景的,所以每一個詞中都藏著一道景、一幅畫,下面老師想跟你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詞語,這樣:我讀一個左面的,你們就讀一個右面的,我們要努力讀出詞語中藏著的畫面來。
3、指導讀“俯臨長江飛檐凌空”:讀得真好,同學們,你們看這第二組詞語是描寫什么的?(黃鶴樓)看,這就是“黃鶴樓”(出示圖片一),問:你看到了什么?(它建在高山之巔,俯下身子能見到滔滔的長江,這就叫——出示詞語“俯臨長江”)感覺怎么樣?(看上去很有氣魄。┳x出這種感覺來。讓我們再走近去看看(出示圖片二),問:這黃鶴樓與一般的建筑有什么區別?(它那每一層的檐角都高高地向著天空翹起,這就叫——出示詞語 “飛檐凌空”。)同學們,這“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多么雄偉壯觀啊!來,一齊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你們看,像這樣邊讀邊想象畫面,可以把詞語讀得更有味道!
4、下面誰再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寫了詩人孟浩然在煙花三月要去揚州了,好朋友李白在黃鶴樓為他餞行,并吟誦出一首名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
(二)檢查讀詩
1、出示詩篇,這就是《黃》,它可是一首膾炙人口(出示“膾炙人口”并齊讀2遍)的好詩,齊讀兩遍,問:你們知道“膾炙人口”的意思嗎?(理解“膾炙人口”)
2、誰又能來讀好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呢?
3、指名讀(①字音讀得準確、詩句也讀得很流暢!②誰能讀得更好些,要能讀出詩的節奏,讓大家感受到一些詩的韻味來。誰來試一試。)
4、點撥:同學們,要真正讀好這首古詩,還需要我們讀懂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情感。老師告訴你們這篇文章是一篇文包詩,所以詩的意思和情感就藏在課文中。
7、下面請大家打開課本,速讀課文并從文中找出與這些詩句相對應的語句,并把它們畫下來。交流并出示。
8、都找準了嗎?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它們。(我讀右邊的詩句,你們讀左邊的語句)
9、詩的大體意思我們理解了,那么還有哪些具體的字詞不理解嗎?
10、學生就不理解的質疑:(相關語句中有的詞語解釋一起找一找、說一說)
“之”:往、去
“盡”:盡頭(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天的最末端。)
“西辭”:板畫,說明:因為黃鶴摟在揚州的西面,所以孟浩然要到揚州去就必須辭別西邊的黃鶴摟,所以叫“西辭”。
“下揚州”:板畫,說明:因為黃鶴摟在長江的上游,揚州在長江的下游,所以孟浩然去揚州要坐船順流而下,所以說“下揚州”。
11、教師就“孤舟”質疑:
。A設1:“孤帆” 就是孤單的小船。師評:是的,“孤”在這里有孤單、單一、單獨的意思,這些都是“孤”的本意,但想想在這里,“孤”僅僅指人孤單嗎?有沒有更深的含義呢?)
。A設2:其實這里的“孤”不僅是指船孤獨,而且也指孟浩然、李白孤獨。師評:你真會讀書,的確這里的“孤”字表面上寫“船孤”,實質是寫“人孤”,這個“孤”字充分反映了兩位好朋友的內心世界。大詩人用字果然精妙!
(三)、詩文對照,讀出感情
1、通過剛才這么一對照、一交流,大家對詩中詞句的意思一定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初步感受到了這首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下面讓我們再來好好地讀讀這里的詩和文。請女同學讀文,男同學讀詩,女同學的任務比較艱巨,要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把男同學帶進詩的的意境中去。(男、女分角色讀)
2、詩很美、文也很美,你們的朗讀更美,從中,我聽出了一份濃濃的情,這究竟是一份怎樣的情呢?文中有個詞直接概括了出來,誰能快速地找到它。指名回答,相機板書:依依惜別
3、師問:依依惜別是什么意思?請你把這份深厚的感情送進這個詞,一齊讀一讀。
五、精讀2—4小節,感悟“依依惜別”之情
(師一邊板書,一邊說: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好好體會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請問:兩位詩人有沒有一開始就把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直接表達出來?(引出并出示第2節。)
1、研讀文章第2節,感受“依依惜別”之情。
、賻熥プ“藏”字質疑:他們是怎么藏的呢?(映紅“仰望”“遠眺”“有意不去觸動”)
、谕瑢W們,注意到這兩個動作了嗎?它們有什么共同點?(都表示看的意思)追問:“仰望”是怎樣看?“遠眺”又是怎樣看?(生答老師動作演示)
③我們知道此時正值煙花三月,黃鶴樓畔的景色的確值得一看,但此時這兩位好朋友真的有心欣賞這美景嗎?
指名說并小結:是的,他們只是希望分別的時刻來得晚一些。同學們,一個“藏”字(板書“藏”)里面包含了多么濃厚的情誼。ò鍟“情”),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讀出這份不舍之情。
過渡:同學們,此時無聲勝有聲!但是,不忍別終須別,分別的時刻很快就在眼前了,兩人心中的這份依依惜別之情(指板書)再也無法隱藏,瞧,李白終于舉起了酒杯,說道——(引出并出示第3小節中“李白”的話)
2、研讀文章第3小節,再次感受“依依惜別”之情。
、冽R讀李白的這番話。
、诶畎椎脑捲诟嬖V孟浩然什么?你能讀懂嗎?請你再讀讀這段話。
a感受到了敬仰、贊美
。A設1:學生談到“您”時師述:對, “您”是一個敬辭,數一數這里一共用了幾個“您”字?(六個)這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非常強烈。)
過渡點撥:李白不但一口一個“您”的稱呼孟浩然,他還怎么稱呼孟浩然?
預設2:學生談到“夫子”時,追問:一般的人能稱“夫子”嗎?(引導理解在古代只有有學識、有品行的男子才配稱為“夫子”) 師述:是啊,李白稱孟浩然為夫子,可見在李白的心目中,他的學識之——淵博,品行之——高尚,這讓李白無限之——敬仰。
預設3:學生談到“兄長和老師”時啟發:從這個稱呼中,你又聯想到什么呢?引導學生自述:年長12歲的孟浩然一定像一位兄長一樣把年輕的李白當弟弟照顧著;又像一位老師把李白當作自己的學生精心培養。所以,李白無限敬仰地稱他為引讀——兄長和老師”。
過渡點撥: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引出“敬仰孟夫子的人品和詩篇”)
預設4:
【人品】
師述:是的,李白還曾寫過一首贊美他人品的詩《贈孟浩然》,(出示詩篇)詩中寫道:(引讀——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借助注釋,你們能讀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樣的人品嗎?
交流:他胸懷磊落,飄逸灑脫;他拋棄了榮華富貴,遠離官場,不羨權貴;他只愿臥于松下云間,遠離世俗,淡泊名利。
【詩篇】
過渡:李白敬仰他的人品,還敬仰他“譽滿天下”的詩篇。“譽滿天下”是什么意思?能否給它找個近義詞。(名滿天下、馳名中外、天下聞名、婦孺皆知等)
你知道孟夫子的詩嗎?師生齊背古詩《春曉》,從幾歲的孩童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幾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誦。可見孟浩然的詩真的是譽滿天下!
