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精選13篇)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1
【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教學有這樣的描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
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
、理解!遍喿x教學不可避免的要理解文中的詞句蘊含的感情,傳統的語文教學常因教師的教師的繁瑣分析而使學生陷于被動接受狀態,久而
久之,學生自主閱讀感悟的能力降低,個性化閱讀更是無從談起。
【案例】
呂老師在12月29日執教五年級《黃鶴樓送別》一文過程中采用以詩導入的方法,使學生在詩意中享受語文,然后回憶“文包詩”的前例,喚醒
學生已有經驗。進入課文學習,在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中完成了初讀,便開始理解感悟課文,學生的學習狀態很好。老師出示了文中主插圖。
師:請看這幅圖,美嗎?
生:真美!
師:有哪些美麗的景物呢?
生1:垂柳!
生2:桃花!
生3:黃鶴樓!
生4:長江!
這個學生回答后學生中有陣小小的動蕩,很顯然有人不同意。老師并不急于下判斷,而是進行了追問。
師:長江看得見嗎?
生4:看不見!
師:那你為什么這樣說?
生4:因為我認為圖中空白處是霧氣,而霧氣中就應該是長江。
該學生真是具有一雙慧眼,真正讀懂了這一幅畫,因為他融入了課文,并真正的透過自己的已有知識以及細致觀察來參與學習。老師此時因勢
利導,引導孩子們來領略這一組詞語的美,并讀出它們的美來。
師:很好。這優美的春景正是因了它們而更加美好,讓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它們。讀詞!
生:暮春三月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師:美嗎?
生:美!
師:讀出美來!
生再讀
然后教師基本上采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 ”、“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只是在學習“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讓學生有透
過圖來理解。最后,在畫面的映襯下,教者讓學生嘗試連貫起來說說這幅畫面,學生說得很好,聲情并茂。教者由此引入詩歌,情境中的朗讀
也很好。
。ǖ谝环段木W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黃鶴樓送別)本文轉載
【分析與反思】
呂向東老師執教的《黃鶴樓送別》特別重視對詞句的感悟。這一片段中,呂老師預設的目標應該是朗讀感悟送別時江邊的美景,可他并不急于
直奔主題,而是先以詞串形式展現暮春江畔、黃鶴樓、江面這三幅畫面,讓學生帶著欣賞享受的心態去讀、去想象,進而情不自禁的把它們聯
系起來,教師達成預設目標。這樣的環節設計不僅使課堂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也帶給學生審美的教育,使學生閱讀主體地位充分顯現。
首先,教者特別珍視學生自身對文本的體驗。學生的每一次閱讀,教者總是給予引導性評價,如“很美,再美點,誰來?”美感的產生因人而
異,教者沒有給學生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是讓學生盡情抒發胸中的想法。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闭怯辛私陶哌@種寬容的引
導,學生才能一步步深入的挖掘出語言文字的美更使美麗的語言文字化身為美麗的畫面。
其次,教者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逼鋵崳饵S鶴樓送別》文中主插圖應是一幅寫意山水畫
,一切只是寥寥數筆。以“繁花似錦”來說,圖中僅有一簇桃花。試想,如果老師要用物來啟發學生,互聯網中有多少美麗的花朵?只是那樣
一來,“繁花似錦”在學生的腦海中就是那幅照片,就仿佛某影星演過西施,在觀眾的心中西施就是她一樣。具體化的東西往往不會得到所有
人的肯定。于是,那樣的“繁花似錦”在有的人心中可能就不會美麗?山陶呓o的恰是意向性的東西,所以學生有無限遐想的空間,朗讀的個
性和韻味也就有了依托。
最后,要說的是學生的獨特體驗要珍視,絕不是說對學生的閱讀行為不予干預。教師適時的點撥、補充、糾正是必不可少的。它們能使學生的
閱讀感悟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向著目標順利邁進。像現在的一些閱讀課堂,教師不敢說話,似乎一說就是不尊重學生,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學生的知識積累、人生閱歷還很單薄,又是難免產生一些狹隘的想法,站在高出的我們就要適時地拉一把扶一把,那才是真正的閱讀教學。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我們必須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讓學生感受生活的美,這樣才能使他們在熱愛語文的同時珍愛生活。挖
掘學生心中的美感,語文教師責無旁貸,讓學生讀出美來,讓他們知道:
暮春三月、煙霧彌漫、繁花似錦是美的
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白帆片片是美的
友人遠去、天涯盡頭、形單影只同樣是思念的美麗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2
《黃鶴樓送別》是一文詩兼美的“文包詩”形式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一、感受畫面,進入詩境。
在引導學生感受全文意境的環節,我分三步進行設計在。第一步: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體會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第二步:第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去讀,思考能從中讀出什么?主要讓學生體會年輕的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和孟浩然作為一個老大哥對小弟的安慰,感受濃濃的兄弟情深。第三步: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自讀,產生疑問:為什么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引導學生走進李白的內心,傾聽李白的心聲。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覺得因為班級學生的素質比較好,再加上我引導得巧妙、得當,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教學效果較好。
二、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文包詩的課文主要是再現了古詩的意境,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教學時,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后,我出示了古詩,先讓學生自讀,然后指名學生讀,要求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接著進一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概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集中交流。最后我又讓學生質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這就是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不細致的地方。由于我提的問題放得比較開,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就偏離了我的初衷。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提一些字詞理解方面的問題,但由于我設計問題時沒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向,學生便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詩題是“廣陵”而詩句中卻是“揚州”?為什么詩句中用“唯見”而不用“只見”?這一些問題可以說就影響了我的教學。所以,在以后的備課中,對于問題的設計,應該多作考慮,以避免在上課時出現偏差。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3
教學要求:
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初步設疑:
、闭n文講了誰在什么時候,為誰送別呢?(板書:李白 孟浩然)
⒉根據回答出示并齊讀第一自然段,
過渡:為好朋友送別,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動,他吟出這樣一首詩
、痴n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自讀古詩,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浦该涣髯约旱膯栴}。
談話激趣:同學們有很多疑問,學貴有疑。我想通過認真讀了課文后,不需要老師講,你就明白了。讓我們回到黃鶴樓上。讓我們回到黃鶴樓上。
二、精讀課文,引導探究。
㈠學習第二自然段。
、弊杂勺x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黃鶴樓的句子。
⒉課件出示圖片?磮D,說說你覺得黃鶴樓怎么樣?
、骋粚门笥丫鸵谶@里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讀讀課文,體會一下。
⒋學生交流(板書 :依依惜別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⑴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
⑵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引讀:因為李白和孟浩然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所以(生接讀)。(因為他倆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生接讀)
⑶指導朗讀這句話。(讓我們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㈡學習第三自然段
過渡: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背鍪揪渥樱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⑴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平涣。(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⑶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⑷交流。(指導:你通過課外的閱讀,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了解?相機指導讀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
⑸指導朗讀。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李白)
過渡:其實,孟夫子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卻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寬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樣寬慰的?
、哺鶕卮鹪俪鍪揪渥樱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⑴出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指導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誰?)
⑵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這句話,在課文中就是指生讀(李白和孟浩然雖然分別了,但是他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⑶你是怎樣理解永世不絕的?
、戎笇Ю首x(那我們自由讀讀這段話)。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孟浩然)
、撤纸巧硌菰拕e的情景。
、磐乐g合作練習表演他們話別的情景(指導:注意他們的動作,讀熟他們的語言,把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
⑵指名表演。
、鐚W習第四、五自然段。
、币x第四小節。
此時此刻,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孟浩然(友人)(生接讀)。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讀)。李白(生接讀)。
、渤鍪揪渥樱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胚@時李白有些什么表現?(依然佇立、凝視遠方)
、朴帽硌莸男问嚼斫庖廊粊辛⒑湍曔h方這兩個詞。
、抢畎滓廊粊辛⒃诮,凝視著遠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他會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却藭r的楊柳、沙鷗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現呢?
