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 教案(精選12篇)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1
教學內容:25、黃鶴樓送別
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2、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3、品讀詩文,體會詩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教學重點:1、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2、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感受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難點: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感受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過程:
一、讀課文,輕輕走入離別之境。
1、(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別)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25課,一起讀。相見時難別亦難。再讀
2、課文寫的是誰送誰?(板書:李白、孟浩然)
3、過渡:是的,送別是一艘小小的船,載著無盡的思念;送別是一杯滿滿的酒,盛著濃濃的情誼。
二、扣文眼,初步感受惜別之情。
1、一對風流瀟灑的詩人即將分別,此時此刻、此地此景,他們的心情如何?
輕輕地打開書,快速瀏覽全文,找找哪個詞最能表達他們此刻的心情?
板書:依依惜別 (是的,學習需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2、依依惜別就是說他們?(不忍分別,難舍難分)
誰能用朗讀讓大家感受到這個詞的意思?指名讀,齊讀
3、過渡:就讓我們走進課文,一起感受這份濃濃的離情別意。
三、品語言,深層理解深厚情誼。
1、誰來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指名讀)
2、看大屏幕,一起讀一讀紅色的字(藏)
3、藏的是什么?既然是藏,他們愿意讓對方知道嗎?你是從哪兒知道的?
。ㄓ幸狻⒁粫䞍……一會兒……)
4、“一會兒……一會兒……”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欣賞風景,只是不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感情。
5、小結:是的,此時離別是他們心中最柔弱的情弦,誰也不想觸動,只好把這份離別之情藏在心底,越藏越深,一個“藏”字包含了那么深厚的情誼呀,誰能讀出這份情誼?
(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6、同學們,若在平日,李白和孟浩然會在黃鶴樓上干什么?
7、小結:飲酒、吟詩、賞景,多么瀟灑、多么愜意。而今天,他們就要分別了,真是眼前有景無心賞,惜別之情心里藏啊,誰再來讀讀,讀出這份離別之情。
8、不忍別終須別,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出示李白的話
誰來讀
9、離別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讀讀李白的話,你能從中讀出哪些感情?(很多同
學都有了收獲,不要著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再次默讀,用心觸摸每個字詞,你會有更多的體會、更多的收獲,用筆在你體會深的字詞下點上著重號。)
10、會讀書的同學能從人物的語言讀進人物的心里,不僅讀懂李白的話,更能讀懂李白的心,誰來說說從李白的這段話中你讀出了哪些情感?
。1)交流:六個“您”看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
。2)其他同學從哪看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
。3)“夫子”是古代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從“夫子”這樣一個稱呼中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
。4)“兄長和老師”
同學們,孟浩然比李白年長12歲,就在今天送別的五年之前,也就是
出示: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來到襄陽,帶著自己的詩特地去拜訪孟浩然。孟浩然
對李白的詩大加贊賞,并留他住了10多日,熱情款待,兩人一起飲酒吟詩,游山玩水,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 兄長,就是他的 老師。
誰能讀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
11、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他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詩篇、人品)
。1)孟浩然,是唐代最早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他寫了很多好詩,其中有一首叫《春曉》,從幾歲的孩童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幾乎人人都能吟誦,誰來背一背?
像這樣的詩還有很多,詩圣杜甫這樣評價孟浩然的詩。
出示、生讀:清詩句句盡堪傳。——杜甫
“清詩句句盡堪傳。”是說孟浩然的詩清新優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傳,這就叫“清詩句句盡堪傳。”(生讀)
因此,李白說(生讀)“您的詩篇譽滿天下”。
。2)李白不僅敬仰孟浩然的才華,更敬仰他的人品。
李白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來贊美他的人品,誰來讀一讀?
出示: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選自《贈孟浩然》
風流:胸懷磊落,飄逸灑脫。
棄軒冕:拋棄榮華富貴,遠離官場,不羨權貴。
臥松云:臥于松下云間,遠離世俗,淡泊名利。
看一看上面的注釋,能讀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樣的人品嗎?
師引:李白說,孟夫子啊,我特別敬愛您,因為您胸懷……,飄逸……;因為您拋棄了……;因為您只愿……。
。3)就是這樣一個風流瀟灑、不羨權貴的孟浩然,怎能不讓李白深深地敬仰呢?(齊讀)
12、其實,我們大家知道李白何嘗不是一樣的風流瀟灑、不羨權貴,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僅是朋友,用王渤詩里的一個詞,他們更是心靈相同、志同道合的(生說)“知己”。
13、假如你就是李白,面對這個即將離去的兄長、老師、知己,真誠地表達出你的敬仰之情吧,誰來讀“孟夫子,……此杯吧。” 誰還想讀?
14、我們從這段話中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還能讀出什么?(李白不忍孟浩然離去)
從哪體會到?(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能說說你的體會嗎?
15、同學們,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交通便利的現代大不一樣,今天我們分別了,也許明天就能再見面,而在交通極其落后的古代,這一別,也許……
誰再讀讀李白的最后一句話? 師范讀,再齊讀。
16、同學們,這杯中盛的僅僅是滿滿的酒嗎?(深深的情誼、深情的留戀)
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深情地讀“孟夫子,……”
17、同學們,你們就是李白,輕輕地站起來,舉起你的酒杯(提醒學生要用兩只手、舉高一點)舉好你的酒杯,面對著你深深敬仰的兄長、老師、知己,你會深情地說(齊讀)
18、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齊讀)
出示:“王渤說得好……”
孟浩然引用王渤的詩,言下之意是什么?他想對李白說什么呢?
師小結:所以今天的分別不必太傷感。
19、其實,孟浩然又何嘗忍心與他的好友分別,但作為兄長,此時更多的是在?(寬慰)
你就是孟浩然,寬慰一下你的兄弟,讀“王渤說得好……”
20、好一個永世不絕,我們除了讀出寬慰,還讀出什么?
“永世不絕”既是寫這長江之水,更是在說?(指名讀)
21、好一個永世不絕,同學們漸漸走進了詩人的心里,現在,這邊的同學就是李白,這邊的同學就是孟浩然,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再一次感受這份濃濃的離情別意。(配樂,出示掛圖)
四、巧對白,真切體驗依依別情。
1、音樂繼續,師范讀第4節,誰能像老師這樣來讀讀第四自然段?
2、同學們,知道什么是佇立嗎?(長時間地站立)
3、李白佇立在江邊干什么呢?是在遠眺江上美景嗎?是在仰望藍天白云嗎?那么
他在干什么?(用上凝視)
一直佇立到什么時候?他還依然?
4、李白對孟浩然的情就在這久久佇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視的目光中,(配樂)同學們,你們就是岸邊的李白,面對著浩蕩的江水,你的心情一定會像浩蕩的江水波瀾起伏,此時此刻,你回想起那些美好的畫面,又有哪些話要對你的好友傾訴呢?把你想到的話寫在書上,只寫幾個關鍵詞,便于你待會更好地表達。
5、岸邊楊柳依依,李白望著孟浩然的船漸漸遠去,心里默默地說(指名說)
孟浩然的船越走越遠,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默默地說?
孟浩然的船越走越遠,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默默地說?