怪不得“詩圣”杜甫都這樣稱頌他的詩句:清詩句句盡堪傳。引述:意思是說孟浩然的詩——清新雋永,每一句都足以——永世流傳。
小結過渡:就是這樣一個德才兼備的孟浩然,怎能不讓李白深深敬仰呢?可是他們就要分別了,李白是多么不舍!再讀這段話,看看哪些地方也讓你感受到了這份不舍?
b、感悟到了“不舍之情”
。A設1:學生談到“何日才能再見面時” 師述:古時候,交通不發達,通訊條件也極其落后,這一別,也許——(生答:一生都見不到)所以他們還沒分別,李白就在想著——“何日才能再見面時”。
預設2:這種不舍之情還“藏”在哪里?學生談到“滿飲此杯”時點撥:這酒杯中盛滿的僅僅是酒嗎?還有什么?師述:是啊,里面盛著不舍,更盛著他們深深的情誼!讓我們和李白一起滿懷著敬仰與不舍,向孟浩然表白自己的心吧!(看屏幕齊讀)
過渡:教師口述孟浩然那番話的提示語(引出并出示孟浩然的話)
生:齊讀孟浩然的話
師:看,他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詩——海內存知己,天下若比鄰。屏顯紅色
師:孟浩然引用這句詩想告訴李白什么呢?
生交流:我們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師:是的,也就是說再大的空間也無法阻擋他們的友情。
師:他還運用了一句——(比喻句屏顯紅色),他把他們的友誼比作——江水。
師:這里的“永世不絕”既是指長江之水,更是說他們的友誼——(源遠流長、地久天長)是的,再長的時間也不能沖淡他們之間的友情。
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一位兄長和老師在寬慰著他的兄弟和學生呢?誰來像孟浩然一樣寬慰一下他的兄弟。(注意神態)
、圩x了兩位好朋友的“話別”場面(板書:話別),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指板書)。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兩位大詩人的內心,分角色讀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分兩大組讀,老師讀旁白。)
過渡:多么感人的話別場面,下面就讓我們也隨同李白一起去江邊送送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吧。(引出并出示第4小節)
3、精讀文章第4節,進一步感受“依依惜別”之情。
①請同學們小聲地讀讀這段“目送孟浩然”的文字(板書:目送),邊讀邊琢磨:這段文字中又有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兩位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呢?(指板書)
、趯W生自讀并交流:
預設1:當學生提到“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時, 師述:這是寫景的句子,但句中的楊柳、沙鷗似乎也有人的情感,你們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下面這段話說完整嗎?先自己試試看。
出示填空:岸邊柔軟的柳枝在風中輕輕搖擺,好像;江上一只只沙鷗在船頭久久盤旋,仿佛。
指名交流,教師小結:同學們,像這樣借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的方法叫“借景抒情”。(課件出示“借景抒情”)
預設2:當學生提到“佇立” 指名說說它的意思,問:他這樣“長時間地站立”,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依依惜別之情)
預設3:當學生提到“凝視” 為它找一個近義詞(注視)這兩個詞都表示“看”的意思,那老師直接把它改成“看”字,請你們再讀讀,體會這樣一改有什么感覺?(“凝視”是指集中全部注意力地看著一個地方,更能表達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深情。)
③瞧,這江邊的一景一物、李白的一舉一動間都飽含著 “依依惜別”之情。來,讓我們全體起立,佇立在楊柳依依的岸邊,凝望那漸行漸遠的帆船,一起深情地朗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吧。ㄅ錁俘R誦第4 自然段)(師評:從你們瑯瑯的書聲中,老師聽出你們不僅讀懂了詩意,也讀懂了蘊含在詩中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那就是——(指板書:依依惜別)
六、感情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引讀古詩:故人已乘白帆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李白終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將一腔的離愁別緒化成了這首詩——(生讀古詩)
(音樂起)朋友珍重,一路平安,后會有期,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將心中的千言萬語化成了這首詩——(生讀古詩)
七、拓展積累送別詩(音樂漸弱)
預設1:自古多情傷離別。不僅是李白,古時候的詩人個個都是重情重義的,他們寫了很多送別詩,我們忘不了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時的殷殷囑托:洛陽親友如相問——(生接);我們忘不了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時的知心道白:勸君更盡一杯酒——(生接);我們也忘不了高適《別董大》時的豁達開朗:莫愁前路無知己——(生接);我們更忘不了李白《贈汪倫》時的深情厚誼。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課后搜集一些送別詩,好好地讀一讀、背一背,用心體會詩人間濃濃的惜別之情。
預設2:自古多情傷離別,不僅是李白,古時候的很多詩人都寫下了這樣的詩篇,出示詩句齊讀。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并說說意思。
2、積累并背誦送別詩。
3、挑戰題:仿照課文,選一首送別詩,以文包詩的形式寫一篇文章。
提示:發揮想象,呈現畫面
反復誦讀,理解詩意
展開聯想,設計對話
精心組織,以詩作尾
【教材分析】
。ㄒ唬┙滩暮單
這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主題單元──“走進名著”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文包詩”體裁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課文是古詩的擴展和闡釋,古詩是課文的濃縮和提煉,詩文對照,情景同現,是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ǘ┲仉y點分析
文章所描繪的場景,詩人所處的時代離學生的時空距離較遠,理解詩人之間的感情是教學的難點;走進課文,走進古詩,走進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三)設計理念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螺旋上升,通過“詞”──“ 句”──“ 段”的版塊教學,為理解詩意,體會情感這一“內核”這一教學目標服務。
2.以讀為主,以詩為主,詩文對照,適當拓展。
3.按照“找──劃──讀──想──說”的線條指導學生學習。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ㄒ唬⿲W生準備:
1.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認識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
2.自由讀文章2──3遍,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ǘ┙處煖蕚洌航處煈獙υ姼璧膶懽鞅尘、李白和孟浩然的詩歌有所了解。
。ㄈ┙叹邔W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黃鶴樓 篇5
《黃鶴樓送別》是一文詩兼美的“文包詩”形式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一、感受畫面,進入詩境。
在引導學生感受全文意境的環節,我分三步進行設計在。第一步: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體會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第二步:第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去讀,思考能從中讀出什么?主要讓學生體會年輕的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和孟浩然作為一個老大哥對小弟的安慰,感受濃濃的兄弟情深。第三步: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自讀,產生疑問:為什么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引導學生走進李白的內心,傾聽李白的心聲。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覺得因為班級學生的素質比較好,再加上我引導得巧妙、得當,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教學效果較好。
二、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文包詩的課文主要是再現了古詩的意境,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教學時,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后,我出示了古詩,先讓學生自讀,然后指名學生讀,要求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接著進一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概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集中交流。最后我又讓學生質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這就是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不細致的地方。由于我提的問題放得比較開,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就偏離了我的初衷。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提一些字詞理解方面的問題,但由于我設計問題時沒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向,學生便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詩題是“廣陵”而詩句中卻是“揚州”?為什么詩句中用“唯見”而不用“只見”?這一些問題可以說就影響了我的教學。所以,在以后的備課中,對于問題的設計,應該多作考慮,以避免在上課時出現偏差。
黃鶴樓 篇6
設計理念:閱讀的過程是將學生置身于課文情境的體驗過程,語文教學理應創設適合學生想像、體驗、感悟的學習情境,以促進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并催生出學生自己的獨特感悟。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 文、詩對照閱讀,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
3、 品讀文、詩,深入體會意境和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教學重難點:
1、 詩文對照, 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
2、 在品讀中深入體會意境和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教學準備:課件、搜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教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25課,了解了課文大意。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一課,齊讀課題。
2、 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二、整體入手,觀照全文
1、 教師:讓我們跟隨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黃鶴樓,去看看兩位友人送別的情景。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語言描繪的情景,你能從課文中看到哪些圖景?
