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自己干》教案(通用2篇)
《自己的事自己干》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樹立自立的生活態度。
2、在實踐中體驗自立的意義。
3、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明確在法治社會里公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知識目標
1、懂得自立的含義
2、了解自立的表現
能力目標:
初步形成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能力,為將來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自立的含義、表現、意義。
教學難點:在實踐中培養自立品質
三、教學方法:活動、討論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知識鏈接
1、美國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侯就采取種種方法,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比如讓孩子自己動手裝配自行車,修理小家電,做簡易木工,到外邊參加義務勞動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對孩子進行自謀生路的能力教育。
2、在原聯邦德國的法律條文中,有一個有趣的規定。條文內容是:6歲之前可以只玩耍,不必做家務。6~10歲偶然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10~14歲要剪草坪,洗碗掃地,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要洗汽車,整理花園。16~18如父母上班,要每周給家里大掃除一次,對于不愿做家務的孩子,父母有權利向法院申訴,以求法律督促孩子履行法律。
3、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氣和陽光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余一切都要通過勞動才能獲得。父母在教育孩子學好功課的同時,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到外面打工掙錢。孩子還很小時,父母們就要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
4、1993年7月,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該文記錄了1992年8月,中日少年在內蒙古舉行的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國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呼聲此起彼伏,全國教育大討論由此掀起。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我國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①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10多公斤,匆匆前進著。正值當地遭受罕見的高溫天氣,整個行程十分艱苦。日本少年個個身背巨大的行囊,做足了準備,把野外生存條件的艱難想到了極盡,當地隨行的人員想要幫他們時,立即遭到嚴辭拒絕,日本小孩覺得受到了侮辱。中國孩子叫苦不迭,隊伍中手機鈴聲不斷,全部都是中國孩子在向家長訴苦。日本孩子卻不聲不響地前進。②同樣是生病,中國孩子被送回大本營,而日本孩子卻怎么也不肯。中方家長對待生病的孩子的態度和日方家長對待生病孩子的態度也截然不同。中方的家長把生病的孩子接走,而日方家長則要求把孩子留下鍛煉。③晚上宿營,中國孩子只會生起篝火,而日本孩子卻會做飯做菜,。④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日方隊長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個日本孩子大聲吼道:“美!”“天藍不藍?”“藍!”“你們來不來?”“還要來!”這幾聲怒吼震撼了在場的每個中國人。日本的孩子對當地獨特的蒙古族文化、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加贊賞,而中國的孩子卻不以為然,只盼望早點回家。天啊,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嗎?日本人滿面笑容的離開中國,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教師分析:中國孩子的嬌生慣養,早已有目共睹。不僅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有不少孩子因為上學放學車接車送,甚至連腳也快不能走了。草原探險夏令營里中國孩子的表現令人失望,有其必然性。平常吃不得一點苦,耐不得半點勞,難道到了探險夏令營里就會吃苦耐勞了么?就象吃苦耐勞要在天長日久中養成一樣,嬌生慣養也是潛移默化的。中國的孩子并非天生的吃不得一點苦,耐不得半點勞,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因為平時家長不愿孩子吃一點苦、耐半點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瓜豆效應”講的并非只是種莊稼。
5、小蝸牛問媽媽:“為什么我們從生下來就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回稟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需要這個殼的保護。小蝸牛: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她卻不用這殼的保護?媽媽:因為毛蟲姐姐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有骨頭,爬也爬不快,也會會變成蝴蝶,他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鉆土,大地會保護他啊。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蝸牛媽媽安慰: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依靠天,也不依靠地,我們靠自己。
六、分組討論探究
1、組織學生看看課本第34頁的插圖故事,討論:小曦的東西自己拿,盟盟的東西卻要自己的大人們拿,你贊同誰的做法?為什么?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類似的現象?
2、討論:原聯邦德國為什么要用法律條文規定孩子必須幫父母做家務?
