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黃鶴樓送別教案(通用13篇)

黃鶴樓送別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20

黃鶴樓送別教案(通用13篇)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精讀課文,初步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出示:古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自讀

  b齊讀

  c誰來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

  思考:課文講了誰與誰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

  2、交流

  三、精讀課文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學生自讀并同桌討論弄懂詩句的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提問:通過朗讀你讀懂了哪一句詩句?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①“暮春三月、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是詩句中哪幾個字?

  ②誰能用學過的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圖片并提問:這幅圖描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覺得景色怎樣?

  D、指導朗讀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2、提問:

  (1)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這一句話寫了什么?

  (3)為什么有意不去觸動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呢?

  3、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1)默讀并思考: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

  (3)、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4)、指導讀

  B、再出示句子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1、指名讀

  2、提問:

  (1)這里為什么用單引號?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鄰”是什么意思?

  (3)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這兩句詩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齊讀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提問:

  (1)、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2)、白帆漸漸遠去,然后消失,說明了什么?

  (3)、此時李白的心情怎么樣?

  2、出示句子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3、指導朗讀。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1、朗讀全詩

  提問:什么是“膾炙人口”?

  讀了這首詩你從中體會到兩人之間的感情怎樣?

  2、同桌練習背誦

  3、指名背誦

  四、總結全文。

  學生質疑

  五、布置作業

  完成習字冊臨寫作業

  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讀。(板書:飲酒、話別、友誼不絕)

  ⑵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

  比李白大12歲。古人稱老師為夫子。李白對孟浩然就這樣稱呼,是表示對他的尊敬。

  ⑶李白對孟浩然的評價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譽滿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個個都稱贊)

  ⑷李白向孟浩然話別中還點出了孟浩然這次要去的地方是揚州,為什么說您就要“順江東下”?

  (因為長江水是由西向東流的,揚州在黃鶴樓東面很遠的地方,所以說“順江東下,前往揚州”)

  ⑸孟浩然在話別時說了什么?(學生答)

  (出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請齊讀一下。(學生讀)問:這兩句詩是誰寫的?(是王勃)

  誰還記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詩人)

  教師解釋這兩句詩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遠隔天邊,也覺得就像近鄰一樣。“海內”指國境以內,“比鄰”意思是并排的鄰居。請再齊讀這兩句詩。(學生齊讀)

  提示:孟浩然話別時引用王勃這兩句詩,所以是在雙引號里面套用了單引號。

  問:孟浩然引用這兩句詩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雖然暫時分別,可友誼是永世不絕的)

  ⑹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這一自然段寫李白和孟浩然飲酒話別,表示友誼永在)

  ⑺齊讀第三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讀。(板書: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白帆遠去、消失藍天、佇立、凝視、春水浩蕩、流向天邊)

  ⑵“楊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隨風搖擺的樣子)為什么用“點點”來表示沙鷗的數量?(因為是遠望沙鷗,眼看只是一點一點的小東西)

  ⑶“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遠,終于看不見了)

  李白此時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能看到什么?(學生答)

  請大家想象一下李白這時的心情會是怎么樣。(悵惘若失,思緒萬千……)

  ⑷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

  ⑸齊讀第四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讀。(板書:吟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⑵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廣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廣陵是揚州的別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廣陵”就是“到揚州去”。

  ⑶齊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全詩。

  ⑷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寫李白心情激動,吟出著名的詩篇)

  ⑸齊讀第五自然段。

  一、概括本節課教學內容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黃鶴樓送別》,按自然段順序解讀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詩人話別的情景,領會到他們的友情,大家學得很有興味。

  二、齊讀全文

  三、布置作業

  1.借助看插圖,將課文有關內容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四句詩一一對應,理解詩句的意思。

  練習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2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5課《黃鶴樓送別》。

  [教材解讀]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環境。課文中故事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話互照,情景同現。敘述了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好友孟浩然餞行的事,描繪了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美景,抒發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難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括圖片、音樂、文字等)

  (四)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1、直接揭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誰能說說這首詩是誰為誰而作?

  2、自主定位:這節課在學習中你想學到什么呢?

  二、設疑讀詩,反復指導:

  1、回憶第8課《成語故事》中學到的“畫龍點睛”的意思。以此為契入口,找尋“題眼”。

  2、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證明自己的觀點。

  師相機進行停頓的指導。

  3、再讀詩句,發揮想象,說說李白是怎樣送別的?

  再次所復朗讀詩句,相機進行平仄的指導。

  三、詩文對應,通讀感知:

  1、你們認為學習這首古詩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2、提出學習要求:

  第一步: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

  第二步:讀:多讀幾遍所找的句子。

  第三步:說: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

  第四步:議:互相討論,試著把全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3、帶著問題:全文中哪個詞語最能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的情景?或者說最能表達兩位詩人之間的情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四、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交流最能表達兩位詩人之間情感的詞語。(板書:依依惜別)

  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

  交流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古詩一、二兩句:

  (1)(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①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指名讀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②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他們的行為與心情。   

  ③指導讀。    

  (2)(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①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②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指導反復朗讀。

  ③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李白)

  (3)(出示句子)“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①說說你對“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的理解。

  ②你是怎樣理解“永世不絕”的?

  指導反復朗讀孟浩然的話。

  ③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孟浩然)

  (4)詩文對照:(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①品讀課文前三段,談體會。

  ②同桌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并分角色表演讀。

  3、感悟古詩三、四兩句:

  (1)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別”的詩句,并分讀、看、悟、品四步來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一看,看動畫演示。二讀,讀文中句子。三悟:領悟一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四品:品讀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理解詞語,反復品讀句子:

  ①“楊柳依依”與“依依惜別”中的“依依”進行推敲。

  ② 依然“佇立”,聯系上下文理解,并與“站立”比較。

  ③“凝視”有“看”的意思,例舉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與“看”進行區別。

  (3)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他會想些什么呢?

  (4)這真可謂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齊讀第四自然段。

  4、學習第五自然段:

  過渡:友人離去了,李白內心很激動,隨即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什么叫“膾炙人口”?

  (2)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李白除了用酒菜送別、用目光送別,還用了什么送別?

  (3)齊讀第五自然段。

  5、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1)齊讀。

  (2)大概地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你覺得這首詩好在哪里?

  (4)再次朗誦這首詩。

  (5)小結:有感情地朗讀,這已經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了。若能有感情地背誦才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1、自由多讀課文,再開始背誦。

  2、配樂,嘗試背誦。

  3、配樂跟唱古詩。

  六、拓展練習:

  1、交流送別詩。

  2、摘錄本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3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1、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黃鶴樓送別

  2、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想學到什么呢?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課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依依惜別)

  2、李白把這一情景寫成了一首詩:

  (1)課件出示詩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2)配樂范讀。

  (3)你喜歡這首詩嗎?自己讀讀看。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

  (1)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的句子并劃出來。

  (2)讀:匯報學習體會,你找到了哪些語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與語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3)說:誰愿意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4)議:互相討論一下,試著把整首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4、師生:讀通順并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自由讀的基礎上一生讀。

  b.你已經知道這是體現“依依惜別”,怎樣才能讀得更好?

  c.評讀激勵,再讀。

  d.:體會“依依惜別”。

  (2)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a.生讀中說體會(結合板書:友誼永不絕)

  b.體會“依依惜別”。

  [(1)、(2)兩部分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順序不固定]

  (3)誰愿意分角色讀,請一對好朋友讀。分角色表演。

  (4)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品讀談體會。

  3、感悟三、四句: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別”的語句。

  (1)讀:個別讀。

  (2)看:課件: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場面。

  出示:“岸邊楊柳依依,……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3)悟:

  a.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指導“凝視”說話)并在說說感受的基礎上再讀這一句。

  b.提問:能談談你讀得好的經驗嗎?

  c.配樂朗讀,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4)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拔學生品讀。

  [(2)、(3)兩部分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習順序不固定]

  4、師生: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1、讓我們將“依依惜別”之情帶入全詩的朗讀之中。

  課件出示全詩及送別動畫場景,學生挑戰朗讀,讀得好的老師給配上音樂。

  2、盡快背下來,需要準備一下嗎?

