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責任》教案(精選2篇)
《承擔責任》教案 篇1
第一單元 在社會生活中承擔責任
第1課 公平、正義————人們永恒的追求
第一框 我們向往公平
一、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了解公平感的產生;②公平(不公平)的含義;
③社會公平的含義; ④為什么要維護公平? ⑤如何維護社會公平?⑥怎樣做一個有公平感的人?⑦我國社會公平的現狀如何?
2、 能力目標:
(1)在社會生活中,與人進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己與別人公平合作的能力。
(2)初步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斷和辨別是非能力,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地做出選擇。
(3)分清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的要求。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樹立公平意識,積極參與良好的合作。
(2)維護社會公平,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3)樹立規則意識,遵守正義制度,敢于、善于同不公平現象、行為做斗爭。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合作公平、社會公平的含義是重點;
2、為什么要維護公平?是重點;
3、應該如何維護公平?是重點
4、公平感的產生;公平的必要性的認識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小活動等的運用。
四、教具教學手段:(略)
五、教學過程:
引言部分的講解:
在這個故事中,讓同學們思考老人的同學提出“比賽不符和公平正義的要求”,為什么違反了比賽規則,比賽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正義的?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義?公平正義對個人與社會的發展有什么積極的作用?通過問題的列出,激發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帶著問題學習課本。
并且在引言的第二段上初步認識公平正義的重要性,向學生提出追求公平,維護正義是時代對我們的期望和要求。
正文:
(一)、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
通過課本p3—p4材料分析,讓同學門思考幾個問題:
1、為什么會產生公平有不公平感?(教師點撥)合作就利益關系,從作中產生了利益分配的公平與不公平感。
2、認識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不公平的含義?在這里要抓住判斷公平的標準是社會合作的每一個人都要實現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和統一。否則就是不公平。
通過對教材p4—p5的閱讀分析讓同學們理解講究公平的必要性。
聯系前面的知識思考王某的做法對劉某是否公平?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王某李某是好朋友,二人合作開店,王某在合作中,對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承擔的越來越少,而在合作中的獲利并沒有減少,按照公平的標準就是不公平的。
那么,這種做法會導致什么結果呢?他們的合作就很難繼續下去,必然導致失敗。的出結論,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在此可以舉一些例子如:當今世界的談判要雙贏、外商投資也要照顧外商的利益、遵守國際交流的準則等。
3、所以,合作的必要性也就解決了。可見,生活中我們與他人合作時,需要樹立公平意識,努力維護合作公平。
另外,通過p5填一填的小活動交流,進一步認識合作公平的表現、要求和必要性。
既然公平是必要的,那么維護公平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就要學習下一個標題的內容了。
(二)、公平有利于社會穩定
1、讓同學們知道,除了在個人與個人合作公平外,還有社會公平。
(1)什么是社會公平?含義,區別合作公平。它們主要是產生的具體途徑不同。社會公平是社會為個人提供的權利、機會和利益中產生的。
(2)認識我國社會公平的表現。見p6圖片、p7材料填空部分,充分交流介紹在各方面的公平表現。
(3)通過公平表現認識我國社會公平的現狀。明確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當家作主,社會公平得到了基本實現;但在現階段,由于種種原因都還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現象。對此國家采取了許多重大措施,以努力實現社會公平。
在這里要以正面教育為主,但也要正視不公平現象的存在。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必須要維護社會公平。自然而然的引出下一個問題。
2、維護公平有什么意義、重要性?(教師點撥)注意:這個意義要從個人與個的合作公平以及社會公平兩個角度去分析。
教材有三點作用,前兩點是從個人合作的作用上看的,第三點主要是從社會公平的角度看的。閱讀教材下面的材料加深對維護公平意義的理解。總理幫民討工資主要體現了第三點作用,總之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保持社會穩定。
(三)、維護公平的途徑和對我們的要求:(注:這是本課的落腳點)
1、維護的途徑有:一要靠國家政府的力量(制定公平的法律制度、行為規范,并且打擊和制裁、糾正不公平現象和行為);二要靠各種社會組織的力量(宣傳、監督、履行);三要靠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努力,包括我們每一位青少年學生。
2、對每一位公民的要求:必須樹立社會公平意識,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而又不侵犯他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等,這是對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
完成填一填 說一說 的內容,增強責任意識,維護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
六、 板書設計:
1、公平的產生(合作——利益——比較)
(一)良好的合作 2、公平的含義(注意判斷的標準)
需要公平 3、不公平的含義
4、合作公平的必要性及
人們向往公平 對社會成員的要求啟示
1、社會公平的含義
(二)公平有利于 2、社會公平的表現
社會穩定 3、社會公平的現狀
4、維護社會公平的意義(①②③)略
(三)維護公平的途徑及對我們的要求(略)
七、作業布置(見練習資料部分)
八、教學后記(略)
第二框 為正義高歌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社會正義的重要性;
(2)明確正義非正義行為的含義;正義制度的含義;正義制度正義性的體現;
(3)明確對待正義非正義行為的正確態度。
(4)掌握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的要求、措施。
2、能力目標:
(1)通過正義非正義行為的含義的認識掌握區分正義非正義行為的標準;
(2)正確對待正義、非正義行為;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以堅持正義為榮,以實行非正義行為為恥;
(2)樹立規則意識,尊重規則,尊重權利,尊重法律,追求公平、正義,具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①正義非正義行為的含義標準;②正義制度的含義、正義性的體現;③如何做個有正義感的人?