2、交流:美景圖 話別圖 目送圖
三、品讀1、2自然段(美景圖)
1、 教師:你是從課文的哪些語句看到了美景圖?
2、 學生交流語句:多媒體畫面展現美景圖
3、 引導學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黃鶴樓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藍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師:如此美景,在我們看來是多么令人心曠神怡啊!兩位即將要分別的友人此時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讀讀第二小節中描寫兩位友人的句子,仔細地去體會體會。
5、 學生交流,你體會到什么?
▲“藏” 一個“藏”字你品出點什么深意了嗎?為什么要藏起來?(不想讓離別來得太早)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們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他們真的是像游人一樣在欣賞美景嗎?
引導學生體會感受到:他們不會像其他游人一樣盡心地欣賞美景,只是借賞景掩蓋自己心中的惜別之情,想讓這離別的時刻來得晚一點。
6、教師小結板書:這真是 滿目美景無心賞
過渡:剛才同學們一邊讀課文的語言文字,一邊想象那情境,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那你從課文的哪里看到了飲酒話別圖?(課文的第3小節)
四、品讀第3自然段(話別圖)
1、 出示圖片:自讀第3自然段,你能從他們的話別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話
(1)指名讀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從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當作兄長和老師)
。2)“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補充資料 介紹有關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譽滿天下”?(名譽滿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贊美)
補充資料 唐朝大詩人杜甫贊譽:句句清詩堪可傳 (可見在當時真的是譽滿天下)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詩篇?指名背誦一二首。
▲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難舍)之情
。1)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見(還沒有分別就已經想再見面,可見難舍,可見情深)
滿飲此杯(這滿滿一杯裝著的僅僅是酒嗎?你仔細體會體會。更裝著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達對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對孟浩然的感情就像這杯中的酒一樣,滿滿的)
。2)指導朗讀,讀好語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話
(1)指名讀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勸慰之情
(1)從哪里感受到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知道這詩句出自哪一首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入鏈接了解詩句出處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詩句告訴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誼……永世不絕)
。3)指導朗讀句子
4、教師總結板書:這真是 依依話別見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讀
6、分角色齊讀
五、品讀第4自然段(目送圖)
1、你是從課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圖?(第4小節)
2、出示圖片:自己讀讀課文的第四小節,從目送圖你體會到了什么?在關鍵的詞語下圈圈畫畫
3、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體會:
深情,難舍(依然、佇立、凝視)
李白此時的心情怎樣?(心情失落,憂傷,難過)
4、指名讀——齊讀第四小節
5、教師:友人登船遠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單單的一個人了,望著浩浩蕩蕩流向天邊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6、出示圖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對自己師長般教導的情景;
他想到了——與孟浩然飲酒對詩的情景;
……
引導想像說話
教師過渡:想到這兒,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
六、品讀第五自然段
1、出示圖片:聽錄音誦讀古詩
2、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3、教師:學到這兒,你有沒有發現這首古詩與課文的關系
。ㄕn文就是以一個小故事的形式展現了這首詩的情境,課文中的有些語句可以解釋詩句的意思)
4、詩、文對照起來讀讀,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解釋這首詩?
5、指名說說 再指名說說
6、教師:詩句中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7、質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為什么說“孤帆”?
8、教師小結板書: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見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過盡皆不見,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讀古詩 教師:詩人把自己的深情和當時的心境都融進了這首古詩,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首古詩,讀出詩人的深情,讀出詩人的心境。
七、課外拓展
1、 在古詩中像這樣反映朋友離別的詩還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送別詩。
3、 推薦閱讀《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板書設計: 送 李 白
25.黃鶴樓別 孟浩然
滿目美景無心賞
依依話別見真情
千帆過盡皆不見
心中唯有孟夫子
含英咀華,涵詠真情——《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盡量多的潛心會文的時間,讓學生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為宗旨。課始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幾幅圖景?(美景圖、話別圖、目送圖)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潛心會文,投入地走進文本,傾聽文本的聲音,在腦海中再現那感人的情景,真摯地走進人物的內心,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真正成為“一種精神的相遇”。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滿飲此杯、依然、凝視、佇立、孤帆等,雖然只是這樣短短幾個字,卻能夠很好的表現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中,不斷地對文本的催化中,學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詩人的情感中。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部,發現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豐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像
《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只有五年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的?墒钦n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四、引入資料,促進深化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太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以及對王勃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的引用,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黃鶴樓 篇7
師:讓我們穿過時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么送別?古人是怎么寫送別的?下面我們開始準備上課,可以嗎?好,你們不用站起來,我鞠躬,你點頭。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黑板上的兩首古詩,學過了嗎?幾年級?
大屏幕:
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四年級。
師:四年級我們就學過了,今天我們六年級了,再次學這首古詩,這是怎么回事呢?同學們,同樣的一個作品不同的人讀,不同年齡的人讀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你們今天六年級了再讀,等到你們長大了讀大學、讀博士或參加工作了,有豐富生活體驗和經驗的時候,你再去讀,你還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驗,新的收獲,這就是那句話說得好:經典不厭百回讀,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輩子去讀的,F在誰愿意把這兩首古詩讀給大家聽,希望高高舉起你們的手。我請兩位同學,一位讀這一首,一位讀第二首,我想請你(手指向一手學生),不舉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沒舉手學生),因為林老師從小就躲在角落,從不發言,所以我要把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請讀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得怎么樣?你們鼓勵他,我要告訴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還不夠好,還不夠好的意思是還可以更好(調侃的語氣)。還有誰愿意來?還是送給不發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略好一些,特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地方,有一點點小感覺。同學們讀古詩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靜,讀古詩有特別的節奏、停頓、韻律和情感,現在林老師讀給大家聽,當音樂想起時候,我希望在場的所有的人都靜靜地走進那古詩的意境中。
(古箏彈奏的背景音樂響起,師深情朗誦兩首古詩)
師:同學們聽出古詩特有的節奏、韻味和情感了嗎?現在我想知道這兩首詩最打動你的?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
生:我認為是故人和作者一種離別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師:作者和故人離別的情義,你呢?
生:我認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別之時那一段傷心的情義。
師:同學們,兩位同學都不約而同地講到他們之間深深的“情”字(板書: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這兩種詩中有 “情”字嗎?有嗎?
生:(三三兩兩回答)沒有——!