  3、生: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讀:動畫配合分角色朗讀全文:敘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詩句。

  你們愿意讀哪兒就挑哪兒的讀,剩下的我讀。(配樂)

  2、問:(小博士提問):同學們現在誰愿意告訴大家今天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3、練:(小博士挑戰):同學們,我這兒有一項以小組開展的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閱讀專題

  (1)描寫送別情景的古詩,閱讀專題

  (2)大詩人李白寫的詩,你準備怎么做呢?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 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播放黃鶴樓的影片剪輯。

  同學們,短片中的這座高樓叫——黃鶴樓。(板書課題:黃鶴樓)你想到了哪些詞來形容它?

  黃鶴樓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有“天下絕景”的美稱,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在這里駐足停留,李白就曾在這里送別了好友孟浩然,(板書課題:送別)還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誰勇敢地站起來給大家讀一讀,注意讀得字正腔圓? 

  學生一朗讀:讀得字正腔圓,真好。誰再來讀一讀,讀出古詩的節奏?

  學生二朗讀:很好,讀得有板有眼。

  b、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比如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有許多讀法。有的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語調平平)。有“送別”的味道嗎?如果你這樣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充滿感情)有感覺嗎?有味道嗎?讀詩爭取讀出這種感覺和味道,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這首詩,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好,按自己的節奏讀。

  c、誰再來讀一讀?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

  學生一:好一個“故人西辭黃鶴樓”,有味道,誰還想讀?

  學生二:好一個“唯見長江天際流”!

  d、來,我們一起讀,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

  二、感悟詩情

  真好,同學們,詩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

  學生一:我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別的深情。(好,你感受到了詩人之間的送別之情。誰有別的印象和感覺?)

  學生二:我感受到了孟浩然是在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哦,很美的一個季節。其他同學的感覺呢?)

  學生三:我感受到了李白送孟浩然送了很長時間。船都沒有了蹤跡,李白還站在長江邊上。(是吧,這一點留給你的印象特別深。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把體會到的感情讀進去,讀到詩的字里行間去。)

  三、精講課文

  (一)緊扣“情”字,自學課文。

  情是詩的靈魂。(板書:情)這首千古絕唱的名詩又飽含著怎樣一番深情呢?請大家打開課文,默讀這篇文章,讀的時候注意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找找表明兩個人送別時情景的句子,然后試著寫寫你的理解和感受。明白嗎?默讀。(會思考的人是智者。智慧在寧靜中產生。懂得截取精華的是佼佼者。)

  (二)緊扣“情”字,函詠體味

  1、課文給我們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學生一:課文講了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的故事。(你說清楚了送別的人物和地點,誰還能說得具體些?)

  學生二:課文講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2、那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齊讀第一段)

  出示句子: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什么是餞行?(可見李白對這次送行是多么重視啊!我們再來有感情地讀好這句話。)

  3、在美麗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離了,也許以后再也不會相見,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如何呢?

  學生一:我覺得李白和孟浩然彼此都很難過。

  學生二:我覺得一對好朋友就要分開,他們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開。(你們真懂這兩位詩人的心啊,用文中一個詞來說就是“依依惜別”。板書:依依惜別。)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誰來用朗讀表達這份難舍的情意?

  學生一朗讀:難過得不知道說什么好。一會兒……一會兒……,誰還能讀得更難過,更舍不得?

  學生二朗讀:一個離別,一個送別,多么依依不舍啊。

  離別是他們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對遙遙無期的再次會面,他們誰都不忍心去觸動。我們一起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4、離愁別緒在心底,而情難啟,而口難開,可有些話總得說出口,聽一聽兩位大詩人是怎樣話別的?(聽錄音)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你能用表演來傳達這份依依惜別之情?先把兩個人說的話讀通順,然后配上動作,自己在下面練習表演,開始。

  下面我們要招聘小演員了,誰想演李白?

  學生一:你想演李白,那請你讀一下李白的話,大家認真聽,我們來評評看,是不是合格?(學生讀)

  學生評價:(好,你為什么用這種語氣讀?不好,為什么?你能讀得比他好嗎?)(確定小演員)

  下面來挑選演孟浩然的同學,讀了孟浩然的話,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一: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雖然暫時分別了,但是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什么意思?你還感受到什么?)

  學生二:感受到了孟浩然如同一位兄長和老師,勸慰李白不要因為離別而難過。

  誰來把孟浩然的話讀好?指名讀(確定小演員)

  現在我們請兩位同學上臺,這樣,你們先練一遍,其他同學站起來,找到自己的好搭檔也來練一練。如果沒有搭檔就坐在座位上自己練習。

  表演前,下面的同學有什么寶貴經驗要告訴這兩位同學?給他們指點一下。

  開始表演。

  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個良師,一個益友,一個兄長,一個知音了,李白能不難過,能不傷神嗎?一齊讀(“孟夫子,……滿飲此杯吧!”)

  還沒分別呢,李白就擔心哪天才能再見,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對于這次分別,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讀(“孟夫子,……滿飲此杯吧!”)

  真是蘭舟未發已盼君回呀,面對友人的道白,面對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動極了,他接過酒杯,一飲而盡,隨后安慰起自己的好兄弟。齊讀(“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帶著你的理解,用如兄長,似老師一般的口吻,再安慰安慰李白。齊讀(“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5、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出示句子: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同學們,你們說李白在江邊佇立了多長時間,理由是什么?

  學生一:送了一個小時,因為從船離開黃鶴樓到消失在天邊大約需要一個小時。

  這么長時間,李白會想些什么呢?

  學生一:想當初,我們一起吟詩作賦,把酒言歡,攜手同游,好不快哉。

  學生二:想當初,我們秉燭夜談,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離呀。

  學生三:而如今,我們天各一方,遠隔萬水千山。

  學生四:不久后,我們一定還能重逢,孟兄,我還在此地等待您的歸來。

  多么真誠的朋友,多么真摯的友情呀,一齊滿含眷戀之情地讀: (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6、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見面啊!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起讀……   

  讓我們也一起隨著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送一送孟浩然吧!站起來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小結全文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們之間的友誼,就像那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多么深厚的情誼呀!(板書:情誼深厚)

  五、積累拓展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表達了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自古多情傷離別,多少文人墨客因離情別緒而留下千古名篇。上節課,老師布置同學們收集一些送別詩,誰來給大家誦讀一下。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別

  依依惜別

  情

  情誼深厚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5

  一、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提問解題。

  黃鶴樓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漢長江江畔,名勝之一。)

  誰送別誰?(李白送別孟浩然。)教師板書:李白孟浩然

  3、教師介紹背景。

  李白年輕的時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詩人孟浩然結成了忘年交。

  【教師在課堂上啟發學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書該詞,目的有二:一,與課文表達的情感呼應;二,讓學生多了解點兒知識。】

  出示詩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教師解釋。有一天,孟浩然決定“順江東下,前往揚州”,李白就在黃鶴樓上為他“餞行”,并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出示詩句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用意與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師上課就是這樣,常常在不經意間向學生“灌輸”點兒東西,以豐富學生的內存。我是很喜歡的。】

  4、出示詩句,請學生質疑,并提醒學生:這篇課文是“文包詩”,大多數問題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這就是告訴學生文包詩的特點,也是告訴學習的方法】

  二、初讀。

  1、提出要求。

  大聲朗讀,讀通順,難讀的`地方要反復讀。

  2、檢查。

  出示容易讀錯的詞:餞行

  佇立

  凌空

  遠眺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指名讀,齊讀。

  請學生選擇難讀的句子互相讀,互相糾正。

  三、再讀課文,質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并提出來。

  2、指名逐節朗讀,學生質疑,教師注意采用各種方法指導理解,相機進行朗讀,加深理解。

  重點指導:

  “餞行”,提醒學生注意形旁理解;【從字形,漢字的獨有的特點出發,教學生理解】

  “俯臨”,比較黃鶴樓和長江的高低理解;【結合實際,理解關鍵字“俯”】

  “飛檐”,看圖理解;【看圖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課堂上,老師還介紹了:“飛檐”是中國建筑獨有的藝術特色,啟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鄰”,聯系成語“比肩繼踵”的“比”理解;【溫故而知新,“習得”就是這樣。】

  “楊柳依依”,看圖想象,說說感受即可;【體會經楊柳輕拂的感受,這樣的理解多好!】

  “沙鷗點點”,畫簡筆畫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釋“點點”倒會難煞人,教師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佇立”,聯系上文“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理解;【聯系上下文,恰到好處。】

  “膾炙人口”,教師解釋月字旁和肉有關,“膾”,指細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導學生寫好“炙”字。【對“膾”的解釋讓聽課的教師大感興趣,指導寫好“炙”,給人的感覺是扎實,相信學生一定會記得牢,寫得好。】

  【這段教學中王恒老師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理解,既有讀準的訓練又有疏通的目的,還有理解字詞指導,容量不小。方法多樣,學生主動學習,自問自答,確有困難處,教師點撥,很精彩。】

  【期間,有學生質疑:觸動、吟的意思,這是老師沒有預設的。教師鎮定地引導學生達到共識:“觸”是摸、碰,連摸都不能摸,動也不能動,可見情感之深;對“吟”的理解,老師用自己投入的吟誦讓學生直觀地感悟。這樣的處理是需要靈感的。】

  四、學生自答原來質疑的問題。

  1、教師提問,讀了文章,對于這首詩,你們讀懂了哪些?