、除R讀第四節。
過渡:但是友人還是離去了,李白內心很激動,隨即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㈣、學習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齊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剖裁唇心捴巳丝冢
三、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們的問題也解決不少了。說說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怖畎装堰@么多的離情別緒濃縮在這首詩里,后來這首詩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你知道什么叫膾炙人口?
、硯熒髡b《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小結并布置作業 :
今天,我們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深情厚誼,回去請同學們摘錄感受最深的句子。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4
案例: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自己用“讀”這把金鑰匙理解了每行詩的意思,誰能說說整首詩的意思。(有一學生馬上舉手)哦,學生a,你先來。
學生a:(略)
師:說得多好,可以當古詩小翻譯官了。學生b,你也想來當古詩小翻譯家。
學生b:(略)
師:真不愧為小天才,不惟書本,用自己的話理解了古詩。
(還有許多學生爭先恐后想發言)
師:哇,還有這么多同學想當古詩小翻譯家呀,由于時間關系,老師不能一一叫你們了,但老師相信你們,免試封舉手的同學都為古詩小翻譯
家。
(教室里一陣雀躍)
……
師:孟浩然為什么那么值得李白尊敬呢?
學生c:首先是因為孟浩然人品好,其次是他的詩篇譽滿天下,很有才華。
師:被你一語道破,你的才智也令老師敬佩。
……
師: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大家理解嗎?
學生d:四海之內只要有知己,即使遠在天邊,也像鄰居一樣近在咫尺,因為他們的心是相通的。
師:真是一個再世小王勃,把王勃的詩理解得那么透徹。
……
(第一范文網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黃鶴樓送別)本文轉載
師:孟浩然的船都已經消失在藍天的盡頭了,可李白卻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他在想些什么呢?
智多星: 李白可能會想:孟夫子,你可要早點回來呀,咱們又可以在一起飲酒作詩了。
師:說得真好,假如時光能夠倒流,相信你也一定是李白的知己。
學生e:李白可能會想:孟夫子,你可要好好保重。∫惨=o我寫信呀!
師:又一個重情誼的小知己。
……
[評析]
心理學認為: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在上述案例中,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個個心花怒放,意猶未盡,這都是教師毫不
吝嗇,大張旗鼓而又恰如其分的表揚帶來的效應。
教育家贊科夫早就說過:“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本案例中,
時時刻刻都能聽到教師發自內心的聲聲贊美。這些表揚句句有力度,而非那種過多過爛的毫無意義的“蜻蜓點水”式的表揚,如“你真棒。”
“說得真好!薄白x得真有感情。”等等。雖說人人都愛表揚,但這種空洞的表揚受得多了也沒什么味道了。因此要給表揚注入新的活力,用
放大的眼光去表揚、贊賞學生,讓學生有新鮮感,歡樂感,激動感,以此產生更高的不竭動力。
其次,在上述案例中,表揚“絕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至少是一帖“良藥”,而且是從“心靈”這個根去“療治”。用表揚去誘惑學
生,克服膽怯心理,增強表現的欲望。
蓋杰和伯令納在他們合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方法。”讓我們將“微笑”帶進課堂,
將“信任”帶進課堂,將賞識帶進課堂,將希望“帶進”課堂,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激勵學生向前沖刺,幫助學生走向成功。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5
一、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情勢,即以一個活潑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育學生接洽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緒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二、學習目標:
根據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色,以及學生的認知程度,我擬訂如下學習目標:
1、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我能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學習重難點:
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本課教材特色和學生身心發展特色,遵守“積極領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動學習、發明學習、前后接洽、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學習此類文章的根本學法。
五、教學思路:
預習反饋:
1、小組內交流課外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的資料。
2、小組討論思考題,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3、指名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試著討論詩句的意思。
合作探究:
1、了解古詩創作的時間、地點等時代背景。
(1)“煙花三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從哪里知道的?
【學習建議:抓住“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等詞想象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美麗春景。】
。2)你能把這種美的感覺讀出來嗎?
(3)在美麗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離了,也許以后再也見不著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如何?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學習建議:通過“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等詞感受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指導朗讀(可以結合人物的動作)。
。5)理解幾個關于“看”的詞語的意思的差別:仰望遠眺凝視我還能再說幾個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
2、理解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意思。
(1)練習朗讀。
。2)圖文對照,理解詩句的意思。
【學習建議:理解詩句的意思時,先在文中畫出詩歌中寫到的情景,用“文”、“詩“對照來理解詩意。】
。3)通過學習,我理解了下列詞語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辭:碧空盡: 唯見:
煙花三月下揚州:
。4)比較句子,體會李白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長江邊,眺望著遠方。
B、李白依然佇立在長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你喜歡哪一句話?為什么?
【學習建議:“佇立”是長時間地站立,“凝視”是專注地看,體現出李白對朋友的萬般深情。省略號則表現出李白的惆悵和不盡的思念!
。5)練習朗讀,讀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當堂檢測:
1、默寫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2、這是一篇“文包詩”,前三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的情景,后兩個自然段寫李白在江邊,觸景生情,吟詩抒情,抒發了朋友們之情。
知識積累:
關于送別的古詩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進一懷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6
【目標預設】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重點、難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作者憑借語言表情達意;讀者憑借語言傾聽作者心聲。閱讀教學需憑借文本語言,引領學生走進語言深處,以獲得深刻的語言體驗及情感體驗。根據“文包詩”這類課文特點,教學中我力圖通過創設情境,縮短學與文本的距離,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悟情,努力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思想。通過“整體感知時的略讀,突破難點部分的品讀,升華情感時的引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感受中華古詩文的魅力。
【設計思路】課前播放音樂欣賞。
一、激趣、導入
1、從剛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歡這首歌。歌中有一句詞:牽著你的手,分別在黃鶴樓。知道是誰牽誰的手在黃鶴樓分別的嗎?相信讀了這首詩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指名讀
2、誰來告訴我這首詩寫的是送誰?在哪里送?誰送?
3、話說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輕的李白手挎一把寶劍,帶著一個酒壺,云游天下。路過湖北襄陽時認識了當時名滿京城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歲,但年齡的差距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交往,二人一見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飲酒作詩,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天,孟浩然要到揚州去了,這對于朝夕相處的好朋友來說,可真是難舍難分呀!話別的場面十分感人。而這感人的場面,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可以一一領略。
4、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5課,一起去看看那話別的場面。
板書課題。齊讀。
5、詩句所表達的意思都能在課文中找到,請大家默讀課文,把和詩文對應的語句畫下來。
生畫,指名答。
(設計意圖:營造一種送別的氛圍,將學生帶入送別的情景中,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回味中再現離別的情景,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講讀課文
。ㄒ唬┟雷x第一自然段
1、同學們找的真準。“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點擊出示“煙花三月”),在這“煙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走進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
2、讀了這段文字,你的腦海里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3、讓我們走進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課件出示圖片)
從同學們的贊嘆聲中我已感受到了“煙花三月”的美,你還有會用哪些四字詞語來形容?
指名答
4、詩中是用那個詞語表現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這樣的詞語真是數不勝數,一個詞就是一幅畫,而這些詞都融進了這“煙花三月”。這些詞都融進了這“煙花三月”。讓我們一起把這種美讀出來。
5、我們再一起讀一下這兩句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出這美好的畫面。
。ǘ┪蜃x第二自然段
1、面對這樣的美景,兩個即將分別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賞,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指生讀第二自然段)
2、哪個詞最能概括他們此時的心情?