師:那到底作者把這個“情”藏到了哪兒了呢?好!請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這第一首古詩現在只剩下了這四個詞(黃鶴樓煙花 孤帆 長江) ,古詩語言精練,詩中有話,這四個詞的背后有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想象一下,會有什么樣的人?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在說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說一說(巡視課堂)。
(生同桌間相互交流)
師:好!誰來說第一個詞,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見了在黃鶴樓里面詩人和故人在飲酒,互相道別。
師:他們倆訴說離別的情義,朋友,你現在就是李白,我現在就是孟浩然,你會對我說什么?
生:你到揚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師:這是李白嗎?太不瀟灑了?太不熱情奔放了?李白這時候已經酒過三巡,帶著一種醉意!會不會?換一個同學,我看你比較像李白。
生:(帶有醉意的朗讀)孟浩然。
師:哇!有感情一點,酒醉的李白會怎么說?
生:孟浩然,我們今天就要離別了,我們什么時候還能再見呢?
師:這真是多情的李白!你來說說看。
生:我會說:“孟浩然”(生硬)。
師:這李白太冷靜,有沒有推薦一位比較激情的人當當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揚州去的時候,別忘了給我寫封信。
師:我一定做到,你看他們二位在黃鶴樓里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隨手指向黑板),他們把酒當歌,一醉方休!黃鶴樓見證了他們的情,誰還會繼續往下說,在煙火中你又會看到什么?
生:在煙花中我看到有一陣陣微風把花瓣吹起,隨著孟浩然走的方向跟著他一起飄過。
師:他們兩個又在做什么?
生:他們在揮手告別。
師:他們在揮手告別,你看正是現在這樣花紅柳綠,桃花盛開的季節,煙霧彌漫,他們正在依依不舍地送別,這煙花也見證了他們的情啊!(一手指向黑板)誰會繼續說“孤帆和長江”連起來說,你又會看到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
生:看到在長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邊李白看著這艘船不停地在揮手,等船遠去的時候,他還一直在那邊揮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邊揮手邊說)。
師:依依不舍,同學們,李白他是偉大的詩人,同意吧!但是我發現在偉大的詩人也有出錯的時候,信不信?你看他寫的是孤帆,不對吧!長江之上那船只來來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這一只帆呢?李白寫錯了,我很有意見。
生:他這里寫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這里寫“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師:江上的所有的船只他早已視而不見,他的眼里只有那只帆,那個人,那片情。⊥瑢W們這“詩”,這“孤”看似不正確(隨之走向講臺),看似不合情理,但是,正是“孤”字境界全出啊!所以,以后我們讀名詩就要善于抓住這樣的不合常理之處,去仔細地揣摩,仔細地研究,一定會別樣地發現。同學們,這下我們發現在這首詩歌中“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無不訴說著詩人與友人的情,而這些“情”都蘊藏在“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這些什么中?
生:景中。
師:對,這些景中(板書:景),表面上看沒有一個字在寫景,表面上看沒有一個字寫離別,但是,你仔細讀,沒有一個字不是在寫離別,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寫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蘊含著情,這種寫法叫什么?
生:(三三兩兩回答)借景抒情。
師:很好。ò鍟敖杈笆闱椤保┫襁@樣把情藏在景中,融在景中,我們也可以說是情寓景中,怪不得我國近代的語言大師王國維說過這樣的話,說過什么?一起讀——
生:(齊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一切景語都是情語,還有我們知道了原來“景”是為“情”而設,詩人寫景,意在言情(屏幕顯示:詩人寫景,意在言情),也是詩人寫景,他的目的是在寫情。同學們,林老師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這樣說嗎:“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牽掛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這樣寫不是很好嗎?就像現代很多歌詞寫離別,你看看,(大屏幕:緊緊地握著你的手,再三說著珍重珍重。深深地望著你的眼,再三說著別送別送。)這首歌聽過嗎?趙薇的,《離別的車站》,一起讀一下。
生:(高聲齊讀)緊緊地握著你的手,再三說著珍重珍重。深深地望著你的眼,再三說著別送別送。
師:多好。≈笔阈匾猓囊屇懵犚姡瑦垡屇憧匆姡髅靼装孜业男呐!干嘛作者不這樣寫呢?干嘛還要把 “情”含在、藏在那個景中呢? 不明白!不懂!你們明白嗎?
生:我覺得如果就這樣用語言說的話,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語言的話,我覺得它所表達的情感有些太煩了。
師:太白了,一下子都說完了,就沒了。噢,你想說——
生:我覺得首先中國古代文人比較含蓄,不是直接說出來的,然后景中包含著情,這個情的含義就深,顯得比這些直接表達的情要濃厚。
師:你剛才說中國古人,中國文人特別喜歡那種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歡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使出來,對啊!就是那種你想看,又不讓你看清楚;你想聽,又不讓你聽的很明白。就是這種什么樣的美啊?溫柔的美、朦朧的美、曲折的美、還有含蓄的美,對。。ㄗ呦蛑v臺)這就是古詩借景抒情那種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書:含蓄之美),美得動人,美得醉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把這首古詩讀一讀,讀的時候突出那個景,就能表達那份情。好,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誰愿意試著帶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來。
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讀得挺好的,但是我覺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辭?
生:黃鶴樓。
師:他們的告別之地,有點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失落,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故人西辭——
生:黃鶴樓(深情)。
師:連起來讀一遍。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那么美的季節,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為朋友高興!你能不能再讀出這種復雜的心情和變化。
生:煙花三月下揚州 。
師:兩句連著一起來。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這就是復雜的變化的心情,大家一起來朗讀一遍。
生:(齊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對,就是那樣的跌蕩起伏的心情!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同學們,這時候李白在岸邊送別孟浩然,原來眼前還是一艘怎樣的船呢?怎樣的船?大大的船。接著船變成了什么?小小的帆。這帆越走越遠,越走越遠,已經變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連這影都不見了,變成了滾滾的長江。同學們就這樣的長長久久,就這樣的心潮澎湃,誰能把它讀出來。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再遠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非常好!誰愿意再來試試看, 你來。
生:(一男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心都為之而去了!同學們,我們一起配上音樂完整地讀一遍。(悠揚的音樂響起)一起在音樂聲中感受他們深深的情誼,注意作者那種跌蕩起伏的心情,復雜變化的心情。
生:(齊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遠遠地。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了解了第一首古詩,(指向黑板)發現李白是借景抒情,情寓景中來寫什么?
生:送別。
師:同學們,景是通向詩人內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橋,我們現在就可以通過研究這個“景”來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 “情”,F在我們看第二首,這一首有寫景的句子嗎?有嗎?
生:有。
師:第幾句?
生:第一、二兩句。
師:對了,第一首分散寫,第二首一、二兩句寫景(擦去黑板三、四兩句),這第二首林老師不教了,剛才第一首的教是為了現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師不教,你也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獲,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樂,那就是我的成功,F在這樣你們就讀第二首的景,仔細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會說的是有根有據,而不是只字片語,這個比較難,我們可以四人小組合作交流,合作探討,好不好,快速!
。ńM合四人小組)。
師:來看看這首詩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巡視課堂,俯身與生交流)同學們在想的時候注意這景和情是怎么樣的聯系?