五、吟詩句,再次回味離情別意。
1、煙花含情,孤帆載情,滔滔江水載走了友人,也載走了李白滿腔的思念,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出示古詩),師讀,學生跟上。
2、學到這,這首詩的意思懂了嗎?老師考考大家。
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是什么意思?孤帆呢?幾只船?
老師忽然產生了疑問,長江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江面寬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只船嗎?那李白為什么說“孤帆”呢?
他看到其他船了嗎?過競千帆均不見,心中只有孟浩然。
一個“孤”字就像詩的眼睛,向我們傳達了詩人對好友的一片深情。
讓我們再來深情地讀一讀(配樂)
3、在這煙花三月,李白送別自己的好友去了美麗的揚州,李白多么想與他的好友一同前往啊,面對這滔滔的江水,他再次深情地吟誦道(齊背)
六、總結全文,升華感情。
滾滾長江東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樓空。但黃鶴樓見證了這么一場千古送別,留下一段千古絕唱,吸引無數后人登樓遠眺,浮想聯翩。同學們,假如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面對這滔滔的江水,飛翔的沙鷗,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兩個人——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詩——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地吟誦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吟誦“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七、作業。
1.課后繼續品讀課文,摘錄感受最深的句子。
2. 搜集送別詩,小組內交流。
板書:
25、黃鶴樓送別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別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2
一、說教材
《黃鶴樓送別》是國標本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走進名著”里的第三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熟讀課文,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讀文、詩,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學重點:鑒于本課文包詩的特殊文體,在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教學難點:感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時,我把指導朗讀和啟發想象貫穿于全過程。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采取朗讀感悟、啟發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三、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主要以“自主讀書、合作探究、朗讀感悟”為主。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學習、積累、感悟語言。教學時,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嘗試讀、分角色讀、自我展示讀、師生合作讀、分組讀、賽讀、配樂讀、整體誦讀”等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想象情境,使學生不但能從讀中領悟課文的情境和主要內容,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別
1、繼續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課文是怎么通過描寫兩個好朋友的送別經過來表現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隨著課文來細細體味。設計意圖:教學第一個環節就抓住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ǘ⿲W習1、2小節,品味“賞景藏情”
1、哪個句子寫出了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他們賞的是怎樣的景呢?
“煙花三月”的景象雖美,兩位好朋友卻無心欣賞。抓住“藏”體會。
齊讀這句話,感受一下兩人別樣的深情。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里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后,同時還輻射出對煙花三月”的理解,為后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第3小節,品讀“對話寄情”
1、讀了兩個人臨別前的這番對話,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人物對話對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正是對話描寫的魅力所在!
2、讓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對話,體會一下兩人是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意的。男女分讀。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ㄋ模⿲W習4、5小節,體味“吟詩抒情”
1、俗話說得好,“送君干里,終有一別”!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嗎?
想象說話:
岸邊楊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鷗點點,好像。雖然白帆已經消失在藍天盡頭,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邊,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說。
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么叫膾炙人口”呢?
3、品出了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ㄎ澹┛偨Y全文,布置作業
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課后,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后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
五、說板書
好的板書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思路、教學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融為一體,本著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導、發散學生創造性思維,便于學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初步設疑:
⒈課文講了誰在什么時候,為誰送別呢?(板書:李白 孟浩然)
、哺鶕卮鸪鍪静R讀第一自然段,
過渡:為好朋友送別,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動,他吟出這樣一首詩
、課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自讀古詩,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浦该涣髯约旱膯栴}。
談話激趣:同學們有很多疑問,學貴有疑。我想通過認真讀了課文后,不需要老師講,你就明白了。讓我們回到黃鶴樓上。讓我們回到黃鶴樓上。
二、精讀課文,引導探究。
、鍖W習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黃鶴樓的句子。
、舱n件出示圖片?磮D,說說你覺得黃鶴樓怎么樣?
、骋粚门笥丫鸵谶@里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讀讀課文,體會一下。
、磳W生交流(板書 :依依惜別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拍闶窃鯓永斫庖酪老e這種感情的?(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
、朴靡驗樗缘木涫揭x:因為李白和孟浩然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所以(生接讀)。(因為他倆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生接讀)
、侵笇Ю首x這句話。(讓我們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鎸W習第三自然段
過渡: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背鍪揪渥樱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潘伎迹簭倪@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⑶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冉涣鳌#ㄖ笇В耗阃ㄟ^課外的閱讀,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了解?相機指導讀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
⑸指導朗讀。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李白)
過渡:其實,孟夫子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卻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寬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樣寬慰的?
、哺鶕卮鹪俪鍪揪渥樱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懦鍪竞却嬷,天涯若比鄰,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指導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誰?)
、坪却嬷眩煅娜舯揉。這句話,在課文中就是指生讀(李白和孟浩然雖然分別了,但是他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悄闶窃鯓永斫庥朗啦唤^的?
⑷指導朗讀(那我們自由讀讀這段話)。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孟浩然)
、撤纸巧硌菰拕e的情景。
⑴同桌之間合作練習表演他們話別的情景(指導:注意他們的動作,讀熟他們的語言,把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
、浦该硌。
㈢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讀第四小節。
此時此刻,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孟浩然(友人)(生接讀)。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讀)。李白(生接讀)。
、渤鍪揪渥樱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胚@時李白有些什么表現?(依然佇立、凝視遠方)
、朴帽硌莸男问嚼斫庖廊粊辛⒑湍曔h方這兩個詞。
、抢畎滓廊粊辛⒃诮,凝視著遠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他會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却藭r的楊柳、沙鷗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現呢?
⒊齊讀第四節。
過渡:但是友人還是離去了,李白內心很激動,隨即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琛W習第五自然段:
、懦鍪静R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⑵什么叫膾炙人口?
三、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敝该涣鳎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們的問題也解決不少了。說說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怖畎装堰@么多的離情別緒濃縮在這首詩里,后來這首詩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你知道什么叫膾炙人口?
⒊師生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小結并布置作業 :
今天,我們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深情厚誼,回去請同學們摘錄感受最深的句子。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4
一、說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情勢,即以一個活潑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育學生接洽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緒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色,以及學生的認知程度,我擬訂如下學習目標:
1、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我能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說學習重難點:
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說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本課教材特色和學生身心發展特色,遵守“積極領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動學習、發明學習、前后接洽、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學習此類文章的根本學法。
五、說教學思路:
預習反饋:
1、小組內交流課外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的資料。
2、小組討論思考題,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3、指名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試著討論詩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詩創作的時間、地點等時代背景。
(1)“煙花三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從哪里知道的?
【學習建議:抓住“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等詞想象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美麗春景!
(2)你能把這種美的感覺讀出來嗎?
(3)在美麗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離了,也許以后再也見不著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如何?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學習建議:通過“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等詞感受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指導朗讀(可以結合人物的動作)。
。5)理解幾個關于“看”的詞語的意思的差別:仰望遠眺凝視我還能再說幾個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
2、理解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意思。
(1)練習朗讀。
。2)圖文對照,理解詩句的意思。
【學習建議:理解詩句的意思時,先在文中畫出詩歌中寫到的情景,用“文”、“詩“對照來理解詩意。】
(3)通過學習,我理解了下列詞語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辭:
碧空盡:
唯見:
煙花三月下揚州:
。4)比較句子,體會李白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長江邊,眺望著遠方。
B、李白依然佇立在長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你喜歡哪一句話?為什么?
