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納自己的青春期》教學設計
一、設計宗旨——“以人為本”
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為一個大寫的“人”確立起來!這就意味著新的基礎教育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學生看成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權利、有尊嚴和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教育。這種教育觀反映在教師身上,可以使學生逐漸形成本體意識、主體意識、個體意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一切以學生為本,心中裝著學生,裝著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人生幸福。教師要理解學生,而理解與愛是緊密相連的,心中無愛的人不會理解他人。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處處都有愛的流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刻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理解,同時使學生和家長體會到老師在孩子與家長之間所起的橋梁作用。使孩子們愿意交流、傾訴;家長誠意表達、反饋。充分體現了教師是社會、家庭、學校三者合力為了孩子教育的實施者。
二、教材分析——“從實際出發”
本節課是魯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的內容,這一節的教學內容,真正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只有了解這些內容,才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長。而教師也只有真正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課前對全校七年級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問卷調查(不記名);統計結果:有86%的學生已經完全進入了青春期的個體發育階段,對相關的生理知識有初步的了解;但令我震驚的是有73.3%的學生或多或少的都有心理煩惱和困惑。得知我們的學生存在很多心理問題,內心有許多心結等待我們解開。所以,我就大膽的對教材進行創新、重組的嘗試:決定在原來課時已經結束的基礎上,再增加一課時專門解決學生的心理煩惱和困惑問題。目的使學生認識到本節課教學不是流于形式,不走過場,是實實在在的解決自己的困惑。這樣做不僅能引起學生的重視,還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三、教學目標——有的放矢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本節內容的具體標準,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在課外調查的基礎上,通過課堂上交流,獲得一些心理調節的方法,知道如何克服一些成長中的困惑與煩惱。
2、過程與方法:通過運用討論、比較、交流的方法,學會自我排憂解難的能力,用正確的方式指導自己健康渡過青春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學會關愛自己、家人和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健康地渡過青春期,使自己成為樂觀向上的人。
重點:讓學生重點了解青春期的心理變化,掌握一些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
難點:了解造成心里煩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認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四、學情分析——“涌動青春”
七年級的學生,剛步入青春期階段,他們不僅充滿朝氣與活力,內心還有很多迷惑,他們渴望獲得青春期的知識,但多數不能通過正常渠道獲得,又羞于和老師、長輩溝通,更多時候是同齡人在一起私下交流,很多問題他們似懂非懂,但又充滿好奇。通過問卷得知部分學生有回避的心理,有的同學要求男、女生分開上課;甚至有的學生提出這些內容就別講了。這一現象對我觸動很大。我認為這部分知識必須認真教,并且讓學生從心里認為是必學的知識。因為對于每個人來說青春期是必經階段,它是人生最美好、最重要、最關鍵的時期。進行“適時、適量、適度”的相關知識學習是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