。ㄋ娜诵〗M討論)
師:好!同學們時間關系暫時停下,現在誰能說說你剛才自己收獲的體會,收獲的發現,關于這首詩當中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我今天發現后面的幾位特別的用心,也特別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想知道這邊有沒有?這邊呢?我還是說我特別關注不發言的你。
生:(一女生)剛剛我們在那邊討論了,我們對有些詞語,就朗讀的時候比較注重,就是要讀重音。
師:哪些詞語,你說說看?
生:(一女生)浥輕塵和柳色新。
師:你能說說它們怎么表達了作者的情呢?
生:他們在告別的時候非常舍不得。
師:那你是怎么看出他們的舍不得呢?你再想想看,這景與他們舍不得的情又有怎樣的聯系?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覺得剛剛下完雨的早晨,空氣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純真的友誼,“浥輕塵”代表他們的友誼非常的完美,現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遺憾,就像這些景色也有些遺憾一樣。
師:太好了,高明的作者底下的景物會說話,它會替人傷心,代人落淚,它在替作者說著心中想說的話。你呢?
生:我覺得是“浥輕塵”,渭城朝雨浥輕塵,早上剛剛下過雨,一些細小的灰塵都濕潤了,一切都是很干凈,給人一種很美的感覺,而在這個時候就在早上剛剛下過雨,元二和王維就要分開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分別的不舍,是在早上一個美好的景色中分別了。
師: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別,更是難舍難分。大家有沒有體會到“柳”字,古人就有個折柳送別,這送別就像柳樹那樣纏纏綿綿,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同學們都說好,可是林老師還發現有點不好,你看我覺得這句話有錯“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綠的嗎?全部“客舍”都是綠的嗎?(屏幕顯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覺得有點不準確,我這樣改,我覺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顯示:客舍新新),煥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顯示:柳色青)。我改得好,還是王維寫得妙。
生:王維寫得好!
生:誰?看不起我?他是大詩人,我是小老師,所以當然說他好,太傷自尊了,好你也要說出理由。≌f出根據來。
生:我認為王維寫的那首詩中,“客舍青青”是因為正在下雨周圍樹的顏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顏色上,“柳色新”是因為柳樹在雨水的沖刷下,顏色已經變得很鮮艷了,所以才“柳色青”。
師:很好!客舍在柳樹的映照下全部變成綠的了,如人間仙境,那柳色變得煥然一新,如剛長出來的那樣,那么鮮嫩,那么美麗。同學們,這都寫出了渭城的美啊!美得清新,美得令人陶醉,可是有沒想過為什么寫得這么美呢?為什么?有沒想到?他的朋友要去哪?去哪?安西,安西又是個怎么樣的地方呢?風沙滿天,前不著村,后不著店,那么的荒涼。同學們對比一下渭城與即將要去的安西,那景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你能體會到朋友要去這么荒涼的地方,心中是怎樣的感覺?
生:(一男生)現在要好好地看看這里美好的景色。
師:這時候對朋友特別的擔心,特別的牽掛。同學們,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盡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F在我們也把這首詩完整地讀一讀。同學們你們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維就去世了,這渭城一別成了永別,這首詩也成了千古絕唱,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我們一起讀一下這首詩。
(古典背景音樂響起,師領讀)。
師:同學們,千百年來感人至深的古詩、送別詩又何止這兩首呢?就舉王昌齡的例子(屏幕顯示:《送別》)他寫的80首古詩中就有40首是寫送別詩的,現代詩當中也有很多送別詩的經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這些詩來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學們現在讓我們穿回時光隧道,回到今天。
。ū尘耙魳贰端蛣e》響起)
師:再過兩個月我們就要告別母校了,此時此刻我們多么希望時光能停下它的腳步,(背景音樂《送別》),讓我再看一眼母校,讓我再聽一次下課的鈴聲,讓我再和同學們嬉戲,讓我再和老師說幾句悄悄話,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們美麗的采荷一。ㄆ聊唬翰珊梢恍⌒@),美麗的教學樓仿佛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造型別致的塑像伴著我長大,這花花綠綠的墻角邊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可愛的亭子我常常在這里玩耍,我們在這里學習,我們在這里活動,學校的每一處景都留下了我難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憶(屏幕依次出現了:教學樓、塑像、墻角邊、亭子)。同學們現在請提起你手中的筆,寫幾句告別母校的話語,希望在這幾句話語當中找到那么幾處景,借校園的景表達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愛。
(生寫,師巡視)
師:同學們我知道你還沒寫完,但是有一句就讀一句,有一句就說一句?有感情地說出來。
生:母校!在您的懷抱里讓我懂得了很多,讓我學會了怎樣做人。老師啊!在您的歌聲中讓我學會了許多別人所教不了我的東西。
師:我永遠記住母校,記住老師,記住這片情。
生:再見了!母校!再見了操場邊的竹園,再見了!我學習、成長的地方,那操場邊的梧桐樹,正是抽出新芽的季節,我卻要走了,我會永遠記住您!我的母校!
師:我相信那梧桐樹也會默默地關注你,默默地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見了!老師您對我們的照顧和關心,我們會永遠記得,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對我們的關愛!
生:再見!母校!我們身邊的桂花樹又添了六個年輪,無知的少年又長大了六歲,離別是這樣轟轟烈烈,也這樣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歲月里我們能夠相互銘記。
師:對!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們的情。同學們,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別離。今天我們在這里上了一節課,現在我又要和你告別了,同學們舉起我們的手,揮手人生的一次告別吧!再見了!
黃鶴樓 篇8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詩人李白在送別朋友孟浩然去揚州時一方面年輕的他一方面向往揚州的繁華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已知的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并說說你喜歡它的原因,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并通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里,我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回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你知道哪些關于朋友送別的古詩?
2、為什么喜歡它?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生讀題目。
4、解題:
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誰嗎?
6、黃鶴樓在哪兒呢?師生交流,激起同學們對黃鶴樓的向往之情。
。ǔ鍪军S鶴樓、廣陵的地理圖。)
二、流利地讀詩
1、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卡片:鶴浩陵辭州孤帆碧惟際每個字讀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讀這首詩,把它讀流利。
4、認字組詞;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浩:這里指名字中的一個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聯系孤帆來解釋;
惟:聯系惟見來理解。
5、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6、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字音、節奏等);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⑴ 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啤〔閷W習古詩的工具書;
、恰∏笾鷮W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煙花:柳如煙,花似錦。
三月:陽春三月。
下:順流而下。
碧空:藍天。
盡:消失。
惟見:只看見。
天際:天邊。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坐著船順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華的揚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華的揚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黃鶴樓上一直看著看著,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飄越遠,慢慢地消失在藍天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么不一樣呢?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想想作者李白此時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來朗讀這首詩。
3、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
指名背,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給出一首送別的詩:
長江之濱母送別,
荊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學成歸,
寸草才可抱春暉。
2、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是講什么的?
3、喜歡嗎?為什么?
4、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揭示謎底,是老師自己寫的。
5、師小結:
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
六、布置作業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業?
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愿望。
黃鶴樓 篇9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
A.提問: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各名文?