【學習建議:“佇立”是長時間地站立,“凝視”是專注地看,體現出李白對朋友的萬般深情。省略號則表現出李白的惆悵和不盡的思念。】
。5)練習朗讀,讀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當堂檢測:
1、默寫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2、這是一篇“文包詩”,前三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的情景,后兩個自然段寫李白在江邊,觸景生情,吟詩抒情,抒發了朋友們之情。知識積累:
關于送別的古詩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進一懷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理解,對語言的品讀,理解課文內容,學會利用課文中的語句理解詩意;
3、在對詩文的反復有感情的朗讀揣摩中,感受李白與孟浩然的深厚感情,體會兩人離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1、利用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與孟浩然的深厚感情,體會兩人離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突破重點的方式:
1、以詩統領全篇課文的解讀(從詩入、在理解詩中讀、從詩出、以詩結);
2、以“送別”為文本的結構線,把握住文本的結構脈絡(誰送誰?在何時何地送?怎樣送?)
3、以“依依惜別”為文本中蘊含的情感線,緊扣感悟、體會兩人的深厚友誼。
教學準備:
1、PPT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準備李白、孟浩然的詩,表示離別的詩。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生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誼;
2、詩文對照初步整體感詩的意蘊,理解時的一、二兩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咱們認識嗎?但是,昨天晚上我卻在想著你們,知道為什么嗎?那我們馬上要一起學習那一課,知道了吧。
(相機板書課題,學生跟著書空、讀題、簡介黃鶴樓)
昨晚預習了課文讀了幾篇?預習了,又讀了書,可不能白讀,敢試一試,挑戰一下自己讀后的效果嗎?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讀,
點出兩個生字:孟唯
(整體感知詩的類別特點——送別詩、押韻公正、膾炙人口……適時點評,了解學生目前對文本已有感知狀況,并作出相機調整。)
二、利用學生對文包詩的已知學法,引導學生自學課文。
1、這首詩與課文內容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樣的課文以前學過嗎?要想把這類課文中的古詩意思讀懂,是什么方法?
2、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學生的生字詞自學情況。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讀課文,老師和其他聽的同學點評。
。2)適時解決每段中的生字讀音及意思。重點詞語點撥:
餞(jian)行:根據偏旁理解“餞”;結(jíe)識;暫(zan)時友誼(yi)
佇(zhu)立;按捺(na)不。簱Q詞“控制不住”;膾(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歡讀。
(3)出示課文中的插圖1請同學們用書中的詞描述圖中的景物,帶著理解讀出詞中意味:
用圖理解:“暮春三月”“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利用圖理清“暮春三月”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關系;
利用圖詞結合,整體概括全文大意。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江邊江上景物——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楊柳依依、沙鷗點點;
人物事情——佇立、凝視、孤帆、依依惜別。
3、再讀古詩,說詩意。
三、精讀一、二兩自然段,一名樓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詩前兩句。
過渡:理解了大概意思還不夠,詩得細細咀嚼帶能真正體會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詩前兩句,請同學讀試著用書中的語句來理解詩意。
重點提示:
(1)看圖和讀課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理解“西辭”、“下揚州”;
。2)讀課文第一段“理解“煙花三月”
煙”——煙霧迷蒙;“花”——繁花似錦。
。3)連起來說兩句詩的意思,然后再讀這兩句。
過渡:就這樣從表面看著兩句的意思已經明白了,我們感到了春天的美麗,與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賞玩,應該是件快樂的事,他們真得很快了嗎?
2、出示第二自然段,請同學們讀,說自己的感受。
重點提示:
(1)“一會兒……一會兒……”(兩人心都不在賞景上,讓學生揣摩此時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話語、感受,相機點出“依依惜別”的意思。讀出這種感情。)
。2)再讀前兩句古詩,讀出詩中隱含著的感情。
(女生讀課文內容,男生讀古詩句)
3、激發探究:李白為何選擇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
。1)聯系前面的介紹,激發學生體會“名樓送名士”對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讀古詩,深入體會詩的意蘊。
板書:名樓——真心相送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6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品讀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ppt課件
四、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長亭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 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 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ǘ┏踝x課文。
你們說得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1.學生自學課文。
2.讀詞理解:餞行、佇立、凌空、遠眺、按捺不住,膾炙人口
你理解了哪些詞?
3.看圖理解:飛檐凌空、俯臨長江
4.指名讀課文,說說每一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5.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用一二句話概括一下)
6.選一段你讀得最好的讀給同桌聽,相互點評。
7.讀了這篇課文,你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ㄈ┲笇懽。
。ㄋ模┳鳂I:抄寫詞語,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能通過詩文對照、圖文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分角色表演等形式朗讀體味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
2.分組合作表演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情景。
三、教學過程
導入
(一)課前音樂:《煙花三月》 ( 課件:首頁)
靜靜地聆聽,你聽出什么來了?
。ǘ┳x誦《送別詩》,導入課文,渲染氣氛。
1.師:課前老師讓你們搜集送別的詩,我們來讀讀這些詩,你熟悉嗎?(課件播放畫面。)
2.師: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內心的傷感,有踏歌相送,有折柳相送,有把酒相送。是啊,不一樣的送別,但是縈繞在心頭的離愁卻是一樣的。今天,就讓我跟隨李白,登上高高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大詩人孟浩然吧。
3.指名讀題《黃鶴樓送別》。
4.師點撥:黃鶴樓是他們友誼的見證,兩位詩人曾在這里談詩篇,談人生,現在,朋友即將遠去,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想想應該怎樣讀題,再讀題。
新授
。ㄒ唬⿲W習課文一、二節
1.出示課件春景圖(四幅連放后定格)
兩位友人在暮春三月里就要分別了,說起三月,你能想到哪些詞語呢?(多媒體示畫面,畫面定格后交流。)
師:煙花三月的景色是迷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兩位友人有心去欣賞嗎?讀讀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課文里哪些詞句告訴你的?
2.課件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點撥::“仰望”是什么意思? “遠眺”什么意思?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他們真有閑情逸致觀賞風景嗎?
藏:兩位詩人都心照不宣,他們兩個誰都不愿也不忍去談及這一觸即發的依依惜別之情,只有這樣才能抑制住奪眶而出的淚水,只有這樣才抑制住內心深處的那份傷感。
指名讀1、2節,體會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課件示第1至第2自然段,配上音樂。
評價:這次你真的走進了李白的心里。
這種情感能藏得深些,更深些嗎?
