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復習課教學設計(第三課時)
第三課時
復習本單元課外重點語段閱讀題
(一)
1989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礬一帶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使30萬人受到傷害。在混亂的廢墟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沖向他七歲的兒子上學的學校。他眼前,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笑的漂亮的三層教室樓,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尸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他挖了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到第38個小時,他突然聽到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爸爸,真的是你嗎?”“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尸“你現在怎么樣?有幾個孩子活著?”“我們這里有14個同學,都活著,我們都在教室的墻角,屋頂塌下來架了個大三角形,我們沒被砸著。”父親大聲向四周呼喊:“這里有14個孩子,都活著!快來人!”過路的幾個人趕緊上前幫忙,50分鐘后,一個安全的小出口開辟了出來。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不,爸爸,先讓別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什么,我知道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這對了不起的父子在經歷了巨大的磨難后,無比幸福地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1.這里所選幾段文字,敘述了一個什么事件?
2.你認為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寫得好嗎?請說明理由。
3.請寫出文中表現阿曼達父子心心相連的一句話。
4.文章結尾段說這對父子“了不起”。仔細閱讀文章,根據文中對父子二人的描寫,說他們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5.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剛剛發生、教室剛剛塌陷時阿曼達的處境,寫他的所見、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過一百字。
答案:
15.阿曼達的父親在地震后懷著堅定的信念成功地搶救出兒子。(此題亦可從阿曼達的角度總結。)
16.劃線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渲染時間延續過程又長又慢,突出強調父親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不停地行動,頑強地救出兒子。
深刻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摯愛之情。(這是一個開放型題目,可以從不同角度回答問題,能答出一個方面即可,不必求全。)
17.這句話是“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18.父親信守承諾、摯愛兒子、不怕艱險的表現都了不起;阿曼達信任和熱愛父親、臨危不懼、先人后己的表現也都了不起。
19.這是一個開放型題目,言之成理即可。重要的是要寫出孩子最初的驚慌以及想到父親的話之后那種堅定、鎮靜。
(二)
①有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海邊遇見一位熟識的老漁民。我們攀談了起來。從打漁聊到天氣,從大海聊到人生。我忽然地說:“人和海相比,真是太渺小,太短促了。”老漁民似乎不假思索地笑了笑,隨口說:“可海懂什么?他的不經意的回答,猶如一道電光在我心靈深處一閃.① 我似乎獲得了一種啟示。我望著大海。群山、礁石……許久,忽然產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思想。我想,是呵,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②它們雖然已經存在了億萬年,今后,也許還將存在更多的億萬年,可是,它們并沒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哪怕一分鐘,一秒鐘呢!而人,雖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的歲月,卻每時每刻,甚至在夢中也都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身的存在。而且不正是人類自己【fù yú】了自然以人的面貌、思想和感情嗎?在無知的自然面前,人,難道不該感到驕傲和神圣嗎?③我頓時覺得第一次用另一種眼光審視著眼前的大海,并仿佛感到自己漸漸高大起來……
②我為這意外的收獲而高興,我急忙跑去找那位老漁民。可是沙灘空空的,老漁民已經出海了。舉目望去,只見前方的海面上一葉小舟在風浪中駛去,駛去。而我,那些無名的悵惘也仿佛被它帶走了……
1.根據文中的漢語拼音寫出漢字:[fù yú]_
2.把文中劃線的句子③改成意思相同的陳述句:□□□□□□□□□□□□□□□□□□□。
3.文中劃線的句子①比喻的是□□□□□□□□□□□□□
4文中劃線的句子②的意思是( )
A.表示作者在思索海與山所懂得的東西;
B.表示作者對海與山所懂得的東西的迷仍、困惑;
C.表示作者已認識到海與山并不懂得什么。
5.“他的不經意的回答”一句中“不經意的”照應了_____”、“____”這兩個詞語。
6.文未加點的“它”指代的是□□;“我”那些無名的悵惘指的是□□□□□□□□□□□□□□□。
7.第③段開頭,“意外的收獲”中“收獲”的具體含義是()
A.認識到自然是無知的。 B.認識到自己是高大的。
C.認識到人在自然面前不應該妄自菲薄。
D.認識到普通的勞動者也有深造的思想。
8.說這“收獲”是“意外的”,是因為(1)□□□□□□□□; (2)□□□□□□□□□□□
答案:
l.賦予2略3.老漁民的話對我的啟示觸動4.C5.似乎不假思索隨口 7.C 8.(1)偶然的機會得到的(2)老漁民隨口說的話啟示的
蛙跳
天火熱,太陽光著屁股在河灘上耍野,烤得柴柴草草生煙。老漢帶著寶貝孫子小管在毛豆地里汗水淋淋地割草。
小管( )著額上的汗說:
"爺,熱。"
"熱,歇歇。"
爺孫倆提著鐮來到河邊柳蔭下歇坐。小管問爺:
"我考上初中,你叫上不?我爹說叫上。"
"咱不。咱認字兒念個信甚的,不是睜眼瞎就行。多了,種地也沒用處。"
"興許能考上大學哩。"
"興不許呢?不是白耽擱那幾年工夫?再說,咱這離城遠,祖祖輩輩誰家出息過人物?"