  2、學生回答。【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若我們每位教師都有這強烈的意識,學生就會“自能讀書”。】

  3、對于較難的“西辭”,教師畫簡筆畫解釋。

  五、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1、教師配樂范讀【教師讀得有味兒。應提倡教師范讀,因為眼下常常看到,老師總是讓學生“你能把……讀得……”,自己讀得很少,即便讀了,與學生的讀,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試想,如此,怎能影響學生?】。

  2、學生自提要求,選擇一個小節練習。【鑒于是高年級,選擇性地讀而不是通篇指讀是可行的。】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六、初讀感受。

  1、教師提問,讀了課文,你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2、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回想當年,李白一定也懷有這種種感受,他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請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讀這首詩。【這是再一次整體感知。】

  七、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給家人聽,請他們為你打分。

  2、完成習字帖,寫好字,爭取得“優”。

  【作業符合第一教時的安排。簡單可行,沒有加重學生的負擔。】

  我的思考

  第一課時干什么?王恒老師做了研究。真實、平實、扎實是我們每一堂課所追求的。這一課基本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體現了我們的追求。這堂課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真正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很多問題靠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加上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是可以解決的;教師要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功,教師的功底扎實了才能駕輕就熟,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學生崇拜哪個老師就會自然地喜歡那位老師所任教的課程;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6

  設計理念:

  閱讀的過程是將學生置身于課文情境的體驗過程,語文教學理應創設適合學生想像、體驗、感悟的學習情境,以促進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并催生出學生自己的獨特感悟。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 文、詩對照閱讀,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

  3、 品讀文、詩,深入體會意境和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教學重難點:

  1、 詩文對照, 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

  2、 在品讀中深入體會意境和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教學準備:

  課件、搜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教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25課,了解了課文大意。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一課,齊讀課題。

  2、 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二、整體入手,觀照全文

  1、 教師:讓我們跟隨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黃鶴樓,去看看兩位友人送別的情景。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語言描繪的情景,你能從課文中看到哪些圖景?

  2、交流:美景圖 話別圖 目送圖

  三、品讀1、2自然段(美景圖)

  1、 教師:你是從課文的哪些語句看到了美景圖?

  2、 學生交流語句:多媒體畫面展現美景圖

  3、 引導學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黃鶴樓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藍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師:如此美景,在我們看來是多么令人心曠神怡啊!兩位即將要分別的友人此時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讀讀第二小節中描寫兩位友人的句子,仔細地去體會體會。

  5、 學生交流,你體會到什么?

  ▲“藏” 一個“藏”字你品出點什么深意了嗎?為什么要藏起來?(不想讓離別來得太早)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們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他們真的是像游人一樣在欣賞美景嗎?

  引導學生體會感受到:他們不會像其他游人一樣盡心地欣賞美景,只是借賞景掩蓋自己心中的惜別之情,想讓這離別的時刻來得晚一點。

  6、教師小結板書:這真是 滿目美景無心賞

  過渡:剛才同學們一邊讀課文的語言文字,一邊想象那情境,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那你從課文的哪里看到了飲酒話別圖?(課文的第3小節)

  四、品讀第3自然段(話別圖)

  1、 出示圖片:自讀第3自然段,你能從他們的話別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話

  (1)指名讀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從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當作兄長和老師)

  (2)“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補充資料 介紹有關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譽滿天下”?(名譽滿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贊美)

  ▲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難舍)之情

  (1)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見(還沒有分別就已經想再見面,可見難舍,可見情深)

  滿飲此杯(這滿滿一杯裝著的僅僅是酒嗎?你仔細體會體會。更裝著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達對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對孟浩然的感情就像這杯中的酒一樣,滿滿的)共3頁,當前第1頁123

  (2)指導朗讀,讀好語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話

  (1)指名讀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勸慰之情

  (1)從哪里感受到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知道這詩句出自哪一首詩?了解詩句出處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詩句告訴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誼……永世不絕)

  (3)指導朗讀句子

  4、教師總結板書:這真是 依依話別見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讀

  6、分角色齊讀

  五、品讀第4自然段(目送圖)

  1、你是從課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圖?(第4小節)

  2、出示圖片:自己讀讀課文的第四小節,從目送圖你體會到了什么?在關鍵的詞語下圈圈畫畫

  3、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體會:

  深情,難舍(依然、佇立、凝視)

  李白此時的心情怎樣?(心情失落,憂傷,難過)

  4、指名讀——齊讀第四小節

  5、教師:友人登船遠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單單的一個人了,望著浩浩蕩蕩流向天邊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6、出示圖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對自己師長般教導的情景;

  他想到了——與孟浩然飲酒對詩的情景;

  六、品讀第五自然段

  1、出示圖片:聽錄音誦讀古詩

  2、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3、教師:學到這兒,你有沒有發現這首古詩與課文的關系

  (課文就是以一個小故事的形式展現了這首詩的情境,課文中的有些語句可以解釋詩句的意思)

  4、詩、文對照起來讀讀,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解釋這首詩?

  5、指名說說 再指名說說

  6、教師:詩句中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7、質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為什么說“孤帆”?

  8、教師小結板書: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見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過盡皆不見,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讀古詩 教師:詩人把自己的深情和當時的心境都融進了這首古詩,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首古詩,讀出詩人的深情,讀出詩人的心境。

  七、課外拓展

  1、 在古詩中像這樣反映朋友離別的詩還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送別詩。

  3、 推薦閱讀《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主題文本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會課文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掌握課文中的四字成語和常用語。

  2.感悟文本主題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從李白的幾首離別詩中體會詩人寄情于水的詩歌文化。

  3.培養言語品質

  在四字成語或常用語的感情朗讀中喚起鮮明意象。

  圍繞“依依惜別”的感情去發現語言文字表達的情感性。

  在模仿遷移表達和想象表達中提高言語表達能力和審美感受。

  二、教學過程

  (一)出示詞語,指導朗讀。

  煙霧迷蒙 俯臨長江 楊柳依依 依依惜別 膾炙人口 浩浩蕩蕩

  繁花似錦 飛檐凌空 沙鷗點點 按捺不住 譽滿天下 永世不絕

  1、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2、教師范讀一個詞語,學生模仿朗讀對應的詞語,要讀出畫面、語氣和情感。

  (二)詩文對照初步朗讀感知

  1、課前板書:黃鶴樓送別,朗讀課題,讀出感情。指出課文特點。

  (黃鶴樓在湖北武漢,揚州是江蘇省揚州市,它們都在長江邊上,黃鶴樓在西面,揚州在東面。所以說“西辭黃鶴樓”。)

  2、從課文中找找哪些語句表達的就是這首詩的意思。用直線“_________”劃出來。然后交流一下。老師讀一句詩,讓學生結合課文相關語句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精讀課文,感悟詩情

  1、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當時周圍的環境是怎樣的呢?