。ǘ⿲W習課文第3節。
1.過渡: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
2.課件出示: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自讀,你讀讀李白的話,你能讀懂,他想表達什么意思,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
點撥:表達敬仰之情,離別之情
夫子——(古時候對學者的尊稱)
兄長和老師——孟浩然大李白12歲,他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他和李白結下了忘年交。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他26時結交孟浩然,此時孟浩然已經詩名滿天下了。所以李白稱兄長和老師。
連用了幾個“您”,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他不愿給皇帝當剝削百姓的官,寧愿在田園里種菜,李白曾寫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
指名讀,讀出敬仰之情。評價:我聽出了你的敬意。
除了敬仰,李白還想表達什么感情?(離別之情)
滿飲此杯:看來深深的的惜別情不僅藏在心底,還藏在充滿敬意的話語中和盛滿真情的酒中。
3.課件出示句子: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點撥:孟浩然又是如何表達這份情意的?(作為兄長和老師,在這兒更多表現的是勸慰,雖然暫時分別了,但不必難過,不必傷感,我們之間的友誼地久天長,不會因離別而褪色、消失。)
理解“永世不絕”“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4.學生交流,隨時指導朗讀。
5.道不完離別情,說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記在我們的心中。(同桌或找上你的朋友,朗讀這對話,也可以發揮你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練練。)
6.指名一組學生上臺表演。配上音樂《陽關三疊》。
。ㄈ┢纷x課文第4、5節,詩文對照。
過渡:多么感人的場面啊!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需別。
1.出示課件: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2.引讀課文第4節。看岸邊……,江上……,友人……。
3.這時李白又有什么表現?齊讀下面的話。點出“佇立、凝視”
“佇立“是什么意思?“凝視”是什么意思?從這兩個動作你讀懂些什么?
4.這里的“凝視”能不能用前面的“仰望”或“遠眺”來換呢?為什么?
。ㄋ{天在上,白云悠悠,用“仰望”;江上景色,依稀可辨,用“遠眺”,目送船帆,直至消失,依依不舍,用“凝視”)
5.過渡:目送著孤帆遠去,這時李會想些什么呢?
6.(配上音樂引讀)友人的船漸漸遠去,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邊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李白——
小船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
7.迷蒙的煙霧系不住過往的飛鷗,往日的情意依然蕩漾在心頭,李白試圖翻撿著對過去的美好回憶,試圖捕捉淋漓盡致的詞句來表達,可是這一季枝枝葉葉都是離情,絲絲縷縷都是別緒。想到這,李白再出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時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凌》
出示課件6,配樂范讀古詩。指名讀。
評價:你是李白的知音,我聽出了你的孤獨和落寞。
能用你的目光留住船帆,讓它慢些,再慢些。讓你的感情濃些,再濃些。
用你的目光追隨友人的白帆而去,讓情思拉得長些,再長些。
讀得真好,我聽出來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8.讓我們也一起隨著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9.找一找,文中哪些語句和這首詩是對應的?“下揚州”怎么理解?(多媒體示)
10.老師有一個問題,剛才在文中是“白帆“,而到了詩中怎么就成了“孤帆”了,難道長江之上,就這一只船嗎?
孤:體會小船的孤孤單單,詩人感到孤獨寂寞。
11.真可謂是字字皆有意,字字皆含情,像這樣的詞在這首詩里還有很多,同學們不妨試著自己去品品。
12.讓我們懷著與李白一樣的心情,再次深情地吟誦這首詩。
這首詩跨越千古,至今為大家吟詠,真是膾炙人口。當代著名音樂人陳小奇把這首詩演繹成了一首詞,并譜了曲,歌名叫《煙花三月》(多媒體放音樂)
總結
千金易得,知己難覓。希望同學們珍惜朋友間的友誼。
第3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教學重點
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教學難點
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教學過程
。ㄒ唬┞爩。
結識 凝視 仰望
譽滿天下 一飲而盡
友誼 暫時 按捺不住
。ǘ⿲⒃~語補充完整,并查字典解釋詞語的意思。
煙霧迷( ):
繁花( )錦:
依依( )別:
飛檐凌( ):
。ㄈ┻x詞填空。
1.瀏覽 端詳 觀賞
。1)家里來了位客人,小芳( )了半天,也沒認出是誰。
。2)小剛因為急著上學,在一片美麗的花草前,他只能( )一下,而不能細細地( )。
2.告別 餞別 送別
《黃鶴樓送別》中對于李白來說是( ),對于孟浩然來說是( ),他們兩人一邊喝酒一邊交流惜別之情是( )。
。ㄋ模┨瞥娙酸瘏⒃凇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中有兩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想一想:《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哪兩句詩與上面的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請你寫下來。
(五)閱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
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m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1.把這段話中畫線的內容用李白的一句詩來概括。
2.用“ ”畫出這段話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說明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孟浩然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認讀“誼”和“暫”,形近字辨析“暮”“幕”和“唯”“維”;查詞典理解“膾炙人口”、“譽滿天下”;推敲詞語“依依惜別”和“楊柳依依”中“依依”的含義,區別“佇立”和“站立”,“凝視”和“看”,探究用詞的準確,并積累一些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
2、將故事與古詩對照閱讀,通過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方式,理解詩句,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感情,熟讀成誦。
3、拓展閱讀送別詩,選擇一首,模仿課文來寫一寫文包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送別
同學們,課前讓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別詩,誰想先來跟大家交流?
二、讀詩激趣
1、確實“人生自古傷離別!睆墓胖两,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流淚。他們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里有一首李白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古詩。
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想一想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你了解嗎?(朋友間的深厚情誼)。
2、【說得真好,詩源于情,這首詩之所以膾炙人口,背后還有一個動人的情感故事,故事的題目是:黃鶴樓送別】
【不了解,是吧?沒關系。這首詩背后有一個動人的情感故事,學習完這個故事,你一定能對這首詩有所了解。故事的題目是:黃鶴樓送別】
3、今天,我們就要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但是學文先讀詞,這些詞語你會讀嗎?出示詞語:(指讀)
煙霧迷蒙、依依惜別、譽滿天下、永世不絕、按捺不住、膾炙人口……
過渡:那么在黃鶴樓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三、初讀課文
1、選擇你喜歡的朗讀方式美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餞行。)
相機理清:人物、地點及課文主要內容。
你真會學習,一下就抓住了故事的主人公——(板書:李白孟浩然),知道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伺機介紹“黃鶴樓”那就在這享譽盛名的黃鶴樓上,一對友人即將要分別了,這就是黃鶴樓送別(點課題)。
2、細心的同學發現沒有,其實我們剛才說的主要內容在一個自然段中已經告訴我們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誰想再來讀一讀這個寫出了文章主要內容的段落?
那你知道什么叫“餞行”嗎?聯系生活,說說“餞行”的意思。(餞:設酒食送行。餞行:為遠行的人擺酒宴。)
3、那是在什么時候“餞行”呀?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雨迷蒙,繁花似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課本上的插圖,你還能想到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語。(生談)多美的詞,多美的景,讓我們把這種美讀出來。指讀描寫景色的話(生評價)女生讀。
4、就是在這“煙花三月”的時節,孟浩然要離開了。男生,讓我們來送一送他吧。男生讀第一段。
四、精讀課文
(一)第二自然段
過渡:在這大好的季節里,景色美如畫,可李白卻要為好友孟浩然餞行,他們是怎樣揮灑滿腔的離別情的呢?
1、讓我們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離別之際,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
▲交流探討:
2、師:就在這俯臨長江、飛檐凌空的黃鶴樓上,一對好朋友就要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誰已經找到了?