指名答 板書:依依惜別
3、這段內容真的在寫他們依依惜別嗎?你從哪些內容知道的?藏 仰望、遠眺 讓生讀,思,發表自己觀點,讀書
兩個一會兒正是告訴了我們,兩位友人正在借欣賞景物來隱藏內心的離別之情呢。
5、指導朗讀: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流露出兩位詩人深深的情誼。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吧。
6、這真是此時無聲——(生)勝有聲,此時無淚——(生)勝有淚呀。
7、這忍不住的離愁別緒都融進了這兩句詩——齊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ㄔO計意圖: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引導他們在品味好詞語,分析體悟句式、句意中去發現美、品味美、鑒賞美。這一教學步驟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詞語,從字里行間體會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先引導學生理解“煙花三月”,然后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里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后,為后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品讀第三自然段
1、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指名讀
2、“終于”兩字很深情,用在這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答
3、是啊,不忍別,終須別。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將遠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詩、花間暢談,怎不令人傷心難過! 誰再來試試。讀出李白的敬仰與依依惜別。
指名讀
4、從李白的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講六個“您”、“兄長”“老師”“夫子”“令人敬仰”“譽滿天下”等詞。
“譽滿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說到孟浩然,你會想到他的哪首詩?
指名背
像這樣的詩是婦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誦,難怪李白說他的詩篇——(生)譽滿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寫過這樣的詩來贊美他。出示《贈孟浩然》。
師生同讀。
孟浩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生清高志遠,難怪李白說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李白舉起的酒杯中難道僅僅是酒嗎?杯中還有他對孟浩然的祝福、友誼和敬仰。請把這種敬仰與不舍讀出來吧(齊讀)
6、相見時難別亦難,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嗎?但是他把這種眷戀深深地藏在心底,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反而好言寬慰李白。說道——齊讀
7、王勃的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詩句是想告訴李白什么呢?
好,一起來安慰一下李白。齊讀。
好一個永世不絕!我們漸漸走進了詩人的心里,請同學們起立,左邊的同學是李白,右邊的同學是孟浩然,讓我們再次感受這份濃濃的情意吧。讀的時候可以加上你的動作。(配樂讀)
8、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這情,這誼,都融進了這兩句詩。齊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ㄋ模┣樽x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讀了這兩句詩,你腦海里又浮現出怎樣的畫面?
2、點擊出示第四自然段。課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場景。
師配樂朗誦第四自然段。
3、大家小聲讀讀這段文字,邊讀邊想,哪些地方讓你體會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出示第四段,放音樂)
指名答
4、這離別之情,這牽掛之情,就在這長久的佇立之中,就在這凝視的目光之中。這樣的深情厚誼,李白只用了兩句詩就把它描寫得淋漓盡致。就是——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把這種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現出來,該怎么讀?讓生再讀
同學們有沒有發現,老朋友走后的這種孤獨和寂寞之情,詩中也有表現呢,誰來告訴我?
生說,再讀。
5、萬千話語,萬千情思,都凝成這首李白按捺不住內心的即興之作
生齊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6、滾滾長江東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樓空。但黃鶴樓見證了這份友誼,如果你登上黃鶴樓,面對滔滔江水,你會想起兩個人——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你一定會再深情地吟誦到——
生齊讀詩
(設計意圖::“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葉老曾說:“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語感同想象是緊密聯系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象,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因此,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想象李白與孟浩然在一起時的情景,學生能深切地感受濃濃的依依惜別的情誼。)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寫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詩”,和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短短的四十分鐘結束了,我們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師說再見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讓我們一起來深情地吟吟這首詩,作為臨別贈言吧!
生齊背。
(設計意圖:拓展閱讀其他“文包詩”,對比本課,對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積累,將課上內容延伸至課下、生活中。)
板書設計:
25、黃鶴樓送別
仰望 遠眺 藏
依依惜別
佇立 凝視
【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敘述了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好友孟浩然餞行的事,文中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成了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成了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7
聚散兩依依,聚亦歡喜,散也美麗 。因而,在很多藝術作品中常常描繪到送別的場面:有的令人蕩氣回腸,有的令人悲痛欲絕,有的令人依依不舍,有的令人勇往直前……不管它激起了觀者的何種情懷,但它總是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們將在此系列活動中暢談這一主題,描畫此種美麗。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以文包詩為體裁以話別為內容的文章。它再現了李白在黃鶴樓邊,給自己敬佩的老師兼心目中的兄長——孟浩然餞行,與孟夫子話別的感人情景。
通過查找送別的方法,賞析送別的詩詞,體驗送別的情愫,抒發送別的感受,繪畫送別的場面,參與以送別為題材的語文課——《黃鶴摟送別》的教學,設計一張以送別為主題的小報等系列活動,希望能初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對文學的鑒賞能力,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對美的創設能力,對生活的實踐能力等。
實施過程:
25 黃鶴樓送別
目的要求:
1、 通過文與詩的學習,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2、 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實際生活的情感體驗,優美音樂的感染,使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通過對文包詩體裁地進一步學習,初步練習運用這種體裁進行創作。
4、 教學拓展,設計一份以送別為主題的小報。
重點:
1、理解文與詩的意思,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2、通過一些教學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
1、通過對文包詩體裁地學習,練習創作。
2、小報的刊頭與排版的設計。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錄音機、資料、小黑板。鉛化紙、顏料、圖片等。
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暮春三月,柳絲細長,長江岸邊,黃鶴樓旁,煙霧迷漫,繁花似錦。兩位風流蕭灑,有著深厚感情的詩人,即將在此景此時此地分別,他們是誰呢?(板書:李白 孟浩然)
2、分別即在眼前,他們是如何話別的呢?
二、新授。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找找李白和孟浩然是如何話別的?
2、指名回答。(回答要完整)
3、再讀課文,練習分角色讀對話。(同座)
4、你們能表演一下嗎?指名表演,要求其他學生當好觀眾,仔細看,認真聽;當好導演,指出不足,提出改進方法;當好演員,演出你的設想。并能說出為什么這么演?
5、交流,再次表演。
6、告別的話言猶未盡,隨著一聲“客官,開船了!” 孟浩然登上了小船,伴著江風漸漸遠去。(略作停頓)這種離別送行的場面,在影視劇等文學作品中常能見到,我們自己也經常有切身體會。你能說說你見到的、讀到的或經歷過的場面嗎?(學生暢所欲言)
7、教師小結:同學們說得真好,令人十分感動,李白又是如何送行的呢?
三、學習第四段
1、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用筆畫出李白送行時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句中的那些詞給你感悟最深?
2、交流。你感悟到了什么,并請同學有感情地讀好。
3、過渡:“依然”、“佇立”、“凝視”直接描寫了李白送友人遠去的心情,而“白凡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襯托出李白送友人的時間之長,從而生動地展現了李白對友人的惜別深情,令我們身臨其境。我們的心與李白一樣,隨著友人而去。(略作停頓)讓我們一起帶著這份情來讀讀這一段,好嗎?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
4、過渡:李白心潮澎湃,激動萬分。他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情緒,脫口而出,吟唱出了膾炙人口的送別名篇,它就是:(生答)(帖出古詩)
四、解詩
1、李白的這首詩你懂了嗎?你是如何懂的?
2、你喜歡詩中的那一句?交流。我國古詩中還有許多描寫送別的,你能念一些給大家聽聽嗎?老師也找了一些不同風格的送別詩,請大家拿出資料,輕聲讀讀,領略我國古代文化的璀璨與輝煌。
3、還有什么需要討論的嗎?過渡:(指板書)文美,詩美。文生動再現了話別送行的場景,詩凝練概括了話別送行的情景。我們通過文包詩這種體裁形式理解了這首詩,讀懂了這篇文。
五、拓展
1、文包詩這種體裁真是不錯,他可以幫助人們讀懂詩,F在有一位小朋友想讀懂一首詩,你能創作一篇文包詩來幫助他理解詩意嗎?
