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山中避雨》教案(語文版七年級上)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過程;2. 引導學生深刻把握課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發展變化這一主線,進而弄清文章中心;3. 引導學生理解“樂以教和”的主張,聯系自己生活感受體驗音樂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點:目標1、2難點:目標 3教法:“整體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討——體驗活動”四步教學法教具:課件,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 新課:話題設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學們作好了一切準備,興致勃勃地到某個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們不得不停留在某個地方,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會干些什么?(學生們就這個問題發言交流)教師總結,導入 新課,板書課題。二、走近作者:課文注解1三、整體感知: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速讀,或師生合作,分工讀),要求學生邊讀邊做到:1. 對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進行圈點批注;2、思考:文題是“山中避雨”,作者單單寫避雨嗎?請找出文中記敘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過程。四、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1):1.學生邊讀(邊聽),邊圈點批注,思考問題。2.學生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就生字詞提出來進行交流,相互幫助解答。3、討論問題:“文題是“山中避雨”,作者單單寫避雨嗎?請找出文中記敘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過程。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有關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組交流。學生按男女生各推薦一名代表發言(也可以自愿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概述課文內容時,注意記敘文的六要素。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2):課件展示問題:文中除了作者以外,還寫了哪些人物,主要是誰,他們對作者的胡琴表演有著怎么樣的反映?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有關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組交流。學生按男女生各推薦一名代表發言(也可以自愿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 最后教師總結(也可以讓學生總結)。明確:通過對作者、兩個姑娘的前后情緒變化分析,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一文章的感情線索。六、設置情景,深入探究:教師播放《梅花三弄》曲,師生合作讀3、4自然段,感悟、體會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學生邊讀邊聽邊思考,探究以下問題:作者在拉胡琴的過程中,享受到了“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樂趣”,請根據上下文談談作者這樣說的原因?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發言。教師注意加以引導。最后分別指名學生對剛才的問題做總結陳述(有遺漏的大家共同補充)明確:教師注意引導學生領悟“樂以教和”這一中心思想七、語段精讀: 閱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三家村里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你能談談對加點詞語的感受嗎?明確:“鬧”字寫出了當時無拘無束的熱鬧氣氛和作者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溫暖”既寫出了環境的溫暖,也寫出了作者內心的溫暖。 2、 文中有一段是敘述作者學琴的經歷,從記敘方法來看,這一段屬于什么記敘方法?明確:插敘 3、你認為是什么促使兩個女孩由先前的“苦悶”到“和唱”的?明確:受到了音樂的感染。 4、解釋下列詞語 望洋興嘆 怨天尤人 冗長 萍水相逢 樂以教和 趨之如歸 八、體驗活動:教師導入 :從課文中我們感悟到了,音樂讓陌生的人們聚集到一起,甚至于在分別之時依依不舍。音樂的這種力量你感受到了嗎?下面請大家欣賞一段古代名曲, 然后談談你聽曲時所產生的聯想或感受。教師播放曲子,學生聽后發言交流。九、教師小結本節課內容,重申文章主題,再引入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十、布置作業 :1.抄寫課后“字詞積累”的詞語,并用后三個詞語造句。2. 你有沒有和作者類似的經歷?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園……請你試著把當時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寫出來。 附:板書設計 :山中避雨(豐子愷) 我 主題 女孩 “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 —— 樂—— 怨天尤人“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我的感興,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悶萬狀拉胡琴,體驗到“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教—— 歡喜 和唱 與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無比快樂 教案001 學習本文,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樂以教和。的立意。在諫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分析、理解、歸納、概括的能力,感受諫文語言平易自然、由情而發的特點,同時鮚合學生的實際·引導他們欣賞琴曲,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獲得嶄新的學習體驗。[教法學法)
運用多媒體播放《梅花三弄》等琴曲,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體會本文語言由情而發、真情流露的特點。要求學生自主合作完成各項訓練。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設置疑問
同學們,杭州西湖是自然界中一處靚麗的風景,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課前,已經要求同學們搜集有關西湖的神話傳說、詩詞及俗話等,不知同學們準備的怎么樣?(教師可以指定多名學生回答。詩歌要求學生先自讀,再齊聲朗讀)
l·詩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神話傳說:斷橋、雷峰塔(自娘子與許仙的故事)。
土俗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同學們,西湖這么美,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可夭公不作美,下雨了,去不成了,你們的心情怎么樣?(學生各抒己見)豐子愷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會怎樣呢?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山中避雨》(點擊多媒體,出現課題)。
(二)出示漫畫,簡介作者
點擊多媒體,出示豐子愷的兩幅漫畫:一幅是《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另一幅是《瞻瞻底車一一腳踏車》。可先引導學生欣賞,說說有何特點。漫畫的特點是:能寥寥幾筆傳出人物的神來,一低頭、一回頭、一抬頭,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所以對豐子愷的漫畫人物,有這樣一句贊美:"豐子愷畫人一一不要臉。"日本友人評價豐子愷,說他是"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豐子愷先生是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浙江桐鄉人,曾用名豐潤、豐仁,號子愷,青年時代從李叔同學繪畫與音樂,從夏丐尊學文學。主要作品收集在《緣緣堂隨筆》,還出了《子愷漫畫集》《音樂人門》等作品,翻譯作品有《獵人日記》《源氏物語》《西洋畫派十二講》等。豐子愷談到創作時說:"我對于我的描寫對象是'熱愛'的,是。親近'的,是深人'理解'的,是'設身處地。地體驗的。"這對我們的寫作可能會有所啟發。
(三)自由朗讀,認讀字詞(點擊多媒體)
(四)瀏覽課文,感知內容
要求:1·標好自然段序號。
2·把不懂的生字詞畫下來。
3·理清記敘六要素,完成下列表格。
4·作者游覽遇雨。引發了什么感受?
