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筍芽兒說課稿(精選2篇)
二年級語文筍芽兒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一個專題第三課《筍芽兒》第二課時,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和資源開發七個方面展開來說。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共有八個專題,分別是春天里的發現,奉獻與關愛,愛祖國、愛家鄉,用心思考、勇于創造,熱愛自然、了解自然,培養優秀的品質,要正確看待問題、善于思考和走近科學世界。而《筍芽兒》一課就出自于第一單元春天里的發現。
第一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和一篇語文園地,內容都跟春天有關。《找春天》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個小姑娘,通過學習課文,帶領學生去感悟春天之美。《古詩兩首》分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和宋代詩人楊萬里寫的兩首描寫春天的詩,內容和觀察角度不同,但是都能看出作者用心發現的特點,與本組教材主題非常吻合。《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學生通過學習,領悟到為他人創造幸福的時候自己也會收獲幸福和快樂。《筍芽兒》這本單元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擬人體的童話散文,在作者筆下有稚嫩的筍芽兒娃娃,有溫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門的雷公公,還有慈愛的竹媽媽。課文形象生動,采用春雨姑娘對筍芽兒的引發力,竹媽媽對筍芽兒的束縛力以及筍芽兒自身奮發力交錯的形式,繪聲繪色的描述了筍芽兒的成長過程。
結合課標要求,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下:認讀47個生字,會寫39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課文和自己喜歡的課文片段,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主動積累好詞佳句;體會春天的美好,體驗投身到大自然的情趣,愿意觀察,有所發現。這三個目標的設定,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鞏固認識“筍、喚”等14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讀法,感悟筍芽兒對春光的向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3、喜愛讀童話故事,積累好詞好句。教學重點:體會重點詞句的讀法,感悟筍芽兒對春光的向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學難點:積累好詞佳句,明白一個人的成長是離不開周圍人的關心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我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分析。第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們學習了《柳樹醒了》、《春雨的色彩》、《鄧小平爺爺植樹》和《春曉》、《村居》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但是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已有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礎上,在本學年段中還有更高的閱讀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隨時積累好詞好句。所以針對本班學生認知特點和本節課文章的特點,我在設計閱讀教學時,側重于引導,讓孩子多讀,抓住關鍵詞語和句子,品味詞句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從電視上、網絡上和書本中對竹筍有淺顯的理解。所以在課前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播放竹子的生長過程,從視覺上,讓學生對竹子有個直觀的感受,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理解課文,當堂背誦,以達到積累的目的,為升入下一學段鋪好基石。
三、教學模式
我校在“和諧教學五環節模式”的基礎上,深入細致地研討了語文新授課的教學模式為:1、單元導入、明確目標;2、自學指導、合作交流;3、大組匯報、教師點撥;4、鞏固練習、拓展提高;5、課堂小結、當堂達標。在落實模式的過程中注重抓住“學案導學、小組合作、當堂達標”的課堂三要素,并力圖在教學環節中體現我校“三真、三實、一及時”的教學策略。三真即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三實是指設計實、反饋實、檢測實;一及時是指評價要及時。
四、 教學設計
通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并根據我校語文新授課的模式要求,本節課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激趣導入,復習舊知(4分鐘);初讀課文,理清文脈(4分鐘);指導朗讀,細讀品味(23分鐘);展開想象,拓展提高(6分鐘);課堂小結,感情升華(3分鐘)。其中指導朗讀、細讀品味和展開想象、拓展提高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環節。下面具體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激趣導入,復習舊知
竹子是生長在南方的熱帶植物,對于北方的孩子來說是很陌生的,本節課《筍芽兒》學習的是竹子整個成長的過程。所以在課前播放一段竹子生長過程的視頻,讓孩子們從視覺上直觀的了解竹筍長成竹子的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們學習、探究興趣,形象生動的為學生學好這一節課做好了鋪墊。