2、出示題目:采用文包詩這種體裁,創作一篇童話故事。題目自定。詩: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3、討論創作
。1)讀詩說說詩意。
。2)設想故事中有那些角色。
。3)編寫故事。
第三課時
一、導入小報設計
二、確立小報的刊頭
1、交流刊名,提出要求。
。1)、有新意。
(2)、有深度。
。3)、言簡意賅。
2、小組匯報刊名。
。1)、同學互議。
。2)、修改、創新、確立。
3、刊頭字體設計。
。1)出示各種美術字。
(2)自我創設美術字。
三、組織材料
1、交流材料內容。
。1)、交流各地區、各時期人們送別的風俗。(出示準備的圖片或繪畫)
。2)、匯報收集到的以送別為主題的詩詞歌賦。
。3)、暢談親身體驗。
(4)、描繪影視劇中的送別場面。
2、選定自己喜歡的各類作品。
四、練習排版
1、勾畫輪廓。
學習用鉛筆勾線,劃分版塊。
2、大膽著色。
練習繪插圖、刊頭畫、邊框。
3、認真抄寫內容。
嘗試運用各種字體、不同格式抄寫。
五、總結
舒緩的音樂,熱烈的氛圍,繽紛的色彩,稚嫩的筆觸,我們充滿興奮與新奇,喜悅與自豪,創編了自己的小報。雖說它沒有變成鉛字,雖說它沒有許多讀者,但是它是我們汗水的結晶,智慧的起點,實踐的展示臺,成功的第一步。
板書:
25 黃鶴樓送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境美 故人西辭黃河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情深 孟浩然
唯見長江天際流。
教學反思:
有效教育實施的目的在于解決教育發展中的“高耗低效”的問題,提升教育的質量內涵,準確地把握教育在促進人的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功能。有效教育的指導思想以新課程實施為背景,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充分釋放教師的創造性最大程度地實現教育效能。國家教育部也早在《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中強調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動性、實踐性的小學生的作業。《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我們的小學語文作業應以布置量少、質高、有趣、靈活的內容為主,既減輕過重的負擔,又使能力得以培養,知識得以傳授,習慣得以養成,信心得以樹立,心靈得以美化……
此次以送別為主題的語文系列活動在學生的查找資料、閱讀欣賞、描繪摹畫中得以升華;課文中蘊涵的深情得以進一步理解,動手實踐的能力得以進一步培養;變被動的獲取為主動的汲取,變繁重的抄寫為鮮活的設計;學生樹立了學習的信心,嘗試了實踐的喜悅,受到了美學情感的熏陶。 同時,教者也確立了教學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樹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的觀點,以課堂教學為立足點,將生活與課堂銜接,拓展課堂,激活生活。通過教學中的多樣化活動,使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得到培養。學生通過自主地選擇活動,能更深刻地去領悟教材,能更準確地去體會情感,能更深沉地去感悟藝術,能更機智地去挖掘生活。
雖然此次活動受到了學生的青睞,但終因學生的閱歷有限,文學功底不足,繪畫技能較低,所以小報的質量不夠高,仍需進一步的訓練與培養。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8
第一課時
師:你聽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況?
生:了解到你是校長。
師:少了一個字!案薄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長,教語文的。教語文的副校長。特級老師。
師:都會聽。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訴你們: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齊喊“徐善俊”。
師:有一個沒有做到,哪個字?
生:俊
師:俊不俊?
生:俊。
師:說俊是對老師的尊敬。代表老師對你們感謝。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師。
師:揚州的小朋友,這個叫什么?(翹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師:你覺得老師怎樣?
生:非常和藹。
師:成了朋友。
師:背古詩,非常親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廣陵就是你們~
生:揚州。
師:唐朝的詩歌浩如煙海,著名的詩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兩位。
生:齊讀
師:詩的韻味還沒有完全讀出來。提問不懂的地方。會問的孩子才是會學習的孩子。
生:提問。
師:有個好辦法。不要我講,用一篇課文,《黃鶴樓送別》。板書課題,書空懂不懂?也要認認真真的寫。
生:書空。
師:邊板書邊指導,“鶴要緊湊”,“捺”,“走之”。徐老師的字寫的不大好,但是態度認真,現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紅仿影。讀好它,不僅可以理解意思,還可以學到好多好詞好句。這叫“一舉”,“一箭~”,“一石~”
生:“兩得”,“雙雕”,“二鳥”。
師:自己讀課文,一句句的讀,盡量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兩遍,剛才提的問題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讀。
師:剛才有同學問我這個字“佇立”,領讀。
生:跟讀兩邊“佇立”。
師:出示“餞、膾、炙、捺”
生:齊讀兩遍。
師:解釋“膾炙人口”現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歡讀,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換詞就明白了。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了嗎?
生:指名讀。
師: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聲。
師:請你讀第三自然段,這里有個長句子,比較難讀,“年輕的李白~”沒有標點,不喘氣不行,要停頓一下。
生:齊讀。
師:這里有“餞行”這個詞,再跟徐老師書空。餞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師: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個酒仙,喝了點東西。
師:明白了,這就是餞行。
生:餞行。
師:誰來讀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讀。
師:都有意不去~再去讀一遍,一點錯誤也沒有。表揚表揚自己。
生:齊讀。
師:讀了一遍,已經能讀正確了。真了不起。這也有幾個詞。你們看黃鶴樓怎么樣?畫下來。這是黃鶴樓,這是長江,誰高?還有一個詞,依依惜別,跟老師書空。
生:書空。
師:老師通過這兩個自然段,我就知道你們已經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了。但是光這樣,對詩句還是體會得不是太深,還是要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熟讀精思,要讀出感情來,要讀得有韻味。我來讀一讀,你們聽一聽,到底應該怎么讀。眼睛看,耳朵聽。(圖配樂范讀)
生:掌聲
師:謝謝同學們的鼓勵,老師讀的是不是有點味?酸甜苦辣?邊讀邊想,想象畫面,進入角色。就是這樣簡單,不信你試試。邊讀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讀。
師:靜下心來想一想,默讀,一邊看一邊想,哪些話變一變可以解釋第一句,哪些話變一變又可以解釋第二句詩?邊看邊想,把重要的句子劃出來。剛才朗讀聲音要響亮,現在要靜下心來想。
生:默讀。
師:40分鐘,時間到,累不累?休息5分鐘。
第二課時
師:直接說“故人~~”的
生:交流。
師: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師:西辭就是辭西。連起來說一說。
生:齊說。
師: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膽的說,說錯了也沒關系。
生:指名說。(兩位)
師:她找到了這兩句連起來,意思連起來就能說明什么叫“煙花”了,基本意思對了,還有沒有補充?
生:補充。
師:孟浩然下揚州是什么時候去的?什么叫“煙花”?
生:指名找讀。
師:煙霧~繁花~
生:迷朦,似錦。
師:劃下來,讀兩遍。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記住這兩個詞。
生:齊讀。
師:是的,直接使用課文中的句子就解決了。唯見長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天邊。
師:只要詩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詩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師還有兩個地方不明白,為什么用“下”?
生:因為孟浩然順江東下。
師:你從課文中找到了依據。板畫。還有哪個詞用的好?
生:孤帆。
師: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師:船很多很多,為什么說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兩個詞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 我覺得是佇立和凝視。
師:跟徐老師寫這兩個詞。書空
生:書空。
師:什么叫佇立?
生:站立。
師: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嗎?看看書上,請這位同學來看著圖,站著,懂不懂什么叫佇立。
生:演示
師:誰懂什么叫凝視?不要你下定義,你上來凝視一下,眼睛動也不動一下,看著……李白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
師:就看著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從孤帆這個詞看出李白怎么樣?
生:他們感情非常深厚。
師:說的很好,不要緊張,還有補充嗎?書上有個詞叫~
生:依依惜別的深情。
師:把徐老師都教懂了,這個孤字,充分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這正是過盡千帆皆不見,誰來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見。
生:唯見孟夫一條船。
師: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嗎?還有什么問題?
