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犯了錯應該懲罰嗎?(育兒經)
小孩子們犯錯是常有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看孩子對犯錯的態度,是否能夠及時的改正,及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確等等,以下就讓我們來看個小實例,了解下小孩子犯了錯應該怎么辦吧!
有獎就必然有懲,懲罰是教育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誰也不想養出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只要懲罰運用得當,就可以幫助孩子懂得必須遵守的社會行為規范。只是,我們真的會懲罰孩子嗎?
設定規范
幼兒園老師向我反映,熊壯壯最近經常打小朋友。情況基本一致,都是小朋友無意中碰了他、撞了他,他便以拳腳回應人家。入園須知
回到家后,爸爸批評他:“你不能打小朋友啊!這樣做就不是好孩子!”熊壯壯不服:“他們先招惹我的!”
我制止住孩他爸,問熊壯壯:“是不是今天樂樂搬小椅子碰到你了?”他點頭稱是。我又說:“那我覺得他肯定不是故意來碰你的,他只是不小心,你就把他打哭了,他多委屈呀!”
熊壯壯有些遲疑,但還繼續嘴硬:“他就是故意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故意的?”我的語氣嚴厲了一些,他不吭聲了。當然,我也清楚,孩子有些時候的確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還是無意的,所以,我接著說:“今天老師已經批評過你了,我就不再多說。但我以后不想再聽到你打人的事情發生,如果你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還是無意的,我可以告訴你。”接著,我和他模擬了幾出小朋友之間發生糾紛的場景,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幾天后,我再問熊壯壯:“這幾天跟小朋友友好嗎?”
他說:“好著呢!”
“那人家要是跑過來把你撞了呢?”
“我就說,你小心點!他應該說‘對不起’,我說‘沒關系’”。
這件事讓熊壯壯知道了一個行為規范:如果別人只是無意中傷害你,你就不能去傷害對方。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由父母為孩子設定行為規范。父母應該了解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后所隱藏的情緒,比如有的孩子摔玩具。然后,再讓孩子明白某些行為是不適當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并指導孩子思考一些比較適當的方法來處理負面的情緒。
規范的“三區段”
要讓孩子知道,并非所有的行為都是能夠被接受的。因此,父母的職責是對行為設定規范。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和社會的價值觀給孩子立規矩,可考慮使用“三區段”方式:
綠區:是被認可及合適的行為。這是我們要求孩子采用的行為、允許孩子去做的行為。
黃區:是不被認可的不當行為。但是,由于特殊的理由也能被容忍。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時候可以睡懶覺、在周末的晚上可以多看一會兒動畫片。
紅區: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為。包括會危害自身或他人幸福的行為,也包括不法的、邪惡的、不道德的和其他不被社會接納的行為。
在對不適當的行為設立限制時,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遵從或違反了這些規定的后果。良好行為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關切、贊揚、特權或獎賞,不良行為的后果是不予關切、特權的喪失或沒有獎賞。
全家遵守規范
我們定下了孩子的行為規范。當然,這個規范要基于愛,要合理,要讓孩子能夠看明白,而這些規范通常指的就是“家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