【1】(板書:依依惜別)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
這種依依惜別之情他們有沒有表現出來呢?而是——藏在心底,這個“藏”字用的太好了,他們是怎么藏的?(生談)兩個一會兒正是告訴了我們,兩位友人正在借欣賞景物來隱藏內心的離別之情呢。
★那我能不能將“仰望、遠眺”位置互換?(不能,“仰望”向上看,“遠眺”:遠遠地看。角度不同。)
【2】因為李白和孟浩然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所以他們都有意不去觸動……(生接讀)。因為他倆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他們一會兒……(生接讀)
【3】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流露出兩位詩人深深的情誼。誰愿意來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指讀。齊讀。
(二)第三自然段
過渡: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請大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要求:1、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2、用“—”劃出李白說的話,用“~”劃出孟浩然說的話。
3、選擇其中一位的話,談談自己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交流探討:
哪個小組愿意先來交流有關李白的內容?
【1】此時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別)
(1)學生談到兄長和老師時補充:當時孟浩然早已詩名遠揚。李白比孟浩然小,結束江南之游后特來拜訪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孟浩然在詩詞創作上給了李白悉心的指導,所以李白稱他是兄長和老師。
(2)學生談到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時補充:
李白曾有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3)談到:何日才能再見面:還沒分別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見對于這次分別,是多么的不舍呀!
(4)李白短短的三句話中,竟用了六個“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2】指導朗讀
(1)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將遠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詩、花間暢談,怎不令人傷心難過!誰來試試,讀出李白的敬仰與依依惜別。
(2)李白的酒杯中難道僅僅是酒嗎?杯中還有他對孟浩然的祝福、友誼和敬仰。請把這種敬仰與不舍讀出來吧(齊讀)
過渡:相見時難別亦難,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嗎?哪個小組來接著交流有關孟浩然的內容?
【1】(1)“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边@句話的意思你理解嗎?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說:天底下只要有一個知心朋友,即使他遠在天邊,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鄰居。
孟浩然此時引用這句詩,就是想告訴李白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引讀
(2)你是怎樣理解“永世不絕”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離愁還寬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長,是老師。誰來帶著你的理解,如兄長,似老師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讀)(李白和孟浩然雖然分別了,但是他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一個滿懷仰慕,敬上臨別之酒,一個寬慰友人,道聲情意深長。同學們,你們能演好這話別的場景嗎?哪個小組來把他們的依依惜別表現出來。(配樂表演)。
▲小結:就在這暮春三月、煙霧迷蒙的長江邊,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即將順江東下前往揚州的孟浩然餞行,這就如詩句中所說: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種詩中有文,文中有詩的課文,我們就稱它為“文包詩”。讓我們再一起分角色來讀一讀他們的對話,來感受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女生李白,男生孟浩然)
五、總結升華
分離就在眼前,有太多的話沒來得及說,有太多的情未來得及訴,看著友人即將離去,李白又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六、作業
1、嘗試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完成習字冊。
板書:
黃鶴樓送別
孟浩然依依惜別李白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齊讀課題)25黃鶴樓送別
2、首先我想請同學把時間、人物、和事情放到題目中去,把題目更具體化。(指名說)
3、在李白為孟浩然送別的過程中誕生了一首千古傳誦的古詩。(出示詩句)
請同學們讀一讀這首詩,看看針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問題要問?交流
(1)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自由朗讀詩歌,讀出古詩的節奏。
(3)交流匯報朗讀的效果。
二、談話激趣
同學們有很多疑問,學貴有疑。我想通過認真讀了課文后,不需要老師講,你就明白了。讓我們回到黃鶴樓上。
1、根據詩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劃線并同桌討論)。
2、匯報對應朗讀(教師中間過渡,反復對應朗讀,當堂背誦)。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對應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對應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三、精讀課文
(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讀第四小節。
此時此刻,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孟浩然(友人)……(生接讀)。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讀)。李白……(生接讀)。
、渤鍪揪渥樱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⑴這時李白有些什么表現?(依然佇立、凝視遠方)
、朴帽硌莸男问嚼斫狻耙廊粊辛ⅰ焙汀澳曔h方”這兩個詞。
、抢畎滓廊粊辛⒃诮叄曋h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他會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却藭r的楊柳、沙鷗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現呢?
、除R讀第四節。
過渡:但是友人還是離去了,李白內心很激動,隨即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學習第五自然段:
(1)出示并齊讀。
(2)什么叫“膾炙人口”?
(3)現場出示題單填空,借助課文理解古代漢語意思。
辭下盡唯
四、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們的問題也解決不少了。說說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⒉李白把這么多的離情別緒濃縮在這首詩里,后來這首詩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你知道什么叫“膾炙人口”?
⒊師生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1、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認真完成大練習冊。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8
教學要求:
1. 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播放黃鶴樓的影片剪輯。
同學們,短片中的這座高樓叫——黃鶴樓。(板書課題:黃鶴樓)你想到了哪些詞來形容它?
黃鶴樓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有“天下絕景”的美稱,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在這里駐足停留,李白就曾在這里送別了好友孟浩然,(板書課題:送別)還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誰勇敢地站起來給大家讀一讀,注意讀得字正腔圓?
學生一朗讀:讀得字正腔圓,真好。誰再來讀一讀,讀出古詩的節奏?
學生二朗讀:很好,讀得有板有眼。
b、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比如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有許多讀法。有的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語調平平)。有“送別”的味道嗎?如果你這樣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充滿感情)有感覺嗎?有味道嗎?讀詩爭取讀出這種感覺和味道,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這首詩,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好,按自己的節奏讀。
c、誰再來讀一讀?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
學生一:好一個“故人西辭黃鶴樓”,有味道,誰還想讀?
學生二:好一個“唯見長江天際流”!
d、來,我們一起讀,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
二、感悟詩情
真好,同學們,詩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
學生一:我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別的深情。(好,你感受到了詩人之間的送別之情。誰有別的印象和感覺?)
學生二:我感受到了孟浩然是在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哦,很美的一個季節。其他同學的感覺呢?)
學生三:我感受到了李白送孟浩然送了很長時間。船都沒有了蹤跡,李白還站在長江邊上。(是吧,這一點留給你的印象特別深。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把體會到的感情讀進去,讀到詩的字里行間去。)
三、精講課文
。ㄒ唬┚o扣“情”字,自學課文。
情是詩的靈魂。(板書:情)這首千古絕唱的名詩又飽含著怎樣一番深情呢?請大家打開課文,默讀這篇文章,讀的時候注意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找找表明兩個人送別時情景的句子,然后試著寫寫你的理解和感受。明白嗎?默讀。(會思考的人是智者。智慧在寧靜中產生。懂得截取精華的是佼佼者。)
。ǘ┚o扣“情”字,函詠體味
1、課文給我們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學生一:課文講了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的故事。(你說清楚了送別的人物和地點,誰還能說得具體些?)
學生二:課文講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2、那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齊讀第一段)
出示句子: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什么是餞行?(可見李白對這次送行是多么重視!我們再來有感情地讀好這句話。)
3、在美麗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離了,也許以后再也不會相見,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如何呢?