生:我覺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師:孟浩然為什么去揚州,徐老師不知道,你們回去上網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們的友誼不斷。
生:三月揚州是旅游節。
師: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對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詩篇譽滿天下。板書:
師:徐老師用這首詩簡單的說明孟浩然的人品。
師:出示《贈孟浩然》讀。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給皇帝當欺壓老百姓的官,在田園里種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詩寫得也好。
生:背《春曉》
師:這么好的朋友,要離別了,當然是依依惜別,難分難舍。分工讀,一人當李白,一人當孟浩然,可以加些動作。
生:分角色讀。
師:對話的不錯,誰到前面來試試。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當時戴不戴眼睛!
生:(笑)兩人表演。
師:李白這時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詩來,現在你們準能讀出味來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讀。
生:自讀。指名讀。
師:哎呀,這位李白太激動了,把膾炙人口讀成了膾炙人心了。誰再來?
生:指名讀。
師:好不好?(掌聲)誰能超過他?
生:指名讀。
師:誰能保證自己讀的最好?
生:指名讀。
師:領讀,注意不要讀的太快。
生:跟讀。
師:就要這樣讀出詩的韻味來,進入角色,背出感情來。等會我們比一比。
生:自背。
師:加動作,再試背。
生:加動作自背。
師:比一比,男隊、女隊各選出兩個代表。你們是評委,國家級評委,打分要公正。女士優先。男隊先背。
男生、女生各兩位上臺背,配動作。
女生給男隊打分,男生給女隊打分。
師:你將來肯定是國家級評委。誰說女子不如男?總結。并列第一,19。5分,祝賀你們!全班同學包括我在內,一起背,背出感情來,加上動作。
齊背。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自儀征漫網 點擊數:228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黃鶴樓送別》整合教學設計
技能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綠線里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會用“暫時”、“凝視”造句。
。2)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課件讀懂課文;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感受李白與孟浩然分別時的情景。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中有關送別的場景等,仔細觀察,展開想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小組合作,自讀感悟,表演,創設情境,探究抓住重點句子感悟體會詩人與朋友間聚散依依的濃濃情誼。以朗讀為重點,學生探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用整體感知,重點研讀、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為主的模式來掌握內容,領悟內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李白與孟浩然分別時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聚散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使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朗讀感悟、想象、表達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內容
本課是一篇文包詩,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內容就包含在課文中,重點圍繞李白與孟浩然送別的場景而展開,使學生通過理解
語言文字就能很好地理解古詩。初讀課題,他們想知道:“黃鶴樓在哪兒?”;“ 誰與誰送別?;”“為什么要送別?;”“什么時候、怎樣送別?”;……諸多問題不是僅僅依靠教師的解說就能解決的,即使是,那也必將是枯燥和無趣的。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我盡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優化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精神,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為上好這堂課,切實讓學生喜歡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就一定要在
教學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種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學形式來切實解決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由此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支撐,以求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標。我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了許多生動的教學形式,如錄象簡介、畫面演示、配樂朗讀、表演等,期望在課堂上能抓住學生心理,使學生樂學、愛學。
●教學重難點
通過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和詩句意思,體會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資源
硬件資源:多媒體教師
軟件資源:數字化平臺課件
●教學模式
基于信息技術的有意義接受學習,包括3個環節:(1)呈現先行組織者(2)提供學習任務和學習材料(3)增強認知結構
●教學支架
學生進入課堂后,教師組織大家進行吟誦送別的詩歌,營造一種送別的氛圍,將學生帶入送別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上課作準備。
學生進入課堂時,教師組織話談,讓學生回顧生活中與親人、朋友離別的情景,適時導入新課。利用學生平時的生活情景喚起學生已有經驗,在回味生活中,再現離別情景。并利用多媒體出示古詩,由詩導入,讀題質疑,再領略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臨空的魅力后,能激發學生對文本的關注,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心理。
學生初讀課文時,給予自讀方向盤的提示,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
子,讀通課文。并提供直觀形象的離別畫面場景,讓學生一下子飛越時
空,身臨其境。
學生了解課文梗概后,展開自主、合作探討學習,讓學生在深讀探照燈
的指引下,深讀課文,品味語言。讀讀劃劃,與周邊同學一起品讀所劃
的語詞,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邊讀邊批注,拉近了學生
與文本的距離。演繹畫面,讓學生演一演,使課文描寫的情境更真實。
通過個性化的閱讀積累、個性化的思考、表達,使“個性”在閱讀教學中
閃光。并激情渲染,大膽想象,給學生提供學想象的空間,與文本、人
物更好地相融。
學生在結束時,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讀出詩所蘊涵的依依惜別之情。
媒體配樂朗讀,品讀體會,激發興趣,抒發情感。并用作業自助餐的形式,讓學生或朗讀課文,或演繹劇本,或積累詩文等等,使課內知識進一步拓展深化。
l 組織形式
全班呈現問題——小組合作理解問題——交流解決問題。
l 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室,四人一小組。
l 教學評價
1、知識與技能
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意思。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會用“暫時”、“凝視”造句。
2、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
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課件讀懂課文;
能理解感受李白與孟浩然分別時的情景。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中有關送別的場景等,仔細觀察,展開想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有感情朗讀課文,體驗感情朗讀的快樂。表演離別場景(情景再現)。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協作學習的能力。
觀察學生在多媒體環境下探究語文問題過程中的情感反應。
l 教學過程:
一、課前熱身,吟誦詩歌
師導入:友人話別,依依不舍,令人傷感,古今許多文人墨客呢也以此為話題,吟詠出許多詩作名篇。下面,就讓我們小試牛刀,先來個送別之詩朗誦會,好不好?指名背誦有關“送別”的詩篇。
(營造一種送別的氛圍,將學生帶入送別的情境中。)
二、回味生活,再現離別情景。
在《送別》的音樂聲中,學生回顧生活中與親人、朋友離別的情景,適時導入新課。
(利用學生平時的生活情景喚起學生已有經驗,在回味生活中,再現離別情景。)
三、讀詩導入,揭題設疑:
、薄叭松怨艂x別。”長亭短亭,楊柳依依。說一聲再見,道一聲珍重,其中夾雜著多少無奈。 剛才課前熱身呢,大家吟誦了不少有關送別的詩歌,下面我們就來看這一首由李白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課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3、自讀古詩,試說詩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4、指名交流。
5、談話激趣:同學們有很多疑問,學貴有疑。讓我們打開課文,它文中包詩,對這首詩作了較好的擴展和闡釋,我想通過認真讀了課文后,不需要老師講,你就明白了。
6、(媒體出示課題)黃鶴樓送別,讀題質疑——誰與誰送別?什么時候?怎樣送別?黃鶴樓在哪兒?……
7、(媒體播放錄象)黃鶴樓的簡介。過渡:那么在這俯臨長江、飛檐臨空的黃鶴樓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nextpage]
三、初讀課文,了解梗概
1、(多媒體出示)[自讀方向盤]
1)、選擇你喜歡的朗讀方式認真讀課文,遇到你喜歡讀的或讀不順的地方多讀幾遍,做到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弄明白課文寫了誰與誰在哪里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 交流,板書(李白,孟浩然)
4、(多媒體出示第一小節):范讀,(畫面顯示)。
5、(多媒體突出)“餞行”,齊讀,聯系定格畫面或生活經驗,說說“餞行”的意思。
四、精讀課文,引導探究。
1、過渡:在這大好的季節里,景色美如畫,可李白卻要為好友孟浩然餞行,他們是怎樣揮灑滿腔的離別情的呢?就讓我們在深讀探照燈的指引下,到課文中去領略和感受吧!
