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性教育的反思
作者在多年生物課堂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針對目前中學生性心理存在的無知、好奇等問題,探討了如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適時開展青春期性教育,以促進中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對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進行性啟蒙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個任務的完成,除了家長、班主任以外,生物教師更責無旁貸。其一,目前我國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普遍存在生理上的早熟,女孩9歲月經初潮,男孩11歲初次遺精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突如其來的生理變化,使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與生理上的發育產生嚴重失衡。由于心理發育遠遠趕不上生理發育的速度,許多孩子對所發生的生理現象產生恐懼。有的子女孩認為月經是“倒霉”,甚至初潮時嚇得哭個不停,以為得了什么疾病;有的男孩認為遺精是思想不健康的表現,難于啟齒,更不敢向家長和老師請教,終日萎靡不振;更有甚者懷疑自己得了性病,惶惶不可終日。凡此種種,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其二,青春期隨著性器官的成熟,性激素分泌的逐漸增加,必然導致對異性的注意、吸引,以及對性知識的渴望。而目前的生理衛生課,已不能滿足中學生的認知要求,他們想進一步了解自己和人類的繁衍。男女同學的生理變化,刺激雙方互相猜測,互相吸引,以至于不斷思考。這些都不奇怪,對性知識的渴望,有性沖動,正是他們的性發育成熟的正常表現。
其三,對性知識的渴望,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他們誤入歧途。有些中學生便會從黃色音像制品或淫穢書刊中去涉獵性知識。特別是生理的變化引起他們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性興奮較強,易激動,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難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