學生一:我覺得李白和孟浩然彼此都很難過。
學生二:我覺得一對好朋友就要分開,他們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開。(你們真懂這兩位詩人的心啊,用文中一個詞來說就是“依依惜別”。板書:依依惜別。)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誰來用朗讀表達這份難舍的情意?
學生一朗讀:難過得不知道說什么好。一會兒……一會兒……,誰還能讀得更難過,更舍不得?
學生二朗讀:一個離別,一個送別,多么依依不舍啊。
離別是他們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對遙遙無期的再次會面,他們誰都不忍心去觸動。我們一起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4、離愁別緒在心底,而情難啟,而口難開,可有些話總得說出口,聽一聽兩位大詩人是怎樣話別的?(聽錄音)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你能用表演來傳達這份依依惜別之情?先把兩個人說的話讀通順,然后配上動作,自己在下面練習表演,開始。
下面我們要招聘小演員了,誰想演李白?
學生一:你想演李白,那請你讀一下李白的話,大家認真聽,我們來評評看,是不是合格?(學生讀)
學生評價:(好,你為什么用這種語氣讀?不好,為什么?你能讀得比他好嗎?)(確定小演員)
下面來挑選演孟浩然的同學,讀了孟浩然的話,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一: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雖然暫時分別了,但是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什么意思?你還感受到什么?)
學生二:感受到了孟浩然如同一位兄長和老師,勸慰李白不要因為離別而難過。
誰來把孟浩然的話讀好?指名讀(確定小演員)
現在我們請兩位同學上臺,這樣,你們先練一遍,其他同學站起來,找到自己的好搭檔也來練一練。如果沒有搭檔就坐在座位上自己練習。
表演前,下面的同學有什么寶貴經驗要告訴這兩位同學?給他們指點一下。
開始表演。
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個良師,一個益友,一個兄長,一個知音了,李白能不難過,能不傷神嗎?一齊讀(“孟夫子,……滿飲此杯吧!”)
還沒分別呢,李白就擔心哪天才能再見,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對于這次分別,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讀(“孟夫子,……滿飲此杯吧!”)
真是蘭舟未發已盼君回呀,面對友人的道白,面對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動極了,他接過酒杯,一飲而盡,隨后安慰起自己的好兄弟。齊讀(“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帶著你的理解,用如兄長,似老師一般的口吻,再安慰安慰李白。齊讀(“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5、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出示句子: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同學們,你們說李白在江邊佇立了多長時間,理由是什么?
學生一:送了一個小時,因為從船離開黃鶴樓到消失在天邊大約需要一個小時。
這么長時間,李白會想些什么呢?
學生一:想當初,我們一起吟詩作賦,把酒言歡,攜手同游,好不快哉。
學生二:想當初,我們秉燭夜談,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離呀。
學生三:而如今,我們天各一方,遠隔萬水千山。
學生四:不久后,我們一定還能重逢,孟兄,我還在此地等待您的歸來。
多么真誠的朋友,多么真摯的友情呀,一齊滿含眷戀之情地讀: (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6、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見面!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起讀……
讓我們也一起隨著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送一送孟浩然吧!站起來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小結全文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們之間的友誼,就像那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多么深厚的情誼呀。ò鍟呵檎x深厚)
五、積累拓展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表達了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自古多情傷離別,多少文人墨客因離情別緒而留下千古名篇。上節課,老師布置同學們收集一些送別詩,誰來給大家誦讀一下。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別
依依惜別
情
情誼深厚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暮單
這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主題單元──“走進名著”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文包詩”體裁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古詩的擴展和闡釋,古詩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對照,情景同現,是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ǘ┲仉y點分析
文章所描繪的場景,詩人所處的時代離學生的時空距離較遠,理解詩人之間的感情是教學的難點;走進故事,走進古詩,走進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三)設計理念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螺旋上升,通過“組詞”──“ 組句”──“ 組段”的組塊教學,為理解詩意,體會情感這一“內核”這一教學目標服務。
2.以讀為主,以詩為主,詩文對照,適當拓展。
3.按照“找──劃──讀──想──說”的線條指導學生學習。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教學準備
(一)學生準備:
1.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認識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
2.自由讀文章2──3遍,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ǘ┙處煖蕚洌航處煈獙υ姼璧膶懽鞅尘,李白和孟浩然的詩歌成就,學生對李、孟詩的認知程度有所了解。
。ㄈ┙叹邔W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題有送別詩的明信片
四、教學過程
。ㄒ唬┖喗楸尘,引出課文題目。
1.全班同學一起背誦兩首古詩《靜夜思》、《春曉》。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 曉》:春眠不覺曉,處
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師評: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詩,至今還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了解它們的作者嗎?
3.板書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關知識。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屈原以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2)孟浩然, 唐代詩人,湖北襄陽人,他和王維友誼深厚,史稱“王孟”。他潔身自好,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后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是晉代陶淵明后的山水田園詩的最高峰。
。3)李白年輕時瀟灑倜儻,挎一把寶劍,帶上他最心愛的酒壺,離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過湖北襄陽時,認識了當時譽滿天下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二人的交往,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飲酒作詩,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4.導入課題,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別》,學生書空。
。ǘ┏踝x課文,概括課文內容。
1.自由朗讀全文,根據課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頭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教師板書。
。ㄈ├斫庠~語,感悟詩歌意境。
1.出示詞語: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 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
依依惜別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譽滿天下 浩浩蕩蕩 永世不絕。
2.詞語朗讀,把字音讀準確,把詞串讀出節奏。
3.詞語個性化朗讀,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詞語意思來朗讀(準確,有節奏)。
。ㄋ模┰娢膶φ,理解詩歌意思。
1.朗讀古詩
。1)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 人 西 辭 黃 鶴 樓, 煙 花 三 月 下 揚 州。
孤 帆 遠 影 碧 空 盡, 唯 見 長 江 天 際 流。
。2)自由朗讀詩歌,讀出古詩的節奏。
(3)交流匯報朗讀的效果。
2.根據詩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劃線并同桌討論)。
3.匯報對應朗讀(教師中間過渡,反復對應朗
讀,當堂背誦)。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對應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對應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4.指名抽查對應朗讀背誦效果。
5.現場出示題單填空,借助課文理解古代漢語意思。
辭( ) 下( ) 盡( ) 唯( )
(五)潛心品讀,體會惜別之情。
1.劃出文中寫“依依惜別”的句子,自由練習朗讀。
2.匯報交流,指導朗讀。
(1)用人物的動作體現“依依惜別”: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2)用人物的對話體現“依依惜別”: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3)用景色的描寫體現“依依惜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
。┻m度拓展,表現詩歌魅力。
1.在板書中的“主要內容”里把“送別”換上“依依惜別”一詞。
李白在黃鶴樓和孟浩然依依惜別并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把句號變成冒號,概括全文意思,背誦古詩。
李白在黃鶴樓和孟浩然依依惜別并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四名學生上臺分句合作試默寫古詩。
4.贈送題有送別詩(后附)的海南風景明信片,結束新課。
附:幾首送別詩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贈汪倫 李 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附:板書設計
黃 鶴 樓 送 別
李白在黃鶴樓與孟浩然依依惜別,并寫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10
教學要求:
1. 精讀課文,初步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出示:古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 自讀
b齊讀
c誰來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
思考:課文講了誰與誰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
2、交流
三、精讀課文
。ㄒ唬⿲W習第一自然段
。1)學生自讀并同桌討論弄懂詩句的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提問:通過朗讀你讀懂了哪一句詩句?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①“暮春三月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是詩句中哪幾個字?