2、(多媒體出示)[深讀探照燈]
1)、仔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們此時的心情可以從文中哪些語詞感受到?用“——”線劃出;
2)、與周邊同學一起品讀所劃的語詞,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對課文的理
解。
3、學生深讀課文,品位語言。
4、交流探討,適時評價。
一對好朋友就要在這里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
學生交流(板書 :依依惜別之情),根據回答點擊,(多媒體相應出示
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
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拍闶窃鯓永斫狻耙酪老e”這種感情的?(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
誰。)
⑵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引讀:因為李白和孟浩然難舍難分,誰
也不愿意離開誰,所以……(生接讀)。(因為他倆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
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生接讀)
、侵笇Ю首x這句話。(讓我們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繼續談朗讀體會
、保ǘ嗝襟w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
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
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潘伎迹簭倪@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平涣鳌#ň囱鲋,依依惜別之情)
、窃僮x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
別之情?
⑷交流。(指導:你通過課外的閱讀,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了解?
相機指導讀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傷感>。)
、芍笇Ю首x。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李白)
過渡:其實,孟夫子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卻把無限的眷戀之
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寬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樣寬慰的?
、哺鶕卮鹪伲ǔ鍪揪渥樱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
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牛c擊出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指
導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誰?)
、啤昂却嬷眩煅娜舯揉。”這句話,在課文中就是指……生讀(李
白和孟浩然雖然分別了,但是他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悄闶窃鯓永斫狻坝朗啦唤^”的?
⑷指導朗讀(那我們自由讀讀這段話)。(出示背景圖)指名看背景圖表
演讀。(演演孟浩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揭示了閱讀活動的本質: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創造性活動。閱讀不應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
的閱讀實踐。而應該讓學生自讀自悟,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問題的答
案,通過個性化的閱讀積累、個性化的思考、表達,使“個性”在閱讀教
學中閃光)
5、分角色表演話別的情景。(多媒體出示話別畫面)
1)同桌之間合作練習表演他們話別的情景
。ㄖ笇В鹤⒁馑麄兊膭幼,讀熟他們的語言,把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表
現出來)。
2)指名表演,引導評價。
(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既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感悟能力,還
可以從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別情依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激情渲染,大膽想象
⒈引讀第四小節。(多媒體出示文字)
此時此刻,岸邊楊柳依依,(相應動畫)江上沙鷗點點(相應動畫)。孟
浩然(友人)……(生接讀)。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讀)。李白……
。ㄉ幼x)。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
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相應動畫)
⑴這時李白有些什么表現?(依然佇立、凝視遠方)
、朴帽硌莸男问嚼斫狻耙廊粊辛ⅰ焙汀澳曔h方”這兩個詞。
、抢畎滓廊粊辛⒃诮,凝視著遠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
邊……他會想些什么呢?(小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六、理解古詩,體會別情
1、(過渡)為好朋友送別,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動,他把滿腔的離情別緒
濃縮在這首詩里——
。襟w出示古詩及要求):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讀一讀這膾炙人口的詩,找一找與文中與詩意相符的語句,連起來
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2、指名學生口述詩意。
3、(媒體配樂)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讀出詩所蘊涵的依依惜別之情。
配樂朗讀,品讀體會。
(俗話說:“情由境生!币粫r書聲朗朗,音樂如流水般傾瀉,學生能更
好地體味文字,別情依依,情意濃濃,詩味盎然)
七、各顯身手,自由作業
小結布置作業:今天,我們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
。ǘ嗝襟w出示)[作業自助餐]
1、讀一讀 我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課文的理解,并向心中的對手發出挑戰;
2、演一演 我想與本小組成員合作,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與其他小組一展高下;
3、找一找 我想課外積累更多的送別詩文,并把它摘抄在采蜜拾珠本上;
4、思一思 我想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
。ㄔ谧鳂I設計上,用自助餐的形式,讓學生或朗讀課文,或演繹劇本,
或積累詩文等等,使課內知識進一步拓展深化,或根據自己的需要體現
出作業的層次性、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
八、板書設計,顯示內容
黃鶴樓送別
把酒話別
李白 孟浩然
吟詩作別
依依惜別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10
作者:陸鳳娟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8
《黃鶴樓送別》(第二課時)
作者 陸鳳娟
設計理念:閱讀的過程是將學生置身于課文情境的體驗過程,語文教學理應創設適合學生想像、體驗、感悟的學習情境,以促進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并催生出學生自己的獨特感悟。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 文、詩對照閱讀,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
3、 品讀文、詩,深入體會意境和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教學重難點:
1、 詩文對照, 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
2、 在品讀中深入體會意境和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教學準備:課件、搜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教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25課,了解了課文大意。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一課,齊讀課題。
2、 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板書:李 白 孟浩然
二、整體入手,觀照全文
1、 教師:讓我們跟隨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黃鶴樓,去看看兩位友人送別的情景。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語言描繪的情景,你能從課文中看到哪些圖景?
2、交流:美景圖 話別圖 目送圖
三、品讀1、2自然段(美景圖)
1、 教師:你是從課文的哪些語句看到了美景圖?
2、 學生交流語句:出示美景圖
3、 引導學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黃鶴樓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藍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師:如此美景,在我們看來是多么令人心曠神怡!兩位即將要分別的友人此時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讀讀第二小節中描寫兩位友人的句子,仔細地去體會體會。
5、 學生交流,你體會到什么?
▲“藏” 一個“藏”字你品出點什么深意了嗎?為什么要藏起來?(不想讓離別來得太早)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們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他們真的是像游人一樣在欣賞美景嗎?
引導學生體會感受到:他們不會像其他游人一樣盡心地欣賞美景,只是借賞景掩蓋自己心中的惜別之情,想讓這離別的時刻來得晚一點。
6、教師小結板書:這真是 滿目美景無心賞
過渡:剛才同學們一邊讀課文的語言文字,一邊想象那情境,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那你從課文的哪里看到了飲酒話別圖?(課文的第3小節)
四、品讀第3自然段(話別圖)
1、 出示圖片:自讀第3自然段,你能從他們的話別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話
(1)指名讀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 你從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當作兄長和老師)
(2) “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補充資料介紹有關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 “譽滿天下”?(名譽滿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贊美)
補充資料唐朝大詩人杜甫贊譽:句句清詩堪可傳 (可見在當時真的是譽滿天下)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詩篇?指名背誦一二首。
▲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難舍)之情
。1)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見(還沒有分別就已經想再見面,可見難舍,可見情深)
滿飲此杯(這滿滿一杯裝著的僅僅是酒嗎?你仔細體會體會。更裝著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達對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對孟浩然的感情就像這杯中的酒一樣,滿滿的)
。2)指導朗讀,讀好語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話
。1)指名讀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勸慰之情
。1) 從哪里感受到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 知道這詩句出自哪一首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入鏈接了解詩句出處意思
。3) 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詩句告訴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 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2) 交流(友誼……永世不絕)
。3)指導朗讀句子
4、教師總結板書:這真是 依依話別見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讀
6、分角色齊讀
五、品讀第4自然段(目送圖)
1、 你是從課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圖?(第4小節)
2、 出示圖片:自己讀讀課文的第四小節,從目送圖你體會到了什么?在關鍵的詞語下圈圈畫畫
3、 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體會:
深情,難舍(依然、佇立、凝視)
李白此時的心情怎樣?(心情失落,憂傷,難過)
4、指名讀——齊讀第四小節
5、教師:友人登船遠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單單的一個人了,望著浩浩蕩蕩流向天邊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6、出示圖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對自己師長般教導的情景;
他想到了——與孟浩然飲酒對詩的情景;
……
引導想像說話
教師過渡:想到這兒,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
六、品讀第五自然段
1、出示圖片:聽錄音誦讀古詩
2、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3、教師:學到這兒,你有沒有發現這首古詩與課文的關系
。ㄕn文就是以一個小故事的形式展現了這首詩的情境,課文中的有些語句可以解釋詩句的意思)
4、詩、文對照起來讀讀,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解釋這首詩?
5、指名說說 再指名說說
6、教師:詩句中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7、質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為什么說“孤帆”?