  (1)誰來讀讀第一自然段。板書:之景

  (2)師:你覺得送別時的環境怎么樣?那就請你美美地讀一讀,把同學和老師帶進那迷人的送別場景。

  2、假如第一段側重寫的是黃鶴樓送別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側重寫送別之什么呢?讀讀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樣,用一個字概括。討論并板書:之情。

  (1)指名朗讀,體會這是一種怎樣的離別之情。討論板書:依依惜別

  (2)什么叫依依惜別?“依依”什么意思?“惜別”什么意思?(依依:留戀的樣子;惜別:舍不得分別。形容十分留戀,舍不得分開。)

  (3)指導感情朗讀第二自然段,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與原句對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________,一會兒遠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除了藍天白云和江上景色,還可能仰望什么,遠眺什么?比如:溫暖的春日、雄偉的黃鶴樓、點點白帆、滾滾江水、飛翔的沙歐等)

  與原句對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_______低垂的楊柳,一會兒_______似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5)集體朗讀第二節,體會依依惜別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個特定的送別之景當中,深藏著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接著,課文又寫了送別之什么呢?請讀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個詞語概括。

  (1)出示:仔細讀讀第三自然段,你能讀出兩人之間怎樣的感情?請抓住關鍵詞句你圈圈劃劃,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對孟浩然十分敬重,兩人的友誼十分深厚。在談出感受后,通過朗讀體會感情。)

  ①重點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

  指導朗讀,問: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樣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領悟后再感情朗讀,層層疊加。)

  隨機補充:

  從《李太白集》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出示):

  贈孟浩然

  唐 李白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教師解釋: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華橫溢,名聞天下。年輕時遠離官冕車馬,年紀大了又歸隱山林,常與松云為伴。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華,一生不貪圖榮華富貴,人品高尚純潔,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導朗讀重點句。

  李白說孟浩然的詩篇譽滿天下,我們以前學到過孟浩然寫的詩嗎?出示:

  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指導集體朗讀詩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詩篇譽滿天下(幾乎家喻戶曉)的才華。然后指導朗讀課文重點句。

  ②重點出示:“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指導朗讀。對比出示: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藍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純潔無暇)再比如:卻像這雄偉的黃鶴樓名垂千古,卻像這三月的繁花美麗動人,卻像這杯中的美酒清純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師讀旁白。

  4、黃鶴樓送別,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之情,再寫到送別之語。接下來,又側重寫送別之什么呢?讀讀第四自然段,討論并板書:之舉

  (1)在送別之舉中,你又從哪里讀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別之情?討論,隨機出示:“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隨機理解:佇立(長久地站立)、凝視(聚精會神地看)指導有感情朗讀

  (2)好友已經乘船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可是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久久不愿離去。此時,他的內心會想些什么呢?請展開豐富的想象,結合課文內容,寫一寫李白此時的內心活動。

  (3)交流,點評。

  5、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指導有感情朗讀

  (3)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之情、寫到送別之語、寫到送別之舉,最后寫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別之詩。(板書:之詩)請你再仔細讀讀這首詩,你覺得這首詩哪里蘊含著李白和孟浩然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說說理由(蘊藏在煙花三月中、孤帆遠影中、碧空的盡頭中、滾滾長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離別詩,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詩歌文化。

  1、李白寫過很多的送別詩,而且十分喜歡把離別時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師:這是我們曾經學過的李白寫的一首送別詩《贈汪倫》,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在這首詩里,李白把離別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倫感情深嗎?你從哪里看出來?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別》(唐 李白)

  師:這是李白寫的另一首送別詩,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這首送別詩當中,李白先寫了酒店周邊環境非常美麗,酒店里已經釀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來相送,大家頻頻舉杯暢飲美酒。最后兩句詩是這樣寫的。

  出示:“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這句詩的意思是說“請你們問問這東流的水,離情別意與它相比究竟誰短誰長?”

  在這兩句詩里,李白把離別的情誼寄托在哪里?(寄托在東流水當中,也就是長江水當中,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但李白覺得自己與金陵朋友的離情別意比長江水還要長。)

  (3)出示

  《渡荊門送別》(唐 李白)

  師:這是李白寫的又一首送別詩。“荊門”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長江邊。題目的意思是作者從荊門的渡口與朋友們告別。一共有六句詩,寫了李白離開荊門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麗景色,表達了對自然風光的贊美之情。最后兩句詩是這樣寫的。

  出示:“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你們說,李白一路上游覽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為什么最后還是十分憐愛這來自故鄉的水呢?(表達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將“寄情于水”的詩句整合在一起朗讀:

  出示: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3、小結

  讓學生看著板書,引導學生梳理出課文的寫作思路。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生:之情,寫到送別——生:之語,寫到送別——生:之舉,最后寫到送別——生:之詩。表達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生:依依惜別之情。通過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別詩作,我們發現李白寄情于水的詩歌創作現象,這是一種詩歌文化現象。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詩歌閱讀中關注這種文化現象。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8

  【教學過程】

  一、課前音樂《煙花三月》

  二、簡介詩人

  1、師述:剛才那首歌好聽嗎?其中有句歌詞叫“牽住你的手,相別在黃鶴樓”,知道是誰牽住誰的手在黃鶴樓話別嗎?

  3、引出并貼板書:李白孟浩然

  3、講故事:這兩位大詩人是一對好朋友呢,他們的友誼是中華文壇上的一段佳話:話說李白年輕時風流瀟灑,挎一把寶劍,帶一個酒壺,離家出走,云游天下,路過湖北襄陽的時候,認識了名滿天下的孟浩然。當時,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歲,但年齡的差異絲毫沒有影響兩人的交往,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常常一起游山玩水、飲酒作詩,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可是,一天孟浩然要去揚州做事了,兩人心中是那么依依不舍,李白還特意在當地最豪華、最有名的酒樓——黃鶴樓,為好朋友設宴送行(這種設宴用酒食為他人送行就叫,出示詞語:“餞行”),李白與孟浩然那餞行的場面是十分感人的,今天就讓我們去感受這感人場面,一起來學習25課《黃鶴樓送別》(齊讀課題)

  過渡:課前你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老師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三、檢查自讀情況

  (一)檢查詞語(以詞串的形式出現)

  煙霧迷蒙繁花似錦

  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楊柳依依沙鷗點點

  一江春水浩浩蕩蕩

  1、出示詞串,指名讀(①好,讀得非常準確,但聲音不夠響亮!②齊讀)

  2、指導:同學們,發現了嗎?這里的詞語都是寫景的,所以每一個詞中都藏著一道景、一幅畫,下面老師想跟你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詞語,這樣:我讀一個左面的,你們就讀一個右面的,我們要努力讀出詞語中藏著的畫面來。

  3、指導讀“俯臨長江飛檐凌空”:讀得真好,同學們,你們看這第二組詞語是描寫什么的?(黃鶴樓)看,這就是“黃鶴樓”(出示圖片一),問:你看到了什么?(它建在高山之巔,俯下身子能見到滔滔的長江,這就叫——出示詞語“俯臨長江”)感覺怎么樣?(看上去很有氣魄!)讀出這種感覺來。讓我們再走近去看看(出示圖片二),問:這黃鶴樓與一般的建筑有什么區別?(它那每一層的檐角都高高地向著天空翹起,這就叫——出示詞語 “飛檐凌空”。)同學們,這“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多么雄偉壯觀啊!來,一齊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你們看,像這樣邊讀邊想象畫面,可以把詞語讀得更有味道!

  4、下面誰再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寫了詩人孟浩然在煙花三月要去揚州了,好朋友李白在黃鶴樓為他餞行,并吟誦出一首名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

  (二)檢查讀詩

  1、出示詩篇,這就是《黃》,它可是一首膾炙人口(出示“膾炙人口”并齊讀2遍)的好詩,齊讀兩遍,問:你們知道“膾炙人口”的意思嗎?(理解“膾炙人口”)

  2、誰又能來讀好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呢?

  3、指名讀(①字音讀得準確、詩句也讀得很流暢!②誰能讀得更好些,要能讀出詩的節奏,讓大家感受到一些詩的韻味來。誰來試一試。)

  4、點撥:同學們,要真正讀好這首古詩,還需要我們讀懂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情感。老師告訴你們這篇文章是一篇文包詩,所以詩的意思和情感就藏在課文中。

  7、下面請大家打開課本,速讀課文并從文中找出與這些詩句相對應的語句,并把它們畫下來。交流并出示。

  8、都找準了嗎?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它們。(我讀右邊的詩句,你們讀左邊的語句)

  9、詩的大體意思我們理解了,那么還有哪些具體的字詞不理解嗎?