湖北:黃鶴樓 崔顥《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范仲淹《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 王勃《滕王閣序》
B.講故事:傳說李白登臨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詩而作罷,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二.朗讀:
師范讀,生齊讀.
強調注意節奏(音韻兼顧意義),及聲調的抑揚、速度的急緩
。ㄈ纾鹤x“空”應低沉婉轉,聲音略為延長;“晴川”句可讀得恬淡自然。)
三.師生探究:
A。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它對仗工整,用詞優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現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一句。“歷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它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生4:我喜歡“白云千載空悠悠”句。給人一種悠閑適意的感覺。
生5:不。這句我感覺到的不是悠閑,而好像是孤獨寂寞。因為“空悠悠”顯得空空蕩蕩,使人頓時心生惆悵。
生6:我喜歡“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煙霧迷朦,真仿佛人間仙境。
生7:我讀來煙波浩渺,卻又聯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詩人也因此而生離愁別緒吧。
師:(贊賞地)同學們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解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析了詩的韻味,意境。它確實通過描寫詩人登臨黃鶴樓的所見,表現詩人的思鄉愁緒,這從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剛才同學們爭論“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見解。首聯和頷聯中都出現了“空”字,詩人登上此樓,發現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樓宇,天地間也只有漂渺無依的浮云,理解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點頭)千年已逝,一切都如過眼云煙,在這種清廖孤寂中詩人自然生發歲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點頭)。
(品味與爭論使同學們覺得自已是課堂的主人。)
B.那么,你對這首詩有沒有不滿意的地方?
生8:“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句,寫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給人清新可人的感覺,為何下句卻突然轉寫“愁”?
生9:頭三句每句中都有“黃鶴”二字,好像顯得重復羅嗦?
生10: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
生分組討論,力求每人都能談出自己的見解。每組推舉一個作中心發言。
生11:連用“黃鶴”三字,我們組認為是在強調黃鶴樓的得名,還可引人想象鶴的翩然身姿,仔細品去,回味無窮呢!
生12:仙人騎鶴西去的傳說讓人神往,三個“黃鶴”不僅讀來不覺累贅,反而不斷強化了傳說給人帶來的飄逸之感,當然更有仙人騎鶴而去的無限悵惘……
生1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有同學認為寧靜,舒暢,是沒有將全詩統一起來讀,詩人在登臨黃鶴樓時,看“白云千載空悠悠”,心中就有歲月悠悠,世事蒼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我們認為應看作是一種凄美。
生14:我們在研究這一句時,揣測作者是不是一種反襯——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師(感嘆):是啊,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生15:剛才有同學提出“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這個問題,我們討論的結果是:詩人寫作此詩并不是為了表現黃鶴樓的美景,而是表現詩人的悵惘,思鄉之情。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討論的結果并不在于對錯,同學們只要能談出自己的見解,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了品味,解讀,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脫離詩意去信馬由韁,而應在了解詩人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盡情去想象,去發揮。
(求異思維,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勇于質疑。)
四、拓展,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訓練學生表達能力。
這首詩不僅寫景,還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每一句都可說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畫,老師選擇了其中的一句,根據詩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體會,寫成一段小文,請同學們也模仿著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充分發揮想象,綴珠成文。
師示范:“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金碧輝煌的黃鶴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愈發顯得宏偉與壯麗。登臨此樓,仰望長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懸浮于天地之間,沒有一絲雜色,就是那樣不沾煙火氣地潔白,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悠悠地飄蕩。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蕩滌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漢水平原黃鶴樓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在風的吹動下,那披著綠衣的生靈也會慢慢地跳起舞來,顯得那樣快樂活潑。再向黃鶴樓的東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個世外桃源。在那個美麗的鸚鵡洲上,鮮嫩的芳草長得極其茂盛,讓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撫摸,聞著它,似乎也正散發著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漸漸向西方墜落,遠處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農具準備回家。想想自己,還在遙遠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霧氣波濤,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時才可走完這迷茫的路途啊?纯刺欤纯吹,哪兒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兒?天色漸漸暗下來了,心中的歸思,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18:“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鳥歸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團聚,那嘻嘻的笑聲多么認人羨慕!日暮降臨,一切都模糊起來,陰沉沉的天空中夾著一道道紅霞,如長江之浪一涌而來,又如烈火在燃燒。不遠的江面上,霧氣漸濃,我不知不覺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鄉之念。美麗溫柔的故鄉在我眼前閃過,在我腦中停佇。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滿笑聲的家,回到那能洗凈我腦中胸中愁絲的家!
…………
(片斷寫作,雖有些描寫與詩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優美的文字表達就要充分肯定。)
五、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一首詩,理解了一位詩人,討論了兩個話題,寫了一段文字,收獲可謂大矣!
黃鶴樓 篇10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初讀古詩。
1、唐代大詩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誰還記得我們學過他的哪幾首詩?指名交流
2、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他的一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該古詩
3、師范讀
4、自由讀,讀準字音。
5、齊讀,指名讀。
6、揭題25黃鶴樓送別
7、學生針對課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
1、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借助拼音讀好生字。
(2)讀順課文
。3)理解課文大概內容,思考上述提出的問題。
2、檢查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2)出示詞語a、指名讀,師糾正字音b、齊讀
。3)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4)評價指出優缺點后齊讀。
。5)讀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問題。
三、識記、書寫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導識記方法和書寫注意點
3、根據學生提到的字進行范寫。
4、學生描紅、臨寫字(師巡視糾正寫姿)
四、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article/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ㄒ唬⿲W生自學課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ǘ┳x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誰能用學過的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見面!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讓我們也一起隨著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現代,他一定會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你能把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五、布置作業:老師還收集了一首送別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離別類的詩詞。
黃鶴樓 篇11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這篇課文的知識與技能是讓學生學會7個生字,認識兩個不寫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或達到背誦的效果,然后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從而體會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創設情境,導入學習
播放歌曲《但愿人長久》
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古往今來,當我們面對離別的時候有誰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們一起來到了黃鶴樓,和作者一起又經歷了一次朋友間的離別,在暮春三月,李白卻送走了摯友孟浩然,那情景歷歷在目,作者的那首詩仍在耳邊回蕩:(出示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指名讀: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聽著聽著,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聲唱出了朋友間深深的友情,濃濃的不舍,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我們現在喜歡用歌聲來表達這種情感,而古人最喜歡用什么方式來表達呢?對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朋友間的友誼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你看,昨天我們一起來到了黃鶴樓,和作者一起又經歷了一次朋友間的離別,在暮春三月,李白卻送走了摯友孟浩然,那情景歷歷在目,作者的那首詩仍在耳邊回蕩:(出示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指名讀: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齊讀古詩
二、自學課文,感悟離情
自學要求:多么深情的詩啊,這是李白心靈的產兒,飽含著他對孟浩然的濃濃的情誼,文也如此,字里行間的豐滿盈潤,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用你的心去讀一讀每一個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畫出讓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讀一讀,想一想,在旁邊寫一寫你的體會,也可以相互說一說。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集體交流,品悟真情
a:1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2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3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從李白的這段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從哪些詞句中你體會到了這種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質令人敬仰呢?(引導想象:孟浩然是怎樣對李白的?