8、教師小結板書: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見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過盡皆不見,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讀古詩 教師:詩人把自己的深情和當時的心境都融進了這首古詩,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首古詩,讀出詩人的深情,讀出詩人的心境。
七、課外拓展
1、 在古詩中像這樣反映朋友離別的詩還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送別詩。
3、 推薦閱讀《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轉載自陸鳳娟的博客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11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5課《黃鶴樓送別》。
[教材解讀]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環境。課文中故事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話互照,情景同現。敘述了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好友孟浩然餞行的事,描繪了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美景,抒發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難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ㄒ唬┙虒W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括圖片、音樂、文字等)
。ㄋ模┙虒W過程: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1、直接揭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誰能說說這首詩是誰為誰而作?
2、自主定位:這節課在學習中你想學到什么呢?
二、設疑讀詩,反復指導:
1、回憶第8課《成語故事》中學到的“畫龍點睛”的意思。以此為契入口,找尋“題眼”。
2、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證明自己的觀點。
師相機進行停頓的指導。
3、再讀詩句,發揮想象,說說李白是怎樣送別的?
再次所復朗讀詩句,相機進行平仄的指導。
三、詩文對應,通讀感知:
1、你們認為學習這首古詩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2、提出學習要求:
第一步: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
第二步:讀:多讀幾遍所找的句子。
第三步:說: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
第四步:議:互相討論,試著把全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3、帶著問題:全文中哪個詞語最能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的情景?或者說最能表達兩位詩人之間的情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四、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交流最能表達兩位詩人之間情感的詞語。(板書:依依惜別)
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
交流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古詩一、二兩句:
。1)(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偎伎迹簭倪@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指名讀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谟“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他們的行為與心情。
③指導讀。
(2)(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①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②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指導反復朗讀。
、壑该幢尘皥D表演讀。(演演李白)
。3)(出示句子)“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①說說你對“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的理解。
、谀闶窃鯓永斫“永世不絕”的?
指導反復朗讀孟浩然的話。
③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孟浩然)
。4)詩文對照:(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倨纷x課文前三段,談體會。
②同桌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并分角色表演讀。
3、感悟古詩三、四兩句:
。1)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別”的詩句,并分讀、看、悟、品四步來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一看,看動畫演示。二讀,讀文中句子。三悟:領悟一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四品:品讀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理解詞語,反復品讀句子:
、“楊柳依依”與“依依惜別”中的“依依”進行推敲。
、 依然“佇立”,聯系上下文理解,并與“站立”比較。
、“凝視”有“看”的意思,例舉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與“看”進行區別。
(3)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他會想些什么呢?
。4)這真可謂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齊讀第四自然段。
4、學習第五自然段:
過渡:友人離去了,李白內心很激動,隨即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什么叫“膾炙人口”?
。2)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李白除了用酒菜送別、用目光送別,還用了什么送別?
(3)齊讀第五自然段。
5、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1)齊讀。
。2)大概地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你覺得這首詩好在哪里?
。4)再次朗誦這首詩。
。5)小結:有感情地朗讀,這已經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了。若能有感情地背誦才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1、自由多讀課文,再開始背誦。
2、配樂,嘗試背誦。
3、配樂跟唱古詩。
六、拓展練習:
1、交流送別詩。
2、摘錄本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12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蘇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平江實驗學校副校長惠蘭老師在星海學校執教此課的第二課時。
教學片段:
師:哪些場面能感受依依惜別之情,把你的體會畫出來,找出句子、詞語,甚至是標點,寫出你的感受,靜靜地默讀。
生邊默讀邊勾畫,師巡視指導。
師:哪個場面打動了你?
生: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寫出人物的動作,感受到他們的惜
別之情。
師在投影上出示此段文字。
師:他們是在欣賞醉人的春色嗎?
生:不是,他們是借賞景不去面對離別,害怕傷心一觸即發。
師:體會很好。他們是借欣賞之情來藏傷心,怎么藏?
生齊:“有意”藏。
師:古代交通落后,離別容易,相見難,他們一別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見,因此,他們的心情應該怎么讀出來?指文字:讀。
生(突出重點字詞,聲情并茂地)讀句子。
師(深情地):真是:此時無聲――
生齊(投入地接到):“勝有聲”,
師:此時無淚――
生齊(激動地):勝有淚。
……
。ǖ谝环段木W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黃鶴樓送別)本文轉載
師:還有哪里讓你感動?
生: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
師相機出示:(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
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哪些詞體會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
生:孟夫子: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
生:“您”字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
師:“您”一共有幾處?
生齊讀六個“您”:足見他對孟浩然的尊敬。
生:還有第二句“兄長、老師”從這點上看出尊敬。
師:李白把孟浩然當成兄長,甚至——
生齊:老師。
師:李白鄙視權貴,連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為什么獨獨對孟浩然這樣敬仰?孟浩然何許人也?老師請大家收集了孟浩然的資料,請交流。
生:孟浩然,田園詩派代表人物。
師:李白也是一個詩人。遇到孟浩然真是千金易得——
生齊:知己難求。
生:孟浩然曾經做過官,后來辭官。
師:因此說人品令人——
生齊:敬仰。
師:當時孟浩然四十歲,李白二十八歲,孟浩然已經詩名遠揚,在詩詞創作上給了李白悉心的指導。孟浩然詩篇譽滿天下,他的詩我們學過哪
首?
生:《春曉》
師生齊背古詩。
師:志同道合、相見恨晚的友人即將遠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詩、花間暢談,怎不令人——
生:傷心!
生:難過!
生:不舍!
師指板書,師生齊:痛徹人心,依依惜別!
師:終于,一二齊讀。
生飽含深情讀。
師:“終于”兩字很深情,用在這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雖然有意不去觸動,可是畢竟到了最后分別的時刻。
生:他們必須要惜別了,情不自禁。
生一起動情地再讀“終于……”
師:滿飲此杯!杯中是酒,更是——
生:祝福
生:友誼。
生:千言萬語。
師:真是心有靈犀――
生齊:一點通。
師: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他收下了――。
生:祝福。
生:友誼。
師:自己讀孟浩然的話,讀懂了嗎?
生:他在“勸李白”,勸傷感的友人。
師:勸他——
生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師:他用激昂的語言勸李白,真不愧是——
生齊:兄長,是老師。
師:一起讀。
生用激昂的語調再次齊讀孟浩然的話。
。ǖ谝环段木W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黃鶴樓送別)本文轉載
評析:
這原汁原味、返樸歸真的課堂煥發出了語文的應有“味道”,學生和教師在充滿“語文味道”的課堂上恣意揮灑,語言得以訓練,語感變得敏
銳,情感得到陶冶……讓學生和聽課老師久久沉浸在濃郁的語文味道中,反復品味,余味無窮。
一、妙語如珠,教學無痕,積淀文學底蘊。
語文姓語,語文課堂就應當語味十足。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那么,我們語文教師首先就要具有較好的語文素養,要有一種獨特的
“語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試想,一個口頭表達詞匯貧乏、句式單調、只言片語的教師又怎么能教好學生呢?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惠蘭老師善于激情、創設情境,用優美的詞句構建課堂的結構,妙語如珠,她深厚的文學底蘊決定了語文味課堂構建的成
功;堇蠋熃承莫氝\,孕教學于無痕,適時提供給學生可以積累的優美詞語,如月下吟詩、花間暢談、志同道合、相見恨晚等,但更多的時候
,她是輕輕一點,起個頭,讓學生在情景中情不自禁脫口而出: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時無淚勝――“有淚”,千金難得——“知己難
求”。心有靈犀――“一點通”等。
學生和惠老師只是初次“合作”,但卻在短短的時間里有了默契,師生之間如此和諧,這有賴于教師情境的創設和情緒的渲染,更有賴于教學
細節的精心設計。在名師的引領下,學生以前似曾相識的或者已經積累的好詞佳句被激活,居然會自如地用了,可以想象孩子們內心的驚喜;
可以推斷,孩子們今后學習積累祖國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必將高漲。
二、緊扣文本,純凈高效,構建詩意課堂。
“語文課上出語文味道,中間必不可少的就是必需的恰當地咬文嚼字!