  10、學生就不理解的質疑:(相關語句中有的詞語解釋一起找一找、說一說)

  “之”:往、去

  “盡”:盡頭(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天的最末端。)

  “西辭”:板畫,說明:因為黃鶴摟在揚州的西面,所以孟浩然要到揚州去就必須辭別西邊的黃鶴摟,所以叫“西辭”。

  “下揚州”:板畫,說明:因為黃鶴摟在長江的上游,揚州在長江的下游,所以孟浩然去揚州要坐船順流而下,所以說“下揚州”。

  11、教師就“孤舟”質疑:

  (預設1:“孤帆” 就是孤單的小船。師評:是的,“孤”在這里有孤單、單一、單獨的意思,這些都是“孤”的本意,但想想在這里,“孤”僅僅指人孤單嗎?有沒有更深的含義呢?)

  (預設2:其實這里的“孤”不僅是指船孤獨,而且也指孟浩然、李白孤獨。師評:你真會讀書,的確這里的“孤”字表面上寫“船孤”,實質是寫“人孤”,這個“孤”字充分反映了兩位好朋友的內心世界。大詩人用字果然精妙!

  (三)、詩文對照,讀出感情 

  1、通過剛才這么一對照、一交流,大家對詩中詞句的意思一定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初步感受到了這首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下面讓我們再來好好地讀讀這里的詩和文。請女同學讀文,男同學讀詩,女同學的任務比較艱巨,要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把男同學帶進詩的的意境中去。(男、女分角色讀)

  2、詩很美、文也很美,你們的朗讀更美,從中,我聽出了一份濃濃的情,這究竟是一份怎樣的情呢?文中有個詞直接概括了出來,誰能快速地找到它。指名回答,相機板書:依依惜別

  3、師問:依依惜別是什么意思?請你把這份深厚的感情送進這個詞,一齊讀一讀。

  五、精讀2—4小節,感悟“依依惜別”之情

  (師一邊板書,一邊說: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好好體會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請問:兩位詩人有沒有一開始就把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直接表達出來?(引出并出示第2節。)

  1、研讀文章第2節,感受“依依惜別”之情。

  ①師抓住“藏”字質疑:他們是怎么藏的呢?(映紅“仰望”“遠眺”“有意不去觸動”)

  ②同學們,注意到這兩個動作了嗎?它們有什么共同點?(都表示看的意思)追問:“仰望”是怎樣看?“遠眺”又是怎樣看?(生答老師動作演示)

  ③我們知道此時正值煙花三月,黃鶴樓畔的景色的確值得一看,但此時這兩位好朋友真的有心欣賞這美景嗎?

  指名說并小結:是的,他們只是希望分別的時刻來得晚一些。同學們,一個“藏”字(板書“藏”)里面包含了多么濃厚的情誼啊(板書“情”),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讀出這份不舍之情。

  過渡:同學們,此時無聲勝有聲啊!但是,不忍別終須別,分別的時刻很快就在眼前了,兩人心中的這份依依惜別之情(指板書)再也無法隱藏,瞧,李白終于舉起了酒杯,說道——(引出并出示第3小節中“李白”的話)

  2、研讀文章第3小節,再次感受“依依惜別”之情。

  ①齊讀李白的這番話。

  ②李白的話在告訴孟浩然什么?你能讀懂嗎?請你再讀讀這段話。

  a感受到了敬仰、贊美

  (預設1:學生談到“您”時師述:對, “您”是一個敬辭,數一數這里一共用了幾個“您”字?(六個)這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非常強烈。)

  過渡點撥:李白不但一口一個“您”的稱呼孟浩然,他還怎么稱呼孟浩然?

  預設2:學生談到“夫子”時,追問:一般的人能稱“夫子”嗎?(引導理解在古代只有有學識、有品行的男子才配稱為“夫子”) 師述:是啊,李白稱孟浩然為夫子,可見在李白的心目中,他的學識之——淵博,品行之——高尚,這讓李白無限之——敬仰!)

  預設3:學生談到“兄長和老師”時啟發:從這個稱呼中,你又聯想到什么呢?引導學生自述:年長12歲的孟浩然一定像一位兄長一樣把年輕的李白當弟弟照顧著;又像一位老師把李白當作自己的學生精心培養。所以,李白無限敬仰地稱他為引讀——兄長和老師”。

  過渡點撥: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引出“敬仰孟夫子的人品和詩篇”)

  預設4:

  【人品】

  師述:是的,李白還曾寫過一首贊美他人品的詩《贈孟浩然》,(出示詩篇)詩中寫道:(引讀——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借助注釋,你們能讀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樣的人品嗎?

  交流:他胸懷磊落,飄逸灑脫;他拋棄了榮華富貴,遠離官場,不羨權貴;他只愿臥于松下云間,遠離世俗,淡泊名利。

  【詩篇】

  過渡:李白敬仰他的人品,還敬仰他“譽滿天下”的詩篇。“譽滿天下”是什么意思?能否給它找個近義詞。(名滿天下、馳名中外、天下聞名、婦孺皆知等)

  你知道孟夫子的詩嗎?師生齊背古詩《春曉》,從幾歲的孩童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幾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誦。可見孟浩然的詩真的是譽滿天下啊!

  怪不得“詩圣”杜甫都這樣稱頌他的詩句:清詩句句盡堪傳。引述:意思是說孟浩然的詩——清新雋永,每一句都足以——永世流傳。

  小結過渡:就是這樣一個德才兼備的孟浩然,怎能不讓李白深深敬仰呢?可是他們就要分別了,李白是多么不舍啊!再讀這段話,看看哪些地方也讓你感受到了這份不舍?

  b、感悟到了“不舍之情”

  (預設1:學生談到“何日才能再見面時” 師述:古時候,交通不發達,通訊條件也極其落后,這一別,也許——(生答:一生都見不到)所以他們還沒分別,李白就在想著——“何日才能再見面時”。

  預設2:這種不舍之情還“藏”在哪里?學生談到“滿飲此杯”時點撥:這酒杯中盛滿的僅僅是酒嗎?還有什么?師述:是啊,里面盛著不舍,更盛著他們深深的情誼!讓我們和李白一起滿懷著敬仰與不舍,向孟浩然表白自己的心吧!(看屏幕齊讀)

  過渡:教師口述孟浩然那番話的提示語(引出并出示孟浩然的話)

  生:齊讀孟浩然的話

  師:看,他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詩——海內存知己,天下若比鄰。屏顯紅色

  師:孟浩然引用這句詩想告訴李白什么呢?

  生交流:我們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師:是的,也就是說再大的空間也無法阻擋他們的友情。

  師:他還運用了一句——(比喻句屏顯紅色),他把他們的友誼比作——江水。

  師:這里的“永世不絕”既是指長江之水,更是說他們的友誼——(源遠流長、地久天長)是的,再長的時間也不能沖淡他們之間的友情。

  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一位兄長和老師在寬慰著他的兄弟和學生呢?誰來像孟浩然一樣寬慰一下他的兄弟。(注意神態)

  ③讀了兩位好朋友的“話別”場面(板書:話別),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指板書)。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兩位大詩人的內心,分角色讀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分兩大組讀,老師讀旁白。)

  過渡:多么感人的話別場面,下面就讓我們也隨同李白一起去江邊送送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吧。(引出并出示第4小節)

  3、精讀文章第4節,進一步感受“依依惜別”之情。

  ①請同學們小聲地讀讀這段“目送孟浩然”的文字(板書:目送),邊讀邊琢磨:這段文字中又有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兩位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呢?(指板書)

  ②學生自讀并交流:

  預設1:當學生提到“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時, 師述:這是寫景的句子,但句中的楊柳、沙鷗似乎也有人的情感,你們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下面這段話說完整嗎?先自己試試看。

  出示填空:岸邊柔軟的柳枝在風中輕輕搖擺,好像;江上一只只沙鷗在船頭久久盤旋,仿佛。

  指名交流,教師小結:同學們,像這樣借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的方法叫“借景抒情”。(課件出示“借景抒情”)