②誰能用學過的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圖片并提問:這幅圖描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覺得景色怎樣?
d、指導朗讀
。ǘ⿲W習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2、提問:(1)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這一句話寫了什么?
。3)為什么有意不去觸動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呢?
3、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ㄈ、學習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1) 默讀并思考: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 交流
。3)、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4)、指導讀
b、再出示句子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1、指名讀
2、提問:
。1)這里為什么用單引號?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鄰”是什么意思?
(3)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這兩句詩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齊讀
。ㄋ模⿲W習第四自然段
1、提問:(1)、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2)、白帆漸漸遠去,然后消失,說明了什么?
(3)、此時李白的心情怎么樣?
2、出示句子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3、指導朗讀。
。ㄎ澹⿲W習第五自然段
1、朗讀全詩
提問:什么是“膾炙人口”?
讀了這首詩你從中體會到兩人之間的感情怎樣?
2、同桌練習背誦
3、指名背誦
四、總結全文。
學生質疑
五、布置作業
完成習字冊臨寫作業
。2)第三自然段。
、胖该x。(板書:飲酒 話別 友誼不絕)
、评畎追Q孟浩然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古人稱老師為夫子。李白對孟浩然就這樣稱呼,是表示對他的尊敬。
、抢畎讓γ虾迫坏脑u價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譽滿天下?
。ㄒ馑际翘煜碌娜藗個都稱贊)
、壤畎紫蛎虾迫辉拕e中還點出了孟浩然這次要去的地方是揚州,為什么說您就要“順江東下”?(因為長江水是由西向東流的,揚州在黃鶴樓東面很遠的地方,所以說“順江東下,前往揚州”)
、擅虾迫辉谠拕e時說了什么?(學生答)
(出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請齊讀一下。(學生讀)問:這兩句詩是誰寫的?(是王勃)誰還記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詩人)教師解釋這兩句詩的意思: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遠隔天邊,也覺得就像近鄰一樣。“海內”指國境以內,“比鄰”意思是并排的鄰居。請再齊讀這兩句詩。(學生齊讀)提示:孟浩然話別時引用王勃這兩句詩,所以是在雙引號里面套用了單引號。
問:孟浩然引用這兩句詩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雖然暫時分別,可友誼是永世不絕的)
⑹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這一自然段寫李白和孟浩然飲酒話別,表示友誼永在)
⑺齊讀第三自然段。
1.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讀。(板書: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 白帆遠去 消失藍天 佇立 凝視 春水浩蕩 流向天邊)
、“楊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隨風搖擺的樣子)為什么用“點點”來表示沙鷗的數量?(因為是遠望沙鷗,眼看只是一點一點的小東西)
⑶“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遠,終于看不見了)李白此時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能看到什么?(學生答)
請大家想象一下李白這時的心情會是怎么樣。(悵惘若失,思緒萬千……)
、冗@一自然段寫了什么?(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
⑸齊讀第四自然段。
2. 第五自然段。
、胖该x。(板書:吟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圃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廣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廣陵是揚州的別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廣陵”就是“到揚州去”。
、驱R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全詩。
、冗@一自然段寫了什么?(寫李白心情激動,吟出著名的詩篇)
、升R讀第五自然段。
一、 概括本節課教學內容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黃鶴樓送別》,按自然段順序解讀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詩人話別的情景,領會到他們的友情,大家學得很有興味。
二、 齊讀全文
三、 布置作業
1. 借助看插圖,將課文有關內容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四句詩一一對應,理解詩句的意思。
練習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11
一、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提問解題。
黃鶴樓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漢長江江畔,名勝之一。)
誰送別誰?(李白送別孟浩然。)教師板書:李白孟浩然
3、教師介紹背景。
李白年輕的時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詩人孟浩然結成了忘年交。
【教師在課堂上啟發學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書該詞,目的有二:一,與課文表達的情感呼應;二,讓學生多了解點兒知識。】
出示詩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教師解釋。有一天,孟浩然決定“順江東下,前往揚州”,李白就在黃鶴樓上為他“餞行”,并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出示詩句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钡挠靡馀c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師上課就是這樣,常常在不經意間向學生“灌輸”點兒東西,以豐富學生的內存。我是很喜歡的!
4、出示詩句,請學生質疑,并提醒學生:這篇課文是“文包詩”,大多數問題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這就是告訴學生文包詩的特點,也是告訴學習的方法】
二、初讀。
1、提出要求。
大聲朗讀,讀通順,難讀的`地方要反復讀。
2、檢查。
出示容易讀錯的詞:餞行
佇立
凌空
遠眺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指名讀,齊讀。
請學生選擇難讀的句子互相讀,互相糾正。
三、再讀課文,質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并提出來。
2、指名逐節朗讀,學生質疑,教師注意采用各種方法指導理解,相機進行朗讀,加深理解。
重點指導:
“餞行”,提醒學生注意形旁理解;【從字形,漢字的獨有的特點出發,教學生理解】
“俯臨”,比較黃鶴樓和長江的高低理解;【結合實際,理解關鍵字“俯”】
“飛檐”,看圖理解;【看圖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課堂上,老師還介紹了:“飛檐”是中國建筑獨有的藝術特色,啟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鄰”,聯系成語“比肩繼踵”的“比”理解;【溫故而知新,“習得”就是這樣!
“楊柳依依”,看圖想象,說說感受即可;【體會經楊柳輕拂的感受,這樣的理解多好!】
“沙鷗點點”,畫簡筆畫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釋“點點”倒會難煞人,教師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佇立”,聯系上文“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理解;【聯系上下文,恰到好處!
“膾炙人口”,教師解釋月字旁和肉有關,“膾”,指細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導學生寫好“炙”字。【對“膾”的解釋讓聽課的教師大感興趣,指導寫好“炙”,給人的感覺是扎實,相信學生一定會記得牢,寫得好!
【這段教學中王恒老師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理解,既有讀準的訓練又有疏通的目的,還有理解字詞指導,容量不小。方法多樣,學生主動學習,自問自答,確有困難處,教師點撥,很精彩。】
【期間,有學生質疑:觸動、吟的意思,這是老師沒有預設的。教師鎮定地引導學生達到共識:“觸”是摸、碰,連摸都不能摸,動也不能動,可見情感之深;對“吟”的理解,老師用自己投入的吟誦讓學生直觀地感悟。這樣的處理是需要靈感的。】
四、學生自答原來質疑的問題。
1、教師提問,讀了文章,對于這首詩,你們讀懂了哪些?
2、學生回答!咀鹬貙W生,相信學生。若我們每位教師都有這強烈的意識,學生就會“自能讀書”!
