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第一框題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2
二、知恥與自尊(板書)
1、(板書)什么是知恥?人為什么應該知恥?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問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士”,孔子說“行己有恥”是第一要。這里的行己有恥,就是對自己的不良行為要有羞恥之心。在孔子的心目中,知恥是第一位的。
知恥是道德的范疇,是道德的實現方式和保證,也是一種心理防范。是指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行為與道德規范、準則的要求不相符時,所產生的一種感到不安、慚愧、羞恥的心理狀態。人必須要有羞恥之心,有了這種羞恥感,自己才能在為與不為、做與不做之間做出選擇。所以,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不知羞恥的人,就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自尊,也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而且還有可能觸犯法律,走向犯罪的深淵。
2、教師提問:(板書)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這樣一種羞恥之心,會出現什么后果?(學生舉例說明,教師歸納分析)
在動物中,只有人會有羞恥感,這是人與其它動物的區別之一。但在物欲橫流的世態中,有的人羞恥感正在一點一點地消失,使道德逐漸旁落,直到觸犯法律、成為罪犯。現在有一種變調,那就是不知什么是羞恥而應當禁止。當一些人大慷集體之慨,搞權錢交易,行賄受賄時,沒有那么多人感到義憤了,認為反正錢是集體或國家的,能弄到手也是一種本事;有的人看到別人出門以車代步、美人相隨,每天奔波于飯局、牌局、舞局,在燈紅酒綠中瀟灑,不去恨搞腐敗的行為,而認為自己沒本事,甚至產生了一種“渴望腐敗”的心理,這真是一種悲哀。這樣的兩種人都該感到羞恥,應用“行己有恥”反思一下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的規范。 一些貪污受賄者被查處后,在悔過時大都會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他們大都是在經過“第一次”心里忐忑的艱難選擇后,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才逐步走向犯罪的。如果在當初就能以“不畏人知畏己知”自省自己,感到自己的行為是羞恥的,那么在為與不為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就不會有以后“落馬”、丟官乃至丟了性命了。
所以,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不知羞恥的人,就永遠不會有自尊。而且還有可能觸犯法律,走向犯罪的深淵。
3、(板書)學生閱讀教材上第六頁的“恥辱戒指”和“格林尼亞”兩個小故事,談談自己的感想。
教師分析:同學們,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都意識到了做人要有羞恥之心,它可以使我們改正自己不恰當的行為,完善自己,并幫助我們取得成功。但同時我們也知道,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不足,都會犯錯誤,當我們體驗不到自己的價值時,有自尊心的人會怎樣做呢?如果喪失了自尊心的人又會怎樣做呢?
4、(板書)在培養自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1)有位同學因為學習成績總也不好,別人又老笑話自己笨,于是開始逃學,以躲避這個環境。結果自然是學習比以前更差,還受到了學校的處分。提問:你怎么看待這位同學的做法?(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講解)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學往往只看到自身存在的缺點找不到優點而引發自卑情緒,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對自己失去信心。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對人也有很大的危害。所以,一個人有缺點并不可怕,關鍵是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將缺點轉換為優點。
2)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愿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我們沒有聰明的天資,但我們可以用勤奮與方法去彌補。 明末清初有一位學者叫彭端淑,他給兒子和侄兒們寫過一封信,信中說:“即使我的天資愚鈍,才能平庸,不如別人,但是我每天堅持學習,毫不懈怠,總會有成功的一天。到那時候也就不覺得愚鈍和平庸了。即使我的天資聰明,才思敏捷,加倍地高于別人,但是我把這些天資和才能都丟開不用,那么,我和愚鈍平庸的人也就沒有什么區別了。 孔子的學生曾參是以愚拙出名的。可是孔子的學業,最后卻靠曾參傳了下來。這樣說來,聰明和愚鈍的作用,哪里是一成不變的呢!”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優點,給自己一些信心,同時要積極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我們才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自尊。
三、虛榮與自尊(板書)(組織學生閱讀討論課本P8頁插圖上面的內容并回答課本的問題)
1、教材P8頁插圖故事:(板書)他們的做法對嗎?為什么?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類似的行為呢?