  預設2:當學生提到“佇立” 指名說說它的意思,問:他這樣“長時間地站立”,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依依惜別之情)

  預設3:當學生提到“凝視” 為它找一個近義詞(注視)這兩個詞都表示“看”的意思,那老師直接把它改成“看”字,請你們再讀讀,體會這樣一改有什么感覺?(“凝視”是指集中全部注意力地看著一個地方,更能表達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深情。)

  ③瞧,這江邊的一景一物、李白的一舉一動間都飽含著 “依依惜別”之情。來,讓我們全體起立,佇立在楊柳依依的岸邊,凝望那漸行漸遠的帆船,一起深情地朗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吧!(配樂齊誦第4 自然段)(師評:從你們瑯瑯的書聲中,老師聽出你們不僅讀懂了詩意,也讀懂了蘊含在詩中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那就是——(指板書:依依惜別)

  六、感情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引讀古詩:故人已乘白帆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李白終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將一腔的離愁別緒化成了這首詩——(生讀古詩)

  (音樂起)朋友珍重,一路平安,后會有期,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將心中的千言萬語化成了這首詩——(生讀古詩)

  七、拓展積累送別詩(音樂漸弱)

  預設1:自古多情傷離別。不僅是李白,古時候的詩人個個都是重情重義的,他們寫了很多送別詩,我們忘不了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時的殷殷囑托:洛陽親友如相問——(生接);我們忘不了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時的知心道白:勸君更盡一杯酒——(生接);我們也忘不了高適《別董大》時的豁達開朗:莫愁前路無知己——(生接);我們更忘不了李白《贈汪倫》時的深情厚誼。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課后搜集一些送別詩,好好地讀一讀、背一背,用心體會詩人間濃濃的惜別之情。

  預設2:自古多情傷離別,不僅是李白,古時候的很多詩人都寫下了這樣的詩篇,出示詩句齊讀。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并說說意思。

  2、積累并背誦送別詩。

  3、挑戰題:仿照課文,選一首送別詩,以文包詩的形式寫一篇文章。

  提示:發揮想象,呈現畫面

  反復誦讀,理解詩意

  展開聯想,設計對話

  精心組織,以詩作尾

  【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析

  這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主題單元──“走進名著”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文包詩”體裁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課文是古詩的擴展和闡釋,古詩是課文的濃縮和提煉,詩文對照,情景同現,是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難點分析

  文章所描繪的場景,詩人所處的時代離學生的時空距離較遠,理解詩人之間的感情是教學的難點;走進課文,走進古詩,走進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三)設計理念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螺旋上升,通過“詞”──“ 句”──“ 段”的版塊教學,為理解詩意,體會情感這一“內核”這一教學目標服務。

  2.以讀為主,以詩為主,詩文對照,適當拓展。

  3.按照“找──劃──讀──想──說”的線條指導學生學習。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一)學生準備:

  1.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認識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

  2.自由讀文章2──3遍,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教師準備:教師應對詩歌的寫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詩歌有所了解。

  (三)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析

  這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主題單元──“走進名著”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文包詩”體裁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古詩的擴展和闡釋,古詩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對照,情景同現,是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難點分析

  文章所描繪的場景,詩人所處的時代離學生的時空距離較遠,理解詩人之間的感情是教學的難點;走進故事,走進古詩,走進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三)設計理念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螺旋上升,通過“組詞”──“ 組句”──“ 組段”的組塊教學,為理解詩意,體會情感這一“內核”這一教學目標服務。

  2.以讀為主,以詩為主,詩文對照,適當拓展。

  3.按照“找──劃──讀──想──說”的線條指導學生學習。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教學準備

  (一)學生準備:

  1.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認識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

  2.自由讀文章2──3遍,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教師準備:教師應對詩歌的寫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詩歌成就,學生對李、孟詩的認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題有送別詩的明信片

  四、教學過程

  (一)簡介背景,引出課文題目。

  1.全班同學一起背誦兩首古詩《靜夜思》、《春曉》。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 曉》:春眠不覺曉,處

  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師評: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詩,至今還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了解它們的作者嗎?

  3.板書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關知識。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屈原以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2)孟浩然, 唐代詩人,湖北襄陽人,他和王維友誼深厚,史稱“王孟”。他潔身自好,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后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是晉代陶淵明后的山水田園詩的最高峰。

  (3)李白年輕時瀟灑倜儻,挎一把寶劍,帶上他最心愛的酒壺,離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過湖北襄陽時,認識了當時譽滿天下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二人的交往,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飲酒作詩,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4.導入課題,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別》,學生書空。

  (二)初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

  1.自由朗讀全文,根據課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頭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教師板書。

  (三)理解詞語,感悟詩歌意境。

  1.出示詞語: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 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

  依依惜別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譽滿天下 浩浩蕩蕩 永世不絕。

  2.詞語朗讀,把字音讀準確,把詞串讀出節奏。

  3.詞語個性化朗讀,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詞語意思來朗讀(準確,有節奏)。

  (四)詩文對照,理解詩歌意思。

  1.朗讀古詩

  (1)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 人 西 辭 黃 鶴 樓, 煙 花 三 月 下 揚 州。

  孤 帆 遠 影 碧 空 盡, 唯 見 長 江 天 際 流。

  (2)自由朗讀詩歌,讀出古詩的節奏。

  (3)交流匯報朗讀的效果。

  2.根據詩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劃線并同桌討論)。

  3.匯報對應朗讀(教師中間過渡,反復對應朗

  讀,當堂背誦)。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對應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對應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4.指名抽查對應朗讀背誦效果。

  5.現場出示題單填空,借助課文理解古代漢語意思。

  辭( ) 下( ) 盡( ) 唯( )

  (五)潛心品讀,體會惜別之情。

  1.劃出文中寫“依依惜別”的句子,自由練習朗讀。

  2.匯報交流,指導朗讀。

  (1)用人物的動作體現“依依惜別”: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2)用人物的對話體現“依依惜別”: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3)用景色的描寫體現“依依惜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

  (六)適度拓展,表現詩歌魅力。

  1.在板書中的“主要內容”里把“送別”換上“依依惜別”一詞。

  李白在黃鶴樓和孟浩然依依惜別并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把句號變成冒號,概括全文意思,背誦古詩。

  李白在黃鶴樓和孟浩然依依惜別并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四名學生上臺分句合作試默寫古詩。

  4.贈送題有送別詩(后附)的海南風景明信片,結束新課。

  附:幾首送別詩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贈汪倫 李 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附:板書設計

  黃 鶴 樓 送 別

  李白在黃鶴樓與孟浩然依依惜別,并寫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認讀“誼”和“暫”,形近字辨析“暮”“幕”和“唯”“維”;查詞典理解“膾炙人口”、“譽滿天下”;推敲詞語“依依惜別”和“楊柳依依”中“依依”的含義,區別“佇立”和“站立”,“凝視”和“看”,探究用詞的準確,并積累一些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

  2、將故事與古詩對照閱讀,通過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方式,理解詩句,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感情,熟讀成誦。

  3、拓展閱讀送別詩,選擇一首,模仿課文來寫一寫文包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送別

  同學們,課前讓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別詩,誰想先來跟大家交流?

  二、讀詩激趣

  1、確實“人生自古傷離別。”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流淚。他們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里有一首李白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古詩。

  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想一想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你了解嗎?(朋友間的深厚情誼)。

  2、【說得真好,詩源于情,這首詩之所以膾炙人口,背后還有一個動人的情感故事,故事的題目是:黃鶴樓送別】

  【不了解,是吧?沒關系。這首詩背后有一個動人的情感故事,學習完這個故事,你一定能對這首詩有所了解。故事的題目是:黃鶴樓送別】

  3、今天,我們就要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但是學文先讀詞,這些詞語你會讀嗎?出示詞語:(指讀)

  煙霧迷蒙、依依惜別、譽滿天下、永世不絕、按捺不住、膾炙人口……

  過渡:那么在黃鶴樓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三、初讀課文

  1、選擇你喜歡的朗讀方式美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餞行。)

  相機理清:人物、地點及課文主要內容。

  你真會學習,一下就抓住了故事的主人公——(板書:李白孟浩然),知道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伺機介紹“黃鶴樓”那就在這享譽盛名的黃鶴樓上,一對友人即將要分別了,這就是黃鶴樓送別(點課題)。

  2、細心的同學發現沒有,其實我們剛才說的主要內容在一個自然段中已經告訴我們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誰想再來讀一讀這個寫出了文章主要內容的段落?

