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幼兒園的選擇標準是什么(幼兒入園指導)
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幼兒園對于其將來的成長與發展很重要,但是選擇好的幼兒園的標準是什么呢?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下吧,希望家長們平時都能夠認真的做出選擇,為孩子找一家合適的幼兒園!
孩子不上幼兒園行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孩子最好還是上幼兒園。孩子在家即使有職業媽媽,甚至家庭教師的陪伴,但單純的家庭教育還是具有自身不可抗拒的局限性。一是孩子在家地位特殊,沒有同齡人競爭、做伴,很容易使孩子養成唯我獨尊的習性。二是媽媽(或者老人、阿姨)一個人(或幾個人)照顧一個孩子,未免太細致、太周到,本該由孩子自己來做的事情,全由媽媽代勞了,影響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培養。三是孩子每天就和幾個最親、最疼他的人待在一起,交往范圍有限,勢必影響他與外人打交道的能力。四是媽媽(或家庭教師)與幼兒園里受過專門訓練的經驗豐富、能歌善舞的幼兒老師相比還是有所不同。送孩子上幼兒園,讓孩子進入集體,融入集體,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應該是最為有利的。
孩子什么時候上幼兒園合適呢?不是迫不得已,最好別讓三歲前的孩子提前上幼兒園。
幼兒園的老師再好,畢竟是外人,不可能與孩子建立血肉親情。幼兒園的阿姨照料嬰兒,跟養殖場的飼養員照料牲畜有些類似——穿衣、喂飯、洗澡、換尿片……都是一氣呵成。雖然她們的每個動作都干凈利落,比媽媽的動作還規范、標準,但是她們的每個動作都是機械操作,不帶多少感情色彩,不能給予孩子心靈、情感的啟迪與慰藉;不像媽媽照料自己的孩子,邊說邊做邊親吻,連給孩子收拾糞便都有說不完的話,傳不完的情。入園指導
三歲以前的孩子,正是與父母、親人待在一起,建立骨肉親情的關鍵期;只有躺在父母的懷抱里,聽著父母的聲音,聞著父母的氣息,感受著父母的親吻愛撫,孩子才有被愛、被接納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如果孩子早早地就被迫離開父母,去過一種機械化的生活,那會使孩子的心靈受到極大創傷,像個棄兒漂泊在外,體會不到家的溫暖,感受不到父母的親情。
家是孩子的心靈港灣,父母是孩子的情感依托。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家的概念,沒有骨肉親情的滋養,等孩子長大后,夢中的景物都是飄浮不定的,遇著困難、挫折,心無所依、情無所托,很容易陷入情感危機、信任危機。并且,有了危機,不知向誰訴說,不知往哪兒排遣,只能悶在心里,使自己的危機越陷越深,最終導致不可收拾的結局。所以,三歲前的孩子,最好與父母、家人待在一起,享受家庭的溫暖。入園指導
孩子三歲了,能自己大小便,自理能力增強了,走出家門的欲望強烈了,這個時候,可以考慮送孩子上幼兒園的事了。
到底送孩子上什么樣的幼兒園合適呢?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最好別送全托幼兒園——兩三歲的孩子,還處在戀父戀母期,一下就與父母全天候分離,晚上見不到父母,會有被拋棄的感覺,這將拉大親子的距離,影響以后的教育。所以,送個日托幼兒園,對孩子、大人都是有利的。
怎么選擇幼兒園呢,是不是越貴、越超前的幼兒園越好呢?當然不是。一些新建的幼兒園,貴得離譜,喊的口號也離譜。一些富裕家庭,以為貴的、超前的、培養超常兒童的幼兒園,就是好的幼兒園。其實,貴不等于好,學歷高、喝過洋墨水的老師,不一定都是好老師;就是好老師,也有與環境、他人磨合的過程。新建的幼兒園,要招聘、培訓新教師,要負擔房屋租賃費、裝修費、設施購置費、場地維護費等等,辦學成本比老幼兒園高得多,但辦學質量不一定就比老幼兒園好。口碑好、環境好的老幼兒園,老師都是有經驗的老師,管理員都是有經驗的管理員,他們深諳幼兒生理、心理成長規律,不會拿孩子做實驗,不會空喊一些時髦的、誘人的口號,他們說什么話、做什么事都有根有據、有條不紊,把孩子交給他們能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