引導學生分析教材插圖故事這三個學生的做法不是自尊的表現,而是虛榮心在作怪。并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與虛榮有關,比如:互相攀比穿名牌;騎高檔自行車;比頭飾、書包、手機、家世等等。(教師也可以將這部分設計成小品表演,比如,小東看到別的男同學騎的是漂亮的山地車,回家就大鬧,要求父母也給自己買一輛,卻不知道考慮父母的收入和家庭經濟承受能力。或者,有的同學看到別人有手機,自己也買了一個,也不管用處大不大;看到別人的手機款式新穎,便把自己用了沒有多久的手機也淘汰了;再比如,有的同學放學時看到別人的父母衣著光鮮,就羞于向大家介紹自己衣著樸素的家長,甚至躲著走,不愿承認那是自己的家人。有的甚至吹噓自己有高貴的血統、有如何如何的親戚。)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這種過于追求表面上的榮耀、光彩,以贏得他人尊重的心理是不健康的,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它不僅會影響人的學習、生活、工作,有時甚至會使人釀成大錯,為了滿足虛榮去偷盜、去貪污。比如:
案例:從“公款虛榮”到“無期徒刑”
貪污公款打羊胎素美容、穿幾千元一套的衣服扮靚、金銀套頸玉石纏身、開“寶馬”入樓堂館所……順德市建國以來最大的貪污“大王”張娟,因愛慕虛榮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淵。日前,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其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張娟原為順德進出口商品檢驗局檢務收費員。1997年9月至1999年7月,她利用負責向進出口報驗單位收商品檢驗費的職務便利,采取向被收款單位出具寫有實際商品檢驗費金額的收據聯,而變更檢驗收費收據的記賬聯、存根聯的內容,寫少收費金額,從中侵吞差額的手段,共作案675次,共侵吞檢驗費差額人民幣270多萬元,用于買車、買房等個人消費。
因此我們應該知道自尊不是虛榮,虛榮是扭曲的自尊心。
2、(板書)什么是虛榮心?虛榮心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有哪些危害?
虛榮心——是一種追求表面上榮耀、光彩,以贏得他人尊重的心理。(板書)
虛榮心強的人,常常把對個人名譽和利益是否有好處,作為支配自己行為的動力,總是很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一旦別人有一點點否定自己的意思,自己便認為自己失去了所謂的自尊,就受不了了。這種過于追求表面上的榮耀、光彩,以贏得他人尊重的心理是不健康的,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它不僅會影響人的學習、生活、工作,有時甚至會使我們釀成大錯,為了滿足虛榮去偷盜、去貪污等違法犯罪。虛榮心強的人,還往往容易產生一種妒忌心理,即不能容忍別人超過自己。
2、(板書)什么是嫉妒?嫉妒有什么危害?
妒忌心理,是指不能容忍別人超過自己,對才能、名譽、地位和處境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妒忌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的基礎上,總是希望別人不如自己,甚至會不擇手段的對別人搞破壞。這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的成長都會有很大的危害。
3、(板書)自尊與虛榮的區別有哪些?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歧視、侮辱,自己尊重自己、愛護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尊重的愛護的心理。它是一種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
虛榮心——是一種追求表面上榮耀、光彩,以贏得他人尊重的心理。虛榮心強的人,常常把對個人名譽和利益是否有好處,作為支配自己行為的動力,總是很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一旦別人有一點點否定自己的意思,自己便認為自己失去了所謂的自尊,就受不了了。
比較: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需要的是虛榮、妒忌心強的人,還是有上進心的自尊自信的人呢?
教學小結:在這個框題,我們學習了自尊的含義,了解了人必須有知恥之心,這是自尊的重要表現,同時我們也知道了自尊不是虛榮,要把兩者區分開來。
課堂練習:(也可參考精講精析第2頁到第3頁的練習題)
不定項選擇題
1、下列不屬于自尊的表現有( )
A.說謊 B.逃避責任 C.假公濟私 D.陽奉陰違
2、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有權受人尊重。”由此可見( )
A.能自尊的人,知道尊重別人 B. 能自尊的人,必須尊重別人,但可以不尊重自己
C.要受人尊重,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尊重他人 D. 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3、一位老船長帶著一個年輕水手出海。結果離岸后沒多久船就觸礁沉沒了,兩個人都緊緊地抓住木版而沒有沉下去。年輕的水手開始大聲呼救,希望岸上的人能聽見。老船長就罵年輕的水手說:“小聲一點!不小心的的話,人家會聽到的!”這說明( )
A.老船長自尊心作祟,覺得這樣是很丟臉的事 B.年輕水手呼救的方式不對
C.老船長愛慕虛榮,過于愛面子 D.老船長相信自己能自救
作業 :
課本P7頁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