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以識字寫字為主,而且對于教學對象是八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以游戲的形式復習鞏固第一課時所學過的生字,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檢測、落實本課的教學重點,真正做到人人清。體現了我校真實課堂真理解和檢測實的教學策略。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在讀文之前,我給學生們出示讀文指導: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的關鍵人物和關鍵詞,試著說說本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文章的主線,理清整篇課文的脈絡。知道《筍芽兒》一課講的是筍芽兒在春雨姑娘的滋潤下、雷公公的呼喚中、竹媽媽的呵護下和太陽公公的溫暖中奮發成長的。這樣做是在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通過抓關鍵詞和關鍵人物,從整體了解課文大意,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三)指導朗讀,細讀品味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所以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力求從學生角度、文本角度、教師角度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展示來解決問題,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教,創設真實有效的高效課堂。例如,出示小問號:筍芽兒終于勇敢地鉆出地面,她看到了什么?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在整體掌握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并在書中做批注。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所以在這里,鼓勵學生讀出不同的感受,培養他們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體現了我校設計實這一教學策略。再如,這道題:想象一下,當筍芽兒鉆出地面后,她還可能看到了或者聽到了什么呢?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鼓勵學生自由、有創意地表達,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
(四)展開想象,拓展提高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一道思考題:筍芽兒長大后,站在高高的山崗上自豪地喊著:“我長大了!”如果此時是你站在高高的山崗上,你想說些什么呢?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學生想象、表達的基礎上,把春天的美景再現。挖掘教材中潛在的人文因素,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見解,使學生感受到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周圍的人的關心,突出了教學重點。
(五)課堂小結,感情升華
在這一環節中,將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回歸主題——奮發向上。通過總結知識、回歸主題,使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這樣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還能激勵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說板書
我的板書設計緊緊抓住了課文的關鍵事物和關鍵詞,因為課件是動態的,所以我把課文的脈絡騰現在黑板上,用靜態的板書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看板書復述課文的能力。
六、說評價
新《課標》指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首先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一要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評價。通過課前生字檢測的游戲來評價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并根據反饋情況進行查漏補缺。其次,我注重恰當地評價學生基本技能。通過讓學生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表演出筍芽兒的自豪勁兒,一方面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理解課文、吃透文章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第三,學生自評與師生互評相結合。在學生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時,同組同學可以互相給予評價;當學生會說完整的話,對某一問題有獨到的見解時要給出恰當積極的評價。
七、說開發
針對《筍芽兒》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本資源、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資源。
其中在課本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發揮了課本插圖和課本練習材料的作用,例如課文的插頁、單元導語和課后的相關練習。
在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發揮了百度、人民教育出版社、土豆視頻等網站的作用,
在多媒體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我力爭用好多媒體,發揮音像資料在帶動孩子積極性方面的作用。例如圖片資源,配合著美麗的圖片,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聲音資源,在學習“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這句話時,配上燕子飛翔的圖片和清脆的鳥叫聲,讓孩子身臨其境,在理解課文雷公公和春雨姑娘叫醒沉睡的筍芽兒時的情景,配合著圖片和打雷下雨的聲音,能夠讓學生更加生動形象的理解春雨姑娘的“輕輕呼喚”和雷公公的“粗重的嗓音”;視頻資源,通過播放竹子成長過程的視頻,填補了北方學生對竹子成長方面的知識的短板,并且在課堂初始播放該段視頻也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為一節課的順利進行打好了基礎。
以上是我所有的說課內容,有不足之處,還懇請給位專家評委予以批評指教,謝謝!
