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進行物理說課
一、說課的目的與作用
說課是依照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及教學條階等主要因素,把備課、上課等主要過程從教學理論角度,進行闡述;安排教學內容與程序,選取教學方法與手段的一種教學研究形式.由于說課中不單要說出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教師怎么教和學生怎么學,更要從理論角度說出教師為什么要這樣教和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學;所以,說課不僅能體現出一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而且能表現出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它不僅能促進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治理論水平的提高,而且還能增大教研容量,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率.目前,說課在各層次的教研活動和教學評比中,已作為一項主要手段被教師們普遍接受和廣泛采用.
二、物理說課的內容
三、說課的基本要求
1. 充滿激情 親切自然 說課時,不但要精神飽滿,而且要充滿激情.要使聽課者首先從表象上感到說課者對說好課的決心與自信心,從而感染聽者,引起聽者的共鳴。 2. 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說課的對象不是學生,而是教師同行.所以說課時不宜把每個過程說得太詳細,要重點說出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規律的方法,說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 3. 緊湊連貫 簡練準確 說課的語言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同行.語言表達要十分簡練干脆,不要像上課那樣拘謹,要有聲有色,要靈活多變.前后整體要連貫緊湊,過渡要流暢自然. 4. 表現專長 突出特色. 要說出對教材、教法有別于常規的特殊理解、安排,從而體現出執教者的教學專長和教學成果,突出教學特色.四、物理說課一例 課題《簡諧運動》
(一) 開場白(略) (二)簡諧運動是高一物理第五章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曾節內容,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運動學、動力學及功和能的知識后而編排的,是力學的一個特例.機械振動和機械波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機械運動形式,對它的研究為以后學習電磁振蕩、電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了知識基礎.此外,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第一次研究變力作用下產生變加速度的運動,這有助于學生對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對變速運動的深入理解;特點之二是,沒有使用簡練概括的數學語言,而是用定性的文字語言來敘述和分析比較復雜的物理現象;特點之三是,又一次引入了新的物理模型"彈簧振子",再次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熏陶, (三) 簡諧運動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機械振動,理解了簡諧運動也就了解了機械振動的基本特點.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機械振動、特別是簡諧運動中各物理量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從觀察實驗中分析歸納出簡諧運動的特點.學會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如同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那樣,先從簡單的、基本的簡諧運動入手,掌握其本質特征,再進一步研究復雜的物理現象--機械振動. (四) 如果能抓住簡諧運動中的各物理量的變化規律,也就把握了復雜的機械振動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要把分析簡諧運動的規律、振動的特點作為教學的重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簡諧運動的振動規律。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習慣于分析恒力作用下物體的單程運動,對振動過程的分析,學生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變力作用下來回運動的振動過程的多量分析成為本節的教學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系舊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演示和講解,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應用過程,當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
高一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正在從直觀-因果一概括認識轉化,他們的思維也正在從形象向抽象轉移,所以教學中通過演示使學生觀察到振動的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理想模型,指導學生討論振動中各物理量的變化規律,歸納出產生振動的原因,使學生全商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采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自學、討論并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由于本節內容中,要研究的物理量較多,教學容量大,教師要嚴格控制教學進度,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六)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 導入新課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5分鐘.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為導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列舉生活、生產、實驗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再介紹說明研究這種運動形式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可以稍詳細地以既有上下振動也有左右、前后振動的地震為例,說明機械振動的復雜性.接著導入研究復雜事物的一般方法,即先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諧運動開始,再逐步深入了解較復雜的振動過程.舉簡諧運動的實例時,要強調物理知識必須密切聯系實際,研究物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實驗,這既是研究物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擺球、振子的實際運動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運動,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 新課教學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現代教學論認為,物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講授彈灣振于應著力介紹理想化模型的科舉思維方法,并聯系前面學過的質點、伽利略助理想實驗等,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到理想化方法在研究物理中的作用.在培養能力方面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入手,在介紹彈簧振子后,讓學生閱讀課本第128頁及增畫表格和第130頁表格的一部分.
分析振動過程一定要按位移一回復力一加速度一速度一機械能(動能、勢能)的合理順序進行.先將平衡位置、最大位移處的幾個特殊點的各個物理量緊抓不放,討論清楚,填在新畫表格里.在討論了各特殊點的情況后,再過渡到其它各四分之一周期的各變化物理量分析,此時,可按教室里每一行找一個學生敘述.為使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振子的振動規律,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完成表格的填寫,提高教學效率.完成表格后,提出兩個問題:(1)簡諧運動中引起運動狀態變化的力具有什么特征?(2)簡諧運動具有什么特點?然后,啟發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在分析簡諧運動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存在兩大障礙,一是學生習慣于恒力作用下物理量的分析,對變力作用下物理量的分析感到有困難;二是學生分析單個物理量時能夠記得清楚,綜合起來或考慮綜合問題時就會出現混亂現象.這樣,在引導學生討論問題時,按照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抓住本質的東西,每一步討論有證有據,使學生分析、討論復雜問題的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 3. 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并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課上安排5-10分鐘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具體做法是:先留3分鐘時間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本和黑板上的知識內容,接著做這樣兩個工作:(1)在前面已基本完成的表格下面增加一行"運動性質判斷",讓學生分析討論;(2)在平衡位置與最大位移之間找任一位置,分析振子每經過這個位置時,它的哪些物理量是定值?哪些物理量是變化的? 4. 布置作業 為使學生系統全面理解和掌握"簡諧運動"的特點與規律,要求學生課后還要仔細閱讀課文,合并完成兩個表格所有的內容,并預習下節教材. (七)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全面性和系統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概念、規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圖.增畫的表格為:
位移x 回復力F 加速度a 速度v 大小 方向 大小 方向 大小 方向 大小 方向 A 0 B
以上是對簡諧運動一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從提出問題到圓滿解決,教師通過語言啟發、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力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對簡諧運動規律的認識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也學會了對復雜物理現象的分析研究方法。