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幼兒入園教育)
常言說的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教育孩子父母不能夠過于的放縱,要讓孩子適當的懂得一些秩序意識,以下就來詳細的了解下如何培養孩子們的秩序感吧,希望對于父母們有一種的幫助!
什么是“秩序后”呢?所謂的“秩序感”是“在孩子出生時,內在的一種基本需求,嬰幼兒透過這個需求去認識自我,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孩子對事物的順序、物品擺設的位置、人物的呈現,都有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執著。尤其在孩子出生到兩歲時特別明顯,他們會“固執地”把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當他們看到某個東西離開原位的景象,似乎是一種呼吸,刺激著孩子要采取行動。甚至連大人都忽略的小事,他們也會被強烈的驅動著!
有一次,我在小小班的教室中,看見一位老師將cd取出后,隨手將cd盒放在旁邊,有一位二歲孩子走過,看見cd盒插放回去,然后深呼一口氣,滿足地離去。孩子如此作并不是為了要得到稱贊,或想整理環境,而是內在對秩序感的渴望。認為每樣物品都有一個家,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可以觀察到孩子默默的從事歸定位的運動。不只是物品,甚至是孩子本身,孩子喜愛吃飯有固定的座位;洗澡有一定的順序、一定的陪澡玩具,甚至散步喜歡固定的路線,期待在相同的轉彎處看見相同的標的物,如此的生活習性都呼應孩子內在對秩序感的需要。入園指導
井然有序的秩序 幫助定寶塑造自我
“秩序感”對孩子而言就像是地圖一樣,孩子在探索著環境時,就像一位繪制地圖的勘探家一樣;每次走這一條蜿蜒小路,我會在左邊看見二棵樹、右邊有一個巨石……。當孩子在新的環境探索時,同時,他的心智又像一臺照相機一樣照下這一切,建構出一張地圖,他生活在這環境中,就依照他這張熟悉的地圖,再去連結環境中的人事物。由于孩子是藉著環境的幫助去塑造自我,因此他需要精確的指引,而這精確的指引就是井然有序的秩序。
井然有序的秩序,幫助嬰幼兒塑造自我,也連接起生活中每樣人事物的關聯,有一位媽媽告訴我,她每次要出門辦事就會請奶奶來家里看顧,幾次下來,孩子慢慢的把“奶奶來,媽媽走”這樣的秩序建議,自然形成一種關聯、因果,所以每次奶奶來,孩子直覺等一下媽媽就不見了,所以會特別黏在媽媽旁邊。有此可見,秩序感不但幫助孩子建立他的心智地圖,也幫助孩子也自然慢慢形成條理分的思考、邏輯因果的推演。
“秩序感”對孩子而言就像是地圖一樣,孩子在探索著環境時,就像一位繪制地圖的察家一樣:他會依照這張熟悉的地圖,再去連結環境中的人事物。
缺乏秩序感
影響寶寶成長發展
沒有了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的人一樣,讓人摸不著頭緒,總是忐忑不安地不知下一步有會碰到什么。孩子若從小就生活在毫無秩序,且雜亂無章的環境中,對孩子情緒及人格發展,甚至社會人際的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我曾經經過一個媽媽非常地苦惱,她的大兒子每晚哭個不停,有時半夜邊哭還會邊拉著大人往房間外走,這樣的情形已經持續了二個多禮拜,帶去看醫生生理狀況沒什么問題,老人家說孩子一定是受到嚇驚,應該帶去收驚,卻沒有改善。我詳細的問了媽媽最近家里的情況,原來弟弟最近剛出生,在媽媽坐月子期間,家里大整修,房間也換了新床,哥哥回家突然看到家里整個都不一樣了,也對家里的變動感到很不安,在心里他的世界秩序已經大亂,所以他每晚驚醒時,只感到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就一直想“回家”。當我告訴媽媽她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