二年級語文筍芽兒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筍芽兒》是一篇擬人體的童話散文,編排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本單元以專題的形式來組織課文,單元專題是“春天里的發現”。在作者筆下有稚嫩的筍芽兒,有溫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門的雷公公,還有慈愛的竹媽媽。春雨的聲音是春姑娘彈奏的樂曲,春雷的聲音是雷公公敲響的大鼓,一層層的筍殼是竹媽媽給筍芽兒穿上的一件件衣服。課文形象生動、脈絡清晰、繪聲繪色地敘述了筍芽兒的成長過程,使學生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體會筍芽兒對春光的向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春天這一主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培養他們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為領會編者的意圖,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會認14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了解筍芽兒的生長過程 。
2、能力目標: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出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筍芽兒對春光的向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本篇課文語言優美,特點鮮明,特別適合誦讀。我本著簡簡單單教語文的思想,遵循新課標提出的“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的要求,將指導學生朗讀作為本課重點,并通過活動中讀、表演中說、想象中背,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體驗筍芽成長過程”這一難點,從而感受筍芽成長的快樂。
二、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設計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讀寫生字,讀通課文,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正確流利地讀通課文。第二課時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在讀中體會筍芽奮發向上的精神,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天我主要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導入:
(教師簡筆畫畫出筍芽)“孩子們,他是誰?”學生肯定會回答說是“筍芽”。“我們一起來寫寫他的名字,好嗎?”學生跟著教師一起寫課題[筍芽兒],然后齊讀課題。老師接著問:“筍芽長大后會變成什么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右邊畫出竹子。教師借圖導入:“這節課我們就來讀好課文,了解筍芽是怎樣變成竹子的。”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直觀的圖畫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我利用簡筆畫導入課文,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學生創設一個直觀形象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指導朗讀:
1讀)檢查讀課文的情況。
教師讓學生先自讀課文,讀后有目的抽查平時讀書有困難的孩子,進行個別指導。
2讀)鞏固讀書。
讓學生再一次自讀,要求字通句順,做到五不。(即:不多字,不丟字,不讀錯字, )
3讀)帶問題讀。
“在筍芽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誰幫助了它?”學生讀后進行交流,教師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相機板書“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媽媽”。
4讀)感情朗讀。
“請你找出描寫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媽媽的自然段,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后進行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傾聽,及時反饋,適時指導朗讀。如果學生讀得特別好,讀出了春雨姑娘的輕柔、雷公公嗓音的粗重、媽媽的慈祥,教師就會加以肯定并鼓勵其他學生仿讀;如果學生讀得不夠好,教師將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朗讀。以描寫春雨姑娘的兩個自然段為例:“孩子們,輕一點兒,再輕一點,別嚇著夢中的筍芽。來,咱們一起輕輕地呼喚筍芽吧:“沙沙沙,沙沙沙,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了。”通過這樣人性化的引導,我想孩子們就會入情入境,讀出春雨的“輕柔”來。這樣進行了一個自然段的朗讀指導之后,讓孩子們按照這一種方法自己進行以下各段的朗讀練習。
5讀)感情朗讀全文,形成對課文的整體印象。
任何形式的講都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讀。我指導學生的五次朗讀,每一遍都有每一遍的目的,每一遍都有每一遍的要求,循序漸進,充分體現“以讀代講、以讀促悟”的理念。相信這幾次朗讀之后,孩子們的朗讀水平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三、角色表演,積累語言。
低年級學生入學前接觸的多是口語,語言很不規范,他們更需要積累更多的書面語言,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形成語文素養,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像《筍芽兒》這樣文字優美的文章最適合學生積累。因此,在學生充分的朗讀之后,我這樣說:“孩子們,筍芽兒多可愛啊!現在讓我們走進竹林,當一棵棵小筍芽兒,來體驗筍芽兒成長的快樂吧!”這時,教師放出課件,讓孩子們看著課件,帶著表情,加上動作,邊說邊演。(教師和學生邊說邊演)
德國有位學者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你無論如何也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融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這一環節將語言融入到美麗的景色中,讓孩子們在情中演,在動中背,陶冶了情操,有效地積累了語言,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不露痕跡地突破了本課難點。
4、拓展升華。
“筍芽經過不斷的努力,終于長成了健壯的竹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得到過許多人的關愛和幫助。我們也一樣,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親人的呵護、老師的關心,同學的鼓勵。面對別人的幫助,我們要心存感激,學會感恩。最后,讓我們用一曲《感恩的'心》來表達我們此時的心情吧!”教師唱《感恩的心》結束。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一曲優美的歌聲激起孩子們情感的漣漪,他們會不斷地問:“我應該感謝誰?應該怎樣感謝他們呢?”課堂上高懸的應該永遠是問號,孩子們的情感就是在這樣的問號中被激蕩,不斷升華。
三、教學隨想。
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努力實現三個緯度,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高度統一。
教學是一門遺憾藝術,有了遺憾,才引發了思考和爭論;有了遺憾,才激發了求知的欲望;有了遺憾,才使我們更加勤奮進取,不斷提高。我的說課到此就結束了,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希望我的遺憾能成為大家的靚點。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