  那你知道什么叫“餞行”嗎?聯系生活,說說“餞行”的意思。(餞:設酒食送行。餞行:為遠行的人擺酒宴。)

  3、那是在什么時候“餞行”呀?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雨迷蒙,繁花似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課本上的插圖,你還能想到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語。(生談)多美的詞,多美的景,讓我們把這種美讀出來。指讀描寫景色的話(生評價)女生讀。

  4、就是在這“煙花三月”的時節,孟浩然要離開了。男生,讓我們來送一送他吧。男生讀第一段。

  四、精讀課文

  (一)第二自然段

  過渡:在這大好的季節里,景色美如畫,可李白卻要為好友孟浩然餞行,他們是怎樣揮灑滿腔的離別情的呢?

  1、讓我們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離別之際,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

  ▲交流探討:

  2、師:就在這俯臨長江、飛檐凌空的黃鶴樓上,一對好朋友就要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誰已經找到了?

  【1】(板書:依依惜別)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

  這種依依惜別之情他們有沒有表現出來呢?而是——藏在心底,這個“藏”字用的太好了,他們是怎么藏的?(生談)兩個一會兒正是告訴了我們,兩位友人正在借欣賞景物來隱藏內心的離別之情呢。

  ★那我能不能將“仰望、遠眺”位置互換?(不能,“仰望”向上看,“遠眺”:遠遠地看。角度不同。)

  【2】因為李白和孟浩然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所以他們都有意不去觸動……(生接讀)。因為他倆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他們一會兒……(生接讀)

  【3】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流露出兩位詩人深深的情誼。誰愿意來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指讀。齊讀。

  (二)第三自然段

  過渡: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請大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要求:1、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2、用“—”劃出李白說的話,用“~”劃出孟浩然說的話。

  3、選擇其中一位的話,談談自己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交流探討:

  哪個小組愿意先來交流有關李白的內容?

  【1】此時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別)

  (1)學生談到兄長和老師時補充:當時孟浩然早已詩名遠揚。李白比孟浩然小,結束江南之游后特來拜訪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孟浩然在詩詞創作上給了李白悉心的指導,所以李白稱他是兄長和老師。

  (2)學生談到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時補充:

  李白曾有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3)談到:何日才能再見面:還沒分別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見對于這次分別,是多么的不舍呀!

  (4)李白短短的三句話中,竟用了六個“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2】指導朗讀

  (1)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將遠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詩、花間暢談,怎不令人傷心難過!誰來試試,讀出李白的敬仰與依依惜別。

  (2)李白的酒杯中難道僅僅是酒嗎?杯中還有他對孟浩然的祝福、友誼和敬仰。請把這種敬仰與不舍讀出來吧(齊讀)

  過渡:相見時難別亦難,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嗎?哪個小組來接著交流有關孟浩然的內容?

  【1】(1)“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這句話的意思你理解嗎?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說:天底下只要有一個知心朋友,即使他遠在天邊,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鄰居。

  孟浩然此時引用這句詩,就是想告訴李白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引讀

  (2)你是怎樣理解“永世不絕”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離愁還寬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長,是老師。誰來帶著你的理解,如兄長,似老師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讀)(李白和孟浩然雖然分別了,但是他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一個滿懷仰慕,敬上臨別之酒,一個寬慰友人,道聲情意深長。同學們,你們能演好這話別的場景嗎?哪個小組來把他們的依依惜別表現出來。(配樂表演)。

  ▲小結:就在這暮春三月、煙霧迷蒙的長江邊,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即將順江東下前往揚州的孟浩然餞行,這就如詩句中所說: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種詩中有文,文中有詩的課文,我們就稱它為“文包詩”。讓我們再一起分角色來讀一讀他們的對話,來感受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女生李白,男生孟浩然)

  五、總結升華

  分離就在眼前,有太多的話沒來得及說,有太多的情未來得及訴,看著友人即將離去,李白又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六、作業

  1、嘗試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完成習字冊。

  板書:

  黃鶴樓送別

  孟浩然依依惜別李白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齊讀課題)25黃鶴樓送別

  2、首先我想請同學把時間、人物、和事情放到題目中去,把題目更具體化。(指名說)

  3、在李白為孟浩然送別的過程中誕生了一首千古傳誦的古詩。(出示詩句)

  請同學們讀一讀這首詩,看看針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問題要問?交流

  (1)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自由朗讀詩歌,讀出古詩的節奏。

  (3)交流匯報朗讀的效果。

  二、談話激趣

  同學們有很多疑問,學貴有疑。我想通過認真讀了課文后,不需要老師講,你就明白了。讓我們回到黃鶴樓上。

  1、根據詩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劃線并同桌討論)。

  2、匯報對應朗讀(教師中間過渡,反復對應朗讀,當堂背誦)。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對應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對應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三、精讀課文

  (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讀第四小節。

  此時此刻,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孟浩然(友人)……(生接讀)。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讀)。李白……(生接讀)。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⑴這時李白有些什么表現?(依然佇立、凝視遠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佇立”和“凝視遠方”這兩個詞。

  ⑶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他會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時的楊柳、沙鷗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現呢?

  ⒊齊讀第四節。

  過渡:但是友人還是離去了,李白內心很激動,隨即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學習第五自然段:

  (1)出示并齊讀。

  (2)什么叫“膾炙人口”?

  (3)現場出示題單填空,借助課文理解古代漢語意思。

  辭下盡唯

  四、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們的問題也解決不少了。說說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⒉李白把這么多的離情別緒濃縮在這首詩里,后來這首詩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你知道什么叫“膾炙人口”?

  ⒊師生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1、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認真完成大練習冊。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11

  一、本課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并會背誦這首詩。

  2、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用"暫時"、"凝視"說話。

  (2)逐步學會基本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3、情意目標: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本課時教學目標:

  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本上,學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逐步學會自學古詩的方法。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1、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黃鶴樓送別

  2、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想學到什么呢?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課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依依惜別)

  2、李白把這一情景寫成了一首詩:

  (1).課件出示詩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2)配樂范讀。

  (3)你喜歡這首詩嗎?自己讀讀看。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

  (1)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并劃出來。

  (2)讀:匯報學習體會,你找到了哪些語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與語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4)說:誰愿意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5)議:互相討論一下,試著把整首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4、師生小結:讀通順并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自由讀的基礎上一生讀。

  b.你已經知道這是體現"依依惜別",怎樣才能讀得更好?

  c.評讀激勵,再讀。

  d.小結:體會"依依惜別"。

  (2)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a.生讀中說體會(結合板書:友誼永不絕)

  b.體會"依依惜別"。

  (3)誰愿意分角色讀,請一對好朋友讀。分角色表演。

  (4).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品讀談體會。

  3、感悟三、四句: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別"的語句。

  (1)讀:個別讀。

  (2)看:.課件: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場面。

  出示:"岸邊楊柳依依,……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3)悟:

  a.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指導"凝視"說話)并在說說感受的基礎上再讀這一句。

  b.提問:能談談你讀得好的經驗嗎?

  c.配樂朗讀,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4)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拔學生品讀。

  4、師生小結: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1、讓我們將"依依惜別"之情帶入全詩的朗讀之中。

  .課件出示全詩及送別動畫場景,學生挑戰朗讀,讀得好的老師給配上音樂。

  2、誰能盡快背下來,需要準備一下嗎?

  3、師生小結: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自我.總結,拓展延伸。

  1、讀:動畫配合分角色朗讀全文:敘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詩句。

  你們愿意讀哪兒就挑哪兒的讀,剩下的我讀。(配樂)

  2、問:(小博士提問):同學們現在誰愿意告訴大家今天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3、練:(小博士挑戰):同學們,我這兒有一項以小組開展的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

  閱讀專題(1):閱讀描寫送別情景的古詩,

  閱讀專題(2):閱讀大詩人李白寫的詩,我準備……,你準備怎么做呢?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12

  一、 談話導入,初識古詩

  1、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親人啊,朋友啊,常常因為各種原因和我們離別,回想一下,你送過誰?當時你有什么感受?