人品:補充介紹給學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詩為證,《贈孟浩然》:(生讀)師簡單介紹詩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還有他的什么?
“詩篇譽滿天下”什么叫譽滿天下?你讀過他的詩嗎?(指名說)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讀好“譽滿天下”
指導朗讀:當時李白還是初出茅廬,而孟浩然已經是頗有名氣的詩界名士了,就像現在的文學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樣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詩,沒人不知道的。和這樣的的人做朋友你會感到怎么樣?讀出你的——(指名讀句1)
。ǹ梢匝a充介紹給學生:李白稱孟浩然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種尊稱:我們稱孔子為什么?李白稱孟浩然為――看出什么?)指名讀1齊讀1
過渡:真令人敬仰,這種敬仰之情還表現在什么地方?
2(兄長和老師,在你心里對兄長和老師是怎么樣的?李白稱孟浩然為兄長和老師是發自內心的嗎?從什么地方看出?(從結識開始就、一直)讀出你的真心(指名讀2)再讀再評
言由心生,再讀讀李白的話,除了著深深的敬意還有什么?
3(滿飲此杯;杯子里裝的是什么?平時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這杯滿滿的酒里有什味?為什么?)
總結:不管是甜味,還是苦味,不管是酸的還是辣的,這酒里飽含的是李白對孟浩然的濃濃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創設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話來請孟浩然滿飲此杯吧!指名讀句
。ㄒ龑гu:聽了你的讀我可以喝下?口酒,誰能讓孟浩然滿飲此杯?再讀)
引讀:勸君更進一杯酒,千言萬語涌心頭,終于,李白端起酒,對孟浩然說————(齊讀李白的話)
引讀:賢弟啊,你的這杯酒我一滴也不會灑,你的這份情我一絲也不會忘,孟浩然接過酒杯——然后說道——
出示: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王勃說的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覀冸m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1、自由讀讀孟浩然的這段話,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聽了他的話你的心里怎么樣了(寬慰、不難過……)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詩人啊,此時此刻他把這種深深的眷戀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說——指名讀(評:真朋友總是希望對方能開心)——齊讀
b出示: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1、“依依惜別”這種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們是怎樣做的?
。ㄒ龑W生體會:做做這個動作,一會兒——一會兒——,讀讀這兩小節,他們一會兒還會怎樣?這里的景色不美嗎?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自由讀讀它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畫面)如果讓你來到這里你會怎么樣?他們呢?(這么美的景色卻沒心欣賞,他們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讀:陽春三月,桃紅柳綠,如此明媚的春光絲毫動不了他們的心就因為他們心底那份強烈的——,足可見他們的友誼——!誰想來讀讀這兩小節?
4、讀著讀著,你想用哪兩句詩來概括這兩段內容呢?(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誰來讀?(指名幾人讀)讀出了你的依依惜別,尤其從哪兩個詞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種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過渡:課文還從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間的這種深情厚誼?
c出示: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哪些詞讓你感受最深?
1、“佇立”(體會古時候的船是怎樣行進的來體會時間的長)?
“凝視”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視著什么?(可以引說:開始是一只——慢慢的變成了一片——,隨后隨著江風漸漸遠去的是——最后——)
2、從省略號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萬語無法割舍的是朋友,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如果你是李白,當看到你的兄長、你的老師、你的摯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漸行漸遠,漸行漸遠時你會想些什么?
3、引讀:一個省略號寫盡了千言萬語,道出了李白滿腹的心聲,傳達著他的深請,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孟浩然登船離岸,李白依然——,船漸行漸遠,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連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見——
4、思考:順著江水流去的還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結:說的多好,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是李白無盡的思念和祝福。≈该x(配樂)
5、其實,這段內容是詩的哪兩句?指名讀(評:多濃的情誼。×鞑槐M的是李白對孟浩然那濃濃的情誼)6、過渡: 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出示)誰是李白來吟誦這首詩?
。ㄔu:飽滿的情感,橫溢的才情,造就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名詩還有誰來讀 真不錯,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這首詩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邊)
同學們,有相聚就有別離,此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吧(齊讀詩)
四、拓展延伸:
唐詩三百首,吟盡萬般情,你還能吟誦出其它的送別詩嗎?
五練習: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首送別詩,學習、借鑒課文的寫法,把它改寫成一篇文章!
這節課的設計理念是這樣的:
一、導入:由歌曲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歌曲中把學生的思緒帶入文本中,從而讓學生走進課本。
二、整體感知:先讓學生認真聽課文范讀,以次理解古詩的內容,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整體印象,接著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去理解課文內容。如讀李白的話,引導學生抓住“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等詞語,體會他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們何時才能再見面”感悟他對孟浩然的難舍之情。讀孟浩然的話,通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永世不絕”等詞語的理解,體味人物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惜別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過程中的基礎中,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詞句的意思。通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說一說,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詩的意思,此時我又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認識。
四、角色表演:在學生對詩人的感情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后,我還安排了一個“原始重現”的過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進步!耙虼宋易寣W生自由合作,分別扮演李白與孟浩然。通過言語與動作、神情來充分表達自己對詩情的理解,這一設計,學生訓練面廣,先讓學生同位練說,在此基礎上,在讓學生上臺表演,學生自信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體會友人離別時的心情了。個個受益匪淺。有效地合作,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達的機會,養成了良好的與他人合作的習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想像不僅是形象思維,更是藝術思維。
五、小結質疑:這個環節充分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談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收獲,并提出還沒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業設計:1、收集分別的詩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2、寫分別的一段話。(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教學中,我始終以落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策略的研究為突破口,以問題帶動,引發思索,來體現課程改革。
黃鶴樓 篇12
教學目的: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音樂,(可能的話多媒體)
。ㄟ^渡:伴音樂)
相聚意味著別離。朋友,我走了,為我送別。
眼前迷蒙的煙霧系不住過往的飛鳥,濃濃淡淡日子里的瑣碎似云影般隨風輕擺,擱淺心情之舟,我試圖打開耳朵聽盡這一季五音之外的聲音,我試圖翻盡書頁捕捉一切淋漓盡致詞句,我試圖用一種恬靜而亙古不變的素語來形容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這一季枝枝葉葉都是離情,這一季千縷暇思已邁上枝頭。這是怎樣的季節,怎樣的離情啊(導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讀或聽錄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讀這一自然段,齊讀
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邊出示黃鶴樓圖片)請同學們輕聲自讀課文,文章的字里行間透出他們之間的深厚友情,你能從哪些詞句感受到,用筆劃劃。
第二段:找出:一會兒……一會兒……
送君千里終需一別,黃鶴樓下,李白、孟浩然舉酒話別:指名讀李白的話
孟浩然何嘗不是如此:自讀
體會友情之深(李白的話理解時應抓住“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等詞,孟浩然的話理解時要抓住“海內……”“永世不絕”等詞句)
練讀、分角色讀
表演
。ㄟ^渡)朋友要遠行了。也許會回來,也許不會。我曾經歷過無數次的離別,我甚至以為,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離別,但是,也許正是這絲絲入耳的幽揚音樂,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讓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種傷感。我注視著這煙波中的長江,如同注視著生命里一些不為人所知的細節。假如情緒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漸漸溶化在了這東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澀。
我心中似有萬語千言,千言萬語,我無法割舍你,我的朋友,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如果此時你便是李白,當朋友登上小船,當朋友的身影在自己的眼中漸行漸遠時,你此時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你想的是什么?