3、對于較難的“西辭”,教師畫簡筆畫解釋。
五、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1、教師配樂范讀【教師讀得有味兒。應提倡教師范讀,因為眼下常?吹,老師總是讓學生“你能把……讀得……”,自己讀得很少,即便讀了,與學生的讀,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試想,如此,怎能影響學生?】。
2、學生自提要求,選擇一個小節練習!捐b于是高年級,選擇性地讀而不是通篇指讀是可行的!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六、初讀感受。
1、教師提問,讀了課文,你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2、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回想當年,李白一定也懷有這種種感受,他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請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讀這首詩。【這是再一次整體感知!
七、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給家人聽,請他們為你打分。
2、完成習字帖,寫好字,爭取得“優”。
【作業符合第一教時的安排。簡單可行,沒有加重學生的負擔!
我的思考
第一課時干什么?王恒老師做了研究。真實、平實、扎實是我們每一堂課所追求的。這一課基本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體現了我們的追求。這堂課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真正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很多問題靠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加上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是可以解決的;教師要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功,教師的功底扎實了才能駕輕就熟,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學生崇拜哪個老師就會自然地喜歡那位老師所任教的課程;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黃鶴樓送別 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主題文本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會課文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掌握課文中的四字成語和常用語。
2.感悟文本主題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從李白的幾首離別詩中體會詩人寄情于水的詩歌文化。
3.培養言語品質
在四字成語或常用語的感情朗讀中喚起鮮明意象。
圍繞“依依惜別”的感情去發現語言文字表達的情感性。
在模仿遷移表達和想象表達中提高言語表達能力和審美感受。
二、教學過程
(一)出示詞語,指導朗讀。
煙霧迷蒙 俯臨長江 楊柳依依 依依惜別 膾炙人口 浩浩蕩蕩
繁花似錦 飛檐凌空 沙鷗點點 按捺不住 譽滿天下 永世不絕
1、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2、教師范讀一個詞語,學生模仿朗讀對應的詞語,要讀出畫面、語氣和情感。
(二)詩文對照初步朗讀感知
1、課前板書:黃鶴樓送別,朗讀課題,讀出感情。指出課文特點。
。S鶴樓在湖北武漢,揚州是江蘇省揚州市,它們都在長江邊上,黃鶴樓在西面,揚州在東面。所以說“西辭黃鶴樓”。)
2、從課文中找找哪些語句表達的就是這首詩的意思。用直線“_________”劃出來。然后交流一下。老師讀一句詩,讓學生結合課文相關語句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精讀課文,感悟詩情
1、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當時周圍的環境是怎樣的呢?
。1)誰來讀讀第一自然段。板書:之景
。2)師:你覺得送別時的環境怎么樣?那就請你美美地讀一讀,把同學和老師帶進那迷人的送別場景。
2、假如第一段側重寫的是黃鶴樓送別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側重寫送別之什么呢?讀讀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樣,用一個字概括。討論并板書:之情。
。1)指名朗讀,體會這是一種怎樣的離別之情。討論板書:依依惜別
。2)什么叫依依惜別?“依依”什么意思?“惜別”什么意思?(依依:留戀的樣子;惜別:舍不得分別。形容十分留戀,舍不得分開。)
。3)指導感情朗讀第二自然段,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與原句對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________,一會兒遠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除了藍天白云和江上景色,還可能仰望什么,遠眺什么?比如:溫暖的春日、雄偉的黃鶴樓、點點白帆、滾滾江水、飛翔的沙歐等)
與原句對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_______低垂的楊柳,一會兒_______似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5)集體朗讀第二節,體會依依惜別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個特定的送別之景當中,深藏著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接著,課文又寫了送別之什么呢?請讀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個詞語概括。
(1)出示:仔細讀讀第三自然段,你能讀出兩人之間怎樣的感情?請抓住關鍵詞句你圈圈劃劃,并做批注。
。2)交流。
。ɡ畎讓γ虾迫皇志粗,兩人的友誼十分深厚。在談出感受后,通過朗讀體會感情。)
、僦攸c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
指導朗讀,問: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樣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領悟后再感情朗讀,層層疊加。)
隨機補充:
從《李太白集》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出示):
贈孟浩然
唐 李白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教師解釋: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華橫溢,名聞天下。年輕時遠離官冕車馬,年紀大了又歸隱山林,常與松云為伴。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華,一生不貪圖榮華富貴,人品高尚純潔,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導朗讀重點句。
李白說孟浩然的詩篇譽滿天下,我們以前學到過孟浩然寫的詩嗎?出示:
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指導集體朗讀詩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詩篇譽滿天下(幾乎家喻戶曉)的才華。然后指導朗讀課文重點句。
②重點出示:“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指導朗讀。對比出示: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藍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純潔無暇)再比如:卻像這雄偉的黃鶴樓名垂千古,卻像這三月的繁花美麗動人,卻像這杯中的美酒清純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師讀旁白。
4、黃鶴樓送別,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之情,再寫到送別之語。接下來,又側重寫送別之什么呢?讀讀第四自然段,討論并板書:之舉
(1)在送別之舉中,你又從哪里讀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別之情?討論,隨機出示:“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隨機理解:佇立(長久地站立)、凝視(聚精會神地看)指導有感情朗讀
。2)好友已經乘船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可是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久久不愿離去。此時,他的內心會想些什么呢?請展開豐富的想象,結合課文內容,寫一寫李白此時的內心活動。
(3)交流,點評。
5、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指導有感情朗讀
。3)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之情、寫到送別之語、寫到送別之舉,最后寫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別之詩。(板書:之詩)請你再仔細讀讀這首詩,你覺得這首詩哪里蘊含著李白和孟浩然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說說理由(蘊藏在煙花三月中、孤帆遠影中、碧空的盡頭中、滾滾長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離別詩,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詩歌文化。
1、李白寫過很多的送別詩,而且十分喜歡把離別時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師:這是我們曾經學過的李白寫的一首送別詩《贈汪倫》,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在這首詩里,李白把離別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倫感情深嗎?你從哪里看出來?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別》(唐 李白)
師:這是李白寫的另一首送別詩,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這首送別詩當中,李白先寫了酒店周邊環境非常美麗,酒店里已經釀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來相送,大家頻頻舉杯暢飲美酒。最后兩句詩是這樣寫的。
出示:“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這句詩的意思是說“請你們問問這東流的水,離情別意與它相比究竟誰短誰長?”
在這兩句詩里,李白把離別的情誼寄托在哪里?(寄托在東流水當中,也就是長江水當中,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但李白覺得自己與金陵朋友的離情別意比長江水還要長。)
(3)出示
《渡荊門送別》(唐 李白)
師:這是李白寫的又一首送別詩!扒G門”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長江邊。題目的意思是作者從荊門的渡口與朋友們告別。一共有六句詩,寫了李白離開荊門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麗景色,表達了對自然風光的贊美之情。最后兩句詩是這樣寫的。
出示:“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你們說,李白一路上游覽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為什么最后還是十分憐愛這來自故鄉的水呢?(表達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將“寄情于水”的詩句整合在一起朗讀:
出示: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3、小結
讓學生看著板書,引導學生梳理出課文的寫作思路。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生:之情,寫到送別——生:之語,寫到送別——生:之舉,最后寫到送別——生:之詩。表達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生:依依惜別之情。通過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別詩作,我們發現李白寄情于水的詩歌創作現象,這是一種詩歌文化現象。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詩歌閱讀中關注這種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