  過渡:是啊,不一樣的送別,但縈繞在心頭的離愁卻是一樣的,每一次的送別都是那樣的讓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送別”有關的課文。

  (齊讀課題)黃鶴樓送別

  3、通過課前的閱讀,你對黃鶴樓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登樓吟詩作賦,謳歌黃鶴樓的壯美景觀,其中以崔顥的《黃鶴樓》一詩最妙,傳為千古絕唱。

  5、讀拓展閱讀第160頁

  6、看到“黃鶴樓送別”這五個字,很自然的我們就想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 出示古詩,自由輕聲讀

  (2) 誰愿意來讀一讀這首古詩。注意作到字正腔圓,正確停頓。

  (3) 李白的這首詩和他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一樣,都是千古流傳的好詩,那么像這樣人人喜歡,人人稱贊的詩,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就是——膾炙人口(出示詞語)

  “膾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膾,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體有關,與肉有關,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膾”就是指切得很細的魚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膾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愛吃,在文中指好的詩文人人都稱贊。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能簡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內容。

  2、作者以《黃鶴樓送別》為題,從暮春三月開始講起,娓娓道來,給我們講了1300年前發生的這么一個動人的故事,那么圍繞課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話簡要說一說嗎?

  (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并在江邊目送他登船遠去的動人情景。)

  三、 創設情境,學習新詞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

  區別:“餞行”與“送行”(餞行是備酒食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圖

  仔細看圖,再讀讀課文,你能否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描繪這幅畫面?

  相機出示: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

  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

  四、 適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還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話什么意思?說說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誰?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他們怎么會成為知己的呢?(教師講解)

  3、補充《贈孟浩然》

  贈孟浩然

  吾愛孟浩然,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師朗讀。

  (2) 幫助學生理解第一句:我鐘愛孟浩然,瀟灑的風度,超人的才華天下人都知道。

  (3) 課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讀一讀。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

  (4) 兩年后的春天,李白東游至今天的武漢市,再次與孟浩然相遇,兩人感情更進一層,常常在黃鶴樓上飲酒作詩,黃鶴樓是兩人相聚相親的地方,黃鶴樓就是他們感情的見證。

  (5) 教師小結:孟浩然要到廣陵(現在的揚州)去黃鶴樓在長江的上游,廣陵在長江的下游,千里之遙啊!今日之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李白到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讓我們再讀讀課文,感受這個故事。

  板書

  黃鶴樓送別

  依依惜別

  情

  深厚情誼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13

  一、本課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并會背誦這首詩。

  2、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用"暫時"、"凝視"說話。

  (2)逐步學會基本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3、情意目標: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本課時教學目標:

  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本上,學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逐步學會自學古詩的方法。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1、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黃鶴樓送別

  2、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想學到什么呢?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課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依依惜別)

  2、李白把這一情景寫成了一首詩:

  (1).課件出示詩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2)配樂范讀。

  (3)你喜歡這首詩嗎?自己讀讀看。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

  (1)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并劃出來。

  (2)讀:匯報學習體會,你找到了哪些語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與語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4)說:誰愿意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5)議:互相討論一下,試著把整首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4、師生小結:讀通順并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自由讀的基礎上一生讀。

  b.你已經知道這是體現"依依惜別",怎樣才能讀得更好?

  c.評讀激勵,再讀。

  d.小結:體會"依依惜別"。

  (2)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a.生讀中說體會(結合板書:友誼永不絕)

  b.體會"依依惜別"。

  (3)誰愿意分角色讀,請一對好朋友讀。分角色表演。

  (4).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品讀談體會。

  3、感悟三、四句: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別"的語句。

  (1)讀:個別讀。

  (2)看:.課件: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場面。

  出示:"岸邊楊柳依依,……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3)悟:

  a.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指導"凝視"說話)并在說說感受的基礎上再讀這一句。

  b.提問:能談談你讀得好的經驗嗎?

  c.配樂朗讀,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4)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拔學生品讀。

  4、師生小結: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1、讓我們將"依依惜別"之情帶入全詩的朗讀之中。

  .課件出示全詩及送別動畫場景,學生挑戰朗讀,讀得好的老師給配上音樂。

  2、誰能盡快背下來,需要準備一下嗎?

  3、師生小結: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自我.總結,拓展延伸。

  1、讀:動畫配合分角色朗讀全文:敘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詩句。

  你們愿意讀哪兒就挑哪兒的讀,剩下的我讀。(配樂)

  2、問:(小博士提問):同學們現在誰愿意告訴大家今天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3、練:(小博士挑戰):同學們,我這兒有一項以小組開展的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

  閱讀專題(1):閱讀描寫送別情景的古詩,

  閱讀專題(2):閱讀大詩人李白寫的詩,我準備……,你準備怎么做呢?

黃鶴樓送別教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黃鶴樓送別教案(精選10篇)

    教學要求:1. 精讀課文,初步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 《黃鶴樓送別》教案(精選14篇)

    教學要求:1. 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 黃鶴樓送別教案

    【教學過程】一、課前音樂《煙花三月》二、簡介詩人1、師述:剛才那首歌好聽嗎?其中有句歌詞叫牽住你的手,相別在黃鶴樓,知道是誰牽住誰的手在黃鶴樓話別嗎?3、引出并貼板書:李白孟浩然3、講故事:這兩位大詩人是一對好朋友呢,他們的...

  • 《黃鶴樓送別》教案

    教學目標:1.學會本文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3.通過詩歌、課文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 《黃鶴樓送別》教案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5課《黃鶴樓送別》。[教材解讀]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環境。...

  • 25.黃鶴樓送別 教案

    一、教學要求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2.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 黃鶴樓送別教案

    教學要求: 1. 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 《黃鶴樓送別》教案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這篇課文的知識與技能是讓學生學會7個生字,認識兩個不寫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或達到背誦的效果,然后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從而體會詩人之間的依...

  • 黃鶴樓送別教案

    教學要求:1. 精讀課文,初步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 黃鶴樓送別教案

    教學內容:25、黃鶴樓送別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2、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3、品讀詩文,體會詩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 《黃鶴樓送別》說課稿(精選7篇)

    一.教材簡析《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

  • 《黃鶴樓送別》教學案例(通用15篇)

    聚散兩依依,聚亦歡喜,散也美麗 。因而,在很多藝術作品中常常描繪到送別的場面:有的令人蕩氣回腸,有的令人悲痛欲絕,有的令人依依不舍,有的令人勇往直前不管它激起了觀者的何種情懷,但它總是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 《黃鶴樓送別》(精選15篇)

    一、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習本課的9個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3、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 國標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國標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教學設計之二點擊數:114國標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教學設計之二黃鶴樓送別 第一課時 [課時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黃鶴樓送別》教學實錄與評析(精選14篇)

    執教:廣西欽州市第七小學洪美慧地點:河西會場記錄:尋找方向學生:金陵中學實驗小學學生師:送別是(老師說了一段非常煽情的文字),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走近課文,讀課題(用了三個不同的導語讓學生讀課題)生讀。...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xx13一18处交高清 |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图库99图库 | 国产第2页|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120软件 | 欧美在线A片一区二区三区 深夜视频免费看 | 亚洲精品国产a |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日本片 | www.91亚洲 | wwwwxxxxx日本 | 99九九精品 | 天堂资源在线www中文 |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忧物 | 99精品在线看 | 黄av毛片在线观看 | 137肉体写真日本裸交 |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无限制 | 欧美啊啊啊视频 | 久久久久99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 AV天堂中AV世界中文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久 | 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91特片网| 好紧好爽午夜视频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 | 色久综合一二码 | 欧美受xxxx黑人xyx爽 | 日本三级动作片 | 亚洲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 mm131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 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年龄确认18 | 久久韩国免费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 在公车上拨开内裤进入毛片 | 波多野结衣av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丰满 | 99国产观看免费视频 | 肉丝美脚视频一区二区 | 99视频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