難點:①正義制度正義性的體現以及正義制度對社會公平的作用;②認識做個有正義感的人的要求措施之間的關系地位;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交流討論法、小活動的形式等。
四、教具、教學手段:圖片、收集的資料、小品的準備等
五、教學過程:
(一)分清生活中的正義和非正義行為
首先,要認識我們為什么要維護社會正義這個問題,理解正義的重要性作用。在這里要強調兩點一是,社會正義是我們共同的目標;還有實施正義行為,不做非正義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這里可以利用書本的圖片和材料引出討論,引導到什么是正義行為、什么是非正義行為的認識上來。
其次,認識什么是正義、非正義行為的問題,把握區分衡量的標準。
第三、正義的要求、正義的規則如何體現和確定呢?人們按照什么來做才是正義的呢?所以就要引導學生討論有關正義制度的知識。在此要講清以下幾個知識點:
(1)什么是正義制度?有哪些具體的正義制度?這里可以讓同學們看p9下面的幾幅圖片來說說。比如:大到道德、各種各樣的法律,小到勞動紀律、行業規定、學生守則、課堂紀律等的人們必須遵守的規則和程序就組成了正義制度。(讓學生列舉、交流感受)
(2)那么怎樣的制度才是正義的呢?可以讓學生討論,以班級公約的制定為例如何才是對沒一位同學都是公平的。而且通過這個討論也就引出了正義制度對維護公平的意義所在。
(3)理解正義制度對社會成員的要求及與公平的關系。既然是為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制定的正義制度,所以每個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正義制度。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這一體現。
第四、樹立正確對待正義非正義行為的態度。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對不道德行為、違法行為、違紀行為會受到什么結果,分別交流,在交流中形成共識。
既然,正義和非正義行為要受到不同的對待,那么作為一個正常的人我們該如何對待呢?就引出一個結論和要求那就是“要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二)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1、從書上呂毅的選擇開始分析問題:
①呂毅為什么還要投何雯的票?
②他在投票的時候考慮的是什么?
③從這個事例中你看可以明確,我們在遇到事的時候應該怎樣做?
從這些問題中,來了解做個有正義感的人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要樹立規則意識,尊重和遵守制度、規則和程序,是一個現代人應有的品格。
2、那么,怎樣才是遵守了正義制度呢?那就是要按照正義標準對人對事、做人做事,違反正義標準的事解決不做,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的集中體現。、
3、做個有正義感的人的最起碼的要求是什么呢?閱讀之后有學生回答、交流。
4、那么要使自己做的更好,更有正義感呢?那就是要不僅對自己要求好,還有就是在對別人的非正義行為要勇于揭露,敢于和善于跟這些行為做斗爭。
在這里要注意這四點要求之間的內在關系。讓同學們認識到做個有正義感的人是對沒個人的要求,也是可以做到的,有標準可循的。以堅持正義為榮,以實施非正義為恥!
