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犯了錯應該懲罰嗎?(育兒經)
朋友的兒子兩歲了,能上餐桌吃飯了,于是她就要求他:“在吃飯時,不準隨便離開餐桌,不準玩玩具,但可以坐著不吃。”作為規則,兩歲多的孩子應該能明白了,至于合理與否,朋友的解釋是:“不吃只會影響到他自己,而離開餐桌、玩玩具,我們就得管他,影響了我們正常進餐。我就是要讓他從小明白,你可以影響你自己,卻不能影響別人。”
規則定好了,便要求所有照顧孩子的人都去遵守,否則,一看見孩子不吃飯,奶奶就急著去喂,那么孩子又怎么能接受和適應這個“家規”呢?
違反規范就懲罰
當孩子違反規范時,便要受到適當的懲罰。運用懲罰的方法時,必須注意下列幾項:
1 在不當行為發生時,當場予以批評
也就是說,對孩子犯錯一定要“抓現行”,越小的孩子越應如此。否則,等你什么時候想起來再去批評孩子,小孩子也許已經忘了他干的壞事,而大孩子則已經想好了應對你的“策略”。
2 要說明行為不當的理由和后果
到底是違反了規范本身,還是其他超出“家規”范圍之外的、不能被接受的不良行為,這些行為有什么后果,都需要給孩子講明白。
3 不宜采用“比較式”批評
也就是說,少說“小明都不睡懶覺,你為什么還睡呀”之類的話。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家庭環境也不同,這樣的比較常常有失公允。
4 不要批評孩子不會做的事情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學習中,孩子半天學不會,父母就容易說出“你怎么這么不認真”之類的話,其實孩子未必是不認真,只是暫時學不會而已。
5 不要借助他人的權威來批評
“等你爸爸回來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現告訴老師去。”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看出你的蒼白無力,他才不會怕你呢!
6 批評要簡明扼要,一語中的
有的父母長篇大論說了一車,孩子也沒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孩子還沒有那么縝密的思維來消化你的論述,最好的辦法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到底哪兒錯了、為什么錯。
正確運用懲罰手段
對于0~3歲嬰幼兒來說,“暫停”是一個很普遍的行為不端的后果。正確使用的方法是,孩子被短暫地隔離,不得與同輩及照料者有正面的接觸。假如能正確地運用這個方法,就可以很有效地幫助孩子停止不當的行為,然后平靜下來,并有一個比較正面的的新開始。
很不幸的是,太多家長和照料者都不會正確地運用“暫停”,他們除了隔離,還加上粗暴的言行,讓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這種損傷人格的做法,其實并不會帶來多大益處。
另一個家長常用的懲罰手段就是打一頓。許多打孩子的父母解釋,他們這樣做真的很見效,孩子立刻就老實下來。其實,許多孩子正是為了避免皮肉之苦才遵從父母的。這種責打措施雖然在短時間內能馬上見效,卻葬送了教導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及解決問題的機會。
另外,打孩子還常常會造成反效果。因為它使孩子感到無力、不公平,還有可能怨恨父母。在挨打之后,孩子思考更多的是報復,而不是自我改進。還有挨打之后羞辱的感覺,也可能使孩子覺得自己并沒有做錯,或者計劃如何避免在下次再犯時“被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