(表格要點如下所示)
時間 前天
地點 西湖山中
人物 "我"、兩個女孩、青年們
起因 避雨
經過 游玩遢雨@一一躲雨苦悶一一·借琴撫慰@一一拉琴和唱一一-&受思考
結果 樂以教和
(五)默讀課文,講述故事
根據六要素,同桌互相講講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學生講述,其他的學生可以進行補充。
(六)配合音樂,讀課文
(根據音樂的快慢,調整語速,盡量跟音樂相諧調。點擊多媒體《梅花三弄》的曲子響起)
(七)小結
(先由學生小結本課所學內容,教師再點擊多媒體歸納)
(八)布置預習
l·作者與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變化?每次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三家村的氣氛又有何變化7
工分析本艾的語言特色。
(九)作業
你有過雨中登山、雨中游園……的經歷嗎?請你試著把當時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寫出來。
"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設置疑問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山中避雨況找尋作者與女孩心境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理解"樂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細讀課文
L(點擊多媒體)作者與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變化?三家村的氣氛有何變化?其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前后四名同學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推選代表回答。可以對同學的發言進行評價)
(要點提示:(I)作者開始n因游山遏雨,覺得掃興",而感受到了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因給山村青年拉琴,大家齊聲歌唱,而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嘗過的"音樂的趣味";最后對山村青年產生了難舍難分的感情,又因為實證了"樂以教和"這句古語而產生了一種喜悅之情。至于兩女孩,開始因遘雨而"G天尤人,苦悶萬狀",繼而因作者借琴而開始轉憂為喜,最后隨琴聲歌唱而無比興奮。
(2)"三家村"氣氛發生的變化:先前是"雨越落越大。,氣氛寂寥而深沉,"顧客稀州;后來作者拉琴兩女孩和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來看。,鰱而"三家村里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曖";最后"我離去三家村時,村里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充滿依依惜別之情。
(3)變化的原因是"樂以教和",音樂可以調節人的1$緒,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彼此相處更和諧)
工播放二胡曲《漁光曲》、鋼琴曲《命運》及小提琴曲《梁祝》選
段,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
[問題]二胡、鋼琴、小提琴有區別嗎?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目的?(同桌之間互相交流并朗讀)
(要點提示:鋼琴笨重如棺材,提琴要教十百元一具,胡琴只要兩三角一把,這種樂器在我們民間很流行。作者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作比較,突出了胡琴的優勢,旨在說明音樂應走向大眾化,讓許多普通人能享受到音樂的樂趣,得到藝術的陶冶以使更好地發揮"樂以教和。的作用)
3·合作探究。
作者說:"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同學四人一組討論。教師可以提示:今日般的音樂趣味是什么?這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情況下?是不是和以前有所不同U
(要點提示:這次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環境與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種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兩個女孩外,都是山村中一些青年人,大家素不相識,是琴聲、歌聲把大家結合在了一起,有一種和諧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發自內1$的,感情十分真摯。有一種真摯美。大家一起歌唱,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氣氛熱烈,把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有一種氛圍之美。以上種種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這次拉琴與歌唱·十分自然真摯,是音樂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大家相處得如此和諧)
(三)自主探究,體味語言
本文語言有何特色?結合具體句子談談。
(要點提示:本文語言不加雕飾,都是作者內lc里流淌出來的;正是這種由情而發的文字才更生動更形象更富于表現力。1·引用古詩"山色空蒙雨亦奇"。2·用詞精美。"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中的"鬧溫暖"。3·運用修辭手法。0排比,句式整齊。"剃頭店里有之,裁縫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0反問,更有力量,更加肯定,也更有情感。"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里的青年對于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吖)
(四)聯系實際,拓展遷移
l·你們喜歡唱哪一首歌或聽哪一支樂曲?為什么?(學生若帶了磁帶的,可播放磁帶,再由學生講述,以此感受"樂以教和")
2·音樂除了具有課文中所提到的改變人的心情,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和諧相處的作用外,還有什么別的作用7(引導學生開啟思維,各抒己見)
(要點提示:0營造氣氛;0鼓舞斗志;0消除疲勞;Q催人入睡;0使奶牛多產奶;0加快植物生長……)
(五)總結
本文記敘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經歷和感觸,告訴我們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彼此相處更和諧。語言自然平易·由情而發,生動形象,富于表現力,像一幅幅美麗圖畫,給我們美的享受。
(六)作業
結合現實,談談"樂以教和"的現實意義。
(山中進丙)◆
[板書設計 ]
游玩迸雨
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躲雨苦悶
借琴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