3、什么是自立?談談你對自立的理解?
4、自立的表現有哪些?
5、做家務對你各個方面的成長有什么好處?
6、學生討論:自立的意義(重要性和必要性)
七、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和討論了:
1)自立的含義: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自立的表現:①獨立地科學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②自主地科學的安排自己的學習,處理自己學習中的問題。③自主處理自己所遇到的社會問題,靠自己開創自己的事業
3)自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不可能一輩子依賴他人,必須依靠自己
八、中考鏈接
1、剛考進重點中學的一名學生,在父母陪同下到學校報到注冊,媽媽為他掛上蚊帳,鋪好床單,買好飯菜票。媽媽要走了,他拉著媽媽的手怎么也不肯放,做媽媽的千交代、萬叮囑,一百個不放心。果然,媽媽剛離校,麻煩事就來了。學校要求起床要拆蚊帳,可他不會拆、更不會掛,急得在床上哭。吃飯又要排隊,衣服又要自己洗,于是他很苦惱,時時有退學的念頭。親愛的同學們,你可以幫助他嗎?
2、續編故事:有位學生考上了浙江某大學,父母把他送到大學,幫他登記報到,買好飯菜票,在宿舍幫他掛好蚊帳,鋪好被子,整理好柜子。臨走時,父母千叮囑,萬交代,孩子拉著媽媽的手哭了。傍晚,他要去洗澡了……將會發生什么事情呢?
九、課后作業
1、以“假如爸媽今天不在家”為題,完成一篇課后感悟。
2、“今天我當家”。當家要求:①收拾房間 ②買菜燒飯(任選一件)記錄自己當家后的感受,記錄父母對你的評價。
《自己的事自己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求學生樹立自立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明確在法制社會里公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2)能力目標: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能力,為將來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3) 知識目標:懂得自立的含義,了解自立的表現。
教學重點:
自立人生少年始
教學難點:
人生需要自立
教學方法:
發現法、引導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例)材料一:天津市對1500名中小學生進行了調查,52%的學生每天由家長代為整理學習生活用品,79%的學生離開家長束手無策,只有3%的學生能做些家務。
材料二:有位學生考進了廣東某重點大學,爸媽把他送到學校,幫他登記報到買好飯票,在宿舍幫他掛好蚊帳、鋪好被子、整理好柜子后才離開。可是很快,麻煩事來了。學校要求起床要拆掉蚊帳,這讓他非常苦惱,搞得他學習、生活一團糟。在一段時間后,他只好申請退學。
問題:這些現象說明了現在的青少年身上存在著什么問題?
[新課講解]
一、自立人生少年始
1、自立含義— 自己的事自己干
2、自立的表現(方方面面)
練習:35頁
二:人生需要自立(為什么?)
1、 自立的重要性
活動一:(討論)自立對自己的各方面成長有什么好處?
2、自立的必要性
活動二:(討論)父母該不該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
我國的法律規定,對于成年子女(年滿18周歲)如無特殊情況,父母將不再承擔撫養義務。
2、 自立所需的能力
(補充)自我反省、及時糾正錯誤的能力
聽取、借鑒他人意見的能力
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作業]
1、剛考進某大學的一名女學生,在媽媽的陪同下到學校報到注冊。媽媽為她掛上蚊帳,鋪好床單,買好飯卡后,媽媽要走了,但她仍然對女兒一百個不放心。這不,媽媽剛離校,麻煩事就來了。傍晚,這位女學生到學校浴室去洗澡,等全身淋濕后,才突然想起沒帶洗滌用品(平時都是媽媽事先替她放置好的)。她既不知道該怎么洗下去,又想不出擦干身子的辦法,只好在浴室里號啕大哭起來。
(1)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材料中哪些事情應該由該女學生自己來干呢?
(2)材料中女孩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你好,自從在本星期一偉航回校,一直未交過作業,如此學習態度,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會讀不成書,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