六、板書設計: 1、維護社會正義的重要性
2、正義非正義行為的含義
(一)分清生活中的 3、正義制度(含義、正義性的理解、要求)
正義和非正義行為 4、對待正義非正義行為的正確的態度
為正義高歌 1、前提:樹立規則意識。
2、集中體現:
(二)要求、啟示: 3、最起碼的要求
——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4、更高的要求:
七、作業布置:(見聯系資料部分)
八、教學后記:
第2課 在承擔責任中成長
第一框 責任對于你我他
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責任的含義、產生途徑;
分析責任的特點和要求;
(二)能力目標:
在不同的身份和時間中責任的交流和探討,認識總結責任的特點;
樹立全面的、發展的觀點分析社會事物;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清自己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的責任,扮演好自己的各種社會角色,作出符合自己身份要求的行為,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負責任的社會成員。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責任的含義、特點;(重點)
2、認識責任的特點,這不僅是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三、教學方法:討論交流法、講授法
四、教具:(略)
五、教學過程:
引子:
要講公平講正義,就必須講責任,負責。在前言中可以先認識一下責任的重要作用。“責任是一盞航標燈,有了它,生命之旅便不會迷失方向;責任是一副擔子,扛起它,我們才會擁有充實而有價值的人生。”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每個人都必須負責任。首先讓我們來認識責任。
(一)有承諾就有責任
1、認識責任的來源。閱讀書本材料回答書上問題。
(1)列舉生活中的承諾現象。(有學生交流)
(2)想一想承諾意味著什么?揭示有了承諾就有了責任。
(3)那么,承諾主要在什么當中產生的呢?是在同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人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必然隨之產生一定的責任。
在這里可以列舉不同的社會關系,從這些關系中來認識不同的責任。有老師提醒,同學說出責任。
另外,就是看相關鏈接,從多方面了解責任的來源。而“相關鏈接”的內容不必要求,只是感受責任的來源是多方面,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
2、什么是責任?
從上面對責任來源的分析,誘導學生分析責任的本質,從而認識責任的含義。明確,責任是對一個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它產生于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之中,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身份不同,責任不同。(了解責任的特點)
因為人們有著許多種不同的社會關系,那就有許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十分中也就有著不同的責任。閱讀書本材料,分析李華在不關系中承擔的不同責任有哪些?(學生交流回答,老師點撥)通過這個分析理解引出第一個特點。“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是復雜多樣的。不同的人在社會關系中的身份不同,責任也就不同。”完成p19的“填一填“
另外,人的社會關系也不是固定的,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展的。這里也可以讓學生討論、舉例。如:我們的學生現在是兒子、女兒、學生等身份,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會是爸爸、爺爺等,女同學會是媽媽、奶奶等;或是其他身份的出現如企業的員工、單位的領導、老板等等。那么我們學生的責任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通過這種討論和思考,引出第二個特點“責任涵蓋了人們生命歷程的全部。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經歷的變化,所承擔的責任也會發生改變。”
最后,我們應該怎樣面對責任呢?在這里先引出面對責任的正確態度和要求。那就是要認清自己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的責任,扮演好自己的各種社會角色,作出符合自己身份要求的行為,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負責任的社會成員。
為什么要做一個有負責任的公民?有什么意義?這就要學習第二框的知識,分析面對責任的不同選擇會有什么不同的后果。從而樹立責任意識,做一個有責任心的、負責任的人。
六、板書設計:
1、了解責任的來源
(一)有承諾就有責任
責任對于你我他 (產生) 2、責任的含義 擔負起自己應負的
(了解責任) 1、身份不同責任不同 責任,作一個合格
(二)身份不同、 每一個人都承擔著多種責任 的負責任的社會
責任不同 成員
(特點) 2、責任是變化發展的
七、作業布置(見作業材料)
八、教學后記(略)
第二框 面對責任的選擇
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承擔責任的代價、意義;
2、明確不承擔責任的種種不良后果。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責任不同選擇的不同結果的分析,得出面對責任的應有選擇。也是要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樹立責任意思,勇于承擔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同不負責任的行為和各個人作斗爭。維護社會正義正氣,維護道德和法律。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承擔責任的代價和意義分別如何?
(2)不承擔責任的不良后果。
2、難點:
(1)講明責任不僅僅是代價還有重大的意義。而且,相比是意義遠遠重于代價。
(2)在比較中認識負責任的必要性。
三、教學方法:小組交流法、知識比較法、教師的啟發式點撥等。
四、教具教學手段、準備:布置預習、準備書本問題材料的交流等。
五、教學過程:
引子:上節課我么學習了知道“身份不同,責任不同,人們有許許多多的責任。面對責任我們可以有幾種選擇?應該怎樣選擇才是正確的?所以今天就學習第四框。(板書框題)
正文講授:
(一)、承擔責任意味著什么
1、討論:你認為什么有人就是要逃避責任不負責任嗎?