小管不再言語,只管看著河水發呆。
一只青蛙自河中蹦上岸來,三跳兩跳隱入豆地。小管飛快跑過去,轉眼工夫把青蛙抓回來。
"拿繩綁住它。"小管捉弄著手中的青蛙,自言自語。
"不綁。爺有手段。"說著,老漢起身用鐮尖()地,不大會兒就()了個又窄又深的土坑。
"放進去,它出不來。"爺指著土坑說。
蛙被放了過去。
小管見蛙急得蹦跳,忙用手()。
"甭捂,蹦不出來。"爺拍拍手,吸上煙,坐回原處說,"只管看著,它蹦不出來。"
小管放手看蛙,目不轉睛,說:"我放個棍兒,它能爬上來不?"
"放吧。爬不上來。"
放了棍兒,果然無用。蛙跳蛙跳,眼看越跳越低,還是跳個不停,卻橫豎跳不出坑來。
爺扔下煙頭拍腚起身說:"走,再割。頭晌割滿一車哩。"緩步走出樹蔭。
"割。"小管也離開沙坑,起身隨爺去割草。
頭晌,車上擁滿了草,爺倆準備回家。小管說:"爺,帶上那蛙。回家叫我姐剝剝炸炸吃。"
"帶上。"爺坐在車上收拾牛車,小管飛快跑去速蛙。
近至坑前,小管瞪眼。只見,坑已塌陷。蛙無。
數年后,小管考上大學,離開了自家村。
【閱讀提示】
這篇文章構思十分巧妙,以爺孫倆作為主人公,則可以當做小說來讀;以蛙作為主人公,則可以當做寓言來讀。從爺孫倆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輩子守著眼前一片土地的老一輩,與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沖破一切藩籬的新一代的矛盾沖突。從蛙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掌握自己命運的關鍵點是"跳",只有"跳個不停",才能跳出屬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思考練習】
1.小說開頭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句子話號處填上恰當的動詞。
(1)小管()著額上的汗說。(摸、抹、擦)
(2)老漢起身用鐮尖()地,不大會兒就()了個又窄又深的土坑。(刨、挖、剜)
③小管見蛙急得蹦跳,忙用手()。(捂、蓋、掩)
3.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在觀念上有明顯的差異,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并據此簡要概括兩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老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說倒數第二自然段,當小管跑到坑前逮蛙時,"只見,坑已塌陷。蛙無。"僅用八個字就十分簡省地交代蛙的結局,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請描繪蛙怎么"無"了。
5.談談"蛙跳"與"數年后,小管考上大學"有什么必然聯系。
答:
6.這篇小說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概括不超過15個字)
答:
答案:
1.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起引起下文、渲染氣氛的作用。 2.(1)抹(2)剜(3)捂 3.老漢:"咱認字兒念個信甚的,不是睜眼瞎就行。多了,種地也沒用處。"或"咱這離城遠,祖祖輩輩誰家出息過人物?"(性格:獨斷、守舊)小管:"興許能考上大學哩。"(性格:年少志高) 4.(略 應從"蛙跳坑已塌陷"的角度入手。) 5.被扔進坑里的蛙,能夠跳個不停",直到機會到來,奮力一躍,爭得一條活路。小管受到"蛙跳"的啟示,不停地拼搏,終于考上大學。 6.改變命運全靠自己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