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自學
生物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學能力。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自學是一條有效途徑。進行課堂自學的指導,目的在于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課本是教學之本,學生知識大部分來源于課本。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面向全體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尋找答案,培養其自學能力。但教師的講授時間也相應縮短,教學任務難于完成,這與學生自學的時間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這一矛盾解決不好,課堂自學的指導也就無法開展。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調查研究,要解決好教與學的矛盾,首先教師要真正明確開展課堂自學是為了教會學生怎樣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相信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其次是要深入分析大綱和教材,列出章節精講的內容和必講的重點和難點,將講全講細改為講準講精,給學生留下較充裕的自學時間。如“哺乳動物的多樣性”一課,內容豐富,學生感興趣,但內涵復雜,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七個小組,分別研究一種代表動物,通過閱讀、小組討論研究進行自學,教師只作啟發引導,這樣充分調動了每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確保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