(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討論交流認識)在許多的回答中,最后老師總結承擔責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從而引出第一個知識的學習。
2、充分認識承擔責任的代價,為承擔責任作好思想準備。讓同學們知道,代價有大有小,直至犧牲自己的生命。承擔責任有的時候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
3、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是:積極承擔責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4、那么,承擔責任是不是就是只有付出代價呢?如果是那樣,那確實沒有承擔的理由。這個問題的認識讓同學們閱讀p20李嵐的材料。思考:
(1)在承擔講解員的責任中,李嵐都付出了哪些代價?
(2)李嵐咱付出代價之后,對自己是不是毫無意義呢?(學生討論)
對此,學生肯定說不是,對自己也有好處。那么就從學生的回答出發,探討到底有哪些作用、意義。在學生作了充分的討論之后,教師要對作用意義進行歸納總結。指明對自己;對社會、國家、甚至人類有益。
在此,可以讓同學們列舉一些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幾由此產生的意義。起到對知識和情感的提升作用,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還有是把書本上的閱讀材料用起來加深對知識的把握。
(二)不承擔責任有什么后果
1、現實社會中是不是所有的人到在積極承擔責任呢?不是,也有大量的不承擔責任,不履行應盡義務的行為和人。了解在承擔責任方面的現狀。
2、運用,p19表格的責任認識,如果不承擔這些責任會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什么影響?由學生交流討論。明確會帶來種種不良后果。
既然如此,必須制止這些危害的發生,并對這些危害采取一定的措施。那么,他們到底會得到什么后果呢?人們和社會會對他們有什么反應呢?(也有學生交流討論)引出道德的譴責、法律的制裁的結果。但是,不是所有的不負責任的行為都要受法律的制裁,要看社會危害性的程度,這一點必須講明。
3、最后,對本節課進行總結,從負責任的后果到不負責任的后果的比較中再來認識,我們應該怎樣選擇?得出行為啟示:“一個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社會負責,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歸結到本課的落腳點,實現教育目的。
六、板書設計:
1、承擔責任會負出一定的代價
(一)承擔責任 (具體代價、基本要求)
意味著什么 (1)對自己
2、意義
面對責任的選擇 (2)對社會 努力做一個負責
任的公民
1、不負責任的現狀
(二)不承擔責任 (1)受到道德的譴責
有什么后果 2、后果
(2)受到法律的制裁
七、作業布置:(見練習材料部分,另有材料)
八、教學后記:
第三框 讓社會投給我贊成票
一、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
1、掌握維護社會管理秩序的基本要求。
2、明確公民該如何承擔責任,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二)能力目標:
分清公民與他人的責任、公民自己的責任、公民對社會的責任,積極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學會承擔責任的方法、途徑。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承擔履行好自己的責任,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學會承擔責任,自覺維護社會秩序,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怎樣承擔責任?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講授法
四、教學手段、教具:活動準備、投影制作
五、教學過程:
復習前知,引出新知:既然承擔責任是社會對我們的要求也是自己的內在需要。那么我們因該如何承擔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呢?
正文講授:
(一)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閱讀書本材料,回答問題:(由學生討論、交流)
(1)生活中的李勇積極承擔了哪些責任?
(2)觀察自己周圍,積極承擔責任的人都有哪些表現特點?
(3)什么樣的人才是一個積極承擔責任的人?
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來認識怎樣學會承擔責任的問題。
1、要樹立責任意識,從思想上出發,解決思想問題,也為責任的承擔提供了主動性。
在生活中,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應負的各種責任,并時刻想著履行責任,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能夠促使我們成長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2、有了思想的認識就應該把它化為行動。那怎么行動呢?
首先,不要眼高手低,不要就是只想做大事,不想趕小事的思想。等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么還是一個行動的矮子,還是沒有成為負責任的人。認識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做力所能及的事開始。從小處見真情。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逐步養成負責任的習慣。
閱讀p24材料二,在諸多事務面前,為林軒出謀劃策他該如何處理才是相對合理的?
由學生討論、交流。
其次,學會選擇責任,學會處理責任的技巧和主次。樹立效率觀念、時間觀念、科學的工作方法的培養。
(二)自覺守法,維護社會秩序
1、為什么要維護社會秩序?
