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教案第二課時
課題 | 《在山的那邊》 | 總課時 | 2 | 第 2課時 | ||
教學 目標 | 1、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詩人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2、加強朗讀訓練。 3、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 |||||
教學 重點 難點 | 1、對于“癡想”、“隱秘”“飄”“枯干的心靈”重點詞或短語的理解。 2、對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和精神進行培養。 | |||||
教學 準備 | ||||||
教 學 過 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一、導入 :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到詩人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思想感情。那么,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這節課我們細細品味詩人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語言,來進一步感受是人的情懷。 二、新課研討。 1、請學生朗讀詩歌。 要求:注意詩的節奏、重音,品味詩句感情。 2、請學生找出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 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句詩表現了孩子怎樣的情態啊?把“癡想”換個詞試試? 為什么其他的詞無法表現?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鐵青”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這句寫的是詩人自己嗎?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 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你能讀出這種感情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下深根? (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扎下深根。 ) *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為什么說“枯干的心靈”? 朗讀這句是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讀試試。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三、重讀課文,領會感悟。 開始同學們朗讀,自己覺得不夠理想,現在我們已經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再把全詩朗讀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進步! 四、布置作業 。 1、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2、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 齊聲朗讀。 通過節奏、重音等品味詩句的韻味。 學生自學討論。 思考某句詩之所以吸引自己的理由。 和小組的同學交換意見,如有自己不懂的詩句,也可以和同學討論。 “癡想”意思是發呆得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著臉”,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面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學生有感情朗讀前后共五句詩。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干,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生有感情朗讀,全班齊讀。 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 知識銜接 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把課文分析和朗讀訓練結合起來。 | ||||
板 書 設 計 | ||||||
課 后 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