語文課的學習不能脫離文本,看多了花哨的語文課,惠蘭老師的課堂緊緊抓住語言文字的學習,顯得純凈而高效。
惠蘭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組織、引領學生品讀、感悟、熏陶、運用語言文字,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
的積累,推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斷提升
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被萏m老師精心設計的說話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后,學生也用如詩的語言來詮釋他們的理解,
如滿飲此杯,杯中是——友誼、杯中是——祝福、杯中是——千言萬語。孟浩然一飲而盡,收下了——友情,收下了——祝福等。相信學生,
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就能還你一個精彩!
本課主要通過讀中感悟,自主交流后再回到讀中表現,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如引導學生體會了“有意不去觸動”后,學生朗讀時就讀出了重
音和語氣。再如“終于……”和“孟浩然的話”學生感悟后的幾次朗讀水平均出現螺旋式上升。
書聲瑯瑯的課堂,也飄溢著詩意的芬芳。
三.巧于安排,精于裁剪,凸現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整堂課,我們所看到的惠老師,始終和學生一起沉浸在千年以前的離愁別緒里的,一起欣賞著,一起感動著,她真正成為了平等中首席!而教
師有效的調控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功。
從一開始,惠老師就發揮孩子的學習的自主性,讓孩子自我感悟,同時,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注重方法的培養,關注細節,培養讀書的習
慣,引導學生找句子、詞語、甚至標點,劃劃寫寫。在學生交流時,也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孩子自由講述,適時點撥。在感悟關鍵字
詞時,當學生沒有找到的文本中的“終于”兩字,教師充分發揮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及時指出,引導孩子體味。
一個好的教師,也必定是一個優秀的裁剪師。
讓孩子收集資料是教師經常布置的作業,看慣了一上課就先交流收集材料的冗長開頭,再看這節課的環節安排得恰到好處。惠老師將人物生平
介紹的內容與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掛起鉤來,讓學生適時選擇有價值的內容交流,著重介紹孟浩然的人品。老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補充學生不
易查找到的故事背景,孟浩然和李白交往時的年紀、故事等娓娓道來,幫助孩子理解李白對孟浩然“兄長和老師”感情的由來,有效彌補了學
生收集資料中的空白點。
此外背誦孟浩然的古詩,也是合乎時宜、有效的課外延伸,引導學生溫故知新。
巧妙安排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教學細節,從而使孩子對文本的閱讀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使課堂上升到一個師生融合互動的境界。
如果說惠蘭老師執教的《黃鶴樓送別》是一篇美文的話,那么她的課堂就是浸潤在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底蘊里的課堂,是飄溢著濃濃的純
正的語文味道的課堂,是讓學生和聽課老師都得到美的享受和新的提升的詩意課堂!
讀出了美——聽呂向東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 篇13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3、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初步感受中華古詩文的博大精深,喜愛中國古典文化。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朗讀古詩。
1、友人話別,依依不舍,令人傷感,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長亭送別》),有的則用詩來釋懷。(吟誦幾首送別詩)
“人生自古傷離別。”說一聲再見,道一聲珍重,其中夾雜著多少無奈與留戀,多少傷感與難舍。在1000多年前,有兩位風流蕭灑,有著深厚感情的詩人,即將在此分別,于是就有了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讀)
二、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出示課文畫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學過的詞語或詩句來描繪一下嗎?
2、古人常“折柳贈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生齊說:《黃鶴樓送別》)
3、(出示兩組文中第一小節的詞語)老師這有組詞語,誰來用其中的一些,連起來說一段話,再現一下當時的話別場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實就是文中的__?(生齊說:第一小節)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本美美的欣賞一番吧!(生齊讀第一小節)
三、品詞析句,感悟“惜別”
過渡:楊柳依依,繁花似錦,讓人感覺仿佛漂浮于煙霧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沒有陶醉在其中?
1、在這兩位大詩人心底都藏怎樣的情感?(依依惜別)輕輕讀讀第二小節,找一找他們是怎樣“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們為什么要把這份惜別之情藏起來呢?
3、齊讀。讓我們通過朗讀去體會兩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別之情。
四、情景再現,體驗“話別”
1、送別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載著滿滿的眷戀;送別是一杯釅釅的茶,讓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處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別,他們是怎樣揮灑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領略和感受吧!用筆畫出,批注。
2、重點指導學生體會:第三段
課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個您”說明了什么?從多個“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對孟浩然尊稱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對那些有才學有人品的人的尊稱。
3)、從“兄長”和“老師”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輕的李白大12歲,把他當成自己的朋友,兄長,老師。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看出李白對孟的敬仰之情。“詩篇”我們學過孟浩然的哪些詩篇?《春曉》、《宿建德江》
5)、通過課外閱讀,你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給皇帝當欺壓老百姓的官,而在鄉村種菜種花。這樣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讀1、2句)孟浩然的詩篇也譽滿天下。他一共寫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別之情。
為什么要滿飲此杯?(這酒中裝著濃濃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師徒之情。)這依依惜別之情酒在這滿滿的一杯酒中。齊讀李白的話。
板書:依依惜別之情
過渡:聽了李賢弟的話,孟浩然有沒有淚濕衣裳?你從孟浩然的話中又讀出了什么?自由讀孟浩然說的話。
6)其實孟浩然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畢竟比李白年長,他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來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請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話,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交流,從孟浩然的話中也體會到依依惜別之情。
a“一飲而盡”飲下去的僅僅是杯中的酒嗎?(是與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師徒情)
b“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究竟是怎樣的朋友才稱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師徒,正因為如此,兩人的友誼才象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此時的分別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暫時分別)
小組分角色練讀。板書:話別
3、小結:讀的不錯,孟浩然一方面在勸慰李白不要為離別傷感,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兩人的友誼之深。兩生上講臺分角色再現話別情景。
4、聽了兩人臨別前的這番話你有什么感受?
5、讓我們也來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兩位大詩人離別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師旁白,配樂再次體驗話別場景)
四、想象補白,豐富情境
過渡:說不完的別情,道不完的友誼,俗話說的好“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時,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讀,指名接讀第四小節)
1、聽了他的朗讀,你有怎樣的感受?是什么打動了你?
2、此情此景,不僅打動了我們,就連江邊的景物也被打動了。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把這段話補充完整嗎?
(課件出示:岸邊楊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鷗點點,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詩入境,內化文本
過渡:此時此刻,禮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課件播放古詩誦讀)
1、你能像詩人一樣來吟這首詩嗎?(指名兩生,再齊吟)
2、文中說,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是一首怎樣的名詩?“膾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詩文的最后兩句展現了課文第四自然段描繪的景象,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瀏覽一下。
師:文中說隨著江風遠去的是“白帆”,而詩里卻說是“孤帆”這是為什么呢?
小結:“孤”字是整首詩的眼睛,讓我們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內心的離愁別緒。讓我們記住這兩位大詩人的真摯友情,也記住了這首流芳百世的經典詩篇,齊背誦。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過渡:李白不僅是偉大詩人,也是個重友情的人,他還寫了許多送別詩,不同的送別詩也表達了不同的情懷。
1、《贈汪倫》就是其中的一首(課件出示)誰來讀讀這首詩?(指名兩生,齊讀)
2、說說,這首詩你最欣賞哪里?再齊讀
3、記一記,課件出示。
七、作業
1:積累送別詩,了解作者寫詩的背景,選擇其中的一首,模仿課文,將它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2:課文語言優美,處處融情,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
八、板書設計:
餞行
25、黃鶴樓送別話別依依惜別
目送
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