從破壞、違反社會秩序的危害性、意義對比上分析,見課本圖片、材料遵守不遵守的不同感受認識。所以遵守社會秩序是每個人的自身需要;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公共生活,社會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
也是社會的需要,道德法律的要求。道德法律是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的有力武器。每個社會成員都負有遵守社會公德、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
2、怎樣遵守維護社會秩序?
在這里要搞清維護社會管理秩序的基本要求,并且分清各個內容之間的區別。重在從感性上認識就可以了。見圖片p26四幅的認識區分。
還有就是跟青少年學生直接有關,身邊的、力所能及的小事的認識處理形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見(p27的材料一中的六種情境的處理)
(三)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在這里跟同學們認識下列幾個問題即可:
1、如何服務社會,奉獻社會?(讓同學們交流、討論,出金點子)
總之,就是要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做不到,就是想不到。請每一位同做社區的有心人,熱心人。認識到第一點,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我們最有條件做到的是服務和建設自己所在的社區。
思:在我們的成長的過程中,有多少人在為我們負責,我們又應該怎樣回報社會,做一個負責的公民?(閱讀書本材料討論)
指明,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是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好形式。
2、為什么要承擔對社會的責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這要從外部要求和個人自身需要兩個角度去分析認識。
最后,要把公平、正義、責任的關系講講,明確揭示給學生。關系如下:
(1)社會是一個合作的體系,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沒有公平,合作就不能維持,社會就不能發展;
(2)社會公平需要正義制度的支撐,需要賦有正義感的人來維護,公平今年感是正義的基礎;正義是公平的支持和保障;
(3)公平和正義都需要通過承擔責任來落實和實現的。
六、板書設計:
1、樹立責任意識
(一)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2、從我做起,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3、選擇責任,講究效率
讓社會投 1、為什么要維護?
給我贊成票 (二)自覺守法維護社會秩序
2、如何維護?(基本要求)
1、如何承擔?最有條件做到的是?
(三)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好形式是?
(承擔社會責任) 2、為什么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注:活動設計另外再設計
七、作業布置(略)
八、教學后記:
《承擔責任》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明確什么是責任。懂得每個人都因社會身份的不同而負有不同的責任。
2.明確學生作為學校和班級的成員所負有的責任。
3.具有集體主人翁精神,參與集體事務,為集體做事,愛護集體的榮譽。
學習重難點:了解承擔責任或不承擔責任的不同后果,強化其責任意識。
學習過程:
一、 小老師導入:
1、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只要我們生活在一個集體中,我們就要積極主動地努力成為這個集體的主人,要為這個集體的發展做出貢獻。承擔應有的責任是維護集體利益和榮譽、建設集體的最好方法。
2、說說我的理解:什么是責任?
二、 新課學習
(一) 我們是主人
1、案例導入:回到家發現有小偷正在搬你家的電視時會怎樣?
(維護自家利益的,借此夸獎學生有責任感。但有些同學只是對自家的事負責任,對其他的事就不一定這樣關心了。)
2、責任從哪里來的?
分配的任務:由權威的人賦予某人的責任。如:老師布置的作業。
職業的要求:每一份工作都伴隨著相應的責任。如:爸爸是一名記者,他要對新聞保持敏感性。
法律規定:法律賦予人們的責任。如:交通法規規定不允許人們闖紅燈。
傳統習俗:習俗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賦予人們責任。如:出門在外,經常給父母報平安。
公民身份:作為國家公民,意味著承擔一定的責任。
因此,許多責任不只有一個來源
責任是由一個人在一個集體中的角色所決定的應該做的事。(朗讀體會p19正文)
3、討論p19“李雯的想法”思考題。(既不利于班級發展,也不利于個人發展)
(二)我們的責任
1、承擔責任,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
看書p20頁。題寫表格“我在集體中的責任”。例如:
我的責任 承擔責任的好處 承擔責任的代價 不承擔責任的后果
值日 給大家帶來一個清潔的學習環境。 花時間、不能參加自己喜愛的課外活動。 大家埋怨、被罰……
從“班級管理日志”你體會到什么?
承擔責任不僅有利于集體,也有利于個人的發展。
2、日常生活中:承擔責任,可以有多種方式。(p21小組情景對話)
思考:怎樣為集體做貢獻?
①要學習螺絲釘精神,做好集體分配給自己的事;
②根據自己的特點,找準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主動為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
1、 關鍵時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時的責任。(p22交流)
三、 過關練習
1、 自行完成練習題
2、 小老師組織評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