學習第四自然段,體會詩人感情
是啊,詩人李白終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學生隨即說出詩句)
你此時,能感悟詩句的意思和詩句中蘊涵的全部感情了嗎?
交流
你還能說出些古人用來寫離情的詩句嗎?
小結
不必努力去記憶一些往事里的細節,因為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體,又如此的親切。
我們相互注視的時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還可以看到曾有過的歡笑和眼淚。無論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還是在有點陰郁的雨中,這個城市,都曾留下曾經共同散著步前行的身影。
人總是要離別的。在這暮春時節,記憶依然可以在草長鶯飛里流淌。我想,話別,可以只用一杯茶的時間,可是友情,卻是一輩子的……
黃鶴樓 篇1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這是唐代時期非常盛行的送別詩中的佳作,讀來很有韻味。
上這首詩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畫面。于是,在在教學設計上,我從題目入手,抓住一個“送”字,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覺得就一個字來提問非常新奇,紛紛舉手想要發言,在熱鬧的發言中,我步步啟發,引導他們提出了“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么送”、“為什么送”六個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六個問題去反復讀詩,一一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理解整首詩發生的背景、體會煙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詩人李白的難過和對友情的珍重并進行感情朗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在“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通過移情,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并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當然,這節課上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前學生收集的東西較少,一節課下來總覺得學生了解有關這首詩方面的信息還是太少,沒有拓寬學生視野。這也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該注意這些,這樣一來既便于老師把握課堂教學,又利于學生的進步,拓寬學生視野。
黃鶴樓 篇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1.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講讀法
2.啟發式教學
教學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補充資料
教學時間
一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們學過很多古詩,這些千古絕句讓我們動情,令我們落淚,催我們奮起……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二十課,古詩兩首。
2.這兩首詩分別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預習課文了知道書上為什么把它們編在一起嗎?(都體現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別。)
3.師小結:把主題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這是我們所使用的語文教材編排單元的原因。
二、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這節課就讓我們步入歷史的隧道,去感受歷史上那著名的詩人 -----李白的心路歷程吧!
2.被稱為“詩仙”的李白,詩篇內容豐富多樣,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以前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詩,《贈汪倫》,出示。
全班齊讀:從詩中我們體會到的是詩人怎樣的心境?
詩人李白所在的唐朝,歷史上地域遼闊,交通極不便利,親人朋友一旦分別,再相見,極為困難。
3.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 。李白望著孟浩然漸行漸遠的船只,不禁動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詩句(了解了這樣的一段背景資料,相信我們再來品讀詩句就會有更真切的感受) 指名讀古詩,糾正讀音。
4.題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題)
廣陵是指揚州。古代的別稱。
之:到,去。
試著連起來解釋題目的意思。
全班齊讀古詩。
5.為什么是“西辭”呢?(點名答)
孟浩然向東而去,與地處西方的黃鶴樓漸行漸遠,是向西辭行的意思。
詩中還有這樣的詞語,注意到了嗎?
下:順流而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煙花:煙霧迷蒙,繁花似錦。
你能根據這些重點詞,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嗎?指名答。
三、品讀古詩。
6.自由讀詩,讀完之后看看聰明的你能不能把這首詩讀成一個詞呢?(依依惜別)
面對離別,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上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請同學自讀補充資料1。
在黃鶴樓上,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我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再指名讀。
。2)補充資料2。(“吾愛孟夫子”“ 清詩句句盡堪傳”)簡單解析詩意。唐朝兩位成就最高的詩人,一位“詩仙”李白,一位“詩圣”杜甫,都對孟浩然做了這樣高的贊美,由此可見孟浩然的人品和才華確實天下聞名,令人敬仰。帶著感情分組誦讀。
(3)讓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游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今湖北襄樊),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贊,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如今又將面臨分別,如果這時候你是李白,面對孟浩然這位朋友,兄長,老師,你會說什么?(如有時間可以讓同學寫下來)
7.(1)相見時難別亦難,不忍別,終須別。孟浩然還是坐著小船走了,李白這時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課件,請漢字同學描述給盲文同學聽。
沒有走,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離去。
齊讀最后兩句。解釋“盡:窮盡,消失”“天際:天邊”的意思。
(2).長江之上,過境千帆,為什么李白卻說是孤帆呢?為什么又唯見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再自由讀詩。指名答。
師總結。雖然是過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見孟浩然。 過境千帆皆不見,心中只有孟浩然。
讓我們再次深情的朗誦。
指名讀。
分組讀。
配樂朗讀。
四:總結
8.滾滾長江東逝水,不思量,自難忘。名樓,名城,名士,成就了這首千古名詩。
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你一定會再一次深情的吟誦:全班配樂誦讀。
再次誦讀,讀出這對好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ㄟ^渡: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用他那大氣磅礴的詩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歷山水,跟他同一時代的王維,也經歷過這樣的離別,那么,他會帶給我們怎么樣的感動呢? 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機動)
作業:1.抄寫并背誦古詩。
2.寫下你想對孟浩然說的話。
3.搜集其它關于送別的詩歌。
黃鶴樓 篇1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之一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留。
[淺注]
黃鶴樓:在今湖北武漢。煙花:指春天的繁榮景象。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省)人,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詩題中“之廣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詩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別黃鶴樓向東遠行了。因為黃鶴樓在廣陵之西,所以說西辭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東面了,接著第二句 “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既廣陵,由武漢乘船到揚州是由長江下行所以說“下揚州”。這句說孟浩然在陽春三月的時節去,那景如煙花的揚州。揚州本來就以風景美麗而著稱,特別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艷麗,所以李白用煙花來形容孟浩然即將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對此行的羨慕之意。以上兩句寫送別情況,還沒有寫離別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寫作者送走了好友,獨自在黃鶴樓遙望風帆遠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載著過人東去的船,漸行漸遠,終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夠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絕的長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隨著視線遠去,直望到船兒都已經在碧空中消失。他還佇立著凝望天邊的長江流水,可見他對好友的惜別之情了。這種離別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間,是不會如此深刻的。而寫離別之情的手法,也只取離別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寫感情,卻越發使人體會到真味情切。
著首詩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編的《萬首唐人絕句》中寫成“孤帆遠影碧山盡”,在陸游的《入蜀記》中,則寫成“孤帆遠映碧山盡”,并且竭力稱贊他描寫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現不同的寫法,不過無論是何者,都不失為絕佳詩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之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留。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廣陵:即揚州。
5.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
6.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7.盡:消失。
8.唯見:只見。
9.天際:天邊。
[簡析]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游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出游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么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么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余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黃鶴樓 篇16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讓四年級學生在原有學習古詩知識的基礎上,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通過充分的自學預習,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通過朗讀和交流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同時注意了對個別學生方言的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